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邏輯學的認識與理解

對邏輯學的認識與理解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邏輯學的認識與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邏輯學的認識與理解

對邏輯學的認識與理解范文第1篇

關鍵詞:現象學;科學論;邏輯學;純粹邏輯學;超越論邏輯學;胡塞爾;

作者簡介:張浩軍(1980-),男,甘肅武威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外國哲學專業2005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德國近現代哲學。

現象學從開創之初就與邏輯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胡塞爾一生都沒有放棄過對邏輯學問題的探討。從《算術哲學——心理學的和邏輯學的研究》(第一卷,1891)到《邏輯研究》(第一卷:《純粹邏輯學導引》,1900;第二卷:《現象學研究與認識論》,1901),從《形式邏輯與超越論邏輯:邏輯理性批判的一種嘗試》(1929)到《經驗與判斷:邏輯譜系學研究》(1938),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把胡塞爾的思想歷程簡單地劃分為前現象學時期(即1900年《邏輯研究》第一版發表之前),本質現象學時期(即從1900年至1913年《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的第一卷《純粹現象學通論》,簡稱《觀念I》,發表之前)和超越論現象學時期(即《觀念I》發表之后)這三個階段的話,那么胡塞爾在每一個階段都研究了邏輯學問題,可以說邏輯學是胡塞爾思想發展中的一個一貫的主題。

邏輯最初被設想為一門科學論(Wissenschaftlehre,theoryofscience),科學論的任務是為可能科學提供一種先天的根據:即科學是如何可能的?由于科學本身的可能性不能通過科學的事實而被表明,所以,為科學奠基的任務就落在了作為科學論的邏輯身上,即落在了邏輯的先天原理和理論上。但是,由于邏輯本身就其可能性而言也是成問題的,而且在不斷的理性批判中呈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所以這些批判引導我們從作為理論的邏輯返回到了邏輯理性(logischeVernunft)以及與邏輯相關的新的邏輯領域,即為客觀邏輯進行根本奠基的主觀邏輯。在胡塞爾看來只有通過邏輯理性批判,通過超越論的主觀性所奠基的現象學邏輯,一門真正的科學論才能得以被建立起來,真正科學的建立才有了牢固的根基。

一、邏輯學作為問題

1891年,胡塞爾哲學生涯的第一部著作《算術哲學》(第一卷)的發表,標志著他探索“嚴格科學”的道路的最早嘗試,在英國經驗論和布倫塔諾描述心理學的影響下,胡塞爾試圖運用心理學的“科學”方法來澄清“數”和“邏輯”的基礎和起源,最終認為數學與邏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都是心理的構成物。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樣:“只要隨便看一眼邏輯學文獻的內容,上述說法就可以得到證實。這些文獻所討論的始終是些什么呢?概念、判斷、推理、演繹、歸納、定義、分類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心理學,只是根據規范的和實踐的觀點進行了選擇和整理而已。無論人們對純粹邏輯學(reineLogik,purelogic)做如何嚴格的限制,都無法把心理學的東西從它之中排除出去?!盵1]51由于胡塞爾在《算術哲學》中對基本概念的澄清是在對心理行為的描述心理學分析中進行的,因而在此書發表后不久,他便受到了指責。最主要的批判來自于數學家和邏輯學家G·弗雷格(GottlobFrege),他在《算術哲學》一書的書評中指出胡塞爾把數學和邏輯的基本概念和規律心理學化了,必須“要把心理學和邏輯學的東西,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明確區別開來”[2]8。

胡塞爾本來計劃出版《算術哲學》的第二卷,但是由于心理主義的困境使他放棄了這個計劃并開始轉向了對心理主義的批判。幾年后,胡塞爾在回顧這一轉折時說:“一系列無法避免的問題……不斷地阻礙并最終中斷了我多年來為從哲學上澄清純粹數學所做的努力的進程。除了有關數學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的起源問題之外,我所做的努力主要與數學理論的和方法方面的難題有關。那些對傳統邏輯學或無論做了多少改革之后的邏輯學的闡述來說顯而易見的東西,即:演繹科學的理性本質及其形式統一與符號方法論,在我對現有演繹科學所做的研究中卻顯得模糊可疑。我分析得越是深入,便越是意識到:負有闡明現時科學之使命的當今邏輯學甚至尚未達到現時科學的水準……而我在另一個方向上卻糾纏在一般邏輯學和認識論的問題中。我那時以流行的信念為出發點,即堅信:演繹科學的邏輯學和一般邏輯學一樣,對它們的哲學闡明必須寄希望于心理學。因此,在我《算術哲學》的第一卷(也是唯一發表的一卷)中,心理學的研究占了極大的篇幅。我對這種心理學的奠基從未感到過完全滿意。在論及數學表象的起源問題,或者在論及確實是由心理因素所決定的實踐方法的形成時,我感到心理學分析的成就是明白清晰而且富于教益的。然而,思維的心理聯系如何過渡到思維內容的邏輯統一(理論的統一)上去,在這個問題上我卻無法獲得足夠的連貫性和清晰性。此外,數學的客觀性以及所有科學的客觀性如何去俯就心理學對邏輯的論證,這個原則性的懷疑就更使我感到不安了。這樣,我建立在流行的心理學信念——用心理學分析來邏輯地闡明現有的科學——之上的全部方法便發生了動搖,這種情況愈來愈迫使我對邏輯學的本質,尤其是對認識的主觀性和認識內容的客觀性之間的關系做出普遍批判的反思。每當我對邏輯學提出一定的問題并期望從它那里得到解答時,它給我的總是失望,以至于最后我不得不決定:完全中斷我的哲學—數學研究,直到我在認識論的基本問題上以及在對作為科學的邏輯學的批判理解中獲得更為可靠的明晰性為止?!盵1]前言1因此,胡塞爾從對數學的基本概念的研究最終轉向了對邏輯學的本質問題的研究,轉向了對純粹認識論問題的研究。在《算術哲學》發表后將近十年的時間里,他將主要經歷都放在了對這些問題的艱難的反思上。

二、邏輯學的性質

1900年胡塞爾發表了《邏輯研究》的第一卷《純粹邏輯學導引》(以下簡稱《導引》)。在這一卷中,胡塞爾自覺地從一個心理主義的追隨者變成了一個心理主義的反叛者。他深刻地批判了當時在哲學界占據統治地位的心理主義觀點,明確地界定了邏輯學的性質,提出了純粹邏輯學和理論科學為實用科學奠基的觀念。

在胡塞爾看來,《導引》所要達到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對心理主義的清算,而是對邏輯學的觀念科學性質的界定。該卷“引論”部分的最后一段話清楚地表明了胡塞爾在這一卷的基本思路:“我們的目的實際上并不在于對這些傳統的爭執進行劃分,而是在于澄清包含在這些爭執中的原則差異并且最終澄清一門純粹邏輯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我們必須走這樣一條道路:我們以當前幾乎受到公認的對邏輯學的規定,即工藝論的規定為出發點并且確定這個規定的意義和對它的論證。然后我們很自然地要提出關于這門學科的理論基礎的問題,尤其是它與心理學的關系問題。從根本上看,這個問題與認識論的主要問題,即與認識的客觀性有關的問題即使不完全相合,也可說是在主要部分上相合。我們所做的與此有關的研究所得出的結果是劃分出一門新的、純粹理論的科學,它構成任何一門關于科學認識的工藝論的最重要基礎并具有一門先天的和純粹論證性科學的特征。它便是康德以及其他形式的和純粹的邏輯學代表人物所企圖建立的科學,但他們沒有正確地把握和規定這門科學的內涵與范圍。這里的思考所得出的最后一個成就在于得出了關于這門有爭議的學科的本質內涵的明晰概括的觀念,隨著這個觀念的得出,我們對上述爭論的立場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明了了?!盵1]7-8

從胡塞爾的這段話來看,《導引》首先要討論的是邏輯學的性質問題。即“1.邏輯學是一門理論性學科還是一門實踐性學科(一門工藝論)。2.它是否獨立于其他科學,尤其是獨立于心理學或形而上學。3.它是否是一門形式學科,或者像人們習慣于說的,它是否僅僅與認識的形式有關,它是否也須注意認識的質料。4.它是具有先天的和證實性學科的特征,還是具有經驗的和歸納性學科的特征?!盵1]6-7

也就是說,邏輯學究竟是作為一門規范的或實踐的學科而與作為經驗科學的心理學相對立,還是作為一門觀念科學或理論科學而與作為事實科學的心理學相對立。在胡塞爾看來,心理學作為經驗科學只能得到事實可靠的真理,而邏輯學作為先天科學或觀念科學探討的是本質可靠的真理。人們無法從事實科學中推導出本質科學,反過來,本質科學卻對事實科學具有奠基作用。只有帶有理論科學奠基特征的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而一門沒有經過本質科學奠基的科學則是不成熟的科學,理論科學是實踐科學的基礎。他認為:“顯而易見,任何一門規范學科,尤其是任何一門實踐學科的前提都是由一門或幾門作為基礎的理論學科來構成的,就是說:任何一門規范學科都必定擁有某種可以從所有規范化做法中分離出來的理論內涵,這種理論內涵本身的自然產地是在一門理論學科之中,無論這是一門已形成了的理論學科,還是一門尚待建立的理論學科?!盵1]45-46理論學科由于其內在的、先天的必然性而必須先行于所有其他具體的學科,并且必須在方法上和理論上為所有其他學科奠基。邏輯學尤其是純粹邏輯學既不是經驗科學(如心理學),也不是規范科學(如倫理學、形式邏輯),而是理論科學或觀念科學,它構成經驗科學和規范科學的基礎。

實際上,胡塞爾本人并不否認邏輯學的規范性質。他只是認為,純粹邏輯學構成了邏輯學的理論基礎,它作為抽象的、理論的學科為普通的、實踐意義上的邏輯學奠基。邏輯工藝論的根本理論基礎并不是在認識心理學之中,而是在純粹邏輯學之中。也就是說,胡塞爾要求劃分作為科學論的純粹邏輯學和作為方法論的規范邏輯學,邏輯學應當包括這二者。作為科學論的純粹邏輯學代表了科學的本質,作為方法論的規范邏輯學則代表了工藝的本質,胡塞爾也用醫學和治療術、純粹幾何學與土地丈量術之間的關系來比喻純粹邏輯學與方法邏輯學之間的關系,強調規范科學對理論科學的依賴性:規范科學從理論科學中獲得所有那些使它們成為科學的東西,這就是理論性的東西。純粹邏輯學或純粹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理論性的東西”。所謂“理論性的東西”,就是使所有科學(不論是規范科學,還是各門具體科學)成為“學”(—logy,—logie)的東西。從事科學的人并不關心他賴以進行思想的那些原則,作為純粹邏輯學的理論哲學就是要澄清科學中所使用的觀念??茖W的統一正是由理論的統一來規定的,這種規定性賦予理論科學(觀念科學)以科學的至尊地位,即使理論科學不是最有用的、也是最有價值的科學。[3]19-20

三、純粹邏輯學作為科學論

在胡塞爾看來,像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等等自然科學家和其它具體科學的研究者“為了實施哪怕最重要的科學計劃也不須要明察他行動的最終根據,并且,即使已獲得的成功對于他和其他人具有理性信念的力量,他也不會去要求證明他的推理的最終前提以及要求探討那些作為他的方法之基礎的原則。然而,所有科學的不完善狀態都恰恰與此有關。我們這里所說的不完善性并不是指這些科學在研究它們各自領域的真理時所隱含的不完整性,而是指它們在從事這些研究時所缺乏的內在明晰性和合理性”,[1]9-10也就是說具體科學并不是一種清晰透徹的理論,它們并不是從最終的原理和根據出發,使其概念和命題建立在完全明見的基礎之上,它們所采取的每一個步驟,也沒在其真實性和必然的有效性上得到論證。

在胡塞爾看來,為了實現真正科學的目標就需要形而上學與科學論對具體科學進行規范和指導。“形而上學的任務在于,對那些未經考察、甚至往往未被注意、然而卻至關重要的形而上學前提進行確定和驗證,這些前提通常是所有探討實在現實的科學的基礎?!盵1]10-11由于形而上學僅僅涉及到那些與實在現實有關的科學,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學都與實在現實有關,比如純粹數學科學便是如此,它們的對象是數、量、集合、關系等等,這些對象完全獨立于實在的有或無,并且僅僅被看成是純粹觀念規定的載體,所以為了對這些與實在現實無關的抽象的、觀念的領域進行研究,就需要一門與數學、形而上學不同的新的科學,這門科學涉及所有的科學,其目的在于研究那些使科學成為科學的東西,這門新的科學就是所謂的科學論。然而問題在于,科學論是否可能呢?如可能,則如何可能?

依照胡塞爾,科學的目的在于認識,在知識中我們擁有真理。但是科學所提供給我們的知識并不是“單純的”多樣性,而是復雜的多樣性。用他的話說就是:“知識之間雖然有實際的親緣關系,但它還沒有構成那種科學所特有的、在知識的多樣性中的統一性。一組個別的化學認識肯定無法論證一門化學的科學??茖W所要求的東西顯然要更多,即要求在理論意義上的系統聯系,其中包括對知識的論證以及在論證的順序上的合理的銜接和調整。因此,科學的本質中包含著論證聯系的統一,在這種聯系中,不僅個別的認識,而且論證本身以及被我們稱之為理論的論證之更高組合都已獲得系統的的統一”。[1]14在胡塞爾看來,所有論證中都存在著某種不是此時此地的推理所特有的、而是對于推理的整個種類來說典型的“形式”,并且所有這類推理的正確性都要靠它們的形式來保證,所以有規則的形式不僅使得諸科學的存在得以可能,由于形式相對于知識領域而言具有獨立性,所以也使得一門科學論、一門一般邏輯學的存在得以可能,倘若這種獨立性不存在的話,那么也就不存在一門一般的邏輯學,存在的將會是一些相互并列的、與各門科學個別相應的邏輯學。在這里,所謂的“一般邏輯學”也就是“純粹邏輯學”,就是科學論。正如胡塞爾在《邏輯研究》的“作者本人告示”中所說得那樣:“純粹邏輯學是觀念規律和理論的科學系統,這些規律和理論純粹建基于觀念含義范疇的意義之中,也就是說,建基于基本概念之中,這些概念是所有科學的共有財富,因為它們以最一般的方式規定著那些使科學在客觀方面得以成為科學的東西,即理論的統一性。在這個意義上,純粹邏輯學是關于觀念的‘可能性條件’的科學,是關于科學一般的科學,或者,是關于理論觀念的觀念構成物的科學。”[1]前言Ⅻ

在胡塞爾看來,科學論可以分為理論的科學論和規范的科學論,更確切地說,可以分為理論科學的科學論和規范科學的科學論。就理論科學而言,科學論的任務在于:“探討各門作為這種或那種系統統一的科學,或者說,它要探討:哪些東西在形式上將科學規定為科學,哪些東西決定了科學內在地劃分為各個區域、各個相對封閉的理論,哪些東西是科學的根本不同的種類和形式等等?!也粌H僅只是探討在科學中出現的知識方法,它應當還包括對那些本身也叫做科學的知識方法的探討??茖W論不僅要區分有效的和無效的論證,而且還應當區分有效和無效的理論與科學?!盵1]24

在科學論的意義上,邏輯學應當是一門規范學科。因為“邏輯學研究的是,真實有效的科學包含著什么,換言之,構成科學觀念的是什么,通過這種研究,我們便可以確定,經驗的科學是否符合它們的觀念,或者,它們在何種程度上接近這些觀念,以及在何種程度上違背這些觀念。這樣邏輯學便可以將自己稱為規范科學”,[1]24-25“如果科學論為自己提出一項深入的任務,即:研究那些作為我們的支配力之基礎、作為實現有效的方法之前提的各種條件,并且,提出如下的規則:我們如何用機智的方法去獲得真理,如何確切地為科學劃界并建立科學,尤其是如何發明或使用各種在這些科學中有用的方法,以及我們應當如何在所有這些方面避免犯錯誤;如果科學論為自己提出以上這些任務,那么它就成為一門關于科學的工藝論?!盵1]25-26

四、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邏輯學的建立

自《邏輯研究》提出了“純粹邏輯學”的觀念和任務之后,胡塞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再專門論述過關于邏輯學的問題,但這并不表明,邏輯問題在胡塞爾那里終結了,實際上,他在為更深入地解答“純粹邏輯學”的問題進行思想和方法的準備,胡塞爾于1929年出版的《形式邏輯與超越論邏輯》正是他晚年集中探討邏輯學問題的成果?!缎问竭壿嬇c超越論邏輯》承接了《純粹邏輯學導引》所提出的建立一門作為科學論的純粹邏輯學的任務,豐富和深化了《導引》所提出的邏輯學問題,對傳統形式邏輯的迷誤和缺陷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并且對形式邏輯做了擴展,提出了用超越論邏輯(transzendentaleLogik)為形式邏輯奠基的思想,最終把邏輯之物的明見性問題回溯到了超越論的主觀性問題上,通過邏輯理性的自我批判而最終建立起了一門真正的科學論。

在該書的“導言”中,胡塞爾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最初產生于柏拉圖對邏輯學的奠基。柏拉圖的邏輯學和科學論負有這樣的使命,即“首先使事實科學(faktischeWissenschaft)成為可能,并且在實踐上引領它們。甚至就在這項任務的完成中,邏輯學實際上促成了精確意義上的科學的產生。這種科學有意識地以邏輯的科學觀念為基準,力求實現這種可能性:即嚴格的數學和自然科學,我們的近代科學就是其在更高階段上的發展。然而,邏輯學與科學之間的原初關系卻在近代以一種顯著的方式發生了倒轉。科學獨立了,構造出了許多高度不同的方法,但未能足夠滿足批判地證成自身(Selbstrechtfertigung)的精神。科學的成果雖然確實可行,但其成就卻并非最終明晰的。它們所構造出的方法雖然不是在日常意義上素樸的,但依然是一種更高階段上素樸的東西,因為它們放棄了從純粹的原理出發,依據純粹的觀念,證成(rechtfertigen)最終先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方法。換句話說,邏輯本來是方法的領頭人(Fackeltr?gerin),是以可能的認識和科學的純粹原理學說為己任的,但是在其發展中卻放棄了這一歷史任務而遠遠落伍了?!盵4]6在胡塞爾看來,十七世紀改革自然科學的壯舉是通過對真正的自然認識的本質和必要條件的邏輯反思,對它的根本目標和方法的反思而確定的。笛卡爾的《方法談》(DiscoursdelaMéthode)和他的《第一哲學沉思集》(MeditationesdePrimaPhilosophia)就是對徹底和普遍的科學理論的追求的表達。在他看來,邏輯在近代開端時期還是科學的科學,然而此后這種本質性的關系就發生了轉變:“科學把自己理解為各種專門學科,它不再關心邏輯,甚至輕蔑地把它排斥在一邊。但是這本身在近代就完全偏離了它自己的本來意義和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樣的科學不再探求科學的純粹本質規范及其本質形態,從而不能在根本上對科學作出貢獻,不能在每一步驟上說明它的方法和推論的正當性。這樣的科學在其理念和問題提法上更喜歡以事實科學,特別是以受敬佩的自然科學為指導。”[4]7“科學的發展,邏輯的停滯——這是近代的科學狀況”。[5]前言ⅹⅹⅹⅶ

于是,現代科學就這樣放棄了自柏拉圖以來活躍在各門科學中的真正科學的理念以及科學在實踐上自我負責(Selbstverantwortung)的根本精神。這種根本精神一貫要求,任何知識都必須從最初的和完全明晰的原理出發加以說明,不對此追問就不賦予任何意義。與此同時,歐洲科學也從根本上失去了對自己、對其絕對意義的偉大信仰——相信科學將成為智慧,將成為真實地理性地對自我、對世界、對上帝的認識,并以此實現更完美、更符合人性的、幸福康樂的生活。這種偉大的信仰,這種將取代宗教信仰的信仰,在今天的大多數人中已經失去了它的力量。人們就這樣生活在一個變得不可理解的世界中,人們不去追問目的,不去追問被理性和意志所承認的意義。造成這種情況,邏輯本身也有責任,因為“科學的危機從根本上來說是邏輯的危機,如果說科學已經偏離了它的理想的話,那么這是由于邏輯未能使這個理想變成明晰的,而且沒有引導科學的發展”,[6]ⅹⅹⅹⅲ邏輯沒有堅持行使它作為純粹的和普遍的科學論的歷史任務,而是蛻變為了一門特殊科學。

在胡塞爾看來,當我們認識到真正的人性和徹底自我負責的生活不可分離,并因而認識到科學的自我負責與人生的總的自我負責不可分離時,那么我們就必須對整個的生活和總的文化傳統作一番深入透徹的反思,通過意義研究(Besinnung,sense-investigation)來尋求最終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如果說科學理論的問題是哲學的主要課題的話,那么我們就必須通過批判當今的哲學來進行這種反思。但是,“在當今哲學十分混亂的形勢下,這樣做希望渺茫。因為當代哲學的文獻雖浩如煙海,但缺乏統一的方法,以致有多少哲學家就差不多有多少種哲學?!盵4]10因此,我們必須采取像笛卡爾式的普遍的反思,以一種徹底的批判精神來重新恢復從絕對奠基出發的真正科學的觀念,即古代柏拉圖的觀念,這也就是說,追問作為包括所有實證科學的知識在內的一切知識的前提的最終基礎。這種徹底的科學奠基的第一次嘗試,即笛卡爾自我—我思(egocogito)的嘗試,沒有獲得成功。從絕對的、認識的主觀性出發,在整體上對科學作絕對的奠基、對哲學作絕對的奠基,直到超越論現象學產生之前,一直未能成功。

在胡塞爾看來,近代科學所缺乏的東西就是真正的邏輯,這種邏輯包括“科學論”的所有問題和學科。由于一門獨立發展的觀念的含義構成物的邏輯學如同一般實證科學一樣是非哲學的,它在其自身之中缺乏一種使它能夠最終實現自我理解和自我證成的原初的真正性,它也沒有任何規范,能夠幫助實證科學超越其實證性,所以一門真正的哲學邏輯學,一門全面解釋真正的一般科學的本質可能性的,并且因此能夠引導真正的科學發展的科學論,最終只能夠在與一門超越論現象學的關系中成長起來?!耙婚T作為超越論邏輯的邏輯學,用認識的最深刻的自身認識之光照亮了所有科學的道路并且使它們在所有的行為上都變成了可理解的?!盵4]20超越論現象學的基本觀點在于,“在每一個對象性中都包含著一個與此相關的主觀性構造成就?!盵7]281與此相關,超越論邏輯學要求探討形式邏輯構成物的主觀構造成就以及貫穿在這些構造成就之中的本質規律性,作為純粹理論興趣的最高功能,它意圖揭示那些賦予科學以真正科學的可能意義的超越論的原理系統。

“因此,只有在現象學的意義上,一門超越論地被澄清的和被證成的科學才能夠成為一門最終的科學;只有一個超越論地—現象學地被澄清的世界才能夠成為一個最終被理解的世界;只有一門超越論的邏輯才能夠成為一門最終的科學論,即一門關于所有科學的最終的、最深刻的并且是最普遍的原理和規范的理論。”[4]20

五、結語

對邏輯學的認識與理解范文第2篇

一、法律邏輯學課程的重要性

法律邏輯學作為研究人的思維形式之邏輯結構與邏輯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法律領域有邏輯現象和邏輯問題的一門科學,乃邏輯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法律邏輯學課程的性質與特點,決定了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同于部門法學或理論法學,其教學方法也有別于法學一般課程教學。探討法律邏輯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既有助于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掌握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也能夠為法學理論研究和法律實踐工作提供充分的邏輯學知識和邏輯思維方法。

(一)法律邏輯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實現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

在培養法學學生時,法律思本文由收集整理維能力的培養相當重要。“法學專業課講授法律思維內容,法律邏輯學講授法律思維形式和規律,各有側重,但在培養和提高法科大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法律思維訓練時,法律思維形式和法律思維內容彼此相依,形式離不開內容,內容也離不開形式”[1]。法律邏輯學這一注重法律思維形式、方法和規律教學的學科能夠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法學,理解更深層次的法學內涵,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強大的后盾。

(二)法律邏輯學有助于提高學生表達和思維的嚴密性

法律工作者離不開說話和寫文章,包括法律文書、學術論文、著作等。如檢察人員要提起公訴,寫起訴書,參與現場法庭辯論;審判員要參與審判活動,理解辯論雙方的陳詞和話語要義,制作判決書等;律師要撰寫辯護書、當庭辯駁、詢問證人等。將來需要從事法律工作的學生,在口頭表達和論證過程中必須做到嚴密、準確,以維護涉案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三)法律邏輯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法律論辯、識別謬論和駁斥詭辯的能力[2]

合乎邏輯的推理與論證乃是法律思維方式正當性與有效性的前提與保證。“理性法律論證概念的說明是要通過對一系列規則和形式加以闡述來進行的,論證必須遵循這些規則并且必須采用這些形式,以使其所提出的要求得到滿足”[3]。法律工作者在開展法律活動時,通常要通過論證自己的觀點以及駁斥別人的觀點來進行。法律邏輯學的知識,一方面能夠通過事實性的根據和充分的理由來證明自己在立法主張、法律規范、法律解釋或法律學說理解中的正確性;另一方面能夠發現別人語言中或者論證過程中的錯誤,甚至能夠拆穿別人的詭辯,有效地進行反駁。

(四)法律邏輯學能為學生提供實用的邏輯知識和邏輯方法,用以解決現實法律問題

法律邏輯學提供的不是具體的科學知識,而是方法和手段,其中之一就是能夠提高人們的推理能力,由已知探求未知,這對法律工作的開展有著獨特的作用。例如,在偵查工作中,犯罪分子為了使自己逃脫法律的制裁,往往采用非常隱蔽的方式,有時候甚至故意制造假象、銷毀犯罪證據,說謊等,因此,偵破工作就比較困難。我們必須在占有事實材料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偵查假設、邏輯推理和事實證明等來實現。在此過程中,法律邏輯學的知識能夠為這些工作提供武器,幫助偵查人員理清思路,步步推演,最大程度準確地完成偵破工作。

二、法律邏輯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的技能性得不到發揮

一般高校法律邏輯學課程的學分為2學分,課時量在32課時左右。法律邏輯學的內容較為抽象,許多知識都是抽象化的符號和公式,在講解過程中需要耗費較多時間讓學生的思維實現由實質到形式的轉化。所以,受課時的限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集中精力講解邏輯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課堂練習的時間較少,許多學生課堂上理解了基礎理論知識,但印象很淺,時隔一星期就忘記,案例教學無法得以展開。邏輯學課程是傳授方法的學科,學是為了用,而現實中因受課時的限制、練習的缺乏,學生往往無法實現學以致用,理論的掌握不能成為技能用以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問題,知行脫節。

(二)輕視其涉法領域的特質

法律邏輯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首先是一門邏輯學,另外它還是一門具有特殊性的邏輯學應用學科。目前,邏輯學教材大多偏重一般邏輯學的知識,而輕視它與法學的結合,應用于司法活動過程的知識。法律邏輯的教學模式一般是先講解形式邏輯的基礎知識,而后在此基礎上與法學知識相結合,闡述涉法思維活動中的特殊思維形式和規則。然而由于前一部分形式邏輯的教學已經耗費了較多課時,導致后半部分涉法思維的講解只能草率一些,如偵查邏輯、法律規范邏輯等。“法律邏輯學科體系,應圍繞法律思維方式有的放矢,選取與法律人實際思維密切相關的邏輯內容,結合辦案思維與大陸法系法律推理模式,匯集法律邏輯內容”[4]。但現有情況是教師在講解基礎邏輯知識時,沒有突出其在涉法思維領域中的運用。從整體來看,該課程喪失了其涉法思維的特色。

(三)有脫離經驗生活的取向

法律邏輯學更多地關注形式上的、符號化的知識無可厚非,這是本學科存在和推演的基礎。但是過于強調形而上學的思辨也難以實現法學教學和法學應用的目標。人們之所以走法律程序的途徑,一般而言是為了解決雙方或多方無法解決的問題,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單純形式上的思辨無法達到相應目的,解決現實糾紛。在法律邏輯學教學中,比較重視知識的灌輸、形式的推演和論證辯駁,卻較少地與司法實踐中的素材和需要相結合。

三、法律邏輯學教學改革思路

(一)讓學生認識到法律邏輯學的重要作用,培養并保持學生對法律邏輯的學習興趣

法律邏輯學是法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它所教授的知識在法學專業學習和實踐的全過程都具有重要價值。詞項邏輯和命題邏輯等,對具有最強規范性和約束力的法律文件的制定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歸納推理和偵查邏輯等對偵查人員辦案的法律思維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法律規范命題和法律論辯邏輯等對庭審中雙方辯論的進行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從最具現實性的角度出發,在學生就業時,我國許多地方在公務員考試時,各用人單位的初次能力測試中都有許多需要運用法律邏輯學知識的考題。凡此種種,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明確這門學科的重要性,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深入淺出地講授理論知識外,還要廣泛搜集與法律邏輯學相關的案例,運用到教學當中,加強課堂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結合。無論是課堂的導入還是案例的使用都要講究一定的技巧和藝術,防止枯燥無味的符號化信息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一般原理的同時,注重涉法思維的訓練

首先,要完成邏輯學一般原理的教學,思維形式、思維規律以及簡單的邏輯方法都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具有普遍適用的價值。在講解邏輯學一般原理時,既要將知識講解透徹,也要有相應的配套練習,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其次,要特別重視法律邏輯學有思維的訓練。“一方面,法律邏輯將邏輯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應用于法律與司法活動過程,從而探討涉法思維活動的一般邏輯形式與邏輯規律;另一方面,法律邏輯要結合法律與司法活動思維的特殊性,研究涉法思維活動的特殊思維形式及其合理性規則”[5]。簡言之,既要學習邏輯學的一般知識,也要學習其在法律領域的特殊形式和規律的邏輯理論,使邏輯學知識與法律能夠完美結合,為法律實務提供科學方法。

(三)邏輯與經驗相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法學學科與現實聯系十分緊密,從立法到司法再到執法,每一步都要面對和解決社會上紛繁復雜的糾紛,這些既需要法律從業者具有豐富的邏輯學知識和超強的思辨能力,同時也需要法律從業者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具備解決現實中復雜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法律邏輯的課堂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法律論辯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倚仗邏輯學的思維形式、規律和邏輯方法,另一方面需要社會經驗作為支撐。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搞社會調查,參與偵破工作的分析過程,旁聽法院庭審等,讓學生在獲取間接經驗的同時盡可能多地獲取直接經驗。

對邏輯學的認識與理解范文第3篇

皮爾士(1839~1914)的一生顯示為“一位美國人的悲劇”,但他卻是美國思想界迄今產生的最具獨創性又最為多才多藝的一位“巨人”,波普爾曾形容他為“所有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普特南稱他為“所有美國哲學家中高聳的巨人”,而更多的學者則將其視為“美國的亞里士多德”。他獨創性的研究涉及極為廣博的知識領域:天文學、物理學、度量衡學、測地學、數學、哲學、科學理論和科學史、指號學、語言學、經濟計量學和實驗心理學等等。由他所最早創立的實用主義是美國本土最為典型的哲學理論,他的實用主義被視為一種廣義實證主義,當代分析哲學的諸多要義均體現于其中,其學說中所包含的“可錯論”“科學探究共同體”“反基礎主義(反笛卡兒主義)”“批判常識論”等,即使在今天依然是哲學領域的顯學;今天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與皮爾士之后詹姆士、席勒、杜威、羅蒂等人所宣揚的實用主義相比,皮爾士本人的“有限實用主義”更具有學術價值。在指號學方面,皮爾士也被許多人視為“現代指號學之父”,他獨立于語言學家索緒爾所創立的指號學,在今天指號學研究當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包括“符號—索引—像標(Symbol-Index-Icon)”的指號三分法、對于“類型與殊例(Type/Token)”的區分,等等。皮爾士還獨立于胡塞爾創立了自己獨特的現象學理論。此外,他還是“研究經濟論(the economy of research)”“術語倫理學(the ethics of terminology)”等理論的最早提出者。但與所有這些相連且更為皮爾士本人所看重的,卻是他的邏輯學研究。 

絕不亞于金岳霖對于邏輯學的鐘愛程度,皮爾士一生致力于邏輯學研究,是一位終生不渝的邏輯學者,他聲稱自己所有其他研究都是為了邏輯學。他追隨亞里士多德和康德將所有科學奠基于邏輯學之上,并基于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平庸邏輯”的批判,試圖發展一種嶄新的邏輯學。他對于邏輯史特別是經院邏輯有著專門和深入的研究,并在邏輯思想的諸多方面都有著豐富的獨創性見解,被認為是把作為研究學科的邏輯學引入美國的人,是現代邏輯的奠基人之一。他區分了邏輯特征的運算和算術運算,獨立于耶芳斯,在邏輯代數中引入了相容意義下的邏輯加。他把“推斷”“包含于”“蘊涵”等觀念引入了符號邏輯之中,將邏輯代數與關系邏輯緊密結合起來,使得關系邏輯更具有精致性和可演算性。他不僅明確表述了實質蘊涵,而且較早引入了真值表方法和歸謬賦值法,還將它們作為命題演算的判定程序。他指明了化歸命題公式為合取范式和析取范式的一般程序,并運用了前束范式等方法。在弗雷格《概念語言》僅僅六年后,他獨立地發明了完整現代意義上的量詞和約束變元概念,較早區分了一階邏輯和二階邏輯,陳述了對于等詞的現代二階定義。他所發明的一套精致代數形式的邏輯記法,影響了后來成為標準記法的皮阿諾—羅素記法,并主要被施羅德、策梅羅、洛文海、斯寇倫等人所采用和推廣,成為知名的皮爾士—施羅德記法。他最早區分了代數記法和圖表記法,并同時以兩種記法形式表現出了命題演算和謂詞演算。他基于對歐拉圖和文恩圖的改進所創立的存在圖等圖表系統,在邏輯圖表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直接在認知科學領域引起了多形態推理或可視化推理的研究傾向。早于美國邏輯學家謝弗30多年,他以單一邏輯聯結詞即皮爾士箭頭構造出了命題演算系統。他還較早表述了模態邏輯、三值邏輯、模糊邏輯等思想,如此等等。 

作為一位有著終身邏輯追求與廣闊研究視野的著名邏輯學家和邏輯史專家,皮爾士對于邏輯學觀念有著自己獨特的、發人深省的認識。本文基于皮爾士的某些思想片段,試圖對于張建軍教授的“邏先生”之論做出某種側面回應,并從以下四個方面初步詮釋邏輯學之精神。 

 

一、學院邏輯vs日常邏輯 

 

使用論證與研究論證是不一樣的。早在亞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就運用論證來支持他的哲學觀點;但到其弟子芝諾那里,才開始意識到并反思論證規則。另一方面,我們還常常注意到,某些人不懂得邏輯學,照樣可在許多情況下進行正確推理而不違反邏輯。 

對于這種現象,皮爾士給以了特意關注。他在開始邏輯學研究之初就提出了邏輯學對象的限定問題。皮爾士指出,現實中我們處理問題時,總會有兩種情形:一種情形下,我們求助于那“可以控制的”思想;另一種情形下,我們受“不能控制的”認知活動所驅使。后一種認知活動是潛意識的,不受我們批評,或者說對其進行批評是毫無意義的,它們是“不可錯的”,根本用不著科學論證。皮爾士借用中世紀經院學者的術語“logica utens”來表示這種過程,其中的拉丁詞“utens”由“uti”演化而來,意為“用處(use)”;因此,“logica utens”可譯為“日常(常識)邏輯”或“本能(直覺)邏輯”,大致相應于某些西方邏輯文獻中的實踐邏輯①。而前一種思想活動主要是一種證明或論證的有意識的、自控的精神過程,可受到邏輯批評。皮爾士借用中世紀經院學者的術語“logica docens”來表示這種過程,其中拉丁詞“docens”即英語中的“docent”,字面意思為“教師、講師”;因此“logica docens”可譯為“學院邏輯”,大致相應于西方邏輯文獻中的理論邏輯。在皮爾士邏輯研究中,學院邏輯是指這樣一種邏輯,即科學研究中的自覺的理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謂邏輯科學的理論。而日常邏輯廣泛地指那些未受專門教育者的各種自發的(未作思考的)做決定(decision-making)的方法,即“習慣”“本能”等,還指那種未受邏輯學教育時我們每個人所具有的關于什么是好的推理的一般理論,即本能的推理理論。在皮爾士看來,推理(reasoning)和思想(thought)本質上是同一過程,邏輯學所研究的對象即推理過程,必須是我們所理性地意識到的“我們自己的思想”,換句話說,它必定能在人們頭腦中轉變為相應的精神圖像。根據這種認識,任何一種邏輯推理,它都可因為被人們所自覺意識到而以適當的邏輯圖表所表現。而皮爾士所發明的存在圖表,那只是我們心靈(the Mind)的一種粗略的和概括的圖表。由此出發,皮爾士認為,邏輯學的研究對象即存在圖表系統的對象,正是也只是學院邏輯的對象。 

我們認為,邏輯學研究并非既包括有意識過程又包括無意識過程,邏輯學對于生活,并非是萬能的或絕對必不可少的,它僅僅涉及那專屬我們自覺意識之內的可批判性思想;在沒有邏輯學之前,在邏輯學未觸及到的地方,同樣存在著認知活動,在那里,邏輯學沒有或不必發生作用。正如皮爾士所說“數學憑借其自發形成的日常邏輯進行推理,而根本不需要求助于學院邏輯”②,數學推理只有在成為有意識的自覺過程之后,才會進而成為邏輯學的研究對象,因此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許多數學家很可能會是推理專家卻不會是邏輯學家。同時,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應該知道,在無意識的、自發的過程之中,邏輯學不必介入,也不會發生作用。這種表現于邏輯學對象上的區分性和限定性,是我們詮釋“邏輯學精神”時,首先應該明確的。 

 

二、分析vs演算 

 

19世紀是現代邏輯誕生的重要時期。以亞里士多德邏輯為主的傳統邏輯在近代以來不斷遭受懷疑和改進,在此情況下,不同邏輯學家的邏輯理論都反映著他們各自對于邏輯學本質與目的的嶄新認識。而當時對于邏輯學的研究主要存在兩種路線:一是布爾學派的邏輯代數傳統,他們試圖將代數拓展至邏輯學;二是弗雷格的邏輯主義方案,他們試圖以經過重新構造的邏輯學為基礎推導出整個數學。有意思的是,處于這兩種路線中的人一般都身兼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他們或者將邏輯學稱為代數學(algebra),或者將邏輯學稱為數理邏輯(mathematical logic),在他們眼中,數學與邏輯學在很多時候是一種重疊的工作。當時許多邏輯學家所研究的邏輯通常都帶有特別濃重的數學色彩,尤其是邏輯主義方案,他們將邏輯研究作為數學研究的一部分,將為數學奠基作為了最終目的。 

皮爾士將自己主要看作是一位邏輯學家,早期也曾處于邏輯代數傳統之內,但他對于邏輯學的本性最終還是保持著清醒的認識。1879年秋,皮爾士在手稿中寫道:“邏輯代數有兩種目的,即:(1)數學目的,解決問題,從給定前提發現所要得出的結論,(2)邏輯目的,分析推理并明確顯示出它們的有效性依賴于什么。而在我看來,后者是首先需要達到的一個目的。”③ 

在皮爾士看來,布爾和施羅德對于符號邏輯的看法,多數仍然是數學的。邏輯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古老學科,它不是代數(algebra),也不是演算(calculus)。邏輯學有助于數學證明的發現,但并不關心結果的檢驗。皮爾士多次清楚地闡述了自己對于邏輯學和數學這種不同觀念的認識:“[與對于數學家相比,對于邏輯學家④來說]邏輯代數所要設定的不同方面具有指導意義……數學家問這種代數作為演算具有什么價值。它能被用來解開一個復雜問題嗎?它會一舉產生出遠程推論嗎?邏輯學家卻不希望這種代數具有如此特征。相反,對他來說,這種代數把推理分解成更大數目的明晰邏輯步驟,這一點將構成對于另一種更為迅速達到結論的代數的一種優越性。他要求這種代數把一推理分解成最基本的步驟。因而,邏輯代數中那種對于這兩類研究者一方是優點的東西,在另一方研究者看來卻是一個缺點。一位是研究關于推出結論的科學(the science of drawing conclusions),另一位是研究那種得出必然結論的科學(the science which draws necessary conclusions)。”⑤ 

“數學家希望得出結論,而他對于過程的興趣只是為達到同樣結論的一種手段。邏輯學家不關注結論可能是什么;他渴望理解結論所得以達到的過程的本質。數學家尋求最快速和最便捷的安全方法;邏輯學家則希望使這一過程中的每一最小步驟得以清楚地凸顯出來,以便于它的本質能得到理解。”⑥[也就是說,數學家是在實踐(practise)推理(特別是演繹推理),而邏輯學家則是在研究(study)推理] 

“如果我被要求說出邏輯學家和數學家之間在思維特性上的區分,我會說,后者總是尋求解決難題,而前者則忙于分析推理以便看到它們的要素究竟是什么。數學家經常是不合乎邏輯的,因為他不能明確指出他的前提真正是什么,也不能明確說出其證明的難點在于何處,然而他卻提出和創造了強有力的方法。”⑦ 

正是從這種對于邏輯學目的的終極關懷和深刻認識出發,皮爾士認為,構造邏輯符號系統的目的“僅僅且只是邏輯理論的研究,根本不是要建構一個輔助推理的演算”。前者和后者“兩目的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因為為邏輯研究而設計的系統應該是盡可能分析的(analytical),把推理分為盡可能多的步驟,將它們均展示于盡可能最一般的范疇之下;而演算⑧,恰恰相反,應該旨在盡可能地化簡步驟的數目,運用特別的符號以使它們適應于特種推理”⑨。邏輯學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學科之一,它的真正功用正在于其分析性特征,正如皮爾士指出:“知曉我們的所思所想,掌握住我們自身的意謂,將為偉大和重要的思想構筑起堅固的基礎。”⑩他在同一位邏輯學家的通信中曾特意指出:“在邏輯學方面,我研究邏輯代數的動機一直是,渴望精確揭示出一般推理及其主要類型的本質要素是什么。要構造一種強有力的演算,那一直都不是我所關注的?!?1在其他一些地方皮爾士也指出:邏輯學不是方法的藝術,而是分析方法的科學,是形成關于推理結論與前提之間關系的理論12。 

          基于上述認識,皮爾士在邏輯學研究中,并不刻意構造工具性的邏輯演算,而更多地是重視邏輯分析,重視對于論證、命題以及演繹本身的邏輯分析。將圖表系統與代數系統相比較,皮爾士感到,存在圖更適合于邏輯學目的本身。在他看來,存在圖系統比起邏輯代數能更好地實現邏輯理論研究的目的本身;因為存在圖作為圖表系統正是要以可視化的表現方式來盡可能地突現出各種邏輯關系。 

我們認為,邏輯學包括現代邏輯同數學有著緊密聯系,甚至可以說是,數學對于現代邏輯的誕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現代邏輯對于嚴格性的追求同數學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數學對于邏輯學的作用,正如數學對于眾多其它科學的作用一樣,我們可以像使用“數理經濟”一樣去運用“數理邏輯”一詞,然而邏輯學卻并不能因此就成為了數學。邏輯學與數學,雖然二者都關注于推理,但后者重視推理結論,而前者重視推理過程、推理分析。惟有“分析”而非“演算”,才能體現出邏輯學之精神。 

 

三、如何使我們的觀念明晰 

笛卡爾的如下思想曾在邏輯史上發生了重要影響。他指出,觀念的確定性有兩個等級,即清楚性與清晰性。清楚(clarity)與模糊(obscuri,ty)相對,清晰(distinctness)與混亂(confusion)相對。清晰是比清楚更嚴格的概念,一個觀念可以是清楚的,而不是清晰的,但一個清晰的觀念永遠是清楚的。笛卡爾說:“當知覺出現并為心靈所注意到時,我稱它為‘清楚的’……如果一知覺不但是清楚的,而且還與其他一切知覺截然分開,以致它自身中只包含清楚的東西,我稱這一觀念是清晰的?!钡芽柭暦Q把清楚清晰的觀念從模糊混亂的觀念中區分開來是一件費力的工作。他強調觀念的清楚明白性,但他始終認為觀念的明晰只來自于心靈的自我反省(內?。?;事實上,這種觀點也反映在邏輯史上著名的教科書《波爾·羅亞爾邏輯》那里,這本教科書的作者極力強調觀念本身的自明性,而把演繹作為第二重要的東西。后來,萊布尼茲采用了清楚的和清晰的概念之間的區分,并把后一品質描述為對包含在定義中的每一事物的清楚理解;從那以后近兩個世紀的邏輯教科書都模仿了他的用語。 

但由于這個標準依賴于理智能力,于是人們往往批評它未能真正解決人類知識的有效性問題,因為它只是簡單地宣布真理對于人類心靈是自明的。皮爾士在“如何使我們的觀念明晰”一文中,大量批評了這種關于清楚性和清晰性的學說,稱其為“邏輯飾物”,并提出:現在正是一個好時候,把古玩轉移至好奇心之抽屜,而將適合于我們現代使用的某種更好的東西戴于我們身上13。皮爾士所提出的這種更好的東西即是他所謂的關于概念意義的實用主義原理。他指出,這種理論是達到觀念理解明確性的更高標準,即第三等級標準,基于此標準所形成的明晰觀念,是各種富有成效的邏輯推理賴以進行的基礎14。 

在另一方面,皮爾士認為,觀念的明晰性需要邏輯才能達到。“我們有權要求邏輯學給予我們的第一課就是,如何使我們的觀念明晰;而且它是最重要的一課,它只會被那些缺少它的人所藐視?!?5皮爾士一再指出,他所關心的主要問題是使人們的思想、概念明晰的邏輯技巧和方法,所謂邏輯學,就是關于“如何使我們的觀念明晰”的理論。 

很自然地,皮爾士事實上往往將實用主義原理與邏輯學原理等同了起來16。皮爾士企圖使實用主義成為一種科學邏輯或科學方法論,通過各種邏輯推理,用來分析語詞、概念、思想或符號的意義,使其能成為人們確定信念、采取行動以達到目的的工具。因此怎樣借助于各種邏輯推理確定信念以及為了確定信念而澄明概念、思想的意義問題就成了他的實用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皮爾士那里,實用主義或邏輯學對于思想主要具有兩種功能:第一,它應從我們身上迅速驅逐去所有本質上不清楚的觀念;第二,它應支持而且幫助我們產生本質上明晰的觀念17。關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其指號學角度給以廓清: 

這里令s(x,y)=z意思是,指號(Sign)x,相對于解釋項(Interpretant)y,指稱對象(Object)z。以下就刻畫出了皮爾士指號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即在形成一給定指號的意義的解釋項序列中,不存在“最終的指號”。 

 

如果s(x,y)=z,則總是,存在y′≠ y,s (y, y′) = z ;存在yy′′≠ y′,s (y′, y′′) = z ;…… 

也就是說,被一指號指稱的對象是由解釋項連續體(continua)中的指號的不斷發展(也即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推理過程)而逐漸顯現出來的18。根據這種思想,皮爾士著名的實用主義準則或邏輯學原理其實就是,為了“使我們的觀念清楚明白”,為了克服語言或概念上的混亂而把某種(對于人們不太清晰的)指號(如觀念“一物體是硬的”)逐步翻譯成(或說,推理出)更清晰指號(如效果“不會被大多物質所刮破”等等)的一種方法。 

筆者認為,邏輯學正如一副絕妙的眼鏡,戴上它,你可以提高視力,沒有它,你可能仍舊可以尋找到路。然而,戴上它,你的心靈(頭腦)卻可以遠比現在清楚,而且將遠比現在作用迅速。邏輯學的主要功用就在于教會我們如何使我們的觀念清楚明白。 

 

四、邏輯學與批判 

 

實際上,除了以上對象限定性、分析性特征、明晰化功用等觀點之外,皮爾士對于邏輯學本性還有著更為一般的認識,即邏輯學精神的另一層涵義:批判精神。 

在指號學研究中,皮爾士將指號學分為“理論語法”“批判學”和“理論修辭”三部分,而其中的批判學即是我們通常所謂的邏輯學19。他說:“嚴格意義上的邏輯學是對于論證的批判,是判定論證為好還是壞。”20在為《哲學與心理學辭典》所撰寫的“邏輯學”條目中,皮爾士這樣寫道:“邏輯學這門科學,至今仍未完成對其第一原理的爭論階段,雖然可能就要完成了。對于它,人們已經給出了近百種定義。然而,通常都認為,它的中心問題是對論證進行歸類,以便那些所有壞的論證被歸為一類,而那些好的論證被歸為另一類,同時這些劃分要通過可辨識的標志進行界定,即使可能不知道論證為好還是為壞。此外,邏輯學還要通過可辨識標志將好的論證劃分為具有不同程度有效性的論證,而且要提供用以評估論證強度的手段?!?1這就進一步指明了邏輯學的批判性內涵。 

綜而論之,我們可以說,邏輯學就是批判學。首先,批判的預設是作為邏輯學對象的推理(思想)的可錯性,批判本身就表明了對象的不安全性。其次,批判的過程,不同于演算的過程,它是分析的過程。再次,批判的基礎是要厘清觀念,只有先使我們的觀念清楚明白,才能更好地進行批判。最后,批判在最終意義上就是區分推理的正確和錯誤、辨別邏輯上的真和假。而因此,邏輯學精神就是要培養人對其思想、認識的批判精神。 

展開來看,批判精神作為任何科學研究(即所謂“賽先生”)的必備素質之一,它對于現代社會的發展(或進化)也有著深刻的積極影響。因為一般認為,現代民主制度(即所謂“德先生”)的實現基礎之一,就是讓每個享有民主權利之人都具有以邏輯批判精神為實質的思想辨別力。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邏輯批判力是民主體制下的公民主體資格之一,而邏輯學教育正是當前民主化進程中的一種基本素養拓展訓練。 

不妨套用經濟學家的一句話“對經濟學精神的思考和遵循本身就是一種精神方式”22,我們也可以說“對邏輯學精神的思考和遵循本身就是一種精神方式”,而這種精神方式在當前社會最為必需。 

 

注釋: 

 

①《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主編,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將“logica utens”詞條翻譯為“非形式邏輯”,筆者不贊同這種譯法。 

②CP1. 417. (此處我們沿用皮爾士文獻的通常記法,指Peirce, Charles Sanders: Collected Papers of C. S. Peirce, vol. 1-6 ed. Charles Hartshorne and Paul Weiss, v. 7-8 ed. Arthur Burks, Cambridge: Harvard, 1931-58第4卷第239節。以下凡引用此文獻均為照此格式縮寫。) 

③Peirce,Charles Sanders:Writings of Charles S. Peirce:a Chronological Edition,Volume IV 1879-1884, Edited by the Peirce Edition Project,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Indiana, 1989, p. 21. 

④在此,皮爾士將R. Dedekind作為數學家典型,而將自己視為邏輯學家典型。 

⑤CP4.239. 

⑥轉引自Ketner, Kenneth Laine: Elements of Logic: An Introduction to Peirce's Existential Graphs, Arisbe Associates, 1996, p. 24. 

⑦Peirce,Charles Sanders:Writings of Charles S. Peirce:a Chronological Edition,Volume IV 1879-1884,Edited by the Peirce Edition Project,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Indiana, 1989, p. 510. 

⑧應當指出,當代邏輯文獻中“演算”一詞常常被認為與“(符號)邏輯”同義。而皮爾士這里對于“演算”一詞的使用,只是“計算特定問題的工具”的意思。 

⑨Peirce, Charles Sanders: “symbolic logic”條目,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edited by James Mark Baidwin,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5. 

⑩CP5. 393. 

{11}CP8. 316. 

{12}Peirce,Charles Sanders:Writings of Charles S. Peirce:a Chronological Edition,Volume IV 1879-1884, Edited by the Peirce Edition Project,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Indiana, 1989, p. 510. 

{13}CP5. 392. 

{14}CP3. 457. 

{15}CP5. 393. 

{16}皮爾士實用主義同邏輯學的緊密而深刻的聯系,正是皮爾士版本的實用主義同其他如詹姆士等人版本的實用主義相區別的根本特征。 

{17}CP5. 206. 

{18}Sweet, Albert M.: The Pragmatics and Semiotics of Standard Language,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12-20. 

{19}皮爾士常常將廣義的邏輯學等同于指號學,他指出,對于我們通常所謂的邏輯學,稱為批判學要更為恰當。本文主要是在皮爾士狹義的邏輯學語境下進行論述。 

{20}CP5. 108.在皮爾士看來,邏輯學同倫理學、美學一起作為規范科學,它可以根據合目的性程度(是否達到了理想性目標)來評價好與壞。邏輯學是關于有意行為的科學,推理者要對推理的正確性負責,所以邏輯學上的好和壞只是道德上好和壞的一種特例。 

對邏輯學的認識與理解范文第4篇

摘 要: 面對關于康德邏輯的爭議,我們站在大邏輯觀的角度,承認康德的先驗邏輯是邏輯,并就康德先驗邏輯與傳統形式邏輯的區別和聯系做出說明。先驗邏輯為知識劃界,從而為重建形而上學鋪平了道路。其意義超出傳統形式邏輯,也超越認識論,成為康德清算舊形而上學建立科學形而上學的關鍵。由此可見,先驗邏輯在康德哲學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 康德邏輯 康德哲學 先驗邏輯 傳統形式邏輯

一、關于康德邏輯的爭議

伊曼努爾?康德(1742―1804)是近代著名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他在哲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其哲學巨著《純粹理性批判》中有關于邏輯的探討,不僅提出了普通邏輯、先驗邏輯等概念,在他的哲學體系建構中更將邏輯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康德就談道“邏輯學可能自古就已走上了這條可靠的道路”[1]10,康德認為邏輯學是一門對一切思維的形式規則做詳盡的闡述和嚴格的證明的科學。由此可見,康德對邏輯學的評價是很高的,而且其先驗邏輯就是奠定其理論大廈的基石。與此同時,康德擔任邏輯學教師多年,曾講授邏輯學課程達28次,之后他親自審定過出版的《邏輯學講義》,1991年由徐景行翻譯到國內??梢哉f,康德曾深入思考并研究過邏輯,不僅對當時的邏輯進行了改造,而且提出了許多具有啟發意義的重要邏輯思想。

與在哲學史中崇高的地位不同,康德在邏輯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國內外學術界對其邏輯的評價存在明顯的分歧。國內知名學者鄧曉芒認為康德的先驗邏輯“在認識論和邏輯學兩方面都是一次革命”[2]110,國內著名邏輯學家周禮全先生則認為:康德的邏輯“只是形式邏輯的一個補充或擴展”[3]11。而在一些西方邏輯通史的研究著作中,對康德的評價不盡相同,如涅爾夫婦《邏輯學的發展》就否認康德的先驗邏輯是邏輯。但如果我們查閱西方著名的邏輯通史著作即1977年出版的安東?杜米特留的《邏輯史》[4]和2004年以來陸續出版的由多夫?嘉貝和約翰?伍茲共同主編的《邏輯史手冊》[5]就會發現觀點恰好相反,他們認為康德雖然在符號技術上對邏輯學的發展無所建樹,但是康德的先驗邏輯勾勒出人類認識的建構草圖??档虏粌H繼承了他那個時性哲學的邏輯傳統,而且對這種傳統的創新是十分明顯的。康德的邏輯具有始源性、基礎性及奠基性,此外,康德的邏輯觀點與當代邏輯哲學的關系十分密切。

康德在批判傳統形式邏輯的基礎上建構起先驗邏輯體系。先驗邏輯既接受先天的形式,又結合具體的思維內容,不僅保證知識的真理性,還擴展知識范圍。所以,我們不能以形式邏輯這一種類型的邏輯,作為衡量其他理論成為邏輯的標準。客觀世界及人類思維發展的多樣性決定了邏輯科學的歷史演變和邏輯理論的多樣化。我們應從大量的客觀事實出發,站在大邏輯觀的角度,發現其他邏輯思想的魅力,以此認同其他邏輯思想的價值。

二、康德先驗邏輯與傳統形式邏輯的關系

《純粹理性批判》中有關先驗邏輯的論述及《邏輯學講義》是康德邏輯思想的核心內容,康德在《邏輯學講義》中從一般要素論和一般方法論兩個方面講述概念、判斷和推理及其促成知識完備的方法,邏輯學中的要素論以知識的要素和條件的完備為內容,而一般方法論作為邏輯學的另一部分,探討科學的一般形式,或探討將知識的雜多聯結成一門科學的樣式。先驗邏輯是一門規定這些知識的來源、范圍和客觀有效性的科學,包括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

目前很多人把康德所使用的形式邏輯與普通邏輯混用,大多數指的是康德之前的邏輯。根據邏輯史學家肖爾茲的論述,“形式邏輯這個名稱就是康德第一次使用的”[6]18。但隨著現代形式邏輯的發展,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比較康德先驗邏輯與他之前形式邏輯的關系,用形式邏輯的概念就有些欠妥,容易引發歧義,所以本文將康德之前的邏輯稱為傳統形式邏輯。下面就先驗邏輯與傳統形式邏輯的區別和聯系兩方面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

1.康德創立的先驗邏輯與傳統形式邏輯的區別

第一,傳統形式邏輯只研究思維的形式,先驗邏輯不僅研究思維的形式,還研究思維的內容,但先驗邏輯研究的是純粹的知性對象,這是兩種邏輯之間的根本區別?!捌胀ㄟ壿嫵榈粢磺兄R內容,即抽掉一切知識與客體的關系,只考察知識相互關系的邏輯形式也就是即一般思維形式”[1]54。邏輯總的來說是知性規則的科學,但傳統形式邏輯抽掉了知識的內容,其所處理的是思維的純形式。所以,康德認為傳統形式邏輯只能避免形式上的矛盾,不能帶來有關任何對象的新知識。

第二,傳統形式邏輯只研究命題形式之間的關系,即是否符合邏輯規則,以判定其有效性。而先驗邏輯則要回答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證明思維形式能夠普遍必然地應用于經驗。傳統形式邏輯所研究的是分析命題,而先驗邏輯所要研究和證明的則是先天綜合判斷。所以,以矛盾作為基礎的傳統形式邏輯可以應用于任何的思想領域,而先驗邏輯則只能應用于先天綜合的知識領域。

第三,傳統形式邏輯是先天的,不是先驗的。傳統形式邏輯是一套技術,由概念構造判斷,依據判斷進行推理。所以,只要符合邏輯規則,不自相矛盾,就是正確有效的。傳統形式邏輯只能確保形式上的正確性,而不能確保真理性,也不能保證觀念是否與對象相符合,而先驗邏輯是要確證知識對象如何可能的問題。所以,傳統形式邏輯只考察純粹的思維形式而沒有能力關注概念的來源是否正確的問題,也就是無法考察思維形式與經驗對象之間的關系問題。先驗邏輯在這一點上相比傳統形式邏輯是一種進步,不僅能夠探討概念的來源,而且關注思維形式與經驗對象之間的關系,提供新的知識。

2.康德創立的先驗邏輯與傳統形式邏輯的聯系

雖然從培根經笛卡爾直到萊布尼茲都在努力構建一種新邏輯學,但是他們更多地停留在已有的框架中。在康德之前真正已完成的科W只有傳統形式邏輯,它對思維的研究單純地根據其形式,而撇開一切內容。它以事實為根據,以一種應用概念變元和邏輯符號的形式語言為其表述方式。杜米特留認為,康德承認兩種邏輯:一種是按照古典的意義上理解的形式邏輯,也就是傳統形式邏輯,在這種邏輯中,考察思維與概念是否相互一致或者相互矛盾,或分析思維與概念是否包括一些分析性的確定特征。另一種是先驗邏輯,它依據綜合直觀原則,由此能得到每個判斷中的知覺整體。傳統形式邏輯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很早就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體系,所以康德的先驗邏輯是在傳統形式邏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康德一方面肯定了傳統形式邏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質料性但仍然是先天有效的邏輯。另一方面,康德先驗邏輯的劃分是基于傳統形式邏輯,如將先驗邏輯劃分為作為“真理的邏輯”的先驗分析論和作為“幻相的邏輯”的先驗辯證論,是基于傳統形式邏輯劃分為分析論和辯證論的,如將先驗邏輯劃分為作為知性認識的概念和判斷和作為(狹義的)理性認識的推理,是基于傳統形式邏輯劃分為概念、判斷和推理的。所以,康德第一次科學地解釋了傳統形式邏輯的本質,更高層次上消解了傳統形式邏輯,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先驗邏輯。這種邏輯克服了傳統形式邏輯脫離資料、內容的方面,賦予它以綜合功能的一面,先驗邏輯處理的是綜合判斷,它必須涉及對象的知識,在這類判斷中,通過理智和它的先天形式與先天純粹直觀的雜多的聯結作用,實現綜合。

三、康德的先驗邏輯在其哲學體系中的地位

先驗邏輯只考慮知性和理性的規則,并與先天對象有關,是純粹而客觀思維的邏輯。先驗邏輯是思維的先天因素的科學,它構成了康德先驗哲學的核心,康德宣稱,先驗哲學是純粹理性原則的系統。在康德看來,先驗邏輯主要涉及經驗的可能性,它的對象是判斷和概念,它們來源于我們的理性,它們是認識的必要條件。在上述意義的基礎上,康德的邏輯是一種形式的先驗的邏輯。康德認為,邏輯自身只在一切思維借以發生的概念、判斷和推理中研究思維的規律。邏輯學可以完全不討論單純的表象及其可能性,它把這樣的工作留給形而上學去做??档碌南闰炦壿嫗閮热莅l展出一門思維科學,也就是與傳統形式邏輯并列,他提出了一種質料性但仍然是先天有效的邏輯??档聫娬{,我們在對概念和原理進行研究時,應當把它們看做是人類理智的先驗因素,先驗邏輯的任務就在于研究知性及知性作用時的規則。先驗邏輯作為康德哲學體系的核心內容,它與傳統形式邏輯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涉及認識對象,并改變邏輯學與認識論相割裂的局面。先驗邏輯為知識劃界,從而為重建形而上學鋪平道路。其意義超出了傳統形式邏輯,也超越了認識論,成為康德清算舊形而上學建立科學形而上學的關鍵。由此可見,先驗邏輯在康德哲學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康德,著.鄧曉芒,譯.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楊祖陶,鄧曉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周禮全.黑格爾的辯證邏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4]A Dumitriu.History of logic:volume 1- 4[M].AbacusPress,Tunbridge,Wells, Kent, 1977.

[5]Dov M.Gabbay,John Woods (Editors)kant logic[M].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logic (Vol .3),Elsevier BV ,2004.

對邏輯學的認識與理解范文第5篇

一、文化淵源:比較邏輯學建構的文化鏈接

在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思維方式特別是邏輯體系,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邏輯思維方式從不同的維度影響文化,是人類思想意識的主要構成,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在文化研究與建設過程中,應給予作為思維工具的邏輯以足夠的關注。另一方面,從文化的視角剖析邏輯,可觸及到邏輯發展中較為深層的因素,有助于人們從邏輯思維方法的運用角度對三大邏輯體系之間的差異及其原因給出較為具體、合理的解釋。

三大邏輯所生成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墨家邏輯依托先秦文化,因明邏輯依托古印度文化,亞里士多德邏輯則依托古希臘文化。張東蓀先生認為邏輯是由文化的需要逼出來的?!狈綕h方先生說邏輯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要求我們要“把邏輯當成文化的產物,用文化來解釋邏輯”,在不詞的文化傳統和背景中去分析、比較各自邏輯的特質。邏輯與文化有著不容忽視的內在聯系?!斑壿嬇c文化的聯系既表現為文化的整體特征和需求對邏輯的制約,也表現為邏輯對文化的影響?!币虼耍覀冎鲝堖M行比較邏輯研究,首要的是考慮世界三大邏輯體系發生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社會政治背景與邏輯思維演化過程,并從中開掘三者之間的共同性與特殊性,才能對它們的異同作出合理的比較與說明。

我國先秦文化的基本精神與思想主題是社會倫理尺度與“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的建立與實踐。這種社會文化氛圍決定了先秦時期以倫理綱常、政治哲學為內核,以人們的現實需求與實際經驗為依托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在先秦科技中有比較顯著的體現。先秦的科學技術重實踐、重應用而輕理論探討。這一現象在墨家邏輯中也有所體現。詹劍峰先生認為,“墨子的認識論和邏輯在表現‘務實’的特征。”

比較而言,古希臘文化與我國先秦文化、古印度文化有所不同。古希臘文化的內核是求知,其主旨在于尋求有關世界整體及萬物的知識。如此,古希臘人視求知為所有人的本性,為知而追求知識,并不以實用為目的。這種認知方式的目的是崇尚智慧、擺脫無知。

作為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幾乎齊名的印度邏輯,所依托的是古印度文化。因明學是印度邏輯五明中之一明,與內明是一種手段與R的的關系。它的目的是進一步詮釋內明,“考察正邪,研核真偽”。因明作為一個邏輯體系,研究推理、論證的邏輯形式,此與墨翟、亞氏分別創立的體系有相似之處。在西方傳統邏輯中,因果性與分析性的聯系規律、充足理由以及分析與綜合命題的結合問題都不在三段論中討論,但在印度邏輯中,它們合為一體。理智(intellect)不過是理由(reason)的別稱,“一般的理由與具有三相規定的三段論的理由之間并沒有什么區別”。

總的來說,墨家邏輯、印度邏輯與亞氏邏輯具有共同的特征,它們都表現為一種思維工具。它們之間所不同的只是墨翟是一種“故、理、類”的三物論式,亞氏用了三段論,而因明學則是一種三支式。關于這個問題,孫中原先生也認為墨辯三物與因明三支、亞氏三段論的基本結構是大體一致的,[W]此說是有道理的。從文化的視角解讀,三種邏輯之間的共同性在于:三者都與當時的文化背景、哲學背景有著密切的關聯。三種邏輯特殊性的一面為:以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為核心內容的西方傳統邏輯雖然有一些論辯的內容,但當它建基于幾何學的演澤性質后便獨立地發展,因明學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與佛教教義論辯密不可分,而以《墨經》為主要代表的墨家邏輯則與社會政治論爭互為影響。

二、義理探究:比較邏輯的研究范圍與可比性原則

邏輯科學從古代到現代,至今已走過了2000多年的歷史,其分支學科已延伸到其它許多學科領域。因此,比較邏輯研究的范圍是相當寬泛的,不僅包括古代、近代、現代的邏輯之間的縱橫比對、內在匯通,而且包括世界三大邏輯傳統的同異比較、溝通對話。

由上述分析可見,在進行比較研究的過程中,不能把目光局限于邏輯本身的理論內容,而是要把比較視域建基于三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來考察三大邏輯體系的發展過程,以此總結三者在邏輯類型方面的異同。三者邏輯類型的差異性決定了各自邏輯內容的不同。譬如,因明強調“能破能立”,確立了“宗、因、喻”三支作法,亞氏突出“怔明”,總結出三段論,而《墨經》則主張“辯”,集中討論了“故、理、類”的三物論式。從本質來講,三者都是關于推理論證的。邏輯是關于推理必然性的學說。金岳霖先生認為邏輯就是“必然的理”。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大邏輯體系是具有可比性的。但三者在推理的表現形式上又互不相同,表現了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邏輯科學不同層面的多元化認識。我們認為這些認識是一種互補的有機整體,而不是相互拒斥的,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邏輯科學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與改造中的作用。因此,中國先秦文化、古印度文化與古希臘文化發展互異的特質,從而影響各自的邏輯體系構成絕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理性思維基礎且具一定必然性的。

邏輯是關于“真”的學問,其根本任務在于把有效與非有效的推理形式區分開來?!斑壿嬀哂腥祟愋裕澜缟系倪壿嬛挥幸粋€,不存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區域的邏輯?!比齻€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對邏輯的影響與制約并不能改變邏輯科學的全人類性。

比較邏輯學的研究,并非在任何情況下皆可進行,只有在具備“可比性”的條件下才不致背離它的初衷。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三大邏輯體系各有側重的多樣化特性,決定了比較邏輯學研究的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特點。但是,究其可比性原則,最為根本的是“同類可比,異類不可比”。“求同”是求得比較對象之間的本質的“同”,而同類對象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在本質屬性上,因此,“求異”是求得比較對象之間的非本質的“異”。.在這個從同到異的過程中,“同”是內在的同,“異”是外在的異,[13]這與邏輯科學的全人類性特點是一致的。

三、學科價值:比較邏輯成為獨立學科的可能性

在我國邏輯學的研究中,比較邏輯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主張雖未被正式地提出來,卻已有學者論及.

并持否定態度。國內有比較邏輯研究專家認為,任何一門學科都因其特殊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而獨立。比較邏輯不直接考察推理的有效性問題,不是邏輯學,因而不可能是一門獨立的邏輯學分支學科。把較邏輯研究只是邏輯史研究的一種方法,屬邏輯史的研究范圍,因此在客觀上作為學科是不存在的。美國學者沃特森也認為僅僅運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其它學科已經研究的內容,不能構成一個獨立的學科。”M諸此等等。

其實,上述觀點源于對比較邏輯賴以存在的比較研究方法的“合理懷疑”:既然21世紀的所有邏輯研究與國際性的學術視野須臾不離,一切邏輯研究的內容似乎都蘊含著比較的方法,那么比較邏輯學科的獨立性便不復存在。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對比較邏輯最普遍的誤解。以下我們試圖從三個層面論證比較邏輯不在于“比較”,而在于“匯通”,“比較邏輯”(Comparativelogic)不是或不僅僅是“邏輯比較”(Comparedwithlogic),比較邏輯有其特定的“比較視域”,從而進一步論證“比較邏輯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可能性。

(一)邏輯研究新趣向:比較邏輯重在“匯通”,不在比較

首先,必須承認在比較邏輯研究中確實存在著比較的方法。比較是確定事物同異關系的思維方式,《現代漢語詞典》將“比較”解釋為就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事物辨別異同或高下。”更為重要的是,比較邏輯研究不僅僅是采用比較方法的邏輯研究。比較方法絕對不能一網打盡比較邏輯的所有研究方法。

其次,如果研究者僅從東西方邏輯現象的表層上求取相似點加以類比、比附,沒有將自己的研究視域滲入與匯通到中國、西方、印度文化現象的深處,去探究三大逆輯體系之間的內在性、匯通性與體系性,那么這種邏輯的比較(類比)因過于簡單與機械,既沒有成立的學術價值,也不能在學理上界定比較邏輯成為一門學科的疆域及意義。

最后,21世紀的邏輯研究不能也不應當背離國際性的學術視野,而是將三大邏輯體系互為參照系,但這樣并不意味著所有邏輯科學研究都把重點放在邏輯的跨文化、跨民族之上。換言之,理應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比較邏輯學不是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研究方向,也決然不同于采用比較方法的其他邏輯研究,比較邏輯并不僅僅因為它運用了比較方法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更為決定性的原因在于,它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領域、價值取向與理論立場。

(二)比較視域:比較邏輯研究的理論基礎

作為一種跨文化、跨民族與跨語言的邏輯研究,比較邏輯的研究方法超越了簡單的形式上的異同類比,而包含了多種不同的邏輯研究方法,從而展現三大邏輯體系的特征及三者間的聯系。

比較邏輯的“比較”屬于理論基礎意義上的比較視域(Comparativeperspective),而不僅僅是方法論。各種不同的比較邏輯研究方法必須立足于比較邏輯的基礎,即在比較視域上展開。比較視域是比較邏輯研究者擁有的一種重要的學術能力與學術眼光。作為一種學術視域,比較視域是對三大邏輯體系的關系或各自與其他相關學科關系的一種內在透視,這種透視是跨越三大邏輯體系所依托的民族文化的內在匯通,也是跨越邏輯與其它相關學科知識的內在匯通,而不是人們日常語言中誤解為一種徘徊于表.層的類比方法。我們贊同劉培育先生關于這種類比方法的觀點:“以西方邏輯為標準模式,對中國古代邏輯或削足適履,或畫蛇添足,或無類比附,使中國邏輯成為西方邏輯的翻版,抹煞了中國邏輯及中國邏輯史的特點,歪曲了中國古代邏輯的面貌”。

(三)學科綜合化趨勢:比較邏輯理應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在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下,人類邏輯思維方式有了很大改變,越來越瑣細且互相隔離的學科研究框架正在被突破,跨文化和跨學科研究成為當前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熱點。Us]在這一宏觀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必然會刺激新學科的產生。當前的邏輯學研究正在表現為各種異彩紛呈的景象。如果要探討三大邏輯體系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具體歷史環境及其對邏輯自身的影響,就必須加強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比較邏輯學科的形成順應了這一時代的學術研究需要。

討論至此,不難看出,“比較”雖是許多學科(包括邏輯學科)進行學術研究的方法,但并不能取代比較邏輯學,反而強化了比較邏輯在當下及未來邏輯界日趨國際化背景下的重要地位。比較邏輯學應當是建基于各種邏輯學科之上的一門綜合性理論學科。它以三大邏輯體系為基礎,突出比較意識、比較思維與比較方法的自覺運用,有自己特有的學科特性與學科視域、學科范疇。比較邏輯研究應當成為人類積極探索和變革思維方式,有效吸收不同文化傳統、不同思維方式背景下的文化要素的重要途徑。21世紀的比較邏輯研究,既要樹立一種文化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意識的文化觀念,又要成為人類精神相互對話和溝通的語境與操作平臺。

四、學科框架:歷史與文化視域中三個不同層次的比較邏輯學

我們認為,比較邏輯學研究可初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描述的比較邏輯學、評價的比較邏輯學與匯通的比較邏輯學。描述的比較邏輯學,是對三種根本殊異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傳統所支撐的三大邏輯體系本身進行研究,這是比較邏輯學研究得以進行的基礎;評價的比較邏輯學,是對三大邏輯體系及其發展趨勢進行縱橫比對、同異比較,它是建基于描述的比較邏輯學之上的第二層次研究;匯通的比較邏輯學是指建基于描述的比較邏輯學與評價的比較邏輯學之上的,以歷史與現實中三種邏輯的平等對話與三者內在關系的透視匯通為基本研究對象的第三層次的邏輯研究,是比較邏輯研究的最高層次。三個不同層次的比較邏輯研究具有不同的研究領域與價值立場,分述如下:

(一)基礎研究:描述的比較邏輯學

比較邏輯學的研究與三大邏輯體系自身的研究有著密切的關聯。其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對三大邏輯體系的討論。描述的比較邏輯學就是對三大邏輯體系本身的研究,是比較邏輯學三層次中的第一層,是前提與基礎。此為基礎性研究,以對三支邏輯源流分別進行挖掘整理與史料考證為主要研究方法。只有做好基礎性研究才能深入到第二、第三層次的探討。

對三種邏輯的研究是比較邏輯學的初階。學術實踐證明,真正對比較邏輯研究有建樹者,必然對三種邏輯有深人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說,沒有描述的比較邏輯學,就根本談不上評價的比較邏輯學與匯通的比較邏輯學。

在我們看來,比較邏輯研究可以不以對三種不同的邏輯體系作出評價與比較為必要條件,可以只是“描述”的。也許有論者會否認這一觀點:只是描述而沒有評價與比較,不是比較邏輯研究。而我們所要表達的是,描述是進行評價與匯通的基礎,理屬比較邏輯學。正是基于此,我們將其稱作“描述的比較邏輯學”,而將建基于三種邏輯研究之上的比較與評述,稱作“評價的比較邏輯學”。

(二)同異比較:評價的比較邏輯學

評價的比較邏輯學是建基于描述的比較邏輯學之上的第二層次研究,它是對古代、近代與現代三種邏輯之間的縱橫比對、同異比較。目前國內的比較邏輯研究多屬這一層次。

我們認為,評價的比較邏輯學主要包括比較三大邏輯體系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在此基礎上解釋其不同的文化淵源,討論三者的理論體系并研究與評價其間的方法論問題。這種評價的比較邏輯學主要是對邏輯發展史上所出現的三支邏輯源流進行對比分析、比較說明,從而尋求三者的“相同點”與“相異點”。這種同異比較,要求我們必須擺脫傳統邏輯研究中形式上的比附與詮釋的方法,對原有的經典邏輯中心論觀念進行調整,將比較邏輯研究放在平等對話的前提下進行具體研究;要求邏輯界確立三大邏輯體系之間互動互惠的意識,改變一味追求共識、同一性或一味追求相異、特殊性的思維模式,調整傳統的邏輯價值體系。

鑒予前文述及有論者否認比較邏輯學的“學科獨立性”,我們提出一種更髙層次的比較邏輯研究范式匯通的比較邏輯學。

(三)貫通?合:匯通的比較邏輯學

在我們看來,匯通的比較邏輯學是比較邏輯研究的最高層次,它建基于描述的比較邏輯學與評價的比較邏輯學,以三大邏輯體系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三者內在關系的透視匯通為基本研究對象。

從解釋學的觀點看,進行匯通的比較邏輯學研究要求研究主體擁有一種純正的比較視域,研究者須在已經完成與把握描述的比較邏輯學與評價的比較邏輯學的基礎上,對已經納入自身知識結構的三大邏輯體系及其相關知識進行充分消化、融匯,并在此過程中,對其重組使其體系化,這種重組即意味著匯通與體系化成為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講,匯通就是“打通”、“貫通”,是三大邏輯體系主體知識結構內部的“打通”與融合。

我們將比較邏輯學分為“描述的”、“評價的”與“匯通的”三個遞進層次,從而進一步凸顯“匯通的比較邏輯學”,根本動意在于超越某個民族的視域,將目光投向世界而非某一民族歷史與文化所提供的思維成果,旨在使三種不同的邏輯傳統貫通與連接起來,在世界范圍內通過“比較邏輯學”來建構一種超越時空、超越民族的“公共邏輯”“人類共同的邏輯”。其理由是:全世界、全人類的邏輯只有一個,三大邏輯體系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不會因為表現形式與側重點的不同而改變邏輯科學的全人類性。

五、余論

相關期刊更多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安徽省教育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涧县| 滦平县| 偃师市| 永宁县| 银川市| 即墨市| 新河县| 兴业县| 温州市| 崇文区| 淳化县| 慈溪市| 余江县| 晋宁县| 娄烦县| 定远县| 永川市| 芮城县| 明溪县| 涟源市| 温宿县| 北流市| 贵南县| 龙江县| 太湖县| 荆州市| 东乡县| 南乐县| 横峰县| 海林市| 稷山县| 比如县| 和硕县| 前郭尔| 繁峙县| 工布江达县| 册亨县| 比如县| 奉新县| 门源| 霍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