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企業市值管理

企業市值管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企業市值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企業市值管理

企業市值管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跨國公司,知識管理

20世紀末全球化的趨勢已不可阻擋,新世紀跨國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為自己的經營戰略。在全球化過程中,知識管理顯得越來越為重要,以前跨國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往往只是按其本國需求而設計,然后到世界市場去銷售,到現在跨國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卻是全球知識管理的結果。比如,一個IT企業提供的最新計算機產品其設計是在美國硅谷進行的,芯片是在韓國生產的,軟件是在印度設計的,整機組裝是在中國大陸進行的,營銷活動則是在香港進行的。對于跨國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產、分銷和銷售的有效網絡并不能構筑其競爭優勢。只有通過識別、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設計出符合全球市場的產品和服務,這才是跨國公司競爭優勢之所在。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向世界學習來創新。

一、傳統跨國經營理論中的知識管理模式

壟斷優勢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西方較早的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理論。壟斷優勢理論由美國學者海默(Stephen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觀點為壟斷優勢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企業的壟斷優勢分為兩類:一是包括生產技術、管理技能、營銷能力等所有無形資產在內的知識資產優勢;二是企業憑借規模巨大而產生的規模經濟優勢。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弗農(Raymond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從產品和技術壟斷的角度分析了產生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認為產品生命周期的發展規律決定了企業必須為占領國外市場而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產品生命周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創新階段、成熟階段和標準化階段。在產品創新階段,應首先在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小進行,因為在開發新產品、采用新技術以及國內市場容量上這些國家都具有優勢地位,在產品成熟階段,隨著國外仿制品的出現,創新企業就應到海外設立子公司。西歐經濟、技術水平和消費需求與美國比較相似,而生產成本低于美國,所以美國的企業首先投資于西歐。在產品的標準化階段,創新企業的壟斷優勢逐漸消失,生產的相對優勢已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和勞動密集型經濟模式的國家和地區,一般為發展中國家。

從上述兩理論,我們可以看出知識管理模式為單向的知識輸出,即跨國公司帶著其在母國市場上獲得的技術訣竅、管理技能以及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在東道國市場上進行制造、銷售來充分利用這些經驗。這樣一方面跨國公司可以獲得全球規模經濟,另一方面由于母國市場和東道國市場間技術訣竅和管理知識間存在的差異跨國公司可以進行套利活動。跨國公司在進行跨國經營時既可以為其他的跨國公司顧客提供服務,又可以利用其能運用全球資源的能力對當地的競爭者施加壓力。其知識管理模式可以用圖1概括如下:

圖1傳統跨國經營理論中的知識管理模式

由于以往跨國經營理論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國經濟學家鄧寧(JohnH.Dunning)在綜合了各位學者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其核心是強調跨國公司從事國際生產要同時受到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影響,對外直接投資是這三項優勢整合的結果:所有權優勢是指一國企業擁有或能夠獲得的國外企業所沒有或無法獲得的資產及其所有權,包括對無形資產的獨占和企業經濟規模兩方面所產生的優勢,或泛指任何能夠不斷帶來未來收益的東西。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有能力將所有權優勢在企業內部配置、轉讓和有效利用。區位優勢是東道國具有的,指跨國公司在選擇對外直接投資的地點和國別時,必須充分考慮東道國的生產要素優勢。這種優勢不僅包括東道國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市場規模、基礎設施、外貿和稅收政策等,跨國公司總是把資金投向那些具有區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

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淪對于前面提到的壟斷優勢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有一定的改進,即除了強調跨國公司擁有的壟斷知識優勢的轉移,也強調利用東道國市場的知識和資源。跨國公司將生產制造及其他低價值的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獲得成本優勢,而將高附加值的活動,如研究與開發、生產設計、營銷、戰略、融資等活動留在國內。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仍然只是一種稍加改良的單向知識輸出模式,即在知識輸出的過程中要和當地的知識和資源結合起來,適應當地化的需要。

這種單向階梯性的以輸出為主的知識管理模式在跨國公司中屢見不鮮。全球運動服飾的巨人耐克公司就是這樣的例子。它的總部位于美國俄勒岡的彼凡爾頓(Beaverdon),是研究與開發、產品設計、品牌管理、質量控制系統、財務和其它相關職能的神經中樞。它在一些低成本區位的國家如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泰國以契約的方式建立了穩定的生產網絡,并在這些亞洲國家建立了質量控制和采購網絡。同時它還在全球重要的市場建立了營銷中心。其他跨國公司如西門子、寶潔、通用汽車等也是如此發展壯大的。

隨著世界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也在不斷改進這種模式,并將這種模式發展到了極致。跨國公司在全球競爭中學會了根據當地市場的差異調整產品、服務和管理系統,同時他們依然尋求保持全球一體化戰略和運作的優勢。“從全球著眼,從當地著手”這句口號正是最好的說明。然而無論這種模式有何改進,隱藏其中的一個邏輯是:全球化意味著用母國產生的產品、服務和優勢去征服世界,然而這在知識經濟時代已顯得過時,“向世界學習”成為全球競爭的主旋律。

二、知識經濟時代跨國公司知識管理新模式

1996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這一新概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認同。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們都認識到知識對經濟發展和人類進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工業經濟社會里的戰略資源是資本,而在知識經濟則是知識和信息。知識經濟改變了全球競爭的環境,并對傳統跨國經營模式提出了挑戰,一種新的全球知識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一)知識經濟對傳統跨國經營模式的挑戰

1.知識經濟大大改變了全球競爭的環境(1)競爭優勢的來源是建立在知識的識別、整合和創新基礎上,而不是其它。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在現代經濟中,知識正成為真正的資本與首要的財富”。這個說法毫不夸張。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優勢在于規模經濟和以此為基礎的成本降低。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發展必須通過知識的積聚和創新來實現。代表美國新經濟的微軟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超過了通用汽車、福特等老牌跨國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的市值。因此,知識是長遠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唯一源泉。知道如何利用其知識優勢的個人和組織將增大其產品在整個產出中的份額。(2)企業全球化經營所需要的知識來源不再偏于一隅,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過去,跨國公司開展跨國經營時多半是將國內市場的生產、銷售管理經驗帶到東道國的經營活動中去,并適當根據當地的情況加以修正。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真正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市場,若還是依賴跨國公司總部的做法已不能滿足企業全球化經營的需要。其中最明顯的跡象是企業間的技術聯盟和合作的日益增多以及許多跨國公司將研發機構設置在靠近顧客的市場。(3)通信技術的發展和運輸成本的大大降低便利了商品、資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動。美國管理學家錢德勒在《看得見的手》一書中談到鐵路和電報的出現是促成工業革命發生的重要因素,同樣現代運輸業和通訊業的發展也是促成世界經濟由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的革命要素。空中運輸、電信和計算機的成本自1950年以來已大幅度下降,以計算機和電信業為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像電視會議和電子郵件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使得對范圍廣泛的經營活動的協調不僅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和效率更高。運輸成本由于集裝箱的發明也大大降低了。這一切都使得商品、資本和信息在世界范圍的自由流動更為方便、快捷和廉價,從而為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知識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知識經濟對傳統跨國經營中的知識管理模式的挑戰(1)全球的生產和銷售網絡并不能構成全球經營的競爭優勢。一個有效的全球生產、分銷和銷售的網絡是建立全球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全球化經營不能確保其有全球競爭優勢。90年代初,百事可樂公司制定了一個將其國際軟飲料收入增加兩倍多的雄心勃勃的目標——從1990年的15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億美元。為實現這一目標,百事可樂公司發起了勇敢的沖鋒。到90年代中期,該公司的經營遍及全球廣大地區。不過這種全球擴張并沒有轉變為增長和贏利。實際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樂公司已經從諸如南非這樣的一些主要市場上撤出,擺在面前的是國際飲料經營近10億美元的虧損。此外,大部分產業中的主要競爭者都已知曉如何進行全球化經營,更有許多進行數字革命的公司已經在使用互聯網迅速地為全世界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2)單一國內市場的需求不再是許多產業的主導力量。過去,跨國公司都是根據本國市場的需求來開發產品和服務,并將此產品和服務銷售到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市場由于其消費能力高、國內市場容量大往往成為新產品和服務的誕生地。但這決不意味著美國市場的需求就可以完全代表世界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許?嘁際諧〉男棖蟪魷衷諞恍綣揪緄謀咴凳諧1熱綞砸貧緇暗男灤棖蟾嗟爻魷衷謚泄庋姆⒄怪泄搖H綣綣靜荒鼙染赫允指玫厥侗鷲廡稚⒌暮投嘣氖諧⌒棖螅⑶依悶淙蛑豆芾淼牧α浚蚪嵩誥赫邪鼙薄?3)跨國公司僅利用從母國市場上建立起來的壟斷知識和訣竅已不能在全球競爭中取勝。基于母國市場上建立的壟斷知識和技術訣竅不再能保證跨國公司在全球競爭中勝出,因為可以令跨國公司超越競爭對手的技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專長的專家手中。今天的獲勝者必須能夠懂得識別和獲取分散在世界范圍內的新技術、能力和技術訣竅,并將它們整合,從而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和服務。(4)有價值的知識通常是復雜的和棘手的,因此為知識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由于有價值的知識通常是細微的、復雜的和棘手的,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深深地隱藏在遠距離和不熟悉的環境當中,無疑為知識的識別、整理和積聚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比如了解總部設在世界另一端的顧客企業的內部運轉,或者弄清楚先進計算機模擬技術和機器人在藥品開發中的應用就是這樣的例子。先進的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或許能為復雜知識的傳遞和互動提供便利,然而這并不能保證對復雜知識的理解。企業需要新的組織結構和運作過程來獲取、解碼、編碼和整合利用這些復雜知識,并將其有效地傳遞給能有效應用這些知識的人。

(二)新的知識管理模式

由于傳統跨國經營模式中的知識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種新的知識管理模式。這種新的知識管理模式主要是從全球化的角度進行知識管理,而不是從母國出發。該管理模式分為三個階段,如圖2所示:

圖2知識經濟時代跨國經營的知識管理模式

雖然大部分的跨國公司還沉醉于過去的成功,已有不少企業正在運用新的知識管理模式取得了驚人的經營績效。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就是一例。該公司是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電子公司和法國的湯姆遜半導體合并而成的。在半導體業務上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大大落后于同在歐洲的其他牛導體公司,比如德國的西門子、荷蘭的飛利浦公司,而日許多專家認為歐洲的半導體業務是沒有前途的,因為歐洲的企業已在芯片競爭中喪失了優勢,當時領先的競爭者是美國、日本及環太平洋的一些國家。對于歐洲的半導體生產商還不利的條件是其主要顧客市場并不在歐洲,而且半導體核心技術的發源地和制造專家遍布在美國的加利福利亞、日本的東京以及中國臺北。然而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證明了懷疑者的擔心是多余的,到2000年其銷售額達到78億美元,凈利潤超過14億美元,公司股票市值也超過了500億美元。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俗的經營業績,可以說與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的知識管理模式密切相關。

當許多競爭對手將注意力集中在為專用設備設計和生產專門的電子元件,這些電子元件將被集成在一塊電路板上用來執行一個特殊的命令,比如硬盤驅動控制(HDD),這往往需要多達十塊芯片和100多個電子元件才能解決問題。但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卻能從全球知識管理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綜合了美國加利福利亞的圣何塞、日本東京、芬蘭的赫爾辛基對主要顧客的調查結果,由位于法國的格勒諾布爾、意大利米蘭、印度諾達(Noida)、新加坡、美國德克薩斯州等地技術專家組成的開發團隊共同攻克了這個難題,提出了創新的解決方案,即僅用三塊芯片組取代了過去復雜的電路板才能進行硬盤驅動控制的問題,這樣幫助顧客節省了空間和成本,產品一經推出就立刻受到好評。1996年第一次銷售HDD芯片就創造了5000萬美元的市場記錄,并從美國公司那里奪取了27%的市場份額,大大超過了從前的競爭對手。對于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來說,不僅把它的業務從起初的幾百萬美元銷售額擴展到現在的幾百億美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對全球知識的管理建立了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

(三)新的知識管理模式的優勢

1.新的知識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戰略全球化戰略不只是指在世界市場上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而且同時還要建設并維護跨國界的基礎設施,并使一個企業的所有職能,包括研究與開發、采購、生產、后勤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以及金融財務國際化。所有這一切最終都是為了向全世界的顧客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使用新的知識管理模式可以幫助企業在所有的市場上參與競爭,因為它們不斷地在全世界尋找任何可能的市場并從全球的角度來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即使是它們尚未涉足的領域也顯示出潛在的優勢和威脅。

20世紀90年代諾基亞公司通過開展全球知識管理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全球著名的移動電話公司,超過了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要知道美國是移動電話技術的發明國,而摩托羅拉公司也是最早大規模生產移動電話的公司之一。諾基亞公司80年代只是芬蘭一家進行多元化經營的企業,1992年才決定專注于移動通信領域。對于諾基亞而言,移動電話和蜂窩網絡業務并非產生于芬蘭然后向國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外生產和銷售,這就意味著要在全球同步發展。諾基亞必須要向美國學習先進的技術和全球營銷技巧,向日本學習掌握顧客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數據應用,同樣它也要向東南亞國家學習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芬蘭的管理層被派遣到世界的關鍵區域,構成了整個公司知識共享的網絡。正是通過對全球知識網絡的有效管理,所以,諾基亞總是能從全球的角度考慮市場的需求,從GSM的發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聯網裝進每一個人的口袋里”到“移動電子商務”,諾基亞的概念和行為總是領先于競爭對手一步。摩托羅拉公司因為將其創新思路局限于美國,喪失了向數字移動電話和GSM標準轉向的先機,從而被諾基亞拋在了后面。

2.新的知識管理模式有助于跨國公司重構核心競爭力(1)全球知識管理是企業創造差異化戰略和獨特優勢的新途徑。現在太多企業的戰略是雷同的,真正在產品績效、服務價值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來自于不同地理環境發展出的技術和能力的結合,其中有些可能還是來自于別的產業。通過全球知識管理,可以幫助企業脫離原有地理界限和企業視野的局限性,最早發現顧客的新需求,找到技術創新的來源,從而生產出全球一流的產品和服務。此外,能夠識別和整合來自多個地方的知識和技能是非常困難和成本高昂的,只有少數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才做得到。盡管其投入要比在一地開展經營要大得多,其回報當然也是驚人的。我們前面談到的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和諾基亞公司就是很好的證明。(2)全球知識管理可以幫助企業開啟全球顧客的潛在需求。許多新的顧客需求或者對已有產品的新用途可能都出現在母國市場以外的地方。企業除了在滿足這些特殊地方需求時獲取利潤,更為可觀的是將這些特殊的需求引用到全球的顧客市場中,從而創造更大的市場和利潤空間。(3)全球知識管理也意味著具備迅速開展全球新業務的能力。一個企業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識和技能,了解母國其他市場的變化,這就說明企業具備了迅速開展國際化經營的能力。通過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識和技能,企業能很快從全球的研究、開發和經營中獲取收益。

三、中國企業的全球知識管理

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又向全球化邁進了一步。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既打開了通向世界之門,又迎來了全球的競爭對手。然而只有融人世界經濟的洪流,才有可能取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為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相互依賴。知識經濟同樣也是我們不可回避的現實,在世界銀行2001年10月31號的最新報告《中國與知識經濟:把握21世紀》正是對這一問題的探索。針對中國的現實條件,世界銀行對中國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提出了包括利用全球知識的六項建議。這充分說明由于全球化的發展,知識可以在全球自由地流動,我們必須把握這個契機,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

1.轉變思維方式,將全球知識為我所用對于中國大部分企業來說,通常的思維邏輯是希望以中國的市場獲取別人的技術轉讓,而主動利用全球知識似乎是不可能的。這主要是我們的企業大都沒有走出國門,對世界市場完全缺乏了解和認識。事實上運輸和通信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已使了解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多企業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和能力,只是視野的局限和思維方式的智障阻礙企業跨出這重要的一步。因此,轉變思路,拓寬視野,真正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來對待企業的知識和經營,就可以將全球知識為我所用,轉變成企業的知識和能力,從而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企業市值管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跨國公司,知識管理

20世紀末全球化的趨勢已不可阻擋,新世紀跨國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為自己的經營戰略。在全球化過程中,知識管理顯得越來越為重要,以前跨國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往往只是按其本國需求而設計,然后到世界市場去銷售,到現在跨國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卻是全球知識管理的結果。比如,一個IT提供的最新機產品其設計是在美國硅谷進行的,芯片是在韓國生產的,軟件是在印度設計的,整機組裝是在大陸進行的,營銷活動則是在香港進行的。對于跨國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產、分銷和銷售的有效并不能構筑其競爭優勢。只有通過識別、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設計出符合全球市場的產品和服務,這才是跨國公司競爭優勢之所在。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向世界來創新。

一、傳統跨國經營理論中的知識管理模式

壟斷優勢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西方較早的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理論。壟斷優勢理論由美國學者海默(Stephen 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觀點為壟斷優勢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企業的壟斷優勢分為兩類:一是包括生產技術、管理技能、營銷能力等所有無形資產在內的知識資產優勢;二是企業憑借規模巨大而產生的規模經濟優勢。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弗農(Raymond 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從產品和技術壟斷的角度了產生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認為產品生命周期的發展決定了企業必須為占領國外市場而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產品生命周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創新階段、成熟階段和標準化階段。在產品創新階段,應首先在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小進行,因為在開發新產品、采用新技術以及國內市場容量上這些國家都具有優勢地位,在產品成熟階段,隨著國外仿制品的出現,創新企業就應到海外設立子公司。西歐經濟、技術水平和消費需求與美國比較相似,而生產成本低于美國,所以美國的企業首先投資于西歐。在產品的標準化階段,創新企業的壟斷優勢逐漸消失,生產的相對優勢已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和勞動密集型經濟模式的國家和地區,一般為發展中國家。

從上述兩理論,我們可以看出知識管理模式為單向的知識輸出,即跨國公司帶著其在母國市場上獲得的技術訣竅、管理技能以及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在東道國市場上進行制造、銷售來充分利用這些經驗。這樣一方面跨國公司可以獲得全球規模經濟,另一方面由于母國市場和東道國市場間技術訣竅和管理知識間存在的差異跨國公司可以進行套利活動。跨國公司在進行跨國經營時既可以為其他的跨國公司顧客提供服務,又可以利用其能運用全球資源的能力對當地的競爭者施加壓力。其知識管理模式可以用圖1概括如下:

圖1 傳統跨國經營理論中的知識管理模式

由于以往跨國經營理論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國經濟學家鄧寧(John H.Dunning)在綜合了各位學者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其核心是強調跨國公司從事國際生產要同時受到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對外直接投資是這三項優勢整合的結果:所有權優勢是指一國企業擁有或能夠獲得的國外企業所沒有或無法獲得的資產及其所有權,包括對無形資產的獨占和企業經濟規模兩方面所產生的優勢,或泛指任何能夠不斷帶來未來收益的東西。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有能力將所有權優勢在企業內部配置、轉讓和有效利用。區位優勢是東道國具有的,指跨國公司在選擇對外直接投資的地點和國別時,必須充分考慮東道國的生產要素優勢。這種優勢不僅包括東道國的資源、勞動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東道國的經濟制度、市場規模、基礎設施、外貿和稅收政策等,跨國公司總是把資金投向那些具有區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

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淪對于前面提到的壟斷優勢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有一定的改進,即除了強調跨國公司擁有的壟斷知識優勢的轉移,也強調利用東道國市場的知識和資源。跨國公司將生產制造及其他低價值的活動轉移到家,獲得成本優勢,而將高附加值的活動,如與開發、生產設計、營銷、戰略、融資等活動留在國內。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仍然只是一種稍加改良的單向知識輸出模式,即在知識輸出的過程中要和當地的知識和資源結合起來,適應當地化的需要。

這種單向階梯性的以輸出為主的知識管理模式在跨國公司中屢見不鮮。全球運動服飾的巨人耐克公司就是這樣的例子。它的總部位于美國俄勒岡的彼凡爾頓(Beaverdon),是研究與開發、產品設計、品牌管理、質量控制系統、財務和其它相關職能的神經中樞。它在一些低成本區位的國家如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泰國以契約的方式建立了穩定的生產,并在這些亞洲國家建立了質量控制和采購網絡。同時它還在全球重要的市場建立了營銷中心。其他跨國公司如西門子、寶潔、通用汽車等也是如此發展壯大的。

隨著世界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也在不斷改進這種模式,并將這種模式發展到了極致。跨國公司在全球競爭中學會了根據當地市場的差異調整產品、服務和管理系統,同時他們依然尋求保持全球一體化戰略和運作的優勢。“從全球著眼,從當地著手”這句口號正是最好的說明。然而無論這種模式有何改進,隱藏其中的一個邏輯是:全球化意味著用母國產生的產品、服務和優勢去征服世界,然而這在知識已顯得過時,“向世界”成為全球競爭的主旋律。

二、知識經濟時代跨國公司知識管理新模式

1996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這一新概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認同。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們都認識到知識對經濟發展和人類進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經濟里的戰略資源是資本,而在知識經濟則是知識和信息。知識經濟改變了全球競爭的環境,并對傳統跨國經營模式提出了挑戰,一種新的全球知識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一)知識經濟對傳統跨國經營模式的挑戰

1.知識經濟大大改變了全球競爭的環境 (1)競爭優勢的來源是建立在知識的識別、整合和創新基礎上,而不是其它。美國管家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在經濟中,知識正成為真正的資本與首要的財富”。這個說法毫不夸張。在工業經濟時代,的競爭優勢在于規模經濟和以此為基礎的成本降低。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發展必須通過知識的積聚和創新來實現。代表美國新經濟的微軟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超過了通用汽車、福特等老牌跨國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的市值。因此,知識是長遠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唯一源泉。知道如何利用其知識優勢的個人和組織將增大其產品在整個產出中的份額。(2)企業全球化經營所需要的知識來源不再偏于一隅,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過去,跨國公司開展跨國經營時多半是將國內市場的生產、銷售管理經驗帶到東道國的經營活動中去,并適當根據當地的情況加以修正。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真正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市場,若還是依賴跨國公司總部的做法已不能滿足企業全球化經營的需要。其中最明顯的跡象是企業間的技術聯盟和合作的日益增多以及許多跨國公司將研發機構設置在靠近顧客的市場。(3)通信技術的發展和運輸成本的大大降低便利了商品、資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動。美國管理學家錢德勒在《看得見的手》一書中談到鐵路和電報的出現是促成工業革命發生的重要因素,同樣現代運輸業和通訊業的發展也是促成世界經濟由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的革命要素。空中運輸、電信和機的成本自1950年以來已大幅度下降,以計算機和電信業為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像電視會議和郵件技術的廣泛已經使得對范圍廣泛的經營活動的協調不僅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和效率更高。運輸成本由于集裝箱的發明也大大降低了。這一切都使得商品、資本和信息在世界范圍的自由流動更為方便、快捷和廉價,從而為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知識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知識對傳統跨國經營中的知識管理模式的挑戰 (1)全球的生產和銷售并不能構成全球經營的競爭優勢。一個有效的全球生產、分銷和銷售的網絡是建立全球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全球化經營不能確保其有全球競爭優勢。90年代初,百事可樂公司制定了一個將其國際軟飲料收入增加兩倍多的雄心勃勃的目標——從1990年的15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億美元。為實現這一目標,百事可樂公司發起了勇敢的沖鋒。到90年代中期,該公司的經營遍及全球廣大地區。不過這種全球擴張并沒有轉變為增長和贏利。實際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樂公司已經從諸如南非這樣的一些主要市場上撤出,擺在面前的是國際飲料經營近10億美元的虧損。此外,大部分產業中的主要競爭者都已知曉如何進行全球化經營,更有許多進行數字革命的公司已經在使用互聯網迅速地為全世界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2)單一國內市場的需求不再是許多產業的主導力量。過去,跨國公司都是根據本國市場的需求來開發產品和服務,并將此產品和服務銷售到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市場由于其消費能力高、國內市場容量大往往成為新產品和服務的誕生地。但這決不意味著美國市場的需求就可以完全代表世界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在知識經濟,許多引導市場的需求出現在一些跨國公司經營網絡的邊緣市場。比如對移動電話的新需求更多地出現在這樣的中國家。如果跨國公司不能比競爭對手更好地識別這些分散的和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并且利用其全球知識管理的力量,則將會在競爭中敗北。(3)跨國公司僅利用從母國市場上建立起來的壟斷知識和訣竅已不能在全球競爭中取勝。基于母國市場上建立的壟斷知識和技術訣竅不再能保證跨國公司在全球競爭中勝出,因為可以令跨國公司超越競爭對手的技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專長的專家手中。今天的獲勝者必須能夠懂得識別和獲取分散在世界范圍內的新技術、能力和技術訣竅,并將它們整合,從而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和服務。(4)有價值的知識通常是復雜的和棘手的,因此為知識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由于有價值的知識通常是細微的、復雜的和棘手的,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深深地隱藏在遠距離和不熟悉的環境當中,無疑為知識的識別、整理和積聚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比如了解總部設在世界另一端的顧客的內部運轉,或者弄清楚先進機模擬技術和機器人在藥品開發中的就是這樣的例子。先進的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或許能為復雜知識的傳遞和互動提供便利,然而這并不能保證對復雜知識的理解。企業需要新的組織結構和運作過程來獲取、解碼、編碼和整合利用這些復雜知識,并將其有效地傳遞給能有效應用這些知識的人。

(二)新的知識管理模式

由于傳統跨國經營模式中的知識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種新的知識管理模式。這種新的知識管理模式主要是從全球化的角度進行知識管理,而不是從母國出發。該管理模式分為三個階段,如圖2所示:

圖2 知識經濟時代跨國經營的知識管理模式

雖然大部分的跨國公司還沉醉于過去的成功,已有不少企業正在運用新的知識管理模式取得了驚人的經營績效。SGS-湯姆遜微集團就是一例。該公司是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電子公司和法國的湯姆遜半導體合并而成的。在半導體業務上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大大落后于同在歐洲的其他牛導體公司,比如德國的西門子、荷蘭的飛利浦公司,而日許多專家認為歐洲的半導體業務是沒有前途的,因為歐洲的企業已在芯片競爭中喪失了優勢,當時領先的競爭者是美國、日本及環太平洋的一些國家。對于歐洲的半導體生產商還不利的條件是其主要顧客市場并不在歐洲,而且半導體核心技術的發源地和制造專家遍布在美國的加利福利亞、日本的東京以及中國臺北。然而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證明了懷疑者的擔心是多余的,到2000年其銷售額達到78億美元,凈利潤超過 14億美元,公司股票市值也超過了500億美元。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俗的經營業績,可以說與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的知識管理模式密切相關。

當許多競爭對手將注意力集中在為專用設備設計和生產專門的元件,這些電子元件將被集成在一塊電路板上用來執行一個特殊的命令,比如硬盤驅動控制(HDD),這往往需要多達十塊芯片和 100多個電子元件才能解決。但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卻能從全球知識管理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綜合了美國加利福利亞的圣何塞、日本東京、芬蘭的赫爾辛基對主要顧客的調查結果,由位于法國的格勒諾布爾、意大利米蘭、印度諾達 (Noida)、新加坡、美國德克薩斯州等地技術專家組成的開發團隊共同攻克了這個難題,提出了創新的解決方案,即僅用三塊芯片組取代了過去復雜的電路板才能進行硬盤驅動控制的問題,這樣幫助顧客節省了空間和成本,產品一經推出就立刻受到好評。1996年第一次銷售HDD芯片就創造了5000萬美元的市場記錄,并從美國公司那里奪取了 27%的市場份額,大大超過了從前的競爭對手。對于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來說,不僅把它的業務從起初的幾百萬美元銷售額擴展到現在的幾百億美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對全球知識的管理建立了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

(三)新的知識管理模式的優勢

1.新的知識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戰略 全球化戰略不只是指在世界市場上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而且同時還要建設并維護跨國界的基礎設施,并使一個的所有職能,包括與開發、采購、生產、后勤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以及財務國際化。所有這一切最終都是為了向全世界的顧客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使用新的知識管理模式可以幫助企業在所有的市場上參與競爭,因為它們不斷地在全世界尋找任何可能的市場并從全球的角度來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即使是它們尚未涉足的領域也顯示出潛在的優勢和威脅。

20世紀90年代諾基亞公司通過開展全球知識管理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全球著名的移動電話公司,超過了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要知道美國是移動電話技術的發明國,而摩托羅拉公司也是最早大規模生產移動電話的公司之一。諾基亞公司80年代只是芬蘭一家進行多元化經營的企業,1992年才決定專注于移動通信領域。對于諾基亞而言,移動電話和蜂窩業務并非產生于芬蘭然后向國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外生產和銷售,這就意味著要在全球同步。諾基亞必須要向美國先進的技術和全球營銷技巧,向日本學習掌握顧客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數據,同樣它也要向東南亞國家學習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芬蘭的管理層被派遣到世界的關鍵區域,構成了整個公司知識共享的網絡。正是通過對全球知識網絡的有效管理,所以,諾基亞總是能從全球的角度考慮市場的需求,從GSM的發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聯網裝進每一個人的口袋里”到“移動電子商務”,諾基亞的概念和行為總是領先于競爭對手一步。摩托羅拉公司因為將其創新思路局限于美國,喪失了向數字移動電話和GSM標準轉向的先機,從而被諾基亞拋在了后面。

2.新的知識管理模式有助于跨國公司重構核心競爭力 (1)全球知識管理是企業創造差異化戰略和獨特優勢的新途徑。現在太多企業的戰略是雷同的,真正在產品績效、服務價值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來自于不同地理環境發展出的技術和能力的結合,其中有些可能還是來自于別的產業。通過全球知識管理,可以幫助企業脫離原有地理界限和企業視野的局限性,最早發現顧客的新需求,找到技術創新的來源,從而生產出全球一流的產品和服務。此外,能夠識別和整合來自多個地方的知識和技能是非常困難和成本高昂的,只有少數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才做得到。盡管其投入要比在一地開展經營要大得多,其回報當然也是驚人的。我們前面談到的SGS-湯姆遜微電子集團和諾基亞公司就是很好的證明。(2)全球知識管理可以幫助企業開啟全球顧客的潛在需求。許多新的顧客需求或者對已有產品的新用途可能都出現在母國市場以外的地方。企業除了在滿足這些特殊地方需求時獲取利潤,更為可觀的是將這些特殊的需求引用到全球的顧客市場中,從而創造更大的市場和利潤空間。(3)全球知識管理也意味著具備迅速開展全球新業務的能力。一個企業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識和技能,了解母國其他市場的變化,這就說明企業具備了迅速開展國際化經營的能力。通過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識和技能,企業能很快從全球的研究、開發和經營中獲取收益。

三、的全球知識管理

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又向全球化邁進了一步。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既打開了通向世界之門,又迎來了全球的競爭對手。然而只有融人世界的洪流,才有可能取得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為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相互依賴。知識經濟同樣也是我們不可回避的現實,在世界銀行2001年10月31號的最新報告《中國與知識經濟:把握21世紀》正是對這一的探索。針對中國的現實條件,世界銀行對中國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提出了包括利用全球知識的六項建議。這充分說明由于全球化的發展,知識可以在全球自由地流動,我們必須把握這個契機,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

1.轉變思維方式,將全球知識為我所用 對于中國大部分企業來說,通常的思維邏輯是希望以中國的市場獲取別人的技術轉讓,而主動利用全球知識似乎是不可能的。這主要是我們的企業大都沒有走出國門,對世界市場完全缺乏了解和認識。事實上運輸和通信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技術的,已使了解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多企業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和能力,只是視野的局限和思維方式的智障阻礙企業跨出這重要的一步。因此,轉變思路,拓寬視野,真正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來對待企業的知識和經營,就可以將全球知識為我所用,轉變成企業的知識和能力,從而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企業市值管理范文第3篇

一、建立知識管理體系的意義

面向21世紀,從全球范圍看,一個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正在形成。在未來消費者導向的時代,如何對市場環境的急劇變化和顧客需求的瞬息萬變作出靈活快速響應,充分利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依靠創新實施企業的研究開發,有效地生產和提供令顧客滿意的產品和服務,并不斷開辟消費者的新市場,是當今企業不容忽視的使命,否則企業將被淘汰。

如今國際管理信息發展的趨勢是:從信息管理走向知識管理、從信息資源開發走向知識資源開發、由客戶機/服務器結構走向Internet結構。知識管理則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發展,信息管理只是將各種各樣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匯總、組織起來,方便人們利用計算機進行查詢和檢索,然而,如何由信息產生知識,即如何利用數據信息取得知識、再利用知識獲得最大的利潤或效益,這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知識是由信息而來的,它是通過對信息的提取、識別、分析和歸納轉換而來的,故信息管理是知識管理的基礎,知識管理則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知識管理是通過一組問答序列,即解決方案的集合尋找和識別與問題有關的關鍵性信息,并將這些信息進行提取,形成對某一問題的專門知識,作為決策的依據。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社會,信息、知識和一些專門的技巧是獲取利潤的工具。知識管理是把信息轉化為知識,用知識指導決策付諸行動,再將該行動轉化為利潤。

企業已經開始認識到他們最寶貴的資產和資源是知識,知識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將把企業的知識資源納入其管理之中。因此,企業知識管理體系研究是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的發展趨勢之一,特別地建立企業知識管理體系及其知識庫已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以及企業決策所必需的專家支持系統,也是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不敗的保證。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已經建立自己的知識管理體系及其知識庫,在公司知識生產、分配、獲取、共享、利用等知識管理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管理領域中,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源泉。當前的企業管理已經進入全球化和知識化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持續成長成為管理的目標,知識管理成為管理的主題。面對經濟知識化和全球化更加迅速,企業競爭更加激烈,以及隨著知識管理的發展,企業利用信息技術,結合業務流程建立知識管理系統及其知識庫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企業知識管理體系

知識管理大致包括以下6個內容:(1)知識管理的基礎措施:它是知識管理的支持部分,如數據庫、知識庫、多庫協調系統、網絡等基本技術手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聯系渠道等;(2)企業業務流程的重組:其目的是使企業的知識資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識鏈上形成暢通無阻的知識流,讓每一個員工在獲取與業務有關知識的同時,都能為企業貢獻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專長;(3)知識管理的方法:內容管理、文件管理、記錄管理、通信管理等;(4)知識的獲取和檢索:包括各種各樣的軟件應用工具,例如智能客體檢索、多策略獲取、多模式獲取和檢索、多方法多層次獲取和檢索、網絡搜索工具等;(5)知識的傳遞:如建立知識分布圖、電子文檔、光盤、DVD及網上傳輸、打印等;(6)知識的共享和評測:如建立一種良好的企業文化,激勵員工參與知識共享、設立知識總管、促進知識的轉換、建立知識產生效益的評測條例等。如何進行知識管理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理論和實際問題。

為此,我們把企業的業務流程看作是一個緊密連接的供應鏈,并將企業內部劃分成幾個相互協同作業的支持子系統。將企業知識管理系統設計為:以知識生產、分配,交換、獲取、利用為主線,建立企業知識庫系統。該系統還包括非知識資源子系統、財務運作子系統、供給子系統、生產制造子系統、服務維護子系統、工程技術子系統、市場營銷子系統。

三、企業知識庫

很多組織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客戶數據庫、產品數據庫、員工數據庫等。為什么還要建立知識庫?知識庫與信息數據庫有什么區別呢?

面對21世紀知識經濟下信息化、數字化、集成化的發展,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第一要素,因此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能否立于不敗之地,已經取決于知識的生產,獲取、共享和利用,或者說取決于知識在流動過程中的價值增值。如何有利于知識的流動及其價值增值就變得十分重要,建立企業知識庫系統應運而生。

人們通常認為知識是組織起來的信息,那么知識庫就是將信息網織成各種關系的模式。當數據串連起來形成信息再依次經過組合和重組并變成有意義的知識簇時,知識庫的構建便開始了。

信息數據庫屬于知識庫的一部分,但知識庫的內容要廣泛得多。企業知識庫應盡可能包含所有與企業有關的信息和知識,使知識庫真正成為信息源和知識庫。

知識庫并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據組織的具體情況來定。例如,施樂公司的內部知識庫建立在企業的內部網絡上,由安裝在服務器上的一組軟件構成。員工可以利用該系統閱讀公報和查找歷史事件,并彼此在虛擬的公告板上相會。該知識庫的內容包括:公司的人力資源狀況、公司內每個職位需要的技能和評價方法、公司內各部門和各地分公司的內部資料、公司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等歷史資料、公司客戶的所有信息、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及合作伙伴的詳細資料、公司內部研究人員的研究文獻和研究報告。

著名的英特爾公司在加速新產品開發速度的過程中,發現60%以上的技術問題其實在別的小組的開發經驗中早就碰到過而且得到了解決。這啟發英特爾建立了一個“最好方法資料庫”,讓每個人都能在此分享其他人的經驗。這大幅度減低了問題重復出現的概率,新產品產出的速度大約提高為過去的兩倍。

由此可見,知識庫的內容是生動活撥的,一切應以服務于組織的成長為原則。知識庫里知識的分類非常重要。

數據庫等商業化應用軟件極大地方便了知識庫的創建和使用。安達信咨詢公司在90年代初創建了“全球最佳實踐”數據庫,其目的是獲取和共享全球成功的商業經驗和管理經驗的詳細信息。在開發過程中,他們選擇了原型法中較傳統的生命周期法。

建立知識庫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開發所需的軟件,而企業知識庫系統軟件應具有如下的功能和特性:

(1)集成性。21世紀的企業是知識型的企業,必須及時掌握各種信息,所以只有具有集成性的系統才能實現企業全部信息的集成和處理。例如多地點、多場所經營,跨國經營,可通過Internet/Intranet將不同部門、不同區域的信息集成起來,及時了解企業內部、供貨渠道、市場營銷、金融動態、客戶需求以及競爭對手的最新信息,并進行分析處理,快速作出反應,緊跟市場變化并創造市場。

(2)外向型功能。在21世紀,企業的封閉狀況將被徹底打破,在網絡上企業是沒有明顯邊界的,其管理系統也必須具有外向型的功能。因此從發展的角度來考察軟件,除了具有生產管理功能之外,還應具備商品經營、資本經營和品牌經營的功能。

(3)決策支持功能。在21世紀,大眾的消費觀將成為企業推出產品的首要驅動因素,企業必須利用集成的信息緊跟市場的變化,快速作出各種決策,如經營戰略決策、投資決策、買賣決策、財務決策、產品組合決策、產品成本決策等,來為企業多、快、好、省地推出市場最需要的產品,并以最暢通的渠道提交到市場,盡快完成資本循環。因此決策支持系統將為企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提供有效的服務。

通過建立知識庫,可以積累和保存信息和知識資產,加快內部信息和知識的流通,實現組織內部知識的共享。這是實施知識管理的一個基本條件和辦法。知識庫的作用表現在:

第一,知識庫使信息和知識有序化,是知識庫對組織的首要貢獻。建立知識庫,必定要對原有的信息和知識做一次大規模的收集和整理,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分類保存,并提供相應的檢索手段。經過這樣一番處理,大量隱含知識被編碼化和數字化,信息和知識便從原來的混亂狀態變得有序化。這樣就方便了信息和知識的檢索,并為有效使用打下了基礎。

第二,知識庫加快知識和信息的流動,有利于知識共享與交流。知識和信息實現了有序化,其尋找和利用時間大大減少,也便自然加快了流動。另外,由于在企業的內部網上可以開設一些時事、新聞性質的欄目,使企業內外發生的事能夠迅速傳遍整個企業,這就使人們獲得新信息和新知識的速度大大加快。

企業市值管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物業企業 知識管理 對策研究

在經濟新常態下,新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物業管理行業所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和業主需求的變化越來越快,給物業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對于物業企業而言,其服務對象就是業主,整個服務過程是一個物業企業與業主共同參與、相互合作的動態過程。物業企業要想獲得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主要取決于是否能夠及時識別并最大限度地滿足業主的需求。在物業管理過程中建立知識管理機制,不僅能夠幫助物業企業獲取有關業主需求的信息、固化企業實踐所得的經驗,而且還能夠幫助企業為業主提供更多的客戶體驗和價值感受,同時還能改善和提高物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一、知識管理的內涵

1.知識。

知識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的概念。世界銀行在《1998年世界發展報告——知識促進發展》中將知識定義為:知識是用于生產中的有意義的信息。知識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對它的管理要比對其他有形資產的管理難度更大,因而要對知識的特殊性進行正確的認識:

(1)知識產生并存在與人的頭腦之中,知識的運作要以人為主導,并且受到人的主觀意識的影響;

(2)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并不對立,二者可以相互轉化,但隱性知識容易造成壟斷;

(3)知識的效用不會隨著使用人數的增多而減少。

2.知識管理。

關于知識管理的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說法。美國生產力和質量中心(APQC)對知識管理的定義是:知識管理是組織一種有意識采取的戰略,它保證能夠在最需要的時間將最需要的知識傳遞給最需要的人,這樣可以幫助人們共享信息,并進而將通過不同的方式付諸實踐,最終達到最高組織業績的目的。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知識管理是企業的戰略選擇,通過知識的傳遞、共享和積累來提升企業的經營業績,是利用集體的智慧來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物業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價值分析

新經濟形態下,市場競爭激烈,業主新需求不斷涌現,知識成為物業企業生產和發展的關鍵資源。知識的獲取能力、創造能力和運用能力成為了物業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在物業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實施知識管理,對物業企業而言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施知識管理可以幫助物業企業有效識別市場變化和業主需求。

知識管理是以現代化的工具和技術為基礎的,這些工具和技術可以幫助物業企業獲取市場變化和業主需求的信息,并將獲取到的信息加以過濾、整理與分析,變成便于在企業成員可以進行傳遞和共享的知識。物業企業可利用這些知識來制定應對市場變化的策略,或者是進行服務提升和創新來滿足業主的需求。

2.實施知識管理可以避免因人員流動而造成的管理經驗或服務技能的流失。

在物業企業中資深的管理人員或服務人員的流動對物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影響較大,這些人員所掌握的管理經驗或服務技能是物業企業的隱性知識,也是物業企業的無形資產。如果物業企業不能有效地將這些隱性知識挖掘出來,并將其轉化為顯性知識,將會給物業企業帶來不利的影響。把隱性知識顯性化是知識管理的基本內容,所以在物業企業實施知識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管理經驗或服務技能的流失。

3.實施知識管理可以促進物業企業的內部溝通。

政府對物業行業實施指導價政策,這就決定了物業行業是一個微利行業。獲得經濟利益,規模化發展成為了物業企業的最佳選擇,然而規模化發展就會導致物業企業內部不暢。知識管理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分散的職能部門、物業管理項目及組織成員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打破了部門或地域的限制,是的內部溝通更加密切。此外,內部的密切溝通又為知識的傳遞和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也會是物業企業的知識存量增加。

三、物業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策略研究

1.從戰略上重視知識管理,將知識作為資產來管理。

物業企業高層領導者對知識管理的重視程度決定了知識管理實施的成敗。物業企業要充分認識知識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要將知識作為企業關鍵資產來進行管理,應把知識管理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戰略選擇。物業企業應為知識管理的實施提供人、財、物的有力保障,要將目光放在知識管理的遠期效用上,而不是近期的成本投入上。此外,知識是一種無形資產,它的管理與有形資產的管理不同,在實施知識管理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知識的固化工作。

2.在企業內部營造起尊重知識的企業文化。

在物業企業內部要樹立對知識的正確認識,理解知識的本質與重要性,確立知識管理人人有責的價值觀,并營造尊重知識的企業文化。這種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在物業企業內部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引導物業企業員工接受知識管理,改變物業企業員工的主要意愿,使其愿意將個人所擁有的隱性知識進行共享,也會使得缺乏知識的員工加強知識的學習。

3.優化企業組織結構,促進知識交流與合作。

物業企業要進行組織結構的優化,為知識管理的實施建立起扁平化、柔性化、網絡化的組織結構,設立起知識管理部門專門從事知識管理工作,同時知識管理工作還應與培訓工作有機結合。這樣的組織結構有利于知識的交流與合作,還能將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與分類,并通過培訓使對企業有用的知識得以推廣和應用,才能發揮知識的最大功效。知識的交流與合作會為知識的創新奠定基礎,知識創新會為業主帶來新的服務體驗,會為物業企業贏得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快的市場應變能力。

4.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知識創新。

根據知識管理的需求,物業企業應當不斷完善企業現有的激勵機制,在績效考評體系內融入知識共享、知識運用、知識合作及知識創新等指標。這樣的激勵機制不僅會促進隱性知識顯性化,還會增加顯性化知識的存量,提升了物業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此外,這種機制還會加速企業內部的知識創新,為物業企業贏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和其他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

5.借助互聯網技術,搭建知識管理平臺。

一些大中型物業企業管理項目遍布各地,這給物業企業內部的知識交流、共享、學習等提出了挑戰。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僅會為知識管理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也是物業企業向規模化發展的必然選擇。物業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搭建起知識管理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加強內部的聯系與交流,便于分布于不同地域的員工及時汲取企業固化后的知識,并能在第一時間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對業主的服務上或應對市場競爭上。值得注意的是,物業企業搭建起來的知識管理平臺不能只限于內部使用,還應增加與業主的交互功能,這樣會將物業企業與業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還有助于物業企業及時掌握業主的需求以及業主對服務的期望。

6.與其他企業合作,建立知識聯盟。

知識管理是一個開放系統,物業企業在進行內部知識管理的同時,還要加強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在與其他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與競爭對手進行合作,促進與同行業的其他企業的交流,通過對比可以找出企業本身的優勢與劣勢,同時還可以將其他企業的優勢通過知識加工轉化為本企業可以學習和運用的知識,最終改善物業企業的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可以與服務互補商進行合作,如與房地產開發商、設施設備維保服務供應商、清潔設備供應商等進行合作,這樣可以拓展物業企業的服務領域和經營思路。可見,與其他企業合作,建立知識聯盟,可以發揮出協同效應,促進物業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永利.物業管理企業知識管理的探索[J].中國物業管理,2008(5):36-37.

[2]高珂強.物業服務企業知識管理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財務與金融,2013(2):81-85.

[3]王希杰,李秀敏.網絡環境下企業知識管理相關問題探索[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5):16-17.

[4]徐漪.基于中小企業視角的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2):206-208.

企業市值管理范文第5篇

內容摘要:目前研究者主要從企業的資本結構以及其資本成本的角度對企業價值進行分析,公司資產管理的效率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量化關系未有定論。由于釀酒行業對于資產管理的效率有較高的要求,本研究選用釀酒行業上市公司的資產管理比率對企業價值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得出資產管理比率指標中總資產周轉率與企業價值的正相關關系,并據此提出通過提高總資產周轉率來提升企業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釀酒行業 企業價值 營運指標 實證分析

研究背景

釀酒行業作為食品飲料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的釀酒產業存在集中度偏低、龍頭企業的地位不穩定、消費者品牌忠誠度不高等諸多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一定的途徑來提高釀酒企業的企業價值顯得尤為必要。

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者對企業價值影響因素研究基本包括資本結構,企業長期資本融資策略及現金流量對于企業價值的影響。Young和O`Byme在其研究中確定了研發支出、銷售增長、商譽和行業報酬等影響因素。

陳琳、王平心在對影響上市公司價值的因素分析中,得出公司自身的資本結構、盈利能力、資產規模、發展潛力、資產管理水平及所處行業的整體報酬等因素與企業價值具有正相關關系,無形資產與企業價值有微弱的負相關性,而存貨管理水平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不顯著(Stephen A.Ross,2009)。但未明確指出在具體行業中,總資產管理水平及應收賬款管理水平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陳前在對我國制造類上市公司的運營資金研究中,得出上市公司的營運資金能力與公司短期償債能力、公司運營管理能力、公司盈利能力存在正相關關系,形成了營運能力評價指標及經驗公式,可以用于評價上市公司的營運資金管理能力(潘勇輝,2006)。

以上文獻并未找到釀酒行業企業價值與資產管理能力的顯著關系,并且國內外學者偏向于關注企業價值評估與長期資本運營的管理,對于短期資金財務管理與企業價值的研究并不深入。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建立釀酒行業資產管理比率與企業價值(托賓Q值)的相關性模型,研究二者之間的數量關系,提出相關的建議,以期對我國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企業價值有所裨益。

模型構建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我國2010年12月31日前已上市的釀酒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數據主要來自于上市公司年度報表,具體選取的理由及方法如下:

1.樣本的選取。為保持樣本間的一致性,本文對所選定范圍的樣本做了以下篩選工作:第一,剔除同時發行B股股票、H股股票和在海外其他股票市場以發行股票方式進行籌資的上市公司。因為上述類型企業在確認收入和費用的會計政策上存在差異。第二,剔除同時發行債券和優先股的上市公司。由于這兩類籌資工具的籌資成本既不同于股票和借款,又會因發行方式及信用等級等因素而異。第三,剔除連續發生重大虧損的上市公司,以避免因此而對總體統計結果產生偏差。第四,考慮到股票在各年的平均價格是影響上市公司市場價值的重要因素,所應剔除有重大違規行為操縱股票價格的上市公司。本文所選15只股票中不存在上述情況。

2.數據來源。根據研究的需要,所收集的數據主要是2010年樣本公司年度報表中的總資產、銷售額、應收賬款、產品銷售成本和存貨。為了保障數據的客觀性,本文對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大多采取簡單的數學比例,希望通過直觀的統計結果來說明問題,而未對任何樣本數據進行修正。

(二)變量確定

1.樣本數據處理。使用收集到的樣本數據,即上市公司的總資產、銷售額、應收賬款、產品銷售成本和存貨的數值,計算得出每個上市公司的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2.企業價值評價模型。在理論研究中,用于衡量公司價值的指標通常采用托賓Q 值即企業的市場價值與企業重置成本的比率。托賓Q值高意味著投資者相信公司將迅速成長,因而更愿意向該公司投資;反之,比率低則說明投資者對公司的發展前景沒有信心。由于釀酒行業上市公司的重置成本難以獲取,在計算中本文采用上市公司年末的總資產替代。公司的總市值等于流通市值加上非流通股份的價值。非流通股份的價值,采用非流通股份占年末凈資產的金額計算。則托賓Q值計算如下:

Q=企業總資本的市場價值/企業總資本的重置成本=(年末流通市值+非流通股份價值+長期負債合計+短期負債合計)/年末總資產。

其中,非流通股份價值=每股凈資產×非流通股份數;年末流通市值=年末市場價格×流通股份數。

(三)方法選擇

因為對于樣本中每個上市公司的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與存貨周轉率等三個解釋變量和該企業的企業價值這一因變量都是度量測量,則應當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法,將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及存貨周轉率對Q值進行回歸分析,以便觀察各解釋變量對Q值的解釋水平孰大孰小。

計算結果及分析

(一)初次回歸分析

總資產周轉率是考察企業資產管理效率的一項重要指標,體現了企業經營期間全部資產從投入到產出的流轉速度,反映了企業全部資產的管理質量和利用效率。由此本人推斷總資產周轉率越高則企業價值也越大。同樣的理論可推斷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與企業價值呈正相關關系。即推測出三個變量同企業價值呈線性關系。首先選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選擇反向清除的順序添加和排除變量。回歸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對企業價值的解釋水平不顯著,所以刪除該因素。但是由于總資產周轉率的標準化系數為1.838,T檢驗結果的相伴概率Sig.值為0.089,說明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總資產周轉率與Q值不存在正相關關系。

(二)再次回歸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上述變量之間為非線性關系,則將模型設為:y=Ax1x2x3。兩邊取對數,模型變為:lny=alnx1+blnx2+clnx3+d。其中,x1代表總資產周轉率,x2代表應收賬款周轉率,x3代表存貨周轉率,y代表企業價值。經過變量替換,模型可轉化為線性形式:y1=ax4+bx5+cx6+f。

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后,得到回歸系數(見表3)。通過表3可以看出,剩余變量x4的回歸系數為0.348,T檢驗結果的相伴概率Sig.值為0.000,說明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上市公司總資產周轉率的對數與企業價值的對數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由于回歸系數不為0,因此回歸方程指出了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關系,回歸參數在個體和總體上都存在統計顯著性差異。則模型可初步概括為:lny=0.348lnx1+ 0.601。

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結論一:釀酒企業的總資產周轉率的對數與托賓Q值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說明總資產周轉率直接影響企業價值。

結論二: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均未通過檢驗,說明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均未顯示出與企業價值顯著的相關性關系。

從理論上講,企業存貨管理水平的高低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企業價值的大小,即,存貨管理水平越高,Q值應當越大。不僅如此,應收賬款理論上應與企業價值正相關。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首先,為了完成預期的利潤目標或者取得銀行貸款,公司會采取一些手段來操縱利潤。公司通過選擇存貨計價方法來調節存貨單價,通過選擇存貨盤點方式等調節存貨數量,從而實現預期利潤。其次,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主要是用期末存貨成本與存貨的可變現凈值進行對比,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時主觀操縱的可能性還是很大。上述兩點都有可能影響公司存貨與Q之間的相關關系,導致其不顯著。同樣,對于應收賬款計量方法的多樣性,企業在計提、確認以及沖銷壞賬準備金環節同樣具有可操作空間。這樣做有助于提高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但是并不能及時轉化為現金,即使利潤值上升了,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量也許不充足,即企業價值不一定大。

(二)建議

根據總資產周轉率與托賓Q值正相關的結論,表明釀酒行業總資產周轉率高,該企業的產品銷售對路、銷售渠道完善且能使現有資產收益最大化,從而提升企業的價值。相反地,總資產周轉率低的企業往往是由于沒有對市場進行準確的定位,導致銷售過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釀酒行業的投資者,可以利用此研究結果,通過總資產周轉率的比較對企業價值進行大約評估,以利于他們選擇企業價值較高的企業。而且對于釀酒企業來說,可以通過合適的市場定位和合理的定價模式來提高銷售額,以相對提高總資產周轉率,從而提高企業價值。

參考文獻:

1.Stephen A.Ross .Corporate Finance[M].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2009

2.潘勇輝.外資并購我國農業類上市公司績效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9)

3.劉現武.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并購動因及特點分析[J].中國農業科學院,2003(4)

4.賈俊平.統計學(第三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胡永宏.農業上市公司股價波動研究[D].中央財經大學統計學院藝術文庫.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6.清科研究中心.中國上市公司并購績效專題研究報告[M].清科研究中心出版,2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金昌市| 长子县| 海丰县| 绍兴县| 延津县| 邵阳县| 石城县| 德清县| 雷州市| 长丰县| 三明市| 清远市| 定兴县| 大城县| 新建县| 靖西县| 琼海市| 南乐县| 称多县| 吐鲁番市| 九龙坡区| 壶关县| 托克托县| 丹东市| 山丹县| 宁安市| 全州县| 金山区| 潢川县| 亚东县| 出国| 齐河县| 深水埗区| 崇阳县| 无为县| 思南县| 苍南县| 都江堰市| 丰台区|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