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醫療保護制度

醫療保護制度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療保護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醫療保護制度

醫療保護制度范文第1篇

第二條市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個人賬戶實行刷卡管理。IC卡由市社保局統一制發。IC卡制作的工本費由參保人員個人負擔。

第三條 IC卡用于記錄參保人員的基本情況和個人賬戶資金的收支情況。

第四條 個人賬戶資金的構成:

(一)參保人員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2%)全部劃入個人賬戶。

(二)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在職職工按繳費工資的1.6%劃入;退休人員按繳費工資的3.8%劃入。

(三)以上兩部分的利息收入。

第五條 個人賬戶資金的錄入:

(一)市社保局為參保人員建立個人繳費臺帳及個人賬戶資金劃轉記錄臺帳。

(二)市社保局應逐月審定參保人員個人賬戶劃轉記錄情況,并按時足額劃撥個人賬戶。

(三)個人賬戶由用人單位和市社保局定期核對。

第六條 參保人員個人賬戶的使用范圍:

(一)在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就醫的醫療費用;

(二)定點零售藥店購藥的費用;

(三)其它應由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

第七條 用人單位和參保人員未按規定繳足基本醫療保險費的,暫停劃轉個人賬戶,待年度內繳清費用后,再劃轉。

第八條市社保局為參保人員設置個人賬戶,發放IC卡,并建立個人賬戶微機管理系統。用人單位負責本單位參保人員IC卡的領取和發放。定點醫療機構、定點零售藥店配備刷卡機,并負責個人賬戶的結算和記錄。

第九條 參保人員到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和定點零售藥店購藥,憑IC卡進行結算。

第十條 市社保局對個人賬戶實行統一管理,并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個人賬戶的有關情況。用人單位、參保人員、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應予以配合。

第十一條 參保人員個人賬戶的資金,按城鄉居民同期存款利率計息,經核定后劃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的本金和利息歸個人所有,節余資金可結轉使用,不得提取現金,不得透支。

第十二條 駐武都城區外的參保人員和異地安置的退休人員不發放IC卡,其個人賬戶的資金按季度或按年度發放給參保單位,由單位轉發本人。

第十三條 參保人員在本市范圍內工作調動的,若調入單位已參保,則辦理相關手續,其IC卡和個人賬戶繼續使用;若調入單位沒有參保,個人賬戶使用至無余額為止,IC卡停止使用,并由本人保管,待重新參保后繼續使用。參保人員在本市范圍外工作調動的,其個人賬戶資金余額一次性發放給本人,并由市社保局收回IC卡。

第十四條 參保人員與參保單位因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等原因,暫時中斷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的,其個人賬戶使用至無余額止,IC卡暫停使用,并由本人保管,待重新參保后繼續使用。

第十五條 參保人員死亡后,個人賬戶資金余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由其生前指定的受益人或合法繼承人依法繼承。若指定的受益人或合法繼承人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資金余額轉入指定受益人或合法繼承人的個人賬戶,并由市社保局收回死亡人員的IC卡;若指定的受益人或合法繼承人未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資金余額一次性發給指定受益人或合法繼承人,由市社保局收回死亡人員的IC卡。

第十六條 參保人員的IC卡應妥善保管,如有遺失應及時報告本單位,由用人單位向市社保局申請掛失,并辦理補發手續。在遺失期間造成的個人賬戶資金損失,由參保人員本人負責。

第十七條 參保人員有權查詢本人個人賬戶的資金情況,對個人賬戶資金籌集、使用和管理實施監督。市社保局和用人單位對參保人個人賬戶資金余額一年核對一次,并由用人單位向參保人員公布。

第十八條 IC卡的記錄權屬市社保局。用人單位或參保人涂改、偽造、盜用IC卡的,一經發現立即沒收。對由此造成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嚴重損失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第十九條 參保人員個人賬戶,年初進行一次性核定。當年內其個人賬戶劃入比例不作變動,在下年度核定時統一調整。

第二十條 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依據參保人員的IC卡作為其就醫和購藥的憑證,并以此進行費用結算,核減個人賬戶基金,在每季度5日前報送上季度醫療費用、購藥費用憑證,到市社保局審核后辦理撥付手續。

第二十一條 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每年應向用人單位和市社保局提供個人賬戶資金使用情況匯總表,以及平時掌握的個人賬戶資金情況。

醫療保護制度范文第2篇

農業風險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農業發展中的核心問題,目前農業保險是許多國家普遍實行的一種農業保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降低農業生產中遇到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因此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有利于保障和提高農民收入,對保障?r業和農村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我國農業保險起步晚、底子薄,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農業基礎信息管理體系薄弱、保障程度和服務能力還不能滿足農戶多樣化的風險需求以及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當前農業保險尚未建立“全鏈條”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保障水平和覆蓋面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那么,遼寧省的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認知情況如何?農業保險在遼寧省的發展狀況,影響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因素有哪些,怎樣提高遼寧省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從而達到省政府的思路與目標?本文根據遼寧省的地區分布,以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遼北的鐵嶺、遼東的丹東、遼南的鞍山、遼西的錦州為主要調查區,選取阜新、沈陽及本溪為補充調查地區,對調查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全面了解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認知程度,農業保險的影響因素、發展現狀以及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Miranda和Glauber就農業保險供給,對美國作物保險市場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農業保險人所面臨的風險是提供常規保險產品的保險人的10倍多。Goodwin通過檢驗了發現保險的需求彈性對高風險的縣非常小,存在逆向選擇現象。Calvin和Quiggin就農業保險需求通過對玉米和大豆農業保險購買截面數據的研究,發現農民參與農業保險主要是由于期望收益的動機,規避風險只是促使他們投保的一個次要原因。Glauber和Colllons的研究也表明,農民參加農作物保險的動力,主要不是為了規避風險,而是為了參加保險可以得到政府客觀的補貼所產生的預期收益。

鐘甫寧就農業保險供給,運用運用聯立議程組對現行農業保險制度與農戶農用化學要素施用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購買農業保險的農戶將施用較少的農藥,而使用較多的化肥與農膜。張躍華就農業保險需求研究中,認為農業保險需求低是與農民的風險偏好有關。對于中國的農民來講,其對于風險的偏好在低收入時往往趨于風險中性,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不傾向于使用保險來分散農業生產中遭遇到的自然風險。寧滿秀等對新疆瑪納斯河流域部分團場和鄉鎮棉農的研究發現,棉戶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主要受農業生產風險的大小、專業生產程度、總耕地面積、戶主務農實踐長短、對農業保險重要性的認知度等因素的影響。

綜上,已有的研究中農戶農業保險的需求及影響農戶購買意愿的因素分區域、分行業進行了研究,為本文調查問卷和研究的設計提供了思路。

三、研究設計及內容安排

本文以遼寧省農業產區的農戶為調查對象,通過入戶調查與郵寄相結合的調查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以遼寧省整個農業產區為獨立控制變量,將調查總體樣本按地區分類,隨機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地區,以各地區農戶數量之間的比例為標準,在配額內任意抽取樣本。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46份,回收有效問卷318份,問卷有效率為91.91%。

首先,描述性統計。本文就農戶基本情況、農業的風險損失情況、對農業保險的認識程度、是否購買農業保險的原因、對農業保險的期望和建議等五個部分進行描述性統計。

再次,就農業保險購買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以受訪者的年齡、學歷、農業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受風險影響程度、對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對政府補貼了解程度等為自變量,以區域為控制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最后,根據描述性統計及回歸分析結果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四、描述性統計分析

1.樣本農戶的基本情況

如表1所示,在本次調查對象中,男性占總體比例明顯大于女性,由于大部分家庭戶主為男性,對家庭有關決策起關鍵作用,所以大部分對男性進行調查會增加調查結果有效性。受訪農戶年齡大多在40歲-50歲之間,學歷主要集中在初中,反映出遼寧省農戶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受訪農戶的家庭類型主要是兼農型農戶,體現出現階段農戶的家庭收入日趨多樣化,大部分農戶以非農業為主。從事農業勞動人數也日趨下降,大多集中于1-2人。農戶由于地域條件均以大田作物生產為主,從調查總體來看,樣本承包地面積分布較為分散。

2.農業風險損失情況

(1)風險損失來源

大部分農戶近三年遭受風險損失影響較為穩定,根據調查結果顯示,88%的農戶近三年受到1-2次風險損失。由于農戶總體上以大田作物為主,農戶對其受到風險損失的來源有基本的認識,其中風險損失主要來源于干旱、洪澇、病蟲害及市場價格不穩。

(2)農業風險損失對農戶的影響

在風險損失調查中,大部分農戶認為風險損失對其有較大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農業保險在農業生產中有一定的潛在需求。

我們進一步通過對農業純收入占總收入比重與受風險損失影響程度進行對應分析,由表2可知,P值等于0.004

根據農業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劃分出的農戶類型中,非農型農戶受風險損失影響較小,而純農型農戶受風險損失影響程度非常大。由此我們可以判斷農業純收入占總收入比重越高,受風險損失的影響程度越大。

(3)農戶對抗風險損失方式

農戶在對抗風險損失的方式選擇上,大多數選擇自留風險,購買農業保險來規避風險并沒有成為農戶普遍信賴的選擇。

4.農戶對農業保險認知程度

調查結果顯示,62%的農戶對農業保險有一定了解,其了解的渠道主要是通過政府宣傳,說明政府在農業保險的推廣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保險公司相對宣傳不足。

通過表3非參數檢驗,發現不同地區對影響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具有顯著性差異。

5.未購買農業保險情況

在農戶未購買農業保險的原因分析中,”保障水平太低”是農戶不購買農業保險的主要原因。大部分農戶認為當保障水平達到90%時會更愿意購買農業保險,說明農戶并沒有合理分析受損失程度與保障水平的相關性,盲目的對農業保險有較高的期望,使得農業保險難以得到普及。

6.購買農業保險?F狀分析

從購買原因分析來看,農戶大多由于能得到政府補貼而購買農業保險,可以看出農業保險在遼寧省的實施屬于自愿行為,農業保險對于農戶來說,具有得到補貼和規避風險的作用。

在本次對遼寧省已購買農業保險的農戶調查中,我們發現僅31.25%的農戶對農業保險達到滿意,68.75%的農戶對農業保險并不滿意,其原因主要是償付不合理。

五、農業保險購買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1.變量定義

2.模型適配度檢驗

表5為農業保險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模型適配度檢驗結果。模型系數Omnibus檢驗的卡方值為61.155,p=0.0000.05,未達顯著水平,整體回歸模型的適配度良好,表示自變量可以有效解釋因變量。

3.回歸分析

本研究運用二元變量Logistic回歸模型,對影響農戶農業保險需求因素進行實證分析,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采用變量進入的方法,得到回歸結果見表6

通過上表分析發現年齡、對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以及地區是對農業保險購買的影響顯著。

學歷對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影響不顯著,主要原因在于,農業保險政策的推廣,處于不同學歷的農戶都會通過各種途徑對農業保險有所了解從而選擇是否購買,所以受教育水平并不會限制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購買。農業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對農戶購買保險不顯著是由于現階段大部分農戶其家庭收入的農業收入比重均下降,青壯年學習能力及其他技術能力較強更愿意從事非農產業。受風險損失影響程度因素對購買農業保險的影響不是很顯著。由于我們調查的樣本選取中,遼寧省農戶受風險損失影響普遍較為穩定,所以對購買農業保險的影響并不明顯。農戶對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對是否購買農業保險有顯著影響。我們通過數據分析結果得出對農業保險越了解的農戶越愿意購買農業保險。農戶對政府補貼的了解程度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對農業保險的購買會產生影響。大致的趨勢是農戶對政府補貼了解程度越高,越愿意購買農業保險。地區對是否購買農業保險的影響也很顯著,不同地區存在著差別。由于不同地區宣傳的方式及宣傳的廣度和深度存在差異,以及不同地區保障水平不同,所以不同地區購買保險的差異較大。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風險損失對農戶有一定影響,但是大部分農戶選擇自留風險;農戶對農業保險有一定了解,了解渠道主要是政府宣傳,而且不同地區農戶了解程度不盡相同;保障水平會影響到農戶的購買意愿,而且大多數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賠償并不滿意,農戶希望得到更多的政府補貼;農業保險種類相對不適應農戶的需求。根據分析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從政府角度,調查結果得出的農戶對農業保險了解程度普遍不高且了解方式較為單一,所以政府有義務做好農業保險的宣傳與普及工作,同時政府也要積極落實財政補貼以保障農民利益。由于農業保險制度在產品類型、保險模式、實施條款等方面與農村實際發展和農戶對農業保險產品的真是需求有一定差異,政府應該以農戶的需求為核心,創建和開發出既符合農業保險本質又滿足農民需求的農業保險制度和產品,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醫療保護制度范文第3篇

已有研究中,國際文獻大多采用社會保險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的“規模”(size)———社會保險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或社會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度量保障水平。國內文獻通常將“社會保障水平”定義為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相應地,將“醫療保障水平”定義為醫療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或醫療衛生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這種定義有利于從宏觀視角把握全社會對社會醫療保險的資源投入情況,從側面體現社會醫療保險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具有的份額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的相對地位,也有利于國際間的比較。但這種宏觀層面的定義和理解過于粗略,最大的缺點是相對忽視了制度所指向的對象———人的影響,忽視了對微觀個體受益程度的衡量。我國實行社會醫療保險的初衷之一,就是為了解決市場化改革以來造成的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例如,新農合在成立之初就明確提出其目標是“減輕農民因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提高農民健康水平”。目前,我國“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決。根據第四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經濟困難依然是阻礙居民利用醫療服務的重要原因。兩周未就診患者中,24.4%是因為經濟困難;而應住院未住院者中70.3%是因為經濟困難,住院病人中有36.8%自己要求出院,這其中又有35.3%是因為經濟困難。因此,現階段我國社會醫療保險的主要目標應當是補償疾病經濟損失,降低居民的疾病經濟負擔,從根本上減輕甚至消除廣大國民的疾病之憂。在社會醫療保險改革的新階段,如果理論和實務界繼續從宏觀資源投入的傳統視角來理解保障水平,而不能從微觀個體受益的視角對這一概念進行界定和評估,不僅直接影響到保障水平的合理調整,也關系到整個社會醫療保險改革的總體方向及制度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社會醫療保險保障水平的應有內涵

自誕生之初,社會醫療保險就以“人”為其作用對象并體現對人的風險保護。19世紀80年代,以社會共濟為核心原則的社會醫療保險在德國產生,并很快在全球普及。自此,社會醫療保險被視為國家主辦的事業,并作為一種化解健康風險和降低疾病經濟負擔的有效制度安排,在各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聚集大多數人的資金建立起大規模保險基金,社會醫療保險得以對少數群體的疾病經濟損失進行補償,能夠防止他們因疾病而陷入財務困境,尤其是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免受疾病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社會醫療保險對患者的損失補償,實質上就是對參保人的一種財務保護(FinancialProtection)。社會醫療保險和衛生系統應當“確保人們在面臨疾病、死亡時能夠得到財務保護,或至少在醫療費用支出方面免于過大的財務風險”。這種財務保護機制,正是建立在醫療保險大數法則和風險分散原理的基礎上的。由此可見,分散疾病風險,提供財務保護以抗衡疾病或意外傷害對個人和家庭造成的嚴重財務影響,正是社會醫療保險“保障”作用的核心意義所在。因此,社會醫療保險保障水平的內涵,不應僅限于反映宏觀資源投入量的大小或國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對份額,還應當著眼于微觀個體,合理衡量個體受益程度?;谖⒂^個體受益的視角,社會醫療保險的保障水平是指這一制度為覆蓋范圍內群體提供保障的程度。換言之,保障水平是指疾病經濟風險分散程度和提供的財務保護程度,即這一制度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患病群體的疾病經濟負擔,并防止個人和家庭因病陷入困境或導致災難性后果。因為醫療服務的高度專業化和醫療保險機制中各方主體之間存在的復雜關系,影響保障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會醫療保險補償環節存在“三大目錄”限制?!叭竽夸洝卑ɑ踞t療保險藥品目錄、診療項目目錄、醫療服務設施標準。參保人就醫時消費的藥品、享受的醫療服務和接受的醫療檢查,只有在“三大目錄”之內,才屬于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的基金報銷范圍。這些因素反映社會醫療保險保障范圍的廣度,即所提供保障的范圍大小,可稱之為“保障寬度”。其次,參保人在因病申請醫療保險基金補償時,通常還要受到起付線、基金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這“三大政策變量”的限制,符合“三大目錄”的醫療費用,在起付線以上、最高支付限額以下的部分才能夠按一定比例獲得報銷。這些因素反映現有保障寬度基礎上,社會醫療保險對參保人醫療費用所能分擔的比例高低,可稱之為“保障深度”。保障寬度體現的是保障范圍的廣度,保障深度體現的是既定保障范圍內保障程度的高低。離開保障寬度談保障深度,或者脫離保障寬度的前提討論保障深度,都是不完整的。二者的同時考量體現的就是保障水平。因此,保障寬度和保障深度是體現社會醫療保險保障水平的兩個維度。我國社會醫療保險遵循“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在保障寬度和保障深度上都有較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對控制醫療費用和基金風險有其必要性,但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醫療保險在解決“看病貴”問題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

三、社會醫療保險保障水平的評估指標

1.核心指標

目前,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社會醫療保險保障水平的關注,都集中在名義上的住院支付比例,即對于醫療保險規定范圍的住院醫療費用,在起付線以上、封頂線(年度最高支付限額)以下的“共付段”部分由統籌基金補償的比例。因為起付線以下、封頂線以上部分需要參保人自付,各地制度所規定的住院支付比例僅僅反映“共付段”的補償比。自2009年新醫改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籌資標準和保障水平”,一系列政策文件對保障水平作出的規定,也都是以名義上的住院支付比例為依據的。例如,《關于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2011〕8號)提出,居民醫保、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力爭達到70%左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規定,“十二五”期間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在政策范圍內住院醫療費用支付比例分別達到75%、70%、70%。2012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時提出進一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到2015年,三項基本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均達到75%左右”。這種名義上的住院補償比例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保障水平,但并不能全面反映實際保障水平。同時,因為各地的制度通常針對不同年齡群體、不同等級的醫療機構或不同段醫療費用規定不同水平的“共付段”補償比例,很難直接確定一個補償比例作為特定地區和制度的保障水平評估指標。因此,這種以名義住院支付比例為核心的評估指標顯然是不完善的,容易導致對真實保障水平的忽視。保障水平的核心評估指標應反映參保人實際受到保障的程度,綜合體現“三大目錄”和“三大政策變量”(即保障寬度和保障深度)等全部限制性因素的影響。同時,對于特定地區的特定制度來說,保障水平的核心評估指標應當是唯一的,以滿足可比性要求??紤]上述要求,評價社會醫療保險保障水平的核心指標應當是“實際補償比”,即就醫者獲得的基金補償金額占其實際發生的全部醫療費用之比。實際補償比可以是“綜合實際補償比”,綜合反映包括門診和住院的總醫療費用的補償程度;也可以是“住院實際補償比”和“門診實際補償比”,分別反映住院和門診的保障水平。這一指標能夠綜合體現保障寬度和保障深度兩個主要方面,可以實現不同制度、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保障水平的橫向比較,也適用于同一制度、地區或人群在不同時期保障水平的縱向比較。

2.衍生指標

僅僅運用實際補償比衡量保障水平是不完整的。從財務保護的視角來看,保障水平的高低一方面體現在制度多大程度上降低了患病群體的疾病經濟負擔,另一方面還體現在制度防止個人和家庭因病陷入貧困或導致災難性后果方面。因為對于不同經濟狀況的群體而言,同樣的基金補償金額所體現的財務保護效果將會不一樣,保障水平的評估指標還應當與個人或家庭的支付能力相聯系。為此,在實際補償比的基礎上,筆者初步提出保障水平的四個衍生評估指標:醫療自費負擔、自費負擔降低程度、災難性支出發生率及災難性支出降低程度。醫療自費負擔反映的是醫療自費支出(Out-of-pocketPayment,簡稱OOP)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及其對生活造成的影響。在實務中,“自費比例”(即病人自付金額占醫療費用總額之比)通常被視為反映醫療自費負擔的代表性指標,但這一指標最大的問題是未能反映不同收入水平群體的負擔能力差異。通常情況下,收入水平越高的個人和家庭其醫療費用承受能力越高,從而能夠承擔較高的自費比例。為此,筆者將“醫療自費負擔”定義為基金補償之后醫療自費支出占個人或家庭收入的比重,包括門診醫療費用和住院醫療費用的自費負擔。災難性支出發生率(CatastrophicPaymentHead-count)是指發生災難性衛生支出的個體占全部樣本的比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家庭支付能力的40%作為災難性支出的界定標準,當家庭醫療支出占家庭支付能力(家庭可支配收入減去食物支出)的比例超過40%,則這種支出被視為是災難性的。值得強調的是,災難性支出并不必然意味著高額醫療費用,富裕家庭視為平常的支出,對于窮困家庭來說很可能是災難性的。例如,一個富裕家庭的醫療自費支出即便超過家庭收入的25%,但仍然不會超過貧困線,另一些家庭則僅僅因為支出家庭收入1%的醫療費用,就可能會超過貧困線。為進一步衡量社會醫療保險的財務保護作用,還可利用“反事實分析”法(CounterfactualAnalysis),引入“自費負擔降低程度”和“災難性支出降低程度”兩大指標。如果將參保人因醫療費用支出而得到基金補償視為“事實”,將基金補償前的情形(即假定沒有醫療保險)視為“反事實”,再對“事實”和“反事實”兩種情形下的相應指標進行分析對比,就可用來評估社會醫療保險所提供的保障程度。運用“反事實分析”原理,“自費負擔降低程度”即(假定)未獲基金補償時的自費負擔與(實際)獲得基金補償之后的自費負擔之差;“災難性支出降低程度”是假定參保人未參加醫療保險(因而不能因病獲得基金補償)時的災難性支出發生率,與真實情況下———即參保人已經獲得基金補償后的災難性支出發生率之差。上述四個衍生指標,含義直觀,計算簡便,可操作性強,且能滿足不同地區和不同醫療保險制度之間的可比性要求。特別重要的是,各指標可以直接利用目前各地社會醫療保險數據庫的相關變量測算得出,因而對于實務部門進行醫療保險待遇調整和保障水平監控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

四、結語

醫療保護制度范文第4篇

“醫生”是一種高風險、高責任的職業,面對各種復雜的疾病,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出現醫療事故,有時即使非常小心也難以避免醫療糾紛。而目前我國在醫療責任保險方面的制度性建設才剛剛起步,醫院在遇到醫療糾紛時,往往傾向于采取私下和解的辦法,息事寧人。但這種辦法有時并不奏效,反而使醫療糾紛的處理更加復雜化。

我所在的市中心醫院發生過一次醫療糾紛,至今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一位半身不遂的病人,在醫院治療期間因久病臥床引發血液循環障礙染上了褥瘡,死于敗血癥。病人家屬以醫院護理不當為由先打醫生、后硒醫院,要求賠償,醫院無奈和病人家屬達成了五萬元的賠償協議。但病人家屬拿到賠償款后又認為醫院賠償少了,要求醫院增加賠償,經法院調解醫院又賠償了二十萬元。沒過三個月,病人家屬又要求醫院賠償一百二十萬元,并多次上訪,搞得醫院烏煙瘴氣的,醫院被迫主動掏錢讓病人家屬去法院醫院……

這件事說起來似乎有些讓人費解,哪有醫院掏腰包自己自己的?但事實本身確實如此,醫院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由于醫療服務的特殊性,社會輿論往往傾向于相對“弱者”的病人,不論青紅皂白,只要病人及其家屬鬧事就認為鬧的 “有理”,而我國又沒有一個相對完善的醫療責任保險制度來維護醫院和醫生的合法權益。也正因為如此,當醫療糾紛發生時,醫院和醫生的權利往往會受到忽視和侵犯,不僅得不到客觀、公正的理解和支持,得到的卻是更多的責罵和傷害。病人及其家屬打醫生、砸醫院似乎永遠都是理所應當的,而無理的永遠都是醫院和醫生。

由此我認為,如果我國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建立了一個相對完善的醫療責任保險制度,作為醫院和醫生的 “保護神”,就會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否則,醫院就不會走出發生醫療糾紛時“病人永遠有理,醫生永遠無理”這個怪圈。早在?899年,美國就出現了醫療責任保險公司,負責醫生的醫療責任保險。每年都由醫院和醫生按一定的比例出資,為醫生投保醫療責任保險。當發生醫療糾紛時,由獨立的醫療評審與監督委員會負責醫療事故鑒定,由保險公司負責處理賠償事宜,從而能比較系統、客觀、公正地處理有關醫療糾紛。

我國非常有必要參照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組織相關醫療機構、衛生行政部門、勞動社會保障部分及立法機構等部分的人員充分協商,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醫療責任保險制度。一有利于保護醫生的權益,防止醫生被誤解和權益被侵犯的現象繼續出現,二有利于保護病人的利益,當出現醫療糾紛時使病人能最大限度地得到賠償,三有利于保護社會利益,防止醫療單位因醫療事故賠償而破產,影響對其所服務的社區居民的健康服務,對醫生、病人和社會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醫療保護制度范文第5篇

(一)采取自愿的原則

在新醫療改革當中,大學生醫療保險采取自愿的原則,大學生自愿選擇是否參與到醫療保險中。而能夠參與大學生醫療保險的學生范圍是比較廣的,例如全日制的高校學生、研究生等。這樣的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擴寬了大學生就醫的選擇,也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就醫環境。

(二)大學生醫療水平有了一定的保證

按照規定,大學生醫療保險由大學生所在學校的城鎮醫療保險機構進行管理,相關的保障制度也遵照當地管理機構的規定,提高了大學生醫療保險的水平,這也能夠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大學生醫療保險中來,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三)大學生醫療費用有了很大的優惠

大學生醫療保險的費用標準也充分考慮了大學生的特點,除了大學生自身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外,政府會在這方面給予很大的補助。除此之外,有些院校也會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從而減輕學生的負擔。而對于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的大學生來說,國家和政府也是特別重視的,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來資助大學生醫療保險中需要個人支付的部分,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這些學生的經濟負擔。由此可見,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正趨于逐漸完善的過程,在相關規定上也是比較富有人性化的,能夠盡可能地幫助大學生就醫,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二、“新醫改”背景下大學生醫療保險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的宣傳工作不夠到位,大學生對醫療保險沒有充分地認識通過對某院校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選取了100名學生,就是否了解大學生醫療保險的知識進行調查(表1)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大學生醫療保險完全了解的學生只有5%,這是一個相當低的比重,因此也可以反映出大多數學生是不了解大學生醫療保險的。面對這個現狀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其中的原因:其一就是政府的宣傳力度不夠。通過新醫改可以了解到政府是比較關心大學生醫療保險的,但是卻沒有對此進行具體的宣傳,大學生醫療保險的對象是學生,宣傳的不到位使很多學生都不了解大學生醫療保險。其二則是大學生沒有主動了解這方面的信息。很多學生都是只知道大學生醫療保險的存在,而不了解具體的情況,并且很多人沒有積極去了解,覺得對自己沒有多大的用處,這也是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醫療保險對大學生的保障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差異大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8-25歲這個范圍內,這個時期大學生的身體狀況是比較好的,因而所花費的治療費用也比較少(表2)。現有的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中,只限于對大學生大病的醫療補助,而那些小病是不在補助范圍之內的。但是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的身體狀況都比較好,偶爾生病也是一些小問題,而這樣也使得大學生在治病上所花的費用比較少,這樣的情況使得大學生醫療保險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而長期治療費用的累積對大學生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對于比較困難的學生來講更是很大的負擔,因此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醫療問題。

(三)我國醫療保險基金的壓力不斷增大近幾年實行的醫療保險改革增大了政府對醫療保險事業的投入,但是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所需醫療費用也是非常龐大的。而政府投入的基金也有一定限制,更多是來自于社會各界的繳費,這樣很難維持醫療保險基金的正常運行。我國大學生人數每年在逐漸遞增,本來已經面臨很大困難的醫療保險基金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大學生的基本權益也無法得到保護。

三、“新醫改”背景下對大學生醫療保險工作的建議

(一)由自愿參加原則轉變為強制性原則

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相對于國外來說是有一定差距的,國外很多國家為了給人們提供更好的幫助,早已采取強制性原則。而大學生作為我國的特殊群體,在醫療方面應該得到更切合實際的保護。鑒于大學生對醫療保險不了解,參保意識比較薄弱,應該強制性要求學生參與到大學生醫療保險中,加強學生對醫療保險的了解,保證醫療保險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更多大學生的權益。

(二)提高各高等院校校醫院的醫療水平在各高等院校中,學生們往往會選擇在校醫院進行治療,但是現在校醫院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治療水平較低。首先是要優化校醫院的醫療服務,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好地治療;其次是可以聯合其他院校進行改革,汲取各院校的優勢進行合并,不僅有利于提高校醫院的醫療水平,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最后校醫院要根據學生的就醫情況來進行調整,校醫院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學生,從調查結果得知大學生患的病主要是小病,校醫院就要針對這種情況優化治療,與大學生醫療保險聯系起來,解決大學生小病得不到補助的問題。

(三)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責,加大對醫療保險事業的宣傳、投入和保障首先政府要加大對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的宣傳力度,讓學生更加了解這方面的信息,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發展大學生醫療保險事業;其次就是加大對醫療基金的投入,面對我國醫療基金出現的問題,政府應該將大學生醫療保險基金與城鎮醫療保險基金進行劃分,給予大學生更多地支持;最后在新醫改的條件下,對大學生的醫療保障范圍做出相應調整,對普通的小病也給予一定補助,緩解大學生醫療費用的部分壓力。

四、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山县| 望都县| 米脂县| 广东省| 丽江市| 开封市| 清水河县| 仙游县| 巩留县| 霍城县| 锡林郭勒盟| 石首市| 环江| 惠东县| 襄汾县| 大埔县| 岳池县| 湘阴县| 湟中县| 漠河县| 应城市| 西和县| 舒兰市| 盐山县| 湖口县| 临桂县| 综艺| 泗洪县| 天等县| 庄浪县| 柳河县| 吉安市| 嘉鱼县| 壤塘县| 高台县| 东乌| 昔阳县| 和林格尔县| 东源县| 四子王旗| 舒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