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醫結合的看法

中西醫結合的看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醫結合的看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醫結合的看法范文第1篇

中國醫學,或日醫療事業的發展方向是:中西醫結合。“中西醫結合”思想,始于16世紀明末清初“中西醫匯通”思想的產生,到張錫純所著的《醫學哀中參西錄》一書問世。在1913年做的《講堂錄》筆記中留下至理名言:“醫道中西,各有所長”,“又各有所偏”。

李鼎銘在延安用中藥給治愈了風濕性關節炎、胃病以后,征求李鼎銘對中西醫的看法。李鼎銘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中醫有中醫的長處,短處;西醫有西醫的長處,短處。只有把中西醫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聽后,十分贊同李鼎銘的意見,高興地說:“你這個想法太好了,今后中西醫一定要結合起來。”不久,陜甘寧邊區成立了中醫研究會和中西醫協會等等,為中西醫結合方針的確立作了可貴與有益的探索。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視中醫事業,確立了中西醫結合的方針。1950年11月2日,在為第一次全國衛生會議的題詞中號召:“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斗。”從而正式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方針。在中西醫并存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對待,今后應該如何發展?又于1953年明確指出了發展方向,就是走中西醫結合、創立我國新醫學的道路。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醫在中國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成立了一批中醫學院、大學、科研機構,設立中醫醫院,在西醫醫院中設中醫科,中藥店到處可見等。

然而,“中西醫結合”由方針政策到醫學科學概念的過渡,是一個極為復雜、嚴肅的醫學科學問題。中西醫并重、東西方文化與科學并存和共同繁榮是“中西醫結合”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要走過相當長的創造衍變之路。這是政府和醫學界所應考慮、解決的問題。

作為平頭百姓,作為病家,所面臨的“中西醫結合”,是狹義的,是生了病,要用中醫,還是西醫,還是中西結合的新醫來治療的問題。

我生活在上海已半個世紀,我偏向于有病先找中醫。我考慮,中醫是祖宗傳下來的治病經驗;它是針對人體整體素質情況來治病的,不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中藥的副作用相對比較小。我聽過北京301醫院一位著名專家的報告,他說時下藥源性疾病很普遍、很嚴重,如抗生素用得過多、過濫。

中西醫結合的看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 中醫藥;西醫藥;高血壓;治療方法

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運動不足,老齡人口增加,我國高血壓病患者人數已超過兩億。高血壓病是臨床常見病,是腦、心臟、腎臟疾病發病以及致殘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發病率高,危害性大,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治療高血壓病主要以藥物為主,單純運用中西藥物治療本病各有其優勢和局限性,而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能較好地控制血壓、改善臨床癥狀及治療并發癥[1]。同時,中藥、西藥還可以優勢互補,減毒增效。

1 中醫學對高血壓病的認識、診治和存在不足

在中醫學中,沒有原發性高血壓這一病名,但是,由于高血壓病患者多存在頭暈、頭痛的癥狀,所以中醫學將其列為“眩暈”“頭痛”[2]。造成眩暈、頭痛的原因可分為外感與內傷。本病主要在心、肝、脾、腎,諸臟邪實主要表現在濕濁、痰濁與血瘀。其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密切相關;其病機在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發病機理多為復雜。

中醫理論根據其發病機理的不同、臨床癥狀的表現不同和發病的病因病機不同,將高血壓病大致劃分為肝陽上亢型、腎陰不足型、氣血虧虛型等,針對不同的類型辨證施治,采用不同的配方對癥治療。例如肝陽上亢型用清肝瀉火的方法治療,陰虛陽亢型采用滋腎平肝的方法治療等[3]。近年來,隨著中醫治療高血壓病研究的不斷深入,中藥在治療高血壓病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單味和成方在治療高血壓病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根據現代藥理研究,在諸多中藥中,影響鈣通道的中藥有當歸、川芎、紅花、赤芍、黃芩、丹參、前胡、肉桂、羌活、獨活、三七等[4];影響腎素、血管緊張素的中藥當歸、紅花[5],可抑制腎素活性;甘草、白芍、地黃、板藍根、半夏、山楂、何首烏、牛膝、澤瀉[6]等影響血管緊張素;利尿的中藥有茯苓、澤瀉、桑寄生、杜仲、山楂葉、防己、羅布麻、決明子[7]等。多數中藥均具有降壓作用,他們還分別具有鎮靜、補腎、利尿、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強心、擴張冠狀血管和腦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和腦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應以及抗心律失常等。

盡管有多種中藥具有降壓特性,但是,如果單一用中藥治療高血壓病,比西藥降壓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①中藥降壓起效較慢,對于危急性高血壓病患者救治效果欠佳;②中醫辨證施治,對不同個體的高血壓病患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③中藥湯劑煎煮費時,氣味難聞,若常年連續服藥患者很難堅持。

2 西藥對高血壓病的治療及副作用

在我國,西醫臨床使用的降壓藥主要有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鈣拮抗劑(CCB)、β受體阻滯劑(BB)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等五大類,并已聯合用藥。這些降壓藥在治療高血壓病時作用靶點明確,降壓作用較強,能迅速地控制血壓。但幾乎所有的降壓西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若長期使用某種降壓藥,就會產生耐藥性,只有不斷增加劑量或定期反復變換其他西藥,或者合并多種西藥使用才能控制住血壓。另外,還存在即使用藥后血壓已經降到正常,但患者的頭暈、頭痛等臨床癥狀卻得不到明顯改善等問題。

3 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可以優勢互補、減毒增效

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的過程中,仍以西藥降壓為主,中藥降壓為輔。西藥重點是快速使血壓降到正常值,與中藥配合應用,可以減小西藥用藥的劑量,減輕西藥所引起的毒副作用,還可以彌補中醫對不同個體辨證施治所引起的局限性。中藥主要是糾正和彌補西藥在降壓過程中產生的毒副作用,減輕高血壓病患者的不良癥狀。中西醫結合能產生協同作用,增加臨床療效,延緩原發性高血壓出現靶器官(心、腦、腎)損害和發展,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能夠使患者長期、穩定地服用一種中西藥聯合配方,消除用藥過程中的耐藥性,克服患者經常變換降壓藥的煩惱,以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

4 中藥+利尿劑+BBC治療多型原發性高血壓的探討

根據中藥、西藥在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的不同特點及存在的副作用,筆者結合多年臨床聯合用藥的經驗,采用中藥配方(天麻、龍膽、鉤藤、丹參、地龍、桑寄生、黃芩、杜仲、白芍、羅布麻、澤瀉、川芎、當歸、生地黃、牛膝)共為散劑,臨床稱之為天麻平肝散,配合利尿劑+BBC治療多型原發性高血壓。對照組患者500例口服利尿劑雙氫克尿噻片,每天1次25mg,硝苯地平片每天1次10g。治療組(大部分為口服西藥降壓效果不理想者,或有明顯副作用反應的患者)500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服用天麻平肝散每天每天1次,每次3克。觀察組治療3個月,結果對照組顯效205例,有效212例,無效83例,總有效率83.4%,且有68例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惡心、干咳、面部潮紅、肌無力等癥狀;治療組顯效475例,有效2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9.4%,且沒有出現不良反應的現象,多數患者反映經過上述聯合用藥后,眩暈、頭痛、煩躁、干咳、水腫、失眠、口干口苦等高血壓的不良癥狀都得到了非常明顯的改善。截至目前,采用上述聯合用藥的方法,已為4000多例不同類型的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建立了治療病案,跟蹤服務。患者最長的服藥時間已達13年,血壓水平非常穩定和正常,服藥每天1次,非常方便,經濟實惠。且用藥量可隨著血壓水平穩定的情況,逐漸減少用藥劑量,有的患者目前已達到間隔2d或間隔3~4d服用一次,仍然保持血壓正常和穩定。此種方法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一使用中藥或西藥。

在高血壓病臨床治療中,正確開展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可達到中西醫優勢互補、減毒增效的作用,治療效果也非常理想,使得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會不斷改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郭慧君.王知佳.劉玉芳.從高血壓病的治療談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思路[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9):1882-1883.

[2] 宋安華.中醫治療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11,18(25),164-165.

[3] 張坦生,王榮霞,等.自擬降壓湯治療原發性高血壓48例[J]安徽中醫臨床,2011,21(5):138-142.

[4] 孫曉光,蔣偉哲,黃仁彬,等.龍眼參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和SD大鼠血壓的影響[J].中草藥,2001,23(8):727-729.

[5] 劉發,魏苑,楊新中.紅花黃素對高血壓大鼠的降壓作用[J].藥學學報,1992,27(10):785-787.

中西醫結合的看法范文第3篇

【摘要】:隨著中藥藥理研究、劑型改革的迅速發展,大量中藥制劑應用于臨床。現代西醫學盡管與祖國傳統醫學體系各異,但各有所長,互相取長補短更能促進醫學的發展。作為中國的西醫生,如能主動地學習、應用中醫藥,結合自身的優勢,一定會取得可喜的學術成果,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醫藥學作出貢獻。這對臨床醫療無疑具有積極意義,然而,在中藥制劑應用過程中,也明顯存在一些問題。以下就筆者近年在中醫會診工作中,發現西醫應用中藥制劑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現象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西醫;中藥;臨床

目前我們對醫學方面的了解和分析,中醫藥已為人類的健康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作為中國的臨床一線的西醫生,腳踏在中醫藥寶庫的福地,完全應該和可以發掘祖國醫藥的寶貴資源,充實自已的醫療技能,更快更好地為患者,做好防病治病工作,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現代醫藥學而奮斗。

一、 不合理用藥的主要表現

1.1  盲目用藥

由于醫生缺乏中醫基礎知識,用藥過程中,寒、熱、虛、實基本病證分辨不清,而導致盲目用藥,違反了“辨證論治”的原則。多見于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受藥商、藥廠宣傳的影響,在科里形成的習慣性用藥,幾乎每個患者都用同一種藥。如脈絡寧注射液,因介紹本品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及抗凝血、溶血栓的作用而用來治療動脈硬化,腦血栓后遺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這無可非議,但必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該藥性偏涼,有清熱養陰作用,對無熱、無陰虛的患者雖有血淤也不宜應用。尤其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屬陽虛寒凝者用后反而加重病情。又如參脈針劑能強心升壓,改善冠脈流量,減少心肌耗氧量,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但在應用時,宜根據患者的體質酌情選用。偏熱體質用后會出現牙痛、咽痛等內火癥狀;二是醫生對某些藥物的功效一知半解,生搬硬套。一般認為大活絡丹祛風濕,六味地黃丸補腎。殊不知大活絡丹辛香走竄,藥性溫燥,對紅腫熱痛的急性期關節炎不宜用;六味地黃丸補腎陰,腎陽虛或兼實證不宜用。臨床上往往可見到舌紅苔黃厚燥,脈滑,濕熱很重的關節炎患者,醫生還用大活絡丹;舌淡苔白厚膩者用六味地黃丸。這都是原則性錯誤,應引起重視。1.2 久用不止

會診過程中,常發現有些中成藥,從入院一直用到出院。對體虛無明顯兼證,需要用補益藥的患者,可以較長時間服藥。而對虛實夾雜的病癥,應本著“急者治標,緩者治本”的原則酌情用藥。如脾胃虛弱所致的胃脹、胃痛,可暫用六味安消膠囊、保和丸之類行氣消導治其標,癥狀緩解后,改用健脾益氣的香砂養胃丸治其本。還有老年習慣性便秘,臨床經常用番瀉葉沖劑。老年便秘多為氣血虧虛,大腸津液不足所致,宜緩補兼用潤腸通便之品。即便用番瀉葉這類攻下性烈之品,也只是在緊急情況下臨時運用,不可久用。有一典型病例:某患者,66歲,男性,患“陳舊性心肌梗塞并心力衰竭”。入院時,服用冠心蘇和丸1個月,出院后又按醫囑服用近半年。接診時,患者一派心氣不足的表現。冠心蘇和丸用于胸痹疼痛,久用則耗氣傷正。何況是一老年患者,又有心力衰竭,更要謹慎用藥。

1.3 多藥合用

在臨床科室中,特別是內科系統,個別醫生常同時將多種中藥制劑聯合運用。如丹參滴丸、地奧心血康膠囊、銀杏片等功效相近的藥物重復運用。有的甚至將藥性相反,相互拮抗的藥物混合使用,往往影響療效。

二、 西醫應用中藥

西醫應用中藥的時候我們學習中醫思維和技巧。首先是當醫學生時,已有簡要的中醫課程,執業后還有許多形式的“西學中”的培訓學習,只要感興趣和主動學習,向中醫老師求教和實踐的機會有的是。西醫學習中醫,首先要拼棄向不科學倒退的思想。其實,能治病就是科學。至于科學依據,有的已揭示,有的尚待揭示;其次,還要拼棄西醫搞中醫難出成果的看法。作為臨床醫生,更快更好地治好我們遇到的疾患,就是成績,至于出科研成果,西醫使用中藥,或許更容易出成果。我在學醫和進修的老師中,就有不少有高深醫學水平的西醫專家,他們在臨床用藥時根據需要,中西并重,中西藥選用,使其在醫療實踐中如虎添翼。如南方醫科大學教授,附屬珠江醫院神經內科專家,解放學中將級軍醫、中央首長保健醫師田時雨,如中華醫學會廣東皮膚學會會長,中山醫學院皮膚科教授,中山二院皮膚科主任曾凡欽雖本科畢業后又留學外國,掌握著本專業的高尖理論和技術,仍在診療中應用以前學過中藥知識,按病情需要開中藥處方,在他的治療“紅斑性狼皰”書著中,也專列了中藥療法。他們的成就也證明了中西醫結合和并重的科學性。

三、 利用優勢,研發創新

西醫生研究中醫,使用中藥,開展中西結合的優勢在于:(1)我們掌握了現代醫學的基礎顧理論和研究方法,而過去寫出中醫經典的前輩名家當時沒有掌握到;(2)我們中國的西醫有這個環境開展中西結合,而外國的醫生辦不到。這兩方面的優勢就可以取得比前人和當代外國人都得不到的成果。此外,他還根據臨床療效,擬定了幾十個藥對。他對中西醫結合的看法,也頗為客觀:“中西醫只有相互佐證和補充,才能提高療效。”祝老的這句話,其實也鼓勵西醫參與到中西結合的實踐中去。

四、 建議與對策

醫院及臨床醫生要重視存在的問題,改變過去歧視中醫的觀念。樹立一種在中醫藥走向國際市場的今天,作為一名中國醫生,必須了解和掌握祖國醫學基本知識的理念,調動積極性,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普及中醫基礎知識。通過培訓、講座等形式使臨床醫生掌握基本的八綱辨證及用藥原則,做到合理應用中藥制劑。加強中西醫協作,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醫院中醫科醫生可分管指導各科中藥制劑的應用,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同時虛心求教學習西醫知識,雙方互利,共同提高。開展健康教育,進行科普宣傳,使廣大患者懂得服藥方法、用藥禁忌等中藥常識。

綜上所述,糾正中藥制劑在臨床應用中的各種不合理現象,刻不容緩。只有科學合理地用藥,才能使中藥制劑在臨床醫療中,真正發揮其功用。生活,工作在中國的西醫生,面對祖國傳統醫藥的博大精深的氛圍,有與中醫和中西結合醫生共事的有利條件,又有應用中西結合臨床醫療的寬松環境,真應好好掌握機遇,為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為促進創立有中國特色的醫藥學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路亞平,姬威威.中藥外敷結合西醫治療糖尿病足90例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2,(2).

中西醫結合的看法范文第4篇

此前,關于我國中醫針灸“申遺”的新聞曾引來不少關注,因為不少公眾一度擔憂我國中醫針灸“申遺”可能遭鄰國政府反對。然而,好事多磨,如今中醫針灸順利“申遺”成功,這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但隨著中醫針灸成功“申遺”,相應的后續問題也跟著冒了出來。譬如,中醫針灸治療價格是否提高?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回復:中醫針灸申遺成功和價格沒有必然聯系。

王國強局長認為,如果中醫的服務價格長期不能體現其勞務價值、技術職能價值,可能造成中醫不愿意從事針灸,最終導致中醫針灸失傳。然而,作為一名中醫藥從業者,筆者對此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目前公立中醫醫院的收費標準并不低。單從藥品的價格比較,中成藥價格并不低于西藥,況且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趨勢,讓不少中醫師早已經習慣于依賴器械輔助檢查。因此,患者到中醫院看病不比西醫院便宜。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患者似乎更喜歡到西醫院看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藥價格不菲,且療效不夠明顯、治療周期長。

另一方面,中醫的特點決定診療費用應低于西醫。關于中西醫特點比較有一種說法:西醫看“廟”、中醫看“人”。現代醫學的發展建立在諸如生理、病理、生化等各類基礎學科之上,因此西醫需要憑借一系列的儀器、生化檢查后參照診斷標準作出明確診斷,因此治療過程中更多地依賴器械。但是中醫診斷的手段主要通過望、聞、問、切來收集信息,決定了中醫藥治療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要低于西醫,這也是中醫藥療法與生俱來的優勢。

可見,中醫針灸等傳統中醫藥療法當下處境尷尬,中醫藥事業發展步履維艱,其根源不是因為收費標準太低,而是沒有贏得廣大患者發自內心的認可和信賴。很多公立中醫院之所以效益不好,主要原因是未充分發揮中醫本身的特色和優勢、診療效果無法讓患者滿意、優秀的中醫藥從業者后繼乏人……因此,要讓中醫針灸等中醫藥療法被公眾信賴,充分發揮其特色和優勢是必要的前提,擁有大量優秀的中醫藥人才則是保障。

中西醫結合的看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腹瀉病; 兒童; 治療; 進展; 綜述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6.042

小兒腹瀉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是導致全球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在我國5歲以下小兒約有2.98億人次患腹瀉,發病率為每年0.86~3.9次/人,平均每年2.5次/人[2],其中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高,1歲以內約占半數[3-4]。小兒腹瀉發病因素多而復雜,多持續數天,無特異性治療方案,易造成兒童營養不良,生長發育受限,甚至引起死亡,其治療原則為臨床療效最佳,不良反應最少,費用最低。近年來對該病的治療取得了新的進展,現總結如下。

1 飲食療法

飲食療法是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1998年我國制定的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中提出了飲食療法,隨之得到了廣泛認同,并在腹瀉病中得到廣泛推廣。小兒腹瀉期間,母乳喂養者可繼續母乳喂養,但應縮短喂乳時間,適當延長喂乳間隔時間;年齡在6個月以下的人工喂養者可繼續喂配方乳,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年齡在6個月以上的患兒可繼續已經習慣的日常飲食,如奶粉、稀飯、粥、蛋、面條、魚末、肉末、新鮮果汁等,但應避免給患兒喂食含粗纖維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飲食,以免使病情加重或遷延難愈。病毒性腹瀉常有繼發性雙糖酶( 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對疑似病例不宜用蔗糖,暫停乳類,改為腹瀉奶粉,時間1~2周,腹瀉好轉后逐漸轉為原有喂養方式[1]。楊鴻斌[2]認為限制高蛋白食物的供給,合理調配飲食,更有利于腹瀉次數的減少及疾病的恢復。

2 病原治療

2.1 抗生素 小兒腹瀉傳統治療方法中, 禁食、過多輸液和濫用抗菌藥物是不合理的。非侵襲性細菌感染者(水樣便)可不用抗菌藥物,但對新生兒、小嬰兒、重型患兒等可選用敏感抗菌藥物,侵襲性細菌感染者必須使用抗菌藥物。趙曉穎[3]對頭孢噻肟鈉治療小兒細菌性腹瀉進行了觀察。該研究將214例小兒細菌性腹瀉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110例與對照組104例,對照組口服蒙脫石散,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靜脈滴注頭孢噻肟鈉,兩組均用藥7 d,治療期間主要觀察患兒的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觀察的結果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8.2%,對照組的有效率為89.5%,經統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抗病毒藥物 引起小兒腹瀉的病原體有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其中7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對于單純病毒感染的患兒,臨床上可用抗病毒藥物(如利巴韋林、更昔洛韋、干擾素等)治療,但其療效有限,病毒感染病程有自限性,預防脫水,合理補液患兒多可自愈[5]。

3 微生態制劑

大部分腹瀉患兒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現象,微生態制劑主要為益生菌,它可通過占位效應、營養競爭、分泌抑菌或殺菌物質、產生有機酸、刺激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分泌等機制阻止致病菌及毒素黏附,抑制或拮抗致病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長,從而糾正菌群失調,以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6]。目前用于臨床的益生菌常見的有地衣芽胞桿菌活菌、雙歧三聯活菌、雙歧四聯活菌及枯草桿菌腸球菌等。國內外研究表明益生菌治療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安全有效,能明顯減少腹瀉次數,改善大便性狀,較快緩解病情[7-9],但因抗菌藥物在殺死病原菌的同時,也殺死了正常腸道菌群及微生態制劑的活菌成分,因此,使用微生態制劑時應與抗菌藥物相隔2 h以上。

4 腸黏膜保護劑

蒙脫石散是由雙四面體氧化硅、單八面體氧化鋁組成的,是天然的吸附性物質,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氣體等有極強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的作用;此外對消化道黏膜還具有覆蓋保護能力,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力,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其不影響食物在胃腸道中的運行,不被胃腸道吸收,不進入血液循環,對肝、腎、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等均無影響,用于急性水樣便腹瀉及遷延性腹瀉安全且療效好,至今在臨床應用中還未發現與蒙脫石散相關的嚴重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10-13]。服用此藥時不能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應在服本藥前1 h服其他藥物。

5 補充微量元素與維生素

鋅是人體重要的微量元素,鋅對腸道上皮細胞的完整性、消化相關酶的活力有著重要影響,研究表明鋅缺乏是腹瀉的原因之一[14]。文獻[15-17]報道,腹瀉患兒血鋅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兒童,補鋅能夠保護腸黏膜,提高免疫功能,能降低腹瀉病的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對治療及預防小兒腹瀉有積極的作用[18-21]。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為人體重要的微量營養素,對小兒的正常生長發育、鐵代謝、免疫調節具有重要作用。國內外研究結果證實,維生素A(VA)缺乏與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密切相關。故有學者提出通過補充VA來預防和治療小兒腹瀉。但國內外學者對此看法并不一致,Sattar等[22]研究證明單獨補充VA并不會減少急性腹瀉的病程及降低腹瀉再入院率等,所有他認為非營養不良兒童在腹瀉期間無需補充VA。國內學者李楊研究認為VA輔助治療小兒遷慢性腹瀉的療效不確定,但隨著療程的增加,VA對鋅輔助治療小兒遷慢性腹瀉可能存在一定的協同作用[23]。此外,國內還有一些臨床研究表明,小兒腹瀉補充葉酸、硒、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K3和維生素K4等均可獲得滿意療效[24-28]。

6 消旋卡多曲

消旋卡多曲是一個腦啡肽酶抑制劑。腦啡肽酶可降解腦啡肽,本品可選擇性和可逆性的抑制腦啡肽酶,從而保護內源性腦啡肽免受降解,延長消化道內源性腦腓肽的生理活性,減少水和電解質的過度分泌。口服消旋卡多曲后作用于外周腦腓肽,不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腦腓肽酶活性,且對胃腸蠕動和腸道基礎分泌無明顯影響。臨床實踐表明,消旋卡多曲治療小兒水樣腹瀉或分泌性腹瀉安全、有效、簡便[29-31]。

7 疫苗研究及應用

7.1 輪狀病毒疫苗 3~5歲兒童幾乎都會感染輪狀病毒,輪狀病毒是導致全球年齡

7.2 細菌性腹瀉病疫苗 細菌性腹瀉是造成發展中國家兒童死亡的主要病因,其病原體主要包括志賀菌、霍亂弧菌、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及空腸彎曲菌,因此安全有效的疫苗是控制細菌性腹瀉的關鍵措施。細菌性腹瀉病疫苗可分為滅活全菌體疫苗、亞單位疫苗和減毒活疫苗3大類,目前市面上已使用的只有霍亂疫苗,尚無其他有效的預防細菌性腹瀉的疫苗[36]。張文漢等[37]研究認為重組B亞單位/菌體霍亂疫苗對兒童產毒性大腸埃希菌感染性腹瀉的預防效果安全而明顯。

8 中醫藥治療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獨有的傳統文化,中醫藥治療小兒腹瀉病已有悠久的歷史。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現代化戰略的實施,涌現出針對小兒腹瀉病的自擬方劑或內外結合的中醫藥療法,并取得了較好療效。文獻[38-40]報道,黃芪建中湯(黃芪、白芍、黨參、白術、茯苓、桂枝等)、敏煎湯(銀柴胡、防風、烏梅、五味子、甘草)、七味白術散加味聯合暖臍膏(胡黃連、干姜、蒼術各50 g,肉桂、丁香各25 g,冰片5 g)治療小兒腹瀉療效肯定。

9 經皮給藥治療

經皮給藥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最新給藥途徑,主要是指藥物有效成分通過皮膚吸收進入皮下組織和血液,直接治療淺表疾病或經血液運送到全身,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該給藥方式在國內外已得到廣泛使用,被譽為繼口服、注射兩種用藥方式后的第三種給藥方式。經皮給藥具有作用持久的優點,能保持血藥水平穩定在治療有效濃度范圍內,提高了藥物在體內的預見性,避免了胃腸道及肝臟的首過效應,此外,該給藥方式不必頻繁給藥,避免了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性,無創傷,明顯降低了口服用藥及注射用藥的危險性,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目前兒科經皮給藥的方法主要有散劑、油劑、搽劑、硬膏劑、軟膏劑和膜劑,以及近年來出現的巴布劑、貼劑和微乳等。王隆閣[41]使用炎琥寧靜滴聯合經皮給藥治療儀治療小兒秋季腹瀉取得了顯著療效,且能縮短患兒病程,不良反應少。張學芝[42]研究認為腹瀉貼片輔助治療小兒腹瀉安全、簡便、有效。

10 中西醫結合療法

當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尚無特異性藥物治療,但西藥聯合中藥治療此病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可以明顯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吳曉霞[43]對150例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方藥(茯苓、車前子各10 g,扁豆衣、白術、豬芩、澤瀉各6 g,葛根、黃芩各5 g,黃連1.2 g), 大大縮短了腹瀉時間,且提高了大便轉陰率。妥忠[44]使用理中湯加味和腸道微生態療法治療46例小兒慢性腹瀉總有效率達95.7%。

11 中醫推拿治療

中醫學認為,小兒腹瀉多因外感時邪、內傷飲食、臟腑虛弱引起,病變主要集中在脾胃。因此,在治療小兒腹瀉時,應當首先調理患兒的脾胃功能。小兒推拿療法是中醫兒科常用的外治方法,其在治療小兒腹瀉在臨床上亦取得了明顯療效。蔣菊等[45]運用推拿治療小兒腹瀉150例,痊愈72 例,好轉29 例,無效13 例,總有效率91.33%。劉麗等[46]運用虛實推拿手法在非感染性腹瀉患兒46例,痊愈36 例,好轉8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93.6%。綜上表明中醫推拿方法治療小兒腹瀉簡單易行,療效好,且不受設備、醫療條件的限制,無明顯不良反應。

12 腸外治療

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輪狀病毒不僅對腸道損害,而且還可損害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肝臟損傷、腎臟損害、肝臟損傷、神經系統損傷、血液系統損害、皮膚損害(皮疹)等多個系統損害[47-49]。因此治療小兒腹瀉時要注意觀察病情,早發現、早診斷,合理治療,以免造成誤診、漏診,延誤病情,增加治愈時間及費用。

綜上所述,小兒腹瀉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目前無特異性治療方案。治療小兒腹瀉時需調整飲食,合理補液,預防脫水,慎重使用抗菌藥物,抗病毒治療療效有限;使用微生態制劑,腸黏膜保護劑,補鋅及維生素可顯著提高療效,且無不良反應。近年來,尤其是中醫藥現代制劑的不斷涌現,小兒腹瀉病的治療方案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中醫或中西藥結合療法都是治療小兒腹瀉病的有效方案。注意腸外治療,針對不同的腹瀉類型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可明顯提高小兒腹瀉病的療效及預后。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感染學組,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J]. 中華兒科雜志, 2009, 47(8): 634-636.

[2]楊鴻斌. 飲食療法對小兒腹瀉的效果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 (18): 98.

[3]趙曉穎. 蒙脫石散與頭孢噻肟鈉治療小兒細菌性腹瀉療效分析[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4, 37(3): 60-61.

[4]李愛媛. 頭孢硫脒與蒙脫石對小兒急性感染性腹瀉的臨床療效[J]. 實用藥物與臨床, 2014, 17(1): 95-97.

[5]焦富勇, 白濤敏, 藺婧. 小兒腹瀉病治療新進展[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1,26(07): 535-537.

[6]張石革. 微生態制劑進展與應用中的藥學監護[J].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5, 15(4): 433-436.

[7]沈潛, 楊戎威.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治療兒童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2014, 26(11): 1305-1307.

[8] Perez C.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ing acute diarrhea and preventing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children[J]. Nutr Hosp, 2015, 31(Suppl 1): 64-67.

[9] Varughese C A, Vakil N H, Phillips K M.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 refresher on causes and possible prevention with probiotics--continuing education article[J]. J Pharm Pract, 2013, 26(5): 476-482.

[10]郭輝煌. 小兒腹瀉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研究[J]. 中國社區醫師, 2015, 31(17): 52-52,54.

[11]金路. 蒙脫石散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治療小兒腹瀉療效探討[J]. 中外醫療, 2014, 34(34): 139-140.

[12]滿麗娜, 呂向陽, 欒馥, 等. 蒙脫石散劑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J].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5, 10(2): 54-55.

[13]穆艷順, 劉花玲, 劉萍. 蒼苓止瀉口服液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腹瀉病的療效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 2014, 11(2): 96-97,98.

[14]袁~, 錢素云. 鋅缺乏與感染性疾病相關研究進展[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10): 789-791.

[15]況凡, 楊瓊, 吳皖. 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的微量元素鋅檢測結果分析[J].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 2013, 20(12): 8-11.

[16]王湘蓉, 劉嘉娜, 朱燕, 等. 輪狀病毒胃腸炎患兒與非感染性腹瀉患兒血清微量元素水平變化的病例對照研究[J]. 實用預防醫學, 2015, 22(6): 669-671.

[17]楊莉. 小兒腹瀉患者全血中五種常/微量元素的檢測結果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 2014.

[18]蘭平. 補鋅在小兒腹瀉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 吉林醫學, 2013, 34(2): 203-204.

[19]李梅君. 鋅制劑輔助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效果及其對患兒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當代醫藥, 2015, 8(2): 118-120.

[20]熊麗. 葡萄糖酸鋅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腹瀉332例療效探討[J].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15): 47-48.

[21] Dickinson B, Surawicz C M. Infectious diarrhea: an overview[J]. Curr Gastroenterol Rep, 2014, 16(8): 399.

[22] Sattar S, Ahmed T, Rasul C H, et al. Efficacy of a high-dose in addition to daily low-dose vitamin A in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severe acute malnutrition with other illnesses[J]. PLoS One, 2012, 7(3): e33 112.

[23]李楊. 維生素A與小兒遷慢性腹瀉關系的研究[D]. 重慶: 重慶醫科大學, 2013.

[24]邱靈, 左榮釗, 梁燕杏, 等. 復方冬眠靈聯合維生素K3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療效研究[J].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17): 405-405,406.

[25]吳惠群, 劉洪艷, 盧雪冰, 等. 炎琥寧聯合維生素K4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效果觀察[J]. 中國當代醫藥, 2014,7 (28): 64-65,68.

[26] 張德珍. 注射用水溶性維生素輔助治療秋季腹瀉140例療效分析[J]. 首都醫藥, 2014, 18(6): 46.

[27] 王穎, 趙維. 鋅劑聯合葉酸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價值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17): 156-157.

[28]魏眾新, 李盈. 小兒腹瀉臨床治療及效果觀察[J]. 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 2013, 23(4): 1689-1689.

[29]林道煌, 陳燕霞, 林國深. 消旋卡多曲顆粒聯合葡萄糖酸鋅治療小兒腹瀉病的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科學, 2015,5 (6): 49-51.

[30]魏秀芳. 消旋卡多曲與鋅劑聯用治療輪狀病毒性水樣腹瀉療效探討[J].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4): 136-137.

[31]趙昕, 吳秀清. 消旋卡多曲顆粒治療嬰幼兒急性水樣腹瀉49例療效觀察[J].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3, 5(1): 45-47.

[32]龔震宇. WHO關于輪狀病毒疫苗的意見書[J]. 疾病監測, 2013, 28(7): 606-608.

[33]孔繼連. 輪狀病毒腹瀉的流行特征及輪狀病毒疫苗的臨床應用進展[J]. 醫學綜述, 2014, 20(6): 1051-1054.

[34]余鳳, 許紅梅. 中國輪狀病毒分子流行病學及疫苗保護效率研究進展[J]. 臨床兒科雜志, 2015, 33(2): 191-194.

[35] Paternina-Caicedo A, Parashar U D, Alvis-Guzman N, et al. Effect of rotavirus vaccine on childhood diarrhea mortality in fiv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J]. Vaccine, 2015,33(32):3923-3928.

[36]董巖, 曾明. 痢疾疫苗研究近展[J]. 國際生物制品學雜志, 2014, 37(1): 15-18.

[37]張文漢, 胡素君, 熊家鄭 等. 重組B亞單位/菌體霍亂疫苗預防兒童產毒性大腸埃希菌感染性腹瀉的雙盲隨機對照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13, 15(35): 4144-4147.

[38]代如民, 張滟, 劉向麗. 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小兒腹瀉75例[J]. 陜西中醫, 2014, 35(3): 297-298.

[39]張海波, 劉冬敏, 王志強, 等. 過敏煎湯治療小兒腹瀉274例[J]. 陜西中醫, 2014, 35(7): 815-816.

[40]趙星星. 七味白術散加味聯合暖臍膏敷臍治療小兒遷延性腹瀉30例療效觀察[J].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4, 6(6): 559-561.

[41]王隆閣. 炎琥寧聯合經皮給藥治療儀治療秋季腹瀉療效觀察[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3, 15(6): 127.

[42]張學芝. 經皮用藥治療兒科腹瀉的臨床應用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 15(10): 137,142.

[43]吳曉霞.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150例療效觀察[J]. 中醫兒科雜志, 2014,10 (6): 42-44.

[44]妥忠.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慢性腹瀉療效觀察[J]. 實用中醫藥雜志, 2015, 31(6): 542-543.

[45]蔣菊琴, 齊永福. 推拿輔助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觀察[J]. 中國優生優育, 2014, 25(6): 406-407.

[46]劉麗, 丁景余, 楊文婷, 等. 虛實分型推拿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47例[J]. 中醫兒科雜志, 2013, 9(4): 45-47.

[47]蔡小明, 周峰. 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腸外表現臨床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3): 101.

[48]李迎春, 范開慧, 彭程, 等. 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的臨床表現與腸道外多臟器損傷的相關性[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3, 13(33): 6577,6581-65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华阴市| 宿州市| 和龙市| 宣威市| 嘉鱼县| 金寨县| 枣阳市| 德阳市| 兴海县| 娄烦县| 仁化县| 临安市| 昌吉市| 中超| 珠海市| 堆龙德庆县| 革吉县| 台北县| 永泰县| 南平市| 定陶县| 仲巴县| 台北市| 介休市| 石景山区| 庐江县| 伊金霍洛旗| 怀集县| 镇雄县| 张家川| 梨树县| 金华市| 邵东县| 闵行区| 饶平县| 永春县| 宁津县| 民权县| 汉寿县| 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