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意義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意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意義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意義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隨著全球經濟增長從依靠工業驅動轉向依賴知識經濟,知識產權成為占據競爭制高點以及參與財富分配能力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知識產權戰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嘗試對知識產權戰略與競爭優勢、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期對我國及地方的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有所啟迪。

知識產權戰略就是以知識產權制度為基礎,健全和完善知識管理體系,激勵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的轉化與應用,提高知識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行動方案及相關政策措施。

在知識經濟的全球化背景下,知識產權的戰略意義尤為突出,本文重點對知識產權戰略與競爭優勢、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期對我國及地方的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有所啟迪。

一、國外關于知識產權戰略與競爭優勢、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綜述

國外學者在近十年的知識產權戰略研究方面多是基于國家、行業、企業的發展實際,重在探討知識產權制度與其創新戰略、提高競爭優勢、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從以卜幾個方面展開:

(一)從國家層面對知識產權戰略與競爭優勢、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

KeithEMaskus(2002)認為知識產權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復雜的,知識產權對經濟發展是起促進作用或是阻礙作用要視國家的具體環境而言。CIPR(2002)認為支持建立有力的知識產權戰略,可以刺激技術的進步,促進經濟的增長。

此外,JohnHagedoorn,DanielleCloodtandHansvanKranenburg(2005)對不同國家的知識產權對國家研發合作伙伴選擇的影響研究發現,不同的知識產權保護對于伙伴選擇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具有相對弱的知識產權保護公司會選擇研發合資伙伴而不是合同伙伴。Haley,GeorgeT(2000)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知識產權保護和外商直接投資有緊密的聯系,弱的知識產權制度將會阻礙外商直接投資,或者使得FDI朝向風險較低的經營項目。而Glass,AmyJocelyn,andKamalSaggi(2002)通過知識產權保護與FDI的關系研究建立了一個內生創新的產品周期模型,并且發現強的知識產權保護在發展中國家對于FDI具有負面的作用。

(二)從產業層面對知識產權戰略與竟爭優勢、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

GrindleyandTeece,op,cit;K.G.RivetteandD.Kline(2000)通過對知識產權對經濟影響的新價值研究發現,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在高技術行業成為競爭力的一個關鍵要素,不斷加快知識經濟的發展。

Hall,BronwynH.,andRosemarieHatnZiedonis(2001)通過對半導體行業的知識產權專利的實證分析研究,強有力的表明,在半導體行業每一美元的專利研發費用的產出在不斷的增加,增加企業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

此外,國外學者從不同的產業方向對知識產權戰略與經濟發展關系進行了III:究:DietmarHarhoffandHronwynH.Hall(2002)分析了全球化妝品和洗漱行業的公司知識產權戰略,指明無形資產在工業化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特別是知識產權在企業戰略中起著關鍵性作用,不同國家的品牌根據不同的戰略理念采取不同的知識產權保護程度,促進企業的發展,增強企業競爭力;7aynel.Clarke&Paul"Itirner(2003)通過對澳大利亞生物公司的知識產權戰略研究,提出生物技術產業知識管理的一個框架,研究知識產權戰略與生物產業發展之間的聯系,以及如何通過知識產權實踐提高生物技術行業公司的競爭力;AnnetteVandenBosch(2009)通過對加強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對保持藝術家收入與職業發展的重要性進行了討論,并且認為知識產權戰略在越南對國家藝術市場、文化產業的創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從企業層面對知識產權戰略與競爭優勢、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

MarkusReitzig(2004)通過對知識產權戰略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作用進行了探討,認為知識產權主要通過三個重要途徑幫助公司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提供臨時的技術指導,保護商標品牌,幫助形成產業標準。

GaryPisano(2006)知識產權保護對創新速度和方向的影響研究,發現企業從創新戰略、知識產權戰略中成功的獲得了利潤,對今天的全球競爭,資源的開放具有更大影響。同樣,TimothyO''''Hearn(2008)通過對公司成功的知識產權戰略與經濟績效的研究也發現,適當的知識產權保護對于企業賺取利潤具有巨大的影響。

此外,PaulGemneraad(20''''10)考慮到市場背景和創新戰略的經營實戰,知識產權組合的管理需要遵循創新戰略的指導,建立知識產權戰略的框架體系,通過知識產權戰略與創新戰略的整合,可以幫助個人和公司更好的工作,用最低的成本去管理專利組合,并且獲得最高的內外部商業價值。

二、國內關于知識產權戰略與競爭優勢、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綜述

知識產權戰略不僅作為整體戰略的一部分,也是其作為經濟主體面對激烈市場競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所以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對知識產權戰略與競爭優勢、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按關系主體的不同,國內學者對知識產權戰略的研究,主要從國家、區域和企業三個維度L展開的。

(一)從國家知識產權角度研究

徐明華(2003)探討了基于知識產權的國際競爭新模式及其對國家發展戰略的影響,指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是應對國際競爭新模式的必然選擇,一個國家或企業擁有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其在全球化經濟中進行資源配置和國際分工的地位。孫宏飛(2009)通過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知識產權的戰略實施中效果的研究,認為知識產權保護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并且逐漸成為了世界市場L國家之間競爭和博弈的對象。可見,很多學者認為知識產權戰略是促進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焦捷(2008)全面研究了知識產權戰略和“走出去”的戰略的關系,系統闡述知識產權管理對于全面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更有效地制定和實施“走出去”國際戰略的深遠意義,并且探討了知識產權對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實力的重要做作用。

(二)從區域知識產權戰略角度研究

李玉壁(2005)指出知識產權與產業核心競爭力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創新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品牌效應,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知識產權資源存量和增量的有限性,嚴重制約著西部地區新型工業道路的實現。因此,形成知識產權資源的比較優勢,是提升西部地區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楊光明((2007)探討了區域知識產權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表明作為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的高級形態,知識產權戰略是提升國家和地區核心競爭力、掃一造自主創新型國家、建設現代化城市、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重要舉措。而羅愛靜,龔雪琴(2010)對區域知識產權戰略的內涵進行了闡述,提出知識產權戰略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和資源秉賦的比較優勢需要形成良好的戰略匹配,才能更好的推動經濟發展。

(三)從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角度研究

王黎螢,陳勁,楊幽紅(2004)從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基礎出發,探究技術標準、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三者之間的協同演化發展,三者只有協同發展,才能實現良性循環,共同提高技術創新主體的核心競爭力,真正做到”標準制勝”。強調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在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的過程中,必須關注技術標準戰略、知識產權戰略與技術創新的協同發展

田穎男、朝克、陳旭娟((2010)通過對知識產權戰略資源重要性的分析,結合內蒙古企業知識產權資源和管理現狀,總結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經驗,提出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的方法,對企業如何將知識產權戰略資源轉化為競爭優勢能力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知識產權資源具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法定壟斷性、難以模仿性等特點,所以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資源。充分利用知識產權資源,可以超越自然資源和時空的局限,充分整合和配置其它資源,這是核心資源能力轉化的高端競爭。對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與核心競爭力的相關性進行探索,認為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可以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學者還有王聞萍(2008)、袁俊(2004),韓國華(2004)、王中(2005)、謝叢(2006)等。

三、對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的簡評

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產權戰略與競爭優勢、經濟發展關系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價值成果,對后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國內外的學者一致認為知識產權戰略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知識產權戰略與競爭優勢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緊密的聯系。但是,國內的研究相比較國外的研究,主要存在兩大問題:

1、國內的知識產權戰略研究起步較晚,研究不系統,并且研究內容更多的是對國外先進戰略的介紹與啟發上,缺少科學的實證研究和深入的案例研究。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意義范文第2篇

[關鍵詞] 企業 知識產權 戰略管理

21世紀,知識產權無疑是中國企業不可回避的、最重要的主題詞,知識產權競爭將成為企業競爭的最高形式。深入探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及其相關因素,探究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各要素的作用機制等,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課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現有研究中,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規劃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大類觀點。

一、以知識產權客體為體系的戰略研究

第一類觀點按照知識產權客體,即專利、商標、版權(著作權)和商業秘密等,把知識產權戰略劃分為:專利戰略、商標戰略、版權戰略和商業秘密戰略等。在這些戰略下,進一步細分了一些子戰略,也可稱之為策略,如:專利戰略包括進攻戰略、防御戰略、技術標準化戰略、技術引進與輸出戰略等;商標戰略包括聯合商標策略、商標競爭戰略等;商業秘密戰略包括合法獲取策略、保護策略等;而版權戰略常見的有保護策略、傳播策略、利用策略和許可策略等。這種劃分方式是知識產權戰略研究領域的主流方式。

二、以知識產權運作過程為體系的戰略研究

第二類觀點按照知識產權的運作過程劃分戰略,建構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系統的一個動態模型,即:人力資源戰略信息戰略申請戰略制度戰略管理戰略經營戰略保護戰略訴訟戰略涉外戰略。它既是知識產權的一個管理系統,又是一個價值鏈系統,產生了系統整體功能的放大效應。

三、以知識產權核心要素為體系的戰略研究

第三類觀點是按照知識產權的核心要素劃分戰略,即知識產權戰略由若干維度構成。

東京大學的兒玉文雄提出了知識產權戰略評價指標,定性指標包括:經營戰略、技術戰略、知識產權信息戰略、國際戰略和法律業務戰略5個戰略方向,定量指標包括100項。該模型統一評估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現狀,為評價知識產權戰略提供了一定理論依據。

美國學者V. K. Narayanan建立了知識產權戰略選擇一般機制,包括:(1)產品市場措施。企業可在產品市場上采取措施,防止競爭者通過仿制對自己競爭地位的侵蝕,具體包括:標準、仿制的障礙、合作協議等。(2)持續創新。為了阻止仿制和退化,企業應致力于持續創新,具體包括:不斷改進、產品升級、產品平臺、重大創新等階段。(3)法律策略。企業通過專利、版權、商業秘密或商標尋找法律保護。他提到的產品市場措施,實際上是企業知識產權戰略選擇的市場戰略;持續創新,實質上是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而法律策略,則可理解為企業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戰略。

我國學者楊武基于對技術創新過程分析,提出了三維動態方式描述創新過程的方法――TMR三維理論。他認為技術創新成功三個基本決定要素為:(1)把技術應用到適當的產品中――技術要素(T要素);(2)把適當的產品推廣到市場上――市場要素(M要素);(3)在創新中獲得創新產權――產權要素(R要素)。可作為知識產權戰略維度劃分的借鑒。

四、理論探討

以上三類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方法,各有側重和特點。

1.按照知識產權客體劃分知識產權戰略,從不同客體角度出發,相對孤立的策劃某一類知識產權戰略,甚至是具體的戰術策略,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是各分類戰略的簡單加總,而不同類型產權戰略間的聯系、影響、乃至組合沒有反映,也難以通過一定的測度較全面的反映一個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狀態。

2.按照知識產權運作過程劃分知識產權戰略,對知識產權戰略進行系統流程規劃,比起第一種觀點,建立了知識產權客體間的聯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識產權戰略的系統性。但這種劃分方式存在一定重合,如:申請、保護、訴訟戰略具有比較高的相似和相關度,信息和申請、管理具有比較高相關度,而涉外戰略則包含于信息、申請、管理、經營、保護、訴訟等各戰略之中。

以上兩種知識產權戰略劃分方式,從一定程度和角度上反映了其戰略構成,但不夠系統,更難以深入探討和比較研究。(見圖)

3.按照知識產權的核心要素劃分知識產權戰略,相對前面兩種觀點,更貼近企業管理實踐,反映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思想和意圖,可進行深入分析和論證。這種觀點的三個框架中,都涉及技術創新、市場經營和法律保護,體現了知識產權的三個根本要素,即:技術開發、市場開發和產權開發(保護)。

對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系統研究,可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建立一套更有效的知識產權戰略分析理論框架,用于理論探討和實證檢驗。

五、研究意義

本研究通過系統的研究回顧,探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理論。知識產權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時間并不長,研究多為宏觀層面,微觀層面研究尚未深入。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夠為我國企業制定相應的知識產權戰略,加強保護、合理利用、抵御風險提供指導和幫助,最終促使我國企業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知識產權戰略模式,建立知識產權優勢,在日漸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徐明華 包海波:知識產權強國之路――國際知識產權戰略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

[2]Michael.E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5

[3]Dan McCurdy, Marshall phelps. Why Execlusion is not profitable[J]. 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02, 26(11):56~59

[4](日)齋藤優:發明專利經濟學[M].專利文獻出版社,1990

[5](日)高橋明夫 魏啟學譯:日立的專利管理[M].北京:專利文獻出版社,1990

[6]馮曉青:企業知識產權戰略[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

[7]何 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事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張 平 馬 驍:標準化與知識產權戰略[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9]郭曉鳴: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系統模型[J].中國發明與專利,2007(3):62~65

[10](日)兒玉文雄:發明專利經濟學[M].北京:專利文獻出版社,1990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意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企業知識產權;研究數量;研究內容;現狀評述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2)05-0138—04

一、企業知識產權研究量化分析

(一)文獻選取

本文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專利全文數據庫、國家標準全文數據庫、中國行業標準全文數據庫、國外標準數據庫、國家科技成果數據庫、德國Springer期刊數據庫、英國Taylor&Francis期刊數據庫10家數據庫為文獻源,以首篇文獻出現時間1980年到2010年為起止時間,并設立“題名檢索”為檢索項。

鑒于研究成果的學術性,本文主要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下文主要以核心期刊為例)、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文獻為依據。

(二)樣本分析

在題名檢索中,筆者分別以“知識產權”、“企業知識產權”、“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為檢索詞進行題名精確檢索,三類檢索詞首篇文獻出現時間統計顯示(見表1),我國對知識產權的研究始于1980年,12年后,我國學者開始對企業知識產權進行研究,20年后,學界開始關注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研究。

下面以知識產權、企業知識產權、中小企業知識產權首篇文章出現的年代為時間段,對表2~表5數據進行綜合分析。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到十四大召開前的1991年(見表2)。其間發表篇名為“知識產權”的論文總數為205篇,沒有以篇名為“企業知識產權”和“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為檢索詞的論文,各年份發文增長率亦正亦負,增幅緩慢,表明國內學者對知識產權的研究剛剛起步,對企業知識產權和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研究還沒有開始。

第二階段:從十四大召開的1992年到2000年(見表3)。相比上一時段,此間數量明顯增多,共發表篇名為“知識產權”的論文4730篇,為第一階段的23倍,各年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論文的層次出現質的飛躍——2000年開始出現關于知識產權的博士(7篇)、碩士(39篇)論文。

在這一階段,學者們開始關注企業知識產權的研究,此間共63篇,僅占研究知識產權論文總數的1.33%,說明此間學者研究視角開始轉向對企業知識產權的研究,但研究成果與知識產權研究相比較,可謂鳳毛麟角,而且這個時期中小企業知識產權還沒有受到關注。

第三階段:從加入世貿組織的2001年到2010年(見表4)。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持續上升,尤其在2005年以后,數量快速增長,達到幾近或者超過1992--2000年發表的論文總量。此間有的學者開始關注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研究。一方面,說明國內學者越加關注知識產權的研究,另一方面,研究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在這一階段,研究企業知識產權的優秀碩士論文始于2003年(見表5)、博士論文始于2008年;研究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優秀碩士論文始于2007年,截至2010年底還沒有博士論文出現。

二、企業知識產權研究的主要觀點

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主要文獻源,以“企業知識產權”為檢索詞進行題名精確檢索,共檢索到文獻964篇(期刊918篇,優秀碩士論文43篇,博士論文3篇),而分別以題名“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_和“企業知識產權戰略”、“企業知識產權檔案”、“企業知識產權建設”、“企業知識產權經營”、“企業知識產權融資”、“企業知識產權質押”等為檢索詞進行題名、精確、在結果中檢索,檢索結果顯示,排名前三位的是以“企業知識產權保護”、“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為題名的檢索,且分別為227,172和166篇。由此可知,自20世紀90年代國內學者開始研究企業知識產權以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管理和戰略問題是學者們討論的熱點。學者們對企業知識產權的研究既有宏觀上的,也涉及微觀領域。

(一)關于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研究

大多數學者從不同視角研究保護策略、對策和戰略,也有學者以區域、行業和企業內外為視角來研究知識產權保護。

研究保護策略、對策和戰略方面。例如,李正華從對外策略和內部策略展開研究,認為從企業對外關系的發展方面分析,對待知識產權問題應當制定出相應的策略,具體包括合同界定、依法確權、及時備案、停止使用、制止侵權等策略;從企業內部關系的理順方面分析,具體包括獲取信息、有效創新、嚴格保密、知識管理策略等。孫斌、吳松強運用博弈論的有關思想、方法,建立了知識產權所有企業與侵權企業之間的三階段完全且完美信息動態博弈模型,以及侵權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在對模型分析、討論的基礎上,推導出知識產權利益各方的博弈關系,提出了政府及知識產權所有企業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知識產權保護費用,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懲罰力度以及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等行之有效的對策建議。王立誠等人在分析知識產權存在的問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法制觀念不強、管理機構薄弱、人才缺乏、技術秘密保護不力、知識產權流失較重、知識產權情報工作開展不力等)基礎上,提出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必須采取相應對策。

以區域行業和不同類型的企業為視角來研究知識產權保護。例如,王惠珍的《寧波進出口企業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問題探討》,王秀麗、郭燕的《服裝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狀況調查分析及解決對策》,楊寶明的《國內軟件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現狀調查分析》,林勇的《論農作物種子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張東風的《河北民營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段瑞春。的《國有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戰略應對》,楊拉克的《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研究》,丁永豪的《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等等。

(二)關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研究

學者們對知識產權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關知識產權最優制度的設計、專利情報檢索、專利技術圖等方面的微觀理論研究;有關知識產權制度的交易成本、社會福利、經濟學分析的研究;在國家層面上,知識產權管理戰略和技術創新的關系、各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差異,跨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戰略的研究;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尤其是跨國企業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研究。

關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內容,馮曉青教授。總結和概括了國外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包含的內容,他認為國外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主要是圍繞有關專利技術開發、專利申請、對員工的發明獎勵、知識產權的歸屬、知識產權的運用、知識產權糾紛處理等內容,知識產權管理的具體內容已與日常的知識產權工作緊密相連。戴勵盛認為,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具體內容已與企業日常的知識產權工作緊密相連,有知識產權的地方就有知識產權管理,管理的涉及面也非常廣,所以很難將知識產權管理的內容具體化,但如果從具體管理措施角度理解就直觀得多,根據管理對象的不同,知識產權管理可分為專利管理、商標管理、商業秘密管理等,每一類又有具體的管理措施。

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關系,戴勵盛認為,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正是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更進一步,是知識產權管理在企業管理中更高形式的體現。正如何敏所說,“在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中知識產權戰略無疑具有全局性的意義,能使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更具主動性、技巧性”。馮曉青特別強調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管理與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關系——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管理是與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既密切相關又相互區別的概念。一般地說,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前者是落實后者的保障。企業戰略管理對企業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已成為企業管理學領域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

涉及管理制度、管理體制的研究。高永琳認為,國外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大致分為集中管理體制(如IBM公司)、分散管理體制(如東芝公司)、按行列管理的體制(如佳能公司)。這3種管理體制中,知識產權管理部門都是處于總公司管理層的核心位置,與技術部門、經營部門密切聯系,將授權后的知識產權工作全部匯集在此統一管理,成為總公司的智囊部門。金芳運用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種理論與方法,從知識產權與知識產權管理的基本概念出發,對美、日企業及我國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進行國際比較,提出當前我國企業面臨著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和知識產權管理組織制度建設兩個重大課題,依照我國實際提出了推動我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進程,加強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建設的構想,構建了知識產權管理信息平臺建設方案。羅瓊/A9)則結合法律與管理兩個學科的不同特點,從專利、商標、著作權管理戰略的重要性人手,來研究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外部、內部組織結構,以及知識產權管理涉及的各種制度的具體內容。金哲主要針對我國企業知識產權運作管理的問題研究了企業知識產權創新管理體系。

另外,還有學者以行業為視角進行研究。如牛淑鴻、石巍針對造船企業的特點,以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內、外部機制為視角,對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機制的優化進行了剖析,提出了使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環的建設性對策。

(三)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研究

隨著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提高,知識產權成為國際競爭戰略的核心內容。越是發達的國家越重視知識產權戰略。自1979年美國前總統卡特第一次將知識產權戰略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提出后,知識產權戰略就成為美國最重要的長期發展戰略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通過大規模引進和消化歐美先進技術,實施“技術立國”戰略,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后來,日本啟動了知識產權政策,促使其從“技術立國”到“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轉移。

國內部分學者對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進行了梳理分析,現有6篇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方面的綜述,分別為李培林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綜述》,黃微、王琳娜、孫騫的《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述評》,李鐵寧、羅建華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文獻綜述》,孫偉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評述》,鄒杰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綜述》和李倩、劉樺林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綜述》,可見,學者們意識到從整體上梳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李培林從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概念研究、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相關研究和知識產權戰略體系劃分研究等不同層面對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列舉了國內學者如萬迪、馮曉青、吳漢東、陳美章、范再峰等對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概念的不同表述,認為雖然學者們有不同表述,但其內涵基本一致。他對學者們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分析,認為目前我國學者對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的內容較為廣泛,既有宏觀研究,又有微觀研究。一部分是國外經驗的介紹和國內經驗的總結,主要涉及經濟、貿易戰略管理的基本問題,內容包括專利、商標、商業秘密戰略等,范圍涉及高科技、民營等各類企業。他從戰略制定主體的不同和系統、商業運作模式三個層面歸納分析學者們對不同戰略類型的表述,最后提出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的幾點不足,即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研究領域和內容;在知識產權創造方面,對如何將個人所有的知識轉化為組織的知識而形成知識產權,研究得較少;對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與企業績效的實證研究成果不多。

黃微、王琳娜、孫騫在對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從學者們對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宏觀、微觀及相關研究幾個層面進行梳理分析。贊同李培林的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概念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沒有確定的研究領域和內容的觀點,另外指出目前研究還存在著在法律層面對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研究較少,多數是從企業管理層面進行研究以及企業知識產權戰略與企業的實際應用成果研究較少等方面的問題。

李鐵寧、羅建華從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類型和實施戰略、專利情報戰略、企業知識產權戰略中的知識產權管理模式、企業知識產權的價值評價方法、國外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等層面對學者們的觀點進行梳理分析,指出目前國內外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從競爭的角度將知識產權戰略分類研究、專利情報戰略、知識產權戰略管理模式、知識產權戰略價值化和投資戰略,采用定量評價方法評估知識產權戰略對企業能力的貢獻大小。而將知識產權戰略作為企業資源和能力形成的核心競爭力的機理缺乏深入研究。

孫偉從戰略管理的視角,系統回顧和評述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中的以知識產權客體為體系,以知識產權運作過程為體系,以知識產權核心要素為體系三大類觀點。

鄒杰通過對國際、國內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分析人手,闡述知識產權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作用,對如何運用知識產權,如何建立適合企業發展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李倩、劉樺林分析了國外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經驗介紹、國內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現狀,提出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對策,如增強知識產權戰略意識,制定規范的知識產權制度,實行品牌戰略,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積極促進政府把知識產權從企業行為上升為國家戰略等。

三、企業知識產權研究現狀評述

綜觀理論界關于企業知識產權的絕大多數研究成果,可以歸結為兩類:一類是屬于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包括迄今為止已經出臺的《專利法》、《商標法》等),另一類則屬于企業知識產權發展戰略方面的(包括目標、程序、措施等)。對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的領域和內容多集中在企業管理層面,在法律層面的研究較少,尤其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方面的應用研究更少。

雖然學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視角來進行研究,但沒有將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管理和運營看作一個整體來研究,還沒有提出一個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的完整框架,使企業知識產權建設理論之間缺乏內在的統一和聯系。而諸多國外企業都十分重視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營、保護和管理,企業內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政府高度重視,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扶持政策。認真考察創新型國家的企業政策法規(如美國在1980年制定的《史蒂文森——懷特勒創新法》、1982年的《小企業創新發展法》;德國政府在1978年出臺的《中小企業科技政策的總體構想》;日本于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業基本法》,以及韓國的《小企業科技創新特別法》),可以看出,在上述政策法規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關于“企業知識產權”方面的條款,這些經驗值得借鑒。

另外,從國內制度政策層面上看,現有的涉企法律及政策較少涉及知識產權建設,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滯后的問題已經成為企業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企業技術創新和發展受制于知識產權”已帶有普遍性,迫切需要有關企業知識產權建設方面的理論指導以及政策扶持,從目前研究來看,尚沒有專門針對企業知識產權政策方面的研究,現行的企業政策(法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偏重于要素供給、市場凈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而能力(知識產權建設能力及創新能力)提升方面的政策非常薄弱,即存在著政策結構功能的失衡性問題。

第二,存在政策過程(體制)的多元性(管理企業知識產權的部門有多個——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工商局,國家版權局等)問題。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意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知識產權;戰略;創新

2014年年底滄州市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推進創新之城、產業之城、文化之城、生態之城、好人之城“五城”建設,開啟了綠色崛起的“滄州模式”。滄州“五城”建設,首先是“創新之城”建設。創新是突破城市發展瓶頸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選擇,是一個城市保持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更是“解決滄州經濟實力‘大而不強’的關鍵所在”。“創新之城”建設是推進“五城建設”的首要任務和動力引擎,是滄州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根本之策。

一、知識產權戰略在“創新之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知識產權戰略是通過提高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和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總體安排和統一謀劃。知識產權戰略在“創新之城”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激勵創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創新需要一定人力財力的支出,企業創新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要收回成本,更是要獲得利潤的回報。知識產權制度通過賦予創新主體以一定期限的壟斷權,允許其排他的獨占的實施其新技術,或者通過有償許可或轉讓的方式讓他人實施其新技術,從而讓企業追求利潤的目標變為現實。知識產權制度的這種安排與設計會極大地激勵企業創新,當然也會激勵其他類型的主體投入到研發創新中,從而在全市形成一個創新的良性循環和氛圍。

(二)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提高創新的效率

科學家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創新亦如此,也總是在前人的創新成果基礎上進行更高層次的創新。專利權制度既授予了特定創新主體一定期限的壟斷權,同時又對他們的新技術進行了公開。這樣對于其他人而言,就可以及時地了解最新的技術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步的研究創造,避免了重復研究,提高了創新的效率。

(三)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有利于創新成果的轉化

創新不是為了“裝點門面”。束之高閣的創新也毫無意義。只有把創新付諸實施,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核心競爭力,才能體現創新的價值,實現創新的目標。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通過一系列的知識產權交易制度,如知識產權的許可使用和轉讓制度,在知識產品的創造者和使用者之間搭建一個法律的平臺,促使創新成果技術得到最大的利用和實施,既給合作的雙方帶來高額的利潤回報,又極大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四)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有利于營造創新的環境

在全市營造創新的環境主要是通過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及時有效保護創新成果來實現的。知識產權制度不但授予權利主體壟斷權,同時又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進行嚴厲的制裁與打擊。這樣的制度設計既可以打消知識產權主體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專心實施新技術和進行更深層次的創新,又可以打消其他企業一心想仿制的念頭,從而把精力轉移到自己搞研發創新上來。最后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創新的氛圍,營造了創新的環境。

二、在“創新之城”建設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路徑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市知識產權意識

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是滄州搞好“創新之城”建設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選擇。這就首先需要開展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在全市營造一種重視知識產權尊重知識產權的氛圍,提高人們的知識產權意識。宣傳教育活動可以分三個層面進行。首先在市領導和相關的公職人員階層展開,通過專門的知識產權培訓,提高各級領導的知識產權意識,就可以影響滄州市的一系列和知識產權有關的決策決議。其次針對企業的領導展開,使他們懂得知識產權的基本知識,認識到只有創新才是讓企業保持良性發展的關鍵。最后面向社會公眾展開,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樹立社會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在全市營造崇尚創新尊重知識產權的環境。

(二)強化政府職能,為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提供便利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但是政府可以為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提供各種幫助和服務。構建強大的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通過這個信息平臺便利大家獲取最新的技術,既避免了重復研究降低了研發成本,又加速了創新技術的流轉實現了利潤最大化。這是實現專利技術供求信息對稱的重要技術途徑之一。建立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為創新主體提供法律咨詢,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在專利申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法律問題,縮短有效申請的時間,提高申請的效率。全面提高知識產權的執法水平,堅決打擊各種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為權利主體充分實施知識產權保駕護航。

(三)建立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政府公共政策體系

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意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知識產;保護;戰略;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Dg23.4 [文獻標識碼]B

黨的十以來,堅持知識產權戰略發展的思想指導,成為新時期我國知識產權工作的重點,也是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中原經濟區地處黃河中下游,依托中原城市群的經濟、地理等優勢,發展具有地域經濟特色、產業經濟結構合理的經濟帶。中原經濟區自2012年批準設立以來,河南、河北等地,積極構建以知識產權貿易為核心的經濟強區戰略。特別是河南作為中原經濟區全省覆蓋的唯一省份,在知識產權戰略構建中,取得的成果、成效十分顯著。因此,本文立足于對河南、河北等地在知識產權戰略構建中的發展現狀,就“十三五”規劃,中原經濟區如何深化知識產權戰略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設性意見。

一、中原經濟區知識產權發展現狀

(一)深入開展各項專項行動,知識產權保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局面

構建知識產權發展的新局面,關鍵在于依托知識產權保護的全面部署,深入開展各項專項行動,為工作營造出良好的發展局面。通過“雙打”專項行動的開展,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進行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執法聯查活動,對制售假劣商品、侵犯知識產權的各類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為經濟區知識產權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通過“組合拳”營造發展環境、凈化市場,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提供堅實的基礎。2015年,河南省出動5千余人次開展專利行政執法活動,查處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36起。知識產權保護常態化、機制化,已成為中原經濟區知識產權發展及保護的新亮點。

(二)知識產權優勢培育工程扎實推進,構建企業創新發展的新引擎

中原經濟區以鄭汴洛都市區為核心,涉及河南、山東等5個省份,在知識產權戰略發展的構建中,各地著力于知識產權培育工程搭建,為戰略構建及推進,創造良好的發展基礎。通過“專利戰略引導計劃”、“重點專利項目擇優扶持”、“開通綠色服務通道”等,為知識產權的戰略性發展,提供全方位、多視角下的發展舉措。近年來,河南省一直強化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密切合作,在專家、人才的組織學習、戰略研究等領域,開展深入的合作交流。支持優秀自主創新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發展,表彰并鼓勵重點專利項目,促進專利技術實施轉化,扎實推進知識產權優勢培育工程。成立于2000年的我國最早的民營原創動漫企業――鄭州小櫻桃卡通藝術有限公司,就是依托知識產權優勢培育工程,形成了具有顯著民族特色、自主產權創新驅動的優秀民營動漫企業,為企業創新發展創造驅動力。

(三)企業自主創造意識增強,知識產權服務業快速發展

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發展的主體,增強自主創造、保護意識,是知識產權戰略性發展布局的重要基礎。企業在獲取市場競爭的主動性中,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意愿更加強烈,在技術研發、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充分突出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在企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與此同時,知識產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也是當前中原經濟區知識產權戰略發展的重要體現。僅以河南為例,2015年,全省專利機構32家,通過機構專利申請8021件,同比增長25.6%,這充分表明,在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下,基于廣闊的市場前景,知識產權服務業的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更是推進知識產權戰略性發展布局的重要力量。

二、中原經濟區知識產權戰略的優勢及意義

(一)中原經濟區知識產權戰略的優勢

1.強大的經濟發展優勢

中原經濟區在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和周邊對接的發展布局之下,形成了強大的經濟發展優勢。依托經濟發展優勢,構建知識產權戰略布局,更加契合當前經濟轉型、創新性發展的內在需求。2015年,河北省生產總值29806.1億元,同比增長6.8%;河南生產總值37010.25億元,同比增長8.3%;兩大省份生產總值高于全國6.9%的增速。在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中,河南、河北的產業結構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2015年,河南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的12.3∶52.932.8調整為11.4∶51.3 34.7,在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新興產業異軍突起,高新技術的產業增加值呈現出顯著性增長。在強大的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之下,中原經濟區知識產權戰略性發展有了更加完備的物質條件。

2.地理區位優勢

中原經濟區地處河中下游,涵蓋了河南全省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首先,中原經濟區的地理位置優越,巨大的市場潛力、深厚的華夏文化,讓其地理區位優勢一覽無余。在2012年國務院批復的《中原經濟區劃》中,明確了以鄭州為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鄭汴洛都市區,在鐵路網絡建設、產業發展布局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闡述,為中原經濟區依托地理區位優勢,打造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域帶;其次,資源優勢也是地理區位優勢的重要體現。河北鋼鐵集團、中鋁洛銅、開灤集團等,這些大型資源企業在科技創新等領域,一直處于中原經濟區的領先地位,對于帶動區域知識產權戰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推動力。

(二)中原經濟區知識產權戰略發展的意義

“十二五”規劃已走過,“十三五”規劃迎面而來。在經濟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之下,中原經濟區推進知識產權戰略發展,對于構建更具創新力、更具活力的經濟發展模式,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河南、河北及山西等部分市縣,經濟發展模式單一、經濟實力相對薄弱,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離不開知識產權戰略的支撐作用。首先,知識產權戰略發展有助于進一步增強中原經濟區的經濟實力,調整三大產業結構占比。充分依托中原經濟區的優勢,逐步轉變中原地區知識產權發展相對滯后的情形,將區域經濟中第二、三產業的經濟實力進一步激發,形成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其次,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是經濟下行壓力釋放,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良性轉變的重要基礎。再次,在五位一體的發展指導之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應突出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消除單一依靠重型產業結構發展的形態,在科技創新驅動、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更加顯著的驅動力與吸納力。

三、中原經濟區知識產權戰略的構建策略

(一)以科學發展為思想指導,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機制

管理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是戰略構建發展的重要“抓手”。創新活動涉及面廣,參與中的政府、企業,都應明確職責、清楚方向,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之下,將創新力激活,將知識產權保護落實到位。首先,建立完善的科技投入評價機制,引導企業在科技研發等領域的投入。政府應發揮好導向作用,在政策扶持的同時,提高知識產權申請、高新技術認證等評價指標的時效性,通過產業政策的扶持、發展整體規劃的落實,促進企業參與科研創新的主動性:其次,建立完善的專利轉化獎勵機制。知識產權創新是發展的第一步,如何實現專利轉化,是戰略發展構建的重要基礎。通過對企業創新活動的資助、扶持和獎勵,為企業實現創新資源整合,提供了更加廣泛且切實有效的支撐。

(二)加強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構建文化服務公共平臺

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是夯實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存在較大缺口,目前0.5%的人才占比明顯小于歐美發達國家的6%。因此,要基于經濟區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需求,在知識產權隊伍建設上,要形成常態化、制度化,確保執法隊伍等的建設。與此同時,知識產權戰略發展的推進,依托于文化服務公共平臺等的搭建,為戰略發展提供良好的內部條件。通過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文化服務產業發展模式,提高全社會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強化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建立政府主導、媒體支撐、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知識產權宣傳體系,明確文化服務在知識產權戰略發展中的重要性。

(三)科學規劃與布局,積極推進專利產業化工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木兰县| 大余县| 金华市| 永州市| 乐至县| 莆田市| 会泽县| 洛宁县| 新竹县| 申扎县| 阿拉善左旗| 上高县| 遵义市| 贺兰县| 襄汾县| 福建省| 长沙县| 雷山县| 乌鲁木齐县| 宁南县| 博客| 洪泽县| 勐海县| 民丰县| 清苑县| 依安县| 固阳县| 海门市| 灌南县| 大名县| 达尔| 墨玉县| 铜川市| 洛宁县| 朝阳市| 盐城市| 河北区| 墨竹工卡县| 兴文县| 长葛市| 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