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建設思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生態城市 意義 措施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升華。建設生態城市則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是黨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內涵
生態城市建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學原理,通過綜合協調人類經濟社會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改善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良性循環、協調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生態城市建設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發展,它不僅是一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更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
建設生態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生態經濟理念指導和規范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機制,尋找發展動力,拓展發展空間,培育發展環境。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經濟社會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區域內環境保護、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學理論,基本出發點是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核心是生態經濟發展,目標是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全面、健康、持續發展。
二、生態城市建設的重大意義
從生態學的意義上講,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由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城市建設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效益觀、消費觀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強調經濟、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生態城市建設是改變傳統發展模式和建設現代化城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于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建設生態城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生態城市是在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等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更高一級的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模式。生態城市建設不僅需要營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環境,還要具有生態高效的經濟環境;不僅要有和諧高效的社會環境,更需要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因此,建設生態城市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有利于促進環境質量與現代化進程協調發展,引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進方向。
2、建設生態城市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載體。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更注重人類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態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設生態城市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新載體,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增強生態保護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建設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城市建設不僅注重經濟效益,更加注重人類福利、注重復合生態整體效益。建設生態城市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緩解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彌補自然資源的結構性缺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城市建設的具體措施
建設生態城市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把握好四個方面。
1、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1)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互促雙贏,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指標,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資源和環境將難以支撐,環境安全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保護生態環境也不能脫離經濟發展去談,必須靠發展解決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問題。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發展輕環保的問題,也要堅決防止一談到環保就放慢發展、甚至不要發展的傾向,真正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并進。
(2)正確處理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關系。循環經濟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態經濟,可以使資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傳統經濟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資源能源的巨大浪費,也致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循環經濟根據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三個原則,使得整個經濟過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末端處理,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少產生廢棄物。建設生態城市,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2、在生態城市建設進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個方面。(1)培育生態文化是源動力。要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生態知識普及教育,包括科學的資源觀、消費觀和發展觀,努力提高全社會可持續發展意識。要充分發揮輿論宣傳和政府引導的作用,搭建各類宣傳和創建載體,大力倡導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提倡節約和循環利用,把循環理念和生態意識滲透到千家萬戶,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努力在全社會形成提倡節約、循環利用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
(2)發展生態經濟是核心。建設生態城市,關鍵是走節約型、循環型的經濟發展道路,也就是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經濟是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對策,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有效途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重用循環經濟理念抓好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先進生產力、淘汰落后生產力。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和現代服務業,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資源、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和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循環經濟的自主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路子。
獨樹一幟的建設理念和模式
作為《“智慧唐山”建設總體規劃》的主要起草者和智慧唐山建設的主要推動者,李技對于智慧城市有著獨到而深刻的理解。從2009年到2012年,他和他的團隊成功將唐山暨曹妃甸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打造成全國兩化融合試驗區中的一面旗幟。近年來,唐山的信息化推進工作更是風生水起,生機盎然。據悉,目前《智慧唐山建設總體規劃(2012-2020)》已經通過專家評審,并得到市政府的正式批準;智慧唐山建設首批50個項目即將面向社會公布實施;相關項目管理辦法、資金管理辦法都在加緊制定和完善之中;智慧唐山工程技術中心、唐山市智慧產業孵基地、智慧產業聯盟建設和戰略合作伙伴的對接洽談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劃運作之中。“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營造環境、激活市場、聚合資源、創新推進”等一些嶄新的理念和運作構想正在這里一步一步探索和實施,應該說,唐山的智慧城市建設正在按照自己特有的模式和路徑扎實地向前推進,并在起步伊始就得到了眾多業內專家和知名IT服務商的認可和關注。
事實上,為了能夠更好的理解智慧城市,最近幾年,李技和團隊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廣泛調研、收集分析各個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思路,與國內外知名服務商保持密切聯系和溝通,從而比較系統地掌握了目前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的理念、現狀和主要趨勢,也逐步形成了他們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獨特理解和把握。
避免“五大誤區”
在李技看來,目前我國一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存在五大誤區:
一是對智慧城市的概念理解不夠完善。國內一些城市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中,缺乏對概念的整體理解和把握,表現為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建設與區域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銜接不緊,針對性不強,或者干脆是兩張皮,讓人感覺是在為了智慧而智慧,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二是缺乏頂層設計的規劃和建設理念。目前我國很多城市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時,都是從信息化手段在某個行業的簡單應用做起,例如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這種從行業和底層應用做起的模式,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就是從一開始大家就都是在豎“煙囪”,產生一個個彼此割裂的信息孤島。雖然起初某個行業可能做的很好,但未來隨著行業的增加,勢必會面臨整合的難題。因此,李技認為,在先進技術服務模式比較成熟的情況下,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可以考慮發揮后發優勢,從頂層設計和公共平臺體系搭建做起。因為現有的由底層應用入手的建設方式,雖然短時間內見效快,但從長期發展來看,存在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和整合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等問題。”
三是智慧城市建設運營主體定位模糊。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和問題。智慧城市建設運營的主體一般可分為五個層面:最上面一層是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他們屬于智慧城市建設的引導者、推動者、監管者和環境的營造者;第二層是總集成商,他們的職能是依據政府提出的規劃和需求,設計建設方案,整合相關廠商的技術和產品資源,搭建頂層框架體系,并負責智慧城市主體運營;第三層是網絡提供商,包括電信運營商、廣電運營商等,他們的角色是提供網絡和功能平臺;第四層是面向各行業的提供特色解決服務方案的ISV;第五層是各企業以及個人用戶。這五類主體成分構成了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應用的完整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相互不可替代。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存在第二層也就是總集成商嚴重缺乏的現實情況,于是,各地往往由政府或者電信運營商代替總集成商的較色進行建設和運營,有的地方甚至在用ISV作為總集成商使用。這樣做的結果,混淆了各主體的職能定位和技術特長,也注定是不可持續發展的。
四是智慧城市建設資金投入的誤區。很多人認為智慧城市建設對于政府而言,是一件高投入、花大錢的事情,但事實上,政府更大的作用在于制定規劃、引導和撬動市場、制定政策、完善標準、營造環境。除在和建設運營初期投入一些必要的引導啟動資金以及在個別公共服務領域可能存在一些購買服務的資金投入外,其余都應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去推進實施,政府根本沒必要去投入大量的資金。
五是智慧城市建設管理體制不理順。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跨單位的系統工程,究竟該由哪個部門去發起和推進?地方主管部門的作用又該如何發揮?在這方面不僅全國各地的情況差異很大,即使在國家層面上也亟待進一步明確和理順。在李技看來,從未來發展的角度,應該逐步建立由各級政府直接領導、政府信息化管理部門統籌推進,相關部門分工協作的體制機制。
六大支撐體系
除了這五個誤區之外,李技也對如何構建一個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設運營的支撐體系進行了歸納和思考。他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營,至少需要建立和完善六大體系。
一是規劃設計體系。包括智慧城市建設總體建設規劃(宏觀),智慧城市建設行動方案(中觀),智慧城市建設方案(微觀)等三大系列。二是建設管理體系。包括智慧城市建設的規劃管理、項目管理、資金管理中,如何進行各環節的分工和各單位的協同體質機制建設等。三是技術標準體系。著眼于智慧城市各個系統之間的功能協同和資源整合,從建設初期,就應對整體框架和各大功能平臺的建設技術標準進行統一規范,建立相應的技術標準體系。四是項目建設體系。要根據頂層設計方案,結合實際的功能需求,提前謀劃設計出自上而下的項目建設體系,梳理好各部分的邏輯關系,分出輕重緩急,科學統籌地分批、分步加以推進。五是評測評估體系。六是社會服務體系。
“這六個體系共同構成了整個智慧城市建設的推動體系,想要靠單獨一兩個體系來支撐智慧城市建設和運營,是行不通的。”李技分析說。
在潛心思考研究智慧城市理論和體系的同時,李技結合自己的理解設計了唐山智慧城市建設總體結構圖。在李技所展示的結構圖中,記者看到,他不僅對智慧城市中的各個參與方的職責、功能進行了明確的劃分,而且在其中也為各參與主體設計描繪出了清晰的商業運營模式。在這一結構中,政府更多的起到的是引導和監管作用,而將更多的機會和空間留給了企業和服務商。也正因如此,這張結構圖一經公布,就引起了眾多知名IT服務商的關注,紛紛表示希望能參與到唐山市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營之中。
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和功能定位
對于目前國內一些城市一窩蜂似的智慧城市建設熱潮,李技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之前,一定要搞清楚為什么做智慧城市,這一點十分重要。而唐山市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和原則可以用六個字來簡單概括,那就是“強政、興業、惠民”。
李技解釋說,所謂“強政”,就是要通過智慧政務系統的搭建和應用,讓政府的部門行政服務效率更高,更加公開透明,對百姓的服務更加便捷、細致和周到。所謂“興業”指的是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一方面拉動以信息服務業為核心的智慧產業蓬勃發展,帶動唐山市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改變。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化手段實施全產業鏈要素的整合服務,最大程度地降低現有優勢產業的生產要素供應成本,提升利潤空間,增強傳統優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智慧唐山的建設,不但要謀求促進唐山產業結構的優化,更要追求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而"惠民"則是通過智慧唐山建設,讓唐山市的老百姓更快、更多地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方便與快捷,得到更多的實惠和好處。
以興業為例,李技為記者算了兩筆賬。一是通過智慧唐山各種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的搭建,保守計算,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有望聚合超過1000個信息化服務項目,按平均每年每項實現1000萬的營業收入計算,可以實現100億元的業務收入,加上對其他相關產業的拉動,至少可帶動全市信息產業主營業收入翻兩番。二是根據對兩化融合示范企業的追蹤統計,通過推進信息技術應用,大多企業都實現了15%-20%以上的業務增長。唐山市目前的工業增加值是4000多億元,也就是說,通過智慧產業體系的構建,如果按每家企業平均帶動增長10%計算,唐山就有望新增加400億元以上的GDP。
關鍵詞:低碳城市城市規劃城市新區規劃思考
Abstract: Rapid urbanization has increase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urban surroundings, the need to minimize these impa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low-carbon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the preparation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construction, or the introduction of low-carbon concept has become the trend.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New Distri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ctual briefly first low carbon cit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significant proposed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planning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urban form,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ergy use, transport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ositioning of the new district plan for low-carbon city, theoretical studies based on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w carbo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construction mode.Keywords: low-carbon city urba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planning thinking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氣候變化是目前人類面臨最具挑戰的環境問題,也是當今影響最為深遠的全球性問題。為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低碳經濟、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實踐逐漸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城市是碳減排的關鍵,而城市規劃作為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是城市實現低碳發展最重要的第一步,必然擔負著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城市新區將是未來城市建設中變化最快、最活躍的地區,在城市和區域發展過程中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在新區規劃中落實低碳城市建設理念,確定低碳規劃定位、內涵,并予以實施對新區的發展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規劃概念
(一)低碳城市概念
“低碳”一詞首先出現在英國2003年《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的“低碳經濟”概念中。低碳經濟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城市作為碳減排的關鍵,低碳城市的概念也應運而生,但對于低碳城市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界定的內涵,一般認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間為載體發展低碳經濟,實施綠色交通和建筑,轉變居民消費觀念,創新低碳技術,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二)低碳城市規劃概念
低碳城市規劃是從不同城市形態、城市發展模式、不同建筑群體構成出發,以低碳城市為發展目標,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低碳城市規劃是建設低碳城市的關鍵技術之一。通過建立低碳城市規劃理論體系和方法,以多元的標準衡量城市規劃與建設,通過低碳城市規劃尋求城市發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續的低碳城市發展模式。
低碳城市規劃主要內容可歸納為三類。一是宏觀層面的低碳規劃,其重點是解決城市及區域經濟、社會、空間等方面低碳發展模式;二是中觀層面的低碳規劃,重點研究“承上啟下”低碳城市建設方面的內容;三是微觀層面的低碳規劃,重點研究解決城市發展中具體的低碳規劃問題。
(三)低碳城市與生態城市
低碳城市和生態城市是當前各界關注的熱點,二者的建設理念和核心內涵密切相關,但需要理清低碳城市與生態城市之間的關系。首先,低碳城市與生態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關注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但同時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同,生態城市關注自然環境、人居環境等多個方面,而低碳則主要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因此,相對來說生態城市內容更寬泛、更綜合,而低碳城市則側重強調減少碳排放,提高碳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低碳城市是生態城市的一個子集。因此,有專家學者提出低碳生態城市的概念,將低碳作為生態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來進行闡述。
(四)低碳城市的研究與實踐
一、中小城市創建園林城市的必然性
1、創建園林城市是中小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城市發展的主題。國務院批準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即二十一世紀議程,從一個城市生態體系的正常需要出發,對生態指標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述。而園林城市的七大條標準,既有園林綠化具體數量指標的要求,又有保護和千丈山川地貌、郊區林木、農業用地的要求;既有突出城市的文化、民族傳統的要求,又有保護文物古跡、古樹名木的要求;既有公園布局合理、設備齊全、維護良好的要求,又有對城市江湖河海等水體沿岸形成城市風光帶的要求。因此,建設園林城市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具體措施,是中小城市實現現代化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
2、創建園林城市是中小城市保護生態與環境的需求
經過工業化、城市化急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質的改變。當人們享受著現代化的生活時,猛回首,不覺我們的環境已經變得失去平衡,大自然飽受蹂躪,空氣、水、土壤遭受污染,動植物遭受滅絕,森林消失,沙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溫室效應等使環境遭受著惡性發展,各種“城市病”隨之而起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人類的生存和環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相互制約,相互依賴,保持著相對穩定睡動態平衡,人們在環境質量日趨惡化的前提下,必須主動改善和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建設園林城市,可以凈化空氣,防治污染,調節小氣候,改良土壤,改善生態,美化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可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維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
3、創建園林城市是中小城市社會的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程度越來越大。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會促進經求的發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將會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擴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態環境的好壞,對市民的身心健康影響至深。現在的社會是科技的社會、,勞動效率的提高,使得工作時間縮短,人們的休閑時間越來越多。國定長假正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時機。人們可以利用假日放松心情,心情釋懷。到大自然中,到風景區中盡情享受自然界帶給大家的清新、舒暢。因此,園林城市的建設也越來越重要。
目前我國正進入老齡社會,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1.3億人口,占總人口的10%,等到2020年,這個比率將達到16%,進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老齡化社會將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其中一條就是居住環境的要求。在建設綠地、公園中,要求綠地、公園的分布、服務半徑,到園內的布局、設施,都要求能適合老年人散步、健身、休閑、娛樂和交往的需要,以創造一個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自然經環境。
4、創建園林城市是中小城市調整農業結構的需求
城市中的綠地是有限的,要把郊區的土地都利用上來發展綠色產業,不僅可以獲取生態效益,還可以獲取經濟效益。農民手中的土地單單種糧不行,單種樹也不行,要把土地充分利用起來,發展綠色產業,形成產業鏈結構,要有檔次,做活一個品牌,帶動一方經濟。
二、中小城市在園林綠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綠化面積不足。中小城市市區面積不大,市區內綠化用地緊張。有的對城區園林綠化建設未進行系統規劃,有的甚至隨意改變規劃綠化用地性質。還有的城市綠化面積很大程度上依靠市郊的大片林地來體現,市中心區綠化面積很少,公共綠地更少。
2、綠化品位低。現代造園藝術在城市綠化中運用少,綠化手法單一,檔次不高,“綠而不美”的現象普遍存在。
3、綠化資金不足。中小城市綠化絕大多數依靠政府投資、園林部門建設,而社會閑散資金利用不夠,市場化程度低,造成城市綠化資金不足,綠化步伐較慢。
4、綠化管理滯后。管理性規章不夠健全,專業管理力量薄弱,社會綠護綠意識不強。
三、對加快中小城市園林建設的幾點要求
1、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園林城市的創建,必須依據和利用當地的地形地貌的特點,比如利用靠山,沿海,近水,依橋,臨城等特點,偏執建立風景區和風景帶,創造有山有水的城市園林格局。對園林建設應以擴大園林綠地為基礎,完善老公園,建設新公園,使綠化上臺階,園林上水平,結合道路建設要重視道路綠化,從管理中風效益,養護中上水平,還要大力發展園林路,花園街相連結,均勻分布于市區內,并與各單位的綠化相銜接,形成優美的城市環境。在城鄉結合處,可通過把森林景觀引入城市。園林景觀輻射城郊的辦法,使城市坐落在綠林之中,城園融合,相映成趣。對城市建設要形成以園林綠化與美化為主休,城郊四周森林作屏障的一個多層次,多功能,多效益的大環境生態體系,進而實現城鎮園林化,農田林網化,山崗森林化,突出人與自然的最佳和諧,優美環境于現代城市建設之中。
2、科技引導,提高質量。在園林的規劃、設計、建設、養管等各項工作中,全面增加科技含量,采用先進的建設手段使園林建設充分體現出城市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創造出融進歷史文脈、賦予時代特征、藝術品位高雅的園林精品。創建園林城市的成敗得失,從根本上說還取決于人才的有無和多少,因此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園林綠化事業所需人才是多類型、多檔次的,要按所需類型、檔次分別加以培養。既要注重通過學校的培養,也要注重通過實踐自學培養和繼續教育的培養。在培養的過程中,除了進行知識性,業務性教育外,更重視品德教育,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沒有強烈的事業心,縱有知識懂業務,也成不了對人民有用的優秀人才。
3、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園林主管部門要切實履行政府賦予的職能,從管內部轉向管社會,從管具體轉向管宏觀,從管事務轉向管市場,集中精力搞好城市園林政策、法規建設和全行業的管理。另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園林綠化也是資源,也應該面向市場。多年來,園林系統都是按事業加以管理,這種局面很不適應大園林的需要,應該根據政事分離,政企分離,重心下移的原則進行體制改革,從體制上,機制上實現根本性的轉變。應該從政策上鼓勵社會,單位和個人興辦園林事業,從事園林設計施工和苗木經營等活動。
【關鍵詞】城市;水土保持;生態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K915文獻標識碼: A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項目建設和基礎設備建設越來越多,是原有的植被覆蓋率逐漸降低,空氣污染、水污染、固態廢棄物污染等污染現象日益嚴重,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態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問題。
1 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態城市的概述
1.1 城市水土保持
城市水土保持就是采取多種措施,對城市化建設過程中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引起的城市水土資源流失加以預防,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對水土資源加以治理與在保護,以實現促進城市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1】。城市水土保護涉及多方面的內容: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綠化和美化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及合理運用水土資源的等方面內容。
1.2 生態城市建設
生態城市是指自然環境、社會、經濟三個方面協調發展的一種新型社會關系【2】。生態城市建設內容涉及三方面:水土資源的切實有效的管理及運用、,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環境污染的治理、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1.3 兩者之間的關系
城市水土保持中的綠色植被在防治水土流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水資源的保護及合理運用是城市水土保持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水資源的保護及運用,能夠使城市形成一套良好的生態防護體系;而生態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保持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和平衡,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與城市水土保護相輔相成【3】。
2 城市水土保持與生態城市建設中存在問題
2.1 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起步晚
我國對城市水土保持的研究起步較晚,當前城市水土保持的仍處于最基礎階段,國內的相關研究較少,大多是理論為主,具體的實踐治理情況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與完善。
2.2 缺乏綜合合理的規劃
我國對城市水土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充分,沒有將其提至國土整治,經濟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戰略高度,沒有對水土保護工作進行統一的科學的規劃,多數城市水土保護社會實踐過程中普遍存在治理措施單一;注重工程及保水措施,輕視林草及排水措施的現象,影響了城市水土保護與生態城市建設的總體進展。
2.3 缺乏專項資金
目前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和城市水土保持實踐中存在專項資金不足的情況,不能滿足城市水土保持試點工作開展的需要,特別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城市,在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態城市建設中投入大量的資金存在著非常大的難度。
2.4.森林植被覆蓋率低
植被覆蓋率在城市發展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種重要指標【4】。目前我國部分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較為滯后,森林植被的覆蓋率偏低,不利于水土的保持和水源的涵養。
2.5.城市降雨利用率低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城市中的硬覆蓋面積占到了絕對比例,雨水的滲入量極少,然而在絕大多數數的城市在城市建設中沒有對雨水的蓄存和利用給予足夠的重視,雨水往往通過污水排水系統進行排出,造成了雨水資源的浪費。
3 城市水土保持與生態城市建設的幾點思考
3.1 加強基礎研究
應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負責性進行充分認知,加大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流失規律及因素的相關研究力度,對生態城市建設的思路進行不斷的摸索和探討。同時,應該加強水體流動及聯接、污水處理回用方式、城市水環境容量、人在水面、河流景觀、蓄水洼地的布局及條件、觀賞設施、水生動植物等水土資源保持治理工作的研究。
3.2 進行整體的規劃設計
首先,對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重點治理區進行科學的劃分【5】,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劃設計,并嚴格的進行相關治理。對預防保護區進行規劃中建立生態示范區、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生態旅游等多元化的服務體系,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而構建城市生態經濟系統;通過園林、建筑、自然景觀等人為景觀的建立,實現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組建。加強重點監督區的切實管理,真實貫徹“三權”,在城市水土保持與生態城市建設中從源頭抓起研究監督,確保開發建設單位如期完成水土保持的各項工作,嚴格依據水保法的明文規定而制定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報審批,嚴厲打擊而各種不文明行為的發生,例如:隨意倒垃圾。在進行重點治理區的規劃過程中,應該對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急性綜合考慮,做到全面與局部,觀賞價值與實用價值,社會生態功能與經濟功能等方面的有機結合。比如:通過生態技術、物質循環技術、清潔技術等先進技術的運用,提高廢棄物的再利用率;進行造林綠化規劃,通過提高城市綠色植被的覆蓋率,構建功能完備、結構合理、層次多樣的綠色長廊、
3.3 加大投資力度
政府積極促進生態城市的建設的過程中,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予以足夠的重視,高瞻遠矚,統籌規劃,將水保、環保、林業、城建等各部門工作協調處理,并可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生態城市建設和城市水土保持工作。
3.4 加強植被建設
植被的建設設計應該考慮防風固沙、城市景觀生態學、耗水量小等方面,結合城市的具體情況,對散生木、林網、林地等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并將森林資源與水資源連為一體,構建林水一體化的森林生態系統。
3.5 城市雨水資源化
應該重視與水資源的重要性,進行雨水下滲、蓄存、再利用的相關工程建設。通過雨水的下滲及土壤的凈化,減緩地下水水位下降的情況,可以利用蓄存的雨水資源進行廁所沖洗、綠地澆灌等。
參考文獻
[1]閆勝利,高真偉,楊國利等.城市水土保持與生態城市建設[J].中國水運(下半月),2009,9(4):162-163.
[2]戴榮福.城市水土保持與生態城市建設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8).
[3]張華庚.淺談城市水土保持與生態城市建設[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1,(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