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樹木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蘋果樹;病蟲害;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S7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0-0074-1
1 蘋果樹常見病蟲害分析
1.1 輪紋病
在蘋果樹的栽培與日常養護中,輪紋病是最為常見的病蟲害之一,對于蘋果樹的果實、葉片、枝干的成長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蘋果樹出現輪紋病癥狀時,枝干上的皮孔周圍可能出現圓形或扇圓形的深紅或紅褐色病斑,病健交界出現樹皮開裂的現。在蘋果樹主干或主枝上瘤狀病斑發生嚴重時,病部樹皮或較為粗糙,呈粗皮狀。輪紋病一般發生于果實成熟期以后,在幼果期間很少出現病蟲害癥狀。輪紋病的癥狀還可能出現在果實上,果實上會產生圓形或橢圓形的褐色斑點,果實在短時間內腐爛,甚至變為黑色僵果。輪紋病的發病季節主要集中于多雨或晴雨天氣,以秋季最為常見,金冠、富士、紅星、青香蕉、玉林等品種的蘋果樹受害幾率最為嚴重。
1.2 斑點落葉病
在蘋果樹的成長階段,斑點落葉病是較為常見的病蟲害。斑點落葉病的病癥主要表現為:蘋果樹的幼葉、新梢、果實等受病菌危害嚴重,病菌以菌絲體潛伏于樹木的受害葉片、枝條中越冬。蘋果樹斑點落葉病的發病高峰主要于春、秋兩季,斑點落葉病的第一次發病從5-6月,主要危害部位為樹木的樹梢及幼葉;第二次發病為8-9月,蘋果樹在果實即將成熟時,樹梢病蟲害加重,進而造成樹木大面積葉片枯黃和掉落。蘋果樹斑點落葉病的形成與加重同氣候、降水、光照等都有密切的聯系,如果在蘋果樹在春季葉片、枝條萌生時遇到連雨天氣,病斑會明顯增多。另外,果園地勢低洼、樹勢衰弱、通風透光效果不佳、地下水位偏高等也是導致蘋果樹發生斑點落葉病的主要因素。
1.3 腐爛病
在威脅蘋果樹健康與成長病蟲害中,腐爛病是成齡蘋果樹枝干上較為常見的病害之一,部分地區也將腐爛病稱為臭皮病或爛皮病。腐爛病多是由病菌引發的,蘋果樹一旦患病可能出現枝干枯死、樹勢衰弱等癥狀。腐爛病的傳染性相對較強,如果不能對病樹進行及時治療,就有可能導致蘋果樹的大量死亡,甚至是造成整個果園的毀滅。腐爛病的主要發病部位為蘋果樹的主干和主枝,發病初期很難察覺,而在樹皮下則出現暗褐色或深褐色的干斑或小斑。腐爛病多發生于春季,夏季進入病情擴散期,腐爛病多發生于酸性土壤地區,受到春季雨水較大或果園排水設施不足等條件的影響也較大。
2 蘋果樹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2.1 加強果園肥水管理
在蘋果樹的病蟲害防治中,關鍵在于通過有效的方法預防病蟲害的發生,而不是在病蟲害發生時才進行被動的治療。蘋果樹病蟲害的發生一方面受到雨水、氣候、土壤、溫度、光照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在果樹的日常管理中人為因素對于病蟲害的影響也是必須重視的。在蘋果樹的肥水管理中,果園技術管理員要密切關注果樹的成長狀況,并結合果樹出現的早期病害癥狀,通過施加肥料或控制果園的給水、排水,提高樹體的抗病蟲能力。另外,在秋冬季節,要對蘋果樹的枝葉進行定期修剪,翻耕除草,合理施肥。在蘋果樹完成果實收獲后,果園技術管理人員要組織專業人員對樹木進行后全面修剪,徹底清除發生病蟲害癥狀的枝葉,并選用石硫合劑,波爾多液等藥劑全面噴施,降低病蟲越冬基數。對于已經出現輪紋病、黑星病等病癥的果園,可施用增產菌或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以全面提高蘋果樹抗病蟲和補償危害的功能。
2.2 大力推行果園生草法
在蘋果園的病蟲害防治中,果園生草法是一項科學、合理、有效的土壤管理方法,以達到對各類與土壤有關的蘋果樹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預防與治療。在蘋果園實行生草法不僅可以增加果園土壤的有機質,而且還可以招引蘋果樹病蟲害的天敵,減少農藥的用量,進而保證果品的天然品質與質量。果園生草法不僅蘋果樹發生病蟲害的天敵創造了良好的棲息場所.而且為其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招引了大量天敵來定居。
2.3 化學方法
在蘋果樹病蟲害的防治中,化學方法是一種合防治措施,其具有作用迅速,防治效果顯著、使用方便等優點,也是通過人為干擾因素與樹木病蟲害作斗爭的主要手段。在現代蘋果園的日常養護與管理中,化學治療是蘋果樹病蟲防治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化學方法防治蘋果樹病蟲害時,雖然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但是還要考慮到化學藥劑對于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因此,應用化學方法進行蘋果樹病蟲害防治中,果園技術人員首先要嚴格控制農藥的品種與劑量,而且要堅持科學用藥的原則,根據蘋果樹病蟲害的防治對象,把單位面積上的用藥計量控制在最經濟的范圍內。同時,在應用化學方法進行蘋果樹病蟲害防治中,還要注意用藥方法,盡量減少對天敵的殺傷。使用生物農藥和昆蟲生長調節劑等環保農藥,無公害果品生產使用的生物農藥主要用:華光霉素、阿維菌素、瀏陽霉素等。
2.4 建立病蟲害預測預報網絡
近年來,我國各地區頻繁出現果品質量安全事故,造成了教壞的社會影響,對于果品品牌的推廣與宣傳也是極其不利的。因此,在果園的日常養護與管理中,技術人員不但要注重提高果品質量安全意識,而且要逐步建立病蟲害預測預報網絡,使病蟲害防治始終被控至于系統化管理的范圍內。在蘋果樹的成長與果實收獲過程中,管理人員在應用現代電子監控技術的基礎上,逐步實行果園病蟲害的科學化管理與全程監控。病蟲害預測預報網絡的構建中,首先要貫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實行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生物、物理防治為主體,以農藥防治為輔助的無害化控制措施,這樣就能達到防止檢疫病蟲害隨苗木傳播的同時,避免的人為因素造成的病蟲害的發生幾率。
參考文獻
[1] 李嬌娜.淺談蘋果樹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J].江西農業,2008,(4):25-26.
關鍵詞:柳樹種植;常見病蟲害;防治
柳樹適應性較強,是我國的原生樹種,所以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十分廣泛,它具備耐濕抗旱、耐低溫的良好特性,還有抗風性好,生長周期快、產量高、木材品質優良等特點。河岸兩旁濕地最適宜種植,高燥地及石灰質土壤也能適應。本文根據柳樹的生長習性,分析了柳樹的繁殖、栽培管理方法,并且對柳樹的病蟲害防治手段進行了探討。
1 繁殖、栽培與管理
1.1 品種選擇
柳樹的樹種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遍布全國各地,每一種柳樹的生長方式和習性都不同因此,柳樹品種的選擇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符合當地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的品種。一般情況下最適宜柳樹生長的土壤厚度大于0.7m,土地的PH值小于8。
1.2 種植密度
柳樹在種植的時候,不宜太稀疏或太密,稀疏或密植都容易造成浮土現象,就起不到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的作用。因此,柳樹種植時一定要控制密度,種植密度一般要控制在4-5m,浮動幅度不宜過大。掌控好柳樹種植密度,對柳樹進行光合作用以及改善氣候條件都有很大作用。
1.3 扦插繁殖
柳樹最常見的繁殖方式是扦插繁殖,也可播種育苗。扦插于早春進行,可選擇生長快、病蟲害少的良植株作為采條母樹,可以保留柳樹原有優點,提高存活率。冬眠期將柳枝剪下,截成15~17厘米長作插穗,直插入土壤,扦插行距20~30厘米。
1.4 灌溉和施肥
水分是柳樹生長過程中的必備條件,在對柳樹灌溉過程中,既要保證種植土壤內水分充足,又要避免柳樹爛根并出現土壤板結現象,因此灌溉期間禁止大水漫灌,最好使用溝灌式的灌溉方式,這樣能幫助水分下滲,提高土壤水分,為柳樹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
除了必要的水分供給外,還需要在各個階段施加相應肥料作為養分供給,以便柳樹能夠健康、快速成長。為保證土壤肥力,可在樹苗種植前,做好相應的土壤施肥工作;此外,還可以在柳樹周圍挖環狀的淺溝,肥料以尿素為主,同時可以在溝內施入農家肥、渣肥和磷肥、選擇肥料時多選擇一些水溶性肥料,必要時還可以選擇一些葉面肥灑在柳樹葉面上。
1.5 松土和除草
為了保持土壤肥力、減少水分蒸發流失,破除板結土壤,可以定期松土,以便樹木根部順利呼吸。為了防止雜草搶奪柳樹的養分和水分,要定期除去多余的雜草和苗木也可以減少病蟲害的滋生。
1.6 柳樹的修枝和拔芽
一般情況下,一年苗在修剪側枝的時候,不能將側枝全部修剪干凈,這樣可能會導致柳樹長歪,兩年苗在修剪的時候,將樹干以上的側枝全部修剪。柳樹要經常進行枝干的修剪,這樣可以避免多余的枝干吸收養分,保證主干的營養提高柳樹的整體透光性和透氣性。
2 常見病蟲害與防治
2.1 常見病蟲害及防治
2.1.1 柳銹病
柳銹病是一種常見柳樹病,多發在五六月份,防治柳銹病需要在柳苗育苗期間,選苗時要選擇抗蟲害能力強的樹苗,把握適當的種植密度并選擇適宜的除草方式,在春季和夏季及時除草,避免病蟲害在樹苗之間傳染。
主要治療方法:可噴灑 25%的粉銹寧可濕性溶液 800 倍,大概噴灑三次,二十天左右噴灑一次。
2.1.2梨木虱
梨木虱是一種“危害性特別快”且“傳染速度快”的常見的病蟲害,梨木虱的成蟲吸食柳樹的芽、葉子、以及嫩梢的汁液。防治時一定要把握最佳的防治時間,另外,梨木虱的幼蟲還可以分泌大量粘液,進而引發其它的柳樹病蟲害,輕者使柳樹的葉子出現黃褐斑,嚴重時可以使柳樹的葉子提前掉落。
主要防治方法:初春是防治梨木虱的最佳時期,一是清理冬天積累下來的雜草和枯樹枝葉,二是使用白涂劑。必要時折斷已枯死或嚴重染病的樹木、枯死枝條以及老樹皮,并用滅菌一號進行涂抹。如若柳樹被梨木虱侵蝕,為了保證柳樹的健康成長,建議用20%的殺滅菊酯乳劑3000 倍液, 10%的樂果乳劑 1000 倍液,配置好之后噴灑在柳樹患病處,以便有效殺死梨木虱,有效促進柳樹健康成長。。
2.1.3 根朽病
一旦患上根朽病,柳樹的根會發生腐爛。發病較輕時,病斑會在枝干上出現,發病較重時,可導致全株干枯,此時需要將整株柳樹拔除,并將發病柳樹與其他無病樹苗進行隔離,以便能有效控制柳樹病蟲害的傳播和蔓延[2]。
主要防治方法:比較常見且效果明顯的防治方法是,選一些抑菌效果較好的三唑酮、百菌清、二硫化碳、三福美、硫酸銅、十三嗎啉等藥劑稀釋后用于柳樹根朽病的防治。可在每年早春及夏末病菌開始活動時,分2次進行處理。在進行藥劑防治的同時,可同時用20%福爾馬林液土壤消毒,更換客土等措施配合防治。還有一種簡單的辦法是把患有根腐病變部位附近的土壤取走,除掉爛根后用草木灰蓋上,然后覆蓋新土。此種辦法容易操作,簡便經濟,而且效果也很好,一般來講,經過細心操作管理,上述各項措施防治效果都在95%以上[3]。
2.1.4 罨野卟
柳樹幼苗期最容易受到楊灰斑病危害,病害的發生與降雨,空氣濕度關系密切,主要發生在6~7 月份高溫多雨時節,多種柳樹、楊樹,從苗木、幼樹到大樹都能發此病。以苗期和幼樹受害最重,常見癥狀有病葉早落、嫩梢枯頂;如若病害發生在葉片及嫩梢上,葉片上先生出水漬狀病斑,后期病斑上發生深綠色突起的毛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幼苗頂梢和幼嫩樹梢病后死亡變黑,失去支撐力下垂。
主要防治方法: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噴霧殺菌,半月1 次,堅持 3~4 次;實行輪作,不重復使用同一地塊作苗圃,扦插苗不宜過密[4]。
3 結論
柳樹的病蟲害防治要貫徹到各個生長階段,要選用適宜的抗病樹種,及時做好病樹清除的栽植;伐除的樹木及枝條要集中燒毀,嚴防病菌擴散;種植后加強管理維護使用白涂劑涂抹樹干,防止日灼或凍傷,促使柳樹健壯生長;還可以采用氧化樂果溶液進行防治,每月采取2次防治措施,可以及時清除柳樹樹干中的害蟲天牛、瓢蟲、卷葉蟲等夏季常見病蟲害;但對于幼旺樹的環剝口不要涂原藥,以免產生藥害。
參考文獻
【關鍵詞】林木;苗木;春季病蟲害;防治
林業苗木病蟲害嚴重威脅著樹木的生長,而春季是樹木病蟲害滋生蔓延的主要時期,因此做好這個時期的病蟲害防治尤為重要。林業苗木春季病蟲害防治應以預防為主,可根據樹木生態習性與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來采取不同措施。本文就林業苗木春季病蟲害防治對策進行初步探討。
1 林業苗木病蟲害的幾種常用防治方法
1.1 植物檢疫法
植物檢疫,是指國家或地方行政機關通過頒布法規禁止或限制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將一些危險性極大的害蟲、病菌、雜草等隨著種子、苗木或其植物產品在引進、輸出中傳播蔓延,對傳入的害蟲和病菌等就地封銷和消滅,這是病蟲害綜合防治的一項重要措施。從國外或國內異地引進種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時應嚴格遵守有關植物檢疫條例的規定,辦理相應的檢疫審批手續。苗圃、花圃等繁殖林業苗木的場所,對一些主要隨苗木傳播和經常在樹木、木本花卉上繁殖和為害且危害性較大的病蟲害,應在苗圃內徹底進行防治,嚴把苗木外出關。
1.2 栽培管理預防法
病蟲害的發生和發展都需要適宜的環境條件。栽培管理預防法是通過改變栽培技術措施來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為害,如采取選用抗病蟲品種、合理的水肥管理、實行輪作和植物合理配置、消滅病源和蟲源等措施,及時清除病葉蟲枝,并加以妥善處理,以減少侵染來源。
1.3 物理機械防治法
根據某些害蟲的生活習性,應用光、電、輻射、人工等物理手段防治害蟲:利用高溫處理可防治土壤中的根結線蟲;利用微波輻射可防治蛀干害蟲;設置塑料環可防治草履蚧、松毛蟲等上樹為害。
1.4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是用有益生物控制病蟲害的方法,主要有以蟲治蟲、以微生物治蟲或治病、以鳥治蟲等。保護和利用病蟲害的天敵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方法,主要天敵有:天敵昆蟲、微生物和鳥類等。天敵昆蟲分寄生性和捕食性兩類,寄生性天敵主要有赤眼蜂、跳小蜂、姬蜂、腫腿蜂等;捕食性天敵主要有螳螂、草蛉、瓢蟲、蝽象等。此外,增植蜜源(開花)植物和鳥食植物也有利于各種天敵的生存發展。選擇無毒或低毒藥劑,避開天敵繁育高峰期用藥等,這些都有利于天敵的生存。
1.5 化學防治法
害蟲大發生時可使用化學藥劑壓低蟲口密度,施藥方法主要有噴霧、土施、注射、毒土、毒餌、毒環、拌種、飛機噴藥、涂抹、熏蒸等。噴灑化學藥劑時,應選用高效、無毒、無污染、對害蟲天敵也較安全的藥劑,控制對人毒性較大、污染較重、對天敵影響較大的化學農藥的噴灑。用藥時,依據不同的防治對象對癥下藥,按規定濃度和方法準確配藥,不得隨意加大濃度;抓準用藥的最有利時機;噴藥均勻周到,提高防效,減少不必要的噴藥次數;噴灑藥劑時還藥注意保護行人、飲食等的安全;防治病蟲害的噴霧器和藥箱不得與噴除草劑的合用。
2 林業苗木春季常見幾種病蟲害的具體防治方法
2.1 立枯病
立枯病病原是立枯絲核菌,其生長的最適宜溫度為24~28℃。當溫度在20℃且植物幼苗在土壤濕度大時,苗木極易發生立枯病,如果再加上地勢低洼、土質黏重、前作物為寄主植物,以及用舊苗床土、施用未充分腐熟堆肥等因素,發病則會加重。發病癥狀為莖基產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有時可在病部見到淡褐色菌絲。
防治對策:播種前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較好、疏松、無病地或輕病地作苗圃,用福爾馬林熏蒸,每平方米苗床用360ml藥液加水9~27kg,均勻噴灑后用塑料薄膜蓋嚴,過一周后揭膜,耙松土壤,讓藥充分揮發,兩周后播種。開始發病時,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幼苗基部,也可以與草木灰按8∶2的比例混合后撒于幼苗基部。
2.2 白粉病
初發病時葉片上會出現白色霉斑,以后迅速擴大并相互連接,形成大片白色霉層,嚴重的會使病株畸形、矮化,有的不能正常開花,使葉片變黃甚至枯死。
防治對策:植株不宜過密,應通風透光良好,濕度不宜過高;秋季、冬季清除落葉,剪除病株,并集中燒毀;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發病時,可噴灑20%三唑酮1000倍液防治,以后根據病情發展用藥。
2.3 介殼蟲
介殼蟲的主要為害期在3~5月份,之前以卵寄生在植物根部周圍的土中越夏或越冬,隨著溫度上升,開始出土上樹為害,也有的不上樹而在地下莖、根部為害。
防治對策:冬末春初,在樹干基部刮除老皮,涂上寬約10cm的蟲膠,阻止若蟲上樹;在若蟲孵化期進行藥劑防治,可選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40%的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進行噴霧;保護和利用優勢天敵,如瓢蟲等。
2.4 蚜蟲
蚜蟲的為害期從3月份開始,以成蚜和若蟲在寄主莖干殘茬的芽葉上或葉背越冬,隨著氣溫上升開始為害,由于其繁殖快、蔓延迅速,必須及時防治。
防治對策:保護利用天敵,如瓢蟲、草蛉、蜘蛛等;選用安全性好、副作用小的植物性藥劑,例如25%魚藤精600~800倍液或洗衣粉3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也可噴灑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50%亞胺硫磷1000~1500倍液防治。
2.5 腐爛病
腐爛病又名爛皮病,是林業苗木的重要枝、干病害。苗木受害后,枝、干上出現圓形或橢圓形褐色病斑,剝開病部表皮可見黑褐色松軟組織,稍擠壓即流出褐色汁液,之后病斑干縮開裂并散生黑色小點,天氣潮濕或雨后,病部出現枯黃色分生孢子角。當病斑圍繞樹干1周時樹木即枯死。一般于3月下旬開始發病,4月中下旬至5 月上旬為發病盛期,平均氣溫在10℃以上時發病較快,20℃以上時發病緩慢。腐爛病菌是一種弱寄生菌,只能通過蟲傷、凍傷、機械傷等各種傷口侵入,一般生長健壯的樹木不易感染。
防治對策:加強林木撫育管理,增強樹勢;春季植樹時,嚴格按照技術規程操作,縮短緩苗期;早春病菌侵入之前,給樹干刷涂白劑、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病樹可先刮除病斑再涂刷;避免過度修枝,剪鋸口應涂石硫合劑消毒;嚴重發病株應及時挖除并燒毀。
2.6 潰瘍病
潰瘍病一般在3月中下旬開始發病,在主干、側枝上出現褐色水泡狀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用手按壓有黃褐色黏液流出;五六月份水泡自行破裂,隨后病斑下陷呈深褐色;4月上中旬病斑上散生出許多小黑點并突破表皮,當病斑包圍樹干時,樹上部枯死。
防治對策:適地適樹,避免長途運輸和假植時間過長;加強林木撫育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用石硫合劑、波爾多液噴樹干,或用多菌靈防治亦可;化學防治可用 50%代森銨200倍液、50%多菌靈1000倍液、50%退菌特500~1000倍液、65%代森鋅200倍液噴灑樹葉,或噴灑100mg/kg三唑酮,可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關鍵詞]:林業生態;栽培管理;技術分析
引言
在林業發展過程中,配合種植一些農業作物,不僅能夠修復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同時也能提高產業水平,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林下產業發展是促進林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發展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對林下產業的栽培技術的管理,對各個產業種植過程中應該注重的問題進行研究,從而使得林業種植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得到提升。
1、林業生態模式發展的意義及栽培管理技術應用重要性
1.1林業生態模式發展的意義分析
為能對我國的林業發展進一步促進,就要充分注重林業生態模式的科學發展,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下,各個行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大環境的影響變化對林業的發展也有著影響,為能滿足實際的需求,就要注重林業生態模式的良好發展。通過對林業生態模式下的栽培管理力度進行加強,就要能在林業栽培技術上進行創新應用。林業產業的發展優劣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緊密聯系,通過林業的良好發展就能有助于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也能對我國額生態狀態改善有著積極意義,所以在當前的發展中就要充分注重林業生態模式的良好發展。
1.2林業生態模式下栽培管理技術應用重要性分析
林業生態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術加以科學應用,就能促進林業生態模式的優化。我國的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的支持是離不開的,我國作為材料加工大國,在林業資源方面的支持就要能滿足實際的需求,在基礎原材料的提供方面要加強。林業生態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就要能和林業產業的實際發展相結合,只有在基礎層面得到了加強,才能保障林業生態的良好發展。在林業栽培管理過程中,只有在技術層面得到了加強,才能真正為林業生態模式的良好作用發揮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林業生態模式下產業栽培技術管理
2.1林木栽培、種植管理技術
林木栽培、種植管理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借助優良的造林樹種進行合理的選擇,并對種植密度進行合理的分配。在進行林木栽培、種植管理技術操作時,首先要合理的選擇苗木之間的距離,當距離選擇好以后,需要再進行挖坑處理,并在每個坑內進行施肥。當苗木種植完畢以后,需要進行三次澆水處理。第一次澆水是在苗木定植完畢以后,當第一次澆水完畢以后,應及時對苗木進行涂白處理。當第一次澆水完畢以后,需要在十天之后進行第二輪澆水。在夏季來臨之前進行第三次澆水處理。為了保證苗木的生長環境,需要每一年都要對,進而保證土壤中的大量的營養物質都被苗木所吸收,進而保證苗木的茁壯成長。除此之外,為了保證苗木的成活率,還要做好病蟲害的防御措施。
2.2復合式林業生態經營模式中的栽培管理技術
在林業生態環境的改善過程中,復合型林業生態經營模式是一種重要的模式,比如核桃樹的種植,就是改善經濟環境、提高經濟水平的一種重要作物。核桃喜光,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核桃的產量和質量相對都比較高一些。同時,核桃耐寒、抗旱、抗病能力強,適應多種土壤生長,喜肥沃濕潤的沙質壤土,喜水、肥,對水肥要求不嚴,落葉后至發芽前不宜剪枝,易產生傷流。由于核桃的耐受性較好,因此在很多地區都可以進行核桃種植,核桃喜歡石灰性土壤,常見于山區河谷兩旁土層深厚的地方。在種植的過程中,要合理地選苗,加強核桃的土、肥、水管理技術的研究,從而使得核桃種植水平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對于糧食作物的種植,應該要注意空間利用的問題,由于核桃樹、棗樹等樹種較高,所以為了充分地利用林業空間,應該要選擇一些比較低矮的糧食作物進行套種,比如花生、土豆、地瓜等,都可以配合高大的樹木進行種植,使得核桃、棗樹與其他的糧食作物之間可以拉開一定的距離,實現復合型生態種植。
2.3林業病蟲害具體防治措施
病蟲害防治技術,運用培育管理技術,通常情況下林業中出現大面積病蟲害的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培育管理工作,因此要強化工作力度,及時發現病蟲害問題做好預警工作,及早展開病蟲害治理,直接扼殺掉萌芽狀態的病蟲害;其次利用物理機械法防治,物理防理方法指的是利用溫度、激光及紅外線等滿足病蟲害防治,相關專家多年研究,當上述某項因素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這種方法主要用在病蟲害開始階段,與預警機制相互配合展開防治;最后利用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利用病蟲害的天敵達成目的,也就是合理利用生物鏈關系調節林業病蟲的組成結構,每類病蟲都有天敵,利用這種關系可以實現病蟲害的有效預防。同樣還可以應用微生物防治技術,充分利用真菌或細菌等防治病蟲害;做好檢疫監測工作。封鎖需要進行植物檢疫的地區,種子與苗木繁殖材料時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的重視程度,護林工作人員加強林業資源的病蟲害調查監測,并形成一定制度,及時發現潛在問題;除此之外,工作人員強化業務培訓,詳細了解并掌握病蟲害知識,把握發病規律與特征,為監測預報工作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務;提高防治技術水平。如何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治科學水平,筆者認為可以從2方面入手:強化全面監察預測病蟲害,制定詳細的監測時間、監測內容及監測區域;提高病蟲害防治力度,與現代森林防護治理技術相結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需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2.4保障林業栽培的整體性
林業能夠給社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在林業的栽培中,不要只顧著眼前的利益,要將目光放長遠,只有這樣才能使林業發展的道路越來越好。在進行栽培種植樹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好自身對栽培樹木的需求,再結合樹木的特點和屬性,從而來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進而能夠保證一些樹木被砍伐利用之后,還能夠有效銜接,從而能夠使林業資源合理的共存和生長。
Y語
林業栽培過程中病蟲害不可避免,但可以通過推廣鄉土樹種、完善規章制度防治等做好預防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當病蟲害發生后,積極采取補救措施,及時治療,最大程度降低病蟲害對林業的影響,降低損失。本文中筆者結合實際經驗,針對常見病蟲害,給出具體的防治措施,提高林業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森林資源;林業工作;病蟲害;原因;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6-0500-01
林業調查與分析結果顯示,我國森林遭受到的病蟲害每年呈增加趨勢,已對我國林業項目的建設與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因為引發林業病蟲害的原因較多,導致林業工作對病蟲害的防治較為困難。因此,林業工作人員應當對引發病蟲害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展開病蟲害防治,確保防治效果,從而為我國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1.林業病蟲害種類
我國林業遭遇的蟲害種類繁多,且根據地區不同、林業種類不同、生態環境不同會發生不同蟲害,常見蟲害類型包括松毛蟲、美國白蛾、天幕毛蟲、青楊天牛、楊扇舟蛾、楊樹食葉害蟲、春尺蠖等,同時蟲害種類在不斷增多。據統計,某省在十年左右,蟲害種類就從原有的25種增加到40種以上,有很多害蟲來源于當地,也有很多是來自于外地。
林業發生的病害包括三種類型,分別是侵染型、非侵染型及衰退型。侵染型病害是由質原體、真菌、病毒、細菌、螨蟲、藻類、線蟲及寄生性種子植物等的侵染造成,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非侵染性林業病害是因為林業所處環境中的光照、水分、營養物質、溫度及空氣質量與林木生長需求不相符引起,通常無傳染性;衰退病常是按特定順序發生,屬于非生物因素與生物因素綜合作用下引起的林木生長潛能及長勢大幅降低,最終引發林木死亡的林業病害。
2.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2.1 對造林缺乏必要管理
我國在森林資源保護上一直都有保護力度不足問題,尤其是在對天然林保護上,管理不完善之處更多,在很多地區甚至沒有針對天然林的經營與管理活動,而是任其生長,長此以往,森林健康度必然會不斷下降,給病蟲害的發生提供可乘之機。如我國某市對地處偏遠山區的876平方千米森林缺乏必要管理與監測,在該處森林區域發生病蟲害時未能及時發現,造成病蟲害大量爆發并不斷蔓延,導致全縣有一半以上的森林資源受到波及,給該市森林資源造成了嚴重損害。
2.2 在造林中對病蟲害防治問題不夠重視
在我國植樹造林號召下,很多地方不斷加強造林工作,造林面積得到極大增加,然而在造林中,常會存在造林樹種單一問題,這樣的純林會造成生物種類單一,導致整個林木體系對病蟲害的防御能力較弱,如果有嚴重病蟲害發生,則會使病蟲害波及范圍迅速擴大,造成嚴重危害。另外,在造林中對外界樹種引進時,很多地區都缺乏對病蟲害問題的考慮,導致栽植樹種后往往不會達到預期效果,反而由于外來樹種與環境氣候不適應引發嚴重病蟲害,極易導致森林步入衰退期,導致病蟲害進一步蔓延。
2.3 林業檢疫工作不夠完善
林業檢疫是對外來林木攜帶的病蟲害加以有效預控的重要手段。然而現在的林業檢疫工作在檢疫站建設上還不夠完善,不能對實際需求有效滿足。另外,在很多地區的林業檢疫工作中,由于法律知識所限或受利益驅使,導致很多森林植被未接受應有檢疫,給我國林業資源埋下了大量病蟲害隱患。
3.林業工作中病蟲害的防治對策
3.1 高度重視造林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我國林業工作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時,采用的方針是以預防為主展開綜合治理。在防治工作中,首先要從思想上加深認識,高度重視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通過地方政府的有力領導與宣傳,加強當地人們對于這一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促使人們自覺參與到林業病蟲害防治中。另外,要對各地林業部門的崗位職責進行明確,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實行片區負責制,保證各部門都承擔病蟲害防治責任,都清楚自身責任,并能夠在實際林業病蟲害防治中將自身責任貫徹落實。
3.2 保護森林中生物的多樣性,實現病蟲害防治的可持續發展
森林中植被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可以為多種微生物、動物的生存及發展提供充足的寄主、棲息地,使森林中生物多樣性大幅增加,尤其是病蟲害天敵的種類和數量可以得到豐富,使森林食物鏈進一步復雜化,強化了森林系統的穩定性。森林物種多樣性可減緩有害生物的流行速度及傳播速度,使各種生物關于空間資源的競爭大幅增加,對有害生物種群進一步擴張加以限制。
3.3 采用混交林模式造林,對樹種進行合理搭配
單一樹種的人工造林由于品種單一,常會給病蟲害爆發創造有利環境。因此,在林業建設中,應通過政策號召、技術指導、多種樹苗提供等方式倡導并組織林農建造樹種多樣、形式多樣的混交林,特別要加大對鄉土樹種的栽種力度,并將之和引入的外來優良樹種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樹種搭配,這不僅對于林木生長極為有利,同時也有助于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在人工造林中,混交林的比例應在30%以上。在落實退耕還林政策時,要以具有很強抗逆性的經濟樹種為主進行造林。
3.4 對病蟲害實行事前預測
對病蟲害防治進行預測是展開防治的關鍵環節,各地區林業監管部門應對林業監控工作加強管理,建立動態的監測網絡,采用新型科技加強管理工作。同時要對基礎工作如育苗等加強檢測,對當地土壤、環境及水進行實時監控,避免生態惡化引發生物病變。
3.5 加強對外來物種的檢疫與監測力度
在我國林業病蟲害中,國外生物的入侵屬于較為常見的病蟲害發生原因, 使我國林業資源面臨的病蟲害威脅不斷出現新類型。我國林木對這些新型病蟲害常常缺乏有效調節與免疫能力,因此一旦爆發病蟲害,就會形成很大威脅。所以,應加強對外來物種的檢疫與監測力度,尤其是對于從國外引入的優質林木,在入境時必須進行嚴格的檢疫工作,加強對林木上寄生病蟲及攜帶病菌的檢查力度,從源頭杜絕病蟲害的蔓延。
3.6 對林業病蟲害實行生物防治
在對林業病蟲害進行防治時,生物技術屬于較為先進的防治方法,不僅可以通過食物鏈或病蟲害天敵方式對病蟲害加以消滅,同時還不會對其他動物或植物造成較大影響,避免了使用傳統藥物實行病蟲害防治產生的害蟲抗藥性問題。因此,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進行生物防治,是可控而長效的病蟲害防治方法。
3.7 合理利用物理機械手段對林業病蟲害予以防治
在林業工作中,為實現病蟲害防治目的,還需加大對物理機械防治手段的利用力度,主要措施為阻隔、捕殺、涂白與誘殺措施。阻隔是在林木上進行塑料布、毒繩或膠環設置工作,對害蟲實施有效阻隔,使之不能傳播到其他樹木上為害;捕殺主要是將蛹繭或卵塊摘除,或者人為對成蟲及幼蟲進行捕殺;在秋冬時可用石灰、水、葉蟬散與食鹽按一定比例配制出白涂劑,將之涂在樹木上,可有效遏制蟲卵依附;誘殺害蟲的主要手段是毒餌誘殺、潛所誘殺、燈光誘殺或餌木誘殺等。
參考文獻
[1] 李世林.森林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對策[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2,17(5):49.
[2] 張永賀.淺談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方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24(13):93.
[3] 程立軍.淺析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與防治[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7(1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