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特點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特點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特點范文第1篇

 

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是心理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各高等院校心理學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

 

一、課程特點

 

1.綜合性強。《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以《普通心理學》、《心理統計學》、《心理測量學》等課程為基礎,也是這些專業基礎課在心理學研究中的具體應用。《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系統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心理測量方法和統計分析以及實驗研究要點等內容。該課程涉及的知識面也比較廣泛,如心理學的歷史、心理學的哲學基礎、心理學的一般理論與方法以及心理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因此,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

 

2.層次性高,難度較大。《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就其本身而言,對學生和教師都具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對心理學研究的整個科學體系較為熟悉,對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及發展方向有所了解,并具有較豐富的科學研究經驗。學生應具備扎實的心理學基礎知識,心理學研究方法是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專業課程的后續課,如研究方法的選題會涉及感知覺、注意、記憶、人格發展等。另外,該課程也有許多較難掌握的概念與內容,如自變量、因變量、真實驗設計、準實驗設計、非實驗設計等不同的實驗設計類型以及不同研究方法的區分,因此,學生還應具有較強的學習與理解能力。

 

可見,心理學研究方法是一門綜合性、多學科交叉,需要批判與創新性思維,依托理性認識、實際操作和動手研究才能較好地把握與理解的課程。

 

二、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雖然《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心理學研究是從文獻的檢索與閱讀開始的,教師往往只傳授查找與閱讀文獻的理論知識與方法,沒有讓學生實際動手去搜索。因此,不能快速有效的搜索到相應文獻,選題找不到切入點,研究設計與實驗目的不相符等問題會相繼出現。另外,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進而對課程失去學習的積極性。

 

2.教學過程忽視思維方式的培養。在課堂上,學生一般是被動接受,較少主動探究與發現知識,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的潛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分析原因,其一是課堂上缺少探索、討論與爭辯的氛圍。其二是教師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講解,不容易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創造性思考的意識,學生的思維逐漸被固化。比如,文獻閱讀時,學生不能對研究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也很少會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教學方法傳統單一,靈活性不足。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一般使用傳統的講授法,通過講授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生進行筆記記錄,積極性與參與性不高,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心理學研究方法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對課程內容的把握也不那么準確,教師應更多的以學生為主體,增強授課形式的多元性與靈活性,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三、實踐教學在課程中的具體實施

 

實踐教學是根據知識的本質與規律、實踐的特點與作用,并結合教學目的和要求而展開的實踐活動。《心理學研究方法》是心理學專業學生實現技能遷移、能力提升的關鍵性課程,也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和辦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該課程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掌握。

 

(一)文獻檢索與閱讀,確定研究課題

 

文獻資源的檢索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能否快速有效的檢索到大量相關研究文獻是心理學研究開展的基礎。在開課之初,授課教師按照自愿組合的原則,把學生分成課題研究小組(每組約4-6人)。各小組按照各自感興趣的方向,進行搜集查找、瀏覽、略讀、整理、篩選和精讀文獻,并完成課題的提出。在查找文獻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進行了有效分工與合作,其中,兩人負責查找搜集中外文獻,兩人對文獻進行詳細閱讀,一人進行匯總整理。最后,經過小組討論進行研究題目與方案的確定。

 

在文獻查找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嘗試,學生掌握了搜索文獻的技巧與方法,提高了文獻檢索的速度與效率;在文獻閱讀方面,原來對英文文獻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隨著閱讀量的積累,不但能理解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在研究課題選定過程中,學生從文獻選題的切入點、研究設計的獨特與不足之處,進行討論與思考,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得到有效的訓練。

 

(二)小組合作與自主探究,設計研究方案

 

小組合作式學習主要是通過表達、爭辯、傾聽、討論及參與實踐等形式展開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是以人的整體心理活動為基礎,是認知與情感活動相統一的過程。

 

首先,各小組成員先表達自己的設計想法及依據,包括問題提出、研究假設、被試選擇,研究方法等,每個成員認真傾聽同學的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接下來,小組內討論,確定出最優的方案作為本組的設計方案,并進一步整理完成開題報告初稿。在此基礎上,各小組間進行交流,互相探討借鑒優點,指出不足之處,再對本組研究方案進行修改完善。最后,撰寫開題報告。

 

通過小組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為學生提供傾聽和理解他人的機會,促進同學之間的感情交流,也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同時,自由輕松的教學環境,比較活躍的課堂氛圍,也會調動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對心理科學進行研究的興趣。

 

(三)師生互動交流,開展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要求報告人不僅對所選課題的內容熟記于心,了解所選題目的相關內容,也需要具有較清晰的思路以及一定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本次開題匯報的內容主要包括:文獻綜述、問題提出、研究假設、研究設計與實施的具體過程等。每組按抽簽順序進行匯報,根據每組的報告,教師從選題,方案設計等方面進行評分與提問,之后會針對報告中存在的問題與同學討論,提出修改方案。開題匯報過程進行全程錄像。

 

通過開題報告,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教師也能較準確的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實踐運用程度。

 

四、結語

 

實踐教學本身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等特點,在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從《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的特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以使學生將理論靈活應用于實踐,培養其進行心理學研究的思維與能力為目標,開展了實踐教學。

 

通過實踐教學的開展,對該課程有如下探索: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也要注重對其進行思維與能力的訓練;教學過程中,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對知識進行深層次加工,使其具有初步的心理學研究能力;教學方法要多元靈活,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以致用,才能使學生真正熱愛心理科學研究,繼而在心理學領域進行耕耘與創新。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特點范文第2篇

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過程,研究方法論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并沒有錯,但局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當今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而有關人格結構和人格形成與發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展歷史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縱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話,仍然會事與愿違。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感覺研究基本上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于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于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發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環境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之謎。關于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占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并力爭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律。一般規律只能幫助人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5]。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適用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于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并存。首先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度去對待。如何形成一種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是科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主要階段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范式”[2](P167)。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關于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采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和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展,為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后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系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采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i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采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4](P524)。

5.計算機模擬與類比方法——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制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5](P25)。

三、科學心理學研究發展中新的方法論構建與整合

無論是否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總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同樣也不例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決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當技術還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時,對原有的目的就必須考慮加以重新選擇,尋找某些子目標以現階段可實行的手段先予以解決,然后再對總的目標進行系統的、整體的、辯證的研究、分析和歸納。鑒于心理學的歷史經驗,心理學家們已經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論。例如,朱智賢等人曾提出過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構想。在其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體系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心理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6](P52-58)。研究心理現象,首先要對人的心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的哲學方法論并不能替代具體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體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擺脫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去的許多學派,雖然曾經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都由于他們在哲學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為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所取代。特別是在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時,就更有必要對人們原來習以為常的傳統的指導思想進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論的錯誤,彌補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類似行為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能使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有了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形成心理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科學發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備和達到的條件的制約。在經歷了科學研究的微觀階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學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向宏觀階段——整合研究邁進的趨勢。有關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貝塔朗菲的系統論、香農的信息論和維納的控制論,即所謂的“老三論”。而在此之后又出現了所謂的“新三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哈肯的協同理論和托姆的突變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為現代科學的一般方法論提供了有用的思想。雖然這些理論并非出自心理學,但對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指導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學派系林立、眾說紛紜的狀況,就更需要用像系統論那樣的思想方法,來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這個本身就具有客觀系統性的研究對象。正如哲學方法論不能代替科學的具體研究那樣,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并不能代替心理學的一般方法論指導。心理學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需要建構符合心理學科學發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最后是有關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與技術問題。可以說,心理學現在已經涉及人類活動的幾乎每一個領域,因此在具體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上必定有相當大的差異和跨度。具體的方法是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相聯系的。心理學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幾乎運用了所有各種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藥理的、臨床的、數學的方法;心理學本身又有實驗的、準實驗的、非實驗的、思維推論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但又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多層次、多元化和動態的;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需要在某個局部問題上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微觀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體的、系統的和動態的思想理論與研究方法論,歸納和綜合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學說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描述性的初級水平階段,而應該是可操作的、有預測力并有控制力的。這樣才能使心理學成為一間既有自己較完整、較一致的理論,包括研究方法論的體系,又具有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作用和效果的現代科學。

【參考文獻】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學的體系與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庫恩.必要的張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特點范文第3篇

[關鍵詞]心理學;整合;分裂

[中圖分類號]B84-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4 ― 0045 ― 04

有關心理學分裂與整合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很多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的分裂不利于心理學的發展,甚至有研究者擔心心理學會被其他學科吞并。因此,很多心理學家都在積極嘗試將心理學整合為統一的學科以促進心理學的發展,維護心理學的科學地位。但是,由于心理學在科學觀、方法論、研究對象以及學科性質等方面有其獨特性,因此不能強求心理學的存在形式與其他統合學科的形式完全相同。當前學術界所謂的心理學的“分裂”樣態,或許正是其應然的存在樣式。心理學的分裂或整合,可能只是學術研究的一個假命題,心理學既不需要整合,也根本無法進行整合。本文將在對以往心理學分裂與整合的研究進行分析梳理的基礎上,以新的研究視角重新探討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以還心理學應然的學科面貌。

一、心理學分裂的現狀及其整合研究的嘗試

(一)分裂的心理學

學界已有研究普遍認為心理學處于分裂之中,而這種分裂局面的形成有諸多原因。Stephen C. Yanchar和Brent D. Slife認為,心理學的分裂主要有如下原因〔1〕:第一,心理學專業的獎勵機制不完善,對于心理學理論創新的支持不足,并且學生在受教育的時候易受到導師固有觀念的影響,這加劇了心理學的分裂。第二,科學研究與實踐活動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地聯系,心理學的很多研究脫離實際生活,導致心理學應用領域與學術研究領域的斷裂。第三,心理學理論形態的多樣性,不同的心理學派別在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時以不同的哲學方法論為指導,有不同的研究對象以及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導致學派之間難以統一。第四,方法論的多樣性,不同心理學派別持有的哲學觀點不同,其方法論也就不同,科學主義取向心理學的方法論來源于實證主義,而人文主義取向心理學的方法論則是現象學和解釋學等。

心理學的分裂受到了心理學家的高度關注,有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缺少共同的基礎,“心理學家總是各自為戰,雖然研究對象相同,但卻從不同的基礎出發,使用不同的方法,說不同的行話,得到相互矛盾的結論”,〔2〕3同時,他們還認為心理學正在被其他學科蠶食,面臨被吞并的危機。科學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實驗室的研究中,關注的是實驗和數據,注重從某一側面入手研究人的心理實質,強調實驗數據而忽視了實驗結果對人和社會的指導意義;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家則關注心理學理論的實際意義,認為實驗缺乏一種整體觀,把人等同于物從而忽略了人的主觀性與能動性,因而無法解釋所有的心理現象。實際上,心理學內部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也存在著由來已久的對立傾向,心理學的學術研究強調其研究的純潔性和高尚性,認為學術是第一位的,應用是第二位的;心理學的應用研究則強調心理學的著力點在于實踐應用,拒絕把心理學當做純科學。〔3]193學術研究關注的是個體,缺乏對社會宏觀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分析且其基本原理脫離社會實踐;應用研究則把心理學帶入一些微觀領域,出現了很多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學分支學科。

(二)“第三種文化”下的心理學整合觀

在《兩種文化》之后,斯諾又于1963年發表了《再看兩種文化》一文,并預見了“第三種文化”的出現。這種文化將彌合人文知識分子和科學家之間的溝通鴻溝,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兩類知識分子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且關系融洽。〔4]24斯諾的“第三種文化”有利于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對緩和兩種文化之間針鋒相對的現狀也有積極的作用。

“第三種文化”具有包容性、超越性和大眾化的特點,能夠容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可以使每一種觀點都得到嚴肅對待,對于不同的學科可以相互包容,并且學科內部不同觀點和學派之間地位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種文化結合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取向,用一種“統合”的觀點解釋問題,試圖從兩種不同取向結合的角度進行科學研究,更具綜合性;同時,這種文化也是一種大眾文化,由于學者們對專業問題進行了通俗易懂的詮釋,因而可以使普通民眾了解專業化的知識。〔4]25在“第三種文化”的指引下,心理學內部需加強對話交流和互相諒解,認真思考不同學派和不同取向的心理學觀點,并在一些問題上先達成共識;在關注心理學理論發展與心理學專業化的同時,也應重視心理學的社會指導意義,要讓心理學知識大眾化,使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惠及大眾,徹底掀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使心理學真正為人類做出貢獻。

學界普遍認為心理學處于嚴重的分裂之中且危機重重,心理學的整合勢在必行。“第三種文化”的出現雖然給心理學的整合指出了一條道路,但心理學的整合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相互融合。其實,心理學這種分裂的樣態正體現了心理科學自身的特點,既包含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也囊括了“第三種文化”。如若忽視心理學自身所固有的天然的學科特點,試圖運用某一“范式”或科學觀強行進行心理學的整合既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必要的。雖然我們也提倡心理學整合的學術性研究,但僅限于學術研究而已。

二、對于心理學整合的疑問

(一)心理學是否可以在一種科學觀下整合

有研究指出心理學的整合需要統一的科學觀作為保障。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心理學家所持的科學觀各不相同,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對心理學進行整合是不現實的。事實上,自心理學誕生之日起,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準則就深受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以實證主義哲學為方法論指導的心理學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主流。主流心理學所倡導的是“唯科學主義”的科學觀,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限定為可被觀察和實證證實的經驗,并以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將心理學建成精確、客觀、實證的自然學科,樹立心理學的科學形象。〔5]92這的種“唯科學主義”的科學觀雖然使心理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并朝著客觀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但也使心理學發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研究中所出現的“不分”的倫理問題就貶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割裂了心理現象的整體性,把對完整心理現象的研究分解成片段式的、碎片式的研究,無益于說明和引導人們的心理活動。這種困境引起了人文主義取向心理學家的關注,他們認為,在心理學研究中不應忽視人的價值以及心理學對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強調心理學研究應尊重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將整體的人及其心理作為研究對象并且注重人所特有的獨特性,提倡使用訪談法、歷史法、臨床法等頗具人文主義特色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和解釋人的心理現象。但是,由于缺乏客觀標準且其科學性無法證明,因而其神秘色彩依然十分濃重。

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種科學觀指導下的心理學各執一詞、互不妥協,導致心理學的分裂與割據局面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有研究者提出了融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為一體的心理學的“大人文科學觀”。〔3]351在這種科學觀的指導下,我們就要摒棄純粹以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的方式所進行的心理學研究,而要謀求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融合的方式來進行心理學的研究。以這種科學觀為指導,心理學家進行了很多理論研究,如嘗試整合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謀求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試圖緩解不同取向心理學家的關系、改變心理學分裂無序的局面;嘗試對心理學進行全新的學科定位。但是,這種融“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為一體的“大人文科學觀”在當前仍然是不可能出現的,因此要在一種科學觀的指導下來整合心理學是不可能的。

(二)心理學是否有統一的哲學方法論

實證主義、解釋學和現象學作為心理學的三大方法論基礎對西方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證主義認為,只有可觀察的經驗才是認識的基礎,堅持對經驗進行描述并認為只有被經驗描述的認識才是科學的。受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影響,馮特在心理學獨立之初便主張用心理物理學的方法和生理學的模式對心理學進行研究;隨后出現的行為主義更是將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推向了極致,華生聲稱要將心理學轉變成為純實驗的科學并把行為還原為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結。在行為主義那里,“心理學就成了研究一種物理化學變化引起另一種物理化學變化的自然科學”。〔6]

與實證主義方法論不同,現象學強調對人的獨特性的研究,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作為研究重點,強調描述的方法以及整體論的觀點;解釋學則強調理解的歷史性,即歷史條件、歷史環境以及歷史地位對理解者理解文本的影響,主張使用一種與自然科學“說明的方法”不同的“理解的方法”。布倫塔諾反對馮特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主張把意動當做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且重視人的能動性和整體性,從而開創了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研究的先河。隨后興起的格式塔心理學強調心理的整體性,主張對意識和人格進行整體性描述;人本主義心理學則要求關注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人與動物和機器不同的特殊性。由此可見,不同的心理學流派所推崇的哲學方法論是不同的,要想使心理學各個派別摒棄自己的哲學立場和方法論轉投他人懷抱亦是不可能的,故試圖用一種哲學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來整合心理學也是難以達成的。

(三)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隨著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的興起,在心理學學科性質的問題上,研究者又提出了心理學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的觀點。〔7]119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和行為、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基礎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等問題。人的心理不僅有其生理基礎,而且也受社會、經濟和文化等的影響。在探討心理學問題時,我們會用到自然科學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設備,也會用到社會科學的研究手段和思維方式,純粹從某一個角度、采用某一種方法來研究心理學都是不全面的。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表明,心理學正在成為一門連接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樞紐”學科。既然心理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那么其交叉點在哪里?它們是如何進行交叉的?等等,這也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討論和厘清的問題。

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學沒有必要禁錮在舊式的學科劃分之中,心理學應謀求自己應然的學科定位,即心理學應該屬于“科學人文學科”。〔5]2-6在這種學科定位下,心理學研究應強調在某一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對人的心理進行整體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反對唯實證方法的傾向;在理論建構的過程中,要以科學心理學為指導,吸收常識心理學、哲學心理學的合理內核來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同時還要積極開展本土化研究,使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如實反映人的心理,進而預測、解釋和干預人的心理和行為。但是,心理學的兩種研究取向存在已久且分歧嚴重,要使學界接受心理學的“科學人文學科”定位也是困難重重。至今,心理學不也仍然是既有科學主義取向的實證研究,又有人文主義取向的人本研究嗎?這兩種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或許都能部分解釋對方所承認與主張的某些觀點,但彼此卻并不隸屬與統攝。因此,我們認為心理學既有自然科學的屬性,又有人文科學的屬性,這應該是心理學自身應然的學科定性。

(四) 庫恩的“范式論”是否適合評判心理學的科學性

眾所周知,科學心理學誕生于十九世紀的德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科學發展的影響下,特別是在物理學和生理學的影響下,馮特決心采用實驗法來進行心理學研究,并進而樹立心理學的科學形象。科學哲學對心理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庫恩的“范式論”就是對心理學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科學哲學。庫恩認為,如果一門學科沒有建立自己固定的學科范式,那么它就不能稱其為科學。以此為標準來判斷,心理學就不是庫恩“范式論”意義上的科學,因為心理學至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范式。以庫恩的“范式論”為指導,很多心理學家致力于探討心理學究竟是不是科學?有研究者甚至認為,應將心理學踢出科學的大門,原因在于多年來心理學進展緩慢且未形成“統合”的理論體系,即心理學未形成能夠稱其為科學的“范式”。但是,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庫恩把物理學的發展模式經抽象和概括總結成科學發展的一般模式,似乎一切科學的發展都類似于物理學,而事實上,各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同,其發展也可以遵循不同的模式,特別是像心理學這樣一門以人,而不是以物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其發展不可能,也不必要走物理學的道路”。〔2]3況且,庫恩范式論中的“范式”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概念且其理論本身是一種不可知論,是站在實用主義立場上提出的觀點,否認了科學的進步性。〔8]

總之,由于心理學具有研究對象復雜、研究方法多樣、理論眾多等特點,因此試圖在一種科學觀、一種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下來整合心理學、試圖用庫恩的“范式論”來評判心理學的科學性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我們就需要從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問題。而一旦當我們換個角度重新審視這一問題時,就會發現心理學既是難以整合的,也是無須整合的。

三、“殊途同歸”的心理學

(一)心理學難以整合

心理學的整合是一個難以完成的工程。心理學研究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時代性。心理學會第一時間吸收最新的哲學觀點和科學前沿理論并將其結合在自己的研究中。例如,跨文化研究興起之后,各個國家都在探討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希望將心理學的理論和本國的實際情況與歷史特征聯系起來,發展有本國特色的心理學。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就強調以哲學作為指導原則,結合中國歷史文化特點,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但由于各國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傳統,也都有其自身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結果貌似繁榮和發展了心理學,實質卻加重了心理學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學將永遠無法成為一門“統合”的學科。第二,多樣性。心理學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即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學科分支的多樣性。〔7〕7心理學可以借鑒物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設備以推動自身的研究。由于新理論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在借鑒這些新理論、新技術進行心理學研究時,也會生發出更多新的心理學分支。以往對心理學進行整合研究的嘗試性研究雖然從理論上講可能有利于心理學理論的整合,但因這些研究都是階段性的、暫時的結論,對心理學的理論整合并無實質性影響。第三,復雜性,主要是指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既有主觀性又有客觀性;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我們不可能只考慮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某一屬性,而不顧其他屬性。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各心理學流派均從一個側面或屬性出發來進行心理學的研究,從未有任何一個學派從多個側面和多重屬性出發同時進行心理學的研究,這不是因為它們不愿意這樣做,而是因為心理學根本就不具備進行如此研究的條件。

(二)心理學無需整合

事實上,心理學并沒有分裂,所謂心理學的分裂實際上是在心理學整體框架之內不同取向的研究,這是心理學應然的研究狀態。以往的研究普遍認為,心理學出現了嚴重的分裂。我們認為,之所以會得出這種論斷主要是由于研究者片面地使用自然科學的標準或者人文科學的標準來評判心理學,而忽視了心理學的學科特殊性。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是理論心理學家在不斷地批評那些實驗心理學家在實證主義道路上走上了不歸路,但許多心理學實驗又確實對人類未來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認知心理學在人工智能以及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領域的交叉滲透等等,Daniel Kahneman 就因將認知心理學有關人類認知決策和判斷的實驗研究與經濟學理論相結合提出了“預期理論”,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另一方面,心理學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引導作用也不可忽視。對于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我們更應該關注其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其實踐應用價值。一些持實證觀點的心理學家在罔顧心理學人文社會屬性的前提下,質疑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是沒有道理的。我們認為,心理學的發展和研究需要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相互結合,當前看似分裂的心理學研究,實質上只是心理學在其應然框架內的合理存在樣態。

從西方心理學二分法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我們認為,兩種取向的心理學的研究目的都是解釋和預測人的心理與行為,也就是說不論是從科學主義角度出發還是從人文主義角度出發,心理學研究的目標都是解釋和預測人的心理和行為。據此,心理學研究只是圍繞著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在進行不同角度和取向的研究,其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即 “殊途同歸”。〔9〕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終會整合為“統合”的學科,可以和其他學科一樣有自己“統合”的理論體系和學科“范式”。但我們認為,站在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共同進行心理學研究,可能才是引導心理學發展的正確路徑和方法。

因此,我們應該持有一種辯證的態度:心理學理論終究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即使現在看起來遙不可及但是未來必會實現;實證研究也應該在理論的指導之下開展,既要豐富和發展心理學理論也要突出理論的指導意義,要認識到實證研究是無法代替“理論先行”的地位的。目前來看,心理學分支龐雜且每一分支都有其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雖然心理學不同領域各執一詞、各持己見,但都獲得了諸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我們在批評心理學這種分裂的狀態時,也不要忽視這些分支領域的不斷突破和進步不僅沒有損害心理學反而促進了心理學發展的事實。試問心理學新理論、新領域、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不正是體現了其生命力嗎?心理學的這種主客觀結合,學科之間相互交叉和研究方法多樣的特點決定了我們不能用某一種科學哲學或科學觀來定性和整合心理學,研究者在對心理學進行整合研究時也應認識到,心理學或許有適合其自身學科特點的科學觀體系,只是我們目前還未發現而已。在理解了心理學的特殊性和其當前的存在樣態之后,我們就應該順應心理學的現實狀況,這樣才能繁榮心理學、鞏固其科學地位。我們認為,心理學在當代不僅沒有必要進行整合,而且如果罔顧心理學的實際進行整合,反而會影響心理學的發展。

心理學既沒有分裂,也不需要整合,心理學分裂與整合的問題或許只是心理學學術研究中的一個假命題。我們應該尊重心理學固有的天然的學科特點,讓其以其固有的應然樣態存在并以其應然的方式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心理學的繁榮與發展。

四、結語

心理學是一門“頂天立地”的學科。心理學的“天”就是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心理學的“地”就是醫學、生物學、物理學、生理學等基礎的自然科學領域。心理學要存在于“天地”之間就要依靠這二者的相互協調和相互支持。我們認為,心理學“學派林立”和理論觀點多樣的特點,就是其立足的基礎和應然的存在形式。心理學就應保持其多取向、多視角、多屬性的特點,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姿態生存于“天地”之間并獲得其應然之發展,而根本沒有必要強行整合為像物理學、化學那樣的統一科學。

〔參 考 文 獻〕

〔1〕Stephen C. Yanchar and Brent D. Slife,Pursuing Unity in a Fragmented Psychology: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7, 1(3) , p.238.

〔2〕葉浩生.再論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J〕.心理學探新,2000,(02).

〔3〕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曾永志.“第三種文化”的哲學思考〔J〕.未來與發展,2003,(11).

〔5〕賈林祥.論西方心理學的價值取向〔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

〔6〕葉浩生.西方心理學中兩種文化的分裂與整合〔J〕.心理學報,1999,(03):4.

〔7〕楊玉芳,孫健敏.心理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27).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特點范文第4篇

人在生活實踐中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人的心理活動,或簡稱之為心理。具體地說,外界事物或體內的變化作用于人的機體或感官,經過神經系統和大腦的信息加工,就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和知覺、記憶和表象,進而進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打交道時,總會對它們產生某種態度,形成各種情緒。人在生活實踐中還要通過行動去處理和變革周圍的事物,這就表現為意志活動。以上所說的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由客觀事物引起、在頭腦中產生的主觀活動。任何心理活動都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可稱為心理過程。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點,各人的心理過程都表現出或大或小的差異。這種差異既與各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有關。這就是所說的人格或個性。心理過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心理學還研究人的個體的和社會的、正常的和異常的行為表現。動物心理學研究動物的行為,這不僅是為了認識動物心理活動本身,也有助于對人類心理活動的了解。在高度發展的人類社會中,人的心理獲得了充分的發展,使他攀登上動物進化階梯的頂峰。心理學是人類為了認識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門基礎科學。

發展簡史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系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于心靈的論述。

在西方,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成為哲學的一部分。這段時期,英國的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了的心理學思想,并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培根的歸納科學方法論對整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認識來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聯想的概念,這都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法國百科全書派J.O.拉梅特里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干脆把人說成是一架機器。這些雖然不免有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都有進步意義。19世紀中葉,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的威信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步生根。這時,作為心理學孿生科學的生理學也接近成熟,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一般討論而轉向于具體問題的研究。這種時代背景為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奠定了基礎。

現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一年,W.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馮特是一位哲學家兼生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感知覺心理過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學的實驗技術,所以他稱自己的這種研究為“生理心理學”,也稱為“實驗心理學”。從此,現代心理學經歷了11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有過幾次大的反復。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心理活動分解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對一本書的知覺是由長方的形狀、一定的大小、綠色的書皮等感覺成分相加而成的。這種看法無疑受到當時化學發展的影響。化學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學元素才不斷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后人才把馮特的心理學體系稱作元素心理學或構造心理學。馮特晚年還開展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這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先導。馮特在萊比錫招收了歐美各國大批進修生,他們學成歸國后,分別建立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實驗室,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得到迅速推廣。

馮特所創立的心理學只興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難。問題出現在“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這個定義上。因為要承認這個定義,首先就要求承認意識的存在。但是,這不是心理學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J.B.華生首先向馮特的心理學提出挑戰。華生指出,心理學如果要成為一門科學,能和自然科學其他學科處于平等地位,就必須來一場徹底的革命,就要放棄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華生說意識是主觀的東西,誰也看不見、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試管里去化驗,這樣虛渺的東西決不能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他認為科學的心理學要建立在可以客觀觀察的東西上面。人和動物的行為是可以客觀觀察的,因而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它要探討一個刺激使有機體發生了什么反應,在什么環境下產生了什么行為。至于頭腦內部發生的過程,由于只能推測,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給予理會。華生在心理學界掀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行為主義運動。行為主義心理學對在美國的中國早期留學生也產生了影響。例如,郭任遠回國后便推行了行為主義,索性要把心理學改名為“行為學”。

20世紀40年代前后出現了新行為主義,強調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新行為主義者B.F.斯金納最大膽的嘗試是把行為主義原理用于改造社會。他寫過一本小說《沃爾登第二》,是以日記的形式描寫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這是一個集體農莊,它有極完善的社會組織,用工分計勞動報酬,完全用行為主義原理來培養訓練兒童。在這個社會里沒有競爭和剝削,人與人之間都能和睦相處,互相友愛,人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私和欺詐。這樣一個事先設計好的社會體制避免了現代資本主義各種弊病。斯金納把這種社會設計稱作“行為工程”,并把這樣一個社會的實現寄托于中國。20世紀60年代,美國卷入越南戰爭,社會危機四起,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社會制度,向往一個理想社會,于是這本書便不脛而走。

行為主義在美國影響很大,從20年代到50年代,行為主義一直統治著美國心理學。現在看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太簡單化和絕對化了,不能因為頭腦中的活動看不見,就否認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存在。同樣,在物理學中,原子、分子、電子也不能被肉眼見到,但仍可以用儀器或其他工具進行研究。人的思維等心理活動同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畢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內部過程。再者,人的社會活動極為復雜,不是簡單的行為工程所能闡明的。

在行為主義興起的同時,在歐洲又出現了兩大心理學派別,一個是格式塔學派,另一個是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心理學誕生于德國,它反對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其代表人物是M.韋特海默、K.科夫卡和W.克勒。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思是整體、完形。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認為人在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所看到的東西并不完全決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頭腦中有某種“場”的力量把刺激組織成一定的完形,從而決定人看到的外界東西是什么樣的。當時,物理學中正流行著“場”的理論,格式塔學派則認為人的大腦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規律可以同樣適用于人腦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還對猿猴的智力進行了研究。克勒觀察猿猴如何把幾只木箱疊起來,爬到木箱頂上拿到懸掛在屋頂上的香蕉。猿猴還能把棍棒連起來取得被欄桿擋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人和動物解決問題是靠突然發生的“頓悟”。格式塔學派反對馮特學派只強調分析的做法,而認為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整體決定其內在的部分。這種強調整體和綜合的觀點對以后心理學的發展是有益的。科學研究不應只從分析的觀點看問題,整體中的相互關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學派來源于精神病學。它給予心理學以巨大的沖擊,以致在討論心理學對象的時候不能不提到它。奧地利醫生S.弗洛伊德利用催眠術和自由聯想法讓精神病患者回憶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發現患者的幼年經驗,特別是兒童與父母的情感關系非常重要。他還發現做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夢也是一種治療方法。弗洛伊德認為,一方面人的內在生物性的是最基本的沖動;另一方面人的社會習俗、禮教和道德又約束著這種原始沖動的發泄,將其壓抑到無意識中去。意識的內容是理智的、自覺的;無意識的內容多是與理智、道德相違背的。當理智與無意識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經癥。為了治病就需要對病人的無意識進行心理分析。這就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心理學是研究“無意識”的作用。其主要興趣在于探討人在生活中基本的心理動機。認為人的根本心理動機都是無意識的沖動。正是這種強有力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在人的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只是顯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斷。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強調生物沖動的作用,而更為重視人際間的社會關系。在西方社會中精神病發病率很高,許多病因都與道德墮落有關,所以精神分析理論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學的發展上,蘇聯心理學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心理學是有原則性區別的。沙皇時代的俄國心理學最初也是從西歐國家引進的。但是俄國的一些生理學研究為今天的蘇聯心理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И..謝切諾夫以大腦的反射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稍后的В..別赫捷列夫寫了《反射學》一書。接著,И.П.巴甫洛夫專門研究了條件反射。他的條件反射學說促進了美國行為主義的興起。巴甫洛夫學說對蘇聯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其理論基礎之一,也直接影響了以后我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的心理學。然而,在蘇聯對巴甫洛夫學說的學習曾一度出現過絕對化的傾向,排除了對其他先進科學思想的吸收。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不久,蘇聯心理學者就主張要把心理學建立在辯證唯物論的基礎之上,試圖從反映論的角度來說明心理現象。這種理論認為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的反映功能是有主動性的,表現為心理活動的選擇性。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勞動和社會交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中國,現代心理學開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創辦新式學校的時候。在當時的師范學校里首先開設了心理學課程,用的教材多是從日本和西方翻譯過來的。1907年王國維從英文版重譯丹麥H.霍夫丁所著《心理學概論》。1918年陳大齊著《心理學大綱》出版,這是中國最早以心理學命名的書籍。1917年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建立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系。1921年成立了中華心理學會,張耀翔任會長。1929年中央研究院設立心理研究所,唐鉞任所長。這時,構造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學研究。在30年代前后,郭任遠的鳥類胚胎行為研究,黃翼的兒童繪畫研究,孫國華的新生兒行為研究,艾偉、沈有乾等人的漢字研究,陸志韋、蕭孝嶸等人的心理測驗研究,盧于道、汪敬熙等人的生理心理學研究,陳立、周先庚等人的工業心理學研究等都做出了成績。1937年爆發后,北方和沿海地區的多數大學遷到西南,心理學的教學雖然繼續進行,但是研究工作幾乎停頓。1945年勝利后,各大學遷回原址復校,心理學研究才得以恢復。此時,全國約有10余所大學設有心理學系,其教學與研究主要受美國心理學的影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1年便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曹日昌為第一任所長。在幾所大學和各師范院校設立了心理學專業和教研室。當時中國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同時學習蘇聯心理學和巴甫洛夫學說,開展條件反射和高級神經活動的心理學研究。中國心理學家認為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實踐活動是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源泉。此時,還展開了對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和方法的討論,以及對西方心理派別的評述。潘菽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60年代初期,中國心理學的重點轉向聯系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結合中國的情況,在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勞動心理學方面都進行了探討。

然而,中國心理學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曾一度因所謂“生物學化”而受到錯誤的批判,在“”期間又被作為偽科學而取消,直到70年代初才恢復其科學地位,重新受到重視。

80年代前后,中國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杭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設立了心理學系。許多師范大學也成立了心理學專業和心理研究所。中國心理學會的會員增至2600余人。1982年成立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陳元暉任會長。在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等領域內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開展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共創辦了十幾種刊物,出版了上百種書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不斷為心理學提出新的任務。可以預見,中國的心理學面臨著極為美好的前景。

當代心理學

幾十年來,心理科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從參加這一領域的科學家和從業者的人數,以及基礎研究和應用課題的數目日益增長便可以明顯看到。這種發展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心理學各派之間的爭論已經不再激烈,而是趨向,各家的合理思想被保留下來,使它們之間的區別縮小了。這種在心理學對象、方法問題上爭論的減弱表明心理學逐漸走上成熟的道路,心理學家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專門問題的研究,在具體問題上展開學術爭鳴。心理學問題被劃分得更為精細,以便于更深入地加以探討。當代心理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跨學科和多學科性質。心理學和一些鄰近學科的重疊,已使它們的某些部分難于區別。心理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分支眾多、邊界模糊的科學。心理學是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種屬性的科學。一方面,它與生物科學結合,探討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它伸展到技術科學領域,與計算機科學相聯系,促進了認知科學的發展。心理學還研究人類個體的發生發展,提供了關于人的認知能力和個性社會化的發展觀。另一方面,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及人際交往中的社會心理現象。時至今日,心理學發展得更加寬廣龐雜,這就要求從哲學的高度對它進行理論概括。理論心理學就是從宏觀上探討心理學的思想體系。

由于心理學的研究范圍相當廣闊,不同復雜程度的心理活動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手段,因而當代心理學是把人和動物的復雜心理活動分成不同的層次,在不同的水平上加以研究的。心理學問題概略地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生理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從生理學的水平研究各種心理現象。在早期,巴甫洛夫用條件反射方法研究動物的學習活動,提出人的心理活動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現代的生理心理學用神經生理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來研究感知、學習、記憶、思維、情緒等過程,目的是闡明各種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由于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D.H.休伯爾和T.N.維厄瑟的感受野研究,K.W.斯佩里的割裂腦的研究最為著名。休伯爾和維厄瑟在動物的大腦視覺皮層的細胞上插入微電極,當視網膜的某一部位接受光刺激時,便引起與之相聯系的大腦皮層細胞的興奮,產生微弱的電活動,經過放大而被記錄在儀器上。他們的研究發現,大腦皮層細胞對視覺刺激有精細的分工,某些細胞感受明暗刺激,另一些細胞感受圓形、尖角、邊界等刺激,還有些細胞感受有一定方向的線條刺激等。與這些皮層細胞相聯系的不同視網膜部位稱為感受野。斯佩里通過割裂兩側大腦半球方法治療癲癇病人對大腦心理功能的研究,發現左半球主要負責言語和思維活動,右半球主要負責圖形、音樂知覺和身體的運動。以上兩項研究曾在80年代初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記憶方面,人們相信既然經驗可以在頭腦中長久地保存下來,那么大腦的生理結構必定發生了某種物質變化,或遺留下某種痕跡。人們還設想,在識記時大腦的某些神經通路會不斷地傳導神經沖動,因而在這條通路上的神經元與神經元的接觸處──突觸膜上,必然發生生理的和結構的變化,而降低了神經沖動的傳導阻力。研究發現,在記憶時隨著突觸的電傳導的次數增多,細胞內的核糖核酸也增多,由于突觸膜受體的蛋白質合成與核糖核酸的變化有關,于是認為核糖核酸就是要尋找的記憶物質。研究還發現,能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可以加速學習過程,抑制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則阻止長時記憶的發展。這些關于記憶的腦化學研究增進了對心理過程的了解。80年代以后,中國心理學家也研究了記憶的大腦機制,以及應激狀態下的腦化學變化。

生理心理學主要用動物做實驗,有時也結合醫療實踐進行臨床研究。它采用生物科學的通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控制條件下實施手術或使用藥物的實驗法。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者不只有心理學家,還有神經生理學家、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家等。生理心理學有時也被列為神經科學的一個分支。

認知心理學這是20世紀60年代新興起的心理學方向。認知心理學是從反對行為主義發端的,同時繼承了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前面已經談過,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只能研究可觀察的行為,不能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這種觀點長期阻礙了人們對人的心理過程的了解,使心理學幾乎陷于停滯狀態。認知心理學突破了這一限制,以研究高級心理活動,特別是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為主要目標。這一點正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主張。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以外的其他科學對心理學發生影響的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迅速發展起來的通信技術,特別是信息論和控制論的出現,使心理學家看到人類認識過程與通信系統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借用通信工程師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來描述人的認識過程。人的認知過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輸入、編碼、譯碼、存儲、提取、輸出等處理信息的過程。另外,行為主義關于語言是條件反射學習的看法,經受不住后來興起的心理語言學的沖擊,以致一敗涂地。心理語言學的代表人物N.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有某種先天的內在規律,是由遺傳決定的。兒童所表現出學習語言的驚人的能力,就足以證明這一點。認知心理學在心理語言學的基礎上,研究言語理解和智力操作,無疑擴大了傳統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認知心理學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除了應用反應時測量、記憶測驗等一般實驗心理方法外,還對口語記錄進行分析,以了解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認知心理學根據研究結果,建立關于心理活動的認知模型。認知模型只是關于內部過程的一種假設,并不一定代表腦中的真實生理機制。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U.奈瑟寫出第一本以《認知心理學》為名的書籍,心理學界以此作為這一新方向的開始。

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是信息加工理論,所以又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50~60年代,A.紐厄爾和H.A.西蒙把人類所具有的概念、觀念、表征等腦的內部過程看作是物理符號過程。人腦是一個物理系統,腦內的活動是對這些符號的操作。計算機也是一個物理系統,其工作原理是對磁場的模式或符號的操作。任何物理事件只要能用符號形式表示,就能用計算機模擬出來。因此,人類思維中的概念和符號操作可以比擬一個計算機物理系統對符號的加工處理。這就是當代認知心理學中極為重要的物理符號系統假設。這一假設在人腦的思維活動和計算機的信息操作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在信息加工心理學的研究基礎上,可以設計計算機程序來模擬人的心理過程,特別是思維、問題解決等高級心理活動。認知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產生了人工智能這一新學科。8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心理學家開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漢字的學習記憶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李家治等在機器理解漢語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結果。80年代后期,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結合,提出認知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可能給人工智能研究帶來驚人的突破。這一學科的發展前景將是會振奮人心的。當然,這不是說對認知心理學的方法論就沒有爭議了。

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從出生到老年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人的身體和心理在時間進程中表現出量和質兩方面的變化。人的發展在量的方面的變化是明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身高體重會增加,詞匯量不斷擴大,知識范圍越加廣闊,這些都是可以計量的。人的發展在質的方面的變化就更為復雜,也難于定量測量。人的思維、言語、情緒等心理過程都有發展的階段性。發展心理學研究各種心理活動的年齡特征,并試圖找出學習能力的關鍵期。例如兒童的言語和技能都有最佳的學習時期,一旦超過一定的年齡階段,再學習就會更加困難了。青春期的青少年會表現出明顯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人的心理發展,不論是在量的方面還是在質的方面的變化,總是受內在生理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人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它是一個前進而不可逆轉的過程。

人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心理學研究角度可以把人的發展分為身體、智力和人格發展三個方面。這種劃分是人為的,因為每一方面的發展都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而且人的發展又有個別差異。總的來看,人的心理發展是有規律性的。J.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是一種有代表性的理論。每一發展階段都有其特有的智力行為特點。人格的發展主要是社會化的過程。這方面的發展更為復雜,主要受社會環境和人際交往的影響。

發展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比較活躍的一個分支。由于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儀器設備,特別是錄音和錄像記錄的使用,使得這個領域的研究獲得了許多新的發現。現在認為,兒童在嬰幼兒期已經具備了一定水平的認知能力,如1歲幼兒已有很高的知覺辨認能力,3歲兒童已具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等。人們還發現嬰幼兒會進行許多過去認為是不能完成的活動。在長久以來進行的遺傳和環境相對重要性的爭論上,這些發現無形中造成了對先天遺傳因素的重視。中國的兒童發展研究具有悠久的傳統,從20世紀上半期開始便開展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近期朱智賢、劉范等結合中國的特點,進行了兒童智力和思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國際上,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研究也有很大進展,形成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幾個重要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不僅支配著研究工作的方向,而且在更廣闊范圍上影響著人們對心理發展的看法。

自從19世紀人們把兒童發展作為一門科學探討以來,雖然都知道發展是指從胚胎一直到死亡的歷程,但是以往的人類發展研究卻只局限于研究某一發展階段,很少著眼于整個生命過程。今天許多心理學家認識到,發展貫穿于人的一生之中,生命的每一階段都受前一時期的影響,同時又影響到以后的發展。一個稱作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新的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它從人的生命的全程發展著眼,研究從產前到死亡的全部心理和行為變化。由于許多國家的人口都趨向老年化,老年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因而這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視。

社會心理學它研究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發生和變化的規律。社會心理學在兩個水平上對人際關系進行分析,即個體和社會群體的水平。就個體來說,人從一出生就處于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中,環境對兒童產生各種影響。兒童也對環境作出反應。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成為社會的人。社會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發展的社會化過程,包括兒童的交往,言語的發展,伙伴、家庭、居住環境以及學校對人的影響,這些影響以什么規律起作用;在成人個體的交往中,又有什么社會心理規律起作用。社會心理學中的歸因理論就是說明在人際交往中,人是如何為某種行為找出解釋原因的。歸因問題是當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

人屬于一定的團體、階層、民族、國家。在各種各樣的群體中,人相互交往和影響,使其心理活動帶有某一群體所特有的傾向性。人在群體生活中所產生的社會心理現象,如群體內部的交往結構、無形的群體規范、態度、種族偏見、侵犯行為等,都是社會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例如,社會心理學中所謂的集體就是成員比較多的一種大群體,它們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在這種群體中成員間不一定有直接的接觸和交往,而是通過某種共同的活動聯合在一起的。在大群體中,風俗、習慣、傳統觀念對行為發揮著特殊的調節作用。大群體又分為無組織的和穩定的兩種。前者是偶然地自發產生的,存在的時間相當短。在一定場合集聚起來的大規模群眾動亂,足球比賽場上觀眾的騷動,都是這一類大群體行為的典型例子。在相當長時期中存在的穩定的群體有職業、社會階層、民族、種族的群體。它是由具體的社會關系體系決定的,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這兩類大群體中的社會行為規律,都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問題。

幾十年以來心理學一直朝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它以物理學、生物科學以致技術科學為榜樣來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程度的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的傾向。正在這個時期,西方文化中流行的人道主義社會思潮滲入心理學,出現了社會心理學中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A.馬斯洛和C.羅杰斯等人反對心理學中的機械決定論,認為傳統的走自然科學道路的心理學不足以解決更復雜的人類心理學問題,特別是涉及價值觀和信仰的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以研究意識經驗為出發點,探討人格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他們認為人在自然進化過程中已獲得一些高于一般動物的潛能,包括友愛、自尊、創造性以及對價值的追求等。這些潛能表現為高級需要,它們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可能成為支配人的動機和行為的力量。自我實現能使人的這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精神病態是社會環境不良影響使人脫離自我實現的一種異化表現。心理學的任務就是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潛在美德的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動機的作用,它把人的特殊性和人的價值加以拔高,強調發揮人的本性,促成自我實現;然而事實上它所強調的仍然是人性的自然因素的一面,相對忽視了社會因素的作用。在我們看來,所謂的人性決不是什么脫離社會環境影響的人的內在自發力量。這種心理學是否真正找到了所謂人類自我改善的途徑,還是有疑問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把心理學引上了一條完全人文科學的道路,并不一定能最后解決心理學的問題。

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它們所研究的是同一社會現象的不同方面。社會學從比較宏觀、概括的水平上研究社會問題,社會心理學則是從比較具體的、微觀的水平上研究人際交往活動。由于人的社會生活的極端復雜性,雖然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存在著許多困難,但是從人的心理的社會制約性出發,必定能總結出人的社會心理學規律。

理論心理學它是從哲學的高度探討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包括討論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意識的起源和發展,身與心的關系,以及評述心理學的思想體系等。廣大的中國心理學家堅持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特別重視理論心理學的研究。他們試圖從宏觀上總結心理學的發展歷史,研究心理學的現況,并引導心理學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潘菽對于發展中國的理論心理學作出了貢獻。高覺敷等人編寫了中國和西方心理學史的著作。

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認為心理活動不是物質世界以外的純精神的活動,也不是某種物質實體。它的實質可以由四個方面去認識:①心理活動是腦的功能或作用,腦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器官。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的組織又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演進和發展的。物質的組織發展到較高級階段就會出現新的功能。心理現象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和演化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與腦的發展演化密切聯系著。人腦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心理功能是在腦的生理功能的基礎上產生的。人腦是能夠思維的物質。②心理活動是由客觀事物所引起的主觀反映。心理是腦的功能是指產生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而言的。心理活動同時又是由作用于人的客觀事物引起的。客觀事物作用于人,人便以它特有的心理活動以及相應的行為給予回答。沒有客觀世界中種種事物的影響和作用,人的心理活動便無從產生。另一方面,人們對事物的反映和行為并不是被動的,人是一個積極活動的主體,他與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總是受以往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形成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等個性特征所制約。③心理活動是一種主觀活動,同時它和生理功能一樣又是一種客觀事物,具有主觀和客觀的二重性。說它是主觀的,首先因為它總是屬于一定的主體,沒有獨立于任何人之外的心理活動。再則,客觀事物與它所引起的心理活動是處在相對地位的。具體的客觀事物和它在人頭腦中的主觀映象確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人們的心理活動又確實具有客觀性,因為心理活動終歸是人的活動,人又終歸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觀察一個小孩的心理活動時,他的心理活動就成為我們認識的客觀對象了。可見,人的心理活動在同客觀事物相對比時是主觀的,當把它看作是客觀事物的一部分時就具有客觀性了。④心理活動與人們的生活實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心理活動是因生活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在生活實踐中,客觀事物作用于人、影響著人。人一方面接受這種作用和影響,同時也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客觀事物,這就是認識它、變革它。這樣,人們便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知覺、思維以及對它們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態度、意圖以及行動。可見,人的心理活動對生活實踐起著調節和指導的作用,從而使人具有自覺能動性。人的心理活動還要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受到檢驗并得到發展。當人們在一定的認識指引下從事實踐活動時,如果取得成功,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那就證明這種認識基本上是正確的。反之,行動沒有取得成功,則證明很可能是認識有偏差,或者是由于什么別的原因。這時就需要修正自己的認識使之符合實際。在這樣反復的實踐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也就得到了發展。正是因為人類有高度發展的心理活動,才有自覺能動性,這是人類區別于并高出于動物而成為“萬物之靈”的本質特征所在。

心理學的應用

心理學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它對人類生活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心理學家能參加解決教育、醫療、工業、商業、軍事及各種社會問題。下面列舉的就是心理學在一些應用領域中所形成的分支學科:

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揭示教育過程和心理發展的關系,把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去。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個別差異,道德品質的形成,教育者應有的心理品質等。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學科教學心理學研究語文、算術等課程的內容和教法,也屬于教育心理學的范圍。德育心理學研究兒童道德動機、道德判斷的形成過程,探討培養優秀道德品質、正確信念和理想的有效途徑。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直接關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材培養的重大任務。近年來,中國心理學工作者進行的一些教學改革實驗,如語文和數學的自學輔導教學法等,對于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作用。

醫學心理學它是關于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學研究,探討心理因素在維護健康和致病方面的作用,并研究在醫療中醫護人員與病人的行為特點。醫學心理學家在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特別是在精神病醫院中發揮作用,他們用心理測驗診斷病人,找出心理障礙的原因。醫學心理學還研究精神藥物的作用,探討心理治療的方法。病人的康復過程也是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目的是調動病人的心理因素,使他盡快恢復健康。醫學心理學家也從事心理咨詢和心理衛生工作,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指導與幫助。醫學心理學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較快,心理測驗已在臨床診斷中應用。目前,全國的精神病醫院和部分綜合醫院都開設了心理咨詢門診。

工業心理學主要包括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研究現代工業中人與機器的關系,又稱人機系統,這是在工程設計中使設備適應人體的活動特點,從而使工作效率達到最高。工廠的溫度、照明和工作條件,航空工業中飛機座艙的儀表顯示,車船駕駛系統的合理性都是工程心理學研究的課題。它還研究工業勞動中,職工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管理心理學研究職工的選拔、訓練、評價、使用等人事組織問題,還研究工作動機、鼓勵手段、意見溝通、組織結構、領導行為等心理學問題。這些研究的目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潛在能力,形成和諧的工作氣氛和提高工作效率。中國的工業心理學有比較久的歷史,近年來在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結合照明、顯示器設計、交通信號,以及工業企業的領導行為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效益。

商業心理學研究商業活動中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商品流通過程中有關的行為問題。它包括市場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和廣告心理學。市場心理學研究市場供求關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費者心理學研究商品生產、商品流通,以及服務行業中消費者的心理規律,包括購買動機的分析、購買行為的特點等。廣告心理學研究商標、包裝、廣告的設計,其心理效果的評價等。商業心理學的研究在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里很受重視,成為商業競爭的重要手段。中國這方面的工作尚待開展。

法律心理學研究人們在司法活動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法律心理學根據不同的方面,又可分為犯罪心理學、偵察心理學、審判心理學等。犯罪心理學研究犯罪的動機及對罪犯的教育改造等問題。偵察心理學研究在偵破案件過程中所應依循的心理規律。審判心理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分析犯人供詞及證人證詞的可靠程度。法律心理學的另一重要分支是司法鑒定心理學。這是運用臨床精神病學專業知識,對被懷疑有精神障礙的被告或其他訴訟當事人進行心理鑒定,為確定其法律責任提供科學依據。中國的法律心理學工作者,結合本國實際對犯罪的心理特點及應采取的對策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特點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文化; 文化心理學; 維度; 原則

20世紀60年代西方一系列社會運動促使了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性質的全面反思,心理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關注文化,出現了所謂的心理學文化轉向,并產生了相應的研究形態——文化心理學。對于“文化心理學”這一概念可以有狹義和廣義的理解,這里采用的是廣義的概念,泛指從文化視角理解心理行為的心理學取向。文化心理學的發展,在現實層面的表現為關注文化的各種心理學分支或研究取向的興起,比如跨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以及狹義文化心理學等;在理論層面表現為對心理學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式的重新考察;在方法論層面則表現為把文化因素納入研究視角,使文化心理學成為一種理解心理行為的新方式。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文化心理學成為繼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之后理解人類心理行為的“第四維度”。[1] 然而,文化心理學研究本身也一直處于分裂狀態,表現為不同甚至對立的學科定位和研究范式。如跨文化心理學與狹義文化心理學就一直處于不同發展路徑之上。究其實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些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預設,隱含著對于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很多研究是基于對文化的不同理解展開的,因而自然發展出不同的研究形態,難以形成有效的對話和交流。因此,對文化概念進行深入的辨析對于文化心理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文化概念的辨析,既要考慮到文化概念的一般內涵,又不能脫離文化心理學的理論背景。

一、 文化概念的一般內涵

從辭源上看,英語中的“文化”一詞來自拉丁語的“cultura”,原本是耕作、種植、栽培、培育的意思,后來逐漸轉化為教養、教育等含義,用文化來表示良好的教育、文學、藝術等。中國語言中的文化一詞,源于易經中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表達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現象的互動關系。

文化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這些特征構成文化的基本內涵。從根本上說,文化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標志,是人脫離動物性本能的控制和人之為人的基本條件。文化是非自然的人為的創造物,是自然的人化或者說是人化的自然。文化是由物質、精神、語言、符號、規范和社會組織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一般來說,人們用文化概念來代表由于各種關系而聯系在一起的人們的共同持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作為一個整體,文化是有結構的,或者說是分層次的。在現代各個學科如哲學、人類學的研究中,一般把文化分為器物、制度、觀念三個層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文化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的根本特征,也是理解人的基本視角。文化與人具有共生性,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地糾結在一起。從種族發生學視角看,文化與人相互界定。文化形成是人類不斷進化的結果,而人類發展路線也受到既成文化的制約。從個體發展視角看,文化與個體也相互依存,文化成為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文化存在就沒有個體生存發展;反過來看,文化的內涵又有賴于個體的不斷解釋與內化,文化的意義存在于個體的理解和行動之中。文化與人相互界定,人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這是文化的最基本的含義。

從學科的角度看,對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不勝枚舉。各個學科從各自不同的學科語境出發對文化進行了不同界定,以至于有必要專門針對文化的各種定義進行分類性研究。在關注文化的各個學科中,人類學對文化給出了最為詳盡的解釋,人類學家也率先對文化的各種定義進行了分類研究。人類學家克魯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Kluckhohn)關于文化定義的研究堪稱經典。他們所著的《文化:關于定義和概念的考評》一書詳細考察了從1952年到1963年之間的160多個關于文化的定義,對這些文化概念進行了分類性研究。根據兩位學者的歸納,除去一些不太完整的定義以外,可以分出6類不同類別的文化定義。這些定義從不同角度界定文化,分別強調了文化的某些方面的特征。這些不同類別的定義分別是:第一,描述性(descriptive)定義。這類定義認為文化代表了某文化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活動行為等特征,如衣食住行、家庭社會、科學宗教等方面的特征;第二,歷史性(historical)定義。這類定義強調文化的繼承性與歷史性。第三,規范性(normative)定義。這類定義強調文化中對語言、行為等設定的規范、標準。第四,心理學(psychological)定義。這類定義中又有四個子類:調節或作為問題解決工具;學習;習慣;純心理學定義(其中包括:作為社會文化背景或人造環境;身份認同:文化作為共有的身份為人們所認可;自我建構:文化作為定義自我的途徑;意義系統:象征,語言,體驗等;心理表征,信念,理論)。第五,結構(structural)定義。這類定義強調文化模式或文化構成,注重文化中的社會或組織成分。第六,遺傳(genetic)定義。這類定義強調人工產品、象征等方面。

另外一項經典研究來自心理學家維基沃(Van de Vijver)等人對于文化概念的分類考察。克魯伯和克拉克洪的研究是屬于一般的定性研究,而維基沃等人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了較大改進,采用了更加規范和科學的定量統計方法。研究者制定了評定量表,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對文化定義進行分類,最終得出了定義文化的五個基本因子。這五個因子分別是:第一,文化的位置或處所(Localisation):文化屬于個體的還是集體的特征;第二,功能方面(Function):高還是低;第三,整體性(Gestalt):強調整體還是分子;第四,成分或組成元素(Composition):側重象征、評價、描述、產生、認知、組織、功能、過程、發展等哪一方面;第五,動力方面(Dynamics):文化是靜止還是活動的。維基沃等人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2]文化概念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變通性,文化概念與研究者的理論傾向有關,不同領域的不同學者對文化的定義可以不同。

二、 界定文化的基本維度

文化與心理的關系是“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由于對文化的基本認識存在差異,導致文化心理學研究中有著不同的文化與心理關系設定。維基沃等人的研究已經揭示出了界定文化的一些基本維度,如個體-集體、整體-分子等。這些維度引申出不同的文化與心理關系,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學研究形態,如跨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等。縱觀近幾十年的文化心理學研究,心理學研究中關于文化的界定存在著十個基本維度,各個維度相對比較獨立,當前的文化心理學研究基本都是從其中的某幾個維度對文化進行界定和理解的。

1. 內-外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存在于人之外部,和人屬于分離的存在;還是文化內在于人,屬于心理行為的一部分。主張文化外在于人的觀點基本是把文化視為影響人心理行為的因素,致力于尋找文化與心理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主張文化內在于人的觀點重視人對文化的解釋和理解作用,強調人的主觀性、意向性,重視人對文化的主觀詮釋與建構。

2. 先-后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是先于心理行為而存在,還是心理行為先于文化。一般來說,大部分心理學研究都視文化先于心理行為,側重考察文化對于心理行為的影響。而從發生學的角度考察文化,則側重文化的心理基礎,把文化視為心理活動的歷史積淀,是人類心理的長期進化產生的結果。

3. 因-果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是人行動的原因,還是行動的結果。因-果維度與先-后維度存在關聯,文化作為行動原因也就常常意味著文化先于行動,而文化作為結果則往往表示文化在行動之后。例如,跨文化心理學視文化先于行為,文化是心理行為的原因,文化刺激引發了人的行為反應。文化心理學則一般持有建構論的觀點,認為文化與心理相互建構,文化既是心理行為的原因,也是心理行為的結果。

4. 個體-集體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存在于個體身上還是存在集體交往之中。認知心理學及認知人類學的研究把文化放在個體的頭腦之中,文化作為個體的態度、思維方式等影響個體對外界信息的處理,從而影響到個體的心理行為方式。而強調生活實踐的活動理論則認為文化在人際交往、日常活動之中體現,社會實踐是決定心理行為的首要因素。

5. 靜-動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是相對靜止、相對穩定的,還是不斷變化、不斷流動的。造成這種爭論的原因是考察者選取的時限有所差異。視文化為相對靜止的觀點是選取了較短時距,即在較短時期內,文化是相對穩定的形態,人們的基本價值觀念在短時期內保持穩定。而視文化為不斷變化的觀點則是選取了較長時距進行考察,即在較長時期內,文化發生許多重要的變化,人們的心理行為方式也表現出較大差異。

6. 緊-松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把文化視為各種價值觀念的松散集合還是把文化視為具有緊密內核的整體。當前關注文化的心理學研究大部分還是把文化作為一個具有中心的整體,局限于以地理、區域等作為劃分文化類型的標準,典型的就是以國家為基礎的分類方法,如中國文化、美國文化等。但是,文化內部可能并不是同質的整體,而只是諸多價值的松散集合。人類學家凱(P. Kay)指出,所謂文化的內聚力是人類學家為了敘述完整的故事而強加上去的,其實是一種幻覺。[3]也有學者指出,對于文化的關注點應該從中心轉移到邊界,注重文化交流產生的混雜文化或文化變型。文化的形成與再造不是發生在文化內部,而是發生在文化之間的接觸和交流中,文化的發展是多文化交流的過程。[4]

7. 意識-無意識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是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可以被行動者清醒地感知、認識,還是作為人無法意識到的行為語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行為方式。實際上,采用實證主義立場的研究基本把文化視為一種刺激,文化在意識層面引發研究對象的心理行為。而從解釋學立場看,文化與人的關系就如水與魚的關系一樣,文化知識對于人來說是無意識的、自動化的,人們并不是刻意地、有意識地遵循文化規則行事。

8. 直接-間接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對人的心理行為直接起作用,還是與其他因素一起調節人的心理行為。隆那(W.J.Lonner)等學者指出了文化對心理行為產生的這種不同作用。[5]文化對心理行為起直接作用是指,文化作為自變量直接決定心理行為,或者文化作為連接人的人格特征與行為方式的中介。而文化對心理行為起間接作用是指,文化作為一種情境因素與其他因素如性別等一起出現,共同影響人的心理行為。或者文化作為一種調節機制,可以改變行為的強度和方向。 轉貼于

9. 促進-抑制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促進人的行動、引發某種行為,還是抑制行動、抑制行為的發生。人類學研究一般重視文化作為適應環境的手段,強調文化對行為的促進作用。基于西方個體文化的心理學強調個人思想行動的自由,往往把文化視為抑制個體行為的因素。[6]

10. 抽象-具體維度:這一維度的核心在于,文化是一種抽象符號,還是蘊含于具體生活實踐之中。比如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取向中就包含符號取向與行動取向,[7]它們各自注重文化的不同方面。符號取向重視人對事物的認知、表征等方面,把文化看作一種集體符號和集體表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活動取向則認為心理現象是人們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是對心理產生影響的首要因素。

指出界定文化的這些基本維度的意義在于,關于文化概念的認識都是基于這些維度的某些方面,從某一側面揭示了文化與心理行為的關系,那么獲取文化與心理關系的全面視角就需要整合這些不同側面的認識,樹立多維的文化視角,避免走入某一極端。例如跨文化心理學研究就只從外部視角認識文化,把文化視為一種客觀刺激,結果導致了強加式客位研究。從文化的內-外維度來看,跨文化心理學的這種認識無疑是片面的,文化雖然影響人的心理行為,但文化的意義也有待于行動主體的理解與詮釋,文化并不能完全決定人的心理行為方式。因此,對文化概念維度的梳理,對于樹立多維的研究視角和多元的研究方法是有益的,這樣可以保證研究者從各個不同角度對文化以及文化心理關系加以理解,獲取關于心理和行為的整體視角和整體把握。

三、 界定文化的基本原則

文化真正受到心理學研究的廣泛關注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至今不過幾十年的時間。文化心理學的發展顯示,對于文化概念的界定還缺少基本的理論原則,也因此出現了許多理論上的誤區,比如,認為文化是一個不言自明的概念、對文化進行泛化性解釋和抽象性定義等等。因此,明晰文化概念的把握依賴于文化的基本原則的把握。澄清界定文化的基本研究對于扭轉當前文化心理學的錯誤研究傾向,對于確立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基本立場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 文化的層次性。文化可以具有很多層次,比如東方文化、中國文化、儒家文化甚至學校、家庭等都可以成為文化的一個層次。文化概念涵蓋的范圍如此之廣,關于文化概念的爭論如此之多,那么究竟如何處理文化概念的多樣性?關于如何定義文化主要存在三種意見[2]:第一,文化就像“生活”等日常概念一樣,本身的含義就很模糊不夠具體,所以不可能得出公認的定義;第二,采用一些界定標準如簡明性、涵蓋性等,用這些標準建立一個關于文化的“最好的”定義;第三,根據不同場合、不同目的對文化進行不同的定義,根據研究的適用性加以選擇。

科學研究與日常生活的區別在于它的系統性、規范性、前瞻性,雖然不必如自然科學概念那樣對文化加以嚴格界定,但是文化作為一個科學研究的對象需要有一個邊界。文化有著一些基本特征,如文化是人化的自然,文化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文化的這些基本規定性成為研究者對話、交流、溝通的平臺。所以文化概念雖然復雜,但并不是沒有范圍和邊界的,不能隨意地、不加限制地使用。近年來,文化受到心理學研究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在許多關注文化的心理學研究中,文化被視為一個自明性概念而不加說明地使用,似乎人們對于文化概念具有一種共同的認識。如此使用文化概念的結果是,似乎任何心理行為都與文化有關,任何心理行為都可以用文化進行解釋。文化什么都是的結果必然導致文化什么都不是,文化什么都能解釋必然導致什么都解釋不清。文化概念的“泛化”造成心理學研究“泡沫化”的繁榮,雖然文化在越來越多的研究中被提及,但真正具有文化蘊涵的研究卻并不多見,文化反而日益失去應有的價值和地位。因此,對于文化概念首先應該避免泛化的認識,防止在研究中不加限制、不加說明地使用。另一方面,文化又是一個復雜多維的概念,在心理學研究中給出一個標準的或最好的文化定義很難實現,固守某一種定義往往導致顧此失彼。對于文化的界定只能是側重某一層面的認識,比較可行且合理的做法是在文化基本內涵的基礎上,分析文化的基本層次和基本維度,然后根據不同學科、不同研究的特點對文化進行界定。反過來說,文化定義從一個側面代表和反映著研究的理論傾向,研究的理論預設在文化定義中有所體現。所以,對于文化的界定應該體現層次性原則,根據不同研究目的、性質、特點側重和突出文化的某些方面。

2. 文化的交融性。文化的意義必然在多種文化間的接觸和交流中得以體現,因此可以說文化就是文化間性,一種文化的意義總是相對于其他文化而存在的。文化之間并沒有一個截然區別的界限,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獨立地存在。

當前心理學研究中對文化的界定往往以地理區域作為劃分標準,如中國文化、美國文化等,進而把這些文化視為內在同質的整體,考察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這種認識首先忽視了文化內部的異質性,文化內部其實也存在許多差異。[8]其次文化并不是靜止不變的,文化之間的交流導致文化的異質性和多元化。文化的溝通交流使得文化不再獨立自足,而是產生了很多混雜和變型的文化形態。世界體系使得全球與本土之間相互滲透,中西方文化都成為各種文化的混合體,而不是純粹的某種文化傳統。再者,文化內部也是非同質的混合體,文化之中存在許多不同類型的亞文化,這種亞文化原則上是無限可分的,并且亞文化也在不斷發生著交流和變化。所以關于文化的研究應該重視文化的異質性,重視文化內部的亞文化,重視文化的接觸區域。關注文化的異質性、流動性是今后心理學的重要發展方向。比如一些心理學研究已經關注到了多種文化在個體身上的并存,考察了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個體在心理行為上的特征。[9]

3. 文化的具體性。文化本身屬于科學語言,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一系列具體觀念和行動。科學語言具有簡明性的優勢,但是同時也容易遮蔽文化的具體內涵。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基本難題在于對文化的抽象界定。跨文化心理學認為文化于人的心理行為,屬于某文化的人都會受到該文化的影響。跨文化心理學的論證邏輯基本是:首先,a、b兩種文化下某些心理行為存在差異;其次,a、b屬于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文化傳統導致了心理行為上的這些差異。但實際上,這里的文化本身是一個有待解釋的抽象概念,用這樣的文化概念解釋心理行為是無效的論證,根本沒有得出任何有用的結論。美國人與中國人的心理行為差異并不能簡單歸于中美文化的不同,因為文化并未得到具體說明,文化是什么本身仍然是問題。事實上,中美的心理行為差異不是由抽象意義上的中美文化引起的,而是由不同文化中具體的生活實踐引起的。[10] 文化并不是內在于人的頭腦中,而是一種具體的生活實踐,體現在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之中。文化本身是一個具體性的概念,文化賦予人行動的意義,這種意義需要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得以顯現,而不是抽象、靜態的規則。跨文化心理學研究往往通過態度問卷獲得文化變量,這些問卷采用的大多是一些抽離具體語境的問題,如此很難獲得文化的真實意義。[11]再者,不同文化人群對問卷調查中的抽象問題賦予不同的意義,很難達到跨文化心理學研究所要求的對等原則。所以心理學研究應該盡量把文化與現實生活情境聯系起來,采用具體的、易理解的行為情境呈現文化意義。事實上,文化意義的情境化呈現與測量也是當前心理學研究的一種重要趨勢。

當前關注文化的心理學研究分支及研究取向存在許多爭論和分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沒有形成對文化概念的統一認識。不同的研究者基于對于文化的不同理解衍生出對文化與心理關系、文化與心理學關系的不同認識,因而造成文化與心理學研究的混亂和分裂局面。因此,對文化概念的辨析顯得非常的必要。另外,通過對文化概念的辨析而獲得的關于心理和文化的關系的理解,是理解心理學文化內涵的前提,也是挖掘心理學文化內涵的途徑,因此,文化概念的辨析對于文化心理學的長足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Pederson,p. Multiculturalism as a forth force.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 2001, 35(1):16-19.

[2]Van de Vijver,F. J.R.&Hutschemaekers, G. J.M.(Eds. ) The investigation of culture:Current issues in cultural psychology.Netherland: Tilburg University Press. 1990:22.

[3]Cole, M. Cultural psychology:A once and future disciplin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122.

[4]Hermans, H.J.M. Kempen,H.J.G. Moving cultures: The perilous problems of cultural dichotomies in a globalizing society.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10):1111-1120.

[5]Lonner,W.J., Adamopoulos,J. Culture as antededent to behavior.In Berry, J.W., Poortinga, Y.P.&Pandey, J. (Eds. )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Vol. 1). Boston: Allyn&Bacon.1997:43-85.

[6]Adamopous,J.&Lonner,W.J. Culture and psychology at a crossroad.In D.Matsumoto(ed.) The handbook of culture and psychology.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1-35.

[7]Ratner,C.Three approaches to cultural psychology.Cultural Dynamics,1999,1:7-31.

[8]Ratner,C. Culture psychology: Theory and method. New York:Plenum.2002:23-24.

[9]Hong, Y. Y., Morris, M., Chiu, C. Y. etc. Multicultural mind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7):709-7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绥县| 泸定县| 丰城市| 湘阴县| 赣州市| 恭城| 仁寿县| 高台县| 宁化县| 讷河市| 荣昌县| 福海县| 黄平县| 手机| 定安县| 读书| 政和县| 施甸县| 鹿泉市| 建平县| 永新县| 陆河县| 黎平县| 五指山市| 绵竹市| 香格里拉县| 融水| 宕昌县| 吐鲁番市| 汉源县| 日土县| 探索| 柳江县| 防城港市| 正阳县| 湖南省| 邵阳市| 辽宁省| 信阳市| 尉氏县|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