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環境科學導論

環境科學導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科學導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環境科學導論

環境科學導論范文第1篇

海南大學“地球科學導論”作為環境科學專業的基礎課,安排于大一的第一個學期講授,3個學分,共68學時,其中理論講授56學時(第7-21周),實踐教學12學時(第10-13周)。按照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根據學校和教研組的實際情況,在深入分析課程特點和學生背景的基礎上,結合以往的授課情況,借鑒國內外著名院校的先進經驗,對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與設計等進行了多次討論、修改和補充,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一、課程特點和受眾情況分析

“地球科學導論”有著鮮明的特點:一方面,內容極為豐富,涉及領域眾多,天文、地理、生物幾乎無所不包,充分適應了當今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各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發展趨勢。[3]但同時,又存在過多的理論,特別是一些較為艱深的假說、學說等,對抽象思維要求較高,加深了理解的難度。

本門課程的教授對象是環境科學本科專業的大一新生,按照教學計劃,在入學之初,軍訓剛一結束就開始授課。一方面,作為剛進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缺乏相關地理、氣象學基礎,接受相關理論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作為“90后”的年輕人,對于高新技術、社會熱點有著本能的興趣,而對于過多的概念、理論,易產生抵觸情緒,同時,又缺乏必要的地球科學實驗技能,這些都是實踐教學體系中應特別注意的問題。

二、實踐教學原則

根據“地球科學導論”的課程特點和受眾對象的具體情況,我們確定了實踐教學的以下授課原則:第一是系統性原則,通過實踐教學,特別是實習課程的精心設計,將各學科、各章節的知識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并注意在邏輯結構和知識基礎上的前后銜接,嚴格強調系統性和邏輯性;第二是實踐性原則,強調與實踐的關聯性,安排一些與時代脈搏共通的內容,諸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再生能源等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讓學生感覺到“地球科學導論”并非只是一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而與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并啟迪學生將相關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三是先進性原則,將基礎知識與當前國內外學術熱點、學術前沿緊密聯系在一起,并融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以激勵學生的熱情和科學探索精神;第四是可操作性原則,由于學生缺乏深厚的地球科學背景和實驗技能,故在安排實驗時,盡可能利用一些常用、簡易的地球科學儀器和設備,讓學生從基礎的實驗技能入手,培養勤于動手、積極思考、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

三、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課程實習設計

實習教學環節在環境科學課程教學體系中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4]根據大一新生入校不久,對環境科學專業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同時處于從高中-大學學習生活的過渡期,面對豐富而緊張的大學生活無所適從的現狀,結合“地球科學導論”的理論教學內容,將課程實習定位為環境科學專業進行的初次系統的認識性實習,即“綜合環境實習”,其意義在于使大一新生結合所學課程內容,有一次接觸環境、認識環境問題的機會,除增加對本課程的理解,激發專業熱情外,還可為后續的專業課和高年級的生產實習奠定基礎。[5]

1. “熱帶典型生態工程的原理與實踐”――美萬生態村考察

目的是使學生親身體驗在課堂上所學的地球科學導論(生態工程部分)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具體應用,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同時也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其對專業的興趣,激發其創新思維。主要內容是由教師及當地技術人員實地講解,并與參觀海南典型文明生態村相結合。本次實踐教學要求學生了解農林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術,深入理解“山頂種樹,山腰種膠,平地種果,水面養鴨,水底養魚”等模式的環境生態學原理;對常用生態農業技術,如沼氣、太陽能利用等有初步的了解,并對海南生態文明村的進一步建設提出建議。

2. “熱帶典型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野外實習考察

實習路線是由海南大學苗圃-果園-植物園-熱帶牧草種植資源圃-國家熱帶農業高新科技園區,通過步行,沿途可仔細觀察農田、森林、草地等各類典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并可實地講解溪流、集水區、湖泊等地球科學的相關概念。通過本次實習,學生對理論知識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加深了理解,效果良好。

(二)實驗課程設計

考慮到地球科學導論的課程進度和大一新生的實際情況,實驗教學環節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代表學科前沿且操作簡便的先進地球科學儀器的原理和操作,以“衛星定位系統(GPS)的原理與應用”為例。其二是注重對經典環境生態儀器的運用,以及基本實驗設計、動手能力和初步的統計分析技能的培養,這部分以“不同生態系統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測定(鋁盒法)”為例。

1. “衛星定位系統(GPS)的原理與應用”――現代設備的使用

通過課堂理論講解、圖片展示和資料片播放,使學生了解衛星定位系統(GPS)的原理、系統組成、應用領域、使用精度、局限條件以及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同時,通過操作示范和野外實踐,要求學生熟練掌握GPS的基本操作技巧。在實驗中分別選擇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驗樓、課室、宿舍、食堂、植物園、云月湖,測定其地理坐標,描繪運動軌跡,并分別選擇林內、空地、大樓前進行GPS測定,比較其地理坐標以及信號強弱。在本實驗中除在理論層面GPS的一般知識外,還著重介紹了最新的發展動態:我國北極星系統的研制和進展及其背景,讓學生在社會、經濟、國防層面更為廣闊的背景下對學科的發展和應用加深理解。

2. “生態系統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測定(鋁盒法)” ――經典儀器的應用

通過課堂理論講解、實驗室操作示范,使學生了解土壤含水率的概念、用途,掌握土壤含水率的測定方法,掌握土壤取樣的技巧以及烘箱、天平的使用方法,培養初步的科研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嚴謹的科研精神。主要儀器包括烘箱、鋁盒、天平等常用地球科學儀器設備。 要求學生掌握土壤含水率的定義和意義,說明土壤含水率的測定方法有哪些,并簡述其優缺點,分別測定不同生態系統(農田、草坪、橡膠林)、不同深度(0-5cm; 10-15cm; 20-40cm)以及不同坡位(上坡、下坡、中坡)土壤的含水率,要求學生分析生態系統不同層次、不同坡位土壤含水率的差別,說明其原因。同時,根據測定的情況,說明土壤含水率的測定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在實驗講評過程中,教師綜合各小組的研究結果,作出圖表進行分析,就學生自己的實驗作為案例,生動形象地說明實驗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當前關于實踐教學的研究,往往著重于整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或畢業實習等單一實踐環節,而對某一具體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則缺乏深入的研究。我們在“地球科學導論”的實踐教學中,力圖準確把握課程特點,深入分析學生知識背景、心理狀況等特點,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安排了綜合環境實習和實驗課,各環節之間目的明確,緊密銜接,形成了一個有機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并在具體應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育教學改革是個系統的工程,這里僅僅是一個探索,希望能對相關學科、相近課程提供一個參考,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順興,陳智熠,陳渙林,等.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本科專業就業分析及培養模式探討[J]. 環境保護, 2005(4):35-39.

[2]李順興,鄧南圣. 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4):92-96.

[3]翼國盛. 簡評《地球科學導論》[J]. 中國大學教學,2001(6):46.

環境科學導論范文第2篇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環境教育作為一門重要的科目正式被納入中學課程,并頒布了關于環境教育的相關文件,如《中小學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和《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試行)》等,為開展環境教育課程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新課改的新理念與環境教育也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例如,地理新課標中將“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進而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作為重要理念之一,不斷對學生強調。而物理新課標中則重點強調科學技術對環境的幫助,如何通過物理知識改善社會環境,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思想。環境教育不僅僅被滲透到中學的各個科目中,還被作為一個獨立的課程在中學教育中實施,可見環境教育的地位明顯升高了。

二、新課改指導下實施環境教育的措施分析

1.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

學生作為教育的核心部分,是進行教育活動中的根源所在,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力量,應在教育工作中以學生為中心,盡最大限度來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新課改的內容中提到在中學的環境教育過程中,要將學生作為教育中心,從理論出發,結合現實生活,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發展,對教育教學過程要引起高度的重視,通過掌握學生的現狀,制訂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案,端正學生的環境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環保活動,讓學生能夠從身邊的小事中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通過讓中學生正確認識環保的價值,提高其對環境的情感,進而能夠自愿地投入到環保教育的氛圍中。而學校和教師要為學生進行環保活動提供機會,通過文藝匯演宣傳、植樹節、戒煙日等主題活動,為學生積極打造保護環境教育活動的平臺,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進而起到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

2.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按照新課改的指導要求,對環境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結合國內外不同的環境觀念和學術觀點,選擇具有實際意義和典型性的環境案例,提高環境教育課程的趣味性,進而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在環境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傳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心中對環境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為環保工作打下基礎。另外,傳統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要結合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引進以多媒體為主的教學手段,通過聲音、動畫、視頻等動態效果,使得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化,并且,通過網絡資源共享的途徑,可以拓寬環境教育的知識面,及時掌握當前的環境信息。

3.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

俗話說,理論來源于實踐,最終也要到實踐中去檢驗,環境教育也是如此。環境教育的課題是因為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而被提出的,而環境教育成效是否良好,也要看環境是否能夠得到改善來檢驗。僅僅依靠傳統的考試檢測學生的環境教育理論知識來檢驗學習成果是不科學的做法。以筆試為主的檢驗途徑,使學生的環境教育成果對真正提高環境保護措施形同虛設。新課改中,關于評價方式中提到,教學評價不能僅限于文化知識水平,還要聯系相關的知識領域,在環境教育評價中,教師要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表現和學習成績相結合,將學生參與環保活動的程度與環保意識相結合,總之,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環境教育的實踐性,重視學生的參與程度,正確認識評價體系在環境教育中的作用,教師也要對自身作出正確評價,及時反思教學,總結教學經驗,不受主觀思想的影響,能夠公開、公正、公平的記錄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的真實事件。

三、結語

環境科學導論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等學校;海洋科學導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0-0165-02

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0年首次開設了《海洋科學導論》,筆者認為該課程完全有條件作為全校性公選課開設,甚至可以建議在全國高校普遍設置為公選課,以加強全民海洋意識,樹立海洋強國的觀念,為能更好地響應黨的十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服務。以下討論《海洋科學導論》課程開設的必要性、緊迫性、可能性,教材的編排體系、內容的創新等方面以及我校在該課程教學上的探索和總結。

一、開設《海洋科學導論》的必要性、緊迫性、可能性

海洋科學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開發與利用和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海洋科學所涉及的內容在現實和潛在領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涉及工業、農業、醫藥、食品及環保等各個領域。當今世界,人口、資源和環境已經成為現在面臨的三大問題,而我國由于人口多,資源相對稀缺,且環境問題突出導致這三大問題的挑戰更為嚴峻。海洋科學所涉及的問題卻對這三大問題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解決途徑,可以說海洋科學是最重要的學科之一。海洋科學涉及的許多領域都有著發展迅速、應用面廣等特點。面對海洋科學眾領域的高速發展,如果大學生對此沒有全面的了解,將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

根據我國當代大學生知識理論的學習要求,開設《海洋科學導論》課程可使學生及時了解海洋學科的前沿、了解當代海洋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和成果、了解海洋對人類生活、了解海洋對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等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可以在滿足學生對海洋科學知識饑渴的同時,為海洋科學的未來儲備人才,引領學生向著這一領域學習。目前我校開設的《海洋科學導論》課程所講述的內容涉及:海底科學、海水化學、海洋環流、海洋波動和潮汐、大氣和海洋、海洋生物、海洋資源、海洋衛星遙感、海洋環境等內容。這些內容的學習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加強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與實際緊密聯系。

以海洋生物的講述內容為例,豐富的海洋生物海龍、海馬、石決明、珍珠粉、龍延香、鷓鴣菜、羊棲菜、昆布等,很早便是中國的名貴藥材。當前海洋生物作為醫藥資源早已超出了傳統的采集范疇,從海洋生物中提取蛋白質及氨基酸、維生素、麻醉劑、抗菌素等方面取得進展。海洋生物還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海藻的提取物,特別是褐藻膠和瓊膠在工業上也有廣泛的用途。鯨油既可食用又是重要化工原料及劑等。以貝殼、珍珠、珊瑚加工為代表的海洋工藝品已在我國成為一種行業。

所以在高校作為公選課普遍開設《海洋科學導論》課程有其必要性。在中學階段,學生已經接觸到海洋科學的相關基礎知識,積累了一定的物理、化學、生物知識,所以在高校本科生中開設是有可行的。高等學校是國家培養各行各業建設和管理人才的專門場所,因此,在高等學校普遍開設《海洋科學導論》為公選課,對培養大學生的海洋意識和海洋強國觀念,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每一個大學生,不管學什么專業,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都應當了解海洋科學。

二、《海洋科學導論》的教學內容、體系的編排和創新性

海洋科學覆蓋面廣,除了上文提到的內容外,還可以包括:古海洋學、海水的物理學、大洋的層化結構、海洋潮汐、化學海洋學、中國近海的區域海洋學等方面。自《海洋科學導論》首先在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作為院內本科生自選課開設以來,我們從實用、擴展學生知識面的角度出發,編排課程的章節。采用系統教學和專題專論的形式,力爭能較全面地探討海洋科學各個領域。如何在有限時間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了解海洋科學的方方面面是最重要的問題。教材是教學知識體系的載體,所以基礎和新穎兼備的教材是確保學生能夠全面了解該學科的關鍵。由于海洋科學的教學在國內開展較少,所以可供選擇的中文教程寥寥可數。尚未有現成的難易適當的教材能完全覆蓋上述內容,所以現有教材的基礎上。給學生增加了相應的專題講座,如:海洋防污染、海洋浮游生物、海水養殖等,以便能增加學生對海洋科學的興趣。

海洋科學既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又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地球科學的分支,在教學內容和體系方面既要和地球科學相結合,更要以自身體系為主線,介紹海洋科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以及研究的成果。同時還要注意介紹海洋科學各領域的內在聯系、相互作用、交叉滲透。海水化學、海洋生物、海洋環境等章節,由于內容和工農業生產結合非常緊密,可以結合生產實際重點的介紹應用。海洋與大氣、衛星海洋遙感、海底科學、古海洋學等章節由于比較枯燥,可以重點介紹這些領域近年來的主要進展和最新成果。其他的一些章節也可以根據實際適當地編排講授內容。由于目前《海洋科學導論》可供挑選的教材很少,另外各校教師的知識背景以及學生結合自身專業興趣點不同,所以需要教師廣泛收集相關資料、參考海洋科學各方面的有關書籍和最新文獻,結合自身的知識背景以及學生興趣點進行教學。

三、《海洋科學導論》的公選課教學探索和總結

在進行《海洋科學導論》的學習前,我們曾問卷調查學生對海洋的認識。海洋旅游、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海水資源、海洋污染是學生對海洋的通識,但這些認識往往來自于網絡、電視、雜志等。而對海洋的物理特性、化學組成、海岸類型、大洋環流、海洋與大氣、中國近海的概況等認識相當模糊。而這門課學習的前提之一就是學生對海洋應該有較形象的認識。除了來自于沿海地區的學生外,很多學生甚至都沒有見過大海。這就使得教學中許多具體形象的內容變成抽象的內容。為了使海洋科學導論的教學內容充實、具體、全面,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我們在教學中采用了如下的一些教學措施。

1.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盡量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已經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增大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可以產生圖文并茂的效果,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采用對于海洋科學導論的教學尤為適用。教師在準備課件時,為了使學生對海洋的認識由模糊抽象轉變為清晰實際,由常識性了解轉變為專業性關注,可以把搜集到的關于海洋生態、海洋物理現象、海洋調查項目、海洋生物種類等的圖片和相關視頻,結合課程的講授,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給學生。另外帶領學生參觀海洋館以及到海邊見習、參觀生產基地等,更能使學生實際地了解海洋的各個方面。

2.由若干教師分部共同完成本課程的教學。海洋科學導論涉及到的領域覆蓋面非常廣,盡管海洋學的各個研究領域相互交叉,聯系密切,但任何一位教師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導致找到熟悉所有領域的專業教師基本不可能。

為了把海洋學各個領域的基礎知識和最新進展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和了解,我們在教學中采用以一位教師為主,幾位教師輔助專題講述的教學方式共同完成這門課程的教學。每位教師分別講授與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章節內容。但要注意講座教師不宜過多,三到四個為最佳。

3.做好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任課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僅僅要做好課堂上的,也要注重課間和課下的交流與溝通。在課堂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加強教與學的互動,及時觀察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興趣度,以提問或課上討論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吸引或迫使學生把注意力放在課堂上,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間或課下,利用課間或課余時間,主動與學生交流溝通。觀察他們在書本等處的記錄,了解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看法,吸納他們對課程的建議。逐漸地改進教學內容,形成既有利用于課程教學又適合學生興趣的教學模式。

以上,討論了《海洋科學導論》課程在高等學校開設為公選課的必要性、緊迫性、可能性;課程教材的編排體系、內容的創新;我校在該課程教學上的探索和總結等。在此,謹希望通過本文能對喚起高等學校對該課程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孔令民,湯云峰,覃柳懷,等.海洋類高校公選課改革和教學管理探討[J].管理觀察,2004,16(6):160-161.

[2]王琪,王璇.我國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養中的不足及對策[J].科學和管理,2011,(3):62-68.

[3]胡桂坤,張青田.海洋科學導論課程教學的經驗與體會[J].中國輕工教育,2005,(2):51-51.

環境科學導論范文第4篇

隨著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也日趨凸顯,熟練掌握英語已成為對高素質、綜合型、國際化人才的必然要求。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實現國際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部2001年發出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在高校本科階段人才培養環節推廣雙語教學。環境科學是當今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其發展迅速、國際通用性和可比性較強;環境科學導論課程是我校環境科學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采用英漢雙語進行環境科學教學對跟蹤國際環境科學發展前沿、環境科學教學內容與水平,同國際接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開展該課程的雙語教學,對于學生快速了解本專業研究的國際發展前沿動態,提高專業外語水平,增強學生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非常必要。

一、開課對象

由于能夠接受雙語教學的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和自學能力。另外,環境科學導論這門課程涉及一些較深的環境科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因此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知識,對于提高學生接受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已有的研究表明[1-2],目前由于受英語水平和專業背景的限制,大部分學生對雙語教學還不是很適應,認為在大學低年級開展雙語教學是不理想的。因此,綜合考慮學生的外語水平、專業知識和以往學生對雙語教學的反饋,我們將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對象定位為大學二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他們在高中和大學一年級階段對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在中學的地理和生物課有一定的接觸,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同時經過3個學期的學習和適應,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完成了大學基礎英語的學習,有些同學還通過了四、六級英語考試,具有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基礎。這些都為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教材的選擇

為了做好環境科學導論課程的雙語教學,根據學生的狀況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環境科學學科的迅速發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斷加快,而國內環境科學教材的內容相對陳舊,尤其是環境科學雙語類教材更是只有南開大學鞠美庭等主編的《環境學基礎》,但是其英文內容相對偏少,只是對一些專業詞匯給出了英文翻譯。目前在我國已有較多影印出版的環境科學教材,考慮到教材的編寫理論、內容安排、深度、涵蓋范圍以及教材的價格和課程學時數(本校環境科學導論為50學時)等因素。經反復比較,我們選用了由G.TylerMiller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LivingInTheEnvironment(ThirteenthEdition)(影印版),作為本課程的主要教材。這套教材為國外優秀教材暢銷榜的上榜教材,面向大學生;編寫理念較為新穎、結構合理,包括提綱、總結、復習題、思考題和關鍵術語,并給出相關網絡站點資源,給學生課后拓展知識面和了解最新信息指明了方向。另外,書中信息豐富,除了常見的圖表外,還有特寫(close-up)、全球透視(globalperspective)等卡片式欄目轉遞豐富的知識。并且書中英文使用較為自然、易懂的語句,適合中國學生閱讀[3]。此外,書中還列舉了大量的案例。該教材思維國際化、內容先進,部分章節的內容緊跟國際最新科研動態,具有較高的實效性,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教育有重要意義,并附有相關內容圖片光盤,使學生能更直接地理解抽象內容。不過本書也有不足之處:教學內容中往往以美國問題為例,中國學生的認同感與熟悉程度較低;其次,價格較高,部分學生往往由于價格問題并未購買,這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另外有部分內容程度較淺,學生在初高中就已經學習完畢。所以,我們決定將該書相關重要英文部分在課前復印給學生。學生用書方面,配套選用了南開大學鞠美庭等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環境學基礎》為中文教材。這樣,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獲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內容的選擇

由于LivingInTheEnvironment內容往往以美國問題為例,且部分內容程度較淺,所以,以該書內容為基礎,從3個方面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刪減和補充。(一)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如該教材中每章內容均有大量的案例介紹,這些內容國內的教材基本很少或沒有,但這些對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拓寬知識面非常重要,因此在本門課中將其作為重點介紹。(二)重點介紹環境科學領域的相關知識由于該書中涉及部分生態學知識,而本校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有專門的生態學基礎這門課;另外,由于中美教育的差別,其中一章關于能量的內容與我國學生在大學之前學的內容有重疊,故將這部分內容刪去,不做講解要求。(三)注重中國和世界環境問題的接軌由于該書的案例分析多以美國為主,學生的認同感與熟悉程度不高,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補充了中國的環境發展現狀,如中國的大氣、水、土壤等環境問題的案例與分析。

四、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雙語教學的效果。環境科學導論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后,課時并沒有相應增加。因此,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首先確定該課程全部采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動畫、純英文視頻等方法。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不但增加了課堂上的信息量,使課堂生動、活潑,而且可以節省大量的課堂板書時間,生動的多媒體畫面還可幫助學生消化理解一些較抽象的專業知識。為此,我們收集了多個視頻,如水污染、酸雨、臭氧層損耗、地球溫室效應等。另外,還利用一些與環境相關的純英文科幻影片加深同學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并幫助提高英語聽力。一般而言,雙語教學分為:混合型雙語教學,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講義,以漢語講授為主,板書中的標題或主要結論用外文;半外型雙語教學,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講義,以外文講授為主,并采用外文板書;全外型雙語教學,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講義,全部用外文講課[4][5]37-45。這3種模式對雙語教師和學生要求的程度差別較大。鑒于筆者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基礎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英語聽力和口語表達普遍不是很好,加上還未開設環境科學專業英語,所以幾乎沒有接觸過專業詞匯。因此,我們決定在混合型雙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后進行教學,即選用國外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套使用,部分教學內容采用英文教學,部分內容采用中文教學,英文授課比例占50%左右。多媒體幻燈片內容50%以上為英文,對一些難點和部分專業詞匯或生僻詞匯用漢語標注,講授過程中以漢語為主,但夾雜50%左右的英語內容。另外采用漸進式教學,剛開始時的外語比例少一些,以后逐步加大。

五、反饋評價體系的建立

要檢驗雙語教學的效果,并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動態,取決于雙語教學的反饋評價體系的建立。雙語教學是將英語應用于專業課教學,使英語的學習與專業知識的獲取同步[5]37-45,因此對它的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生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兩方面的評價。根據任海蓉等的層遞性評價方法[6],參照鄭江、關瑞章的分級評價方法[7],對這門課雙語教學建立了分級評價標準:(1)英語水平的分級評價標準:單詞階段(能認識和表達專業詞匯)—句子階段(能基本理解和初步表達專業的概念、原理)—完整的理解和自由準確的表達;(2)專業知識的分級評價標準:概念的理解—原理的理解—知識的應用。通過這個標準,設計了課堂提問、隨堂測驗、作業、考試等考核方式進行反饋評價。其中作業、隨堂測驗試題題目都是英文的,以評價學生的英文應用能力。雙語教學考試模式的研究顯示,高年級學生認為試卷應以英文為主,低年級學生則認為應以中文為主;就答題方式來說,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應當采用客觀性試題用英文,主觀性試題用中文回答[8]。由于本課程的教學對象為大二下學期的學生,英語水平一般,因此我們將試卷內容的30%以英文形式出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用哪種語言答題,但是鼓勵學生用英文答題。最后,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來了解學生對雙語教學的評價、感受和建議。這樣,通過分級評價標準的設立、反饋機制的建立、考試模式的選擇以及問卷調查的了解,使整個雙語教學的反饋評價體系基本上建立了起來。

環境科學導論范文第5篇

現在的大學新生年齡以十七、八歲居多,其中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思想上對家長和親友的百般依賴,生活上的衣食無憂和嬌生慣養,往往使他們的思想上缺乏獨立性,這無形間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事實上,在大學新生中,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能夠很快適應新環境,成功完成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變;而大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會處于一定的迷茫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還有一小部分學生可能確實對自己所選的專業不感興趣,對大學生活充斥著失望與無奈。因此,在新生入學伊始,及時對大學生進行專業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對于后兩種情況的學生,積極的引導能夠使處于迷茫期的同學盡快適應大學的生活,那些確實不喜歡本專業的同學及時做好轉專業、輔修第二專業等思想準備。

一、《化工導論》課程開設的重要性

1.幫助學生適應環境,盡快完成角色轉變。盡管學院在新生入學時了開設了入學教育環節,但是由于課時少,一次性的思想引導并不能有明顯的效果,加之學生在入學前對其不了解,沒有意識到入學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面對每天所學的課程,大部分學生都處于不知道自己在學什么、怎么學、為什么學的盲目狀態,對于一些理論性比較強的專業課,更是容易產生抵觸心理。為了幫助大一新生們更好地適應新環境,成功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1],在大學第一學期開設《化工導論》課程是非常必要的。

2.激發專業學習興趣,奠定深化學習基礎。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培養可以使一個人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究。對于剛入學的新生而言,基本上都對自己的專業了解甚微,獲得信息的渠道多半來自于自己的理解或者學長的介紹,這些信息通常是片面的或不準確的[2]。開設《化工導論》課程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對化工專業的熱愛和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通過授課教師引導性地教學,及時調整大一新生的學習方法,使主動學習取代原有的被動學習模式。《化工導論》課程可以幫助大一學生對化工專業形成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為后續高年級的專業課程深入學習奠定基礎,能夠使學生明確大學四年的學習任務,激發起學生對于化工專業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3.指導規劃大學生活,開展人生相關思考。通過這兩年導論課程的教學效果分析,發現《化工導論》課程的開設確實能夠幫助大學新生合理規劃大學生活,積極促進學生對大學乃至整個人生以后的發展進行思考。首先,學生們能夠基本建立起化工專業課程框架,知曉以后將要學習哪些重要的專業課程,學習這些課程的方法和作用,以及各個專業課程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系。其次,學生能夠主動思考大學中應該如何儲備知識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能夠主動利用圖書館、MOOC(慕課)、TED網易公開課、騰訊課堂、小木蟲、知乎等媒介,多方位了解化工行業動態,扎實化工專業知識,同時認識到學習化工常用軟件、數理基礎、外語等其他綜合能力的重要性。最后,學生能夠對化工行業建立基本的認識,了解其雙面性的特點,開始思考將來想要帶領化學工業向著無毒無害綠色化工、清潔能源、環境友好型和高新技術自動化等方向發展。

二、《化工導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究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鮮明、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府,化學工程學院是以石油煉制、石油化工、能源化工、化工過程機械和環境工程為特色的專業學院。《化工導論》課程作為所有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石,就像是一盞引路明燈為正在橫渡學海的當代大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3]。為了使新生順利地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幫助新生們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從2013年起我院對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新生開設了《化工導論》課程[4]。該課程作為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本科生的入學教育課,是為學生了解化工概述及其工程與技術基礎的導論性專業教育課程。目前《化工導論》課程的教學仍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尋找更為高效的教學方法,能夠真正使學生從中受益,切實提高教學培養質量。

1.精選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反饋。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注重結合學院石油化工專業特色,同時兼顧其他相關化工領域知識拓展,使學生可以全面了解整個化工行業的發展勢態和行業前景。《化工導論》課程共16個學時,其中化工概述2學時,化工的科學基礎2學時,石油與化工2學時,天然氣與化工2學時,煤與化工2學時,其他化工介紹4學時,現代化工發展趨勢2學時。從該課程開設以來,在授課內容和方式上不斷進行探索和改善,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總體反映較好,基本了解了所學專業的特點,明確了大學四年的學習任務,對未來人生發展方向也有了一定的規劃[5]。學生們通過《化工導論》課程的學習,認識到了化工行業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化工的知識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工,化工行業對于農業、醫藥、工業、能源、國防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化工專業的學科綜合性、交叉性較強,學生們也認識到化工行業具有雙面性,由此引導學生對化工行業未來出路的進行深入思考。

2.優化師資隊伍,借助榜樣作用。眾所周知,教師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學生的成長成才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對化工專業了解頗深的知名教授為學生授課。教師們巧妙結合自己在化工行業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科研心得,詳細向學生介紹化工學科的發展歷史以及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性地掌握主干專業脈絡,使學生們對化工行業的發展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與此同時,教師們在授課過程中將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生活感悟融入到教學中,教師們像講故事一樣向同學們講述自己的豐富經歷,分享對于人生的感悟,和同學們互動交流,以一種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認知,使學生更好地領悟所學知識,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學生通過了解老師的各種豐富經歷,體會到化工學習的重要意義,對學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榜樣作用,以教師的輝煌經歷為例,鼓舞學生的奮斗激情,促進學生進行人生思考和未來規劃。

3.交流方法技巧,培養學習興趣。高中和大學的學習方法有著本質的區別,盡快掌握大學階段的學習方法和專業學習技巧對于剛入學的新生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工導論》課程教學中,一方面指導學生學會如何高效率地學習,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知識,如何學會主動學習和實踐創新,如何利用學校的各類平臺和資源為自己服務,以及化工專業的求職方向和就業領域等,幫助學生了解目前的行業信息,拓寬學生視野;另一方面安排優秀的高年級同學向大一新生們分享自己學習上的方法技巧和心得體會,平時是如何合理安排時間,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在大學各個階段需要考取的證書,以及在就業中重點看中競賽經歷和榮譽證書,和學生們面對面親切交談,及時解決大一新生盲目彷徨的精神狀態,能夠很好地調動一年級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便于學生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學習方法。

4.導論貫穿始終,學生終生受益。《化工導論》課程的學習應該貫穿到大學學習生涯的始終。首先,在新生剛入學之際,先系統地向學生講述整個大學階段所要接觸的專業課知識,給學生們提供一個后續學習的整體框架。而后,在每門專業課程的開始,任課教師會對將要學習的專業課程做一個簡要的內容介紹,同學們會自然地聯系到《化工導論》課程所講述的相應內容,授課過程中做到前后呼應,讓學生了解每門課程學習在整個化工知識體系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最后到大四畢業之前,再將整個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一個系統的匯總,使學生將大學階段所學的專業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深刻理解各個課程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把所學過的知識重新梳理一遍,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理解。將《化工導論》課程的教學貫穿于本科教育的始與終,就像是一根強勁的主線,串聯著所有的專業課程,培養了學生對化工專業的興趣,深化了學生對于本專業的理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前旗| 县级市| 紫阳县| 金乡县| 改则县| 彭州市| 莒南县| 石嘴山市| 博兴县| 门头沟区| 安陆市| 永年县| 金寨县| 吐鲁番市| 太和县| 台东县| 大丰市| 长寿区| 巩义市| 崇义县| 古交市| 阳春市| 电白县| 施甸县| 玉门市| 台北县| 定兴县| 罗源县| 宁德市| 武隆县| 休宁县| 通榆县| 新民市| 响水县| 离岛区| 普洱| 乌兰县| 渭源县| 册亨县| 丹寨县| 炉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