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塑料污染與治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墾區;白色污染;危害;防治
一、墾區白色污染現狀
黑龍江墾區作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發展的排頭兵,在國家穩定糧食安全生產的政策引領下,不僅逐年加大農業投入,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在整體經濟向好的狀況下,城鎮建設也迎來了春天,人口聚集,城鎮發展和科技進步,也帶來了農業、工業和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使用的快速增加。在各項環境污染中,白色污染越來越重,逐漸成為墾區不得不面對,又不得不探求加快治理的重要污染面源。不可否認,塑料制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對各行各業起到了支撐作用,但隨著塑料制品消耗量大幅提高,垃圾中塑料成分和比例也在成倍增加。 “白色污染”不僅污染環境,更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塑料制品進入土壤會影響農作物吸收,進入生活垃圾中給垃圾綜合利用帶來困難。因此,治理“白色垃圾”已成為墾區社會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二、“白色污染”的定義
所謂“白色污染”,是人們對塑料垃圾污染環境的一種形象稱謂,它是指由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在其使用后被棄成固體廢棄物。由于缺少回收利用價值,其中,絕大部分被丟棄在環境中,主要集中于城鎮、河道和道路兩側農田,湖泊和水塘中,不僅破壞了景觀,造成了“視覺污染”,而且由于其具有在自然中難以降解的特點,對自然生態環境也造成了直接和間接的破壞。這種由廢棄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通常多為白色,所造成的“視覺污染”和自然環境的破壞被形象地統稱為“白色污染”。
三、“白色污染”的成因和危害
(一)白色污染的成因
墾區白色垃圾主要以農用塑料薄膜和生活塑料制品為主。隨著科學技術在旱作農業的應用,為提高產量,覆膜種植和溫室移栽大量使用,保證了農業穩產、增產,但大量的塑料垃圾也在不斷的產生,由于回收難,白色污染成為了旱作農業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生活塑料制品更是五花八門,品種繁多,尤其是方便袋的大量生活使用,更是形成白色污染主要來源。這兩種是墾區白色污染的主要產生根源。
(二)白色污染存在兩種危害
1.“視覺污染”。是指散落在城市和農村中,人們隨手丟棄的塑料廢棄物對市容、鎮容和村容及景觀的破壞.例如散落在農村街道兩旁、漫天飛舞或掛在枝頭上的超薄塑料袋,農田白色一片的塑料薄膜,這些都給人們帶來不好的視覺刺激,人民對此反映強烈。
2.“潛在危機”。是指塑料廢棄物進入自然環境而難以降解帶來的環境問題,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不易回收,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利潤少,且回收價格低,導致不愿回收的現象發生。二是難以降解。回收的塑料廢棄物不易處理。若將其焚燒,則產生大量的有毒煙霧,污染大氣,易形成酸雨;埋于地下,很難降解,且對土地產生毒害,改變其酸堿度,導致農業減產;進入水體或陸地,不僅影響環境,易被動物吞食,導致死亡,破壞生態平衡。三是高溫分解出毒害物質,在達到65℃時,毒害物質就會析出并且滲入到食品中,對肝臟、腎臟、生殖系統及中樞神經等人體重要部位造成危害。
四、“白色污染”的防治
黑龍江墾區對治理“白色污染”十分重視,在減少使用塑料制品同時,加大了回收利用,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加強垃圾分類管理
從家庭開始分類,居民住宅、公共場所都有分類垃圾箱。居民自覺按要求投放,很少有隨地亂扔廢物的現象。密閉的專用車上門收集垃圾。廢紙、廢塑料等包裝廢物送往工廠再生利用,廚房、庭院垃圾用于堆肥。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在對環境不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填埋或焚燒,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很高,各環節流失到環境中的垃圾極少。
(二)加大回收力度
墾區每年產生廢舊塑料幾千噸,由于數量不斷增加,而回收利用率卻很低(幾乎不到20%),廢棄塑料大量散落而引發的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治理“白色污染”已經成為環境保護的熱點問題。而治理“白色污染”的其中一種有效辦法就是限制產量和加大回收力度。主要通過對廢舊塑料收購部門的補貼,提高收購價格,提升民眾收集塑料的積極性,實現廢舊塑料的高效回收。
(三)加大宣傳力度
治理“白色污染”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應采取積極對策,運用行政、科技、經濟等手段綜合治理。特別是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和加大優化環境的措施。利用各處行政組織、新聞媒介、學校教育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普及有關知識,大張旗鼓地宣傳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積極參與廢塑料的回收,提高使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包裝材料,適度包裝,節約資源,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包裝產品。提供垃圾分類回收,反對隨手丟棄垃圾,減少垃圾產生量。
(四)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裝物
在形成“白色污染”的廢塑料中,幾乎全部為塑料包裝物,尤其是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一次性超薄塑料袋等。前者在我國的年生產能力達到70億只,由于重量輕、體積龐大、難以清洗干凈等原因造成回收成本高、難以有效利用。后者,由于使用面非常廣、很薄等原因造成環境中污染物隨處可見,回收困難。因此,限制或禁止使用難以收集、處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裝物,減少和控制使用塑料包裝材料避免過度包裝,嚴格地進行適度包裝。
(五)推廣使用替代品
目前,許多環保產品為治理白色污染提供可能,如:紙模塑類,以紙漿為原料生產餐具;植物秸桿類制品,以植物的秸桿、稻殼等粉碎壓制成型;淀粉類制品,以玉米淀粉、甘蔗粉為原料制作餐具;生物降解塑料類,在塑料中混入光催化原料、淀粉以達到降解的目的。要不斷推廣使用可降解制品來替代難降解的塑料制品,來促進替代產品的開發利用,使難降解塑料制品能早日退出我們的生產、生活領域。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垃圾中塑料成分也成倍增加。由此造成的“白色污染”破壞了市容環境,危害人體健康,因此,治理“白色垃圾”已成為全社會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產量急速增加。近幾年來,塑料制品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等優點,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且呈逐年增長趨勢。不可否認,塑料方便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隨著塑料制品消耗量大幅提高,城市垃圾中塑料成分也成倍增加。由此造成的“白色污染”破壞了市容環境,危害人體健康。廢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會影響農作物吸收,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廢塑料制品,給垃圾綜合利用帶來困難。因此,治理“白色垃圾”已成為全社會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 “白色污染”的定義
這要從塑料開始談起。塑料是一類高分子材料。以石油為原料可以制得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這些物質的分子在一定條件下能相互反應生成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即高分子):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隨著塑料產量不斷增大,成本越來越低,我們用過的大量農用薄膜、包裝用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使用后被拋棄在環境中,給景觀和環境帶來很大破壞。由于塑料包裝物大多呈白色,它們造成的環境污染被稱為白色污染。
2 “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存在兩種危害: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視覺污染指的是塑料袋、盒、杯、碗等散落在環境中,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環境的美感。前幾年,有人戲稱我國有兩座萬里長城,一為古長城,二為白色長城,指的是我國鐵路沿線到處是白色的飯盒、塑料袋,這就是視覺污染。白色污染的潛在危害則是多方面的。
2.1 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和塑料袋盛裝食物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
2.2 使土壤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2.3 填埋作業仍是我國處理城市垃圾的一個主要方法。
2.4 若把廢塑料直接進行焚燒處理,將給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3 “白色污染”的防治
鶴崗市對治理“白色污染”十分重視,鶴崗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長在深入區街綜合檢查現場辦公時,就結合實際提出了運用市場化手段治理“白色污染”的新思路,按照市領導的指示和要求,環衛處對白色垃圾污染狀況進行全面調研,制定垃圾袋回收方案如下:
3.1 定向收購:收購從事環衛工作的保潔員所送的垃圾袋。“社會人”撿拾的垃圾袋不與收購。原因是:以撿拾垃圾為生的人,在從垃圾點、箱、斗中撿拾可回收垃圾(罐類、紙殼)時捎帶撿塑料袋,勢必要打開盛裝生活垃圾的塑料袋:一方面使袋裝物裸露膨松,甚至散落在垃圾箱、斗周圍,裸露后的垃圾增加致病菌傳播。膨松了的垃圾易飄浮、飛落,一方面加大運輸車輛的容積,另一方面落地污染環境,相對增加保潔難度;另外“社會人”從垃圾點撿拾垃圾袋,袋中紙類輕體物將隨風飄逸,污染街巷衛生,就失去了撿拾垃圾袋意義。再則,常年在垃圾場撿拾垃圾回收物的“社會人”,若把撿來的垃圾袋返送至環衛收購點,勢必造成垃圾處置反復,一方面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造成二次污染。
3.2 撿拾指導:在回收工作中,鼓勵從事環衛工作的保潔員撿拾白色垃圾,增強責任心。要求撿拾的垃圾袋來源于街巷,不要從垃圾點、箱、斗中撿拾垃圾袋。環衛保潔員工作時行走在設置有垃圾點、箱、斗、公廁的街巷道路中,順便撿拾白色垃圾,收集起來,不但減少街巷的白色污染,同時自己又增加一定的經濟收入。不鼓勵從垃圾點、箱、斗內撿拾垃圾袋,對從垃圾箱、斗中翻找垃圾袋而造成環境污染的,將給予批評等處罰。
3.3 收購價格:暫定垃圾袋回收價格為每公斤3元。
由于廢塑料袋的清洗、消毒、再造顆粒作二次原料成本高,再生品市場小、價格低,再生利用的經濟可行性差,所以現有的廢品收購點,很少有收購廢塑料袋的,個別廢品收購點收購價格非常低,每公斤在0.4—0.5元之間,導致“社會人”撿拾白色垃圾少。
環衛部門本著化害為利,造福市民的原則,在回收過程中,提高撿拾白色垃圾勞動力價值,調動撿拾積極性。確定收購價每公斤3元。迅速激發了保潔員的積極性。過去被清掃后扔進垃圾箱,被風吹到街上、樹上造成二次污染的垃圾袋,如今被拾起后疊得平平整整,送到了市環衛處。市環衛處對回收塑料袋全部運到外地進行集中銷售,回收了部分資金。
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和運用價格杠桿原理收購廢棄塑料袋,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環衛工人增收了,“白色污染”減少了,廢舊塑料袋變廢為寶了。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豐收。
3.4 停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及超薄塑料袋。由于一次性塑料餐具難降解,現在許多城市都推廣使用綠色餐具——紙制餐具,因為纖維素能被微生物降解。但許多環保專家認為,用紙制餐具代替發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首先,紙制餐具同樣也會帶來視覺上的污染,因為它們的降解速度并不快,往往在幾十天甚至幾個月內也不會降解徹底。其次,制紙制餐具時,除用到草漿、稻漿外,還要加入1/3左右的木漿,若全面推廣,勢必造成大量木材的消耗,導致森林砍伐的加劇。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2%,居世界112位。第三,制紙漿歷來是耗水大戶、耗能大戶及排污大戶。造漿工藝需大量水,而我國人均水的占有量在世界上排88位,已被列為世界12個貧水國家的名單上;若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中,會引起水污染;紙制餐具成型后需立即烘干,這就需要耗大量能。而我國能源結構是以燃煤為主,這樣就會增加空氣中SO2的含量,引起酸雨。因此,無論是從環保角度,還是從節約資源角度,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及紙制餐具都是一件好事。任何一次性餐具不僅不利于環保,也是對資源的最大的浪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拒絕使用超薄塑料袋買菜或盛裝食物,買菜可用菜籃子或較厚塑料袋,避免使用上的一次性,從而減少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
3.5 加強環保宣傳,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環保氛圍,是解決白色污染及其它各種形式污染的前提。例如,要回收廢塑料,就要實行垃圾回收分裝制度,把不同類的垃圾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內,這就需要我們有高度自覺的環保意識。
回收白色垃圾減少“白色污染”,是一種探索性創新辦法,雖需進行一定經濟投入,但可獲得環境效益和社會效
益,并且將在運行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管理辦法,為加快我市城市建設進程,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好基礎工作。
參考文獻:
[1]《城市垃圾管理與處理處置技術標準規范應用》上冊 25頁.
1.1廢棄塑料污染
在很多農業種植中都會應用到地膜,但是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地膜殘留以及廢棄塑料的污染情況。對于旱作農業種植來說,選擇全膜雙壟溝播種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糧食產量,但同時隨著塑料制品應用數量的增多,而農民環保意識不高的情況下,白色污染情況日益嚴重。另外,日常生活中應用到的塑料包裝盒、塑料袋等也會經過多重途徑進入到農田中,對土壤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如果在農業種植過程中,不能有效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經過長時間的循環就會使得土壤環境惡化,涵水能力降低,與常規土壤相比作物抗旱能力明顯降低,嚴重的甚至會因為板結程度貴高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
1.2化肥農藥污染
為提高農業生產總量,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化肥農藥被應用到作物種植上,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基于化肥材料特性,其自身的利用效率比較低,如果盲目增加用量,作物不但不會有效吸收,甚至會因為化肥大量的流失而對土壤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外,農藥作為提高作物抵抗力的輔助措施,在使用過程中如果管理不當散落到土壤或者水環境中,或者是施加量過多蒸發進入大氣環境中,都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并且農藥存在的殘留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內容,通過環境、食物鏈等因素最終傳遞給人,會對人的健康產生威脅。
2農業生態污染監測指標分析
2.1大氣環境污染監測點
大氣環境污染物主要是由于秸稈燃燒以及周圍化工廠生產排放的各類污染物等,按照各類污染物對農產品產生影響程度不同可以將其分為:氧化性危害、還原性危害、酸性危害、堿性危害、生理危害以及殘留性危害等,其中氧化性危害污染物常見的有二氧化氮、臭氧以及氯氣等;酸性危害污染物主要包括氯化氫、氟化氫、硝酸霧等;堿性危害污染物常見的有氨氣等。大氣環境中存在能夠對農產品造成危害的污染物種類眾多,但是就我國農業大氣污染監測與控制方面來說,僅僅只規定了常見污染物的監測指標。因此,想要做好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的控制管理,就需要合理全面的確定監測指標,并以此為基礎來選擇相應的監測技術。
2.2土壤環境污染監測點
農業土壤污染主要是因為化肥流失、農藥殘留以及塑料污染等造成,還存在部分重金屬污染的情況。與大氣環境污染監測相比,土壤污染環境監測指標以及監測點的確定過程更為復雜,在監測過程中對化學試劑、分析設備、分析技術以及分析人員等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在農業種植過程中長時間使用含有重金屬火車持久性有機物的農藥化肥,或者是澆水灌溉時有重金屬流入農田等。在確定土壤環境污染監測點時,應結合大氣以及水環境監測點同步設定,數量也應與其他兩項檢測項目相同。
2.3水環境污染監測點
水環境污染是影響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而造成其污染的因素包括多個方面,如大氣環境中存有的污染物在降水作用下進入到水環境;化肥農藥流失在地表水帶動下進入周圍水環境;工業、農業以及日常生活垃圾中存有的污染物隨地表流水進入水環境。一般情況下對水環境污染情況進行監測,需要確定全鹽量、水溫、化學需氧量、溶解氧以及pH等內容。即在采集待檢測水樣后用將色譜-質譜聯用儀進行定性監測,并將監測結果作為水環境污染定量監測的標準。在確定其監測點時,對于同一農業區域地下水源,應選擇不同深度機井設置多個監測點。而對于使用地表水源的農業區域,則應將監測點設置在水泵站位置;最后對于應用處理后養殖業廢水為水源的農業區域,則應將監測點設置在排水總口位置。
3農業生態污染監測次數分析
通過對農業生態污染的監測,可以更好的掌握農業下一步發展的節奏,對存在嚴重污染情況的區域進行綜合治理,爭取以有效的措施來遏制污染源,逐漸降低污染嚴重程度。但是農業生態污染監測環節眾多,在分析與治理上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為了能夠從綜合角度來做好對生態環境污染的控制,并提高其綜合效益,就需要合理確定監測頻次。一般情況下,大氣環境污染監測頻次應由農產品生長期與生產期來決定,并且要保證大氣環境污染監測與大氣環境污染監測頻次的一致性。而土壤環境污染監測頻次的確定應由農業區域土壤質量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因為土壤重金屬以及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再加上土壤樣品監測實驗受樣品采集、處理以及監測分析影響比較大。因此在對其進行監測前,應確定土壤重金屬以及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物的每年增長量。對于長期處于常規狀態,沒有受到工業廢水、廢渣以及廢氣等污染物影響的農業區域,監測頻次可以為5~10/次,來監測土壤重金屬與持久性有機物含有率。而對于部分處于工廠周邊的農業區域,其受到工業污染的概率非常大,因此監測頻次比較多,一般為2~3年/次。并且因為工業污染過程變化性比較大,具體的監測頻次還需要結合土壤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可以在標準上適當的縮短監測間隔時間。
4農業生態污染治理優化措施
4.1加強生態監測重視
當地政府應從本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出發,以國家相關標準為基礎,準確定位當地農業生態污染程度,并自此基礎上來建立專門的環境保護管理站,成立專業管理小組,并制定完善監測管理方案。并且要確定重點監測區域,尤其是臨近工業區的農業區域,對原有污染監測頻次進行合理的調整,爭取能夠準確掌握不同農業區域的污染情況,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理,避免污染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降低因污染問題對農業產率的影響。
4.2制定相應管理方案
第一,加強面源污染防治。做好農藥化肥的管理,利用新型無毒無污染農藥化肥來代替傳統使用的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并且應積極推行生物治理以及機械物理治理方法,減少各類農藥的使用。第二,積極推進循環農業。還應將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貫徹到底,即以農作物秸稈為基礎資源,建設沼氣池以及養殖業等,推行多個環節和諧運行的農業發展模式,如“種-養-氣”以及“種-氣-肥”等循環生產模式,對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第三,廢舊農膜回收處理。應做好塑料污染所具危害性的宣傳工作,使廣大農民都能樹立起保護環境的主觀意識,這樣不但可以逐漸降低“白色污染”帶來的危害,還可以回收利用來降低成本。
4.3加大環保生產宣傳力度
充分發揮電視、廣播、網絡以及報刊等媒體具有的功能,做好農業生產環保管理的宣傳工作,使所有農民都可以意識到加強農業生態污染管理的重要性,并積極投入到循環生產、綠色生產中,在降低對環境污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另外,政府還可以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點,因地制宜選擇污染監測技術以及管理方案,做好對各類污染因素的控制,更有效的實現農業循環生產。
5結語
關鍵詞:生物工程技術;環境保護;應用
0引言
近些年,生物工程技術快速發展,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生物工程以生命科學為主,又與其它很多學科相互交叉,綜合性強且復雜性大,在各學科與各領域應用潛力比較大。生物工程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以及技術人員綜合素養的提高,使其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此外,因該技術自身具有一定的高效與環保性,因而在環境保護領域應用潛力是非常大的。
1生物工程技術特點
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與創新,一定程度上為環境污染治理開辟了新渠道。自上世紀70年代生物工程技術開創以來,該技術快速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包含遺傳、細胞、微生物發酵、酶生化及生物反應器等在內的五大工程。環境污染治理中,生物工程技術的應用,主要是利用生物抑制劑消解或排除自然環境中的污染源。引入生物抑制劑不會破壞生態系統整體平衡,且對環境危害較小,因而其污染治理效果突出,污染治理效率明顯提升,生態平衡得到了一定的調節。此外環境污染治理中生物工程技術的應用有一定的特定性,能夠針對污染情況與類型進行特定而有效的治理。
2環境保護中,生物工程技術的具體應用
2.1應用于污水處理
日常生活與工業生產中,水資源是必不可少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與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劇增長,世界范圍內,水資源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污染,優質水源日益減少,嚴重威脅到居民生命健康及生物的生存。所以,環境污染處理中,污水治理已成為關鍵問題。一般采取的置換與過濾等污水處理法,水質得不到徹底的改善。而生物工程技術的應用,可將污染物有效分解為無害物質,還可防止發生二次污染,其治理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2.2應用于土壤污染
應用生物工程技術旨在處理土壤中的殘留農藥與板結沙化等問題。土壤污染中,農藥中磷與氯等化學殘留是主要污染源,而應用生物工程技術,可將這些物質進行分解,清除掉其中的有害物質,并將其分解為水與二氧化碳,改善土壤性能,促進農作物種植,為農作物創作良好的生長條件。此外重金屬是也是主要的土壤污染源,會嚴重危害到人體生命健康。由于重金屬不易降解,增加了其治理難度;針對重金屬污染土壤,可應用生物工程修復技術。生物修復原理在于借助基因工程技術促使微生物與動植物等功能發生改變,吸附重金屬或將其轉換為無毒物質。實際工作中,可采用以下方式凈化土壤中的重金屬:(1)利用生物作用改變土壤中重金屬化學形態,減小其移動性與生物可應用性。(2)借助生物吸收與代謝,對重金屬進行削減、凈化與固定。
2.3應用于處理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人們對難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環境現象的一種形象稱謂。各類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由于隨意亂丟亂扔,難于降解處理,以致嚴重污染環境。應用生物工程技術,對塑料制品進行有效降解,其內部聚酯分子結構被破壞,有效處理白色污染。同時,還能節省成本,加快處理白色污染,從根本上提高綜合效益。因而,白色污染處理中,生物工程技術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主要表現為:(1)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優勢微生物篩選出來,形成高效降解菌,并借助發酵工程技術的培養,實現白色污染物降解目標。(2)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在某一土壤微生物中導入可編碼降解的基因蛋白,充分發揮自身作用,以此快速降解塑料制品等白色污染物。
2.4應用于化學農藥處理
農藥種植中,化學殺蟲藥物中有80%的會殘留在土壤中,對土壤造成污染,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而微生物可對這些物質進行有效分解,并將農藥稀釋成水與二氧化碳,操作方便,效果好,利于改善土壤性能并長期保持,以防化學農藥造成其它負面影響,為農作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2.5應用于大氣污染治理
生物處理與空氣凈化廢氣物,旨在通過微生物吸附并分解有機物,降解惡臭物質以及有機廢物等,主要包含生物洗滌、過濾就吸附等方法。這些處理方法成本低且效率高、耗損低、安全性高且不會產生二次污染;相較傳統廢氣處理,有明顯的優勢。另外,生物工程技術還可在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基礎上,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的產生。
2.6應用于環境監測
環境保護中,環境污染監測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實際工作中,除了應用化學或分析儀器測定外,生物監測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生物監測通常選用對某一污染物特殊敏感的生物為指示生物,一旦環境污染物質出現積累,其癥狀表現就會比較突出,比如水葫蘆對水域中砷元素進行監測,地衣監測空氣二氧化硫含量。因此可應用生物工程技術形成特異性指示生物,為人們進行環境污染監測提供便利。未來,因技術自身的快速靈敏性與特異性強等特點,生物工程技術將廣泛應用于環境監測中。
2.7應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
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生物資源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促使人類更好的適應環境與需求變化。生物多樣性,主要是指某一地區內,基因、物種及多樣性生態系統的統稱。現在,生物種類每天消失種類達到10到20多種。據此預估,未來20到30年中,會有1/4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直接威脅到人類生存與發展。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將有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恢復。
塑料袋導致驚人的
“白色污染”
塑料早在100多年前就問世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塑料制品越來越多,并以驚人的速度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人們大多不再使用菜籃子、布袋子,空著手進菜市場或超市,購買的東西自有商家免費提供的大、小塑料袋拎回家。有統計資料顯示,在一個中型超市,按每天1.7萬人次的客流量計算,平均每天要消耗塑料袋3.3萬只以上,全國每年消耗的塑料袋在800億只以上。
目前,人們生活中對塑料袋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無論是城市鄉村、車站碼頭,還是旅游景點、購物時廣場等地,被廢棄的塑料袋比比皆是,大風一刮漫天飛舞。
新華視點曾做過一項問卷調查,有82.6%的人外出購物會選擇商家提供的塑料袋,有36.6%的人表示塑料袋用完就扔掉,有34.8%的市民對塑料袋危害環境表示不了解。也許一家一戶每天扔幾只塑料袋并不起眼,但就是這無數個“不起眼”,匯聚成了驚人的“白色污染”。
在城郊結合部的露天垃圾堆或溝河邊、水面上,幾乎舉目就可見被廢棄的塑料袋。北京市馬家樓垃圾處理站的工作人員說,他們每天要處理的垃圾中,只有10%的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可被機器吸出來,其余90%都被填埋掉了。北京市現在每天產生垃圾1.5萬噸~1.6萬噸,其中有一半是無法處理的塑料類垃圾。北京安定填埋場原設計使用15年,可是只用5年就被填滿了。這些被集中填埋地下的塑料袋等各類塑料制品,需要100年以上才開始腐爛,200年后才能完全降解,的確殃及我們的子孫后代。
有一個統計數字也許會嚇你一跳:全世界一年至少有5000億只塑料袋被人們拎回家,一分鐘內就要用掉100萬只。有人形象比喻,如果把人們過去已使用的塑料袋覆蓋在地球表面,可以使地球穿上好幾層“白色外衣”。加上農業生產中塑料大棚和地膜覆蓋技術的應用,致使大量破碎的塑料薄膜殘留在土地里,因其破壞土壤結構而影響植物根系生長和土壤呼吸,可使農作物減產5%左右,嚴重的田地減收兩成。我國已有近億畝農田遭到塑料不同程度的污染,有專家預測,如果我們毫無節制地使用塑料袋的話,千年之后,我們的地球土壤將無法再生長出糧食。同時,亂扔的塑料袋還會使牲畜禽魚等因誤食而導致死亡,現在,牛、羊因誤食塑料而死亡的事例逐年增多,安徽省從一頭死牛的胃中竟然掏出0.5公斤塑料。
如今,對廢舊塑料袋的處理方式大部分除了填埋就是焚燒,而焚燒所產生的有害煙塵和有毒氣體,同樣會造成對大氣環境的嚴重污染。當人們在盡情享受著塑料袋帶來的便利時,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由此也給我們的未來帶來災難,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塑料袋的“白色污染”不但給環境保護帶來災難性的后果,而且塑料袋使用不當還會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南京工業大學高分子學專家和江蘇省人民醫院的醫生都認為,現在市場上常見的塑料袋用來盛裝食品對人體是不利的。因為塑料制品多為聚苯乙烯的二聚體和三聚體,含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毒素,高溫下可產生多達16種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有可能滲入到食物中損害人的肝臟和腎臟,還有可能干擾人的內分泌,造成生育能力下降以及男性雌化現象等。長此以往,有毒物質就會對人體造成慢性損害。
治理“白色污染”
需全民參與
為了遏制“白色污染”,國務院辦公廳于2007年12月31日發出《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通知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同時,在所有的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對國務院辦公廳的這一通知,多數老百姓表示理解和歡迎,但也有一些人擔心塑料袋的價格會失控,增加消費者的負擔;擔心有償使用塑料袋能否減少污染,能否真正推廣得開。這些擔心并非多余,因為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光靠一紙通知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有一系列相關的配套措施,更要靠全社會都來貫徹落實,才能收到成效。
面對塑料袋泛濫成災的嚴峻現實,許多國家紛紛出臺了治理措施,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袋。意大利政府對塑料袋生產商和銷售商實行“課稅法”;愛爾蘭征收塑料袋使用稅,所收資金用于環境保護項目。2007年3月27日,美國舊金山市議會通過了“禁止超市、藥店等零售商使用化工塑料袋”法案。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從1998年起規定,在該邦亂扔、亂用、亂發塑料袋者,最高可被判5年監禁,并處以10萬盧比的罰款。孟加拉國從2002年開始禁止使用塑料袋,規定進口或銷售塑料袋的人最高可被判10年徒刑,發放塑料袋者則被處以6個月的監禁。烏干達從2007年7月1日起,禁止進口、生產和使用塑料袋。
20世紀70年代,一些國家開始倡導有償使用塑料袋。1999年,德國麥德龍超市集團正式進入南京時,就在收銀處提醒消費者,該店不提供免費塑料袋,如果想購買,小袋0.3元、大袋0.5元。這種做法曾遭到非議和投訴,但麥德龍堅持下來了。
一些環保人士認為,有償使用塑料袋的嘗試,應看做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一種制度創新。通過經濟杠桿的作用,塑料袋的成本攤進了消費者的購物行為之中,將會約束消費者對塑料袋的濫用,這將引導、重塑一種好的消費習慣。在我國尚未完全建立垃圾分類制度的情況下,有償使用塑料袋顯得尤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