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農村建設環保的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大興土木,在這同時必須要注意到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一旦對環境保護工作缺乏科學的規劃以及事先的防范,很容易就會造成農村建設中環境問題的產生與加劇,十分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必須要加快采取措施來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工作水平。[1]
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環境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1.1缺乏足夠的環保資金
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村中的環境保護一直都沒有得到社會的重視,對于農村的環保工作普遍都持可有可無的態度,因而也就造成農村的環保工作一直都沒有得到足夠的資金支持,使得農村中的很多環保項目都無法得到真正的開發,相應的環保宣傳教育也無法得到有效的開展,并且一系列的環保設施都只停留在形式上,這些都導致農村的環保工作進展緩慢。
1.2缺乏完善的相關法制
就目前來說,我國針對環境保護所制定出來的法律法規數量很多,但是其中針對農村環保的相關法律法規卻明顯的不足,對于農村特定環保問題的立法更是少之又少。[2]由于我國在農村環保上存在著較大的立法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們對農村環保問題的忽視,而立法不足必定會導致執法不力,這給農村環保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1.3缺乏有力的環保技術
環保技術的應用對于環保工作的開展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而農村環保問題在目前還缺乏有力的環保技術的支持,且環保技術在農村環保問題上的應用也十分有限:首先,農村已有的環保技術大都具有落后、粗糙、不成熟的特點,并且技術的推廣與普及也受到了很多的阻礙;其次,針對農村某個特定領域的專門環保技術基本上是空白的狀態,比如水資源保護領域,這導致農村地區的環保水平十分低下,環保工作無法取得實質性的成果。[3]
1.4農村的環保意識及其薄弱
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村人們的環保意識對于整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由于環保意識的欠缺,使得農村人們在日常生活以及生產活動中總會有意無意的做出一些危害環境的事情,比如亂倒垃圾、砍伐樹木等等,對農村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不僅影響了村容村貌,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會對廣大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因此必須要加快提高農村人們的環保意識,這樣才能保證農村環境保護的有效開展。
2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工作的對策
2.1加大對農村環保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
資金是保證農村環保工作得到真正實行的重要基礎,只有足夠資金的支持,才能夠為農村環保工作的開展提供動力。我國財政部在2008年的時候就針對農村環保問題設立了專項資金,要以中央農村環保轉型資金為示范,加大政府、企業、社會與個人對農村環保工作的多元化資金投入,為農村環保工作的開展奠定充足的物質基礎。[4]
2.2完善農村環保工作的相關法律
在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將農村環保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明確,并針對具體的農村環保問題制定針對性的法律政策,比如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等等,制定這些法律的時候必須要嚴格根據地域特點來進行,逐漸建立起農村環保工作的投入與運行機制,為農村環保工作奠定穩定的法律保障。
2.3大力普及新型環保技術
環保技術的應用是使農村環保工作質量得到保證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環保工作,就必須不斷加大對環保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推廣力度,充分發揮出科學技術的支持作用,除了推廣農村中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與垃圾處理、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實用性環保技術之外,還要大力發展沼氣使用技術、太陽能技術、生態耕作技術等等,不斷落實這些技術,推動農村環保工作的進步。
2.4加快提高農村人們的環保意識
首先必須要提高相關執法者與領導者的環保意識,其次要通過各種教育與宣傳方式,加強農村人們的環保意識,幫助農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引導農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農村的環保工作中來,并將環保意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此外,環保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必須要長期的進行才能夠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因此要樹立起終身環保的觀念,不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工作做貢獻。
3結語
綜上可知,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存在的原因,才能夠更好的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通過資金、法律、技術與環保意識的加強,不斷的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環保工作的進步。
參考文獻:
[1]于春山,李傳哲.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水生態環境問題的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11(11):11~17.
[2]溫武瑞,王新,謝永明.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分析及其對策建議[J].中國環境管理,2010(03):17~21,26.
[3]仲菊,王本平.農村環保創新工作與和諧新農村建設發展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349~351.
[關鍵字]新農村建設 環境保護 法律途徑
[中圖分類號] D922 [文獻碼] C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2-177-1
1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明顯不完善
(1)法律法規的缺位,造成了新農村建設的環境保護問題無法可依。
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發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確實存在著矛盾,有的地方政府不惜犧牲環境為代價去發展經濟,將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引入。而農村地區一般是法律規范的盲區,沒有法律能夠細化到農村的環境保護,這樣一來,農村就成了污染的重災區,新農村建設的開展更讓這種污染愈演愈烈。我們來看一下新農村建設中環境保護法律缺位出現的問題:首先,一些與農業和農民息息相關的領域沒有實現立法。比如對水源的污染、化肥的污染、禽畜的污染等等,都沒有相對應的法律作為依據,如果出現上述這些污染問題,就要農民與制造污染的企業協商解決,農民處于弱勢地位,通常是以農民慘敗為最后的結果。其次,農村沒有一套完整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地方的經濟政績,也不去主動制定相應的地方條例,即使一些地區的環保部門主動制定了規范,一些企業也不去很好的執行,因為地方政府的監管不力。再次,中國在建國之后,一直強調的是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為一個先進強大的工業國,這也可以理解為,在建國之初,政府對農村的發展就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經濟重心及管理重心都在城市,而不是農村,從制度上為農村的發展不規范埋下了隱患。最后,現有立法存在缺陷。
(2)農村環境保護執法管理體系建設不完善。
當前,一些農村地區已經認識到保護環境與立法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也試圖從立法的角度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但是體制上的弊端與執法人員的素質偏低,成為了固疾。缺乏對執法人員的監管,加之執法人員的數量不足,制度層面上看,我國的政策一項是以城市為中心的,環保事業也不例外,將大城市的環保問題作為重點的課題研究。農村的環保執行力度不到位,措施不完善,執行人員的素質及專業水平不高,這些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
2在新農村建設中著力構建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1)明確農村環境建設的法律地位,為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提供法律依據。
農村的環境問題現在已經到了不能不解決的地步,環境保護事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水資源的污染,土地的污染以及空氣的污染,都在吞噬著原本青山綠水的農村。過度的放牧導致草場的退化,生活垃圾不能夠妥善處理,也為市政及農副業主管部門提出了新的課題。一方面我們要轉變農村的經濟發展模式,變粗獷型為節約型,在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之間找到平衡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使農村的自然資源得到循環使用,比如水資源的循環等,這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是要完善農村的環保立法,這樣才可以使農村的環保事業有法可依,盡量使政策透明公正,立法的目的和初衷是惠及農村億萬人民,全面將新農村建設推向高處。
(2)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給農村環境保護提供制度與法律保障。
上面已經說過,為農村提供環保方面的法律支持是迫在眉睫的任務,為了保證法律的實施效果,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調查,讓法律真正能為農村的廣大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真正能讓農村的環境有所改觀。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做好調查,將農村的環境問題統一進行匯總,找出最主要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第二,要加強農村環保立法的持續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有"空殼立法"、"架子立法"。第三,要將農村的環境保護問題與城市的環境保護問題分開來考慮,因為兩者存在著很多不相同因素。第四,要加大農村環境保護的違規查處力度,不能夠姑息遷就,不能夠避重就輕的進行處罰。處罰要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這樣才能嚴肅法律的權威性。
(3)加強農村環境執法機構隊伍的建設,提高新農村建設環保監督管理能力。
農村的環保問題愈演愈烈,主要的問題之一就是環保機構沒有直接進入農村,而是在市(縣)一級發揮作用,對農村的實際情況知之甚少,更談不上監督管理。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環保部門要發揮應有的作用,一定要在最基層的村組織有派出機構,這樣才能得到第一手的材料,而不是閉門造車。完善環保監督管理體系,要做到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對環境保護的主題進行統一,這樣才能夠使環保部門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要賦予環保部門一些執法權,確保環境立法的權威性。第二,要采用垂直領導制?,F在環境保護部門往往是隸屬于各地方政府,在發生環境問題時,政府往往代替環境保護部門處理問題,這樣做是極不科學的,兩個部門的出發點不一樣,處理問題的方式就不同。環保部門屬于社會組織,應該起到社會監督的作用,所以,環保部門要實行科學的垂直管理體系。第三,環保部門要堅決同違反環保法規的行為作斗爭,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做到環境問題的"零容忍"。第四,提高執法隊伍建設,培養合格的執法人員,對、瀆職的工作人員要給予批評教育,必要的情況要進行行政處罰或法律制裁。
(4)積極開展宣傳和教育,提高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法律意識。
新農村建設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要共同發展,不能偏廢。兩條腿走路,才能將路走直走好。環境保護部門要敢于下基層、樂于下基層、勤于下基層進行環境保護問題的宣講。讓農村整體上具備環境保護的理念,這樣廣大農村地區就會產生對環境保護的訴求,這樣也會極大的降低環境保護的管理成本。具體的做法可以有以下幾點:第一,基層的干部要樹立環保的大局觀。第二,在農村杜絕"三廢"污染。第三,在基層的農村學校設立環保課堂。第四,通過宣講或是印發小冊子來喚醒農民的環保意識。通過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設山清水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3小結
農村環境保護,道路是曲折的,但前景還是光明的。猶記三年前,在我們縣的主干道上掛著的橫幅寫著:"一切為了招商,一切為了發展。"如今,橫幅還在,內容卻已經脫胎換骨:"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如果這種口號的轉變能落到實處,我們就有理由充滿希望。
意,因此,建設新農村要更加注重生態文明。
一、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隨著農村經濟的長足發展,農民的居住環境有所改觀,但農村環境形勢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要求相比,存在明顯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鄉鎮企業的污染不斷加重。有些企業負責人環保意識淡薄,偷排、超排現象時有發生。鄉鎮企業對農村環境的影響主要是“三廢”(廢渣、廢液、廢氣)排放量大,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如果不能對鄉鎮企業進行科學規劃,嚴格依法管理,其污染將嚴重影響新農村建設。
二是農業生產帶來的面源污染。首先是化肥、農藥污染。近年來,農民群眾為了提高土地產出水平,大量地使用農藥、化肥,由于缺少農業科技知識,使用不當,使化肥和農藥的利用率很低。大部分殘留在土壤、水體、農作物及大氣中,既造成了環境污染,也給人與牲畜造成了危害。其次是養殖業污染。隨著家庭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產生的大量畜禽糞便隨意露天堆積,導致有害病毒擴散和傳播,成為疾病增多和一些傳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直接威脅農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三是日常生活對農村環境的影響日益嚴重。長期以來村寨建設無規劃,村寨中無公廁、道路缺少硬化、畜禽散養、農家肥和廢棄物亂堆亂放、人畜居住混雜、生產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等問題依然普遍。農村水體污染表現尤為突出,有些村莊是工業污水、農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污染飲用水源和用于農田灌溉,嚴重威脅著村民身體健康和農作物安全。
四是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我國農村很多地方,能源利用主要是薪材和煤炭,液化氣、沼氣、電氣等清潔能源利用率不高。這樣既浪費木材,破壞植被,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脅群眾身體健康。同時,隨意焚燒秸稈、稻草等農作物現象屢禁不止,很好的農作物資源就這樣付之一舉,絲毫沒有充分利用,相反卻污染環境,造成事故。
造成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受傳統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影響;二是廣大農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有差距;三是農村環保投入不足。
二、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遵循的原則
新農村建設涉及農村經濟、社會事業的方方面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環境質量,為人民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應遵循以下六項原則:
(一)要遵循“三同步、三統一”的原則。做到經濟建設、村鎮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二)要遵循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的原則。健全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統籌考慮各種利益關系,把環境保護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
(三)要遵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原則。對重大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區域開發、城鎮規劃、新農村建設等,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事先進行調查、預測和評估,做到既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又超前防治污染,促進協調發展。
(四)要遵循符合環境承載力的原則。充分考慮新農村建設本身的環境容量,切實控制并逐步削減各類污染物直接排放的總量,逐步改善農村的整體環境質量。
(五)要遵循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的原則。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生活污染物的處治,一手抓傳統生活習慣的改變,真正達到生活既寬裕,村容又整潔的生態文明。
三、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對策措施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結合縣情、鄉情、村情及時做好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應把保護農村環境作為重要內容。
(一)開展環境宣傳,為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氛圍。針對農民文化知識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可采用一些農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素材,比如科教片、宣傳圖板等,或者結合文藝宣傳、科技扶農等內容,開展環保知識下鄉活動,編寫適合在農村中小學、城市流動人口中使用的環境和生態鄉土教材,在農村中小學中廣泛普及。
(二)做好村鎮建設規劃,為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打好基礎。應以村鎮的布局、建設規模、發展方向等方面對村鎮建設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避免盲目建設過程中因忽略環境因素而造成災難性后果,保持環境規劃與村鎮規劃、環境建設與村鎮建設、環境管理與村鎮管理同步進行,把小城鎮環保工作納入干部政績考核。
(三)加強環境管理,為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必須加大鄉村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制度,堅持環保第一審批權制度,嚴把項目審批關,認真落實環保法律法規,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上馬,杜絕污染向農村轉移。對國家明令禁止生產的“十五小”企業,要堅決取締。同時,要加強和完善鄉鎮環保機構建設,加大對環保部門的投入,為環保部門配備必要的執法和監測設備。
(四)發展生態農業,為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動力。以生態產業化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根據區域農村資源特點,通過綜合利用現代農業技術,調整生態鏈條中的農業結構,對人們從事生態建設中零星的、分散的經濟活動進行優化組合,將建設“生態家園”和“區域生態產業”結合起來,培植具有比較優勢的生態產業,大力發展生態富民農業產業群、產業帶、產業區和產業基地,充分發揮生態農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經濟支撐作用。
(五)生態移民和補貼維護生態制度創新。在有些生態極度脆弱的農村地區,如果不發展經濟,財政收入、農民收入就無法解決;如果要發展經濟,就得破土墾荒或開發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無形中就會破壞生態環境。因此,這些地方的新農村建設要換一種角度去考慮,引入“不發展就是發展”的新理念,沿兩種思路展開:
一種是繼續推行生態移民。在自然環境極度惡劣、不適宜人類居住、生活的地區,應繼續推進生態移民,通過向區外遷移農村人口,杜絕人類在生態脆弱區的開發經營性活動。但是生態移民成本高,農民改行擇業空間狹小,移民安置難度也大,有時候還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必須加強科學論證和工作協調。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
Abstract: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provin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divisible par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rural area, current environment due to various factors and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if without a good environment, the economy developed can not be called the new rural.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F320.3
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經濟增長的同時卻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農村環境正在接受嚴峻的考驗。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偫碇鞒终匍_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農村環境保護會議上提出:要將保護農村環境、防治和減少環境污染、保障農村質量安全、建設良好人居環境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目標。
一、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農村的生態環境破壞日趨嚴重,農村的環境形勢十分嚴峻,農村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不僅嚴重影響農村居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而且直接制約農村工業農業生產的發展后勁,最終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當前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現在很多農村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方法還很原始,對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基本上是拉到村外隨便堆放,致使環境污染加劇,很多村莊的周圍便出現了許多巨大的垃圾場。這些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廢舊電池等,成分復雜、可利用率低。還有由于農村城鎮規模的擴大,城鎮居民生活垃圾大量產生,受城鎮垃圾處理能力有限的影響,這些未經任何處理的廢棄物越來越多的被堆放到城鎮周邊的農村原野,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包括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十分令人擔憂。
(二)種植、養殖業造成的污染
種植業污染源主要由農用化肥、農藥、農膜和農田秸桿等構成,起源分散,成因復雜。相關研究表明,近20年來,我國化肥的畝使用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畝使用量的一倍多。目前,我國農業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經超過4000萬噸,而利用率卻只有30%~40%。農藥的年使用量達120萬噸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體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另據國家發改委的數據,目前我國平均每公頃農田施用化肥量已達360多公斤,分別是德國、美國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為25%~30%、磷肥利用率為10%~2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平均每畝農田使用農藥量為150克左右,是歐盟國家的3倍,但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僅相當于歐盟國家的一半。農藥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趨勢。種植業污染源造成生態環境的沖擊是多方面的,最明顯和直觀的影響是對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它具有潛在性、復雜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在治理和控制上有一定的難度,也不容易被人們重視。此外,養殖業造成的嚴重污染,據農業部的數據,我國農村僅豬、牛、雞三類畜禽糞便的年排放量就達30億噸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體的污染。據調查,養殖一頭牛產生并排放的污水超過22個人生活產生的污水,養殖一只豬產生的污水相當于7個人生活產生的污水。還有養殖獺兔、狐等對當地的空氣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工業開發造成的污染
在一些農村,炸山開礦、挖河取沙、圍湖造田、亂砍樹木造成了對生態系統功能嚴重的破壞。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片面追求利益經濟指標,以不惜犧牲農村土地為代價,肆意開采礦產。致使大量土地退化、耕地質量下降,這不僅使農村土地養分大量流失,而且使流失的地表土進入江河湖泊。造成嚴重淤塞,致使蓄洪能力下降,從而導致自然災害的發生越來越頻繁;一些牧區過度開發工業,導致草原劇減,出現嚴重的沙進入退局面。
(四)旅游業造成的污染
依托當地自然生態、名勝古跡、風情民俗等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已成為當今農村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途徑。鄉村旅游帶來大量流動游客,使人口更為集中,但“農家樂”的新型旅游形式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令人擔憂,餐飲消費使清洗宰殺家畜的廢水、廢棄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壞植被、任意蓋房搭棚、胡亂堆放垃圾的情況屢見不鮮。
二、對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的對策和建議
農村環境保護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不僅關系到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而且也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繁榮與穩定,一旦農民賴以生存的環境受到污染,農村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制約。因此,實現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做到農村經濟建設、生態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為達到這一目的,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一)加快環?;A設施建設
加快環?;A設施建設,應是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一是通過“改水、改廁、改廚、改圈”以及使用清潔能源,以減輕環境污染,提高生活衛生條件,另一方面在畜禽養殖污染較為嚴重的地方,應努力尋找“變廢為寶”的辦法,如用畜禽的糞便生產沼氣,制成有機肥等。二是加強環衛隊伍和相關機構建設,做到專人負責,專人管理。三是對地處農村地區的企業要建設和完善污染處理設備。四是基礎設施建設必須依靠科技,比如,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和對作物病蟲害的研究,開展合理有效的施肥用藥指導,防止農民濫施肥料和農藥;采用農牧結合的方式綜合處理畜禽糞便污水;通過技術改造和生產技術革新,推動鄉鎮企業升級換代,以降低物耗、能耗,減少污染排放,實現清潔生產。
(二)建立統籌城鄉區域的環境保護管理機制
堅持以城帶鄉、以鎮帶村,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城鄉統籌范疇。加強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加強城市各項環保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向農村地區的輻射和延伸,并根據鄉村地區的特點,合理確定服務的內容和配套的標準。離城鎮較近的村莊,生活污水、垃圾盡可能近納入城鎮收集、處理網絡,由城鎮處理設施統一處理;遠離城鎮的偏遠村莊,在充分考慮當地地理條件、經濟發展程度和人口規模等因素下,自愿選擇適合當地的污染治理模式。城鎮環保部門應切實加強對城郊結合部及遠郊的農村環境,逐步實現城鄉環保一體化。
(三)完善環境保護的法規和法制建設
建立健全有關政策、法規、標準體系,把農村環保作為對干部政績考核的硬性指標之一,把農村環境治理納入政府綜合決策機制和重大事項督察范圍。根據現有法律、法規依法加強農村環境的監督管理。制定促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食品發展、有機肥推廣使用等有關政策。加快農村環境保護機構的建設,提高農村環保機構的業務能力。省、市環保部門應專人專職負責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鄉鎮或中心鎮設立縣環保部門的派出機構,充實基層環保力量。保證必要的工作經費,逐步建立農村環境應急預警體系,妥善處置農村環境污染突發事件。
(四)強化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資金保障機制
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量大、面廣,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僅靠地區財政或單方面的力量無法滿足,必須建立完善以各級政府財政支持為導向、農村集體和農戶投入為主體、工商企業及社會團體等其它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穩定投入渠道。各級政府,防止高污染企業逃避監管,向農村轉移,對再農村已產生的污染企業加強治污工作,防止破壞環境。加強財政資金的專項轉移支付力度,明確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資金渠道和部門責任,統籌安排新農村建設的優惠政策,從財政、稅收、信貸、價格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多方面配合建立鄉鎮企業的進園機制,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同時,積極建立污染治理市場化機制,變“誰污染誰治理”為“誰治理誰收費”,積極構筑面向市場的環保技術服務體系。
(五)切實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目前,我國人民整體環境意識不夠強烈,廣大農村地區尤其低。從某種意義上講,加強宣傳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意識到保護自己生活環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廣大農民群眾既是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軍。應加強指導、培訓、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手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輿論宣傳和科普宣傳,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從自身做起,自覺培養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農村主要領導干部,在農村環保中具有導向性作用,應采取有效措施,著重提高其環境保護意識。在中小學開展環境保護教育,組織實施環境保護實踐,樹立保護環境的理念。
結束語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今天,我們應把農村環境問題放在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及早規劃、及早防范、及早治理。要把農村環保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不斷創新農村環保體制機制,探索農村環保工作規律,加快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改善農村環境,使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張明輝. 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及保護對策[J].山東經濟,2007,(3).
[2]楊勇剛.中國農村人口與環境可持續發展[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1,(2).
1生態環保的意識不濃厚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林業生態化發展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但是由于歷史的發展以及現實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原因,從整體和全局上來看,農民的文化水平、綜合素質等相對比較低,對林業生態建設的知識知之甚少,技術管理人才匱乏,意識比較單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傳統的保守意識導致廣大對農民對新知識的接受熱情不高,對互聯網關于農業信息表現出默然的態度;不善于利用現代化網絡通訊的方式進行農產品信息和交流,也沒有利用現代化網絡通訊進行農產品市場需求的搜索,這種情況不僅削弱了林業信息化建設者的積極性,而且無法形成農業信息化主體的力量;農民掌握林業基本信息技術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農村網絡硬件設施的投入速度,缺乏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條件,不利于整個生態建設的整體發展。
2整體建設的生態質量不高
在當前新農村建設的生態化林業管理中,林業生態建設的質量還存在不高的現象。例如樹種單一,重人工造林輕封山育林;林種、樹種結構配置不合理;純林多、混交林少;針葉林多、闊葉林少。同時,治理措施的質量較差,重造林輕經營等,還有一些地區在樹種選擇及造林技術上不夠科學。以上這些因素,造成了植樹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態效益不明顯,造成新農建設與生態環保林業發展的脫節,不利于整個生態環境的構成。
二、探討構建新農村建設中生態林業建設的重要舉措
1統籌規劃,提升生態建設力度
在新農建設的環境下,要結合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從整個農村發展規劃進行深入思考,在城鄉統籌規劃發展的藍圖中,通過適宜林業樹木生長的分析,改善整個綠色生態模式,恢復或者理順林業建設中的每一個環節,適宜的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并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構建自然、和諧的科學統籌方式,并通過具體的綜合規劃,將生態建設中的各個環節突出與新農村建設的整體適應,并實現更多的目標,能有效的保護和優化適地適樹的各種立地生產潛能,促進結構多樣性,充分利用土地與空間,實現生物多樣性,注重生態系統功能的建立或恢復,并加強物種保護與生產相結合、環境治理與文化建設相結合等,提升生態建設的力度。
2基礎先行,優化產業結構調整
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林業,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全面跟進,在推動基礎設施改進的同時,融入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化主題,全面實現與周邊村莊的道路交通網絡;堅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積極推廣“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模式,以實現一村一品或產業連片村一品種的目標,確立扶貧產業開發的整體思路,在條件可以的地方,種植高山種金銀花,平地育香菇,草地變牧場,櫟樹養天蠶,拓展有機茶的發展思路,實現在種植、畜牧包括有羊、天蠶、有機茶、冬棗、金銀花、香菇、靈芝、楠竹、高山寒水魚等方面的生態林業發展。
3優化服務,提升生態林業管理機制
為滿足不同條件、內容和層次的林業技術要求,在通過傳統傳媒手段宣傳地同時,突出抓好林業生態化建設的工程管理,通過無線電波傳遞節目,結合林業技術培訓的事宜,普及到各家各戶,解決林業信息技術面向服務大眾的問題,做好各項服務保障體制。建立工作協調機制。組建主要領導擔任組長,林業、水利、農辦、科技、廣電等智能部門為成員,建立相應的協調組織。建立與升級專家的非正式求助機制,加強對糧油面、經濟特產、蔬菜食用菌、園林花卉、病蟲防治、林業生態環境、市場信息分析等管理。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