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文旅鄉村振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村情基本情況
**村國土面積42.29平方公里,轄 5個村民組、5個自然寨,434戶1947人,其中貧困戶99戶377人,目前已全部脫貧,居住布依族、漢族等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99%,經濟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服務業(餐飲及便民店)、養牛、豬、禽和種植西瓜、芒果等經濟作物為主,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00元,村集體經濟189萬元。
**村是全鎮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區位優勢十分突出,素有“望謨南大門”之稱,是南盤江和北盤江相互交匯點,依托珠江黃金水道和區位優勢,以“港”為核心,以臨港產業為支撐,力爭把以**港為代表的港口(碼頭)群建設成為集內陸現代港口,臨港有旅游、產業、工業3個園區功能和濱水居住城市三位一體的綜合經濟開發試驗區,建成石漠化治理、扶貧開發、生態移民與災后重建相結合試驗區,建成內陸山區對外開放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試點區。
二、工作開展情況
**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圍繞“兩江門戶、山地水鄉”和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發展思路,加大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以青檸檬產業為產業基礎,采取農旅結合模式,以觀光、旅游、采摘為市場導向,打造生產、生活、生態同步,休閑、文旅融合的現代特色村寨。
(一)持續改造人居環境,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堅持圍繞“村級組織、鄉村治理、產業發展、補強公共設施”為主要建設內容,抓實抓細**村環境整治提升配套基礎設施及公路沿線綜合整治工程,對閑雜亂地進行清理,配套種植青檸檬、三角梅、芒果等,為進一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村容村貌。目前已完成種植池300平方,種植池回填土800m3,36個種植池開挖及池基夯實和檔土墻建設,青檸檬種植、三角梅等綠化1000㎡,累計完成120萬元,完成形象工程60%。
(二)抓實產業興旺,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為實實在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效推進鄉村振興,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依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青檸檬產業的豐富經驗,立足本土、聯結群眾,合作規劃開發“貴檸田園綜合體”,傾力打造集青檸檬種植、旅游等融合發展農旅一體化產業,落實好貴檸田園綜合體石漠化配套項目建設,創建“農業觀光區、魚家博覽區、紅色文化區、農耕體驗區、生態養生區、民俗風情區”的六大主題功能園區,形成一、二、三產業相結合的經濟型產業鏈,引領全鎮鄉村振興工作走上新臺階。目前已完成4600畝青檸檬種植,配套的檸檬加工廠、道路設施、灌溉設施等已完成建設或啟動建設。
(三)創新致富模式,不斷發展壯大富民產業。為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圍繞“兩江門戶、山地水鄉”和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發展思路,打造農業觀光旅游和紅色文化為一體的旅游品牌。打造就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融合完整的產業鏈,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的運行模式,推進**村中志檸檬種植園石漠化治理項目建設,有效拓寬周邊移民群眾創收渠道和壯大村集體收入。石漠化治理項目目前產業路已完成路基硬化3公里,采摘步道已完成450米,累計完成141萬元,形象工程的60%。
三、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打算
關鍵詞:休閑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鎮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江蘇作為“魚米之鄉”和沿海發達省份,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已經引起關注。高卓、王健(2018)[1]分析了農業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王瑋、黃春曉(2018)[2]研究了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現狀和發展路徑;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本文擬從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出發,分析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最后從規劃視角提出優化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策略。
1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
促進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對于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傳承優秀農耕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1.1促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
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鄉差別是重點。鄉村振興和特色小鎮建設是解決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為城鄉差距最小省份,通過特色小鎮建設,改善農村民生,優化城鄉布局,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服務均等化,可以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
1.2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產業升級
農業現代化是徹底走出傳統農業社會,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由之路。農業現代化有多種發展路徑,休閑農業是一種重要路徑,有利于實現江蘇的農業現代化,也有利于江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促進農業產業體系的優化升級。
1.3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城鄉消費升級
農業休閑小鎮擴大了農業和旅游業發展空間。一方面,厭倦城市生活的人們向往鄉村田園風光,希望去鄉村、小鎮、田園去旅游和體驗生活,去升級消費層次;另一方面,地處鄉村和小鎮的人們希望通過休閑農業發展來實現現代化和收入提高,當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費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蘇優秀文化的傳承創新
江蘇“魚米之鄉”特色鮮明,耕讀文化傳統深厚,歷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匯區域,農業文明源遠流長,人文景觀遍地皆是,風格迥異的吳韻漢風概括了江蘇的文化特征,“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作為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優秀文化傳統需要進一步傳承創新,休閑農業小鎮可以有效地擔負起這個重大歷史責任。
2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面臨的問題
江蘇是中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內基本都是平原,河網密布,農業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條件較好,但是仍然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2.1工業化和城市化使鄉村環境面臨污染破壞風險
作為長三角、長江經濟帶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組成部分,江蘇省是工業最發達省份。拓展的城市、鄉鎮企業、工業園區等不斷侵蝕鄉村資源,在沿江和蘇南地區尤為明顯,太湖、淮河等環境治理壓力大,農村面源污染形勢嚴峻,水、土壤、空氣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了休閑農業發展。
2.2城鄉差距使鄉村公共服務設施不足
休閑農業小鎮需要現代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與支撐,作為鄉村建設較好省份。城鄉差距和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的不足,影響了鄉村地區的現代化,也影響了休閑農業的發展。
2.3文明建設不足,優良傳統文化傳承不夠
作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說,江蘇為三江之首,耕讀傳統深厚,南北交匯的地理區位和通江達海的開放胸懷,使江蘇文明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鄉村地區相對較為封閉,蘇北農村尤甚。鄉村封建思想影響和市場經濟沖擊,使優良傳統文化沒有得到較好傳承,封建迷信、賭博、拜金等現象屢見不鮮,影響了現代農業休閑特色小鎮發展。
2.4休閑農業特色沒有凸顯
魚米之鄉的農業資源豐富,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先天優勢。由于地域分割和過于強調農業某一方面優勢,導致各地農業產業單一現象突出,蘇南、蘇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內陸各有優勢產業,但是沒有農事體驗、休閑觀光、養生度假、民歌民謠、節慶活動、手工藝品、特色農產、餐飲住宿、文化展示等綜合考慮,影響了農業休閑功能發揮。
2.5水鄉田園風光遭到侵蝕
由于鄉鎮企業發展和城市化推進,圍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時有發生,使水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注重生態保護,很多地方農作物種植品種較為單一,河湖圍網養殖較多,化肥農藥農膜使用過度,水鄉田園風光遭到了一定破壞。
2.6現代服務支撐體系不足
現代特色小鎮離不開現代服務體系支撐,很多特色小鎮都是在傳統小鎮基礎上建設,傳統小鎮處于城鄉之間,缺少像大城市那樣現代服務支撐體系,醫療衛生、休閑養老、購物娛樂、交通出行、教育培訓、政府服務、餐飲住宿等較為缺乏,影響了休閑農業小鎮建設。
3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策略
由于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在規劃建設中面臨這樣和那樣的一些問題,建議在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規劃發展中,選用如下一些規劃策略。
3.1立足魚米資源,打造水鄉特色
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先行區和傳統稻作發達區,水域面積比例較大,淡水資源豐富,坐擁長江、淮河、大運河、太湖、洪澤湖等河流和湖泊,東臨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鄉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實、螃蟹、魚蝦、海水養殖捕撈等資源豐富,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金湖荷藕、長江三鮮、太湖三白名聞天下,在規劃中,充分發揮水鄉觀光、農事體驗、特色美食、休閑宜居、健康養老、會議會展等休閑農業產業。
3.2發掘文化資源,傳承吳韻漢風
作為南北文化交匯之地,兼具南北方特點,沿江及蘇南是吳文化發源地,吳語軟儂,淮北又是楚漢風云之地,漢風濃郁,蘇中兩者兼具,形成中國特有的文化遺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名城和勝跡眾多,歷史遺跡和血脈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發掘。
3.3注重城鄉結合,發展生態優勢
特色小鎮是城也是鄉,是城鄉的橋梁,與城市相比生態優勢明顯,與農村相比,現代設施豐富。要注重城鄉結合,發揮生態優勢,打造生態宜居之地,成為市民綠色家園和城市化新的發展空間,成為鄉村振興重要抓手,使生態特色貫穿在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始終。
3.4保護人文資源,實現古今融合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薈萃,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徐州、揚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蘇州地區為吳文化的中心,在眾多人文資源和古城古鎮中,可以追憶歷史,在高鐵高樓旁又可以感受現代,在規劃休閑農業小鎮中,保護好古跡,又體現現代文明氣息,實現古今融合。
3.5結合功能分區,培育農旅混合城鎮
隨著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全省各功能區逐漸明晰,相互有一定差異,發展路徑也不同。蘇南走在現代化前列,蘇中蘇北追趕越來越快。長江城市帶、沿海經濟帶、長江城市群、江淮生態功能區特征明顯,規劃建設農旅混合休閑農業特色小鎮。
3.6結合國家戰略,發展宜居鄉村
由于“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沿海發展戰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時疊加在江蘇,要充分依托國家發展戰略促進自身發展,在規劃建設時,在國家各種發展戰略疊加中找準自身定位,為國家發展戰略添磚加瓦,規劃宜居宜業現代休閑農業特色小鎮[4]。
為了更新觀念、轉變思想,為**轉型發展出謀劃策,12月2日至5日,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帶隊到宜賓市南溪區和貴州省湄潭縣學習考察。通過一路考察、一路對比,一路思考,普遍感到觸動很大,感受很深,收獲很多,受益匪淺。
一、南溪、湄潭基本情況
1.南溪基本情況
南溪區位于四川省南部長江上游,是四川省宜賓市的市轄區。萬里長江由西向東橫貫區境,南溪自古有“萬里長江第一縣”的美譽,自設區以后改為“萬里長江第一灣”,擁有1500多年的建城史和長江上游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墻、古城門。南溪江灘濕地公園連接長江沿線的古城墻和新城,充分利用長江水,引水入沙、引水入灘、引水入城,在江灘上設置生態綠島,讓豐富的長江水資源澆灌著江灘公園,滋潤著城市。
2.湄潭基本情況
湄潭縣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平均海拔972.7米,是貴州茶葉第一縣,全國茶葉第二大縣,茶葉總面積達60萬畝。從“茶產業大縣”躍起為“茶產業強縣”,茶產業已成為湄潭的支柱產業,60萬畝優質生態茶園托起了數十萬湄潭人脫貧致富夢想。
二、幾點思考和感悟
一是敢于“打破常規”,善于“無中生有”。南溪交通區位好,城市親水性強,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自然資源匱乏,僅僅依賴自身條件難以實現快速發展。為此,南溪充分審視自身實際,在城市建設發展上形成了獨特的“南溪模式”,將長江文化、歷史文化、休閑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設當中,做好“古”和“水”兩篇文章。善于推陳出新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在河灘地上建新城,目前,已基本建成4.76平方公里的濱江新城。善于畫龍點睛,通過打造桂溪古街等亮點景觀迅速提升了城市品位。
二是“以地生財,聚財建城”。資金問題是城市建設中的難點,僅僅依靠財政投入推進城市建設難以持續。南溪為適應城市建設資金需求,在原國資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南溪財源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搭建起了南溪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平臺、政府性融資平臺和政府性投資平臺。將城市建設項目納入招商引資范疇,城市管理中凡是能夠市場化運作的,一律交由市場管理。
三是人大參與,監督到位。南溪區在城市開發之初重開發、輕保護,部分文物已被損毀。區人大常委會在監督中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按照文物保護法要求,把文物保護和生態發展作為人大監督工作的重點,及時提出“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建議意見,區政府認真吸取經驗教訓,采納了此建議意見,從延續華夏文化,造福子孫后代的角度,開始有意識地重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區人大常委會從城市規劃開始全程跟蹤監督城市建設,確保歷史文物安全。
四是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政策。湄潭縣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退耕還林的大好時機,結合農村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大膽地提出了“退耕還茶”的創新思路。湄潭茶從2000年的不足3萬畝發展到如今的60萬畝,從一山一嶺到千山萬嶺、綠浪連天、茶香四溢,真正實現了荒山變金山、綠葉變金芽、農民變股東的華麗轉變。
五是茶旅融合,促進增收致富。湄潭縣以茶葉為中心實現“全面融合發展”,立足挖掘歷史悠久的茶文化資源,依托優美的茶區環境、宜人的生態氣候、名優的茶葉品質,由單一的品茶、做茶、賣茶向與茶文化和旅游結合的方向發展。為推進茶產業提檔升級,持續促進農民增收,湄潭以茶產業作為主線,走茶旅融合發展之路。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茶旅、農旅一體化發展思路,湄潭縣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集采茶制茶、農耕文化、鄉土風情體驗,茶旅、文旅、農旅、體旅為一體的鄉村茶旅一體化發展。
六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湄潭全縣119個村全部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盤活20多萬畝集體山林、土地資源和其他資產、資金,44萬農民變成股東參與持股分紅。為打造茶旅鄉村,實現“全面融合發展”,近年來,湄潭縣還在鄉村房屋改造方面下了大功夫,從2006年開始,為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湄潭縣累計擠出近7億元資金,對改建或新建黔北居民的農戶實行財政獎補政策:政府統一規劃農戶建房用地,統一設計外觀風貌,農戶自建,政府補貼,建好后每戶補貼7000元。現在,七彩部落、田家溝、八角山等茶旅鄉村旅游點備受游客青睞。
七是嚴格公用品牌使用和管理。湄潭縣成立的茶葉協會,制定出“湄潭翠芽”“遵義紅”系列產品生產標準,注冊地域品牌證明商標。同時,每年籌資4000余萬元,用于品牌宣傳推介,通過茶王大賽、茶藝節活動,國際茶博會等活動,大力提升了湄潭茶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如今,“湄潭翠芽”和“遵義紅”已被列為全省“三綠一紅”重點品牌,“湄潭翠芽”更獲“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地理農產品標志保護品牌,榮獲“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達102.17億元。湄潭全縣生產的茶葉只要品質達標都可以使用該品牌,達到“價格相對統一、減少內部競爭”目的。
三、幾點建議和意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放思想,成為更新觀念的前提;反思工作,作為提升效率的契機;加快發展,成為跨越爭先的動力。通過學習,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提幾點建議:
一是解放思想實現新突破。在這次參觀學習中,干部群眾的觀念新、思路活,能在紛繁復雜的大環境中找準發展定位,能夠在挑戰中發現和搶抓機遇,能夠在不可能中發現可能,以超前的思維、嶄新的理念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實現了地方經濟的大發展、快發展。“退耕還茶”的思路決定了出路,觀念就是財富。湄潭縣茶葉的發展歷程有力的印證了這一點。堅持抓發展的勁頭不減,同時也要堅決執行原有的科學規劃,南溪城市規劃分步實施,提高了城市的總體效益,吸引了更多的招商投資,加快城市的建設,從根本上提速了城市的發展,美化了城市的環境。
二是鄉村振興一盤棋考慮。在農業的發展上注重農業產業化的生產,大規模的經營,促進老百姓農業增收、農民增效。積極借鑒湄潭縣以茶葉為中心實現“全面融合發展”:茶博物館記錄茶葉歷史腳步的印記,挖掘歷史悠久的茶文化資源;七彩部落建設新農村的經驗,以茶帶旅、以旅促茶,打造“全景域·四季游”助推農民增收;推進農村經濟由以農業為主,向農、工、商多元化轉變,加快對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中國茶城”使更多的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和工商業者,不斷提高經營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茶產業園區天鳳知青文化紀念館、民盟同心基地、茶馬驛站等,以后都可以打造為茶旅融合的亮點。
一、方案編制情況
xxx是“國家農業大公園”八組團——中國盆景小鎮組團的核心區。地處xxx之東,緊靠柏條河,沙西線、錦江綠道、兩友路貫穿全村,村社道路縱橫交錯,交通十分便利。四分之一的區域屬于二級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優美。村域內渠道眾多,嚕啰堰,擋碑堰,蟇水河從村中心蜿蜒而過,灌溉便利,水質優越。是遠近聞名的花木盆景村,被稱為“沒有圍墻的花園”。近年來通過鄉村振興和“農業大公園”建設的舞臺,以“開放式盆景樂園”為思路,積極打造盆景小鎮。目前有三水共治項目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等基礎項目支撐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已初步編制林盤聚落建設方案。
二、特色產業植入
xxx是中國盆景之鄉,是川派盆景發源地,主要以盆景種植,銷售為主。通過在原有的傳統特色盆景產業上做文章:一是形成集研討、銷售、觀光等多功能的盆景文化體系。二是從盆景專業文化和歷史文化著手做好xxx品牌,帶動鄉村民宿、文化旅游發展。三是借助專業合作社及花卉協會
組織盆景匠人外出交流學習,注重匠人培養,做好盆景文化的推廣和傳承。
三、文化挖掘彰顯
xxx歷史文化悠久,相傳清代名臣張鵬翮在此釣魚,修筑了“釣魚臺”因此而得名xxx。
xxx是“沒有圍墻的花園”更有“羅家花果園”“御花園”的美稱。抗日名將——羅應旒的父親羅繍文,榮歸故里,傳承先祖種花種果傳統,人們都叫它“羅家花果園”。漸漸,羅家花果園種花種果的故事傳到了朝廷,此后每年春天都要羅家供奉花果。羅家花果園因此又叫御花園。
羅氏后人傳承了宮廷盆景的技巧,以羅漢松為素材,棕絲蟠扎為主,剪扎結合,用“三彎九拐“的生發將巴山蜀水的雄峻、高險體現的淋漓盡致。xxx現有種植戶115戶,此地盆景產業以羅家花果園為中心,輻射周邊,帶動盆景產業發展。羅家花果園的盆景參與市省、國內外多次比賽均獲得優異成績,獲得國內大小獎項200余項尤其在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羅漢松漢文拐的亮相驚艷國內外,與218個國家同臺競技,一舉斬獲金獎,同時在該國際園藝博覽會上斬獲銀獎4枚銅獎17枚。
四、生態景觀建設
提升人居環境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提升整體風貌尋找兒時記憶恢復“羅家花果園”的人文歷史,打造盆景院落助力鄉村振興。對溝渠進行修建和保護,保持“河暢、水清、岸綠”。對林盤內的樹木、文化、建筑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集合本村盆景特色產業實現“小園變大園,園園有看點”的產業格局。帶動xxx盆景產業、生態保護和文化旅游不斷向深縱橫發展。
五、社會資本參與
以“共建 共治 共享”為目標,發動群眾共同參與,按照以獎代補的形式拆院并院,拆墻透綠,自籌資金xx萬元。
六、制度保障
村兩委成立工作專班,統籌推進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作。將林盤保護修復和土地整理項目、拆院并院安置點修建項目、人居環境治理項目和高標準農田整治項目結合,土地整理項目指標優先向林盤保護修復傾斜使用,項目區內林盤地中的建設用地根據規劃進行布局調整,按規劃使用。建立工作任務掛圖作戰表,積極推進項目落實。
七、申報資金具體實施項目
(一)項目名稱
xxx川西林盤聚落保護修復項目
(二)建設地點
xxx1社
(三)實施主體
xxxxxx村民委員會
(四)建設內容
1.溝渠修建:對部分溝渠進行修建和生態保護約900m,恢復損毀河渠 ,在渠道兩邊進行綠化營造。
2.道路修建:新建混凝土道路600m,將大小林盤及盆景園進行串聯。
3.污水管道鋪設:安裝鋪設污水管道約1500m,污水處理設施一臺。解決村民污水、廢水排放問題,進一步推進人居環境的整體提升。
4.風貌改造:統一進行風貌提升,凸顯具有xxx特色文化的川西林盤風格。
5.院落改造:按照“產業化、現代化、特色化”的原則改造提升1社林盤風貌。
6.人文歷史恢復:恢復打造抗日名將——羅應旒的父親羅繍文的故居約80㎡,更深一步挖掘展現xxx的人文歷史。同時以墻畫的形式宣傳羅家花果園的由來和歷史典故。
(五)資金來源
計劃投入資金xx萬元,其中爭取市級專項資金xx萬元。
當前,全國每年擁有30多億人次的旅游者,1-3日周邊短途游的比例占七成以上,國民休閑旅游消費為主線的消費模式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加之國內社會由于老齡化人群日益增長促使“復思、懷舊”的社會氣氛日加濃烈,僅僅依靠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進而使得原本在國內名不見經傳卻一直以“情懷”為基調的小眾民宿行業,迅速煥發生機,并走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受到國家政策上的關注和支持,成為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風口”。
一、柞水高端民宿發展現狀
近年來,柞水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生態旅游作為轉型發展的主導產業,把創建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縣作為主攻目標,把打造精品景區、精美城鎮、美麗鄉村“三大會客廳”作為主要任務,集全縣之智,聚全民之力,全力打造距離西安最近、旅游投資最熱的“旅游福地”,生態環境優美、空氣質量優良的“天然氧吧”,要素齊全、設施完善、景點密集的“山水畫廊”。已成功創建4a級景區2家,3a級景區4家,省級旅游特色名鎮3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6個、秦嶺美麗鄉村3個、國家鄉村旅游模范村1個、中國最美休閑鄉村1個,建成五星級標準酒店2個、四星級標準酒店3個、三星級酒店3個、商務酒店和家庭旅館280家、農家樂300余家、高端民宿5處30多家,基本涵蓋了高中低各個消費層次的需求。擁有旅行社3家,建設旅游購物超市、門店60余個,形成了景區景點日接待量達3萬人次、賓館飯店日接待量達6000人次、農家樂日接待量達2萬人次的能力。2017年累計接待游客733萬人次、創收40億元,分別增長22%和24%;2018年上半年累計接待游客516萬人次、創收28.9億元,分別增長42.35%、46.27%。
縣內高端民宿主要分布在4a級景區牛背梁所在地營盤鎮朱家灣村、溶洞地質公園周邊的下梁鎮東甘溝村以及即將創建3a級景區的木耳小鎮附近的下梁鎮西川村,共5處30多家。目前,運營相對成熟的主要有陽坡院子、花錦園、云林小屋、97號客棧等,日接待旅客280余人,目標客戶群主要為景點觀光,定價大多為600-2000元區間。高端民宿區按照“室內五星級、室外五千年”打造,具有食宿、娛樂、休閑功能的升級版農家樂和傳統特色餐飲農家樂,充滿濃郁的陜南民居、民俗與農耕文化,是尋找鄉愁與懷舊的好地方,每年5-10月份柞水旅游黃金期一房難求。
二、存在的問題
(一)經營層次較為初級。柞水的民宿經濟總體停留在“山山水水”上,依附于牛背梁、溶洞國家地質公園、木耳小鎮等景區周邊,除了看景、吸氧,剩下的就是發呆、打瞌睡,旅客體驗度、參與度不高。農旅結合不深,開發的旅游農產品不多,農產品附加值未體現出來,經營效益普遍較低,對周邊農戶農產品的產業帶動不強,未形成具有相當規模和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發展區域,對農民增收致富的作用不明顯。
(二)地域特色不明顯。高端民宿不同于傳統的“進農家院、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房、買農家貨、享農家樂”,而是在原先的基礎上,植入了地域文化藝術元素,成為一種來源于鄉愁又高于鄉愁的感觀享受。而柞水目前高端民宿產品重模仿輕創意,主題不突出、特色不明顯,無論是建筑風格、室內裝潢等硬件設施方面,還是食宿服務、體驗分享方面都非常相似,缺少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缺乏個性化、特色化的巧妙創意和服務供給,鄉野、鄉土、鄉俗、鄉情、鄉風和鄉土文化等要素缺乏有效的串聯與融合,面對高端民宿行業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態勢看,缺乏吸引力和競爭力。
(三)營銷宣傳力度不夠。高端民宿經濟也是一種網紅經濟,諸如裸心谷、浮云牧場等很多高端民宿都是由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帶火的,而我縣民宿行業從業者品牌意識仍不夠強,民宿經營者宣傳營銷的手段比較單一,主要還是依靠“回頭客”、口碑宣傳等,影響力和傳播度不高,行業部門缺乏整體宣傳營銷的意識,每年投入的旅游營銷費用中,也大多聚焦在對景點的宣傳上,民宿并未當做真正的賣點。
(四)產業發展監管乏力。尚未就民宿發展出臺相關規劃,沒有對民宿以及民宿相關旅游配套產品、設施等進行統籌謀劃,縣內高端民宿經營主體主要為縣旅司及幾家私營企業,管理經驗匱乏,基本屬于自我發展狀態,缺少相關的政策制度保障、分類指導標準和有力的行業監管措施,存在服務品質良莠不齊等問題,亟待進一步規范化管理。
三、關于加快發展我縣高端民宿產業的幾點建議
(一)高位規劃引領,明確發展方向。打仗要有戰術,發展要有規劃。建議盡快研究制定全縣民宿發展的布局規劃,依據全縣全域旅游發展實際,結合鄉村振興等要求,對我縣現有民宿發展進行摸底排查,并根據自然景觀、人文環境、村莊條件等,出臺相應的民宿發展規劃線路圖,明確重點發展區域,充分考慮產業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深入挖掘文化底蘊,不搞同質化,分區域打造自然生態型、文化體驗型、休閑愉悅型、美食體驗型、健身養老型等特色各異的主題民宿,實現錯位發展,形成目標明確、布局合理、定位科學、特色鮮明的民宿發展規劃。
(二)圍繞吸強引強,提升發展品質。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干。據2016年中國高端民宿行業報告消費人群分析:大多年齡在30歲以上;收入較高且穩定;通常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喜歡鄉村返璞歸真的生活;平時生活壓力較大,需要適度放松;對居住條件和自然環境要求較高。消費高端民宿人群,對性價比普遍關注度較低,偏愛“輕奢”體驗,對品質要求極高。民宿的靈魂是情懷,蕨宿、棲食號、莫梵、三秋美宿、遙遠的山等一批全國頂尖民宿品牌,無一不體現了開發者對生活美學的執著追求,對文化獨特的審美品位會給民宿產品打上深刻烙印,注入藝術性、時尚化的美學靈魂。21世紀是創意經濟的時代,浙江德清化腐朽為神奇把豬圈改造成每年約2000萬營業額的“豬圈茶吧”,還有桐廬的“牛欄咖啡”牛欄咖啡等等,建議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推出優惠政策,吸引文化人和工商資本開發高端民宿。選擇一批便于開發且房主流轉意愿較強的村(點)進行開發試點。定向在藝術大師、先鋒設計師中選取有意于民宿經濟的,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讓大師們回歸到農村,在“土”與“洋”之間尋找結合點,拔高整個民宿經濟的高度,帶動周邊農民致富。
(三)依托鄉村振興,加速產業集聚。圍繞鄉村振興要求,結合當前建設的特色小鎮、美麗鄉村、農家樂特色村、歷史文化名鎮的基礎上,發展“一鎮一特”“一村一品”“一戶一景”不同類型的高端民宿,凸顯民宿的地域特色,增強市場競爭力。依照打造特色,實現多元化發展的要求,加強產業融合和產值帶動,對民宿產業集聚區的鎮、村進行產業引導,最大限度的利用村落中的鄉土資源,如農田、果園、鄉村家禽等小動物,以及生產生活工具、場景等,配套現代休閑理念,形成極具鄉土性的鄉村體驗產品,提升游客的度假情致。發展相匹配的特色種養殖業,將蔬菜瓜果、水產養殖、花卉種養等基地與民宿進行聯動發展,延伸旅游產業鏈,豐富體驗內容,提升民宿魅力,帶動農戶和村集體收益。
(四)強化品牌宣傳,打造網紅目的地。莫干山作為中國民宿的鼻祖,已經把高端民宿造成了景點,這與浙江的大手筆造景、大思路營銷密不可分。我們在發展的同時,要圍繞“秦嶺山水、美在柞水”品牌,強化政府、行業協會和民宿經營者的三方聯合互動,對民宿進行統一規劃包裝,以民俗文化的主題立意為核心,同時又突出個體民宿的自身特點,整體設計柞水民宿形象,打響柞水民宿品牌。西安市推廣的“中國年、最西安”等一些大活動,成功帶紅西安,摔碗酒等成為打卡景點,充分學習借鑒,利用好地緣優勢,把人流引入柞水,用好抖音、頭條、微信等新媒體宣傳,讓陜西周邊游客想到民宿度假就能想到柞水,進一步提升柞水民宿的知名度、美譽度,讓柞水民宿成為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