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盡管我國生態補償實踐中對與水有關的補償已有大量涉及,國內部分學者也針對水生態補償進行了初步探討[1-5],但總體看仍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特別是與水生態環境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1.1水生態補償的范圍和對象不夠明確
合理劃定水生態補償范圍是開展水生態補償的前置條件。根據“庇古稅”理論,水生態補償可大致歸納為兩類:一是對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區域的補償,即“誰保護、誰受益”;二是對資源開發造成水生態損害的補償,即“污染者付費”。無論是水生態保護或治理抑制了當地經濟發展,還是資源開發活動導致了水生態損害,受益主體都有必要向受損主體予以補償。從各地實踐看,目前對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區域的補償主要集中在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水源地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區,資源開發造成水生態損害的補償則主要集中于礦產資源開發和水能資源開發等領域。一些重要河湖修復區、地下水嚴重超采區的水生態補償尚未有效開展。比如,近年來隨著我國糧食生產重心北移,“南糧北運”轉變為“北糧南運”,糧食中蘊含的大量虛擬水發生了由北到南的隱性轉移,導致南北水資源失衡加劇、北方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等,反觀南方地區,則通過“進口”虛擬水,將節約的水資源用于經濟效益更高的工業和服務業,拉動了經濟增長,因此也存在地區間的利益補償問題。而目前的水生態補償框架對此并未體現[6-7]。
1.2水生態補償的資金來源和方式比較單一
穩定充足的資金投入和科學合理的補償方式是保障水生態補償效果的重要支撐。從資金渠道看,目前水生態補償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從“大賬”來算,中央財政安排的生態補償資金總額從2001年的23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約780億元,占了所有生態補償資金的“大頭”。與此相比,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投入、優惠貸款、社會捐贈等所占份額明顯不足。從補償形式看,目前開展的水生態補償多以“輸血”為主,普遍做法是將生態補償資金以“一卡通”的形式支付給利益受損主體,優點是可以直接彌補水生態保護個人和地區的利益損失,但缺點是由于監管不足,因此資金不能確保高效用于水生態保護和修復,難以增強受損地區的后續經濟發展能力。從補償方向看,目前水生態補償多以“縱向補償”為主,即由中央政府作為補償主體開展對地方的補償,或者地方政府針對區域內某一領域進行補償,而由于水的流動性、時空分布的差異性,因此區際間、流域上下游的利益失衡較為普遍,長期以來利益雙方對補償責任、補償標準[8]等難以達成共識,流域上下游、不同區域間的橫向生態補償仍在“摸著石頭過河”[9]。
1.3嚴格的水生態補償責任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嚴格高效的責任機制是規范水生態補償行為的重要制度約束。我國水生態補償長期存在責任主體不明確、責任履行不到位等問題,導致水生態補償難以有效開展。從補償主體看,水生態保護具有顯著的“外部性”,補償主體存在“搭便車”心理,缺乏補償意識,難以就補償責任與履行生態保護義務的主體達成一致。特別是流域上下游之間,不同利益主體對水生態補償的義務、補償范圍、補償方式和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認定上分歧較大,缺乏有效協商,導致區域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遲遲未能建立。從補償對象看,對“造血”補償的方式過度依賴,補償資金與保護責任脫鉤,補償資金并未完全用于水生態保護,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邊享受補償、邊破壞生態”的現象。從事中事后監管看,目前對水生態補償的實施過程、實施效果缺乏有效監督管理,比如在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中缺乏與水生態有關的評價指標,從而影響了補償資金效益的充分發揮。
1.4水生態補償的政策體系仍不健全
盡快明確水生態補償的范圍、標準、方式,并將行之有效的做法予以固化,必須通過出臺法律法規加以保障。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對生態補償進行專門立法,涉及水生態補償的法律規定分散在不同部門、不同層級出臺的法律之中,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從已出臺的政策文件和部門規章看,也與現實要求不協調、不適應,如水資源費征收標準總體偏低,難以充分反映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各地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標準尚未全面明確,難以合理體現生態損害成本和治理效益等。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性法規,由于地域性特點較強,在普適性、權威性和約束性上有所欠缺,因此難以在更廣范圍、更高程度上推動水生態補償順利實施。
2加快健全水生態補償機制的對策建議
2.1進一步明晰水生態補償范圍
要充分考慮水的多功能性、水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多樣性,在已有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水生態補償實踐范圍,明確補償對象。一是從水功能區的基本特點出發,全面考慮涵養水源、保護水土、調蓄徑流、改善水質等功能。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等為依據,將江河源頭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區、蓄滯洪區以及重要水生態修復治理區列入水生態補償范圍,特別是要重視對嚴重污染和地下水嚴重超采區的生態補償,推動實施水污染治理,推進耕地、河湖休養生息。二是從虛擬水流動的維度著眼,重視區域間以糧食貿易為主要載體的水資源隱性轉移效應。科學衡量區域間虛擬水流動對區域水生態狀況的影響,將虛擬水“出口”較多的地區納入水生態補償范疇。建議在合理測算的基礎上,盡快將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等虛擬水“出口大戶”納入水生態補償的范圍,將虛擬水“進口”數量較多、具備一定經濟條件的地區作為補償主體,通過資金、項目等方式進行補償,還可以考慮就南水北調供水水價對部分受水區進行適當優惠,以彌補當地虛擬水大量“出口”產生的負外部效應。三是從“誰破壞、誰付費”的原則入手,采用資源收費或開征資源稅的方式。將與水生態狀況高度相關的礦產資源、水能資源等開發利用活動納入水生態補償框架。
2.2進一步豐富水生態補償實踐
針對水生態補償資金來源渠道狹窄、補償方式單一等問題,加快推動建立水生態補償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和多樣化補償模式,以增強補償的適應性、靈活性和針對性。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議在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的基礎上,對具有重大生態功能的跨流域、跨區域水生態保護區加大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力度,對水生態重要保護區域特別是貧困地區加大省級政府的財力性轉移支付。條件滿足時,可仿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做法,從中央層面設立水生態補償專項基金,在公共財力上與轉移支付形成有效互補。制定鼓勵性措施,引導一批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力量通過資金投入、優惠貸款、社會捐贈等渠道參與水生態補償。二要建立水生態補償“造血”機制。為確保補償資金合理、高效用于水生態保護和修復,應進一步豐富水生態補償的形式,減少純資金補償的“輸血”方式,大幅增加以項目支付的方式投入受補償區域,如投資一批水生態保護、水生態修復建設項目,通過項目建成運行后經濟和生態效益的發揮,彌補生態保護區的利益損失,并可適度帶動當地就業。要大力實施產業扶持,加強對重要水生態保護區和修復治理區的產業扶持力度,通過銀行信貸、財政貼息、投資補貼和稅費減免等政策,在不超過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促進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產業發展壯大,以達到生態補償的目的。三要推進水生態補償試點。以2014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的水生態補償內容為重點,按照輕重緩急,選擇典型流域和區域開展不同類型的試點工作。特別是對于流域上下游的生態補償,要在總結新安江生態補償等經驗的基礎上,考慮在全國層面啟動一批試點,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不同區域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總結成功經驗,凝練有效模式,盡快將一批復制性高、推廣性強、示范作用明顯的做法通過法規政策予以固化。
2.3加快建立水生態補償責任機制
要進一步明確有關利益主體的權責,強化對利益主體的監管和考核評價,逐步建立事權清晰、監管高效的水生態補償責任機制。一是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生態保護區以及跨流域的水生態補償,流域內或轄區內的水生態補償事務則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中央給予適當支持。將各類水生態補償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以確保補償資金足額發放。二是推動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按照中央關于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的要求,在明確地方政府水生態補償責任的基礎上,對于跨省界的中小河流及水源保護區域,搭建區域之間、流域上下游之間的協商平臺,通過地方政府間橫向專項支付、項目支持等形式,逐步建立流域水生態共建與效益共享機制。三是建立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嚴格督促補償主體切實履行水生態修復治理責任,嚴格督促補償對象切實履行水生態保護責任,加強對生態補償資金使用、項目建設等補償措施的全過程監督管理。四是完善考核評估體系。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的要求,盡快把水生態保護、補償有關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和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激發各地開展水生態補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提升水生態補償的實際效果。
2.4進一步完善水生態補償政策法規體系
>> 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思考 恩施市實行“河長制”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實踐お 江蘇省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和探索 推進黔南州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原永續發展 五家渠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與思考 推進寧夏引黃灌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創新城市水管理模式,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招遠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對策 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水生態文明建設 淺談水生態文明建設 聊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對策研究 關于潛江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思考 加快大同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對策研究 蘭溪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對策的研究 水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協調發展探究 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思考 淺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經濟法律 > 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與思考 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與思考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水生態文明建設問題進行了分析,主要論述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分析了當下水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問題,進而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的對策,以期可以為水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 【關鍵詞】水生態文明;對策;思考 中圖分類號:Q14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近些年比較熱門的話題,水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與時俱進,同時,又必須要掌握合理的建設方法,明確需要注意的關鍵環節,以提高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 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1、水生態文明的核心是“和諧”
水生態文明理念提倡的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解決由于人口增加和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出現的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問題,使人和水的關系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使寶貴有限的水資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久遠的支撐。
2、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是水資源管理
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實,“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全面建立。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就是圍繞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三個環節”,通過健全制度、落實責任、提高能力、強化監管“四項措施”,嚴格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總量“三項控制”,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能夠相協調。
3、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水資源節約
當前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水資源節約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之舉,是構建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局面的重要措施,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是厲行水資源節約,優化水資源配置,基本形成科學合理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構建一個節水型社會。
4、水生態保護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
建設生態文明的直接目標是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與環境,因此,大力開展水生態保護工作是建設水生態文明的關鍵所在。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保護,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使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得到有效修復;加強水利建設中的生態保護,使工程建設與生態系統保護和諧發展。
5、水生態文明理念是進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 建設水生態文明,就是要按照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統籌兼顧的發展理念,改變單一的防洪、供水和發展生態的傳統思維模式,堅持人本理念、著眼人水和諧、實行統籌治水,從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并重轉變,從局部水生態治理向全面建設水生態文明轉變。 三、目前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1、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一些重點流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氣增多,環境頻發;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按照以下原則進行:
1.1生態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經濟的原則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實現有效保障機制,加強施工安全經濟的保障,綜合生態水利建設項目確定生態水利工程施工進程,根據水利工程建設實際,對水生態系統建設過程中嚴格按照可持續的需求,合理安排布置水利工程建設,以滿足水利項目施工達到安全、經濟的原則,從而實現生態水利工程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機和諧統一。
1.2水利工程建設與自然生態和諧的原則生態水利工程規劃以滿足水生態系統自我恢復,對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及時了解地形的形態特征,因地制宜規劃,全面了解河流形態和地理環境,做到與周圍的水生態系統相協調,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文和自然的有機結合,比如保留和恢復河流本身的原始結構,有利于改善水質和水的原始生物的運動;擴大綠色植物區域,提供水生生物生存地域,確保地下水的有效供給;創建簡單的景觀河,需要協調融入設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降低項目運營成本,提高植物的水體自凈能力,從而達到凈化水的目的,還可以減少維護成本。
1.3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整體規劃原則整體性原則是從生態系統結構的角度來分析,針對生態系統中各生態因素提出了系統而總體要求,整體性原則要求不僅要考慮水文系統修復問題,而且要考慮水生態系統動態變化過程,如果不對整個環境生態系統進行考慮,只能暫時緩解問題,甚至會影響水利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水利工程建設整體性原則還要求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從生態角度降低工程成本。
2促進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建議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涉及到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領域。因此,結合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具體實際,特提出以下兩方面的對策建議。一方面是要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注重水生態保護。在水利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首先要收集項目所在地的地質條件,做好項目現場水文數據的調查,充分了解當地的生態狀況,在確保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等的同時充分考慮工程的環境承載能力。
因地制宜做好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確定適當的發展目標,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在工程結構設計時必須考慮生態水生物的安全保護,進而實現水資源的良性循環,同時要配備必要的環境監測設備,不斷加強工程的水環境監測,建立合理科學的環境監測項目指標體系和標準,及時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另一方面是要在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完成后應該本著減少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及時采取措施恢復土地生態,做好施工現場修復工作,發揮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土壤和植被的生態保護作用,同時可以結合具體實際對水資源進行市場配置,在項目建成后應大力推廣供水節水工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需求,以解決一些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要不斷完善相關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法律規定,合理劃定保護河流和流域保護區,加強對水生態保護區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并嚴格審批相關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項目。
德州市通過實施“碧水”工程,在“治、用、保”水污染防治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完善了具有德州特色的“點源———污水處理廠———濕地———河流”的遞進式治污模式,即:生活、工業污水經過污水處理廠初步處理后,最終匯入人工濕地,人工濕地會對富氧成分及重金屬等物質進行多重吸收,并最終形成清澈的可用之水。目前,德州市先后投資建設了8座潛流與表流相結合的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將城市污水處理廠、工業企業處理達標的水再經人工濕地進行入河前治理。到2015年底前,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將達到90%以上,全市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28萬t,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達到40%以上。全市水生態環境得到明顯好轉。
2建議對策
2.1重視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重要意義
德州市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黃河、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生態優越,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日趨嚴峻,特別是水利工程設和運行管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不斷加劇。因此,要以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全面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探索水生態建設的新機制,創新工作舉措,通過實施藍天碧水工程,抓好“三河六岸”水系開發、重要河道維護清淤、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供水管網建設,推進創建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
2.2完善大水網體系規劃
德州市于2010年全面啟動水網建設規劃,計劃10年投資175億元,建設防洪除澇、農業灌溉、南水北調、飲水安全4大工程體系,構建灌排結合、豐蓄枯用、河渠相連、水量互濟的德州大水網。目前,按照十會議精神,根據《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應對水網規劃再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把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現代水利示范市建設的切入點、突破口和總抓手,努力將生態文明貫穿到水利規劃、貫穿設計、體制機制建設等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全市水利建設從水利工程向景觀工程延伸,從工程治理向生態治理延伸,從工程水利向現代水利、資源水利、人文水利的延伸。
2.3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德州市水資源嚴重短缺,在加強水利建設、提高供水能力的同時,必須按照《德州市實施〈山東省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細則》,嚴守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加強水資源管理,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做到開源節流并重。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上,不僅要考慮量與質的問題,而且要把握好開發利用的“度”,切不可盲目地進行竭澤而漁式的開發,應該在不超過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能力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
2.4發展水生態文化旅游區建設
發展水生態文化旅游區對于建設水生態文明,傳承水生態文化,提升城市生態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科學地開發與利用德州市水資源優勢,優化水資源布局,著力發展親水旅游業,作好“水文章”,加快推進“三河兩岸”和以太陽湖、太陽山為核心的南部生態片區等生態精品工程建設,打造“水清、水活、水美”、水景互映、人水和諧的城市河道景觀帶,把中心城區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水城一體風貌的生態城市,實現德州市水體資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位一體的效益最大化。
2.5加強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
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居環境改善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工作。德州市在漳衛新河、馬頰河、德惠新河、徒駭河等重要水體防洪大堤內全面開展生態修復、退耕還濕工作,大力建設環湖沿河生態帶,加大水資源調配力度,保持生態流量,修復受損水生態環境,把全市的河湖打造成“既安全又生態美麗”的生態河湖,從而加快推進水系生態建設。
2.6加強水生態文明理念宣傳
一是樹立水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水生態文明教育,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水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大力推動綠色創建活動,推行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以及網絡、微博、手機等新興媒體,形成強勢主流輿論,加大對德州市尤其是基層在水生態創建、水生態文化、執法監管、水污染整治、環境科技、機制創新的實踐與成果等方面的宣傳力度,切實讓群眾了解水利部門為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采取的重要措施和付出的努力。
三是建設一批水生態文化載體。以水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基地為龍頭,充分發揮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社區活動中心等在傳播水生態文化方面的作用,使其成為弘揚水生態文化的重要陣地。堅持保護和開發并重原則,加強濕地公園和水利風景區的建設和管理,使其成為承載水生態文化的重要平臺。
3結語
關鍵詞:水生態;現狀;調查;探討
1水生態環境現狀
天堂湖位于湖北省羅田縣東北部大別山主峰天堂寨腳下,東至河西畈橋,西至天堂湖主壩,南至徐鳳沖村野雞沖,北至韓婆嶺村廟兒咀,地理坐標介于E115°36′47″~115°40′57″和N31°04′48″~31°07′31″之間,水域面積673km2,承雨面積220km2。天堂湖生物多樣性豐富,種類繁多,水生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湖泊生態功能得以充分發揮,主要具有調節氣候、凈化水質、調蓄洪澇、保持生物多樣性等作用。
11水文氣象
天堂湖上游有僧塔寺河、龍井河、花油畈河、葉家灣河、降風殿河、周家河、黃石河、天堂河、徐家河等9條河流,下泄的湖水通過天堂河匯入巴水。天堂河一般寬30m,最寬處120m,河道穿行在高山峽谷之中,地勢陡峭,自然落差1602m,年平均徑流深6786 mm,徑流量281億m3。
天堂湖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日照時數為20471h,日照率462%,年平均輻射量11059 kCal/cm2,年平均氣溫 117~167℃。年極端最高氣溫416℃、極端最低氣溫-146℃,無霜期214~229d,年平均降水量為1230~1600mm,多年平均量13559mm,年平均蒸發量14696mm。
12植被和土壤
天堂湖周邊植被豐茂,有3萬余畝原始森林,森林覆蓋率高達859%,低海拔杉木、柳杉、馬尾松等人工林成片分布,渾厚遼闊,林相整齊,層次分明。
天堂湖湖區周邊土壤共有4個土類、9個亞類、16個土屬、72個土種,其中:林業土壤3個土類、5個亞類、7個土屬、32個土種。其主要土壤類型有黃棕壤、棕壤、潮土和水稻土,土壤大多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在5~65之間。從東北到西南,依次為棕壤、山地黃棕壤、黃棕壤和潮土 [1]。
13水環境質量
天堂湖水質清澈,水生態環境良好,經湖北省水環境監測中心黃岡分中心多次檢測,其pH值在72~73之間,屬中性偏堿性水,透明度在06~15m之間,礦化度為1984mg/L,總硬度變化范圍為250~290mg/L,屬軟水或中等軟水。氮的含量在0410~0620mg/L之間,其中銨鹽氮的含量在0010~0020mg/L之間,達到地表水水環境質量Ⅱ類水質標準。據黃岡市水文局調查,流域范圍內沒有工礦企業污染源,主要污染源是居民生活廢水及農村施用農藥化肥,由地表徑流攜帶,其污染程度較小。
14野生動植物資源
天堂湖生物多樣性豐富,種類繁多,2013年7月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調查采集的動物資源有:魚類34種,分隸于4目8科,其中鯉形目26種,占總種數的7647%;其次為鲇形目4種,鱸形目3種,合鰓目1種。浮游動物4綱33種,其中原生動物8種,輪蟲9種,枝角類11種,橈足類6種。底棲動物26種,主要有軟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節肢動物門三大類。兩棲動物10種,爬行動物14種。已知各類植物資源:高等水生植物34種;浮游植物共檢出30種,其中綠藻門9種,硅藻門13種,藍藻門5種,裸藻門1種[2]。
15水資源開發利用
天堂河自1970年一級電站1號機組投產以來,先后于1978年、1980年、1992年建成了二、三級、四級、五級電站,總裝機容量27350kW。梯級電站的建成,充分利用了水資源;從建站至2013年,年平均發電量6589萬kW?h,累計發電2244億kW?h。2001年利用已建天堂梯級電站上游的一級電站水庫作上庫,二級電站水庫作下庫建成天堂抽水蓄能電站,裝設兩臺35MW的水輪發電機組,年設計抽水電量15996萬kW?h,年發電量12506 萬kW?h,在湖北電網中主要擔負調峰填谷任務;天堂抽水蓄能電站的建成運行提高了天堂湖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了水庫棄水[3]。
16自然景觀
天堂湖是一個集生態旅游、水上垂釣、休閑觀光、民俗風情于一體的綜合型觀光游覽區域,水域寬廣,水質純潔,湖岸線曲折,湖灣、庫汊、島嶼眾多,形成多種自然山水景觀。駱駝卸寶、龍虎斗、獅子巖等景點形象逼真;嫦娥峽狹長幽深,水勢回環,月亮島則與嫦娥峽互相呼應,天堂漁村風景宜人,民風淳樸,四季景色各異,湖邊還有歷史悠久的青潭古寺,香火旺盛。
2水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湖區周邊居民點散而多,水體安全受到威脅
天堂湖周邊散落著許多居民點,將湖岸林地切割成很多斑塊。而且居民點離湖體很近,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易間接地排入天堂湖,威脅著天堂湖水體安全。
22資金投入不足,管理體系不健全
地方政府由于財力有限,資金匱乏,科學研究、能力建設、恢復保育等必要的基礎工作也相對滯后。湖區目前管理體系不夠健全,管理人員不足,還不能滿足目前湖區生物多樣性及水生態保護的需要。
23生態支撐功能有削弱趨勢
天堂湖現有豐富的魚類、浮游植物等物種,但與20世紀80年代初相比,魚類種類、水生高等植物種數、群叢數量、生物量均呈減少趨勢。其天堂湖的生態支撐功能有削弱趨勢;主要原因是目前湖區人口密集,湖區的漁業利用強度較高,漁業產品主要是營養級較低而產量較高的經濟魚類。
24科研監測設施不完善
天堂湖具有較高的生態脆弱性,如不加以保護,生態的典型性、多樣性將容易遭到破壞。由于水生態監測技術和設備不夠完善,湖區內開展的相關科學研究次數較少,生物多樣性資源本底數據掌握還不夠清晰,沒有建立生態環境預警機制。
25旅游開發的影響凸現
九資河鎮鎮區距離天堂湖東北不足1km,是大別山旅游文化的集散中心,總人口超過3萬人。隨著天堂湖濕地公園、天堂寨風景區、大別山紅色旅游和九資河旅游名鎮的不斷開發,游客密度不斷增加,上游水源水質狀況勢必受到威脅,污染物一旦排入天堂湖,必然導致湖水水質下降,影響天堂湖的水生態安全。
3水生態環境保護對策探討
31強化機構建設,形成保護合力
建議設立天堂湖水生態資源保護專門機構,協調水利、水產、林業、農業等多個部門,形成保護合力,制訂湖區管理條例,完成湖區的綜合整治,有效遏止人為因素對自然資源和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協調好湖區周邊群眾關系,提高群眾對湖區水生態保護的認識,使群眾積極支持湖區的建設;同時,培養綜合素質高、有專業知識的職工隊伍,以實現湖區科學、有效的管理。
32生態保護優先,科學修復
旅游開發建設應該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優先保護湖區的自然生態特征、自然景觀和生物棲息地,防止沿湖濕地及生物多樣性衰退,保持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推廣生態農業模式,控制湖邊農田區污染源,嚴禁居民、游客等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入湖。對于水生態生境遭受破壞的局部區域,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水生態修復理論和實踐經驗,結合天堂湖實際,引入先進的恢復技術和措施進行科學修復。
33自然演替為主,避免過度開發
天堂湖的規劃開發要在保護和鞏固現有景觀資源特色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對其生態系統實施人為干擾,避免過度開發;只有在大力控制人類活動強度的基礎上,才能充分體現出天堂湖生態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
34物種保護與生物資源養護
加強湖區漁業資源重點保護,實行嚴格的捕撈管理,保存種質資源。盡快立項建立水生動植物研究救護中心,對誤捕、受傷、擱淺、罰沒的水生野生動物及時進行救治、暫養和放生;人工增殖放流是保護魚類種質資源和物種的重要手段,可在湖區定期開展四大家魚及其他珍稀魚類人工增殖放流。
35加大監督與監測力度
加強對湖區現有水域、已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的監督檢查,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加強監測體系建設,建立水質監測機構(實驗室),對湖區水質進行長期監測,定期調查湖區污染源或潛在污染的可能性,及時發出警示。同時要重視對周邊環境與其他物種的保護情況的監測,有效遏制保護區內各類盜捕和對相關環境的破壞行為。
4結語
通過調查發現,天堂湖周圍植被良好,湖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質良好,保持了良好的生境,適合水生動植物的生長、棲息、繁衍,是長江中下游生物多樣性保護較好的水體之一,其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是無法估量的。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區水生態系統也受到了旅游開發、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破壞等威脅,因此,做好天堂湖水生態保護,維護湖區生態平衡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林業工程規劃設計所.湖北天堂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R].北京: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