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進出口貿易的好處

進出口貿易的好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進出口貿易的好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進出口貿易的好處范文第1篇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農業經濟發展;進出口貿易;影響

1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1.1農業經濟發展是促進我國建設特色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

農業經濟的發展是我國進行國際進出口貿易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實現了大規模的出口貿易,加快了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速度。但是,從我國目前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我國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資源的減少、人口的增加、環境的惡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了阻礙。因此,我國必須要不斷的完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加強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在國際出口貿易中的競爭地位,利用現代化農業機械及計算機技術,充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高效率生產,為我國農業進出口貿易提供動力保障。

1.2深入研究和改革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

近年來,加強農業經濟發展從而促進國際進出易貿易額的思想戰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可。世界各國根據本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深入研究,形成了獨特的農業經濟發展學、生態學以及社會經濟學等研究工程。在宣揚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下,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很好的與生態可持續發展實現融合,說明農業經濟發展必定會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主要手段,注重農業經濟發展,深入改革和研究是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必然需要[1]。

1.3我國農業發展需要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已經實現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國農業國際出口貿易發展仍然不太理想。在世界市場經濟快速變革的時代,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不斷的進行改革,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資金和勞動力,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壞境,許多地區土地干旱嚴重,資金調轉困難,現代技術設施落后,這些問題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了阻礙,因此,必須要針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對這些問題進行逐一解決。

2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2.1缺少交流

在信息化時代,正確運用信息化引導能夠積極的幫助農業經濟發展。但是,目前來看,相關部門對農業信息交流和整理工作并不到位。例如,市鄉兩級沒有與農戶之間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平臺,很難為農戶提供更好的市場需求信息;農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交流問題,二者缺少信息交流的載體,不能使農戶更好的掌握有效的信息參考,影響農戶的收入水平。

2.2生搬硬套

不同地區的地質、自然條件、農作物需求以及農業發展政策都存在著很多差別,因此,在進行農業經濟改革時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相關條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相關部門應該正確引領農戶進行耕作發展,建立獨特的農業發展機制,促進形成良性循環的農業經濟發展結構。

2.3資金缺乏

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體力勞動者是農民,農民的收入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結構的調整都需要獲得國家金融方面的扶持。因此,要讓農民感受到農業發展帶來的好處,就必須提高農業金融服務的質量和生活水平,沒有投入就沒有回報,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發展的資助,才能提高農作物的高產量高質量,促進我國農作物的出口貿易發展。

3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3.1農業在國際貿易往來的地位

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出口貿易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農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農業為人們提供生活所必須的食品。此外,農業的發展為進出口貿易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使其成為了獨立的部門,推動了國際出口貿易的發展。

3.2農業發展為進出口貿易做出的貢獻

農作物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其市場需求只增不減,農業原料也是國家工業發展的必要材料。許多農業落后的國家必須要依靠進口農業產品保持農業發展的平衡,因此,農業經濟發展能夠提高進出口貿易往來,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的可持續發展[2]。

3.3農業在進出口貿易中的功能

1)糧食安全:農業發展為國家提供基礎的糧食儲備,保證我國糧食的自給水平,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建立糧食安全保障,實現我國宏觀發展戰略。此外,出口糧食在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也能為糧食短缺的國家提供食品保障。2)環境發展:農業發展必須要管理土壤保障農作物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通過循環種植農作物給予土壤養分,保護了生態系統,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發展在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研究農業發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以及國際進出口貿易往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米高揚 李彥松 安思諾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進出口貿易的好處范文第2篇

一、中國對外貿易所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的對外貿易存在著非市場化的問題

1.國內企業要出口產品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雖然我國對傳統的貿易體制不斷進行改革,如賦予若干生產企業進出口自營權,但是,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僅僅只是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包括少數科研機構),而且其進出口自營權仍然受到很久的約束,經營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生產企業實際上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經營進出口業務。此外,雖然我國也允許私營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但進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傊覈耐赓Q經營權仍然是由國家控制的,(注:政府對外貿經營權的管制實際上是一種非關稅壁壘。)只有少數生產企業有權可以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并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營權的企業要出口產品,就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這意味著,對于大多數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來說,它們并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而同國際市場之間實際上仍然存在著“隔層”。(注: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政府曾提出了“工貿結合”的改革思路,但是,由于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和國有生產企業都沒有獨立的財產,因此,我國外貿公司同生產企業之間的“工貿結合”大多是在政府的策劃下采取行政合并的方法進行的,而不是通過產權交易組合而成的,這不但起不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反而導致企業內部管理及協調成本過高,形成邊際成本高于平均成本的“規模不經濟”局面??傊?,我國生產企業同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問題并沒有真正徹底地解決。)

由于外貿經營權由政府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能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和篩選、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于國內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國內許多生產企業就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我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抑了我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國的私營企業(注:“私營企業”是我國的一種特殊提法,事實上,企業只存在因其所承擔的財產責任或民事責任的不同(既有限責任或無限責任)而出現企業組織形態不同的問題,而不存在因所有者身份不同而導致企業性質不同的問題。)在沒有得到政府的批準下并不能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這就不利于使我國持續涌現出更多的完全自負盈虧,因而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和壓力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的市場主體,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注:目前中國雖然躋身于世界第七大貿易實體,但與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相比則顯得人均貿易額或出口額并不高,如人口只有五千多萬的英國和法國1999年卻分別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第四和第五位。)可見,對私營企業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我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我國的進出口,但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卻因規模小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于這些國有外貿企業并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因此,各國有外貿企業為了擴大出口,而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內抬價收購、對外低價競銷。國有外貿企業相互之間這種沒有內在約束的無序競爭,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亂、而且增加了我國的出口換匯成本,降低了我國的貿易利得(Gains)。

2.我國在進口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政府管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我國自1992年以來不斷降低關稅,但我國降低關稅的政策意圖實際上是側重在緩解我國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同時擴大資本品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中的80%以上是資本品),以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率,而并不是著眼于通過實現進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削減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我國對一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著不同名目的數量限制,一些需要進口品的投資項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項批準或政府部門的政策性指導。同時,中國在進口的程序上也存在著一些事實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個政府部門的蓋章認可,進口手續過于繁瑣等)。此外,在政府對進口進行嚴格管制的同時,我國對許多產品(如原油、成品油、農產品等)的進口仍實行國家壟斷,這種進口壟斷實際上也是一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對進口進行管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某些行業或企業(特別是保護了國有企業),但卻因減弱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同時使國內企業得不到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

(二)中國在對外貿易中缺乏規模經濟的內在動力

按照新貿易理論中的基本觀點,企業參與國際貿易是為了通過進入國際市場,以擴大產品的市場銷售,使企業能在擴大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降低產品的平均生產成本,從而有利于降低產品的價格,這樣就能大大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但我國的絕大多數企業并沒有真正實現規模經濟,許多企業完全只是為了出口而出口,為了創匯而出口,而并不一定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創造利潤而出口。由于我國企業(包括外貿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因此,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普遍較高,生產率普遍較低,這樣,我國出口產品的換匯成本也就自然很高。

(三)我國的出口結構仍存在著技術檔次及附加價值低的問題

中國出口競爭力強的工業產品主要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其中紡織、服裝、鞋帽、玩具及日用消費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很大比重),這些產品的產品鏈條短,附加價值低。目前,中國出口量最大的10類產品中有9類是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產品(如鞋、玩具和運動用品,以及布料和服裝等)。

目前,我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增長雖快,但主要依靠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而且我國機電產品一般檔次較低,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不高,缺乏有后勁的支柱產品,支柱產業的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規模。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特別是已擁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國平均為40%左右),且多數還是由外資企業實現的。此外,中國的服務貿易(包括銀行、保險、電信、法律、會計、資訊行業等)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十分薄弱,出口創匯能力不強。

還必須指出的是,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加工貿易的發展。在加工貿易中,只要加工產品本身是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那么,反映在統計中就是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但實際上國內大量加工過程比較短暫,附加價值并不高??梢姡⒃诩庸べQ易基礎上的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長還不能說明我國的出口結構已真正實現了高級化。

二、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產權問題

根據產權經濟學的觀點,市場交易的實質是產權的交易。如果將這一觀點引進到國際貿易理論之中,則我們就可得出這樣一個新理論觀點:國際貿易的實質實際上是產權在國際間的交易。既然如此,本文就從產權這個角度來剖析中國的對外貿易問題,以便進行理論上的創新,并為中國的對外貿易提供正確的發展思路。

(一)中國貿易非市場化的根源是傳統的國有產權制度

既然國際貿易的實質實際上是產權在國際間的交易,因此,國際貿易市場化或自由化的實質則是產權在國際間的自由交易。這意味著,一國要真正實現對外貿易的自由化,最根本的是本國的微觀經濟主體不但完全有權在國內外獨立地獲得或擁有財產,而且還能在國內外自由地進行產權交易。可見,貿易自由化的制度前提是財產權分散化的產權制度。

而我國目前的產權制度特征是:(1)絕大多數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本及企業家才能等)的產權仍然掌握在國家手中,且國家的財產權利是凌駕在其他一切財產權利之上的特殊的財產權利。(2)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外貿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即對企業的凈資產沒有所有權)。(3)私營企業的財產權沒有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

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由于國家(事實上是政府)仍然掌握著大部分生產要素的產權,且國家的財產權利是凌駕于其他一切財產權利之上的特殊的財產權利,因此,政府就自然仍是最主要的經濟決策者或經濟活動組織者,在這種情況下,進出口經營權也就自然控制在政府手中,這意味著,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微觀經濟主體是很難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

事實上,在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外貿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因而無法真正獨立地承擔經營虧損(包括進出口虧損)財產責任的情況下,也不能讓國有企業掌握完全的進出口自營權。因為,如果讓這些不承擔進出口虧損責任,因而沒有內在的自我約束機制的企業都可以完全自由地從事對外貿易,則有可能導致不計成本的對外惡性競爭現象,從而既會導致我國對外貿易秩序的混亂,同時又會大大降低我國的貿易利得。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也不得不對外貿經營權實行審批制。

此外,由于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私營企業的財產權沒有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因此,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就很難被視為是私營企業的一項天賦權利或自然權利。私營企業要獲得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權利,就只能由政府批準賦予。

(二)傳統的產權制度人為地限制了我國企業規模的擴張

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由于國家為保護自己對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及控制權,并不鼓勵其他財產所有者對國有企業投資入股,而且,由于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和職工對企業凈財產并沒有所有權,因此,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和職工也沒有內在的動力不斷擴充企業的凈資產,這就導致國有企業缺乏內在的規模擴張機制。同時,由于國有企業并不是擁有獨立財產的產權主體或市場主體,國有企業對其所占用的財產并不享有所有權,因此,國有企業之間不可能進行真正的會發生所有權轉移(所有權永遠掌握在國家手中)的兼并或收購活動,這又使得我國的國有企業缺乏外在的規模擴張機制。此外,由于私營企業的財產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因此,私營業主對其財產所有權的長期歸屬也缺乏信心,這樣,我國的私營業主也沒有內在的動力不斷擴大企業的規模,等等。總之,由于我國的企業缺乏內在和外在的規模擴張機制,因此,這就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在對外貿易活動中缺乏規模經濟的內在動力。

(三)中國出口品技術檔次低下的根源是制度的限制

由于在傳統的國有產權制度中,國有企業之間不可能有真正激烈的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且國有企業因沒有獨立的財產而不可能真正承擔經營風險或虧損的財產責任,同時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及職工對采用先進技術所形成的企業財產并不擁有所有權,技術并不能通過企業的剩余索取權變成有回報的投資(楊小凱,1998),因此導致國有企業既沒有外在的壓力,同時又沒有內在的動力和壓力不斷地開發和采用更先進的技術。這一切都從根本上決定了國有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能力、動力及壓力,從而自然會導致我國出口品的技術檔次低下。

(四)在本國企業競爭力低下的情況下,政府也難以完全實現進口的自由化。

由于傳統的產權制度導致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競爭力低下,產品生產成本過高且質量較差,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實現進口貿易的自由化,則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就有可能因無法同國外企業競爭而面臨破產倒閉的命運。這樣,政府就不得不對進口實行事實上的管制政策,以保護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梢?,中國對進口進行管制的實質是為了保護國內的國有企業,保護傳統的產權制度。

總之,以上分析充分證明:阻礙中國對外貿易自由化及真正成為世界貿易強國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產權制度的限制。

三、產權改革與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根據以上分析,為真正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的自由化并使中國真正成為世界貿易強國,我們應進行實現財產權分散化的制度改革,從而使我國的微觀經濟主體都成為真正擁有獨立財產的所有者或產權主體,并規定各所有者的財產權利一律平等。

進行這種實現財產權分散化,并規定各所有者財產權利一律平等的制度改革,將會自然創造出眾多真正擁有完全財產權利(包括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和對外投資活動的財產權利)及經濟決策權的市場主體或企業,(注: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企業組織形式將不再按所有者身份或性質的不同而劃分為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而只按所有者對企業經管所承擔的財產責任的不同而劃分為獨資,合伙企業或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且所有的企業都將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自由競爭。在這個基礎上,就不會再存在什么“私營企業”的特殊問題。)這樣,我國的所有企業都完全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自己所認為的合適方式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自由投資。(注:這意味著,我國的企業是否應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投資、貿易、金融為一身的綜合商社或大型企業集團應完全由企業根據國內外市場狀況由自己決定,政府不應人為地代替市場主體設計企業發展模式。)同時,由于產權改革將創造所有市場主體的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環境,因此,以保護人們的財產權不受侵犯為基本職責的政府未經法律授權就不能對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隨意進行人為的干預,否則就是侵犯市場主體的財產權利。這意味著,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政府將不能再運用行政權力直接組織或壟斷經濟活動(包括進出口貿易活動)??梢姡M行財產權分散化的產權改革將會自然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市場化或自由化,并實現國內貿易與對外貿易的一體化經營(即國內企業可以同時自由地從事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

實現對外貿易的自由化,使我國的所有企業都可以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這就意味著將自動撤除國內生產企業同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從而使我國的所有企業都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以便靈敏地根據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而且,由于我國的所有企業都是完全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我國的企業既必須完全獨立地承擔出口虧損的財產責任,同時又可以完全獨立地獲得出口盈利所帶來的好處,顯然,這種完全自負盈虧的企業將真正具有內在的自我激勵和自我約束機制,在生產及進出口貿易活動中力求做出最佳的生產經營或進出口決策,以便根據國內外市場狀況和自己的比較優勢出口機會成本最低的產品,而進口機會成本最高的產品,即為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而出口,為利用別國的比較優勢而進口,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實現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而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的企業會真正具有內在的動力和壓力完全根據國內外價格體系的差異以及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不斷地比較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國際市場上的消費者愿意支付或能夠支付的價格,并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盡力以最低的機會成本生產國際市場最需要,因而價格及質量最高的產品,從而使我國的產品真正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可見,產權改革基礎上的貿易自由化,不但不會出現能在國際市場上盈利的產品難以出口,而不盈利或虧損的產品又大量出口,以及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企業相互之間因進行沒有成本約束的無序競爭,導致出口秩序混亂和出口換匯成本不斷上升等“一放就亂”的現象,反而會通過市場的篩選、競爭及淘汰機制最終使得只有那些真正最有效率,成本最低,產品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大量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而那些低效率的,產品根本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就自然被市場所淘汰,這樣就能根本消除出口秩序混亂和出口換匯成本不斷上升等“一放就亂”的現象,從而大大地提高我國的出口創匯能力及對外貿易的效率。而且,由于產權改革將不斷創造出更多的完全在自負盈虧的基礎上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大出口的高效率的企業,因此,這就能極大地推動我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

同時,在合理的產權制度中,由于企業成立的首要前提是擁有獨立的財產,因此,這就將從根本上奠定企業規模擴張的市場機制。而且,由于企業的投資者對企業財產擁有真正的永久性所有權,因此,企業的所有者及經理人員也會有真正的內在動力和壓力為獲得更多的所有者權益而不斷擴充企業的凈資產,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及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這就自然形成企業規模的內在擴張機制。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企業對其凈資產享有所有權,因此,企業之間就真正發生為爭奪所有權而進行的市場兼并或收購活動,從而真正形成企業規模的外在擴張機制。可見,產權改革將真正有利于使規模經濟成為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市場動力。

此外,由于產權改革將使我國的所有企業必須真正由自己承擔虧損的財產責任,這樣,我國的所有企業就會有真正的內在壓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以避免虧損。另一方面,由于產權改革將創造出眾多相互公平競爭的企業,這樣,我國的企業就自然有外在的市場壓力通過不斷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通過降低產品的價格來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而且,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人們對開發技術所形成的財產擁有所有權,這樣,人們也會有真正的內在動力為積累財富而不斷地開發和采用更先進的技術。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技術就自然會不斷進步,這樣,我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出口就自然會不斷增長,從而將根本改變我國出口品的技術檔次較低的問題。

進出口貿易的好處范文第3篇

[關鍵詞]港澳臺投資 中國大陸 國際收支

一、相關文獻綜述

以蒙代爾為代表的關于fdi對國際貿易的替論有效地解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個國家之間發生的直接投資。蒙代爾(mundell,1957)認為在完全滿足要素價格均等化的條件下,資本的跨國流動將會完全替代國際貿易,從而減少東道國與投資母國之間的貿易總量。小島清(kiylshi kojima,1978)提出了fdi與國際貿易的互補關系,強調了直接投資不單是資本的流動,而是包括資本、技術、經營管理技能的總體轉移。小島清的模型表明,fdi擴大了國際貿易的規模。大多數國內學者從定量的角度,如丁文麗(2001)、奚君羊、劉衛江(2002)、許和連、賴明勇(2002)、施敏穎(2002)、高然(2003)、崔學臣和唐左(2003)等運用實證分析認為fdi與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呈正向相關性。

二、計量模型及其分析

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國際收支的影響體現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這兩個方面。從資本項目看,東道國因外商初始投資帶來的資本流入而得到好處;從經常項目看,當外商投資企業向母國支付紅利、利息和特許費及行政管理費時會對國際收支產生不利影響。由于我國直到1995年才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股利和利潤匯回進行單獨報告,數據較缺乏,因此本文將集中考察fdi對我國貿易收支的影響。

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額從1983年的436.2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21737.3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達15.6%。而吸引對外直接投資(fdi)的增長速度遠高于對外貿易增長速度,1983年我國實際吸收fdi僅有6.36億美元,2001年則高達747.68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9.1%。為了研究港澳臺投資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建立港澳臺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的模型如下:

其中下標i表示地區,t表示時間。

模型選取全國31個(97年以前為30個)內地省份、自治區和直轄市作為截面樣本,時間段從1994年至2007年(其中部分變量的數據94年以前統計資料并沒有提供,故數據樣本從94年開始),并用eviews5.0軟件包進行處理,下面詳細說明各個變量的選取方法,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一)t、x、m:分別為各時段各地區進出口總額、出口額、進口額占gdp的比例;

(二)fdi、fdihk、fdio:各時段外商直接投資、港澳臺直接投資和其它外商直接投資比例的平均值,由于各省市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數據無法獲得,而且這兩個指標在本質上是類似的,因此本文采用全部外商直接投資、港澳臺直接投資和其它外商直接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來代替。

用eviews5.0軟件包進行處理,結果如下

三、結論

統計結果顯示港澳臺投資和其它國家外商直接投資都對中國的進出口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這與我國對外企的出口導向型政策有關,反映了80年代以來出口導向型引資政策的明顯作用,外資的大量涌入從數量上推動了中國出口的增長,從而帶動了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而且外商投資企業從事加工貿易的比重較高。由于外商通常在國際貿易中具備良好聲譽和廣泛的銷售網絡,以出口導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資有助于東道國進入國際市場競爭,而外資為東道國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加工工藝,也有助于提高東道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通過后向關聯效應產生的需求帶動國內企業的“間接出口”;通過技術溢出效應,促進本地企業發展,形成產業集群,帶動整個地區技術創新和出口增長。

仔細分析統計結果可以發現:對于港澳臺投資而言,其對出口的促進作用大于對進口的促進作用,而對于其它外商直接投資而言,情況正好相反,其對出口的促進作用小于對進口的促進作用,并且不論是出口促進效應還是進口促進效應,港澳臺投資都大于其它國家外商直接投資的促進效應。這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解釋:1)港澳臺地區投資商由于自然資源匱乏,且勞動力成本較高,他們在中國大陸進行投資主要是充分利用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及其它資源,如果根據kiylshi kojima(1978)對外商直接動機的分類,可以看出港澳臺更傾向于自然資源尋求型和低成本勞動力尋求型,而其它國家外商直接投資更看重的是中國大陸廣闊的市場,從動機分析屬于一種市場尋求型。2)從進口角度看,外商投資企業通常比當地企業有更高的進口傾向,特別是資本品和中間產品的進口將導致東道國的貿易赤字,但同時以國內市場為導向的fdi將會減少東道國從國外進口的需要,這實際上就是進口替代。3)一些跨國公司通過從國外母公司高價進口原材料、零配件實現利潤轉移,達到避稅的目的,表現在統計數據上就是對進口的貢獻大于對出口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丁文麗,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出口總量及結構的相關關系分析,經濟經緯,2002(2),96-98

[2]奚君羊,劉衛江,外商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實證分析,上海財經大學學報, 2001年12月,第3卷第6期:3-11

進出口貿易的好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匯率 升值 出口貿易

一、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基本情況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放棄單一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從人民幣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攀升,從2005年7月21日的8.1100升值到現在(截止到2008年3月4日)的7.1175,累計升值幅度已達12%。(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見下圖)。匯率作為影響出口商品的價格因素,對出口有著重要的影響。匯率對出口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來實現的。理論上講,匯率的變動可以影響產品的相對價格,從而使出口量發生變化,并影響到貿易收支差額。匯率變化對貿易產生的影響一般表現為:本國貨幣升值會提高出口商品的國外價格,通過這種相對價格的變化,在符合一定的出口需求價格彈性的條件下,出口相應減少,從而出口商品的生產企業受到不利價格的影響??偟膩碚f,人民幣匯率上升會減少出口。

二、在本幣升值的情況下,我市出口增加及其主要原因

秦皇島市作為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其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尤其是出口貿易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一環。而人民幣升值必將給其經濟發展帶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影響莫過于進出口貿易(本文將從出口方面進行分析)。那么人民幣升值將會對秦皇島市的出口貿易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據來自秦皇島市商務局的統計,2007年我市出口達到214491萬美元,與2006年同期相比增長9.4%。而煤炭出口比重已從2004年的63%下降到2007年的34%。如果剔除煤炭出口,我市出口1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8%,遠高于9.4%的增幅。本幣大幅升值出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卻有所增加。經過對我市出口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

眾所周知秦皇島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輸出港,以出口煤炭著稱。但最近幾年來我市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變化。尤其是2007年的出口增長是在出口大戶中煤秦皇島進出口公司出口凈值減少1.6億美元的情況下取得的,由此可見我市的出口貿易對煤炭等資源性產品的依賴正逐步下降,而機電產品、農產品等非資源性產品的出口在快速增長。2007年,全市機電產品出口4.7以美元,增長25.8%;農產品出口1.9億美元,增長32%,另外鋼鐵、皮革制品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而高科技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受匯率波動影響的幅度很小,因此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出口還繼續增加。

2.私營企業的大量參與及靈活的定價決策

在企業的出口行為中,出口價格與市場份額之間的選擇有時是困難的。但是從長期來看只要企業對某一地區的出口能得以保持,提高和穩定市場份額的偏好就會加強。尤其是私營企業有較靈活的定價決策,它們為了保持或擴大市場份額,在面臨匯率變動時將調整價格,使得出口到目的地的產品價格以目的地的貨幣表示能維持不變,以換取市場份額上的好處。而我市的私營企業在2004年國家取消外貿經營的準入門檻后,紛紛加入到國際貿易的隊伍中來。2007年,全市私營企業共完成出口2.2以美元,比上年增長近一倍。因此,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我市的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出口到外國商品的加價幅度被有效降低,出口廠商并沒有同幅度提高出口價格,這樣出口水平將不會受到匯率波動的影響,繼續快速增長。

3.不斷開發新的市場

據我市商務局統計,亞洲、北美和歐洲仍然是我市主要出口市場,日本和韓國是我市最大的貿易伙伴。但通過分析發現,我市出口市場正在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例如,對亞洲、北美洲等傳統市場的出口增幅已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對拉美、非洲、大洋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增幅遠高于全市的平均增幅。又如,亞洲雖然是我市第一大出口市場,占全市的出口比重的近七成,但市場內部卻出現顯著變化;去年我市對亞洲主要市場――日本、韓國、我國臺灣地區的出口均出現小幅下降,而對東盟國家的出口首次突破1億美元,增幅高達45%,對中東地區的出口增長同樣引人注目,阿聯酋和沙特已成為我市2007年十大出口國家和地區之一。原有市場繼續鞏固加強的同時,不斷開發新的市場,是我市出口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下,繼續快速增長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三、結論及建議

進出口貿易的好處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對外貿易;匯率風險;防范

進出口貿易是典型的涉外經濟活動,企業在外貿業務中要收付大量的外匯或擁有以外幣表示的債權和債務,故涉及外貿活動的企業受匯率變動的沖擊更為顯著和直接,面臨的匯率風險也更大。

一、匯率風險的形成機理

(一)匯率波動引發匯兌風險

在外貿業務中,從最初的合同訂立到最終的貨款交付,一般都有一段較長的時間間隔,在此期間若外幣升值,進口企業支付既定的外幣數額要付出更多的本國貨幣;而若外幣貶值,則出口企業收進既定數額外幣結匯時可得的本國貨幣更少了。雖然以外幣表示的款項數目沒有變化,但反映到企業的收益水平上,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可能遠遠超過企業進出口業務所獲得的利潤。

(二)匯率波動產生利潤風險和市場占有率下降風險

當人民幣升值時,在匯率完全傳遞的情況下,我國出口商的外銷價格如果與貨幣升值上升同等幅度,在國際市場上此商品價格需求彈性較大的情況下,那么出口的數量就會銳減,進而導致出口企業喪失市場份額,收益下降;如果出口商自己承擔一部分本幣升值帶來的利潤成本,只部分地提高出口品價格,則會直接導致其出口利潤下降。他們只有自己承擔大部分本幣升值帶來的成本,而無法向外國進口商轉嫁,因此,當前人民幣不斷升值的現實背景加劇了出口廠商的利潤風險和國際市場占有率下降的風險。

(三)匯率波動導致折算風險

在我國,符合條件的企業在賬面資產上不僅有人民幣資產而且有外幣資產,但其綜合財務報表上的資產和負債都要統一折算為人民幣來表示。由于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資產負債表中某些項目的價值也會相應改變。目前我國規定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日波幅遠遠小于兌非美元貨幣匯率的日波幅,對于最終財務成果以人民幣結算的我國企業而言,如果他們使用非美元貨幣計價結算,則其面對的匯率風險要高于用美元計價結算。

(四)匯率變動將強化企業預期并影響其業務拓展

現實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將對出口企業的預期產生很大影響,并進而影響其業務拓展。在企業預期人民幣匯率持續走高的情況下,其可能會通過提價來確保正常收益,但當進口國的貨幣購買力保持穩定或出現對內貶值時,提價的結果將使得企業損失大部分客戶,進而導致經營困難。

(五)匯率變動可能導致企業價值變動

人民幣匯率改變有可能會導致企業價值發生變動。比如,對于我國外貿企業而言,如果基于公司價值的層面,在人民幣匯率的單邊升值走勢下,以未來美元現金流的現值衡量的企業價值,將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水,從而

可能影響到企業的融資能力及投資價值。

二、人民幣匯率風險的衡量

在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之后,人民幣就走上了逐步升值的道路,且升值幅度呈遞增態勢,我國企業對外貿易的匯率風險因此逐漸積累和放大。

人民幣匯率風險的程度可由方差計算的波動率和幣值變動幅度來綜合反映。從圖1可以看出,經過匯改初期的微幅波動之后,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程度逐漸上升趨勢。2005年匯改至年底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日間波動率僅為0.0001,人民幣匯率僅升值0.5%;2006年的波動率迅速上升至0.005,人民幣匯率也升值了3.4%;而2007年的波動率進一步擴大至0.017,人民幣匯率也升值了6.9%。這就意味著,在2007年,如果企業沒有做任何匯率風險的防范措施,僅人民幣升值一項就使其利潤率減少6.9%以上。而從2007年末到2008年2月底,人民幣兩個月升值幅度就達到2.1%。對于那些習慣了在國際市場上靠薄利多銷維持生存的國內企業而言,這種匯率變動的風險已經對其敲響了警鐘。

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單邊升值相比,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呈現出雙向波動的走勢。在2005年初至2007年末這段期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率為0.07,而對歐元匯率的波動率為0.15,可見國內企業對歐洲貿易的匯率風險程度更高。另外,人民幣對歐元匯率的方向并不固定,匯率風險更難確認。在2005年11月16日之前,人民幣對歐元匯率由10.98升值到9.43,但此后人民幣對歐元朝著貶值方向演變,至2007年末,已貶值到1歐元兌換10.65元人民幣,貶值幅度高達13%。這就意味著,那些以歐元作為結算貨幣的國內進口企業,匯率變動已經使進口成本上升了13%。表1反映了這幾種匯率的統計性質。表1數據表明,人民幣與我國主要貿易伙伴的貨幣匯率波動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跇藴什詈头讲畹姆治龆急砻魅嗣駧排c港幣匯率波動幅度最小,與英鎊匯率波動幅度最大,與歐元匯率波動幅度也比較大,與美元和日元匯率波動幅度基本相當。由于這幾種貨幣都是我國主要貿易伙伴使用的幣種,波動幅度的增加顯然是我國貿易商必須面對的交易風險。

上面的計算僅僅揭示了已經發生的風險程度,而將來要面臨的匯率風險還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從國內外經濟形勢來看,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將會持續擴大,升值速度也將繼續加快。一方面,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的國際收支順差將繼續增加。盡管國內經濟高速增長,但受到社會保障、教育以及體制方面的約束,國內需求提升乏力,加大出口是消化國內產能的主要方式,貿易順差的擴大必然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對我國持續施加升值壓力。歐美等國為保護本國利益或轉嫁國內危機,通過各種途徑要求我國放寬匯率波幅,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人民幣匯率很難維持小幅微升的走勢。此外,國內的緊縮貨幣調控以及由此引發的升值預期,也會促使人民幣匯率繼續走高。因此,未來的匯率風險程度還將有所上升,成為企業外貿活動中面臨的首要風險。

三、匯率風險的后果評估

從目前情況來看,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并未對我國外貿總體格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2005年至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了52.9%,進出口貿易盈余更是增長了157.4%,這說明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還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勞動力、自然資源等要素稟賦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匯率波動的影響。盡管人民幣相對美元持續升值,但我國企業的成本優勢仍然較為明顯。而且很多企業以加工貿易為主,人民幣升值在增加出口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原料進口成本,兩相折中后并未受到多大影響;另一方面說明我國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有所增強,可以積極采取合理措施規避匯率風險。

但是總體的波瀾不驚并不能掩蓋局部的負面沖擊。由于特定行業的貿易模式區別較大,匯率波動的影響存在明顯的行業差異。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的行業而言是長期利好,但對出口為主、外幣資產高的行業沖擊較大。其中,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等低附加值、低利潤出口行業將受到影響。紡織企業對于人民幣升值的承受能力也在不斷減弱。然而,對于那些技術和資本門檻較高的行業而言,如電子、機械、冶金等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這些行業中的企業利潤率相對較高,且議價能力較強,能夠在合同中增加合適的價格條款規避風險,人民幣升值對其的沖擊相對緩和。

此外,近年來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增長也比較快,在我國對外經濟合作關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已有相當大規模,2007年末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達6189多億美元。表面上看,進入我國的外資既能獲得投資收益,又能獲得人民幣升值的收益,真可謂一舉兩得。但是,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風險從我國近兩年來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上早已體現出來,從2004年到2005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幅為28%,而從2005年到2006年,這數值已經下降到15%,從2006年到2007年進一步下降到14%。這說明,人民幣不斷升值并沒有對外商直接投資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因為一旦投資者將其外幣資產換成人民幣資產,等若干年后再兌換回去時,可能面臨人民幣更大幅度的升值所帶來的損失。因此,人民幣不斷加速升值以及仍然存在的升值預期顯然會影響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另外,已經獲取相當投資收益的外資也會在各種借口和渠道下流出我國。它們一方面已經取得了投資收益,分享了我國經濟調整增長帶來的收益;另一方面經過這兩年的人民幣升值,它們也獲得了升值帶來的好處,正所謂一舉兩得。因此,不斷加速升值的人民幣很可能促使它們盡快匯出以實現收益。

四、匯率風險的控制措施與建議

針對上述幾種主要的外貿風險,本文提出以下幾點風險控制的措施與建議。

(一)合理選擇結算貨幣

在對外支付中,應多使用軟貨幣,而在收匯時則應多使用硬貨幣;在對外融資中,應爭取使用軟貨幣以便減輕債務負擔。從目前的國際貨幣走勢來看,美元將會延續弱勢,而歐元的強勢地位短期內難以改變,人民幣也將持續升值趨勢。因此,要力爭在對外貿易中以美元作為支付和融資的貨幣,而用歐元作為收入結算的貨幣,尤其是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另外,還要注意保持外幣資產與負債的幣種匹配。

(二)積極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在發達國家,外貿企業利用衍生金融市場的金融工具進行保值操作是規避國際貿易中匯率風險最常用的方法。匯率保值操作主要有外匯遠期、外匯期貨以及外匯期權。這些現代衍生金融工具在西方企業的外貿風險控制中得到廣泛應用,而我國企業對此還相當陌生。外貿企業應當積極主動學習掌握外匯避險工具。在匯率波動幅度逐漸擴大的情況下,培養外匯專業人才,不斷積累自己的外匯風險管理能力,以便在匯率發生波動時采取適當措施保全自己的利潤。

(三)擇機確定合同價格和結算方式,適當分散交易風險

我國出口企業在結算貨幣呈現貶值趨勢時,可適當提高出口價格,或與進口商約定按一定比例分擔匯率損失;當結算貨幣可能升值時,我國進口企業可要求境外出口商降低進口商品價格。外貿企業還可通過提前或推遲結算時間來規避匯率風險。企業可以根據結算貨幣的匯率走向選擇提前或推遲結算,如果預測結算貨幣相對于本幣貶值,我國進口企業可推遲進口或要求延期付款,而出口企業可及早簽訂出口合同收取貨款,反之,進口企業可提前進口或支付貨款,出口企業可推遲交貨或允許進口商延期付款。

參考文獻:

1、趙明昕.出口貿易中的國家風險管理[J].保險研究,2006(6).

2、侍偉.出口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組合型方案[J].中國外匯,2006(5).

3、牛晉玲.進出口貿易中外匯風險的防范[J].世界經濟情況,200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林县| 广德县| 吉隆县| 顺平县| 姜堰市| 边坝县| 宁都县| 手机| 屏南县| 两当县| 大足县| 右玉县| 改则县| 东宁县| 连州市| 澜沧| 宜春市| 黔西县| 汉中市| 巴彦淖尔市| 仙桃市| 鄂温| 白山市| 陆河县| 静宁县| 保亭| 襄垣县| 兰溪市| 静海县| 六枝特区| 通许县| 南皮县| 鸡泽县| 宁乡县| 哈巴河县| 威信县| 平遥县| 沾化县| 华容县| 濮阳县|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