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城市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措施
中圖分類號:B84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目前,城市建設的發展是日新月異,但很多政府的決策部門,在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方面,有些顧此失彼,只看重眼前的經濟利益,往往是在犧牲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規劃城市建設,因此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在生態城市建設的號召下,保護生態環境是城市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本文,簡單介紹了當前城市建設中的一些生態破壞的問題,深入思考加強城市建設中的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目前城市建設中的問題
我國從90年代以來,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中,建設性的破壞已是隨處可見,各個政府部門急于創造政績,不顧城市的地域特征,也不顧城市的人居環境,一味地追求建功立業,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如拆除古跡、挖掉古樹、占用耕地等。不僅毀壞了許多文物古跡,而且極富地域特征,又適合人居的自然環境已經蕩然無存了。
這樣的破壞早在西安市明城區的建設中就有所體現,在2003年 年《建筑學報》期“西安市明城區保護展望”的文章中就有談到,極具歷史文化的西安,經過大規模的舊城改造,雖然取得了經濟的發展,居住條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在相當程度上打破了富有歷史文化的名城舊城的傳統格局,改變了歷史街區原有的容貌和文物古跡環境,而且許多具有文化價值的歷史建筑業遭到了大量的破壞,致使西安的歷史文化特色已經日益消逝。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在古絲綢之路上的酒泉市安西縣也備受牽連。安西,位于甘肅省西部,古有“瓜州”之稱。以前在安西縣的入城口,公路兩旁是綠樹成蔭,擁有長勢奇特、形狀怪異的“西北柳”,雖然算不上名貴品種,但已有五六十年的歷史,讓這個地區極富地域性色彩。但在“改善投資環境,發展地方經濟”的號召下,西安縣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昔日的綠蔭已不復存在,這不僅破壞了適宜人居的生態環境,而且在這個處于戈壁灘旁的小城鎮埋下了生態安全隱患。
如今,我們該如何在城市建設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要使城市規劃建設更科學合理,我們必須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引起重視,真正了解在城市建設中,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二、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是城市管理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依照城市規劃,對城市的人居環境進行改造,以及對城市系統內的基礎設施進行建設,以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為最終的目的。從而為市民正常生活,及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保障。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與人類社會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而生態環境保護就是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加以保護,促進資源科學合理的利用,讓生態環境為城市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各項功能,從而調節人類與環境和諧共存。
保護生態環境與城市的建設密切相連,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基礎,因此,要發展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必須協調好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并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才能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城市建設中加強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考核機制
在城市建設中,其中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必須融入各級政府部門所設立的建設目標中,通過分攤責任與義務而建立關于環境保護的考核機制。通過嚴格實施環境考核機制,對城市環境進行考核,并且對各級政府部門的環境工作進行評價,這樣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進展過程,同時,加強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
(二)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
協調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可以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加強生態城市建設。首先,應該由相關的科研單位對生態環境進行仔細研究和分析,給城市建設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此作為城市建設的理論依據;其次,在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城市規劃,鼓勵科技創新,從而在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加大對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科學研究項目;最后,加強關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使環境保護人員能夠提高各項能力,為保護生態環境打下基礎。
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機制
在城市建設中,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同樣,對于這項任務的監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監督部門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分級管理,促使城市建設的相關部門將環境保護的計劃積極落實到實處,以此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設。
優化資源配置
城市要實現全面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其中,城市的生態環境與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是聯系在一起的,要協調好生態環境與整個城市建設的關系,才能維系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五)加大環保知識的宣傳力度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更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從普及環保知識做起,加大關于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培養大眾的環保意識,這是一個有效的預防措施。其途徑:一通過社會媒體,對環保加強宣傳;二通過建立相關網站,對環境保護加大宣傳力度;三開展關于環保的輿論和科普宣傳活動,不僅增強了人們對環保的認識,還增加了人們自覺環保意識。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的城市建設中,必須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的計劃,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科學合理的建設現代化的城市,使城市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王洪力.林管人員的工作重點是保護生態環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
[2] 朱衛泉.論城市建設的生態施工[J].城市建設,2010,(8):175-176.
關鍵詞:城市綠地; 生態園林; 生態規劃
Abstract: the city botanical garden space as the city land an organic part of the city affects the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It not only for viewing, tourism, have a rest, 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and creating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undation. This pape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of ecological planning shallow view about something.
Keywords: urban green space; Ecological garde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的發展,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年人們逐漸提出了“生態園林”、“生態城市”的概念,說明城市中的園林綠地不僅供觀賞、旅游、休憩,而且是維持生態平衡、創造良好生態環境效益的基礎。城市綠地是城市的“綠肺”,具有調節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作用。城市綠地系統是指城市建成區或規劃區范圍內,以各種類型的綠地為組分而構成的系統,它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為主要存在形態,具有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滿足居民休閑娛樂,組織城市景觀,美化環境和防災避災等功能。為使綠地系統更好的發揮景觀效益和生態效益,必須對城市綠地系統進行生態規劃,以保證城市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1. 以生態為中心的綠地系統規劃理念
城市是個復雜的、綜合的有機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相互聯系和制約的關系。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優劣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園林植物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植物才能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形成碳水化合物和氧氣,給人和動物提供能源、食物和生產原料,是生態環境系統中最基本的生產者,離開了植物,城市生態環境就無法達到平衡。生態園林是以生態學的理論模擬再現自然園林景觀,重視園林綠地對城市環境所起的作用,突出強調環境質量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從改善生存環境著手,規劃建設城市綠地系統。
2. 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規劃建設的原則
2.1 首先采用生態規劃設計手法
城市環境的生態規劃設計工藝,是指根據自然生態最優化原理設計和改造城市生產、生活系統的設計和工藝流程。在城市的生態綠化中要應用城市與自然共生原理,廣泛使用生態技術。日本科學家發明的生態路燈能吸收道路上汽車排放的各種廢氣,我國科學家發明的生態水泥能吸收水體中的污染有害物質,這些都是生態技術應用于城市建設、綠化的例子。在城市綠化規劃中大量運用生態技術,既能提高綠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環境質量。
2.2充分考慮整體優化原則
城市綠地系統是由不同類型、不同性質和規模的各種綠地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綠色有機整體,共同組合構建而成的一個穩定持久的城市綠色環境體系。因此,在規劃中應把綠地系統當作一個整體單位來思考和管理,達到整體最佳狀態,實現優化利用。
2.3 保護植物多樣性,合理建設植物群落的生態網絡
要提高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功能,維持城市的平衡發展,就必須進一步增加植物的多樣性。我們應盡量保護城市自然遺留綠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護地,維護自然演進過程;修建綠色廊道和暫息地,形成綠色生態網絡。
2.4堅持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資源與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為基本出發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也必須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進行,以綠化資源的再利用、再循環為指導原則,利用景觀生態學的規劃方法,將城市與周圍郊區作為一個整體,在市區各綠地空間之間,以及它們與城外自然環境之間建立“綠色廊道”,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性的城市大園林開放空間體系,實現城市向自然過渡。
3. 城市綠地系統生態規劃的措施與方法
3.1城市綠地系統應采用“斑塊--廊道--基質”相結合的環網式的布局
景觀生態學指出,環網結構的綠地生態系統具有較好的穩定性,能夠使綠地景觀具有相對的連續性和良好的可達性。因此,把自然景觀資源作為城市大環境綠化的基質,結合實際情況,加強對森林公園、城郊農業用地、自然風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園等的改造和利用,環繞城區;建設與道路、河道相結合的綠色生態廊道,形成綠帶,使城市內外的綠地斑塊、基質有機的結合起來,成為連續的綠色景觀生態休閑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綠地斑塊,從景觀生態學角度看,大型綠地斑塊具有多種重要的生態功能,而小的綠地斑塊可以作為物種遷徙的歇腳地,有利于提高景觀的異質性。所以小綠地斑塊是大綠地斑塊的補充,但不能取而代之,應是兩者有機的結合,并通過廊道連接,使綠地斑塊均勻化、立體化分布,構成“公園--小游園--居住區綠地--單位綠地”的綠地斑塊層次結構。
3.2利用植物造景形成生態綠化的自然美
植物造景不但要從功能和藝術效果上考慮色相、季相、形體、姿態、聲覺等多方面的要求,還要根據不同地理緯度與海拔高度,所決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與小生境的具體情況等多方面來考慮。注重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搭配比例,按照多種植物不同的生長發育規律及其相互作用與影響,注重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的搭配,各種植物之間的平面距離、立體結構(喬木、灌木、草本與地被)及其輪廓線變化等。通過合理種植設計,可在局部地區將園林植物的寓意和韻律予以表達,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結合,體現綠色文化。
3.3 充分利用自然因素
城市綠地系統屬于人工生態系統為主,人工和自然相結合的生態系統。盡量保護城市自然遺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觀保護的綠色核心區,同時建立綠色緩沖區,以減少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干擾,維護自然演進過程;重視城市內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發揮自然環境條件優勢。
3.4 城市綠地系統城區周邊建設防護林帶
城區內建筑物密集,人口稠密,環境污染嚴重,極易形成“熱島效應”,給整個城區提高環境質量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使人們建康受到很大的威脅,消除這種威脅最好的辦法是在城區周邊種植大面積的樹林,這樣能為市區輸送新鮮空氣、防風固沙、減少噪音,達到美化生態環境的作用。
3.5發展垂直綠化,增加城市綠量,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對于建筑密度大,人口相對集中的城市來說,發展垂直綠化無疑是一個增加城市綠量,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垂直綠化具有占地少、見效快、綠量大等優點,不僅能夠彌補平地綠化之不足,豐富綠化層次,有助于恢復生態平衡,而且可以增加城市及園林建筑的藝術效果,使之與環境更加協調統一、生動活潑。發展垂直綠化,提高城市綠地系統中的垂直園林景觀。
4.結束語
對城市綠地系統進行生態規劃,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綠化格局,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對綠地的需求,讓市民親近綠地,生存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綠地系統中。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經濟 生態 對策
海南省的生態環境全國一流,世界聞名。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海南最具價值的物質資源。保護好生態環境,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經濟、改善生活,越來越成為海南人民的共識。這種共識,隨著建省以來發展方式的轉變而形成、深化。從建省之初提出工、農、貿、旅并舉的發展舉措,到上世紀末相繼出臺的“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和建設生態省的重大決策,再到2010年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人們日益清晰地認識到,海南的發展必須充分利用熱帶海島生態這一優勢資源。開發利用生態資源,首先要保護好生態資源,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然而,由于發展經濟、追求富裕的愿望在不斷蝕食和淡化著人們的生態意識,甚至沖昏人們的頭腦,自覺不自覺地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在海南仍然非常普遍,非常嚴重。盡管近年來海南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生態保護法規措施,但海南的生態保護形勢并不樂觀,嚴重威脅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諸多因素長期存在,保護生態的任務十分艱巨。
一、海南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破壞狀況
海南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比較其它經濟發達省份,現代工業企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不顯著。不過,農業(農村、農墾)生產、旅游開發和房地產擴張等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卻有增無減,其中,來自農業生產的破壞范圍廣,危害大,不容忽視。就破壞范圍而言,農村散布全島各個角落,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所及,既包括農村周邊生態環境,也包括生態保持區,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整體性的。就破壞程度而言,目前海南和全國一樣,所面臨的一共性問題,如生態林地損毀、生活垃圾和化肥農藥污染等,一個都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生態環境呈緩慢退化之勢。對于諸多咄咄逼人的危害生態安全因素,遏制的力量顯得十分薄弱,對于已遭受摧毀的生態環境,促進其恢復的力度不夠。
(一)農作物違規和無序種植對生態的損毀極其嚴重
只要深入海南各地調研,親眼所見,就不難發現絕大部分生態區都已被或正被農業種植所蠶食、分割、截斷孤立,完好無損、綿延完整的生態在海南已極為罕見。幾乎所有農村周邊小山丘上的原生態植被都已被剔光,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蔥蔥的經濟林、農作物。高大一點的山嶺,也多數逃不過被圍剔的命運,只剩下頂峰、溝壑里一小塊所謂的生態林,如瓊海市官塘區的白石嶺、萬寧市禮紀鎮的西嶺等,在這些地方,山上山下,處處是檳榔,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已不復存在。在有名的呀喏噠熱帶雨林景區,實際上除山壑里還保留著原生態植物外,整個景區的山坡都已被荔枝園、龍眼園等果園團團包圍。即使是七仙嶺、五指山、吊羅山、黎母山等自然保護區,也被農業種植片片蠶食,層層分割,面積委縮、功能退化,動植物多樣性不斷減少,一些以往常見野生動植物瀕臨絕種。
海南農作物違規、無序種植在上世紀末達到高峰,有些地方因此而把生態推向滅絕的邊緣。種植的作物種類繁多,包括橡膠、檳榔、橙桔、菠蘿等,當時尤以檳榔種植最為瘋狂。由于農民認為檳榔的經濟前景較好,在東南部和中部地區曾一度出現家家戶戶種檳榔,到處墾荒種檳榔的景象。本世紀初,違規、無序種植的勢頭受到初步遏制。2005年,海南林業局提出“25°坡度以上種黃金都不行”的口號,下決心保護日趨脆弱的生態。但整體破壞格局已經形成,或明或暗的持續破壞行為仍然發生,恢復措施乏力。
(二)農業養殖和農藥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劇
農業養殖是生態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海南,近海水產養殖、陸地養殖、山區養殖等各種農業養殖并存。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水產品,禽畜產品需求量不斷增加,養殖的量和面也呈逐年快速擴大的趨勢。農村養殖幾乎均無排污設備,每個養殖場都是一個排污戶,生產的污水污物直接向外排放,注入小溝溪流,流進江河湖海。小戶小排,大戶大排,污染日積月累。農業養殖不僅是重要的污染源,而且也是導致毀林損地的一大要素。養殖所到之處,紅樹林、海防林、濕地等生態都遭受不同程度破壞,甚至完全被毀。萬寧市神州半島風豪港灣原有的一大片蔥翠美麗的紅樹林,就因水產養殖擴增而漸被砍光。
農藥化肥是生態環境的另一污染源。跟全國大多數農村一樣,如今海南農業生產幾乎是無作物不施化肥,無瓜菜不撒農藥。由于農藥化肥用量極大,殘留物多,時間持續,加之用法不夠科學,使用效率不高等原因,其污染范圍之廣,危害之大,非常驚人。農業養殖和農藥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劇,在海南各地鄉村的田間地頭,土質變差,水變濁變臭。昔日田溝小溪清澈見底、魚兒穿梭的景象已難覓蹤影。
(三)農村生活垃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加重
在全省范圍內,不論城鄉,生活垃圾的處理都是個大難題。然而,與城市相比,農村生活垃圾更難應付。城市有專門垃圾收集、運送和處理設施,而絕大多數農村卻沒有,且農村范圍廣,地區分散,垃圾不易收集和處置。雖然目前海南文明生態村數量已過萬,約占全省農村總數的一半,鄉村公路、電視網絡等基礎設施有很大改善,但在生活垃圾處理以及排污系統建設方面進展極為緩慢。在農村,生活污水橫溢現象依然普遍,日用廢舊物品、塑料袋、建筑廢料等垃圾往往是被隨意拋扔,隨處可見,阻塞河溝,污染田地,妨礙觀瞻,到了讓人難以容忍的地步。
(四)多數鄉鎮企業高耗低效治污無力直接危害環境
海南是工業落后地區,鄉鎮企業不發達,與其它沿海發達城市相比,鄉鎮企業污染環境的現象不突出,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對生態的不利影響可以忽略。2010年,海南鄉鎮企業經濟單位已愈5萬多戶,其生產活動無疑與生態安全戚戚相關。海南的鄉鎮企業大多規模小,實力單薄,科技水平低,技術設備落后,高耗低效,對治污往往有心無力。其生產過程所產生廢氣廢煙、污水毒物甚至沒有經過簡單的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環境中去,成為生態殺手。在調查中容易發現,鄉鎮企業多的地方,環境污染總是相對較為嚴重。
二、促進海南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當前,海南正加快建設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的步伐,這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熱帶現代農業發展,無疑需要更多的耕種土地供給,更多的化肥農藥和扶助設施,從而對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構成新的威脅。與此同時,熱帶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優質高效的農業,講求科學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和節能環保,因而也有利于促進環境的改善。海南應緊緊抓住文明生態村和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建設的機遇,采取有力措施,戰勝挑戰,努力促進農村經濟和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深入研究,制定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
開展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在充分摸清海南生態環境狀況的基礎上,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透徹分析生態環境現狀,準確評估生態環境安全及影響因素,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目標,提出科學可行的實行和保障措施。
特別是要嚴格劃定生態保護區和生態保護緩沖區范圍,劃分不可開發區、可開發區。在保護區和緩沖區內,堅決禁止農業、工業、旅游及房地產開發,盡可能杜絕外來因素的干擾和危害。要注意不同生態功能區的整合,避免人割斷森林、海洋、漁業、生物、河流、濕地等自然要素的整體生態功能。
(二)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法規,實施更為嚴格的生態保護標準
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確立“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須根據形勢需要,在現有《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海南經濟特區限制生產運輸銷售儲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規定》等條例規定的基礎上,制定一部內容全面的環保標準更高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以及制定和完善有關生態保護區管理、農村水源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法規。
(三)加強生態環境監控,加大對破壞生態行為的懲處力度
建立海陸空立體監控體系,采用衛星傳感、水質測驗等科技監測與人工實地察看相結合,職能部門專業監督與社會群眾監督相結合的辦法,既重視臨近地區和敏感地區的監控,也不疏漏邊遠偏僻地區的監控,實現環境監控全省實時覆蓋。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實行生態環境監控問責制。對危害環境的行為不聞不問或監管理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要嚴厲查處。
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及時依法從嚴處理,對觸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采取科學果斷措施盡快恢復被毀自然生態。對保護區內種植的農作物,采取政府補償、獎勵和農村自愿的辦法,堅決予以推毀。恢復生態,切不可用人工種植公益林的方法,人為干預生態區植物的生長,破壞生態的多樣性。海南雨水陽光充足,空氣滋潤,只要不人為破壞,生態恢復相對較快。
(四)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責任制,積極推動綠色發展
切實將綠色發展成績作為領導考核的重要內容,從體制機制上激勵領導干部不斷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推動節能增效,積極倡導綠色消費,采取有力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對于那些只顧眼前利益,急于出政績,保護生態環境不得力,甚至放縱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領導干部,要嚴肅追究其責任。
(五)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在農村深入持久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使農村群眾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的意義和重要性,掌握生態環保的基礎知識。引導農民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愛護生態環境的活動,培養講究衛生、分類處置垃圾、減少排污、節約能源資源等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習慣。特別要重視加強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從小培養生態意識和環保理念,培養保護生態的行為習慣。
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強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疏通河道水渠,修建排水道排污溝、污水處理廠、凈化沼氣池、垃圾處理場等。有條件的修建鄉村公園,綠化美化鄉村內外環境。
(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推進綠色農業快速發展
加快科技推廣,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以農業科技為支撐,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全力推進綠色農業快速發展。通過綠色生產有效控制化肥、農藥等人工合成化合物施用,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節約資源能源,增強農業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資金項目:本文為海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海南省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問題研究》的成果。
關鍵詞:森林培育;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性
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它要求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即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達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良性循環、全面發展和持續繁榮。而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由于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和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加強森林培育,建設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1森林培育
森林是人類必不可缺的自然資源,森林培育是保護利用森林資源的重要方式,從科學的含義來講,森林培育是通過種植大量樹木,形成規模效應,借助樹木和森林能夠將太陽能和其它物質進行生物能量轉化,從而為人類生產大量所需的食物、工業原料、生物能源等資源的過程,與此同時能夠創造并保護人類和各類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在森林培育過程中,能夠給人類帶來木材、林副產品,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帶來生態效益,還能夠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更多就業崗位產生社會效益。
2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是人類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礎條件,也是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協調發展的基礎。目前,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的基本方針。因此這要求我們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加強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治理,倡導生態農業建設,致力于將我國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的社會。目前我國正面臨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水旱災害頻發、霧霾、沙塵暴等各種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它們已經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居民的各類生產生活活動,極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3森林培育在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
生態環境建設總是離不開植樹造林,通過森林培育實現生態環境友好發展。森林中的各類植物、動物在生態環境中的物質生產、能量儲備以及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就是森林的價值體現。森林具有復雜的結構、廣闊的分布和空間占有量大的特點,因此它能夠深刻影響生態環境建設。
3.1森林是天然的空氣凈化器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對煤礦、石油等礦產資源的使用量劇增,由于缺乏有效的環保措施,或礦物燃料的使用不當,使得空氣造成巨大污染。空氣中夾雜的煙灰、粉塵、有害氣體若是被人體吸入,將嚴重危害人類呼吸系統,嚴重的可能致癌甚至威脅生命安全。近年來的霧霾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業污染形成的廢氣、微小顆粒造成的。森林中的生物就能夠有效的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比如植物的葉子葉片面積大,利用葉片上的褶皺和絨毛即分泌的粘性油脂和汁液能夠攔截微小顆粒的移動,對其有明顯的過濾和附著作用。同時森林中的各種樹木也能夠利用旺盛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夠有效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3.2森林能夠調節氣候,減緩溫室效應
森林可謂是一個天然的氧氣制造廠。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人們在一呼一吸之中需要大量的氧氣同時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并且在人類各類工業活動中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熱氣,這些物質在燃燒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一旦大氣中蘊含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超出自然可承受范圍就會導致溫室效應的形成。溫室效應會帶來全球氣溫升高,進而產生暴雨、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問題,對人類威脅極大。森林中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就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并且這種吸收能力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強得多。全球氣溫得到良好控制,減緩溫室效應的同時也增加空氣濕度,調節了氣候。
3.3森林有助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且分布區域廣,受災面積大,尤其是地形復雜的山嶺山丘地區。森林培育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一項重要措施。森林植物的樹枝樹葉在枯萎落地之后經過微生物的分解會在土壤中形成一層較厚的腐質層,就像是一塊海綿,擁有強大的吸水作用,能夠吸收雨水、減緩水流速度,起到削弱洪峰的作用。同時繁茂的植物又能夠截留雨水,減緩雨水對地表的沖擊力,保持水土。另外,處于地底下的植物龐大根系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它們能夠緊緊地抓住土壤,減少土壤隨雨水的流失。因此,植樹造林一直以來都是我國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
3.4森林能夠防風固沙,抑制土地荒漠化,提高土地利用率
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我國沙塵暴、土地沙漠化十分嚴重的地區。沙塵暴嚴重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土地沙漠化則侵占我國大量耕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森林在遏制沙塵暴過程中起著一道屏障的作用。森林作為一條天然的防護帶,能夠降低風速、改變風向,其根系可以加固土壤,進而可以緩解沙塵暴肆虐。沙塵暴得到控制一定程度上也緩解土地沙漠化,減少我國耕地、草地、林地的損失。
3.5森林是一個龐大的生物系統,有助于保護生態多樣性
生態環境建設離不開整個生物群體的參與。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世界上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但也有不少物種正瀕臨滅絕。森林培育能夠為這些瀕臨滅絕的珍惜動植物建立一個適合它們的棲息地,這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白成斌.淺析森林培育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J].農林科研,2016(6).
1、林業是生態文化建設的主陣地
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人們開始意識到保護環境、人類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但是這種抽象的環境意識概念太模糊,一般的平臺老百姓很難理解和實行。那么,林業生產就可以成為一種將其物質化的媒介,通過林業的開發、保護與利用的過程,讓人們了解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途徑與意義,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形成良好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2、好的生態環境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
隨著可持續發展建設的大力實施,林業生態建進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不僅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時治理和恢復方面也是發展的有序有力。有效的遏制了環境惡化的步伐和速度。雖然說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革命尚未成功,我們的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依舊需要加強。如果不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的力度,不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后果不堪設想。只有努力改善好生態環境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而林業產業,作為生態建設中的主體,不僅對生態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的實現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3、通過林業生產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
優化能源結構的關鍵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來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進行:應當優化用能結構和企業布局,推進有利于節能的行業結構調整,引導和鼓勵發展循環經濟,嚴格限制高能耗投資項目。比如說,新開發或者是新規劃的住宅區、商業區或者是旅游區,都可以進行風力發電,將道路兩邊的傳統路燈換成頂端可進行風力發電的裝置,也可以變成是太陽能發電。這從一定程度上節約了煤炭等資料的消耗,也給大氣污染排放減輕了負擔。另外一個方面,政府應該有計劃的把一些老舊的沒有發展的老式企業進行淘汰或者是重組,比如說鍋爐廠,紡織廠等等。鼓勵利用余熱、余壓、垃圾、農作物秸稈和低熱值廢棄物生產電力、熱力;鼓勵、支持發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和產品。
二、基于林業生態考慮的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策略
1、加強科技在林業生產中的運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肯定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同時,任何產業的發展也與科學技術有著直接密切的關系。林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依靠科學技術的支持,在林業的生產過程中要加大科技的投入。人才在林業生產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林業生產若缺乏人才,其發展步伐便會止步不前。科技科技人員要積極通過各種方式,如技術承包,技術轉讓,等途徑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堅持科技成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
2、實行退耕還林制度,合理采伐
由于人們過分的追求經濟利益而導致大面積的濫砍濫伐,一味的向大自然進行索取。導致土地沙漠化趨勢加重,泥石流,山洪爆發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要想林業產業能夠繼續健康持續的發展,就必須改變這一現象。因此,大力實行退耕還林制度是當下發展林業的當務之急。同時,在林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要進行合理采伐,從而有效的減輕生態環境的破壞。退耕還林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森林的覆蓋率,擴大林業的總體面積,同時還能夠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除此之外,在取得生態效益的同時還可以直接的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從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所以說,要想林業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有效的實施退耕還林制度,合理的進行林業采伐工作。
3、加強宣傳教育,尤其是山區地帶
森林資源管護在機制建立方面可以從健全森林法制、加強林區管理。而我國林業尚處在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90%的林區面積都是在偏遠的山區地帶,就是在這貧窮而又落后的地區卻也是我國森林生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里不僅經濟比較落后,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林業管理部門應該要加強林業法律法規方面的宣傳工作,以此來增強人們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特別是偏遠的山區,一定要落實好宣傳工作,通過廣播,報紙或者是書刊等方式進行基層的宣傳工作,讓與林業進行最直接接觸的普通老百姓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相關法律在制定的過程中藥加大對森林資源保護的力度。讓人們在生活中學習到林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帶領大家愛護植被,保護森林。
4、在林業生產過程中要做到自然保護
生態環境是一個大的環境。這其中,不僅包括了人類的生存,還包括了生物物種和非生物因素等等一起組成的。所以說,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生產環境。在林業生產過程中,我們要學會自然保護。這里所說的自然保護,就是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保護好我們的自然資源,讓自然資源一直處于一個可循環利用的狀態,人們通過合理有序的可持續利用來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同時,還有加強森林自然保護區的大力建設和保護工作,珍惜稀有物種并對其保護,從而使林業生態處于一個平穩向前的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人們開始對傳統的林業經營思想和模式進行了思考,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從單純的為了木材的取得而進行的林業建設,轉變到對整個生態大系統的建設中,先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而后逐漸演化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林業的大力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方向,這也是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最有利的結合,從而實現雙贏的結局。
作者:劉建榮 單位: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
參考文獻:
[1]張洪生.林業生態建設的現狀、存在問題及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建設的關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3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