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血管超聲診斷學

血管超聲診斷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血管超聲診斷學

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椎動脈;dsa;開口處狹窄

椎動脈開口處狹窄或閉塞是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椎動脈狹窄可導致椎基底動脈短暫性腦缺血,即后循環缺血,常表現為眩暈、視覺障礙、平衡障礙和肢體無力,伴或不伴耳鳴。椎動脈的狹窄多發于開口處,起始段的病變在后循環卒中占首位。彩色多普勒為診斷椎動脈狹窄患者及長期隨訪提供了一種無創、可重復和簡便的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年齡52~78歲,臨床診斷后循環缺血,共濟失調,腦梗死患者行超聲檢查,診斷椎動脈開口處狹窄共72例(其中女21例,男51例)

12 儀器 gev7,超聲探頭為線陣5~10 mhz,凸陣35~50 mhz。

13 方法 患者仰臥位,首先縱切掃差顯示頸總動脈長軸圖像,探頭向外側逐漸傾斜顯示椎體橫突,橫突表現為間斷性排列的強回聲,后方伴聲影,在橫突間尋找即可顯示椎間段椎動脈。然后沿其長軸掃查椎動脈全程,重點檢查椎動脈開口處。當椎動脈從鎖骨下動脈發出位置較深或直接由主動脈弓發出時,應用高頻線陣探頭難以探測椎動脈開口處。可應用凸陣探頭擴大掃查范圍[1]。

2 結果

72例椎動脈開口處狹窄,<50%48例,50~69%12例,70%~99%8例,閉塞4例。椎動脈是鎖骨下動脈的第一個主要分支,正常椎動脈為單一的入顱方向血流,血流方向與頸動脈一致,內徑約3~4 mm,隨著年齡的增長,內徑還會略增寬,二維超聲可清晰顯示椎動脈起始段、椎間段,走形平直或略彎曲,腔內為無回聲區,有輕微搏動。cdfi:血流信號充盈于管腔,頻譜與頸內動脈相似,為低阻型,流速低于頸內動脈[2]。開口處平均流速為64 cm/s。椎動脈開口處狹窄標準:①小于50%,psvos≥85 cm/s,edvos≥27 cm/s,psvos/psviv≥13。②50~69%,psvos≥140 cm/s,edvos≥35 cm/s,psvos/psviv≥21。③70~99%,psvos≥210 cm/s,edvos≥50 cm/s,psvos/psviv≥40。

3 討論

椎動脈開口處狹窄時,附壁可見斑塊附著,開口處重度狹窄時,狹窄遠端流速顯著減低,頻譜成低速低阻。因椎動脈管徑細,起始部位置深,灰階超聲有顯示不滿意者,故診斷需借助多普勒超聲提供血流信息,當椎動脈開口處顯示不清時,可根據椎間段血流動力學推測,當椎間段呈典型阻塞后血流頻譜者,高度提示開口處有嚴重狹窄,但當開口處狹窄較輕時,椎間段血流流速減低及頻譜改變不明顯。椎動脈閉塞通常發生在開口處嚴重狹窄的基礎上。

探查椎動脈開口檢查時的注意事項:①取樣線角度的調整,使探頭和皮膚表面呈“頭低腳高”,理想角度<60°。②注意取樣容積放置,遠離血管壁,寬度設為管腔內徑的2/3,判斷椎動脈狹窄程度時,取樣容積的長度應該調整到15~2 mm[3],要使用較小的取樣寬度來精確地探查射流。③壁濾波的調節,壁濾波的設置要適宜,提高信噪比。④速度量程的設置,對于重度狹窄的遠段或出現低速血流時,速度量程要適當降低,達到檢測微弱血流的目的,在血管閉塞時避免出現錯誤診斷。診斷椎動脈狹窄誤差原因:①先天性發育不良的患者可見椎動脈管腔均勻性變細,管壁光滑,管腔透聲較好,頻譜形態在管徑≥21 mm時可正常,管徑<21 mm時,流速可減低。②椎動脈起始段走行迂曲,開口處流速測值會偏高。③患側重度狹窄或閉塞,健側流速會代償性增高。④對于重度狹窄,細窄的管腔內有少量低速血流,應適當調節設置,不做出錯誤的閉塞的診斷。⑤頸椎病型因骨質增生造成狹窄時,對椎動脈產生機械性壓迫,致椎動脈血流受限,與椎動脈管徑發育不對稱型鑒別有一定難度[4]。

參 考 文 獻

[1] 何文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與臨床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1718.

[2] 李建初超聲醫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715724.

[3] 唐杰,溫朝陽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診斷學.第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5.

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第2篇

關鍵詞:頸動脈超聲;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粥樣硬化;鑒別診斷

在當今社會中,腦血管疾病是發病率極高的一大類疾病,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并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家庭負擔,其中又以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TIA等)發病率較高。人體腦組織的血供由頸內動脈和椎動脈提供,頸內動脈提供的血供占到60%左右,頸動脈內出現的栓子幾乎都能進入大腦,因而頸內動脈病變尤其是頸內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關系密切,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彩色超聲檢查不僅安全無創、可重復性高且臨床應用廣泛等優勢,而且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較高。筆者對近年部分缺血性腦血管病及同期非腦血管病患者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測,探討頸動脈彩色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24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經MRI等檢查并結合臨床癥狀特征確診,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996年[2]。其中,TIA組中,男性47例,女性15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為(62.24±10.57)歲;缺血性卒中組患者中,男43例,女19例,患者年齡在38~77歲,平均年齡為(60.86±11.48)歲;對照組男性42例,女20例,患者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為(59.16±9.93)歲。患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脂血癥等基礎疾病。三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患者經CT等檢查排除腦血管疾病。

1.2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檢查過程中偏向對側,以充分暴露頸部。自胸鎖乳突肌內側開始,首先由下而上呈縱向,依次探查頸總動脈、頸動脈竇、頸內動脈等處;而后旋轉探頭方向,進行橫向探查。觀察有無粥樣斑塊,斑塊大小、位置、回聲特征、形狀及局部血流情況,并測量頸動脈管壁內-中膜厚度、頸動脈狹窄程度等。

1.3評判標準 若頸內動脈內-中膜厚度低于1.0mm,為正常;在1.0mm~1.5mm間,則可認為為頸內動脈內膜毛躁;高于1.5mm則為頸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頸內動脈狹窄則劃分為5級,依次為正常、輕度(20%~49%)、中度(50%~69%)、重度(70%~89%)和極重度(90%~100%)。

1.4統計學處理 本組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即(均數±標準差)表示,統計學分析行t檢驗。P

2 結果

對TIA組、缺血性卒中組及對照組患者行頸動脈超聲檢測,缺血性卒中及TIA患者在景動脈粥樣硬化檢出情況及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情況上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無統計學意義。三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情況及頸內動脈內-中膜厚度比較具體數據見表1。而在各類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上,缺血性卒中組及TIA組患者軟斑發生率(53.85%,45.83%)均顯著高于對照組(33.33%),組間差異性顯著(P

3 討論

諸多研究均認為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呈線性相關關系,且軟斑及混合斑由于斑塊表面纖維帽薄且脆,且脂質含量較高,破裂后易形成栓子,導致缺血性卒中[3,4]。本研究結果顯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即缺血性卒中組及TIA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在臨床實踐中,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方法主要有腦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等,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DSA是公認的精確評判血管狹窄的金標準,但其劣勢顯著,即為有創性操作,費用高,難以判斷斑塊類型[5]。對于MRA來說,盡管為無創性檢查,但同樣費用較高,且對檢查結果具有一定的夸大,準確性難以保證,同樣限制了其廣泛應用。然而,頸動脈超聲不僅可有效判定斑塊類型、大小、回聲特征等情況,還可測定頸動脈狹窄程度、內-中膜厚度,操作費用低廉、安全有效、簡單易行,值得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何梅.頸動脈超聲檢查在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 32(18):3988-3990.

[2]中華神經外科學會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 29(6):379-380.

[3]石國霰,湯建平,楊曉艷.頸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2,16(7):1322-1323.

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第3篇

【關鍵詞】超聲造影;肝血管瘤;診斷

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臨床上一般無任何臨床癥狀。超聲檢查簡便易行、安全無創,被認為是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本文對肝血管瘤病例進行回顧分析,探討超聲造影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科進行常規及超聲造影檢查的血管瘤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齡23~64歲,平均(39.4±10.3)歲。所有病例均經增強CT或MRI等典型影像學確診。

1.2 儀器與方法 Acuson Sequoia 51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頻率3.5 MHz,具有造影成像技術,Bracco公司超聲造影劑SonoVue,用5 mL生理鹽水配成混懸液,每次抽取1.2 mL,通過肘部淺靜脈快速團注,尾隨注入生理鹽水5 ml。選擇最佳切面,開啟計時器動態錄像。由兩名有經驗的醫師對造影圖像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8例肝血管瘤患者33個病灶,左葉8個,右葉25個,直徑范圍13~64 mm,平均(28.3±8.9)mm,低回聲灶7個,高回聲灶26個。常規二維超聲診斷正確率僅為60.6%(20/33),超聲造影的診斷正確率為90.0%(30/33),明顯高于常規二維超聲(χ2=8.250,P=0.004)。30個病灶表現為動脈期或門脈早期病灶周邊結節樣或環形增強,造影劑呈漸進性、向心性充填,延遲期呈高增強。增強達峰時24個病灶整體完全增強,6個病灶中心不增強。3個直徑

3 討論

肝血管瘤在病理學上分四型: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其中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1]。本組使用的靜脈超聲造影劑SonoVue,在人體內的平均直徑

肝血管瘤超聲造影典型表現為“慢進慢出”,即為動脈期周邊結節狀或環狀強化,逐漸向中心緩慢擴展,門脈期及延遲期病灶仍處于增強狀態,回聲不低于周圍肝組織,這種“慢進慢出”的增強特點與增強CT類似。本組30個病灶符合上述特征,定性診斷為血管瘤,并得到了其他影像學方法證實。增強達峰時24個病灶表現為整體完全增強,6個病灶表現為中心不完全增強,這與血管瘤的直徑大小密切相關。

此外,本組中3個病灶表現為動脈期整體快速增強,直徑均

由于部分病例合并肝硬化及脂肪肝,導致圖像不典型,本組病例常規超聲診斷正確率僅為60.6%(20/33)。文獻報道,常規二維超聲診斷正確率為20%~80%[3],若以符合動脈期或門脈早期病灶周邊結節樣或環形增強,造影劑進行性完全或部分性向心性填充,門脈期和延遲期回聲仍不低于肝實質回聲為診斷肝血管瘤的標準,則超聲造影診斷肝血管瘤的正確率為90%(30/33),明顯高于常規二維超聲(χ2=8.250,P=0.004)。

綜上所述,超聲造影肝血管瘤的表現比較典型,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與公認的準確定性肝血管瘤的其他影像學檢查相比,超聲造影技術為無創檢查、操作簡單,更適合臨床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黃柱華,蒲春華,謝廣龍,等.超聲引導下肝血管瘤內注射平陽霉素療效觀察.實用全科醫學,2007,5(12):1050-1051.

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第4篇

[關鍵詞]超聲;踝肱指數;糖尿病血管病變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8(b)-0046-03

糖尿病患者出現的肢體動脈閉塞是導致其發生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出現外周血管微血栓的關鍵因素,常導致患者出現肢體血液循環及微循環障礙,嚴重時將導致肢體出現壞疽而進行截肢或截趾[1]。據不完全統計[2],>2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本并發癥,因此而需要截肢或截趾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30%的患者出現對側肢體感染或壞疽,需多次實施截肢術[3]。糖尿病肢體動脈閉塞病情復雜,預后差,臨床治療困難,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臨床重在預防[4]。

彩色多譜勒超聲能有效顯示肢體血管壁、血管管腔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于判斷糖尿病肢體動脈閉塞者的發病部位、病情嚴重程度以及疾病類型和累及范圍等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5]。其作為一種簡便、快捷、安全、可重復操作的影像學輔助檢查手段,被臨床廣泛關注,可能會成為取代動脈造影成為評估糖尿病患者血管閉塞性并發癥的主要手段[6-7]。本研究通過超聲下踝肱指數(ABI)測定以判斷患者血管閉塞的發生、發展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表現、生化輔助檢查等確診糖尿病,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齡46~86歲,平均(55.6±5.3)歲;糖尿病病程10~25年,平均(15.6±1.1)年。所有患者均先行超聲多普勒聯合超聲下ABI檢查,并將其設立為觀察組,隨后所有患者均進行動脈造影,并將其設立為對照組。

1.2研究方法

1.2.1 ABI測定及評定標準 所有患者的ABI測定均采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MD2型雙向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并結合DR3軟件進行分型,探頭頻率為5 MHz,所有操作均由具有10年以上超聲檢查經驗的醫師進行。受檢時囑患者保持仰臥位,平靜休息10 min后進行,檢查雙側四肢的動脈血管,了解其血流速度和管腔內徑,測定擬檢側踝動脈收縮壓,以脛后動脈的收縮壓為標準,同時測定雙側肱動脈收縮壓,取最高值為標準。使用DR3軟件分別測定兩側ABI,連續測定三次取幾何平均數為標準。ABI評定標準:正常人群左上下肢的ABI為脛后動脈1.0~足背動脈1.3,右上下肢的ABI為脛后動脈1.0~足背動脈1.3,提示雙四肢供血正常。異常患者ABI評定標準:①對患者行動脈多普勒檢測,左上下肢ABI為脛后動脈0.9~足背動脈1.0,右上下肢AABI為脛后動脈0.9~足背動脈1.0,提示雙四肢供血異常風險;②左上下肢ABI為脛后動脈0.7~足背動脈0.9,右上下肢ABI為脛后動脈0.7~足背動脈0.9,提示雙四肢動脈血管輕微閉塞性供血不足;③左上下肢ABI為脛后動脈0.4~足背動脈0.7,右上下肢ABI為脛后動脈0.4~足背動脈0.7,提示雙四肢中度動脈閉塞性供血不足;④ABI

1.2.2超聲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安靜狀態下進行超聲檢測,對其脛后動脈及足背動脈進行檢查。首先確定有無斑塊形成,同時觀察擬檢查動脈的彩色血流信號,其中管腔面積縮小>50%者為管腔狹窄,管腔面積縮小達到100%者為血管閉塞。血管內徑測定:選擇擬檢查脛后動脈起始部及足背動脈起始部為測定部位,連續測量3次,取平均值。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脛后動脈及足背動脈管腔內徑,檢出動脈斑塊形成以及出現狹窄、閉塞的比例,同時分析超聲聯合超聲下ABI檢查的陽性率。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脛后動脈及足背動脈管腔內徑的比較

觀察組的脛后動脈及足背動脈管腔內徑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動脈斑塊形成、狹窄、閉塞發生率的比較

兩組的動脈斑塊形成、狹窄、閉塞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周圍血管病變診斷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中,周圍血管病變者86例,陽性率達到86.0%(86/100),陰性率為14.0%。對照組中,周圍血管病變者88例,陽性率達到88.0%(88/100),陰性率為12.0%。兩組的診斷陽性率和陰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糖尿病血管病變主要包括大血管病變以及微小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導致患者殘疾甚至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能有效反映大血管及微小血管的病變程度[8]。ABI是目前最常用的用來篩查周圍血管病變的方法之一,其有效性已經得到臨床證實[9]。

作為下肢血管閉塞性疾病的輔助檢查方法,超聲下ABI測定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閉塞的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10],其也能對臨床常見的下肢靜息痛、缺血性潰瘍以及壞疽等的風險作出一定預測。相對于血管造影,其診斷下肢動脈閉塞缺血性疾病的敏感性達到95%,特異性甚至為10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脛后動脈管腔內徑顯著大于對照組,足背動脈管腔內徑顯著大于對照組,提示超聲下ABI能有效預測糖尿病患者下肢主要動脈血管的直徑,對下肢血液供應能起到一定預測效應。本研究結果顯示,ABI聯合超聲檢查所見血管的管腔相對較大。ABI是較為常用的一種診斷外周動脈疾病的非侵入輔助檢查方法,其與糖尿病外周血管性疾病之間存在明確的相關性[12-15],但兩組檢出動脈斑塊形成,出現狹窄、閉塞的比例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與動脈造影結果相比較,超聲檢查聯合ABI測定雖然在血管管腔大小診斷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是其并不影響對血管形態尤其是是否存在管腔狹窄甚至閉塞的診斷[16]。關于ABI的測定主要是測量踝部動脈,如脛后動脈與足背動脈中的收縮壓與上肢動脈收縮壓之間的比值,通過超聲確定動脈搏動最強部位進行檢查[17]。對于懷疑存在周圍血管病變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均推薦常規進行ABI檢查,其對于早期診斷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尤其是早期無癥狀的患者具有相當高的臨床應用價值。ABI是指踝部動脈收縮壓和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其原理是動脈狹窄達到臨界水平后,將導致狹窄遠端灌注壓的降低程度大致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18]。本研究中,與動脈造影比較,觀察組診斷存在周圍血管病變者86例,陽性率達到86.0%(86/100),陰性率為14.0%;對照組診斷存在周圍血管病變者88例,陽性率達到88.0%(88/100),陰性率為12.0%,兩組的診斷陽性率和陰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超聲下ABI檢查與以往公認的診斷金指標動脈造影在診斷陰性率與陰性率方面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超聲聯合ABI能有效測定下肢動脈管徑,尤其能診斷動脈管腔的形態變化,其陽性診斷率較高。

[參考文獻]

[1]劉洋,王蕊,吳建滿,等.2型糖尿病雙下肢動脈病變MSCTA診斷及危險因素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7):1223-1227.

[2]田向東,石巖,王紅,等.彩超聯合踝、趾臂指數診斷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應用[J].寧夏醫學雜志,2014,36(2):129-131.

[3]賈睿博,詹曉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22):10340-10307.

[4]李鴻燕,唐曉輝,李大海.股動脈分叉處IMT、ABI在糖尿病足早期診斷中的意義[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8):1594-1595.

[5]瑪依努爾?買買提,牛曉珊,黨輝,等.踝臂指數、頸部血管彩超、經顱多普勒超聲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2,29(5):450-453.

[6]韋寧.踝臂指數與經顱多普勒超聲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早期診斷價值[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20(6):706-707.

[7]吳娟麗,鄭亮,郭琪,等.踝臂指數對糖尿病合并外周動脈疾病診斷價值的meta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5(2):116-122.

[8]吳明華,馮靖涵.踝臂指數與缺血性卒中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133-135.

[9]陳捷,包良笑,黃淑芬,等.踝臂指數在下肢外周動脈病變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4,21(3):7-11.

[10]苗艷,邵鳳民,閻磊,等.糖尿病腎病患者踝臂指數與尿蛋白排泄率及炎癥因子的相關性[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6(5):723-726.

[11]姚婧[,楊駿,賈嬌坤,等.歐洲高血壓學會/歐洲心臟病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第一部分)[J].中國卒中雜志,2014,9(1):46-66.

[12]惠冉,楊慧,李明,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和踝臂指數對比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6):68-71.

[13]孔艷華,王艷燕,鄭海蘭,等.經皮氧分壓聯合四肢多普勒早期診斷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2):157-159.

[14]張賓美,蔡杰,林東紅.無創動脈檢測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病變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3,24(8):1134-1136.

[15]施勇.銀杏達莫注射液對老年2型糖尿病并周圍血管病變患者踝臂指數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藥,2010,21(8):1359-1361.

[16]王喜周,王彬,李霞,等.糖尿病足患者股動脈分叉處IMT、ABI變化及意義[J].山東醫藥,2011,51(2):106-107.

[17]王德昭,王軍,李世敬,等.外周血管動脈硬化對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預測價值[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1,19(4):331-335.

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總結眼眶海綿狀血管瘤超聲造影與核磁增強的特點,分析兩種方法的優缺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32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眼眶海綿狀血管瘤的超聲造影與MRI增強的表現,男7例,女25例,平均年齡38.9歲,所有病人均有眼眶超聲造影及MRI增強檢查。結果 30例超聲造影與MRI增強都有腫瘤內不均勻增強,2例不典型病例,MRI增強可依據其他參考指標做出正確診斷,而超聲造影則不能提示診斷,但二者觀察的角度不同。結論 眼眶超聲造影與MRI增強對眼眶海綿狀血管瘤都有定性診斷的意義,眼眶MRI增強結果準確率高于眼眶超聲造影,而超聲造影對腫瘤的病理分型有提示作用。

【關鍵詞】 超聲造影;眼眶;海綿狀血管瘤;核磁增強

近年來,超聲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成像技術越來越成熟,并不斷被拓展到各個學科和領域,本研究探討眼眶海綿狀血管瘤的超聲造影檢查特點,并與MRI增強對比,總結二者的診斷符合率及各自的優缺點,探討超聲造影在眼眶海綿狀血管瘤診斷中的價值。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6年9月~2007年12月的眼眶海綿狀血管瘤病人32例,術前均有眼眶超聲造影及眼眶核磁增強檢查,術后均經病理證實診斷,其中男7例,女25例,年齡20~65歲,平均28.9歲。

1.2 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癥狀為眼球突出,部分病例有眶區脹痛(9例),視力下降(7例)。視力均在0.1以上,其中1.0以上者23例。眼球突出度兩眼相差均在4 mm以下。

1.3 手術所見 術中見腫瘤都在眶肌錐內,其中眶尖部腫瘤4例,腫瘤大小:瘤徑<1.5 cm者3例,1.5~2.5 cm者2例,>2.5 cm者27例。4例眶尖部腫瘤與周圍結構粘連較重,術中出血多,均采用外側開眶術式,其余眶前部腫瘤粘連不重,均采用經結膜小切口腫瘤摘除術式,1例眶尖部腫瘤術后繼發眶內出血,病人術后視力喪失。

1.4 病理資料 32例術后病理診斷都為海綿狀血管瘤,顯微鏡下觀察腫瘤內都有較大的、擴張的血竇腔,內層襯以扁平狀內皮細胞,間隙中有豐富的纖維組織,但32例腫瘤中海綿狀血竇的大小和腫瘤內纖維組織的多少不盡相同,有些竇腔大的腫瘤的纖維組織中有淋巴組織的生長。

1.5 檢查方法 32例病人術前2周內行患眼的超聲造影檢查及MRI增強檢查,超聲造影應用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4C1探頭,機械指數

2 結果

2.1 超聲造影檢查 超聲顯示:眶內腫瘤,類圓形,邊界清楚而圓滑,內回聲光點強而密集,透聲性中等,輕度可壓縮性,從造影劑注入后15 s開始腫瘤內顯影,造影劑首先出現在腫瘤的邊緣,呈一個或多個小斑點樣高亮的增強灶,隨著時間的延長,這種小斑點樣增強灶像滾雪球樣逐漸擴大,向腫瘤中心發展(圖1),多個增強灶可融合。增強灶內造影劑達到峰值的時間約在90 s,然后開始逐漸減退,增強灶停止擴大,在本組32例病人中,有25例腫瘤內只有一個增強灶,7例有兩個以上增強灶,30例造影劑完全衰退后,增強斑點最終不能擴大覆蓋整個腫瘤,峰值過后,造影劑在腫瘤內緩慢減退,增強灶變小、變淡,其減退速度比較緩慢,直到3 min后,腫瘤內的造影劑仍然比周圍組織高亮,最終造影劑完全退出腫瘤要等到5 min以后。

另外2例增強時造影劑進入腫瘤速度快,增強斑點可覆蓋整個腫瘤,術前檢查不能提示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術后對照病理檢查,發現這2例血管瘤內血竇腔比較大,纖維組織相對較少,纖維組織內有淋巴組織生長,與普通的海綿狀血管瘤有所不同。

2.2 核磁增強檢查 眼眶核磁檢查可清楚的定位眶內腫瘤的位置,表現為眶內類圓形、橢圓形占位病變,邊界整齊,與視神經、周圍肌肉等分界清楚,腫瘤內信號均勻,T1WI呈等或略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T1壓脂像呈等信號,增強后表現,30例表現為腫瘤內不均勻增強,增強灶在腫瘤內呈點、片狀分布,形狀不規則,不能布滿整個腫瘤(圖2),2例腫瘤整體增強,不具有典型的海綿狀血管瘤MRI增強的特點,但是根據腫瘤的形狀,位置及腫瘤內信號表現,術前仍可診斷血管瘤。

圖1 眼眶海綿狀血管瘤的超聲造影圖像,顯示腫瘤邊緣片狀增強灶(箭頭),逐漸向腫瘤中心擴展(右側為腫瘤對比像) 圖2 眼眶海綿狀血管瘤MRI增強表現,增強灶在腫瘤內呈點、片狀分布形狀不規則

3 討論

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錯構瘤,由許多血竇和纖維結締組織間隔構成,占眼眶腫瘤的10%~23%[1],眼眶海綿狀血管瘤具有完整的包膜,它由血管竇間纖維組織向外延續形成,為腫瘤本身的一部分,不能與腫瘤實質分開[1,2]。這一病理組織學特征為經前路開眶、鉗夾腫瘤的術式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根據術前準確的定性、定位來選擇合適的手術進路,可以減少手術創傷,減輕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而且對手術成敗亦有至關重要的意義[2]。

雖然在臨床發現眼眶的海綿狀血管瘤病理表現不完全相同,但是目前病理學上還未將不同的眼眶海綿狀血管瘤更加詳細的分類,這有待于以后我們進行進一步的工作,目前病理診斷海綿狀血管瘤的依據就是見到腫瘤內有許多較大的、擴張的血竇腔,內層襯以扁平狀內皮細胞,間隙中有豐富的纖維組織,血竇腔可呈蜂窩狀[3]。

眼眶海綿狀血管瘤具有獨特的超聲造影表現,由于腫瘤是由許多大小不等的血竇構成,其滋養血管分布在腫瘤表面,多數來源于腫瘤周圍的毛細血管,腫瘤內血流緩慢、迂曲。超聲造影是腫瘤內血液流動情況的動態觀察,可觀察到海綿狀血管瘤內的血液供應是由腫瘤的周邊向腫瘤中心逐漸的、緩慢的、浸潤式流動,這種增強的動態方式,是超聲造影診斷海綿狀血管瘤最特異的指征,其反映的是腫瘤內部血流灌注的速度,間接地反映了腫瘤內血竇腔大小,對提示腫瘤的病理分型有一定的意義,由于眼眶超聲固有的局限,對眶深部腫瘤的后界顯示不清楚,尤其對眶尖小腫瘤顯示不清[4,5]。對眶內腫瘤的定位也不如眼眶MRI。本組32例超聲造影術前診斷符合率為94%,比MRI增強符合率低。

相關期刊更多

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中國血管外科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國際腦血管病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维西| 延安市| 拉萨市| 克什克腾旗| 邯郸市| 隆安县| 肥东县| 信阳市| 靖州| 岳西县| 新民市| 璧山县| 伊金霍洛旗| 库尔勒市| 灵璧县| 布拖县| 嘉荫县| 儋州市| 疏勒县| 阿鲁科尔沁旗| 黔江区| 台南县| 望江县| 呼玛县| 辽宁省| 大同县| 邳州市| 闻喜县| 都昌县| 南丰县| 治县。| 龙门县| 天峨县| 陆川县| 万州区| 平南县| 临朐县| 漳州市| 闵行区|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