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校園欺凌相關規定

校園欺凌相關規定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園欺凌相關規定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校園欺凌相關規定

校園欺凌相關規定范文第1篇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們齊聚一堂,開展一次法制講座活動。結合我本人多年的工作實踐,我認為開展這樣一個活動很有必要,也非常及時。希望通過今天的這個講座,讓同學們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識,從小樹立“學法、懂法、守法”的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杜絕違法犯罪行為,做個遵紀守法的好學生、好少年。今天,我主要講三個問題:

一、未成年人為什么要學習法律知識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不僅在案件數量上急劇增加,而且犯罪成員在案犯總數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犯罪年齡相對提前,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教育程度低、法制觀念淡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相當一部分未成年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行為性質及嚴重程度。在一些未成年人盜竊、搶劫等案件中,大部分行為人均表示,根本不知道其行為是犯罪行為。這都是平時不學法、不懂法造成的惡果。

其次,學好法律才能正確地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生享有法律賦予的生命權、受教育權、繼承權健康權、名譽權、人身自由權等權利受法律保護,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例如:有的個別家長讓自己正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子女輟學,作為學生,你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如果你學了《義務教育法》就知道你的父母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父母必須使適齡子女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規定,可以向學校或有關單位報告,求得解決。再比如:某家養的狗咬傷了路過的學生怎么辦?如果你學習了《民法通則》等127條后,就知道: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總之,只有學法,才能知法、懂法,才能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中學生應當學習哪些法律常識

作為中學生,你們的年齡基本都介于13至16周歲之間,這個年齡是心理成長,變化最大、也是逆反心理最重要的階段,用一顆平衡的、正直的心態沿著正確的人生方向走下去,便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事業中取得輝煌的成就。相反“一失足便成千古恨”!走錯了一步也許會貽誤終身。鑒于你們年齡還小,知識還不夠完備,只需要了解并掌握以下幾點與你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

(一)18周歲以下均為未成年人,作為未成年人,我們首先應當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從而知道當我們受到傷害時應當尋求哪些保護。

(二)14至16周歲,為限制行為能力人。16周歲:完全行為能力人。《刑法》規定16周歲為刑事責任年齡;《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1條規定14周歲為治安處罰年齡,也就是年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人對自己的違法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但認知能力較弱,因此《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搶劫、販賣、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的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以減免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嚴加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的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三)、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于他們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過程中,是不成熟和不穩定的,也是最容易給他人造成傷害的群體,應由本人及其監護人共同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四)、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傷害的,應由其監護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同學們積極學習《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警惕學習生活中的不良行為,要從小做起,加強自身修養,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做到明事理、辯是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三、“校園欺凌”以及涉及到的法律法規

校園欺凌案件一直都有,但是因為缺乏具體有效的措施來約束制止,使得校園欺凌案件越演越烈。校園欺凌并不能只依賴于輿論的譴責,法律的約束更加有效。

我國《治安處罰法》《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有關校園欺凌的相關規定:

第九條對于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后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并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第三節侵犯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和處罰

第四十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一)組織、脅迫、誘騙不滿16周歲的人或者殘疾人進行恐怖、殘忍表演的;

(二)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強迫他人勞動的;

(三)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

第四十一條脅迫、誘騙或者利用他人乞討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1000元以下罰款。

反復糾纏、強行討要或者以其他滋擾他人的方式乞討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第四十三條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一)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

(二)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14周歲的人或者60周歲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

第四十四條猥褻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場所故意裸露身體,情節惡劣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猥褻智力殘疾人、精神病人、不滿14周歲的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

據了解,校園欺凌絕大部分發生在小學、初中,施害者多為未成年人,因此,在適用法律時多采取從寬處理的措施,使得他們沒有認識到危害的嚴重性,這種做法無疑過分保護了犯罪未成年人而忽視了受害的未成年人,這是法律的弊端,也從某種角度助長了校園欺凌的發生。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出臺的《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盡快制定專門的反校園欺凌法規,明確監護人、學校、社區、公安、司法等的職責;同時司法機關應加大對典型的校園欺凌案件的懲罰力度,各方形成合力,預防和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下面我講一些具體案例。

案例1、笑某、文某尋釁滋事案

(一)基本案情

劉某某,男,2000年出生,系某中學初中學生,因瑣事與一同學發生矛盾,即指使無業青年笑某、文某教訓這名同學。2015年1月4日,笑某、文某等人趕到學校門口時,與劉某某有矛盾的同學已經離開學校。劉某某想起朋友殷某某與同學王某某有矛盾,隨即指使主父笑某、主父文某等人在學校附近對王某某拳打腳踢,致王某某輕傷。

(二)裁判結果

法院認為,被告人笑某、文某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其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鑒于其歸案后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通過積極賠償取得了被害人的諒解,酌情從輕處罰。據此,認定笑某、文某犯尋釁滋事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二個月和一年。

(三)典型意義

該案系校內學生糾集社會閑散人員,欺負、傷害校內學生的校園欺凌案件。

同學之間偶有矛盾是正常的,要學會合法合理去解決矛盾。本案中,劉某某結交閑散人員,不僅要教訓與自己有矛盾的同學,還“熱心”地幫朋友出氣,無視法律,恃強凌弱,缺乏對規則的基本認知和敬畏,雖因未達刑事責任年齡不予刑事處罰,但是其家長應當對其嚴加管教,學校對其嚴肅處理,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被告人笑某、文某作為成年人,不但不幫助未成年人正確處理矛盾,反而逞強滋事,無故毆打未成年學生,不僅傷害了被害人身體健康,也傷害了被害人的心靈,其在學校周邊滋事的行為也影響了校園安全,法院依法對其從嚴懲處。

案例2、張某某故意傷害案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張某某,男,1999年9月出生,與被害人葛某某系同班同學。2015年1月9日,葛某某到張某某的宿舍時,碰撞張某某一下,二人因此發生爭執并廝打。廝打中,張某某持刀將葛某某捅傷。經鑒定,葛某某的損傷構成重傷。

(二)裁判結果

法院認為,被告人張某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重傷,其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鑒于被告人犯罪時未滿十六周歲,系未成年人,投案自首,且已與被害人和解,對其減輕處罰,并適用緩刑。據此,認定張某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

(三)典型意義

本案中,被告人和被害人系同班同學,二人本應和睦相處,共同進步,卻因一點瑣事大打出手,甚至持刀捅刺,致使一人受重傷,一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兩人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人民法院堅持雙向保護原則,在依法認定被告人構成犯罪的前提下,注重化解矛盾,平復被害人受到的傷害,促成雙方和解,也給已經認罪悔罪的被告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案例3、王某某、李某等聚眾斗毆案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李某、王某某均系某高中二年級學生,二人因瑣事產生矛盾,雙方約場在學校門口打架。王某某、李某各糾集多人持魚叉、鎬把等物品參與斗毆,雙方均有人員受傷。參與斗毆的人員先后有6人歸案。

二、裁判結果

法院認為,李某、王某某等六名被告人組織或積極參與持械聚眾斗毆,均構成聚眾斗毆罪。被告人王某某、李某在聚眾斗毆犯罪中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案發后投案自首,自愿認罪悔罪,法院對其減輕處罰。依照各被告人的犯罪情節、所起作用、犯罪后果及犯罪后的表現,法院依法認定6名被告人犯聚眾斗毆罪,對李某、王某某各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二年;對其他4名被告人分別判處三年至八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三、典型意義

兩名高中生之間的小矛盾,由于雙方糾集多名校外人員參與,最終演變成一起聚眾斗毆刑事案件,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特別是他們在學校門口,又是下晚自習期間斗毆,眾多學生圍觀,魚叉、木棍打斗的場面引起學生恐慌,影響惡劣。案件發生后,李某、王某某主動投案,對自己的行為痛悔不已,法院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考慮到他們心智尚不成熟,平時表現較好,一時沖動誤入歧途,對二人適用緩刑,對其他被告人全部判處有期徒刑。

四、未成年人如何加強對犯罪的自我防范

(一)、未成年人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規范。

實踐證明青少年學生一旦養成了種種不良習性后要矯正過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因此,青少年學生就應該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處處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公共規范,遵守社會公德,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斷加強自我修養,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覺抵制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

(二)、樹立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

自尊、自律、自強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未成年人進行自我防范和贏得社會保護的途徑。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墮落,外界再怎樣幫助,也是無濟于事的。如案犯李某原是某中學的學生,因父母離異無人管教學習成績越來越差,他就自暴自棄,成天泡在網吧里上網玩游戲,并結識了劉某等人,后與劉某等人一同去打架傷人,搶出租車司機,墜落的無法自拔,最后被關進臨牢,被判處七年徒刑。

(三)、增強辯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學好知識,豐富社會生活經驗,鍛煉各種能力,才能對違法犯罪行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還要加強鍛煉身體,增強體魄,這樣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時候,及時逃脫或者進行正當防衛,不至于受犯罪行為的隨意侵害。

(四)、加強未成年人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意識。

未成年孩子對犯罪的自我防范,還必需懂得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同學們要以躲避免受違法犯罪行為侵害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不提倡你們去同違法犯罪分子面對面博斗,比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設法擺脫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報警。對于這一點,我給同學們舉個案例,這個案例中的作法對同學們很有借鑒作用,一天住在城郊的小女孩娟娟放學后背著書包獨自一人往家里趕,罪犯王某看見娟娟脖子上掛著一把鑰匙往家趕的樣子,王某心想:這個小女孩家可能大人不在家,我就跟著她,待她打開門后我就沖進去搶點東西。于是王某就一直跟著娟娟,走了一段路后娟娟發現后面有個男青年一直跟著她,心里很害怕,在走到自家房子門口時,她心想:如果我現在開門進屋的話,這個壞蛋一定會沖進我家干壞事的,我不能開門。娟娟一直在家門前馬路上逛來逛去,王某見娟娟沒開門就躲在馬路對面等,過了一會兒,娟娟看見隔壁的張阿姨走了過來,就立即湊著張阿姨的耳朵把她遇到的情況告訴了張阿姨,張阿姨叫娟娟去開門,她立即打110報警。在娟娟開門后,王某就沖上前將娟娟逼進一個小房間里反鎖起來,并威脅娟娟不準喊叫,他自己就到娟娟父母的房間里翻東西,在王某翻東西時,由于張阿姨報了警,公安人員及時趕到將王某抓獲。

總之同學們如遇上不法侵害時,不要害怕,一定要沉著、冷靜,機智勇敢,要敢于檢舉揭發,積極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我們要堅信邪不可能壓正的道理,干壞事的心總是虛的,害怕的應該是他們。

校園欺凌相關規定范文第2篇

關鍵詞道德;紀律;法律;懲罰

2016年,教育部審定通過的《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下冊教材有十種版本,按照出版社的簡稱分別是“人民版”、“人教版”、“北師版”、“蘇人版”、“首師版”、“陜教版”、“教科版”、“粵教版”、“魯人版”和“湘師版”。相比《思想品德》,《道德與法治》意在突出強調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作為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問題情境編寫的水平直接影響著道德和法治教育的質量。本文嘗試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和下冊為例,談一談《道德與法治》中個別問題情境編寫存在的問題,并相應提出幾點修改和完善的建議。

一、情境設置存在的問題

1.引用虛擬道德故事

人民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91頁,在第八課“別把尊嚴丟了”中,設置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春節將近,某集團公司李某回老家過節,在機場偶遇擠奶工牛某兩人結伴而行,途中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變故,更換了多種交通工具,歷盡千辛萬苦才到達目的地。剛開始,自視高貴的李某很是看不起衣著土氣、文化程度不高、憨傻氣十足的牛某,對牛某不斷鄙視、嘲笑、斥責,想方設法擺脫他。但是一路上牛某的真誠、樂觀、善良,映照出李某的虛偽、痛苦、冷漠,李某漸漸感到自慚形穢,不由得對牛某肅然起敬。”[1]教材在講述這個故事時并未指明情境的出處。但是看過電影《人在囧途》的人都知道這是電影里的故事情境。這是比較典型的虛擬道德教育情境。“這類情境中的道德教育內容和道德沖突,不管多么復雜或多么逼真,都具有‘游戲的’或‘戲劇的’性質,不與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關聯。”“這類道德教育傾向于解決一般的道德認識問題,它只能停留在解決問題的前端,不可能構成一個從道德認識到道德行為的完整鏈條。”[2]教材設置虛擬道德情境,能夠部分地提升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甚至能夠引發一定的道德情感,但是,游戲性和戲劇性的本質特征使得這類道德情境不能引發學生真實的道德沖突,也不能導致真實的道德行為。因此,教材中不適宜使用這類虛擬道德故事。

2.道德教育、紀律教育和法律教育的不協調

(1)誤導學生使用法律解決違紀行為人民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8頁,在提出接受教育是我們的權利后,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活動:“某市一所中學規定,男生不許留長發,否則將被停課處理,直到按學校要求把頭發剪短后才能正常上課。但八年級(2)班的童剛不理會這一規定,照樣留著長發走進教室。班主任張老師要求他停課反思,并通知他父母把他領回家。假如童剛向律師進行法律咨詢,而你是律師,你會怎樣幫助童剛?”[1]情境后面的相關鏈接包括了我國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關于受教育權的相關法律條文。第一個問題,學校的規定是否違反教育部相關規定?教育部2004年3月25日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明確規定“男生不留長發”。教育部2015年8月20日《中小學生守則》刪掉了上述規定,但是要求學生應當“遵守校紀”,此外,教育部也明確了各地可依據修訂后的《中小學生守則》,結合實際情況,制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一般地,學校對藝術生和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學生并不會執行這個校紀。在國家相關部門沒有禁止學校制定類似“男生不留長發”校紀前,學校有權利根據自身實際教育和管理需要制定相應的校紀。學校制定“男生不留長發”校紀完全是基于為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發展著想。第二個問題,童剛被暫時停課的處分是否觸犯了未成年人受教育權?由于是暫時的停課處分,屬于適當的教育懲罰,并不違反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的法律規定。接受適當的教育懲罰,本身就屬于受教育的必要內容。對于違反校紀學生不做任何懲罰,這才是觸犯了未成年人受教育權。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這個活動情境的設置容易誤導學生錯用法律條文對抗合理合法的校紀。教材內容應當引導學生正確面對諸如“男生不留長發”等學校紀律規定。(2)對觸犯法律的事件僅進行道德層面的分析人民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50頁,強調“只有理解他人的感受,我們的心田才能開出吐香的鮮花”后,在“相關鏈接”中設置了如下內容:“現在樓房多了,一些住在樓上的人貪圖自己便利,隨手將垃圾從高空拋下,這一現象被人們稱為‘天女散花’。且看‘天女’們惹的禍。”隨后是三個被高空拋物侵害的例子:夏先生的襯衣被西紅柿弄臟;曹女士被垃圾砸中頭部,造成終身殘疾;一位老人被砸身亡。隨后提出了幾個問題:“假如‘天女’散的‘花’落到你的頭上,你會怎么想?你能送一些警句給那些亂扔垃圾的‘天女’們嗎?你在生活中還遇到過哪些類似的事情?你當時的感受如何?”[1]高空拋物情境問題的引入應當側重于法律責任的警示,而非簡單的體驗感受。雖非故意傷害別人,但是有理性的人都能夠認知到高空拋物的潛在風險,這種行為無論是否造成了惡劣后果,都應該接受一定程度的法律懲罰。高空拋物行為已經觸犯了道德底線,必須同時使用法律進行分析。教材里僅僅從道德角度進行分析顯然深度不夠。(3)對潛在的道德行為進行法律約束人民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9頁,在強調接受教育是憲法和法律賦予每一位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后,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活動:“走在城市街頭,我們有時可以看到一些稚氣未脫的少年兒童,有的席地而坐,拿著擦鞋工具等待顧客光顧;有的手里拿著鮮花,等待顧客問價;有的跟著父母走街串巷撿廢品,換取微薄的收入……面對此情此景,你想對這些同齡人說些什么?”[1]該情境并未強調事情是否發生在正常上學期間,亦未強調是否經常或總是如此,只是強調了“有時可以看到”這類情況。初中生走在城市街頭幾乎都是在周末時間,他們不會知曉平時上學期間的狀況。即便這樣的實情發生在上學期間,如果這些孩子只是偶爾做這些事情,也不能說明他們被剝奪了受教育權,相反,如果這些孩子是自愿地做這些事情,反倒說明他們體貼父母,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貼補家用,是至善至美的舉動,這種精神值得大力弘揚。對潛在的道德行為進行法律約束,情境設置顯然是不夠恰當的。

3.情境設置不能完全契合當前學生的生活經驗

人民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30頁,在第三課“生活中的‘雷區’”中,以玩為例分析初中生可能陷入的“雷區”。現實生活中,玩已經被明令禁止,一般情況下,初中生很難有機會接觸。教材設置玩的情境顯然不能契合當前學生的生活經驗。初中生容易接觸到的賭博游戲主要是網絡賭博,特別是QQ和微信搶紅包或掃雷游戲,2017年4月18日《上海法治報》對這類新型賭博案件進行了詳細介紹。QQ和微信搶紅包或掃雷游戲,看似只是一場場游戲,每人搶到的機會和金額都是隨機的,實際上,這些都是玩法的升級版,每人搶到的機會和金額都可以在后臺通過修改程序進行設置。教材在分析初中生可能陷入的“雷區”時,選取那些脫離當前學生生活經驗的事例,其教育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甚至沒有任何教育效果。

4.情境設置缺少對后果的揭示

人民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107頁,在第九課“生命共舟”中,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林彤和朱民勤是同桌,平時兩人很要好,一起打球,一起騎車。可是她倆在學習上下的功夫不夠,于是每次到了考試的時候,他們就進行‘合作’,我瞄一眼你的答案,你看一眼我的試卷,結果兩人的成績都能及格。她倆非常得意,自稱‘黃金搭檔’。”接下來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這種‘合作’是正當的嗎?為什么?在你的身邊,還有那些你認為是不正當的合作?”[3]該情境及其問題的設置主要是為了提醒學生“合作是有原則———合作必須符合法律規范和道德要求”。這樣的教育目的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不進一步設置后果的提示,就不能起到警示的教育作用。初中生普遍都能認可考試不能作弊,他們認同合作作弊既違反道德要求,也違反了學校的紀律要求,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學生的認知和行為嚴重脫節,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可能的道德懲罰和法律后果。對觸犯了道德、紀律和法律要求的行為,若不明確揭示相應的道德、紀律和法律懲罰,教材的使用就很難達到對學生社會化教育的預期教育目的。

二、教材情境設置問題的改進

1.必須選取真實的道德事例

《道德與法治》中的道德事例必須是真實的,不能選取虛擬的童話故事、影視作品和小說等材料中的故事情境。只有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事例,才能真正地促進學生對道德沖突產生切身實際的感受,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興趣。對這類道德沖突情境和問題進行巧妙設計,將會為不同道德發展水平的學生提供道德活動選擇和發展的空間。

2.加強道德、紀律和法律的協同教育

《道德與法治》應該明確道德、紀律和法律是調節人際關系的主要規則體系。一般而言,法律是道德的底線,觸犯法律的同時也違反了道德要求。有些紀律要求與道德要求和法律約束有交叉之處,也有獨立之處。教材情境編寫時,對于適用于不同規則要求的行為,應當明確界定其規則邊界。教材編寫時應當加強道德、紀律和法律的協同教育。例如,高空拋物行為不僅僅違反了道德要求,威脅到了他人的人身安全,也觸犯了相關法律,即以危險方式威脅了他人的人身安全。現實中有很多類似的法律案件的審理結果,建議教材編寫者列出與懲治高空拋物相關的法律條文以及相似案例的判決結果。再比如,“男生不留長發”往往是校規要求,即是一種紀律要求。既然中學生主動選擇考入某所中學,就應該認可該校的校規要求,遵守相關規定,這是一種守紀的行為要求。人民版教材在教材中設置了面對學校的各種約束進行討論的活動,建議教材編寫者把該問題納入此環節中,并且應該明確指出,對學生暫時停課處分,不能視為侵害學生的受教育權,而應該看作是保護學生的受教育權。

3.加強對當前學生學習和生活問題的關注

《道德與法治》應該加強對當前學生學習和生活問題的關注。比如校園欺凌、校園貸、偷改他人報考志愿、偷游戲裝備、盜刷他人微信錢包、未經同意使用別人飯卡等等,都屬于違紀違法的不道德現象。設置契合學生學習和生活經驗的問題,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閱讀和思考的興趣。例如,初中生經常會拾到別人的飯卡,未經同意隨意使用拾到的飯卡,不僅僅有悖公共道德和學校紀律要求,還觸犯了法律。類似問題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對這類問題的分析和討論有助于學生提高道德、紀律和法律的規則意識,樹立正確的行為準則。由此可見,教材從不同角度加強對當前學生學習和生活問題的關注具有深遠的教育價值。

4.加強懲罰教育

《道德與法治》中的情境應該加強懲罰教育,明確指出對違反教育道德、紀律和法律要求的懲罰后果。“懲罰是對過錯行為的處罰或制裁,是人們為了保證法律和社會規范的嚴肅性和有效性,對違反法律和規范的行為采取的手段。”[4]用道德和法律分析高空拋物和考試作弊等行為時,一定要明確指出違反道德、紀律和法律要求的嚴重后果,并列舉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相應懲罰案例。特別是,教材必須明確指出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懲罰符合教育法,并且懲罰滿足三個基本標準:“必須是學生違反規則的后果;必須對違反規則的學生有意施加某種痛苦或不快;必須由權威執行。”[5]對于上體育課不穿運動鞋、非藝術生等特殊群體的男生留長發等違反課堂或學校紀律要求的學生,教師和學校有權利有義務,更有法律依據對他們進行適當懲罰,甚至可以加重懲罰那些對適當懲罰抵觸的學生。教材中必須旗幟鮮明地表明上述態度,列出法律依據,明確懲罰教育對學生社會化成長的深遠價值。

參考文獻

[1]高德勝.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傅維利.真實的道德沖突與學生的道德成長[J].教育研究,2005(3).

[3]高德勝.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傅維利.論教育中的懲罰[J].教育研究,2007(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武县| 无为县| 佛学| 邛崃市| 瑞安市| 千阳县| 泽州县| 金乡县| 胶州市| 资源县| 黄龙县| 和平区| 东至县| 玉环县| 山东省| 武冈市| 南川市| 贵州省| 安顺市| 湖南省| 盐边县| 邵东县| 高邮市| 南溪县| 清远市| 湘阴县| 远安县| 沂南县| 贵溪市| 穆棱市| 闻喜县| 屏边| 哈尔滨市| 曲阳县| 碌曲县| 柞水县| 罗平县| 平江县| 镶黄旗| 紫云| 广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