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文學教案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對語文課堂中課堂語言影響整堂課的進展及效果的反思,認為我們平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課堂語言的打磨不多,導致課堂語言越來越隨意而不能很好地利用好語言原本的功能,未能在導學教學中把“導”的功能發揮出來。本文就這一問題,基于日常自己的實踐與反思,從課堂語言的重要性、不確定性、可塑性及藝術性四方面進行闡述總結,以期能給與我有同樣問題的教師參考。
【關鍵詞】課堂語言打磨 語文課堂 導學
1.案例反思――課堂語言的重要性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與整堂課的重難點設置,各個環節的銜接等。但是一堂課的每個環節,涉及到細節的問題,能否成功地完成相應的目的,更是決定一堂課是否有效與成功的依據。
【案例】《風箏》的教學設計
(一)導入:
棄醫從文的魯迅,其文學創作以改變國民精神為目的,充滿著戰斗性。魯迅寫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他說:“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隱退,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人總是在不停的變化中,給人帶來不同的感觸。不知道《風箏》一文中,作者表達了他的什么感觸呢?我們走進課文來看一看。
(二)整體感知
下面用我們的讀書聲來帶我們進入魯迅的文章,觸摸他的心靈。談談你對作者感情的初步印象,以我從,讀出了作者的感情。
(三)研讀文章
在聽讀課文以及同學們談了自己的初步感受之后,你還有什么疑問要與大家交流?
預設:作者為什么事悲哀?小兄弟不怨恨我為什么還悲哀?小兄弟為什么會不怨恨;魯迅先生為什么一直想補過?
整合疑問,進入文本研讀,了解中心與主旨。
(四)拓展延伸
魯迅先生這種嚴于自省的精神讓我們深為感動,他知錯就改,不管事情經過多少年,他都一直想補過,甚至小兄弟已經忘卻,他卻仍為不能補過而悲哀。那么我想請同學們想一想,魯迅先生在經歷了這事以后,他所期望的理想的狀態是什么呢?
在設計本教案的時候,我提前做了很多工作,查閱了很多資料,把《風箏》的很多細節問題也都成竹在胸。在“導學”理論的指導下,我從背景導入課文,讓學生在讀課文后,能有意識地在關注事件的時候關注作者的感情,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理解了作者的感情,那么對本文的理解應當是相當順利的。同時,“研讀文章”這一環節,我想讓學生自己提問,我通過整合,討論解答,這樣,能真正地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性,也能夠教給學生他們想學的以及需要學的東西,而不是我作為老師強加的東西。
在整體感知時,同學們還是比較順利地說出了他們從中感受的作者的情感,但是在研讀文章時的實際情況有了如案例呈現的實錄這樣一個開頭后,導致我預期的目標根本沒有辦法達成。
當時聽課的老師與我交流時提出了幾大問題:
1.1 沒有進入文本。通過“整體感知”階段,學生只是談了自己的初步感受。比如有的學生從5、6、7三個自然段讀出了作者的悔恨,從4自然段讀出了作者的嫌惡……這樣初步的感受,只是對文本的一個基本的感知,等到“研讀文章”時,應該就著學生的感知,進入文本,從文本的字、詞、句中去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感情。但是我在引導的時候,讓學生提閱讀的疑問,而沒有引導學生去關注文本,導致學生提的疑問,仍舊是憑著感知在提,而不是真正地研讀后而提的。
1.2 提問成為一種壓力。本來這篇課文比較難,學生的疑問應該很多,但我在授課的過程中,說:“同學們膽子大一點,要勤于思考,也要敢于提問,再想一想,有沒有什么其他問題可以問。”這使得學生對于本來比較輕松的提問產生了壓力,問個問題,應該是他們已有的困惑,而我讓他們“想一想”,讓他們“勤于思考,敢于提問”,讓他們拼命去思考有什么可問的問題,而不是思考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對問題的解答,有些本末倒置。
1.3 無心地打擊。在鼓勵學生問問題的時候,我會偶爾無心地評價說:“這個問題真不錯”之類的,一句無心的話,也就可能會打擊到有心的同學,因為不是每個學生的問題我都給予及時的評價,那么對于那些沒有得到評價的學生的信心是否造成打擊,不免有這個同學的提問好,那么我們的呢?導致學生問問題的積極性也不高。
1.4 鋪墊太少。這篇課文,很多東西,學生是很迷糊的,就算是讓他們問問題,他們可能也無從問起,所以,在第一個環節,整體感知結束后,看似很順利地過渡到了研讀文本的階段,但是事實上,對于學生的感知,我未能很好地總結,也就不能為學生的學習做好一個鋪墊,教學設計是很理想,但是上課就未必能這么理想了。
反思這其中原因,我想,還是因為在平時授課中未能重視自身課堂語言的打磨,因而未能把導學教學的“導”在具體的課堂細節中做到位。
課堂語言,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教學服務的所說的所有的話。現代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音樂等,讓“導”的功能更好地發揮。但是我發現在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及信息途徑多樣化的今天,課堂語言仍是讓課堂走向成功地最重要的因素。當我們在追求教學設計新穎有效,教學手段先進亮麗的時候,打磨我們看似隨意的課堂語言也成為不可忽視的重心,是為更好地實現教師的“導”,讓學生更好的“學”的基礎。
2.現狀思考――課堂語言的不確定性
在現在的教學中,我們十分講究教案如何設計,利用什么手段來呈現教與學的過程,也十分重視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這些是可以被預知的,也是更能夠模仿與彼此借鑒的,因此也更具確定性。但是課堂語言,面對的學生不一樣,老師平時自身說話的習慣不同,自然也就存在不確定性更大。
當然,這個不確定性,除了一些客觀因素外,還是有一些主觀的因素的。如下:
2.1 設計不足。因為提倡把課堂交還給學生的時候,意味著讓學生做主。于是課堂中隨機的東西會比較多,為課堂設計詳案造成困難。有時候,因為反正無可把握,于是總是覺得寫得越詳細,學生的自由度就越小,所以,有時候,在教學設計的時候,也有意設計得簡單而開放。
對于有經驗的,自身素質比較好的老師來說,簡單而開放是一種高境界,但是對普通的老師來說,簡單而開放,有時候就是會導致課堂屢屢失敗。課堂語言的設計不足成為罪魁。
2.2 學情掌握不到位。課堂語言的設計不足,導致課堂也好,語言本身也好,不確定性擴大。一堂課,不確定性越大,教師就越難掌控。當然,這個不確定性,還與另一因素有關,那就是對學情掌握不到位,所以哪怕設計了,所謂的好像確定了,卻無用武之地。
鑒于設計不足這一現狀,我在設計課文的時候,有意把課堂語言較全面地呈現。但是在具體上課的過程中,卻發現,學生的思維要比想象得活躍多了,因為沒有估計好,導致上課手足無措,不在于課堂語言是否合適恰當,而是完全沒有準備而不知道如何說。
2.3 語言組織要求過低。我們對課堂語言組織的要求過低,導致課堂語言組織缺乏必要的有意識的鍛煉,亦是增加課堂語言不確定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教師在平時授課過程中,對總體的課堂設計等關注得較多,對課堂的環節的打磨也是精益求精,但是對于課堂語言組織的打磨往往沒有被提到相應的重要的地位,對課堂語言的組織也沒有相應的要求與目標,于是,課堂語言在隨意中,其不確定性也就增強,變得無可把握,無從著手準備。
當然,就這一點來說,教師個人的語言天賦雖然十分重要,但是平時注意鍛煉,可以讓我們的課堂語言更貼切而可確定,讓我們在課堂中出現的隨心所欲,不事修飾的“純天然”狀況有所改善。
3.打磨實踐――課堂語言的可塑性
課堂語言雖然具有不確定性,但其也是有可塑性的,而且是個性化的可塑性。因其具有可塑性,也就有了打磨的依據與必要性。那么具體打磨的要求及如何打磨,在實踐中,我用了以下步驟:
3.1 觀看課堂實錄,總結反思存在問題。這一賞讀環節,雖然還是有的地方賞到位了,但是整個環節是比較失敗,沒有重心,關鍵是學生的“學”未能很好地達成,這一節課下來,可想而知的是學生對于如何賞讀還是有些迷茫與不知所措的,就是因為課堂語言存在以下問題:
3.1.1 表述不明確。賞讀環節的要求表述是“同學們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來讀一讀,賞一賞”,應該換成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說明原因,這樣,不僅是對于語言的賞讀,對于人物形象也能很做相信的探索與把握,可以讓文本的價值通過一個簡單的環節盡大可能地達成。
3.1.2 評價不及時。對于學生的評價不及時就是變相地對學生的忽視。學生一旦遭到忽視,不僅在學的行為上迷茫,更是對積極性的一種打消。
3.1.3 自己解說不恰當。在對于學生有難以回答的問題以及學生的回答剛好觸及我自身想說的重點時,會急于自己說,而不把機會留給學生,生拉硬拽,讓學生無話可說,讓學生失去了“學”的機會,有時也會扼殺學生的積極性。
3.1.4 打斷學生。上課的時候,隨意打斷學生的回答,這不僅是不尊重學生的行為,也是影響教學秩序的舉動。
3.1.5 銜接語言生硬不生動。生動的語言可以讓一堂課錦上添花,因此,在環節之間銜接時,語言單調生硬,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自然影響課堂效果。
所以,在觀看課堂實錄后,就能非常容易地發現自己的課堂語言的問題。發現了問題,那么對課堂語言的打磨也就可以以解決這些問題為目標了。
3.2 分析學情,設計詳案。因為課堂語言問題多多,所以,面對自己的問題,在設計教案的時候,要監督自己更深入得分析了解學情,以及盡可能地把教案設計得詳細。我在發現我的課堂語言問題后,盡可能地設想學生的情況,設計了一份比較詳細的教案如下:
【案例】《荷葉 母親》教學設計
導入:
作者介紹:原名謝婉瑩,中國現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讀者》,詩集《繁星》、《春水》。
作品主題核心:母愛、自然、童心。
整體感知:
同學們預習過了,知道這篇文章體現了冰心作品的哪個主題呢?
母愛
本文原題為《往事》,編者卻給文章加了《荷葉 母親》這么一個題目,編者為何要取這樣一個題目?聽讀課文回答。
以荷葉喻母親,對母親的贊美。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研習:
(一)體會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那么課文中,作者是借荷葉的什么特點來體現“母愛”?
(荷葉、紅蓮)雨打紅蓮,荷葉護蓮。
作者用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手法,以荷葉喻母親,以紅蓮喻自己,通過這兩個場景抒發了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磨難時,母親永遠是那個勇敢慈憐的可以為我們擋風避雨的人,以此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感激與贊美之情。
(二)體會文中的景物描寫、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
那么我們再具體地來看看,作者所借之物,所借之景,是怎么樣來寫的呢?我們先找出描寫紅蓮與荷葉的句子。
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
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