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完形心理學基本觀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視覺思維 視知覺 視覺意象 創造性思維
一、關于視覺思維概念
1.在哲學和心理學的傳統觀念中,“視覺思維”概念是不合理的。
首先,從傳統心理學的觀點來看“視覺楊維”概念的不合理性。
所謂視覺,也即視知覺。大傳統心理學中,一般認為,知覺(或感知覺)是對客觀刺激物的直接反映,是人的心理過程中低層次的認知心理現象;而思維則是對客觀事物的間接反映,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而且具有解題功能,它是心理過程中高層次的認知心理現象。
所以,在心理學中,盡管一般都強調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聯系,但知覺與思維之間的區別和界限也是一向分明的。因而知覺和思維一般被看成兩種不同的對象來進行研究,從而區分出了“知覺心理學”與“思維心理學”兩個不同的分支學科領域。
其次,從哲學認識論或方法論上看“視覺思維”概念的不合理性。
在古代西方哲學史上,一些先哲,如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都曾通過從不同角度強調感性與理性之間的相互滲透關系,而同時也肯定了感知覺與思維之間的聯系。但從總體上看,在西方哲學史或認識論研究史上,感知覺與思維之間的劃界仍然是很明確的。一般認為,知覺或感知覺屬于獲取經驗知識的感性認識范疇,思維則屬于理性認識范疇。前者是主體與客體進行信息交流的直接通道,是后者的源泉和基礎;后者則是在前者提供的感性材料基礎上,在頭腦中進行再加工的產物,故而具有間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
所以,在哲學上,知覺與思維這兩個概念也是不容混淆的。也就是說,盡管也可以承認兩者間的聯系,但知覺就是知覺,而不可能是思維;反之,思維也只能是思維,而不能把它說成是知覺。因而必須從方法論原則上將它們加以嚴格的區分。
2.知覺心理學、特別是創造性思維研究,打開了知覺與思維之間嚴格界限的最初缺口。
應該說,對知覺與思維之間嚴格界限最早有所突破的,是本世紀初期誕生于德國的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研究。
格式塔心理學基本觀點的形成,除了依賴于胡塞爾現象學的哲學基礎外,起初主要就是根據其創始人韋特海默(M.Wertheimer)關于知覺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他關于“似動現象”(Phi-phenomenon)的知覺實驗。所謂“似動”,即當兩條直線按適當間隔時間先后出現時,人們會把它看成是一條正在移動著的線,而不是先后出現的兩條靜止的線。電影藝術正是利用這一知覺特點的典型例證。韋特海默認為,這種似動現象是人的視知覺的固有的特點。也就是說,人在視知覺過程中,總是會自然而然地有一種追求事物的結構整體性或守形性的特點,韋特海默即稱之為“格式塔”(gestalt)。知覺到的格式塔不可分析還原為原來的各組成部分,也即各組成部分不是格式塔,或格式塔并不是各組成部分的簡單加合。比如“似動”的還原就不是“動”,而只是兩條靜止的直線。所以,格式塔的內蘊總是大于它的部分、決定它的部分,而不是相反。
格式塔心理學所強調的這一基本觀點,與對抗當時已盛行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有關。構造主義心理學源于馮特(W.Wundt)的元素主義觀點。馮特即試圖將一切心理現象均分析還原為一些基本的感覺元素加以研究。而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知覺的也即現象的經驗,就是格式塔;格式塔不可能分析還原為基本的感覺元素,因而也不是所謂“感覺元素的聯合”?;具@一點并通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格式塔心理學提出了一系列知覺結構的組織原則(如鄰近性、類似性、閉合性、完形趨向等),即人在知覺過程中用以組織模式塔的基本規律或法則??梢?,格式塔心理學從一開始便已經對知覺研究的固有范圍有所突破,特別是后來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則實質上已經打破知覺與思維之間不可俞越的嚴格界限。
格式塔心理學關于創造性思維的研究主要也是韋特海默的工作。韋特海默認為,所謂創造性或產生式思維(productive thinking),從根本上說就是認識主體在知覺過程中,將“壞的格式塔”轉變成為“好的格式塔”。例如,當教會了從未學過幾何學的孩子求解長方形面積后,再要求他自己去求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在反復觀看圖形過程中,他完全有可能“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兩端看起來存在著“干擾”;進而還有可能“頓悟”到,只要把左端多余的部分轉換成右端缺少的部分,該圖形就會成為一個看行順眼的長方形,于是問題便一下子得到解決。
3.“視覺思維”概念的明確提出。
格式塔心理學對知覺和創造性思維問題的研究,雖然已經初步打開了知覺和思維之間嚴格界限的缺口,但還并沒有明確提出“視覺思維”的概念。較早且較詳盡研究和闡明這一概念的,應數當代美國德裔藝術心理 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阿恩海姆正是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藝術心理學問題。經進一步研究,他不僅繼承和發展了韋特海默關于知覺和創造性思維的研究思想,而且從更高的角度或從更一般的意義上,探究了視知覺的理性功能。到50年代,他出版了《藝術與視知覺》(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一書。作為一部藝術心理學著作,其中雖然尚未明確使用“視覺思維”概念,但卻已提出了“一切知覺中都包含著思維,一切推理中都包含著直覺,一切觀測中都包含著創造”的重要思想。
到60年代末,阿恩海姆關于視覺思維的一些基本思想便已形成,并在基礎上出版了直接標題為《視覺思維》(Visual Thinking)的專著,在這部著作中,他不僅進一步闡述了視知覺的理性功能問題,而且還闡明了“視覺意象”(visual image)在一般思維活動、尤其是創造性思維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這兩方面的思想,即視知覺具備思維的理性功能,以及一切思維活動、特別是創造性思維活動離不開“視覺意象”的思想,可說是阿恩海姆關于“視覺思維”概念所作闡明的最基本的內容。
此外,阿恩海姆還提出了需要對“一般性的知覺思維”,即不僅對視覺思維進行認真研究的問題,他也正確地認為,在人類認識活動中,最有效的還是“視覺思維”。不過,關于“一般性知覺思維”的提法,對于研討知覺與思維之間的一般關系問題,或許更具有重要意義。
總的來說,阿恩海姆用大量的知覺實驗和藝術(主要是繪畫)實踐的事實,以說明上述兩個基本觀點。從藝術理論研究角度看,其嚴謹、理性的科學態度、確實難能可貴。但從對“視覺思維”概念的闡釋看,他似乎一直還未對這一概念本身給出過明確的定義。如果說也曾有過某種界定的話,那就是他說:“所謂視知覺,也就是視覺思維?!碑斎?,在他這樣說時并未反過來指明,所謂視覺思維也就是視知覺。對此,我們或許應該理解為,在阿恩海姆看來,“視覺思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比起“視知覺”來還是要深、廣些, “視覺意象”已不完全局限于視知覺范圍
轉貼于
4.關于視覺思維的創造性問題
盡管迄今還不能說已經有了一致認同的視覺思維概念定義,但阿恩海姆關于視覺思維實乃以視覺意象為運作單元且具有理性功能的視知覺,以及視覺意象為創造性思維所必需的觀點,還是具有其論證的合理性的。實際上,以視覺意象為中介而認定視覺思維也就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并非只是阿恩海姆的看法。在創造學研究中,這種觀點早已是許多學者的共識。但麥金將視覺思維表述成觀看、想象和構繪三者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他對學生的有效訓練,則可說是認定視覺思維即為創造性思維的一個較有力的說明。
交匯或融合。而這種思維特征,至少在目前似乎還很難預計可以為任何形式的機器系統的功能所取代。
二、關于視覺思維認識論的意義
假定我們承認視覺思維存在的合理性,并認為它確是一種富于創造性的思維,因而對于人的認識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那么,視覺思維概念的確立也就應該是合理的。
從阿恩海姆的諸多論述中可以看到,他之所以研究視覺思維,正是因為人們長期以來對感知覺與思維、感性與理性,進而延伸為對藝術與科學的割裂,造成了通向真理之路的障礙,故而有意于填補因這種割裂而形成的鴻溝。在他看來,當藝術家們在運用視知覺進行藝術實踐時,其實也就是在這種知覺活動中進行著對事物的理解、選擇、概括和抽象;而當科學家們在進行科學創造時,同樣也是在其科學思維或科學的理性活動中,有效地運用著自己的視覺意象。正是基于此,所以阿恩海姆如此鮮明地認為:“所謂視知覺,也就是視覺思維?!?/p>
換句話說,阿恩海姆關于視覺思維的一系列觀點和論證,其深刻含義即是在于:知覺與思維之間本來并不存在鴻溝,鴻溝是由于人們在認識上的割裂所造成的。而且他還認為,其所以產生這種認識上的割裂,根源則在西方文明的偏見。
那么,我們如果要研究“視覺思維”概念在哲學認識論上的作用或地位,或是其認識論意義的問題,是否就可以從人類在認識史上究竟何以會形成這種割裂的問題而入手呢?顯然,這不僅涉及到哲學史、科學史、藝術史等諸多方面,而且還涉及到東西方文化差異或跨文化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視覺思維》[美] 魯道夫·阿恩海姆著光明日報出版社
2.《建筑視覺造型》余卓群著
關鍵詞:存現句;圖形-背景理論;句式結構
引言
“存在”是一切事物的運行方式和表現形態,勢必要占據人類交際活動的中心位置,成為人們無法回避的話題,人類思維史的研究也表明,“存在”的觀念是人類最早必須具備的基本觀念之一。作為“存在”的表達方式的存現句也是人類語言的一種先驅形式,其廣泛通行和頻繁使用就在情理之中。存現句作為漢語中的一類特殊而重要的句子,歷來受到語言研究者的關注,不過,從前的研究主要是從句法和句義平面進行的。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運用圖形-背景理論(Figure-GroundTheory)分析存現句,揭示存現句的認知特點和規律。
圖形-背景理論的基本思想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結構是非自主的。人類基本的認知能力和來源于經驗的認知模型在語言中有廣泛的體現,因此,語言結構為研究基本的認知現象提供了重要線索,人類的認知規律也會影響語言結構的選擇。
圖形與背景是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概念,這兩個術語最早來自完形心理學中的形基知覺。圖形指某一認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點部分;背景即為突出圖形起襯托作用的部分。這一理論表明,當我們觀察外部世界時,都會形成一個認知場,這個認知場就是由圖形和背景兩部分構成。在認知語言學分析中,圖形與背景是認知運作和語義結構重要的和基本的特性。圖形就是所要描寫的對象,背景是其所處的環境。對圖形的選擇決定于注意的焦點、移動方向、觀察的方位等。圖形和背景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位置關系,對象的所處位置、顏色對比、動靜對比(易于移動的物體傾向于成為圖形,但是在大量移動的物體中靜止的物體又傾向于成為圖形)、大小對比等都是區分背景與圖形的因素,在一個認知場中,得到突顯的部分是圖形,沒有得到突顯的部分是背景,圖形與背景相比總是更容易識別,更容易引起注意,也更容易記憶,并且更容易建立起一定的意義來。①例如,“在的右邊?!焙汀霸诘淖筮??!边@兩句話雖然說的是同一個意思,但前一句中的“”是作為圖形出現的,因而受到重視,“”是作為背景出現的,在人們的感覺中被忽視了;第二句正好相反,充任圖形的是“”,充任背景的是“”。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同一對象會因為充任圖形而得到突顯,若充任背景則被忽視。
從圖形-背景論分析存現句
一、存現句的內涵
存現句作為漢語中一種特殊而重要的句式,傳統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觀點:
從句意角度:呂叔湘最早從句義入手,指出“這一類有無句單純表示事物的存在,也可稱為存在句?!雹趶堨o認為存現句是表示主語有什么,在何處。或者只是敘述出現了什么,消失了什么的無主句。③
從句式結構角度:認為這種句子是由“處所詞+動詞(著)+(數量詞)名詞”三部分構成。④
同時從句意和句型入手:以宋玉柱為代表,認為它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著什么東西或人的句子。⑤邢福義在《現代漢語》里說“存現句是表明人或事物的存在、出現或消失的句子”。⑥
我們從各家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落腳點顯然是句子的語法結構,都是從句型、句義來下定義的。
二、圖形-背景論分析存現句
運用圖形-背景理論從人類認識事物的認知模式角度來描述存現句存在的合理性。存現句相對于相關的同義句式,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句末呈現焦點
在語言研究中,圖形-背景是一種認知結構或認知模型,圖形是所要描述的對象,認知上較突顯,背景是其環境,認知上不太突顯。就句法結構而言,在一個簡單的主謂賓句子里,主語是圖形在語言中的現實化,賓語是背景在語言中的現實化,謂詞是聯系的中間環節。圖形-背景理論為主謂順序的合理性提供了認知上的理論支持。2、主于句末,方所詞語(時間詞語)位于句首的作用
存現句相對于相關的同義句式,結構上的特殊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能給人提供不同的意象和感覺。存現句中的主體名詞相對于相關的同義句式,它的位置在句末。
煙塵滾滾的場地上狂怒地蹦跳著一只斗牛?!恢欢放?衽乇奶跓焿m滾滾的場地上。
這組句子中,后一句式中主語的位置突出了“斗?!睂Α氨奶保皟蓷l漢子”對“立”的支配作用,前一句式中“斗?!焙汀皟蓷l漢子”都是處于賓語的位置,就無法突出這種作用,但是卻強化了“斗?!北奶鴷r和“兩條漢子”立著時的狀態。
方所詞語(時間詞語)在一般主謂句中位于動詞之前或句末,存現句中的方所詞語(時間詞語)則必須放在句首,用圖形-背景理論來解釋,它就是充當了一個大的背景,位于句首更能起到展示大背景的作用,并能夠使讀者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這個背景上,然后再過渡到圖形。
河堤上扔著我的鐮刀和草筐?!业溺牭逗筒菘鹪诤拥躺先又?。
試比較例的前后兩個句式,后一句式中讀者的注意力焦點是由已知物“鐮刀和草筐”開始,然后擴展到環境“河堤”上,我們對環境認知的整體性以及關注的強度就會受到影響,前一句式則在我們認知尚處于空白狀態時將一個環境“河堤”充塞到我們的視野中,從而保證只有在這個較為穩定的環境被確立為整個認知的背景時,對“扔著鐮刀和草筐”這個對象的接受和理解才能順利進行。另外,句首的方所詞語(時間詞語)之后直接與動詞性詞語相接,沒有名詞性成分干擾對方所詞語、時間詞語的理解,更保證了對背景的心理注意。
在實際言語交際中,這兩種句式都是人們經常用到的,說話者究竟用哪一種,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據個人的主觀意圖而定,不過,在這里我們強調的是,當我們說某部分是圖形,另一部分是背景時,并不意味著背景不重要,只是說它不是焦點。但沒有背景是不行的,一方面,沒有背景句子不能滿足完形特征,另一方面,沒有背景
圖形也得不到烘托。
結語
總之,認知語言學在分析句法時告訴我們,語言結構是基于人們對世界的經驗,對語言的運用與我們怎樣感知周圍的事物和情景有密切關系。認知語言學對句法的分析不是試圖說明句法之間的轉換關系,也不是論證句法如何與客觀事物相對應,而是試圖闡明人們觀察和認識事物的方式決定語言的形式。存現句的作用就在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知上的框架,它首先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背景,然后將一個對象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引入,作為輪廓鮮明的圖形放置在背景下。作為一種特殊的句式,存現句通過主移到句末,成為句末焦點,句末圖形,從而引起讀者對其進一步的關注。運用圖形-背景理論分析,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任何一種語言形式,不管它表面上看來特殊與否,在本質上都遵循了人類的認知規律,都反映了人類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
參考文獻: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張靜主編.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雷濤.存在句的范圍、構成和分類[J].北京:中國語文.1993.
[5]宋玉柱.語法論稿[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
一、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主要階段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范式”[2](P167)。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關于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采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和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展,為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后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系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采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i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采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4](P524)。
5.計算機模擬與類比方法——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制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現狀與問題
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過程,研究方法論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并沒有錯,但局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當今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F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而有關人格結構和人格形成與發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展歷史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v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話,仍然會事與愿違。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感覺研究基本上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于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于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發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環境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之謎。關于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占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并力爭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律。一般規律只能幫助人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5]。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適用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于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并存。首先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度去對待。如何形成一種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是科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科學心理學研究發展中新的方法論構建與整合
無論是否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總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同樣也不例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決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當技術還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時,對原有的目的就必須考慮加以重新選擇,尋找某些子目標以現階段可實行的手段先予以解決,然后再對總的目標進行系統的、整體的、辯證的研究、分析和歸納。鑒于心理學的歷史經驗,心理學家們已經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論。例如,朱智賢等人曾提出過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構想。在其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體系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心理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6](P52-58)。研究心理現象,首先要對人的心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茖W的哲學方法論并不能替代具體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體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擺脫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去的許多學派,雖然曾經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都由于他們在哲學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為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所取代。特別是在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時,就更有必要對人們原來習以為常的傳統的指導思想進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論的錯誤,彌補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類似行為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能使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有了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形成心理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科學發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備和達到的條件的制約。在經歷了科學研究的微觀階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學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向宏觀階段——整合研究邁進的趨勢。有關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貝塔朗菲的系統論、香農的信息論和維納的控制論,即所謂的“老三論”。而在此之后又出現了所謂的“新三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哈肯的協同理論和托姆的突變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為現代科學的一般方法論提供了有用的思想。雖然這些理論并非出自心理學,但對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指導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學派系林立、眾說紛紜的狀況,就更需要用像系統論那樣的思想方法,來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這個本身就具有客觀系統性的研究對象。正如哲學方法論不能代替科學的具體研究那樣,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并不能代替心理學的一般方法論指導。心理學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需要建構符合心理學科學發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最后是有關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與技術問題??梢哉f,心理學現在已經涉及人類活動的幾乎每一個領域,因此在具體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上必定有相當大的差異和跨度。具體的方法是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相聯系的。心理學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幾乎運用了所有各種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藥理的、臨床的、數學的方法;心理學本身又有實驗的、準實驗的、非實驗的、思維推論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但又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多層次、多元化和動態的;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需要在某個局部問題上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微觀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體的、系統的和動態的思想理論與研究方法論,歸納和綜合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學說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描述性的初級水平階段,而應該是可操作的、有預測力并有控制力的。這樣才能使心理學成為一間既有自己較完整、較一致的理論,包括研究方法論的體系,又具有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作用和效果的現代科學。
【參考文獻】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學的體系與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庫恩.必要的張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英語時態系統一直是語言學家和語法學家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也是英語教學的重點難點之一。教師在講解時態時,針對不同的時態,往往會給出這樣的定義:一般現在時表示現在、經?;蛄晳T的動作或狀態和普遍現象、常識或客觀真理;一般過去時用于過去某一時間內發生的或過去習慣性的動作或狀態;一般將來時表示將要發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及將來打算做的事情;現在完成時表示過去發生的動作造成目前的結果和對現在造成的影響或表示從過去延續至今的動作、狀態和習慣等;將來完成時表示將來某時之前業已完成或發生的事情;過去完成時表示過去某時間之前已經發生的動作或狀況,即過去的過去。但是,隨著學生英語知識的增長,他們會逐漸地認識到時態問題并不像老師講得那么簡單、那么容易區分,比如:一般現在時不僅可以表示現在、經常或習慣的動作或狀態和普遍現象、常識或客觀真理,而且還可以表示過去已經發生或是將來要發生的事。
果學生問及這些,老師往往給不出合理的解釋。筆者認為,遇到這種情況原型范疇理論可以發揮其作用。以一般現在時為例,由于多個意義都與一般現在時態這一形式相聯系,我們可以把一般現在時看作是一個多義范疇,如一個多義詞一樣。根據原型理論,許多范疇都是圍繞一個原型構成的,判斷某物體是否歸入某范疇,是看它與其原型之間是否具有足夠的家族相似性,就英語時態而言,老師通常給出的時態用法一般是各種時態用法的原型,其它用法是由原型用法派生而來,其它用法與原型之間必然存在足夠的相似性。本文將以一般現在時態為例,探討認知語言學領域的原型范疇理論與英語時態教學的關系,運用原型范疇理論對一般現在時態各種用法及其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以期對英語時態教學的發展有所幫助,有助于學生對英語時態的學習與掌握。
2原型范疇理論
2.1原型范疇理論概述面對世間的萬物,人類會根據其特征進行分類,給予不同的標記或冠以不同的名字,這一過程就叫范疇化,它是人腦對客觀世界進行分類和定位的心理過程。在語言研究中,它指的是人們對世界進行概括、歸類,并賦予其語言符號的過程。范疇論是認知科學的重要領域之一,它包括基本層次范疇(basic-levelcategory)和原型范疇(proto-typecategory)這兩個理論。本文討論的重點是其中的原型范疇理論。原型范疇理論是針對亞里士多德(Aristotle)2000多年前的經典范疇理論而提出的。人們根據經典范疇理論對某一范疇進行定義時包含以下思想:(1)范疇由范疇成員共有的一組充分而且必要的特性來界定;(2)一個物體如果具備某范疇成員的所有的充要特性,則它屬于該范疇,否則不屬于該范疇,不存在“好像屬于該范疇、又好像不屬于該范疇”的情況;(3)不同范疇之間存在清晰的界限;(4)同一范疇中各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即不存在典型成員與邊緣成員之間的差別(Talyer,1995:24)(梁曉波,李勇忠,2006)基于傳統的范疇觀,人們對于某一范疇的定義就是對其進行語義特征分析,通常是將某物分析成具備或不具備某種特征,用符號+?-來表示,判斷某物是否歸入某范疇,就是看它是否具備該范疇成員所有的共同特性。
不可否認,這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對某一范疇進行定義的目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這種高度理想化的二分方法遇到了尷尬。以“鳥”這一范疇為例,它包括麻雀、燕子、鸚鵡、黃鸝等成員,它們中大多數有羽毛、有翅膀、會飛、會下蛋、會鳴叫,諸如此類,那么我們可以將這些特征看作是“鳥”這一范疇的語義特征,只要具備這些條件便屬于這一范疇,反之不屬于。那么根據經典范疇理論,企鵝是否應屬于鳥類呢?實用主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是發現傳統范疇理論缺陷的第一個哲學家。1967年,在《哲學研究》一書中,他提出范疇成員之間沒有共同的特性,而只有多種方式的相似性即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范疇沒有固定的明確的邊界,隨著新事物的出現,其范圍可以擴大。而且,范疇成員也不象傳統的理論認為的那樣具有等同的地位,而是有中心成員和非中心成員之區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心理學和人類學研究針對傳統的范疇觀提出了大量的反證,如社會語言學家Labov(1973)對杯、缸、碗、瓶如何分類進行的調查;
美國心理學家Rosch對不同文化的范疇形成進行比較,發現許多范疇都是圍繞一個原型(prototype)而構成的,判斷某物體是否歸入某范疇,不是看它是否具備該范疇成員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與其原型之間是否具有足夠的家族相似形(familyresemblance)。1987年出版的兩部認知專著(La-koff的《女人、火和危險事物》和Langacker的《認知語法基礎》)及隨后的許多文獻從哲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從不同角度論證原型范疇理論的科學性。其基本觀點如下:(1)范疇是憑借典型特征,而不是什么必要和充分的條件所建立起來的“完形”概念;(2)范疇成員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間有隸屬程度差異;(3)范疇成員之間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構成一個連續體;(4)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朱煒,2005)經典范疇理論與原型范疇理論的區別可以通過下面的表格更清楚地表現出來:表2:經典范疇理論與原型范疇理論的區別范疇的界定成員關系不同范疇之間的界限經典范疇理論必要充分條件平等的清晰原型范疇理論典型特征和相似程度有典型非典型之分模糊。
2.2如何理解原型范疇理論的“原型”關于范疇原型的確定和表征,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概括起來主要分為以下三種:(1)原型是范疇內典型代表:Rosch認為原型是與同一概念的成員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實例,這個典型代表對于識別范疇起重要作用。(2)原型是范疇核心概念的概括性圖式的表征:Reed(1972)認為原型是范疇的平均特征或集中趨勢,是對范疇進行概括的表征。Taylor認為原型是范疇的概念核心的圖式表征,并認為實體并非原型,僅例示了原型。(3)“原型加轉換”的觀點:Franks&Bransford(1971)認為范疇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最佳實例,以及一套對最佳實例進行類典型論與詞義研究操作的規則(王寅,李弘,2003),這似乎像是對上述兩者的綜合,也是對“原型”的一種比較全面的認識。
綜合學者們的觀點并結合日常生活,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原型”:(1)原型可以是一個范疇中的核心成員也可以是該范疇內的一組成員,如我們可以說香蕉是水果的原型,也可以說香蕉、桔子、蘋果等一系列典型的水果是“水果”這一范疇的原型;(2)原型也可以是范疇原型的特征組合。如Lakoff(1987)提到的關于mother這一范疇的例子。一提到母親,人們馬上想到的特征就是[+woman,+hasgivenbirthtoachild],這一組特征就是“母親”這一范疇的原型。(3)原型具有動態變化性。就個人來講,原型的動態變化體現在對于同一范疇的原型的認識會發生變化。例如,兒童會將自己看到的所有圓形的東西叫做“球”,包括月亮等,顯然,兒童對“球”這一概念的原型的定義僅僅是[+round](Carrol,l2000),而長大之后他們對球的認識就正確了;從文化背景來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語言文化的人對于同一范疇的原型的認識不同。以車為例,一提到車,偏遠山區的人腦中浮現的是毛驢車、馬車或拖拉機;而城市的人則是標致或??怂沟雀呒夀I車。在對原型范疇理論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后,我們才能在英語教學及研究中適時適當地加以應用。
3原型范疇理論視角下的一般現在時
3.1時態研究概述關于時態的著作國內外己經出版了不少,最具權威的包括Quirketa1(1985)的《英語語法大全》,Leech(1971)的((意義和英語動詞》,Biber和Leech(2000)的《朗文英語口語和筆語語法》,Millington-Ward(1966)的《英語動詞時態用法新釋》,章振邦主編的《新編英語語法》等等。傳統語法將時態定義為“表示時間區別的動詞語法范疇”,他們都認為時態可以用來區別時間,并且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現在時表示現在時間,過去時表示過去時間。但是這樣的定義不能解釋的語言現象有很多,因為傳統語法對于英語時態的描寫都只關注說話時間和發生的事件之間的時間關系,而沒有將說話人對這種時間關系的感知和認識等主觀因素考慮在內(林懿,2006),因此無法解釋現在時不僅可以表示現在還可以表示過去和將來,而過去時也可以表示現在和將來等語言現象。傳統語法對于英語時態用法的分析,基本是規定性的,語言使用者在運用具體時態的過程中,只能夠死記硬背一些所謂的特殊時態用法,如虛擬語氣,若與現在相反,主句則用過去形式的時態等等語法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