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飲食文化;差異;菜單;翻譯
飲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中國人 的方方面面都與吃是緊密相連的,見面打招呼“吃飯了嗎?”,贊美好的作品為“膾炙人口 ”,吃的心滿意足為“吃香喝辣”,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西方的飲食文化不夠發達,烹飪 沒有中國講究,但是他們的用餐禮儀和用餐器具是豐富多彩的,所以比較中西方飲食文化的 差異以及探究這些差異產生的內在原因,有助于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研究中餐菜單的英 譯問題,從而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際。
一、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飲食與文化密切相關,不同的民族和國家締造了不同的飲食文化,所以飲食文化具有濃 郁的民族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中國與英美等西方國家對飲食的觀念、宴會禮儀、烹飪方式以 及菜式命名等方面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1、觀念上的差異
中國是一種美性的飲食觀念,從來都是把追求美味奉為進食的首要目的。在中國的烹調 術中,對美味的追求幾乎達到極致,想盡一切辦法,使盡一切手段,將食品的味道弄出名堂 ,弄出特色來,這點是西方人望塵莫及的。西方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在攝取食物 的時候,基本上是從營養的角度理解事物的。強調采用新鮮原料,強調在烹調過程中保持原 有的營養成分和原有的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說西方飲食之中營養是帶有普遍性 的。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肴原料的形和色等方面的搭配 ,但是在滋味上各種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注重營養的搭配。
2、烹飪方式的差異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于它的味。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 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西方人于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 行事。再者,規范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此外,在原料 的粗加工上也是有區別的,中餐加工完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塊、片、卷、條、段、丁、末、 汁等,而西餐的原料處理完,一般只有片、塊、丁等幾種形狀。
3、菜式命名的差異
中國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歷史、文化的信息。中菜命名講究文雅、含蓄和吉利 ,注重表情、聯想能力,少量大眾菜肴以原料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當,突出原料,雖然 少了藝術性,但是多了實用性。如“佛跳墻”則是根據民間傳說,這道菜的香味引得寺廟里 的和尚們紛紛跳出墻來等。西餐中的菜名要簡單得多,往往一目了然。以“肯德基”餐廳為 例,光從店名就知道,這是一家炸雞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雞腿、香辣雞翅、漢堡包,以及 新推出的墨西哥雞肉卷和海鮮湯等,幾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飪方式或者地名來命名的。
二、中餐菜單英譯的基本原則
菜肴名稱首先表現為信息功能,這是傳遞原料、配料、烹調方法等信息的過程。菜單作 為餐廳商品廣告之一,具有吸引顧客、推銷產品的目的。中國菜肴的命名多富于藝術性,為 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檔次,許多菜名文化蘊含豐富,牽涉到人名、地名、動物名稱以及自然 景色等。基于此,菜名的翻譯要跨越中西方語言和文化上的雙重障礙。想要讓西方人理解并 接受中國菜名,翻譯時必須遵循一些相關的原則。
1、避免文化沖突
中餐菜名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諱食用的動物名,翻譯是應 按原料名直譯,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諱的,則可省略不譯。如“翡翠魚翅”中的翡翠不 過是起裝飾作用的新鮮蔬菜而已。再如“紅燒獅子頭”,是由肉丸滾上糯米而成,因為像毛 發豎立的獅子頭而得名。又如“脆皮乳鴿”,將象征著和平的鴿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 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將其略過。
2、避虛就實原則
中華菜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義外,還有的包括著豐富的聯想意義,形成了菜名的又一 特色。中華菜名講究美的傳遞,但是鑒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所產生的不同的聯想效果, 翻譯中可避虛求實,采用轉譯或者意譯。例如,百鳥歸巢這道菜,實際上是雞腿、豬肉、鵪 鶉蛋加上竹筍絲的組合,雞腿、豬肉、鵪鶉蛋象征“百鳥”,竹筍絲象征“巢”。若要對等 翻譯,解釋上要下一定的工夫,且不符合譯名的規范。因此最好根據菜名組合譯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一些“文化菜名”寓意深遠,相當部分是不可譯的 ,所以通常只譯實名。此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賦予深刻象征意義的高貴植物和晶瑩 透亮的玉石被用來為一些色澤鮮艷、賞心悅目的菜肴冠名。人們常用“芙蓉”代表蛋清,把 豆腐比作白玉,青豆比作翡翠,但是這種高雅的聯想與另一種語言文化是無法相融的,英譯 的原則只有實譯。
總之,中餐菜名的英譯應該借鑒中菜命名的藝術手法,盡量反映中餐烹飪特色,對一些 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菜肴在翻譯后還可以附加說明,這樣既保留了菜名信息,又有助于引 起食欲。
三、中餐菜單的英譯方法
要將中餐菜單譯成英文,首先要了解中餐菜名的構成及命名方法。中餐菜名通常由原料名稱,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菜肴的創始人或發源地等構成。這種反映菜肴內容和特 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寫實性命名法,此外還有反映菜肴深刻含義的寫意性命名法。由于漢語和 英語的差異很大,中餐菜名英譯時,應采用寫實性命名法,盡量將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 肴的作料等翻譯出來,以便讓客人一目了然。
1、直譯法
以原料命名的菜不加修辭,直譯最為簡便,烹飪方法不必譯出。中菜湯類命名一般按此方 法,翻譯時采用 “原料加湯”的處理方法。
如:
雙冬牛肉——beef with mushroom and bamboo shouts
口蘑菜心——mushrooms with cabbage heart
青椒肉絲——shredded pork and green chili
豆腐湯——bean curd with mushroom soup
荷包蛋——poached egg
人參雞——chicken with ginseng
壇肉——pock in pot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
直譯能使目的語言與源語用基本相同的形式來表達相同的內容,獲取基本相等的效果。 因此對于菜名翻譯來說,直譯是可取且實用的方法。此外,在不違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對 一些以傳說、典故,特別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盡量在表達原譯的 同時保持原汁原味,讓海外游客在品嘗佳肴的同時,領略中國飲食文化的魅力。
2、意譯法
語言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表達形式,當形式成為翻譯的障礙時一般采用意譯法。在中餐 翻譯中,意譯法就是將抽象或帶有聯想性的菜名以具體清晰的方式表達出來,譯者常常可以 采用解釋、刪減、借用、改寫等手段。
第一,解釋。
翻譯時對原文本部分的字詞用解釋代替直譯,這是十分必要的。比如一道常見的“魚香 肉絲”,有人直譯為“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也有人翻譯成“shredded pork w ith garlic sauce”。后者作了簡單的解釋,對于外國游客來說,顯得更為直觀。類似的例 子還有很多。
如:
咕嚕肉——sweet & sour pork
回鍋肉——sliced pork doubly sauteed in soy sa
uce
干煸牛肉絲——sauteed beef shreds
醬爆肉——quick-fried pork with soy paste
茄汁石斑魚——deep fried garoupa with tomato sauce
魚香三鮮——shrimp, crab meat & lobster in garlic sauce
這樣把菜式做一個簡單的解釋,西方人就能僅憑菜單就可以對食物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 想象。以免西方人想要這樣的菜,卻上成了別樣的菜肴,減少這樣的不必要的麻煩。
第二, 刪減。
為了使菜名顯得簡明扼要,有時在翻譯時可以省略無關緊要的詞語這樣更容易讓客人一 目了然,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
如:宋嫂魚羹——braised fish soup,省略了“宋嫂”一詞。
四寶豆腐煲——seafood and bean curd pot,英文可省略“四寶”一詞。
金牌炸子雞——roast chicken, cantonese style中省略了“金牌”一詞。
第三,借用。
借用就是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來翻譯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常常會收到意想不 到的效果。
如:饅頭——steamed bun/ bread
蜜汁叉燒——b.b.q. pork
四季叉燒豆——roast pork with string beans
蘑菇叉燒——roast pork with mushrooms
雪豆叉燒——roast pork with snow peas
第四, 改寫。
在上文中談到,中國菜的命名講究,常常富有詩情畫意,給人以美好的聯想和回味,具 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例如:“龍鳳呈祥”這道菜是以蛇和雞作為主要原料的,“龍”和“鳳 ”是中國神話的產物,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如果直譯出來讓人有莫名其妙的感覺,這時候就 必須對源文本進行改寫,直接把菜的內容反映出來,即“snake and chicken soup”,使人 一目了然。類似的例子很多。
如:
魚米之鄉——fried minced fish with bamboo shoots and pine nuts
黑白分明——fried shrimp balls with black and white sesame seeds
翡翠魚翅——double-bolied shark’s fin with vegetable
螞蟻上樹——saute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叫化雞——baked chicken vagabond style或baked chicken wrapped with mud
翡翠不能食用,僅是一個代稱,指綠色的蔬菜,翻譯時不能按字面譯為“jade shark’s fin ”。而螞蟻在中餐中雖可入菜,但此螞蟻指的是用醬油和淀粉和過的肉末。直譯可能 引起驚詫。“叫花雞”相傳為乞丐創制,取名時以“叫化”代“乞丐”,是一種美化,翻譯 時,以“vagabond”代“beggar”,也是一種美化。
又如:
霸王別姬——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 in white sauce
壽比南山——steamed chicken in pumpkin
連生貴子——lotus nuts in syrup
3、音譯法
菜名的音譯在翻譯時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英譯漢。中國人在接受西方飲食文化的 時候似乎并無多大障礙。如:!漢堡包 (hamburger)、三明治 (sandwich)、可口可樂 (coca- cola)、巧克力 (chocolate) 能被廣泛認同。語言是個符號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接受外 來詞,音譯法能避免因直譯或意譯帶來的誤解和不可讀性。在中國菜里,有一部分是用地名 、人名、象聲詞或地方語來命名,為了保持原有特色風味,可采用音譯法。
如:麻婆豆腐——ma po tou fu
東坡肉——dong po pork
北京烤鴨——beijing roasted duck
毛氏紅燒肉——chairman mao’s stewed pork with soy sauce
東江釀豆腐——bean curd stuffed with pork mince, dongjiang style
中華飲食文化的獨特性決定了菜名的翻譯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種翻譯方法, 而是 應該多種方法的綜合體現。有是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漢語拼音來標注菜名,并且在旁邊附上該 菜的圖片,并標注菜的主料、配料和口味等主要信息。這樣便可以讓顧客一目了然,不會因 為對菜名的誤解而破壞了品嘗中國美食的興致。參考文獻:
[1] 任靜生. 也談中菜與主食的英譯問題[j].中國翻譯, 20__,(6).
[2] 劉琪. 論中式菜名英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 20__.
[3] 穆連濤. 從文化角度談中菜英譯[d].蘇州大學, 20__.
[4] 周橋. 談談中餐菜名英譯[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__, (s1).
[5] 熊力游. 中華菜名功能與翻譯處理[j].長沙大學學報, 20__,(3).
[6] 黃芳. 中餐菜單譯法研究[j]. 中國科技翻譯, 20__,(1).
[7] 熊力游. 中華菜名功能與翻譯處理[j]. 長沙大學學報, 20__,(3).
[8] 劉清波. 中式菜名英譯的技巧和原則[j]. 中國科技翻譯, 20__,( 4).
[9] 李夢. 中式菜肴的英譯方法和中國飲食文化[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__,(3 ).
[10] 黃薔,王微萍. 淺談中式菜名的英譯及中國餐飲文化[j].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__,(2).
[11] 王偉娟. 從目的論角度談中餐菜單的翻譯[j]. 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 20__ ,(s1).
關鍵詞: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中式菜譜 翻譯原則 翻譯技巧
一、引言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飲食文化是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式菜譜更是其重要體現。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國際的交往日益頻繁。如今,許多外國朋友在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也對其菜名的涵義、使用原料、烹調方法等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然而,不準確的英文譯名不僅無法體現中華名族的優秀飲食文化,而且會影響外國游客的胃口。可見,中式菜肴的準確英譯在傳播中國飲食文化、加深國際交流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
不同的自然環境、人文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造就了其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飲食則精致巧妙。兩者在飲食觀念、對象、方式、菜品命名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
1.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國飲食進一步體現著食以味為先的觀念,食物首先要色香味俱全,而后才是營養搭配。而西方飲食則較為理性,烹調重營養而輕味覺。
2.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肴主要是補充能量的,所以愛吃高能量的食物。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攝取的食物包羅萬象。
3.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體現在烹調方式和進餐方式等方面。就烹調方式而言,首先是原料的加工,中餐就十分講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狀多種多樣,有整體(Whole)、塊(Cubes)、片(Slices)等,西餐原料的處理則較為簡單,一般有整體、塊等;其次是火候,再者是調味,中餐較西餐而言,烹飪方法更繁復多變。在進餐方式上,筷子對刀叉、圓桌對長桌的對比都體現著中西方文化的極大差異。
4.菜品命名的差異。
西菜命名多實用性,突出菜品原料。中菜命名則注重表情達意,多富于藝術性,除少數一般大眾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當一部分菜是以創始人、景物、典故和傳聞來命名的。
三、中文菜單英譯原則
隨著中國與國際交流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涌入中國,在宣傳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方面,一份精妙準確的菜單就是一支好的廣告。菜名的翻譯不僅是語言層次上的意譯,而且是文化層次的傳譯,譯者在翻譯時必須遵循一些相關的原則。
1.避免文化沖突。
中文菜譜為追求其“意”美,命名時常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食的動物名,翻譯時應按原料名直譯,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則可省略。如“脆皮乳鴿”,西方人認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不能食用。考慮到此種情況,此類菜在英譯菜單上就應省略。
2.注重原料,避虛求實原則。
大多數中文菜名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其中不乏神話典故、自然聯想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此類菜名應從其原料出發,采用轉譯或意譯。如“百鳥歸巢”,應譯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3.音譯原則。
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且也被外國人接受的傳統食品,可使用漢語拼音注譯。如:餃子(jiaozi)。還有些用地方語言或音譯拼寫的菜名,則仍保留其拼寫方式。如:豆腐(tofu)。有些流傳廣泛的傳統菜點在音譯后還可以附加說明。
四、英譯中文菜單的技巧
漢英語言差異很大,因此在翻譯菜單時,譯者應盡量體現出其原料、烹飪方法、味道形態,以讓人一目了然。
1.初加工中的英語對應語。
中國菜肴制作較為復雜,在正式烹制之前,要先對原料進行初步加工,如去鱗(scaled)、剝皮(skinned)等。中國菜肴的加工注重刀工,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丁(diced)等。
2.烹調方法的英譯。
中餐的烹調方法極其多樣,大致分類如下:燒、燴、燜(braise);燉、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燒、烤、烘(roast,barbecue,broil),而蒸(steam)、腌、鹵、醬、熏(smoke)、釀、扒、燙、糟等有其對等詞,可一對一翻譯,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歸入“煎炸”類,西餐沒有“拔絲”方法,類似方法為candy,toffee。應注意的是,英譯時除了“烤”(roast)外,均采用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
3.直譯及轉譯法。
直譯法能較好地保有菜肴本身的特色,是一種可取并且實用的方法。菜名的直譯可借鑒下列格式及技巧:
以主料開頭的:主料(名稱/形狀)+with+配料;如:白靈菇扣鴨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以烹制方法開頭的:做法(動詞過去式)+主料(名稱/形狀)。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
以形狀或口感開頭的:形狀/口感+主料。如:脆皮雞(Crispy Chicken);做法(動詞過去式)+形狀/口感+主料+配料。
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菜名含器具的可譯出器具,也可直接譯出原料。如:八珍火鍋(Eight Delicacies Hot pot)。
4.意譯法。
有些中文菜名極具象征意義或由神話典故得來,需采用意譯法。如“螞蟻上樹”,若直譯為Ants Climbing Tree,可能會引起外賓的詫異。螞蟻在中餐中雖可以入菜,但此螞蟻非彼螞蟻,而是用醬油和淀粉和過的肉末,應意譯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五、結語
通過菜名這一窗口,食客可以領略中國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領略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文菜名的準確英譯是極為重要的。中文菜名由于其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翻譯時要克服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障礙,因此要準確且生動地翻譯出中文菜名較為困難。譯者需熟知中西飲食文化知識、飲食漢英語的對等轉換等。英譯中文菜名的方法不可能是單一不變的,譯者可運用多種翻譯技巧以達到通過菜名能很好地體現菜肴本身的特點,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蘊。
參考文獻:
[1]陳克成.旅游交際英語通[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黃承球.中國菜譜英譯初探[J].廣西師范學報,1997,2.
[3]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J].中國科技翻譯,1999,1.
關鍵詞: 中西方飲食文化 飲食差異 心理差異 中西方價值觀
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五類,這五類需求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越低層次的需求,也具有越大的力量,必須先得到滿足。對食物的需求,是人生理上最低層次的需求,也是最具有原始力量的需求,因而飲食文化也為各類文化中最基層的文化之一。
那么什么是文化?關于文化的定義有很多種,這里采用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的定義:一個群體或社會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
可以說文化的基礎是群體(如某個民族)的價值觀,而文化是這種價值觀的外在的各式各樣的具體表現。飲食文化亦然。
然而價值觀與文化之間絕非一前一后的簡單關系。西方社會認為:“通過系統地組織經濟資源有可能控制人的生活的信念”(德魯克),人類心靈的信念提升建立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文化可以反過來影響某個群體或社會的價值觀。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可通過中西方民族的價值觀差異解釋,同時,反過來它也有價值導向作用。這和行為可以通過心理分析解釋,同時又可以反過來影響心理是一致的。
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本文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引起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內在基礎,并通過社會生態學及發展史等本源性的因素進一步論述中西方心理差異的不同社會起源。
一、中西方飲食差異比較
(一)食材。
中國人的食材較為多樣化,只要是無毒的可食的材料,都可以制成相應菜肴。不局限于材料的種類,材料的不同部分也均在食材之列。比如家禽之內臟、脖、爪等,而西方人棄之。另外,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據統計中國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
(二)烹飪方式。
中國菜最大的特點是以炒為主,講究各種不同材料搭配,運用不同火候、時間,講究下料的次序。但卻并不量化固定,會根據材料的特點,以及口味不同靈活調整,系統控制,以味道的協調生動和豐饒美味為最大追求。而西方以整食、硬食為主,雞肉是雞肉,牛肉是牛肉。
(三)餐具。
中國人用的是筷子,以夾為主。西方人用的是刀叉,以叉和切為主。
用餐方式:中國人為合食,一盤菜為眾人享用,座席多為圓桌,以圍食為主。西方人為分食制,餐館里點菜也為一個人份量。一桌上一般也只有少數幾個人,人多的話一般就采用自助餐式。
(四)飲食觀。
中國人以美味為第一追求,西方人以營養為第一追求。
二、飲食差異的心理學分析
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是密切聯系的,不同的文化模式可以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特點。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民族文化在其成員心理上的投射。可以說,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的放大和外化,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和內化,它們相互作用,互為因果。
本文從中西方三個心理要素的差異來分析中西方飲食差異。
(一)在感知模式上,中西方具有很大的差異。
1.聯系與分離。密西根大學漢那法雅及理查得?里斯伯特領異的研究小組通過心理學實驗科學證明,西方人在觀察物體時,專注于中心物體,而中國人會用更多的時間觀察背景,透過環境看物體。在因果關系的理解上,由于西方人關注個體,往往把事件看作具體動因的結果,而中國人則把事件置于更廣闊的背景之下。研究人員表示:東亞人生活在相對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中,有固定的角色關系,因此關注背景對有效的職能運作非常重要。相比之下,西方人的社會約束較少,強調獨立性,他們可以較少關注環境。在中國,人和人之間的構建近似血緣關系,人在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與其背景和出身、社會關系網絡是高相關的,“有關系就沒關系,沒關系就有關系”這一句中國流傳的順口溜,說明了在中國“關系”這獨有的文化現象。西方人雖也講究關系,但是囿于規則和法律,整個社會建構在法律和契約之上,個體的發展與其出身背景和社會關系的相關性已相對降低。
如果“關系”的重要性第一是中國的社會文化。不難想象在飲食文化中,為什么中國人的飲食方式多為合食,一盤菜為眾人享用,而座席多為圓桌,以圍食為主。因為在這種氛圍下,可以最大化利用就餐的時間和機會,增進與多人的交流和構建關系,一個餐桌就是一個微小的社會。
西方人關注個體,在就餐時,則以個體為主,實行分餐制,不關注在就餐時對全體就餐人員關系的建立與表達。
中西方的就餐方式之差異,體現了文化差異上的“合”與“分”。
2.整體與解析。在一系列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東方人用“整體意象”感知世界,認為世界是由相關物質組成的;而西方人感知世界由不同形狀的物體組成,即“解析思維”。比如,中國人會說:“這道菜色、香、味俱全。”傾向于從整體和系統去感觀、評價食物。而西方人比如12歲的紐約人大衛?費舍曼(現在是美國美食評論員大軍中的一員)評論一道菜說:“章魚吃起來味道太淡,被其它配料的味道蓋過去了。”他們往往會從具體的構成材料著眼,運用分解式的思維,關注材料本體。
中國人對世界的感知自始遵從“天人合一,法則自然”,用系統的宇宙觀看世界。中國人在觀物時,善于把對象看作完整統一、不可分割的,且把人放在萬物之中,認為人也是萬物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自始就有“天人不分”的感知模式,這使中國人是按主觀直覺地而不是客觀推演地對待事物。
外延開來,中國人長于系統性、感性、直覺、不確定和隨機性,而西方人則為線性、分析性、客觀性、量化和概念式。
這種差異解釋了中西方在烹飪方式上的不同:中國菜以炒為主,量不固定,根據材料的特點,以及口味不同靈活調整,系統控制,追求不同材料之間的味道協調融合,以整盤菜之綜合味道為焦點。而西方的菜基本上以突出某種材料的菜式為主,使用各種稱量工具,量化及固定好每一個細節,基本上是以做科學試驗的理性去制作一道菜,以及以營養之實用性目的為飲食的最大追求。
(二)中西飲食文化與其不同的認知風格是對應的。
心理學中將人的認知風格分為兩種:場依存和場獨立性。場依存性者易對環境線索表現出較大的敏感性,更易受移情作用的影響;場獨立性者則具有較強的自主性,以自我為中心。貝利(1979)研究發現,在狩獵和采集社會中,人們有較強的場獨立性能;在農業社會中,人們往往傾向于場依存性。因此東方人認知風格傾向于場依存性,而西方人則為場獨立性。
食材選擇的多樣性體現出中國人“對環境線索表現出較大的敏感性”,中國人更為關注其生活的環境,根據天時地利,物盡其用,在多樣化自然界中進行食物的選擇。而西方人則相對更強調對滿足身體營養的追求,關注焦點在于自體,對于食材,傾向于選擇肉類,這顯然和他們的以強調和發展自我獨立能力為主要特征的認知是一脈相承的。
【關鍵詞】 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融合;當代餐飲空間設計
西方飲食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在時期的上海就已經被中國人所認知,但這種認知是國門“被打開”的無奈。純粹的“拿來主義”,并沒有讓西方飲食和中國特色相結合。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對西方文化以及飲食的認知,已經從原來“被動接受”變成現在的“主動嘗試”。這種意識形態上的變化對當代餐飲空間設計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區別
①從烹飪角度上看中餐隨性,注重口味與特色。西餐則要求精準規范,講究效率;②中餐多兼具聚會的功能,是中國人交流情感的重要形式。而西餐宴會、聚會明確區別;③中餐注重階級等級,就餐禮儀繁多,西餐則自由平等,沒有過多禮節約束。④中國人在餐飲過程中注重情感的聯系,在形式上采用聚餐的形式。西餐則分餐制。
2. 中西方餐飲空間設計上的差異
2.1在經營地點的選擇上,西方人在選擇餐飲經營空間時會科學地分析經營地的商業環境、潛在消費群、競爭對手情況、交通狀況、采購環節甚至市政遠景規劃等等,也就是所謂的“立地調查”。 而“酒香不怕巷子深”老的經營觀念對中國人的影響是很深的,同時中國人骨子里有的從眾心理,往往喜歡“擇鄰而居、扎堆經營”。會自然形成成規模的餐飲群。比如遍布各地的美食街等;
2.2從空間布局上比較,“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西方餐廳設計時,注重空間人流走線的科學分析以及小空間的設計。而中國餐廳設計時,比較注重大廳的設計,座位安排上也會相對比較集中,方便在大型餐飲活動中人們相互交流。除了餐飲習慣不同導致的空間布局上的不同外,中國餐飲空間布局的另一特色就是傳統“風水學”的影響,譬如店鋪的朝向、樓梯的位置、衛生間的位置、爐灶的設置等等;
2.3在裝飾上,西方餐飲空間裝飾比較多元化,具體表現上的相對比較直白。中國傳統餐飲空間多以字畫和應景應節的裝飾為主。講究以少勝多,營造效法自然的充滿文化底蘊餐飲意境;
2.4在色彩的運用上,西方人在餐飲空間色彩設計時則會常常使用色相和對比度差異很大的顏色。追求視覺上的刺激,刺激食欲。而中國傳統餐飲空間的色彩則比較含蓄內斂。這是中國傳統色彩觀導致的。多采用材料原本的色彩作為裝飾的主色調,間色裝飾。有時色彩的象征性往往大于大的裝飾性。比如黃色是皇族專屬,古時候私用黃色是觸犯律條的。在現代的餐飲空間中尤其是御膳類的空間色彩運用時就會大量使用黃色來象征其與皇家的淵源。
2.5在燈光運用上,就餐飲心理來說,從眾而內斂的中國人則不太愿意在就餐時成為眾人的視覺中心。所以中餐廳一般都會選用普遍的均勻光照,西方餐廳的燈光設計上注重局部照明的運用;
2.6在品牌展示上,西方人重視餐飲品牌的宣傳,所以在餐飲空間裝飾中隨處可以看到品牌標識。相比較而言中國人則更重視消費者的“口口相傳”,尤其是餐飲行業更是如此,以消費者的口碑來宣傳品牌。
3. 吐舊納新、融西和合
就像當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人對于外來的文化從來都不是一棒子打死,或者全盤接收的。本著“和合”的精神中國人會將其消化吸收然后載融合入自身的文化中來。
隨著全球化趨勢下的跨文化交流使得多樣的飲食文化不斷的互補與兼容。涮著火鍋吃著印度飛餅這樣不同國度不同地域的特色相結合的飲食模式已成為當下你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
如何做才能即與時俱進又不失自身特色?我想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3.1對傳統餐飲文化的揚棄:“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將進酒,杯莫停。”李白的《將進酒》透露著酒仙詩仙的豪氣,相互勸酒勸菜,從某種角度上體現了相互尊重與禮讓。但是從衛生和健康的角度看也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中國餐飲過分講究禮儀,發展到最后成為一種奢靡之風。在餐飲空間設計中也極盡奢華之能事。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費......
現代中國餐飲空間的設計中應該對傳統餐飲文化有所揚棄,在空間分割上保護個人隱私的保護;在裝飾上回歸簡約。
3.2中西結合,以中為本:以傳統“和合”的精神為指導。理性的分析具體空間的實際情況以及飲食文化的特征。既要尊重傳統不拋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根據不同餐飲空間因“地”而制宜、因“菜”而制宜。
首先,在經營地點以及餐飲空間外環境的選擇上。進行科學的“立地調查”。同時重視傳統風水學,針對性的對選定地點進行具體分析并采取適當的解決方法。其次,在空間規劃和布局上學習西方科學理性的空間分析手段,對人流進行科學的引導。結合傳統中餐聚合和西餐廳的開放。多采用屏風、罩或可移動的窗欞門扇進行劃分。讓這樣的空間可分可合,亦大亦小,能夠充分發揮空間的靈活性,提高空間的可變性。再有在空間裝飾上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使用現代構成的手法將傳統裝飾圖案和要素抽象再結構重組,并結合本土的特色成為新的裝飾符號。這種裝飾手法既提升空間的現代感,也在審美上得到了提高具有了更廣泛性和設計感。
色彩運用上應當針對不同類型的餐飲空間對癥下藥。比如以紅綾、紗幔、珠簾配以溫雅的色系表現江南菜系和江南文化溫婉儒雅的特質;采用大紅大綠這些對比明顯的“正色”。表現東北菜肴的奔放質樸。
燈光的使用上尊重中國人的飲食心理,在開放空間采用平均光照;在私密空間用局部照明來烘托氣氛。在燈具選擇上選用具有中國特色的造型燈具,同時注意把握裝飾燈具出現的頻率和數量,打造一種音樂般和諧的照明效果。
總而言之,在餐飲空間設計時應該從餐飲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空間,融會中西方餐飲文化中的各自優勢,同時保持住“中國特色”。設計出更符合時代要求的餐飲空間。
參考文獻
[1]田穎拓《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2]胡自山《中國飲食文化》時事出版社.2006年
飲食是文化的先軀,是文化必然就會有傳播和交流。因此,歐美各國的飲食菜肴也就傳入了中國。從此,西餐就成為我們常常可以品嘗到的另一種口味。西餐在我國發展的歷史較長。早在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中國旅行時,就將某些歐洲菜點的制作方法傳入中國。1840年后,各港口城市開放及各個租界的出現,西餐館隨之在中國出現,并得到了迅速發展。到了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的中上層各界人士中掀起了吃西餐的熱潮,標志中國西餐行業進了一步。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友好往來的國家增多了,西餐經營開始活躍起來,蓬勃發展。改革開放給西餐業送來了春風,陸續出現一些中外合資的旅游飯店,引進了先進的西餐設備及先進加工方法,提高了西餐的烹飪水平,由此也更確定了西餐在中國飲食行業的重要地位。
從傳統上來看,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肉食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纖維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國則主要從谷物中攝取熱量。這就是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癥、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癌癥,而中國人不少營養缺乏、體質偏弱的原因。在烹調方式上,西方采用機器操作進行大規模化生產,要求營養、方便、快捷,中國則注重細火慢溫,把菜肴做得精細,以香誘食欲為特征,以調和五味為根本,以色彩藝術為精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要求色香味形俱佳。在飲食環境和服務方式上,西餐注意整潔衛生,要求整體上的有條不紊,提供全面優質服務,以其嶄新的設計、幽雅的環境、明快的格調,適應了現代生活節奏和西方人及世界廣大青年的新潮觀,從而贏得了廣大顧客的歡迎。而中餐則借助餐具和用餐環境的文化色彩顯示其獨特性,在服務方式上則不及西餐的細致周到。西餐食品不斷向東方市場傾斜和西餐的普遍化表現在,以美國麥當勞漢堡包、肯德基炸雞、意大利比薩餅、法國大菜、西班牙烤豬等為代表的西方幾家名牌大戶正領導著當今世界食品消費的新潮流。
飲食結構表現著民族生活習慣,構成飲食結構的是民族習慣、地理氣候、地區物產及烹調方法。西餐以肉類食品為主,蔬菜和米面通常用以佐餐,且菜肴多以大塊和較整體出現,于是進餐工具為刀叉,同時促成了分餐的良好的進餐方式。從初級原始的切割食用演變成的分餐制,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十分科學的,它既有利于各人口味的選擇,增加進餐的自由度,又可避免無謂的浪費,也避免了病菌交叉感染的機會。
西餐有西餐的上菜程序。首先上湯,然后上涼盤,再次上熱菜,熱菜一般分兩道,先上魚鮮類后上肉類,接著是素菜,再其次是甜食,最后是咖啡等。西餐菜的調理更有自己的原則,口味搭配,營養搭配。另外,無論是加工細碎原料還是整個大的原料都特別考慮到人數的搭配,為分餐制打好基礎。烹調操作過程復雜,十分精細,講究原汁原味,有其獨到之處。
西菜的調味與中餐明顯不同,西菜包括烹制前調味,烹制中調味和烹制后調味,有的菜肴如煮雞蛋、英式嫩牛扒還由客人自調味。因為以肉食為主,使得鹽、胡椒成為西餐兩大基本調味品。鹽可定味,胡椒可去腥解膩,清除異味,提鮮保鮮。西菜講究葷素搭配,配菜多是蔬菜,可以增加雞鴨魚肉等的維生素含量,蔬菜的纖維雖然人體不能吸收,但有助于人體胃腸蠕動和消化,葷素搭配起來不僅有利于消化吸收葷菜,更增加菜肴的營養,豐富菜肴色彩。根據地理物產、儲物時間及西菜烹調的廣泛使用率,洋蔥、胡蘿卜、土豆成為最基本的3種蔬菜。冷菜需要專門技術,它口味清涼爽快,伴有刺激性,引導進餐,通常稱其為開胃前食。西式冷盤制作形式與中式拼盤有一定差別。它突出主料,講究主料原形和裝飾,主要形式有什錦組合式、素沙拉墊底的覆蓋式等。說到沙拉,它是西餐獨有的涼菜品種,有刺激性口感,有開胃助消化的作用,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主要口味有酸甜味,奶油香味等。西餐湯冷熱俱備,從原料上分有動物類主料湯、植物類主料湯、混合原料湯、海味湯、蘑菇湯;從形式上分有清湯、濃湯、奶湯和紅湯。西餐餐后甜品也稱做甜點,以甜為主,種類有煮燴類、酥皮類、炸制類、布丁類、冰糕類。有人會問,熱狗、三明治等與正餐的關系,其實這只是快餐食品,對西方人而言,這只能是快節奏生活下的職業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飲食享受的。
盡管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異的飲食文化背景,但從本質上講,“吃”的內涵并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改變。中西方飲食無論是個性變化多么豐富,總是具有相對穩定的共性。就當前國際飲食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中西方都在揚長避短,逐步走上互補的道路。講究品種多樣、營養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飲食科學的共識,這是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有可能了解;只有了解,才有可能發展。在世界科技騰飛與國際交往不斷加強的今天,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新鮮的思想觀念綿延為千年的中西方飲食文化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中國飲食帶著中華民族文化神韻逐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