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小農經濟的概念

小農經濟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農經濟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農經濟的概念

小農經濟的概念范文第1篇

《管子》是先秦諸子中對經濟問題論述最多、最集中的一部。在現存《管子》76篇中,涉及經濟問題者超過1/2,以論述經濟問題為主者約占1/3強。《管子》對經濟問題的論述是站在封建國家的立場上,始終圍繞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管理而展開的,它并沒有直接講述小農或地主的經營與運作。但農民是當時入耕出戰的主力,是封建國家依以存在的根基,因此《管子》的論述不能不涉及農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管子》的經濟學正是在封建地主制的小農經濟的條件下形成的特殊的經濟學。

對《管子》的著作年代和思想體系。學術界存在很大分歧。《管子》非一人之筆,亦非一時之書,已成定論。現在的問題是,《管子》成書于戰國呢?還是分別成書于戰國至秦漢?它是不同學派著作的雜湊呢,還是大體屬于同一學派的著作?我贊成張岱年先生關于《管子》是戰國時代推崇管仲的學者的著作匯集的主張[1]。《管子》各篇內容、風格雖不完全一樣,但它們所論述和回答的問題彼此相聯系,具有基本一致的思想體系,其內容則深深打上戰國時代的烙印。關于這個問題,本文不可能展開討論。不過本文的目的,既不是論述《管子》的思想和理論,也不是考證《管子》時代的某些歷史事件,而是通過《管子》的思想、主張和有關論述,探討其所反映的社會情態的一個側面:封建地主制興起時期小農經濟與市場之關系。因此,退一步說,即使《管子》中果真有屬于漢代的作品,也并不對本文的目的構成妨礙。因為我們要探討的是較長時段的情態史,而不是較短時段的事件史。

本文擬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談戰國小農與市場聯系之加強及其種種表現。下篇主要談建立在以自給性生產為依托的小農經濟基礎的傳統市場的一些特殊經濟概念和經濟現象。

上篇

小農經濟是指在農業領域內與使用手工工具相聯系的個體經濟,它最本質的內涵,一是以個體家庭為生產和消費的單位,即把物質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結合在一個家庭中,二是以直接生產者的小私有制為基礎,這種小私有制包括對土地、農具、耕畜和其它生產資料程度不同的所有權。小農經濟曾經存在于不同時代,它并非一成不變的。我國小農經濟并非始于戰國,但戰國時代是它發展的新階段。

一、戰國小農經濟獨立性的加強

在我國,小農經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晚期。我國中原地區從仰韶文化開始已普遍出現小型住房的遺址,其中有的房子遺址除有生活用具外,還有農業、手工業工具、糧食、窖穴等伴隨出土;這種情況到了龍山文化時期更為普遍,并出現了在小房子基礎上擴展而成的雙室和套室等較大的房子。這些住房的主人顯然已不是與生產分離的對偶家庭,而是具有獨立經濟的個體家庭[1]。按照恩格斯的說法,這種個體家庭的“最后勝利乃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2]。這可以說是我國小農經濟之肇始。

不過,在很長時期內,這種小農經濟仍很幼弱,未能擺脫原始共同體的襁褓。他們在農作中主要使用木質耒耜,后來還有钁和錢镈等青銅農具,生產能力較低,荒地的開辟、農田溝洫排水系統的修建都要依靠集體的力量,田間勞動雖由各家單獨進行,但仍需在共同體內實行必要的互助協作,從而形成公有私耕的農村公社。我國上古時代長期存在的井田制,正是農村公社及其變體。虞夏商的奴隸社會、西周春秋的封建領主制社會,都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的。[3]

在我國西周春秋封建領主制時代,全國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權名義上屬于周天子,實際上這種所有權是在同姓和異姓貴族中按等級分配的。貴族的領邑建立在農村公社的殘骸上。貴族領主在其領邑中不但擁有實際的土地所有權,而且實行政治上的統治,可以置官屬、養私兵、設刑戳、收族黨,同時擁有大片自營地(“公田”)和各項設施,形成一定的勞動分工和共同的經濟生活。在這種領邑中作為當時主要農業勞動者的庶民,不但在人身上依附于領主,實際上處于農奴的地位,而且在經濟上與領主相互依存,結合形成封閉程度頗高的經濟實體。起源于農村公社的井田制已蛻變成貴族領主的授田制。農民從領主那里領到一塊分地——“私田”和宅圃,用自己的農具在實際上歸他們使用的田宅上種植糧菜桑麻,并在村社的公有地上放牧、漁獵,形成其相對獨立的私有經濟。這也是小農經濟的一種模式。不過這種經濟的獨立性十分有限。農民必須首先在領主的“公田”中完成各種勞役,這是由農村公社公積勞動演化而來的徭役勞動,實質是封建勞役地租。由于單個家庭經濟力量不足,還流行著“耦耕”等農村公社換工協作的遺俗;家庭生產不能自我滿足的需要,則可從領邑內部的勞動分工中求得解決[4]。《逸周書·大聚》談到周代的鄉邑,“興彈相傭,耦耕俱耘。男女有婚,墳墓相連,民乃有親。六畜有群,室屋既完,民乃歸之。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畜百草以備五味。立勤人以職孤,立正長以順幼,立職喪以恤死,立大葬以正同。……山林藪澤。以攻其利。工匠役工,以攻其材,商賈趣市,以合其用。……分地薄斂,農民歸之。”又據《鹽鐵論·水旱》載:“古者干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農民不離田畝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斬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這些均可視為對封建領主制時代貴族領邑內部勞動分工和自給自足生活的一種模糊的、詩化的回憶。

我們在西周春秋的一些文獻中(例如《詩經》中的農事詩)可以找到對農民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的描述,唯獨沒有農民在市場上交換的記載。《詩·衛風·氓》有“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的詩句,好像是講農村的物物交換;但這位打著“貿絲”的招牌來相親的漢子,實際上是一個“士”,不能以此說明農村中的商品交換。《左傳》僖公二十七年稱晉文公之治,“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征其辭”。這里“民”的概念比較籠統,在多大程度上與農民有關,難以確定。除此以外,很難找到與農村沾邊的商業活動的記載了。不是說當時沒有交換、市場和商業。有的。但在很大程度上這時的商人和商業是依附于貴族領主,并為貴族領主服務的,即所謂“工商食官”(《國語·晉語四》)。我國封建領主制時代市場的主體不是農民而是貴族領主。

這種情形,春秋戰國時代逐步發生了變化。大抵從西周末年起,公田勞役制已為農民厭棄,實際上難以維持。春秋初年,管仲在齊國率先實行“相地衰征”,即按土地數量和質量的等差收稅。稍后魯國實行的稅畝制與此相類。這種制度是以公田制被廢棄,農民份地固有化,并出現質量與數量的差別為前提的。它的實行反過來促進了農民份地的私有化。接著,農民逐步獲得了充當甲士的資格(在這以前,只有貴族下層的“士”才能充當甲士),提高了政治地位,但卻以在稅之外增納軍賦為代價。軍賦則逐漸轉向以“田”為征納單位。從公田力役到相地衰征,其性質是從勞役地租轉變為實物地租。以后各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貴族領主勢力,相繼把賦祿以邑制度改為“賦祿以谷”的制度,貴族領主直接治民的權力被剝奪了,井田制的樊離被突破了。農民遂由領主的農奴轉化為封建國家的自耕農,他們向封建國家繳納的賦稅也成為真正的課稅意義上的稅。戰國時代,國家授田制的外殼雖然維持著,但農民份地已實際私有化,并出現貧富分化、土地占有不均現象。這一切變化的基礎是鐵農具的推廣,農民個體家庭獨立生產能力的大大加強[5]。總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戰國時代小農經濟取得更為完整的形態,從而導致小農經濟與市場關系的深刻變化。

一方面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小農生產生活上的需求增多了,小農能提供市場的產品也增加了。另一方面,由于井田制的崩潰和領主制的破壞,在農民家庭經濟之上,已不存在前述貴族領邑那樣半封閉的經濟實體,農民經濟雖然力求自給自足,但由于規模狹小,總有不能自給的部分,這些部分一般只能從市場上取得;而他多余的產品,或用以換取其它必需品的產品,也只能到市場上出售。因此,戰國小農已擺脫從前對領主和領邑的依賴,獨立地出現在當時的市場上。

孟子對陳相的批評是大家所熟知的。他揭示了當時農民“紛紛然與百工交易”[6]的事實,指出“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于子”[7]。這種“通功易事”,在《管子》中被稱為“交能易作”(《治國》,本文引《管子》文,只注篇名,下同)和“通財交假”(《輕重甲》)。其意思都是互通有無,交換產品。總之,戰國小農已有較大的經營自主權,相當程度上已成為當時市場上的主體。

--------------------------------------------------------------------------------

[1] 參閱李根蟠、黃崇岳、盧勛:《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第十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7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 參閱拙著《井田制及相關諸問題》,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2期;《耦耕縱橫談》,載《農史研究》1981年第3期。

小農經濟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誠信缺失 集體生活 公共觀念 紀律習慣 法治精神

[中圖分類號]C9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0-0026-01

什么是“集體生活”,“那是一個組織,不僅是一種以關系的存在,組織特點的范圍,在有范圍(不能無邊際)與主腦(需有中樞機關)。他的范圍超出家族,且并不依于家族為組織的出發點。主要根據范圍是占領,宗教或著其他的范圍內,大家都覺得約束,總是時時刻刻與自己的利害關系有關聯。”符合上述標準的,就是我們談論的集體生活。就以上標準可以衡量出中國人缺乏集體生活。

在西方,基督教“博愛”的理念深入人心。圣經說的一切都是上帝的人,每個人都是平等相稱的兄弟姐妹。這一方面促進了宗教的盛行,另一方面促進了“利他主義”在人們的生活中生根發芽,在現實生活中進一步推動行動去幫助別人。中國人沒有宗教,有些人可能不同意這個觀點,這是因為許多人模糊信念和概念之間,像向上帝祈禱,是信念。中國的社會組織大多是基于血親、姻親的形式,這樣的組織和“集體生活”中提到的組織相差很遠。

缺乏集體生活與誠信缺失是否有因果聯系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從集體生活缺乏的表現上來談論該問題。

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是產生缺乏社會誠信現象的經濟根源。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現的是人與自然博弈不同于社會化大分工體現的人與人的博弈,前者更有助于催生博弈主體的機會主義意識。當然,小農經濟有家庭內部的經濟分工,所以,小農經濟所導致的誠信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家庭誠信,而非社會誠信。少與不相互“知根知底”的“異族”打交道,不需要用契約避免被騙。

一、公共觀念淡薄

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是社會信用缺乏經濟現象的原因。提供自給的小農經濟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競爭不同于社會分工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前者有助于競爭機會主義意識的誕生。農業社會,小農經濟有家庭內部的經濟分工,其誠信關系多在于家庭中。家族的基本生活方式,造成了中國傳統社會中人口不流動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即使發生人口流動,中國不傾向于別的單位進入其中,但以家族為單位,移動到一個地方。在這樣的環境中,避免欺詐合同是多余的,簡單地說,一個家庭生活中不會互相欺騙,危機只發生在家外,自然也沒有立約。但是,對于一個不誠實的農業社會,它會帶來太多的不利因素或支付的成本太高。中國有諺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誠信,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說得很清楚。可見,契約精神依賴于社會。不“知根知底”的時候很少,所以自然不要求合同。在這種情況下,公眾的想法是無法形成的。

二、紀律習慣差,不講規則

因為中國的誠信往往存在于宗法社會土壤,熟人、朋友、親戚等狹窄范圍的傳統文化中。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熟人、血緣家庭關系和延伸出來的其他社會關系構成的最基本的社會環境。在熟人社會中,熟人就是信用憑證,人們相信那些喜歡、熟悉、尊重的人的承諾,其他道德判斷經常憑自己的直覺,是基于情感而不是理性的。在這種情況下,紀律、規則的作用也大大減弱。

三、組織能力差,習慣窩里斗

所謂的“窩里斗”,實際上指的是一些病態的人在一個很小的環境中競爭。中國有句古話:“站起來的椽子先爛。”當一個人是成功的,超越別人的,周圍所有的人都想趕上,把他拖下來。事實上,中國的嫉妒“窩里斗”的現象一直存在,封建社會的王室為了爭奪帝國的戰斗,早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嘆。

四、法治精神差

小農經濟的概念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學為主體” 翻轉課堂 教學探索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這種轉變很難。2013年10月華東師范大學牽頭,組成了C20慕課聯盟。慕課是指英文縮寫MOOC,即“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大膽地“翻轉課堂”,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革。

2013年12月底,我參與了由華師大慕課中心主辦、杭州學軍中學承辦的C20慕課聯盟(高中)“翻轉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開設了《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一課的研究觀摩課,嘗試以“學為主體”的教學。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在研討會期間開設的公開課談談對“翻轉課堂”的實踐與反思。

一、關于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也稱顛倒課堂,就是通過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安排,在課堂外實現在線教學并且將“作業”帶入課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翻轉傳統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概念最早引自美國,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視頻)而展開。2007年春開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則進行了顛覆傳統課堂的嘗試。他們把結合實時講解和PPT演示的視頻上傳到網絡,讓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把課堂的時間節省下來進行面對面的討論和作業的輔導。

二、教學流程的“翻轉”及教學方法的改變

(一)課前準備的充分化

翻轉課堂的實質就是學生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所以學生在課前的自主學習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在課前做了諸多準備,落實學生在課前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并對所學內容作了初步的思考。

1.微視頻的制作

翻轉課堂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微視頻的應用,使新技術在課堂上發揮正能量,真正體現新技術的優勢和對學習助力的不可替代性。本課微視頻的時間是十五分鐘,其設計思路和特點如下。

(1)設計思路:微視頻講述了古代中國的兩個政策:重農抑商和海禁,它們實行的原因、內容、影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緩慢的原因及影響。在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響下,資本主義萌芽最終只能是緩慢發展,三個知識點間實際是因果關系,以此邏輯關系勾勒微視頻的線索,使課本中的主干知識予以精練的呈現,為后邊課堂展開有效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2)設計特點:在講述過程中,有意識地對課本三個知識點邏輯關系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在播放微視頻后提出幾個頗有思維含量的問題:重農抑商和海禁之間有何聯系?什么是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要發展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對比明清時期東西方不同的經濟政策的選擇及由此導致命運的天壤之別,你有怎樣的收獲和啟示?把這些問題拋給學生,以待他們課前思考,為之后課堂上討論的展開、交流的深入奠定基礎。

以生動的語言將枯燥的課本內容進行有趣的呈現,調動學生繼續微視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生能否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有恰當的、合理的解釋和客觀、全面的評析,關鍵在于學生通過學習對相關歷史知識內在聯系的梳理,對歷史發展邏輯的分析,對歷史意義的理解,因此,如何幫助學生獲得對核心知識扎實而深刻的理解、掌握核心概念,是一線教師非常重視的實踐性研究課題,對此,微視頻起到了很好的探索作用。

2.預習學案的編寫

學生要有學案的引領。主要目的是配合微視頻的使用,使學生對于課本中的主干知識有較深刻的了解。本課的學案中主要有以下方面內容:

學習目標:(1)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2)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原因;(3)提高對外開放意識、樹立農工商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學習重點:理解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培養歷史分析能力。

學習難點: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要求基于這一點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實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視超越經濟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重農抑商、“海禁”政策與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之間的深層關系。

情感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了解古代中國的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壓抑了中國社會新的生產方式的萌芽,從而認識到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自主預習:閱讀課本找出內容:(1)重農抑商。閱讀“重農抑商",找出政策的首倡、含義、目的、影響。(2)2.海禁政策。閱讀“海禁”,找出海禁政策的含義、原因、表現及影響。(3)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閱讀這一子目,找出它的產生、緩慢發展的原因。

知識體系構建。

課后反思。

針對性訓練(略)。

3.學生問題的收集

翻轉課堂是以學生所提問題為中心展開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必須對學生所提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進行有效篩選,挑出有足夠思維含量并且和課本主題相貼切的問題。例如在本節課的課前問題收集中,學生一共提出22個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在課堂上逐一解決時間上根本不允許,另一方面有些問題根本就是無效問題,偏離教學的主線,屬于學生的突發奇想。如有學生提出古代商人屢受壓迫為何不奮起反抗?鄭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這些問題均與本課主題脫節,均屬于無效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下一番工夫,對這些問題進行取舍、整合,以使問題的探討更有效。我在課前將這些問題予以整理,留下六個問題待課堂上展開討論:①中國重農抑商政策和傳統文化有什么聯系?②重農抑商政策在一以貫之的過程中有沒有改變或調整?③為什么古代要限制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農、工、商的關系是怎樣的?④為什么明清兩朝統治者無法考慮到閉關鎖國的弊端?⑤如果不采取閉關鎖國政策,中國是否會像歐美一樣走入工業時代?⑥相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進步性如何體現?

這六個問題涵蓋了課本中的三個主要知識點,其中涉及重農抑商政策的問題有三個海禁政策的有兩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有一個。同時,這些問題也比較有深度,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也便于之后課堂討論的展開。

(二)課堂教學的互動化

1.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

從翻轉課堂的流程看,首先學生課前觀看視頻進行預習,然后課堂上進行探究,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小組合作。從教師角度看,教師就是布置好任務,然后由學生進行研究探討、合作探究,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教師只是任務的安排者,學生才是任務的研究者、執行者。為此,在課堂上將全班學生分為九個小組,每組六個人,由組員推舉組長,負責問題討論的記錄和整理,每個問題由一至兩個小組負責討論,形成書面觀點,同學間亦可以相互辯駁,思想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

學生是翻轉課堂中的主體、主角。在小組討論和發言中,學生思考的深入度和活躍度都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如在討論“重農抑商和傳統文化的聯系”這個問題時,學生就曾提到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的重義輕利觀,并引用《論語》中的話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說明傳統文化中的抑商觀念;中國傳統中一直存在“安土重遷”意識,這種意識對重農政策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學生的這些觀點都頗為新穎,讓人眼前一亮。又如對“相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進步性如何體現?”這個問題的討論,發言的學生提到“小農經濟是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狀態的產物,只是個體的存在,而不注重相互交流;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生產力水平向前發展的產物,它可以推動科技的發展、金融市場的形成(如股票、證券)、抗災能力的增強、世界一體化的發展等”。對于這樣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能有如此的認識,已經屬于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教學過程中,自身真正體會到,相信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給他們時間、給他們討論的空間,一定會有更大的驚喜。

2.教師當好新角色——導師

在這一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更多地成為指導者而非內容的傳遞者。我們是在引導他們的學習,而不是指令的教師。我們的目標是讓他們成為最好的學習者,并真正理解我們課程的內容。當我們在學生身邊和他們一起掌握概念時,他們會以最好的行動進行回應。在學生討論發言的過程中,我更多的是以傾聽者的身份出現,在他們討論出現困惑或分歧時予以適度的點撥。如對于小農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兩者的比較,因為這個問題比較抽象,學生在討論和發言之后,針對這兩個概念,教師從對人的解放這一角度入手看兩者的區別:“小農經濟是將人限制在土地上,它限制人的流動和自由,具有封閉性和落后性;而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力成為一種商品,生產社會化,人的自由度增加,而正是在這種生產關系下,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自由、平等、民主、個人主義這些概念才會出現。從對人的解放這一角度來看,從小農經濟到資本主義是個巨大的進步。”經過教師的一番解說和提升,學生對這兩個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對于“如果不采取閉關鎖國政策,中國是否會像歐美一樣走入工業時代”這個問題,學生討論得出的結論是很不到位,如學生僅僅將閉關鎖國歸結于君主個人素質,這既是一種膚淺的認識,又偏離問題本身。這時,教師就要從宏觀的政治、經濟、文化視角出發,論證進入工業時代需要具備的條件,使學生獲得更深入的認知。由此可見,翻轉課堂絕不是以視頻取代老師,學生也不是在孤立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所探討問題的引領和提升是非常關鍵的。

三、課后反思與教學感悟

作為翻轉課堂的首次嘗試,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通過課后反思發現還是有諸多不足之處,在此進行歸納整理。

(一)預習學案的設計可以更厚重些

預習學案的設計從課后學生的反饋情況看,問題的設計較為淺顯,應有的深度感不夠。如在對重農抑商、海禁和資本主義萌芽三個知識點的梳理時,以填空的形式對課本內容進行整理就顯得思維含量不足,學生很容易在課本中就找到答案,沒有真正把導學的意圖體現出來,而最后留下的問題也較簡單:

學習思考1:應當怎樣認識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響?

學習思考2: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清朝采取閉關鎖國的原因和危害?

這兩個問題不足以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只是對課本內容的重現而已。

(二)課堂師生的互動可以更積極些

伴隨著問題的提出與思考、討論的進行,課堂就成為解決問題的場所,對話便成為通向理解的重要方式與途徑。因為,對話既表現為師生與歷史文本之間的對話,又表現為師生間誠摯的交流與對話,而“在對話中,可以發現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的意義”。[1]整節課應該說有了些翻轉課的痕跡,但是可以做得更到位些。如在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和權力時,還是受到傳統的教師主導課堂思維的影響,在某些點上教師有越俎代庖之嫌。如在學生針對農、工、商關系問題的發言中,有學生提到他認為“商業是無用的,因為它本身并沒有生產,只是進行交換,賺取中間利潤而已,于國于民作用不大,國家發展有農業和手工業就足夠了”時,打斷學生的話語,沒有對他的觀點進行辯駁,而是將他的觀點概括為過于絕對化,沒有進行應有的討論。學生在這里其實是對商業存在的必然性認識不清,沒有認識到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的出現是種歷史的必然,通過討論達到解疑、釋惑這一環節的缺失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從此例可以看出,教師控制課堂、掌控話語權的傳統教學思維依然存在。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更放開些,讓學生充分表達的觀點,師生充分互動,在辯駁、討論聲中將智慧和啟迪內化心間,這才是翻轉課堂應該實現的教學目標。

(三)問題整合可以更到位些

從課堂操作層面看,本節課所選取的六個問題,依然不夠精練,有些問題在課堂上進行全班討論的意義不大。如第二個問題“重農抑商政策在一以貫之的過程中有沒有改變或調整?”和第三個問題“為什么古代要限制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農、工、商的關系是怎樣的?”或者課本中有較明顯的答案或者略作思考即可解決。問題太多導致的后果之一就是課堂收尾環節的缺失:

資本主義在古代中國巨大的農耕大樹下,受到自然經濟、重農抑商、海禁政策的重壓,沒有養分,沒有陽光,最多只能長成萌芽,永遠是萌芽,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收尾的缺失,總是在完整性和對課本內容的總結方面有些缺憾,也導致在對第五、六兩個非常有價值問題討論的時間明顯不足。如果將這兩個問題去掉,集中精力討論四個問題,那么在時間安排和效果方面必將大為改善。

(四)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會更高些

目前,國外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實驗的學科多為理科類課程。理科知識點明確,很多教學內容只需清楚地講授一個概念、一道公式、一個實驗,其學科特點便于翻轉課堂的實施。而在文科類課程中,如歷史等人文類課程,在授課過程中,會涉及多學科的內容,而且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溝通,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僅就本課而言,學生在問題中就涉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小農經濟等政治經濟學術語和傳統文化層面的知識,學生學習的無邊界決定了教師必須調動所有的知識儲備隨時“關照”學生的突發奇想,這需要教師提高專業素養,更新教育觀念,建立與學生共同學習成長的課堂新關系。因此,在這次翻轉課堂中,我切身感受到課堂教學是否成功、有效,教師的專業引領才是源頭活水。如果歷史教師擁有大氣磅礴的宏觀視野和挖掘歷史細節的專業功底,在此基礎上的教學引領必然是駕輕就熟、水到渠成。“閱讀與思考是一個教師需要終身完成的作業”[2]。

翻轉課堂雖然是舶來品,但是只要是我們認準的經驗,就要堅定不移地借鑒。不論怎樣的改革,都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用自己的腦思考,自己的嘴說。翻轉課堂,不是徹底,而是重在翻轉,轉為新形勢下的課堂觀、教師觀和學生觀。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教師相信學生、利用學生,最終才能發展學生、成就學生。從這個意義上看,本節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小農經濟的概念范文第4篇

戰國秦漢以后中國進入封建地主制。我曾經提出,中國封建地主制經濟是由相互依存的小農經濟、地主經濟、國家經濟以及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和干預所組成的動態的體系;中國封建地主制經濟下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從這樣一個體系去分析和理解,考察小農、地主、國家在商品經濟發展中各自擔任的角色,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首先,考察小農的市場角色。

地主制經濟體系下的主要產業部門是農業,基本生產單位是小農家庭。封建地主制下的小農和封建領主制下的農奴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規模狹小的個體小生產,生產目的主要是為了自給。但前者較之后者,人身依附關系減輕,經濟獨立性增強,在個體家庭生產單位之上沒有一個具有內部生產分工和共同經濟生活的封閉的經濟共同體,其再生產所不能完全自我滿足的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需要直接從市場上獲得補充。所以,地主制經濟下農民與市場發生較為密切的聯系,流通成為小農經濟再生產過程中的必要環節。戰國時代非常突出的兩種現象——集市的興起和商人插足小農再生產過程,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出現的。地主制經濟下的小農的這種經濟地位決定它必然是自給性生產與商品性生產的結合、農業與家庭手的結合。這是戰國以后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最深層的根源,考察中國封建地主制下的商品經濟,不能離開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

在地主制經濟下,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小農,其經濟中商品生產的成分或多或少,但一般而論這種商品生產都是以自給生產為基礎和依托的,其生產的主要目的是謀生,是取得使用價值。因此,小農的經濟行為并不完全按照價值行事,甚至主要不是按照價值規律行事。例如,農民種什么,不種什么,首先是根據自身消費和交納租賦的需要;他們經營的家庭副業往往視糧食生產的豐嗇為盈縮,而且是“不計工本”的;他們出售農產品的價格也往往低于其價值,等等。關于這個,學界已有較多的論述。

地主制經濟下小農的市場行為還有一些十分重要的特點,例如,小農一方面向市場提供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另一方面向市場購買商品,在他們向市場購買的商品中,不但有他們所不能生產的手工業產品(如鐵農具、食鹽等),而且有它們能夠生產的農產品(如糧食、種子等),這就是說,他們既是農產品的供應者,又是農產品的需求者;小農經濟再生產的產品進入市場流通的部分,往往遠遠超過其按勞動生產率自給有余的部分或商品生產的部分。《管子》曾經說過,農民的生產是“年有余而月不足”。這是因為農業生產的基礎是再生產,它是以年為周期的。收獲季節有富余,播種季節和青黃不接時緊缺。這就導致在同一生產年度的不同生產季節中,農民與市場存在著不同的供求關系。中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發生比較頻繁的國家,豐歉無常,因此,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年份中,農民與市場也存在不同的供求關系。同時,農民不但是生產者,而且是備受地主、商人和國家租賦、債利剝削的被壓迫者,這種情況大大加劇了農民與市場供求關系的不平衡。在收獲季節或豐收年份,農民為了完納租賦、清償債務,往往不得不賤價出售包括部分必要產品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這也和儲藏手段不足有關),在播種、青黃不接季節或歉收年份又不得不高價買進必須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為此,他們又要賤價出售其手工業產品,以至高息舉債。在這一進一出中,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量大為增加,但它卻不能反映勞動生產率商品生產率的真實水平。這就是說,在地主制經濟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并不是完全對應的,在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是脫節的。我們說封建地主制下的商品經濟包含某種虛假的成分,主要就是指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在某種程度的脫節。這種脫節導致一些“悖論”現象的發生: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的相對富足有時并沒有導致農民市場行為的增加,而是相反;貧苦農民比之富裕農民對市場的依賴程度似乎更大些;在一些封建王朝的后期,一方面是農業生產的萎縮,另一方面卻出現商業的畸形繁榮,等等。學術界對中國封建地主制時期農業商品率有不同的估計,有的高達50—60%,有的只有10—20%左右,重要原因之一是口徑和不同:前者一般是按農戶實際買進賣出在農戶總收支中所占的比例計算的,后者則往往是按農業生產能供養多少非糧食生產人口計算的。兩者都有根據的,后者更符合按勞動生產率計算的商品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而它們的差額正可視為商品經濟中的虛假成分所占的比重。

其次,考察地主的市場角色。

小農生產規模狹小,他們對商品的需求有限,難以單獨創造出大的市場。事實上,在封建地主制下,除了市場基本上是為農民的再生產服務以外,其他的各級市場基本上是為地主階級的消費服務的。封建地主制下的“大市場”或“大流通”是以地主階級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欲望為基礎和動力的。因此,需要考察封建下地主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欲望與封建領主制下的貴族領主有什么不同。

封建領主制下實行勞役地租,農民不但要在領主的“公田”上耕作,而且要提供其他各種勞役服務。“公田”和“私田”有固定的比例,各級領主貴族擁有“公田”(祿田)的數量由他所處等級所決定。這樣,各級領主的收入是相對固定的,由此決定的消費也是相對固定的,并且受到“禮”的種種制約;有人稱之為“凝固性”的消費制度。領主的領地是自給自足的封閉的共同體,一般的消費可以自身獲得滿足。較高級的領主也豢養一些為他們服務的商人,主要是遠途販運一些當地不能生產的珍奇物品,所謂“奇怪時來,珍異物聚”(《管子小匡》語)。

封建地主制下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地主主要收取實物地租,實物地租主要是谷物,這就產生了經君健先生所說的“使用價值形態收入的單一(少樣)性和需求多樣性的矛盾”,需要出售部分租谷來換取其他物資。在封建地主制下,不但貴族官僚可以占有土地,庶民也可以占有土地,占有土地的數量并沒有嚴格的等級限制,與此相應的地主階級的消費實際上也是不受限制的,起碼是沒有嚴格限制的。《鹽鐵論散不足》突出反映了封建地主制下各階層,尤其是富人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欲望的膨脹,完全突破了領主制等級消費的限制。在實行比較單一的實物地租的條件下,地主階級的消費資料,相當大一部分要從市場上取得。《史記貨殖列傳》描繪了一幅商品熙熙攘攘的繁榮圖景,他把欲望(主要是消費欲望)視作經濟的根本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是地主階級的消費欲望促進了戰國秦漢市場的繁榮。

在封建地主制下,地主是市場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不但一般要出售部分租谷,以換取所需的其他物資,而且往往直接從事的贏利活動。這種市場活動是建立在對農民剝削的基礎之上的。地主在市場上出售的租谷是農民為地主的需要而生產的,本質上是一種自給性生產;地主出售它實際上是把自給性產品轉化為商品。地主賤買貴賣的對象是個體小農,是地租剝削以外的商業剝削。

地主的市場角色還表現在它與商人的關系上。封建地主制打破了領主制下“工商食官”、商人完全依附于貴族領主的格局,出現了私人工商業者。不過商人與地主實際上是“通家”。新興地主階級的基礎是庶民地主,庶民地主是土地已經私有化、作為國家編戶齊民的自耕農分化的產物,首先是從商人兼并自耕農土地中產生的。商人地主是漢代豪民地主的主體。從戰國秦漢的材料看,工商業者往往經營土地,地主也熱衷于商業活動,庶民地主是這樣(仲長統有典型的描述),身份性地主也不例外(晉代江統的話可以作證)。甚至可以說,地主、商人、官僚早就三位一體了。把秦漢封建政權稱之為“商人地主政權”,是有一定道理的。

秦漢時代農村集市已經普遍存在,城市市場十分繁榮,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商業粗具規模,在一定意義上說,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亦已形成。但我同意唐文基的說法,這是一種“非統一的全國市場”。重要的一點是各地區的物價(尤其是糧價)相差懸殊,反映了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地區之間經濟聯系水平的低下。在戰國秦漢的封建市場中,糧食和其他農產品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由于糧食在商品市場上的重要性,對年成豐歉的預測成為當時商人進行商情預測的基礎;而政府亦有以平抑糧價為中心的“平糶”政策的出臺。不過由于運輸成本太高,戰國秦漢糧食還很少進入長途販運。長途販運的商品以各地的土特產品為主;其中既有供統治階級奢侈消費的珍異之物,也有作為“養生送死之具”的民生日用品,這和封建領主制時期的長途販運商業是有所不同的。

封建地主制下的商業是為封建統治者和地主階級服務的,帶有嚴重的封建性。這種商業雖然也有維持小農再生產的一定功能,但同時又利用小農的弱點和農業再生產的特點買賤賣貴,無情吮吸小農的膏血,獲取幾乎不受限制的高額利潤,從而加速了農民的貧困破產和“棄本逐末”。這就是說,在封建地主制下,商人與農民、商業與農業,自始就存在著矛盾,這種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的一種表現。

復次,考察國家的市場角色。

封建國家直接經營某些生產事業、直接參預市場活動,并負擔著某種經濟職能,這是封建地主制經濟的重要特點之一。以前我們對國家管理和干預經濟的活動,對國家的市場行為和市場角色,對國家財政政策對市場和流通的等不夠,近來一些學者著重在這方面進行了很有意義的論述,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戰國以后的流通是由市場的流通和全國性物資流通組成的,而后者則是由統一國家的財政所組織的物資流通及由此誘發的遠距離流通中形成的,因而可稱之為“財政性物資流通”。這一觀點十分新穎,它提醒我們應該主意國家財政在封建商品經濟中的作用,不過似乎把國家財政的作用夸大了。因為第一,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的建立雖然對全國性流通的發展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但從根本上說,不是中央集權統一封建國家創造了全國性的流通,而是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地區局限的“全國性流通”的一定程度的發展為中央集權統一封建國家的建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例如,在荀子時代,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北海”、“南海”、“東海”、“西海”的土特產品,中原地區“可得而有之”。又如由于各地區之間商品流通的發展,各地區的金屬鑄幣已經出現“相通”或“趨同”的趨勢,秦始皇統一貨幣只是順應了這種趨勢。第二,在統一國家的財政收入中,直接進入流通領域的部分是很小的,它拉動流通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賦稅,賦稅的主要負擔者是農民,它是地租的再分配,農民所交的賦稅本質上是農民為了國家的需要而生產的自給性產品。國家的賦稅收入主要是滿足統治者的直接消費,支付皇室消費、官俸、軍餉和其它各項開支。貢賦進入流通領域的只是一小部分。例如實行“平糶”法或“常平”法時,以部分租谷為底本,視市場上糧食或其他商品的豐嗇而拋售或購進,用以平抑物價。又如實行均輸法時,將各郡國運往京師的貢物的一部分折合為當地土特產品就地交給均輸官,再由均輸官運到價高地區出售,實際上是把部分貢納轉化為官營商業經營的物資。不過這部分在貢賦中所占的比例是有限的,貢賦的絕大部分是直接消費而不進入市場。貢賦對市場的作用還表現在它迫使農民為了完納貢賦而把更多的產品投放市場,西漢貢賦中貨幣稅占的比重很大,這種情形就更為明顯,甚至可以說西漢商品經濟相當大程度上是賦稅拉動的。不過,西漢賦稅貨幣化的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增加了商品經濟表面繁榮的程度,但由于它超出了以自給性生產為主的小農經濟的負荷能力,到東漢中期以后就難以為繼了。 因此,從總體上看,我們不能說中央政府的財政創造了一個全國性的流通或全國性的市場。中央政府的財政確實促進了全國性的物資流動,如各地貢賦和漕糧向中央的調運,京都或各地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向邊防地區或受災地區的調運等,但這些都是依靠行政調撥,基本上不通過市場進行。一些日本學者喜歡用“物流”這個詞,如果用它來表示封建社會中不同于市場流通的物資流動,這倒是一個比較貼切和有用的概念。“物流”對商品流通會有所帶動,但作用不宜夸大。

封建國家直接經營的生產事業基本上也是自給性的生產,如屯田收入主要是為了供應邊防軍的需要,官營紡織業主要是為了滿足宮廷和百官的消費。鹽鐵等的官營情況與此有別,除國家機器自給部分外,主要是供應民間的,這就是所謂“專賣經濟”,它主要屬于國家對經濟的控管的范疇。專賣經濟的確不同于自由市場經濟,國家權力起主導作用,價值的作用是微弱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弊端。不過,不同時期不同部門專賣經濟的作用,還需作具體。如《鹽鐵論》對漢代的鹽鐵官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御史大夫和文學賢良各執一詞,或褒或貶,但從西漢中期實行鹽鐵官營以后耦犂獲得推廣,牛耕從此普及看,它的作用恐怕不完全是負面的。

小農經濟的概念范文第5篇

1.(2014三明質檢)《歷書》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農諺:“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材料中“清明”作為節氣主要是因為()

A.祭祖掃墓 B.踏青游玩

C.農業生產 D.政治清明

解析:C 清明時節,萬物皆顯,適合農種。故“清明”作為節氣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產。

2.“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漢書·食貨志》),通過這則材料可以說明統治階級的“重農”目的是()

A.防止田地荒蕪,加強田間管理

B.控制農民人身自由

C.重視在田畝投入人力以提高產量

D.鼓勵農民專心生產而不違法亂紀

解析:B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不從事農業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能定居就會離開鄉土,四處奔散。這樣的話,國家即使有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可見,作者主張通過“重農”以達到控制農民人身自由的目的。

3.(2013北京西城測試)據考古發現,在戰國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興隆縣一次出土鐵范87件,大多為農具范。河南新鄭韓國鑄鐵作坊遺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農具范占60%以上,出土鐵農具200多件,占全部鐵器的63.5%。說明戰國中晚期在上述地區()

A.鐵器開始用于農業生產

B.鐵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產中普遍使用鐵農具

D.鐵農具制作技術臻于成熟

解析:C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現象的分析能力。題干中“鐵范87件,大多為農具范”“鐵農具200多件,占全部鐵器的63.5%”等信息表明戰國中晚期在上述地區鐵制農具被普遍使用。A項不符合題干現象,B、D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

4.(2013長沙測試)中世紀中國財產繼承主要實行均分制度,據記載:“今(南朝宋時)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異計,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產,亦八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財而不養父,弟有余財而不養兄者比比也”,以上材料主要反映當時中國的家庭()

A.結構比較復雜

B.一度嚴重缺乏道德責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限

D.具有很強的再造和裂變能力

解析:D 小農經濟下,一個家庭的男丁成年后如果“兄弟異計”,就會分家脫離原來的集體,成為一個新的、獨立的家庭單位。“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財而不養父,弟有余財而不養兄者比比也”明顯體現了在中國傳統宗族社會里,家庭具有很強的再造和裂變能力,這是由小農經濟決定的。材料沒有強調家庭結構問題,排除A項;材料不是在談道德問題,而且B項中“嚴重缺乏”表述不符合史實;宋學形成,儒家思想大發展,排除C項。故選D。

5.(2013洛陽統考)北魏均田制實行后,文獻中出現了“莊園”一詞,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實行后,“莊園”一詞的使用更加普遍。據此可知()

A.均田制導致土地集中現象加劇

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買賣

C.均田制未能杜絕土地兼并

D.封建小農經濟日益被大莊園經濟取代

解析:C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實行均田制主要是為了限制土地兼并,但文獻中出現了“莊園”一詞,說明仍存在土地兼并;唐代均田制實行后,“莊園”一詞的使用更加普遍,說明均田制未能杜絕土地兼并。

6.明朝時,“田中事,田主一切不問,皆佃農任之”,地主與佃農之間,“交租之外,兩不相問”。對此現象分析不正確的是()

A.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慢慢分離

B.佃農有較大的生產自主權

C.有利于調動佃農的生產積極性

D.地主與佃農間存在雇傭關系

解析:D 由材料可知,土地所有權屬于地主,土地的生產經營權掌握在佃農手中,這有利于調動佃農的生產積極性,A、B、C三項分析正確。地主與佃農之間存在的是租佃關系而非雇傭關系,故D項錯誤。

7.(2013蘇北四市聯考)《漢書·貢禹傳》載:“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盛衣物或飯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鉅萬。”材料反映漢代()

A.官營紡織業技術水平高超

B.政府鼓勵民營手工業發展

C.官營紡織業規模大耗資多

D.手工業產品大量投放市場

解析:C “三服官”是漢官名。從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漢代官營手工業規模大,耗資多。故選C。

8.(2013晉商四校聯考)《呂氏春秋·孟冬紀》關于秦代官營手工業有這樣的記載:“物勒(刻畫)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這表明秦代官營手工業()

A.產品做工精美 B.質量管理嚴格

C.生產不計成本 D.產品不入市場

解析:B 材料體現的是秦代官營手工業中實行產品刻名負責制,反映其對質量管理嚴格。A、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涉及。

9.(2013洛陽統考)《登州府志》記載,“紡織花布,以自衣被。窮鄉山陬(山腳),無問男婦為之,其織作須織工。勤有余布,亦兼鬻(賣)于鄉市,復有布賈販之城市”。這反映出當時登州()

A.自然經濟解體

B.家庭手工業發展

C.民營手工業向農村擴展

D.出現經濟區域分工

解析:B 材料大意:登州府家庭棉紡織業相當普遍,生產的布料除自給自足外,還賣到鄉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販轉運賣到城市去,因此B項正確;A項表述錯誤,C、D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

10.(2013浙江模擬)明代,廣東省規定煉鐵“定山主以為爐首,立爐首以為總甲,收土民以為丁伴,擇荒郊以為冶所,嚴巡捕以為約束,明保勘以為清查,時啟閉以為聚散,定丁數以為撙節”。這反映了明代()

A.“重農”政策有所松弛

B.官營手工業仍占主導地位

C.政府對冶鐵業的管理很嚴格

D.在冶鐵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解析:C 從材料中的“定”“立”“嚴巡捕”“明保勘”“定丁數”等表述可以看出,明朝政府對冶鐵業的管理十分嚴格。A、B 兩項與史實不相符合。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11.(2013湖南聯考)宋代吳處厚曾說:“蜀有痎市,而間日一集,如瘧疾之一發,則其俗有以冷熱發歇為市喻。”這段話反映的是()

A.宋代蜀地瘧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貿易十分繁榮

C.“市坊”制度已經被徹底打破

D.宋朝經濟沒有能均衡發展

解析:B 材料中的“痎市”指隔日一次的集市。材料之意是在四川有一集市,每隔一天進行一次貿易,該地就好比得瘧疾的病人一樣,忽冷忽熱。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宋代集市貿易十分繁榮。

12.(2014咸寧四校聯考)北宋真宗時期通行的鐵錢“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以攜持”,益州16家富商聯合發行交子。南宋紹興三十年“初命臨安府印造會子,許于城內外與銅錢并行”“千里之遠,數萬之緡,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對該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A.宋代紙幣取代金屬貨幣

B.會子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發行的紙幣

C.長途販運貿易開始出現

D.紙幣從信用憑證到官方法定的過程

解析:D A項“取代”說法錯誤;B項“世界上最早”說法錯誤;C項“開始出現”說法錯誤;題干描述了紙幣從北宋出現至南宋發展的過程:富商聯合發行——初命臨安府印造,D項正確。

13.(2014泉州質檢)明中葉學者王世貞說:“徽地四塞多山,土狹民眾,耕不能給食,故多轉賈四方。而其俗亦不諱賈。賈之中有執禮行誼(注:意為儒學修養高)者,然多隱約不著,而至其后人始,往往修詩書之業以謀不朽”。材料不能說明()

A.地理環境不利農業,是徽州發展商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B.商業致富和科舉仕宦,是當時徽州發展的兩個重要支點

C.徽商重儒入仕,體現近代商業和封建權勢結合的特點

D.用經商所得厚利,讓子弟業儒入仕是徽商的終極目標

解析:C 材料大意是徽州地區四面多山,地少人多,糧食供應不足,故人們多從事商業。并且當地的風俗也不輕視商業。商人之中的儒商在經商致富后,其后代往往以研讀詩書、科舉入仕為目標。故A、B、D三項材料能夠體現。C項中“近代商業”的表述錯誤。

14.(2013寧波測試)據《明經世文編》記載,“延綏鎮兵馬云集,全賴商人接濟軍需,每年有定額。(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領認淮、浙二鹽,輸糧于各堡倉給引,然后前去江南鹽運使司,領鹽發賣,大獲其利。”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晉商()

A.獲得了全國的食鹽專賣權

B.以誠信為經營原則,以義取利

C.掌控了國家軍政大權

D.得到官府庇護,獲取高額利潤

解析:D 材料反映了晉商在政府庇護下,販賣鹽、糧給軍隊提供軍需,“大獲其利”,D項符合史實。A項中“全國”說法錯誤;B項材料沒有反映;C項曲解了材料。

15.(2014皖南八校聯考)史載,宋朝湖州農民“以蠶桑為歲記”,嚴州“谷食不足,仰給它州,唯蠶桑是務”;太湖洞庭山區“然地方共幾百里,多種柑橘桑麻,糊口之物,盡仰商販”;“蜀之茶園,皆民兩稅地,不殖五谷,唯宜種茶……”;穎昌府“城東北門內多蔬圃,俗稱香菜門”。上述材料最能說明()

A.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性農業發展較快

D.農業精耕細作,剩余產品大量商品化

解析:C 從材料湖州“以蠶桑為歲記”、嚴州“唯蠶桑是務”、洞庭山區“多種柑橘桑麻,糊口之物,盡仰商販”“蜀之茶園……不殖五谷,唯宜種茶”等可知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性農業發展迅速。A項與史實不符;B項材料無體現,D項與材料“谷食不足”不符。

16.中國古代政府歷來對商業發展嚴格控制,下表為明清時期各地商業集市變化統計表,表中數據說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間()

A.農民與市場的聯系不斷加強

B.南北經濟交流日趨頻繁

C.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

D.州縣集市的密度北方超過南方

解析:A 由表格資料可知,州縣集市密度應是南方超過北方,D項錯誤;B、C兩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間集市數量迅速增加,反映出商品經濟在農村的廣泛發展,A項符合題意。

17.(2012年北京文綜,12)秦漢至明代,商人長期處于社會底層。一個重要原因是統治階層認為商人()

A.不事生產 B.不尊儒術

C.不敬宗族 D.不納租稅

解析:A 本題考農抑商政策。在生產力比較低的情況下,統治者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既可以保證農業生產,增加國家賦稅收入,也可以防止農民自由遷徙,保證地方社會治安和穩定,而抑制商業,主要是因為商人有投機行為,卻不事生產,不利于管理和維護統治,B、C、D三項不符合史實,正確答案為A。

18.(2014湛江二模)明朝曾有官員指出:“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嚴而寇愈盛……”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寇與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積極作用明顯

C.海禁加劇了寇患 D.應當加強海禁政策

解析:C 關鍵信息“禁之愈嚴而寇愈盛……”,是說禁商越嚴,寇就越多,結合明朝對外商業政策可以得出答案為C。

19.(2013湖北聯考)“帝王們也是‘經濟人’,也要追求效用化,他們的政策‘選擇’也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社會結構和政治經濟制度,都是‘經濟人’在特定資源環境下‘理性選擇’的結果” 。按此觀點來解釋“重農抑商”政策的話,下列結論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農抑商”政策實現了古代經濟政策效用的化

B.“重農抑商”政策始終是中國古代帝王的明智選擇

C.“重農抑商”政策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時的必然選擇

D.“重農抑商”貫穿于中國古代史

解析:C 重農抑商政策曾經在中國古代起到積極作用,但到了封建社會后期,該政策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B項中的“始終是中國古代帝王的明智選擇”與史實不符,可排除。商周時期,國家曾采取鼓勵政策,支持商業的發展,戰國時期,為了禁止農民棄農經商,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排除D項;C項表述正確,符合題意。20.(2013臨沂模擬)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貿易。一位學者曾經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慣熟船務之舵工。水手不能勝任擔負重物,以謀得一朝之食。或走險海中,為賊駕船,圖目前糊口之計;其游手無賴,更無所事事。”這位學者認為海禁造成()

A.國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強 B.科技發展逐漸停滯

C.政府無法掌握國際變化 D.人民就業機會縮減

解析:D 本題考查學生材料分析能力。材料表明沿海居民慣熟船務,多為舵工水手,海禁后沿海居民或走險海中,為賊駕船,甚至很多人游手好閑,無所事事,人民就業機會大大減少。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21.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元,它既是一個生活組織,也是一個經濟組織,它還曾經是一個權力組織。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注:指規模大且具有權力組織特點)。

——《鄉土中國》

材料二 16世紀一位英國面包師的家庭構成(家庭手工作坊)(單位:人)

男主人 女主人 孩子 幫工 學徒 女仆 1 1 3 4 2 2 ——根據哈羅德·帕金《現代英國社會的起源》

材料三 在英國至少從1530年開始,他們已不再認為獨身是一種美德,相反,他們認為婚姻是由上帝創立的……他們主張把宗教和家庭聯系起來,過一種理想的宗教家庭生活,也就是說,宗教信徒除了去教堂禮拜與圣餐外,在家中也進行祈禱與閱讀《圣經》。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9年第04期(作者:蔡騏)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在鄉下,家庭很小的經濟因素是什么?(3分)中國古代一些家庭規模大且具有權力組織的特點,請結合古代政治史分析其制度根源。(3分)

(2)現代家庭是親人居住、消費和情感寄托的單位。根據材料二指出16世紀的英國家庭還有哪些更寬泛的功能?結合所學知識,闡明這些功能在現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的“他們”指哪類人?結合所學知識,英國宗教家庭生活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4分)

(4)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家庭,試分析其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4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應從小農經濟下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基本單位,規模狹小,分工簡單,生產方式落后,小農經濟具有脆弱性等角度進行思考;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可知應是西周宗法制影響的結果,宗法制下家庭內部成員既有血緣關系,又有政治隸屬關系,是導致“一些家庭規模大且具有權力組織的特點”的制度根源。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二面包師的家庭是一個手工作坊,有“幫工”存在,說明有生產功能,有“學徒”,說明還有技能培訓的功能;第二小問聯系工業革命后現代工廠的出現思考回答。第(3)問依據“英國”“1530年”“主張把宗教和家庭聯系……”可以判斷“他們”的身份;“變化原因”可聯系宗教改革進行分析。第(4)問注意題干中限制條件“20世紀90年代以來”和“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分析作答。

答案:(1)經濟因素:小農經濟(或“自然經濟”;或具體描述小農經濟的形態);(2分)經濟條件有限。(1分)

制度根源:西周實行宗法制。(2分)將血緣和政治權力相結合,形成宗族(家族)觀念。(1分)(答“封建制度”給1分)

(2)功能:生產單位(或經濟功能);(1分)技能培訓。(1分)

衰退原因:工業革命;(2分)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1分)工廠制度取代手工作坊。(1分)(如答“學校教育發展”亦同等給1分)

(3)指:新教徒。(2分)(或清教徒,或加爾文教徒,或路德教徒同等給2分,若答新興資產階級只給1分)

原因:宗教改革;(1分)形主義宗教觀(或宣揚“因信稱義”)。(1分)

(4);改革開放使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進城務工成為趨勢;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人口自由流動加快。(每點2分,答出任意2點即可得滿分4分)

22.下表是某中學歷史研究性學習課上,三個研究小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出的結論。

組別 材料 結論 甲組 廢除丞相以后相當于丞相地位的官員享有權力范圍的變化

時期

職位

所享有權力范圍

明代中

葉后

內閣

首輔

擁有票擬權,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受到挑戰

清代

軍機

大臣

承旨擬寫,上傳下達,備皇帝顧問

君主****空前強化 乙組 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丙組 永樂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私載海舡,交通外國,因以為寇,郡縣以聞。遂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順治元年,清政府頒發“遷海令”,將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四十華里,并且將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

夷貨非衣食所需,可謂中國不缺耶。絕之則內外隔而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禁絕一切海外貿易 請回答:

(1)上述三組結論,哪一組有明顯錯誤?試闡述你的理由。(2分)

(2)其余的兩組結論,哪一組可以從材料中直接推導出來?哪一組不能從材料中直接推導出來?請分別說明理由。(10分)

(3)有學者認為“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處于資本主義的前夜”,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當時中國未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原因。(8分)

解析:第(1)問是對基本概念的考查,據所學知識容易作出判斷;第(2)問主要考查對“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資本主義萌芽”最基本的特征是雇傭關系,而這一點在圖中不能直接推導出來;第(3)問實際是考查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未能推動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原因,注意題目要求“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中涉及政治、經濟、外交層面,依據所學知識補充思想領域未能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因素。

答案:(1)丙組:明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不是禁絕,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2分)

(2)甲組可以從材料中直接推導出來。

明朝的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都是中樞機構,但內閣首輔與軍機大臣都無決策權,進一步加強了君主****統治。

乙組不能從材料中直接推導出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市| 咸丰县| 讷河市| 蒙自县| 伽师县| 莒南县| 阿克陶县| 安仁县| 广水市| 建瓯市| 彝良县| 中阳县| 横山县| 河津市| 鄂州市| 广安市| 阜平县| 缙云县| 邵阳市| 旬阳县| 鲁甸县| 永川市| 许昌市| 江安县| 广丰县| 台中县| 吕梁市| 萝北县| 淮南市| 磐安县| 祁门县| 灵璧县| 柘荣县| 即墨市| 开封县| 攀枝花市| 安西县| 新竹县| 韩城市| 称多县|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