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然資源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地域特征;自然景觀;園林;文化
前言
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活環境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1]。風景園林作為城市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有利于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人們不但要求風景園林具備一定的地域自然景觀特征,還需要其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此,展現地域自然景觀特征的風景園林文化成為了現今園林設計的標準要求。
一、關于地域自然景觀內涵的概述
所謂的地域就是在長期的發展中,受到自然以及人文因素的共同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個綜合體,它反映了特定時期特定的地域特征以及歷史化。隨著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地域面貌也會發生變化。為此,在對地域景觀進行研究的時候,需要把時間作為第一考慮因素。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地勢形態多種多樣,民族眾多,因此地域特征也不盡相同。每個地域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地域與地域之間之間既存在聯系又相互影響[2]。只有充分了解地域獨特內涵,才能進一步掌握其特征。所謂的自然景觀,不同的人理解意思也會有所不同。它可指代天然的自然景觀,也可指代由人為活動、經過人工加工而形成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主要是指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之上逐步形成的衍生產物,主要是通過人為去創造出來,但與自然景觀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關于風景園林文化內涵的概述
風景園林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的成果,是人們生活形態的一種展現形式。風景園林文化內涵主要是指其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審美方式以及基礎文化,是風景園林文化能夠得到立足的藝術之本。風景園林主要是把土地作為主要的載體,把自然作為創作的主要元素,進而為人類創造出具有天然合一特色的自然景觀,深刻的展現出了人們土地整治技術以及獨特的魅力。
三、正確提煉地域自然景觀特征
一般來說,地域自然景觀主要包括有地貌結構、位置、水文特征、氣候以及空間結構等幾個方面,它們彼此依賴,難以被改變。所以,在對風景園林進行設計的過程當中,設計師們首先需要正確掌握地域自然景觀的基本特征,并進行提煉,才能確保所設計出的園林符合時展以及人們的審美需求。同時,在設計的過程當中,要盡可能的避免人為干預,否者設計效果會適得其反,不但沒有把地域景觀特征展現出來,原本的自然景觀特征反而會遭受到破壞。地域景觀的設計不僅僅是向人們展現出各種地域景觀,更是蘊含著濃濃的人文信息。對于現代風景園林來說,在設計時不但需要其具備游玩、休息的功能,還應該促使游客對自然有所感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內在價值,人們通過對風景園林的欣賞了解當地的經濟特征與風俗文化[3]。總而言之,只有對域自然景觀特征進行正確提煉,才能在風景園林設計的過程當中,既展現出自然景觀的獨特之美,又能展現出濃濃的文化藝術氣息,使之具備獨特的地域特征以及時代感。
四、展現地域自然景觀特征的風景園林文化創作
在風景園林設計的過程當中,應該要確保其展現某個特定時期特征,以便符合時代潮流發展的需求。經過歷時長河的沉淀,國內外已經設計出無數精典園林作品。國外,意大利的臺地園就是一個精典之作,充分展示了意大利復興時期的精神文化。在臺地園建設的過程當中,設計師們巧妙的根據地勢的高低,把房屋建造在最高處,而把花草樹木建造在下面的平臺,進而形成臺地,水流順著地勢從高處往下流,黑白分明的意式建筑與綠蔥蔥樹木形成鮮明對比,水流潺潺,充分展現地中海地域獨特的特征文化遺跡田園牧歌的生活態度。而對于英國來說,園林設計則比較注重樸實,他們在設計中把園林建筑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不堆砌圍墻,進而使得風景園林設計更多一份寬廣以及大氣。對于園林內部的設計,主要是模仿大自然中的道路以及河流建設而成,整體觀看具有強烈的復興古典之美,與哥特式的建筑互相呼應,充分展現了大氣的自然風光。對于日本來說,其風景園林設計受到中國的影響,整體蘊含著濃濃的唐宋時期的山水田園風格。他們的風景園林設計主要追求自然、青春、小巧以及返璞歸真,進而營造出靜謐想和的園林景色,充分展現了日本民族謙和的民族特色。
我國由于地域遼闊,地勢形態多樣,其風景園林設計業各部相同。但均都包含了獨特的地域特征以及濃濃的風俗文化氣息。我國北方與南方的地域不同,二者園林風格設計也有所差異。北方地域遼闊,園林設計較為宏偉大氣,建筑顯得深沉而厚重,整體建筑富麗堂皇,色彩對比鮮明。而對于南方的園林來說,占地面積較小,設計上多以輕巧纖為主,色彩大多為青灰色,整體設計淡雅秀氣。這些均充分展現了我國崇尚追求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人為本的情感追求[4]。
蘇州園林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園林之一,聞名中外,是藝術與歷史的相結合,是人們智慧與勞動的重要成果。在蘇州園林的設計過程中,依水傍山,路橋結合,流水潺潺,樹木茂盛,花草繁多,充分展現出江南婉約水墨畫之美。除了蘇州園林之外,梯田也是一種認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種風景園林,在丘陵地區,農民為了防御洪水或者種植,一般會根據地勢特征開辟出一塊田地,進而形成梯田。例如著名的元陽梯田,根據地勢的陡峭進行開墾,遠遠望去,層層疊疊的梯田有序的排列著,甚是壯觀。梯田景觀主要是在自然基礎之上,經過人們的創作勞動而形成的一種地域自然人文景觀,屬于一種獨特的風景園林文化。
五、結束語
風景園林展現獨特地域特征的文化景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設計過程中,只有正確把握地域自然景觀以及風景園林的獨特內涵,并正確提煉地域自然景觀特征加以應用,才能設計出更加優秀的園林,才能不斷的滿足人們對于生活環境以及精神文化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朱建寧.展現地域自然景觀特征的風景園林文化[J]. 中國園林. 2013,24(11):333-335.
[2]林箐,王向榮.風景園林與文化[J].中國園林. 2014,20(09):299-301.
自然資源法基本原則可持續發展
一、確立我國自然資源法基本原則的緊迫性和意義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頒布了10多部自然資源方面的單行法律,但這些法律比較單一和分散,難以遏制我國自然資源全面枯竭的嚴峻形勢。因此,重構自然資源法基本原則,對我國自然資源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確立自然資源法基本原則的理論意義
首先,我國的自然資源立法雖然已建立起一系列的法律法規體系,但是,現行自然資源法律大都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實行的是針對不同資源對象而分別單項立法的模式,而沒有綜合性自然資源法。正是由于單項法之間沒有共通的原則和制度,所以不能協調一致,互相配合。其次,伴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日益加劇,全球也迎來了“可持續發展與第三次法律革命”。可以說,在可持續發展時期,環境法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受到可持續發展觀的強烈影響。所以,確定自然資源法的基本原則必然能很好地吸收和體現以可持續發展為立法指導思想的法律價值取向,進而貫徹到單行法的各個方面。
(二)確立自然資源法基本原則的實踐意義
首先,由于我國行政機關中各部門的職權都是由各自先制定方案,后經國務院批準,各部門難免從自身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從而忽視整體利益,造成權力設置的重復或空白,這在現行的自然資源法實施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不同的自然資源單行法對應著不同的執法部門。其次,由于自然資源法以及其他有關環境保護的的法律法規所調整對象的復雜性以及在立法技術上缺少與之相對應的多樣性,往往導致其在規則設計上達不到理想的周延性。所以,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上,往往過于拘泥于法律條文的規定難以做出公正合理的裁決。
二、確立自然資源法基本原則的客觀要求和現實依據
(一)自然資源法基本原則應當體現自然資源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尊重自然規律,適應自然資源法的規律性要求。從總體上看,從自然資源與生態經濟系統的結合上,整體性、稀缺性、多宜性、地域性等都是自然資源所具有的共同屬性,反映了自然資源整體存在的規律性。再加之全球性資源態勢的迅速惡化和我國自然資源形勢的日趨嚴峻,都為我國自然資源法基本原則的確立提供了最直接的客觀依據。
(二)法律基本原則在法的體系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
自法理而言,法律原則是指可以作為法律規則的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穩定性原理和準則。法律基本原則在法的體系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起著最根本的指導作用。所以,在確定自然資源法時,我們要充分考慮其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根本性和指導性,即它所負載法律價值的根本性和生效領域的完全性。
(三)自然資源法基本原則應當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基本價值追求
法律的確立都是一種人為活動,都必須是基于客觀現實的需要和價值追求來考慮。在自然資源法基本原則的確立中應當更多地考慮開發利用與自然資源的承載力之間的平衡。因此,應該以“保護優先與合理利用并舉原則”作為概括,既符合自然資源本質屬性要求又不至于使人們首先在感性認識上就陷入了“純粹保護”,而忘記發展的誤區之中。
三、我國自然資源法基本原則的重新構建
(一)保護優先與合理利用相結合原則
所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是指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必須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充分考慮到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使之能達到持續利用。它要求我們在利用自然資源時,要考慮到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極限”,保證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和再生能力。同時,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就應當確立保護的優先地位。這種保護應當強調自然資源總量上的動態平。還要強調保護并不是消極的保護,要與培育改造結合起來。
(二)開源與節約并重原則
開源與節約是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互為依存的兩個方面,兩者有機的結合構成了緩解我國自然資源供需矛盾的基本途徑。所謂開源,就是擴大資源的開發。首先,要做好資源開發的超前準備,與后續開發相結合。其次,要加快替代資源研發,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結構的調整;積極開發新材料,促進產品更新換代,減少環境污染。最后,要做好綜合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開源固然重要,節約更不可偏廢。所謂節約,包含兩個涵義:一是“節省”,與浪費相對立。二是“集約”,與粗放相對立。目前我國提出建立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這對于促進資源的節約,緩和資源供需矛盾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自然資源產權化與有償使用原則
自然資源稀缺是永恒的主題。自然資源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商品屬性,這是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原則的理論基礎和立法依據。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就是指對自然資源進行利用或受益者應當為之支付與所利用物價值相當的費用。在自然資源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情況下,使用人向所有人繳納必要的費用,乃是民法的財產法原理在環境法中的體現。惟有確立此原則,才能減少我國自然資源大量浪費,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因此,應通過法律的手段合理劃分資源產權,建立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體系,以此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四)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發展。把可持續發展原則確立為基本原則是當前我國自然資源立法的客觀要求,是由自然資源法的本位所決定的,并與自然資源法追求的代際公平直接相關。一方面,在自然資源法看來,社會利益是個體利益的整合,只有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站在共同利益之上,才能協調好各層次利益關系。另一方面,由于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自然資源法只有對現有資源進行合理分配才能保證后代人對資源的使用,以求實現代內公平、代際公平以及資源分配與利用的公平,給世世代代以公平的發展權。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資源浪費;負外部性;市場外配置;界定產權
我國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凸現其資源短缺,而且主要是自然資源的短缺。按照目前的自然資源消耗量和自然儲量,很難保持經濟發展的平穩和實現預定的目標,甚至無法發展。資源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國不但不是地大物博,而且是人均擁有資源很少的資源貧乏國。二是經濟發展速度與資源消耗成正比例,加大發展速度所需要的資源相應增大。三是資源開發、利用的浪費。自然資源的浪費更加影響和放大了其它兩個因素。浪費使資源顯得更為貧乏,使發展中消耗比例更加擴大。同時,一頭是不惜自然資源的流失與浪費,另一頭是一定量的節約和循環利用。使得節約和循環利用的緩解措施徒勞而無功。因此,認真分析我國自然資源浪費的根本原因,有效地遏制浪費,是我國資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度性需要。
一、自然資源成堆性浪費呈循環形結構
自然資源的驚人浪費呈現立體結構。從開發、生產使用到排出的各個層面都是大量浪費。首先,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丟棄性浪費。礦山的開采、土地的開發、草原的放牧、森林的采伐等方面的粗放式開發利用中,不能科學有效地充分利用,而是大量地閑置和丟棄,甚至是利用少,丟棄多。而且丟棄的難以回收。例如礦產資源的開采,《經濟參考報》2005年7月10日刊文統計:“中國煤礦回采率平均只有35%,一些鄉鎮煤礦的回采率僅為15%,有些低至10%。”浪費的是采購的3倍還多,而且浪費的不可回采。專家稱“揀肥丟瘦”的粗放式開采為“吃菜心”行為。其次,自然資源產品作為要素投入生產中的消耗性浪費。gdp的增長依靠資源的大量墊入而造成資源過快地消耗。《光明日報》在2004年12月27日刊文公布:“中國每創造1美元gdp所耗資源是美國的4.3倍,是德國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大手大腳的生產性消耗資源是又一種浪費。生產中不但不尋找替代品,而且不惜加倍地消耗。最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生產的排出損害生態環境的破壞性浪費。一是開發中對資源的破壞。《中國經營報》2004年12月4日報道:“我國煤礦采空塌陷率創高記錄。平均塌陷系數為0.24(公傾/萬噸)”。許多地面成漏斗狀,找不到安全的地基,打的水井成了擺設,地表水被礦渣污染,導致村民被迫搬遷。二是過度使用造成的破壞。草原因過度放牧和非常規使用而大面積沙漠化,森林過度砍伐而成為黃土山坡。三是生產排放性的自然資源破壞。本不稀缺因為被污染而照樣短缺。空氣取之不盡用之不絕,溫室效應、酸雨的出現,優質空氣變得稀缺了。水資源緊張的一個重大原因是水資源污染后可用水太少了。
自然資源的多方面浪費有其共同的特征。第一,集聚性浪費。丟棄性浪費、消耗性浪費、破壞性浪費三者之間不是間斷性的此起彼伏,而是齊頭并進的浪費成堆。第二,自覺性浪費。生產者本應對浪費進行效用核算,盡量避免出現浪費。但是,我國的生產者不惜浪費而效用更佳。開采礦產“吃菜心”,可以節約收邊料和開伴生礦的成本去開采更新的資源才是效用。生產越多,資源浪費成倍遞增,但利潤也相應增加。這是樂意的浪費,生產者并不希望通過技術創新以減少浪費。第三,他人性浪費。生產者不吝嗇浪費,但生產者以外的社會他人則因此而承擔浪費的后果。代內和代際可用資源更少,污染了的環境治理由國家埋單和社會民眾受害;開采地的搬遷是村民不是礦主等,生產者受益,社會他人受損。所有特征概括起來,就是因為價格對生產者并不起作用。稀缺的自然資源價格顯著低于價值,浪費后影響生產成本的增量不明顯;公有資源的公共產品性,浪費后沒有計入生產成本,由社會他人承擔。因此,生產者缺乏尋找替代品和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放任于浪費之中。
二、自然資源的浪費緣自繞過價格的市場外配置
自然資源浪費的特征表明,因為是不惜浪費他人的資源,而不斷地循環形的浪費。這主要是被浪費的公有物在市場外轉化成私人產品時的結局。公有資源轉化為私人產品的過程中,不是在市場上通過價格信號的導向決定資源配置的市場交易,是在否定或取代市場配置功能以后的市場外交易,而且是市場外繞過價格機制的外力性轉化,資源的稀缺性不能從價格中反映出來。這樣,形式上轉化為私人使用,實質上仍然是公共資源,并且還存在著形式上都沒有轉化為私人物品的,比如空氣的使用。價格不起作用的權利轉讓被經濟學家稱作市場外配置。市場外配置一般是行政權力配置和經濟負外部性這兩種主要方式組成。
經濟負外部性產生是生產者浪費的動力。經濟“負外部性意味著權利主體行使權利時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損害,主體沒有承擔其行為的全部成本,部分強加于他人身上,在經濟上表現為個人邊際成本低于社會邊際成本”。[1]自然資源的破壞性浪費是比較明顯的負外部性。由于環境影響和破壞反映遲滯,加上我國環境意識及其制度跟不上生產的飛速發展,則生產的環境成本沒有內化于生產過程之中。國家發展改革委馬凱指出:“許多資源性產品生產過程中,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沒有體現在價格中,外部成本沒有內部化”。[2]而且,生產者造成的許多污染和破壞一時難以量化,很難內化于生產者成本和反映在資源要素的價格中。生產和使用資源要素的企業缺少因成本約束的節約外力,浪費成本外攤于他人是必然的了。浪費成本強行讓他人承擔,并沒有與他人談判、交易和體現價格,純屬于無約束的生產者一方的自愿,受損害的他方是特定少數或不特定多數。因此美國經濟學家范里安總結認為:“外部效應最主要的特征是存在人們關注但又不在市場上出售的商品。”[3]被污染的環境就是市場外出售的商品。
最直接的資源浪費來自于無視價格的行政機關配置資源。自然資源征收和劃撥中的大量資源流失是資源浪費的主要渠道。依靠權力含量決定資源去向的行政配置是市場外的權力處置,不是市場內權利配置。首先,行政強制征收后分配稀有資源。“最重要的制度環境就是,資源的擁有者和消耗者之間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都有公平地交易的權利。不幸的是,我們的市場環境所缺乏的恰恰就是這一點”。[4]農村集體土地要轉為城市工業用地,不是土地所有權人與建設用地者直接談判,而是單向征收,行政機關按照統一的標準對資源所有者給予補償,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其次,稀缺的自然資源以行政特別許可形式直接劃撥。資源使用權的取得稱為特許物權。“特許物權是指經過行政特別許可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由于它是基于開發、利用土地之外的自然資源而享有的權利,故我國學者稱為自然資源使用權”。[5]即是以招標、拍賣方式取得使用權,也是象征性的,實質仍是行政配置。《行政許可法》第53條規定:“行政機關按照招標、拍賣程序確定中標人、買受人后,應當作出準予行政許可的決定,并依法向中標人、買受人頒發行政許可證件”。采礦權取得時,國土資源部門發給采礦權人的是行政權力的采礦許可證,而不是民事財產權的產權證。最后,行政配置后,初使取得(或出讓取得)的資源使用權又嚴格限制流轉,很難形成自然資源配置的再流轉(二級市場)。嚴格限制“使其他主體無法進入,自然資源的不可交易也就成為現實。中國法律并不排斥自然資源的使用,然而排斥了交易”。[6]我國的《民法通則》第81條及相應的自然資源單行法律都嚴格限制自然資源使用權流轉。
重要而稀缺的資源由政府直接配置,由于政府信息不完全、手段單一,而不能通過價格信息將資源配置給最值得使用的使用者手中,失去了價格導向的核心作用。同時,行政權力與社會強勢集團最容易結為一體,盡量避開價格的約束。價格信息缺乏和規避價格的結果是資源使用權取得時的受讓價格明顯低于其價值。美國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價格本身總是起著配給有限的供給量的作用;它上升以便抑制過多消費;它下降以便刺激消費,減少生產和消耗過多儲量。當政府插手干預供給和需求時,除了貨幣之外,還會有某些東西起著配給者的作用——而這樣做時通常會伴隨相當的浪費。”[7]
三、矯正市場外配置的關鍵是建立科學法律制度
遏制資源浪費的最好藥方是矯正資源配置的市場外交易,在市場內讓價格與其價值相符合,達到資源配置最優。但這是一項長期的整體工程,不是那個部門在那幾年就能完成的。比如經濟的負外部性,一直是經濟學家十分重視的問題,至今沒有徹底內化負外部性的良方。根據我國自然資源產權狀況和行政權力結構以及法制現實,應當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形成合力,實現市場內的資源配置以遏制資源的浪費。
首先,明確地界定產權。“產權不是指人與物的關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它是一系列用來確定每個人相對于稀缺資源使用時地位的經濟和社會關系”。[8] “有關外部效應的實際問題,一般都是產權未能很好地界定的情況下發生的。”[9]礦山開采的采礦權、地下權、地上權、水使用權之間的產權界定不清,相鄰權受到影響;行政機關直接配置資源的權力與權利界定不清,權力作為價格信號決定資源去向;生產者使用公共的草原、空氣空間的公共品出現的“公地悲劇”是產權主體虛化和不清晰;行政征收、征用、行政權嚴格限制市場流轉屬產權殘缺等。這些都是因為產權界定不清。產權界定清晰,則能通過相應價格表達在市場上交易。因為物在市場上的價格交易實質,是體現在物上的權利交易,所以物的權利狀態是市場外轉化為市場內交易的基礎,必須科學地界定產權。
其次,是行政職能的轉變。行政公共管理的職能不能直接插手資源的配置,這要求正確處理行政管理與市場配置的關系和功能定位。由市場價格配置資源達到帕累托最優,是市場的基本功能。我國“十一五”規劃中重點突出了市場的基礎配置作用。市場配置存在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出現市場失靈,“看得見的手”只能在市場失靈時起作用。政府彌補市場配置的不足,是在一定范圍內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如界定產權、制度安排、直接許可、許可后的監督和處理等。政府調控市場不是通過價格進入市場成為經濟人,或者承擔舉槌的拍賣者,不能直接干預經濟。這要從管理理念,管理能力以及權力本位各方面有一個根本轉變的過程。其轉變是目前所期望而且十分迫切的。
最后,法律制度創新。自然資源價值的實現是以自然資源的市場供給與配置為條件的,而市場供給與配置是否安排和怎樣安排則是法律的選擇。自然資源配置的法律并不缺少,門類齊全。法形式的完備不能代替法內容的科學。《行政許可法》關于自然資源的配置許可則不是有效安排。起草許可法的專家大都認為行政“特許的主要功能是分配稀缺資源”。[10]學術理論被《行政許可法》第12條第2項及第53條認可,行政機關配置稀缺資源“合理合法”。這說明,讓政府將資源配置權返給市場的法律變革任務還很艱巨。要使市場外配置回歸市場配置,號召性的政策只能助陣,根本出路在于與之有關的法律各部門合力構筑科學的資源配置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從制度的規范上讓其無法在市場外配置,從制度上遏制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1] 周林彬.物權法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16
[2] 馬凱.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j].求是.2005,24
[3][9](美)h·范里安.微觀經濟[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95,700
[4] 秋風.資源浪費源于定價權錯位[n].中國青年報.2004,12,4
[5] 楊立新等.物權法[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33
[6] 肖國興等.自然資源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7
[7](美)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647
關鍵詞:自然資本;生態環境;環境價值;可持續發展
一、自然資本思想起源
自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資源開發和利用速度大大加快。當人類陶醉于征服自然的“偉大戰績”時,地球上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有關研究表明: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世界已經喪失了1/4的表土層和1/3的森林覆蓋,在過去的30年中,地球上1/3的資源――“自然財富”已經被消耗殆盡,我們正以每年4%的速度失去海洋生態系統,以每年6%的速度失去淡水生態系統。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保護和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并對此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生態學研究領域,Oldren與Ehrlich對生態系統在土壤肥力與基因庫維持中的作用進行了論述,他們認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將決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喪失的快慢,企圖通過其他手段替代已喪失的生態服務功能的嘗試是昂貴的,而且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是失敗的,即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可替代”。1993年英國倫敦大學環境經濟學家Pearce在他的著作《世界無末日》中提出用自然資本和另外兩種資本來估算可持續發展能力,Turner也提出了將自然資本作為可持續性評價標準的觀點。在Pearce和Turner等研究的基礎上,1994年世界銀行出版了《擴展衡量財富的手段》的研究報告,將資本劃分為4個部分:人造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提出一個國家的財富應該包括自然資本,并將土地、森林、濕地等作為自然資本的組成部分,對世界各個國家的自然資本的經濟價值進行了評估。2000年,保爾?霍根等出版了題為《自然資本論:關于下一次工業革命》的論著,自然資本一經提出,就引起了世界上知名專家和學者的廣泛關注,并逐漸為大多數專家、學者和管理者所接受。
自然資本思想包涵了豐富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化意蘊,它從系統和全局的角度統一考慮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問題,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然而,自然資本理論尚處在起步與發展階段,需要對自然資本的內涵及其特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豐富對自然資本理論的認識。
二、自然資本定義及其內涵
(一)自然資本的定義
1948年Vogt第一個提出了自然資本的概念,他指出耗竭自然資源資本,就會降低美國償還債務的能力。1988年David Pearce引入了自然資本的概念,他認為如果自然環境被當作一種自然資產存量服務于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目標就可能具有可操作性。自然資本的正式提法首先出現在Pearce等1991年出版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一書中,不過他們并沒有給自然資本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同年,Costanza把自然資本被定義為產出自然資源流的存量,是自身或通過人類勞動而增加其價值的自然物和環境。因自然資本所涵蓋的范圍太廣,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部分學者就以舉例的形式給出自然資本的定義。如Daly認為自然資本是能夠產生服務流和自然資源的存量――大洋能為市場再生捕魚流量的魚量,能再生出伐木流量的現存森林,能產生原油的流量的石油儲量;Costanza等將生態系統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統稱為生態系統服務,并稱之為自然資本。Paul Hawken在他的著作《自然資本論》中指出自然資本可以被看作是支持生命的生態系統的總和,包括常見的為人類利用的資源――水、礦物、石油、森林、魚類、土壤、空氣等,還包括草原、大平原、沼澤地、港灣、海洋、珊瑚礁、河岸走廊,苔原和雨林在內的生命系統。
綜上所述,自然資本是指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自然資源及其所處的環境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夠產生自然資源流和服務流的存量。例如土地、礦產、大氣、水、能源、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組成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等。
(二)自然資本的內涵
自然資本具有自然和資本的雙重屬性。從詞義上看,自然資本是“自然”+“資本”的復合稱謂,即在“資本”之前加上了“自然”這個限定詞。在這里“自然”一詞是指所有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而“資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產過程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金融資產和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屬于經濟學的范疇。自然資本的自然屬性表明自然資源是自然資本之源,自然資本均包含于自然資源之列,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資源均可以成為自然資本。如太陽提供的光和熱,屬于自然資源,但不屬于自然資本。因為太陽的光和熱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也不會因為過度使用導致太陽的光和熱消失,因此不符合資本的定義。自然資本的資本屬性是指自然資源與經濟學中所指的資本具有相似的性質,即自然資本也可以像常規資本一樣產生資源流或服務流,體現資本的增值特性。從投資活動的角度看,資本與流量核算相聯系,而作為投資活動的沉淀或者累計結果,資本又與存量核算相聯系,即資本的質量和存量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資本的升值空間和增值潛力,自然資本也不例外。
自然資本觀集中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主題。自然資本思想的核心是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本,尤其是某些關鍵自然資本,如生態系統和環境,是支撐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無論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發展到多么高的地步,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給人類的生態服系統功能和服務也無法替代。
自然資本觀體現了經濟學中稀缺資源的經濟價值。當人們認識到了自然資源的經濟屬性后,便會更加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自然資本觀要求人類一方面要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樹立自然資源憂患意識,時刻牢記自然資源不是免費或廉價資源,而是制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的發展理念。另一方面,生態系統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有限,人類對生態資本的開發和利用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必須以可接受的環境質量為限。
自然資本觀是環境價值的基礎和依據。從公平的角度看,享有健康和潔凈的環境是全人類共同的權利,任何對環境的污染和排放行為都直接或間接地利用了公共環境這種自然資本。如果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主體(包括企事業單位、組織和個人)不負擔相應的環境治理成本和費用,則對其他單位和個人享有健康、潔凈的環境權利構成了侵害。因此,對破壞和污染環境的企業和個人收取適當的環境治理費用,以保護他人享有健康、潔凈的人居環境的權利,體現了社會公平的基本準則。自然資本觀既體現了環境這一典型的公共資源特征,又體現了環境的內在經濟價值。自然資本觀不僅有利于公眾樹立起“以保護環境為榮,以破壞環境為恥”的良好社會氛圍,也有力于促進“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道德底線和社會時尚的形成。
三、自然資本的特點
自然資本不同于一般資本,它除了擁有一般資本所具有的共性外,還具有顯著的增殖性、不可替代性、存量與流量特性、以及非完全資本折舊特性。
(一)增殖性
資本具有增殖的本能。通過自身不斷地運動和持續循環,不斷增加和擴大其價值,最終表現為資本價值的增殖。自然資本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本形態,同普通資本一樣具有增殖特性。對于礦產資源形成的自然資本而言,人類對礦產資源開發、加工和利用可以使礦產資源的價值增殖;對于生態資源形成的自然資本而言,在保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不斷改善和更新的條件下,通過其自身繁衍或繁殖就可以實現資本的增加或增殖。另外,生態自然資本價值還可以通過投入勞動而增殖,如動植物的人工繁殖和森林種植等。
(二)不可替代性
自然資本包括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服務,它不可能用人造資本或其他資本進行替代,這一點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只有在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退化時,人類才會認識到它的真正價值。盡管由于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人類可以生產更多的物質財富,進而認為創造替代品的努力將推動研究、促進消費、增加就業,從而創造出更加繁榮的經濟,人類便可以用不斷增加人造資本的方法彌補對生態系統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然而,對自然資本中生態資本所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來說,其可替代程度卻微不足道。
從目前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來看,人類不可能以人造資本替代自然界生態系統提供的所有功能和服務。“生物圈2號”計劃的失敗說明,人類即使花巨資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不可能替代自然所提供給人類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生態系統的某些關鍵功能與服務作為自然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能用其他資本替代的,這是自然資本的另一個重要特征。
(三)存量與流量特性
自然資本具有明顯的存量與流量特征。所謂存量是指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自然資本以物質形態的形式存在于地球上的某一地理空間內的自然資本總量。例如某一地區內的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壤資源、草場資源、森林資源、動物資源等各類資源的總量。流量是指在某一時點,在一定的地理空間范圍內自然資本的產出量。對于耗竭性資源如金屬礦產資源和化石能源來說,是指其在某一時點的開采量;對于非耗竭性資源,如森林、草場、水等除了包括上述自然資本的物質輸出量之外,還包括在某一時點其提供的功能和服務,包括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環境、提供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等。存量與流量特征共同構造了自然資本的完整度量體系,存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自然資本的流量,同時,自然資本流量又會引起存量特征的重大變化,二者互為因果、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描述自然資本狀態的完整統一體。
(四)非完全資本折舊特性
一般意義上的資本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以至于到某一時點其資本價值消失殆盡。如生產用的機器設備、汽車、輪船等均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機器設備、汽車、輪船等作為資本的價值遞減,直到這些設備完全失去作為資本的價值而報廢。自然資本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資本復合體具有非完全資本折舊特性。如土地資源,其經濟價值與土地用途關系密切,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用途由荒地變為農用地或建筑用地,其價值往往增加,這不符合一般資本隨時間推移其經濟價值遞減的規律。對于自然資本中生態系統提供的生物多樣性、制造氧氣、氣候調節等功能和服務,只要人類對生態系統的開發和利用程度不超過其自我調節能力的極限,生態系統就可以自然修復并源源不斷地提供以上各種功能和服務,其經濟價值也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遞減。另外,環境作為自然資本的一種形態,沒有污染的健康的人居環境是環境自然資本的最佳狀態,只要環境質量不下降,其作為自然資本的價值就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遞減。
四、結論與展望
自然資本觀是環境價值的基礎和依據,自然資本觀從系統和全局的角度統一考慮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問題,包含了豐富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化意蘊,深化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有利于公眾提高環保意識和責任。
自然資本是指在一定時空條件下,自然資源及其所處的環境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夠產生自然資源流和服務流的存量。自然資本存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自然資本流量,同時,自然資本流量又會使自然資本的存量狀態發生重大改變。自然資本將生態系統及其所處的環境納入資本范疇考察,他們在現代社會中被視為稀缺資源而具有經濟價值。
自然資本具有增殖性、不可替代性、存量與流量特性以及非完全資本折舊特性。上述特性說明:無論科學技術如何進步,自然資本提供的功能和服務也無法替代。生態資本和環境資本作為關鍵自然資本,在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一旦超過了生態系統和環境的承載力極限,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目前,自然資本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尚未成熟,今后應重點加強自然資本評估、定價、管理、投融資等相關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參考文獻:
1、Paul Hawken等著;王乃粒,諸大建等譯.自然資本論[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0.
2、Ehrlich,P.R.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earth. In: Jansson, A., Hammer, M., Folke, C., Costanza, R.(Eds.)[M].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Island Press, Washington,1994.
3、Daly,H.E.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In: Jansson,A., Hammer, M., Folke, C., Costanza, R.(Eds.)[M].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Island Press,1994.
4、Costanza R.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ility[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5、Costanza R,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6).
一般河流的航運價值應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進行分析。自然條件決定河流的航運能力,主要是從氣候、地形等方面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社會經濟條件決定河流的航運需求,主要是從資源、經濟、城市、人口等方面分析河流的運輸市場和區域的貨運方向。
1、自然條件
(1)水文特征
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是氣溫和降水。氣溫主要影響河流的結冰期,決定河流能否四季通航。氣溫高的地區,河流無結冰期,可以四季通航,有利于發展航運;氣溫低的地區,河流有結冰期,結冰期越長,越不利于發展航運。降水主要影響河流的水量,決定河流寬度與河流水位。降水多且季節分配均勻的地區,河流水量豐富,河寬水深,水位季節變化小,有利于發展航運;降水少且季節分配不均勻的地區,河流水量少,河窄水淺,水位季節變化大,不利于發展航運。
地形主要影響河流的水流狀況,決定河流能否安全通航。在平原地區,地勢平坦,起伏較小,河流落差小,水流平穩,且河道中礁石少,通航安全性好,有利于發展航運。在山地丘陵地區,地勢險峻,起伏較大,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且河道中礁石多,通航安全性差,不利于發展航運。
(2)水系特征
水系主要影響河流的通航里程、航道網,決定河流的通航范圍。世界上的大江大河往往通航里程長,支流眾多,形成發達的內河航道網,有利于發展航運。如我國長江全長6300多千米,干流通航里程達2800多千米,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航運價值很高。世界上的短小河流往往通航里程短,支流較少,沒有形成內河航道網,不利于發展航運。如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地形以山地為主,因此河流短小流急,航運價值不高。
2、社會經濟條件
(1)運輸市場
運輸市場主要由經濟、城市、人口等因素決定。經濟發達、城市眾多、人口密集的地區,客貨流量大,運輸市場廣闊,有利于發展航運,如長江的航運價值很高,成為我國的“黃金水道”。經濟落后、城市不多、人口稀疏的地區,客貨流量小,運輸市場狹小,不利于發展航運。如亞馬孫河雖然水量豐富、水流平穩,但航運價值卻不高。
(2)貨運方向
貨運方向主要由資源與經濟的分布狀況來決定。資源分布與經濟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發展經濟離不開自然資源,在經濟發達地區如果缺乏自然資源,就需要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將自然資源由資源豐富地區運往經濟發達地區就是主要貨運方向。河流走向與貨運方向一致的地區,河流的運輸量大,航運價值高。如我國的自然資源西部豐富東部貧乏,經濟東部發達西部落后,因此貨運方向主要是由西向東,而我國的長江大致呈東西走向,因此長江航運價值很高。河流走向與貨運方向不一致的地區,河流的運輸量小,航運價值低。如俄羅斯的自然資源東部豐富西部貧乏,經濟西部發達東部落后,因此貨運方向主要是由東向西,而俄羅斯的河流多呈南北走向,因此河流航運價值不高。
二、典型例題解析
1、歐洲的萊茵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它是西歐航道網的主干,航運發達,試分析該河流發展航運的有利條件。
(1)流經地區大部分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從氣溫而言,冬季最冷月氣溫高于0℃,河流無結冰期,可以四季通航;從降水而言,降水多且季節分配均勻,河流水量豐富,河寬水深,水位變化小。
(2)流經地區大部分為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勢平坦,起伏較小,河流落差小,水流平穩,且河道中礁石少,通航安全性好。
(3)通航里程長。全長1320千米,通航里程達886千米,占全長的66%,有歐洲“黃金水道”之稱。
(4)流經地區支流眾多,河網密布,通過多條運河與多瑙河、塞納河、羅納河、埃姆河、威悉河、易北河等河流相通,共同構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內河航道網。
(5)流經國家多,流經地區經濟發達,有廣闊的經濟腹地;城市眾多,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集,市場需求量大。因此,河流客貨運量大。
2、俄羅斯國內交通運輸以鐵路為主,河運不占主要地位,分析其原因。
俄羅斯的交通運輸方式河運不占重要地位,要結合貨運方向與河流流向的差異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進行分析。
(1)俄羅斯領土東西綿長,工業重心在歐洲部分,而礦產、能源等自然資源主要分布在亞洲部分,國內運輸主要貨運流向為東西向。而俄羅斯的河流多為南北流向,與東西貨運流向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