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

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

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范文第1篇

關鍵詞:校園文化;一校兩區;對策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高等教育的經濟投入不斷增多,使各個地區高等學校的規模不斷擴張,“一校兩區”乃至“一校多區”的辦學格局在國內高校中非常常見,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教學資源緊張的矛盾,提高了高校辦學的競爭力。但這同時也造成了管理體制、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對于校園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相互交流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本文針對“一校兩區”辦學模式對校園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相互交流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并分析解決方案。

一、高等學校新校區文化缺失的現象

1.學生的認同感缺失

從軟件上來看,新校區雖有常駐的工作人員具體操作校園文化建設的開展,但決策機構和主要人員都留在老校區,人員分散,精力分散,影響了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難以形成有特色的品牌活動。此外,交通的不便也限制了一些高品質講座、活動在新校區的舉辦,導致學生對新校區的親切感較弱。另一方面,新校區與老校區之間距離一般都比較遠,由于數量有限,教師日常奔波于兩個校區之間,限制了與學生的溝通時間,不能及時發現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學生也不能及時將困難反映給相關責任教師。教師的育人作用被削弱,使新校區學生感受到被冷落。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要形成完整統一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需要各個主體之間能夠簡捷便利地進行互動交流。但新校區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教師與校區相互分離,教師到新校區上課的時間、交通成本大大提高,除了上課與學生有交流之外,教師很少與學生有課堂之外的學業互動,更不用提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溝通。此外,師生之間、年級之間缺乏良好的互動都阻礙了校園文化建設的良性繼承,使新校區的文化建設難度增大。

綜上所述,新老校區之間的差距不是硬件設施之間的差距,而真正的差距在學校氛圍,即校園文化的缺失。前國家教育部部長說過,優秀大學與普通大學的差距在于氛圍,優秀大學在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文化傳承后,形成了本大學獨特的文化氛圍,有著只屬于本所大學的教學特色,與吸引學子的獨特氣質。由于新校區剛剛建立,缺失文化底蘊,在新校區學習生活的學生不能感受到自己學校的獨特文化氛圍,不能接受也難以傳承本學校的文化特色,所以新校區大學學生缺失對新校區的認同感。

2.互聯網介入造成的不良影響

在信息數字化、網絡全球化的今天,處于時代最前沿的當代大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互聯網。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應用與新型網絡教學的獨特魅力,又進一步推動學生接觸學習互聯網。互聯網在幫助學生學習,為學生提高前沿信息的同時,導致一些自制力較差的學生沉迷網絡游戲,這是由于新校區一般建設在城市郊區,缺少課外娛樂設施,同時部分新校區的資金緊張,學校一般優先保證教學樓、辦公樓、食堂等設施的建設,體育館、游泳館等設施尚未建立,導致學生的課余時間基本活躍在網吧中。近年來,大型對戰類網絡游戲的日益火爆,使學生沉迷在網絡中,對學校舉辦的課外活動積極性不高,導致與人面對面交流的缺失。

3.新校區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新校區一般位于城郊地區,遠離繁華都市,缺乏都市的氣息和氛圍,學校周邊的配套設施如交通、醫療、飲食等尚未提供到位,治安相對較差。校園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它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需要與周邊環境相互融合,但這種相對較不完善的周邊環境和治安影響了學生對高校文化的認同。

從校園內部環境來看,由于新校區的建設是分期完成的,學生入學后,部分設施存在邊建設邊使用的情況,校區內工地痕跡明顯。校園內缺乏參天大樹、綠蔭成林等代表歷史厚重感的標志性物質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失落,沖淡了他們對大學校園的憧憬,從而加大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難度。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

1.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為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新校區一般位于城市化進程中的城郊地區,遠離繁華都市,缺乏都市的氣息和氛圍,學校周邊的配套設施如交通、醫療、飲食等尚未提供到位,治安相對較差。校園文化并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它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需要與周邊環境相互融合,但這種相對較不完善的周邊環境和治安限制了校園文化的開放性,也影響了學生對高校文化的認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設立專門人員負責與相關部門進行合理有效的溝通,為相關部門講解新校區的優勢與潛在價值。協調相關部門在新校區周邊修公路,建立餐飲中心,與其他公關措施,增強都市的氣息和氛圍,并適當舉辦課余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為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改革教師考核方案,從制度上提高師生交流的積極性

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要形成完整統一、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需要各個主體之間能夠簡捷便利地進行互動交流。但新校區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教師與校區相互分離,教師到新校區上課的時間、交通成本大大提高,教師除了上課與學生有交流之外,很少與學生有課堂之外的學業互動,更不用提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溝通。筆者認為,改革教師考核方案,從制度上提高師生交流的積極性,首先要建立完整的教師考核體系,并做出標準的考核評價標準。調查發現,一些資格較老的教師,由于年齡問題,并不注重教師考核,所以需要制定出合理嚴格的考核評價標準,督促教師與學生課上交流與課下接觸。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參與活動積極性,同時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話題,進一步增加師生交流的機會,這樣才能提高師生交流的積極性。

3.加強校史校情教育,增強學生對學校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由于新校區的剛剛建立缺失文化底蘊,在新校區學習、生活的學生不能感受到自己學校獨特文化氛圍,不能接受也難以傳承本學校的特色文化,所以新校區大學學生缺失對新校區的認同感。筆者認為可以開設專門課程,為新校區學生專門講解學校輝煌的成績。同時也可以列舉從本學校走出的專科人才,提高學生對學校的認可程度。

4.做好校園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提高新校區文化活動的層次與高度

從校園內部環境來看,由于新校區的建設是分期完成的,學生入學后,部分設施存在邊建設邊使用的情況,校區內工地痕跡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失落,沖淡他們對大學校園的憧憬。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應該做好校園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在適當的時間,例如節假日,在校園內舉行有意義的大型活動,但應注重活動的質量與活動的主要意義。因為高質量的活動有助于提高教師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與學生可以在活動中進行交流,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弱學生的失落感。有意義的大型活動有助于提升新校區文化氛圍,更有助與學校文化建設。

三、結束語

對于高校“一校兩區”的現象,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這樣才可以全面促進高校的發展,并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新環境下,要結合實際情況構建校園文化,孕育出氣質獨特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鄔靜.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文學教育中,2013(10).

[2]匡玉清.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文史博覽(理論),2012(4):19-20.

[3]黃煜.淺析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J].神州,2013(28).

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以來,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化,人們對宜居問題已開始反思。隨著我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宜居社區園林綠化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由于各鎮經濟總量和決策者重視程度的不同,各地宜居社區園林綠化建設的發展極不平衡,特別是一些鎮環境意識不強,園林綠化投入不足,致使宜居社區園林綠化建設中出現不少問題。筆者通過觀察分析,結合我市宜居社區園林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弊端,總結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宜居社區;園林建設;管理方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ince, natural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worse, people on livable problem has started to reflect on. As the city's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livable community landscap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because the economy and decision makers towns value degree of different, each district livable community landscape green construction the uneve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some town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s not strong, landscape investment, less cause livable community garden afforestation appear in many problem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ity's livable community garden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arious drawbacks, summarizes the general problem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livable community;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thod

一、宜居社區園林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一)社區園林綠化與社區建設規模發展不同步,無長遠規劃,侵占綠地、濫伐林木的現象時有發生,還有些社區的規劃綠地被挪作他用。近年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樹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二)存在一些不科學的傾向性。社區園林除了綠化環境和工人休息享受自然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其整體的表現效果。園林建設中栽植的植物要多物種相互結合。不考慮當地的實際、當地地理環境特點和樹木生物學特性,盲目引進外地樹種和重名貴品種,輕鄉土品種,重人工造景,輕自然景觀,重草輕樹,造成引種失敗和病蟲害大發生。(三)植物苗培植質量參差不齊,不能達到同一規格效果。由于社區綠化施工單位在購進苗源的時候,大多不是從一個苗源基地選擇苗種,因此會出現植物的苗培質量參差不齊。栽培的苗木的質量和規格參差不齊,綠化后的效果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更無法植物栽培后綠化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現在的城市建設中,尤其是小區建設,居民對植物栽培后達到良好的綠化效果要求時 間短暫,但是建設施工單位為了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在購進苗木時選擇的規格較小,因此在栽植后綠化效果不能在短時間內顯現出來,不能滿足居民短時間內對綠化的要求。有的施工單位選購了規格較大的苗木,栽植后綠化效果立竿見影,但是大規格的植物,由于各種因素會導致在移植或栽培的過程中發生死亡,植株成活 率不高,后期的養護困難,造成了苗木資源的和養護資金的浪費。

(四)綠地結構單純,生物多樣性體現不充分。一些社區綠化樹種雖然較多,但植物景觀單調,在色彩、季相上無多大變化,缺乏生機活力,難以體現其園林藝術風貌。如常綠喬木和常綠灌木,僅占全樹種的15%,不能實現季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目標。另外,綠地結構層次不豐富,綠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觀單調,如樹種單一,喬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當等。樹木多以單種成片的形式出現,缺乏運用多種植物來造景,如大片的牡丹、桃林、國槐林、楊樹林等,色彩單一,給人枯寂無味的感覺,綠化美化效果不盡人意。園林樹種配置形式上,所采用的植物模式以叢植、片植、孤植為主,而列植、垂直綠化等其他植物應用模式少。

(五)植物種植的土壤條件惡劣和種植后保養未跟上。在社區建設中,地基的填充物多為城市的生活垃圾或者是舊城區改造中產生的廢料。填埋的建筑垃圾,土壤堅實、透氣性差、土質低劣、缺肥少水、生長空間狹窄,生活污水污染嚴重,這些直接導致樹木生長勢減弱、抗逆性降低,為有害生物的大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還有一些人為的因素,一些綠化工人在栽培植物時,為了省力樹坑穴位挖掘較小或較淺,植物的根系沒有完全舒展開來,經常存在窩根現象,植物種植以后沒有設置專業管理人員對其進行及時施肥澆水,這些都是導致植物成活率低下的因素。即使植物幼苗得以存活,也因沒有及時的給予施肥料,也非常的瘦弱,抵抗能力差,極易發生病蟲害,由此也可能造成植物之間發生交叉感染。如何提高植物賴以生存的土壤質量和提高植物栽培后的養護工作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六)管理水平低。忽視了“三分建,七分管”的園林綠化建設原則。養護管理又長期跟不上,無統一規范的經營管理措施,粗放養護管理,技術含量低。該修剪而長期無人修剪、該除草而長期無人除草,致使花園、綠地雜亂無章,病蟲害無人防治,園林植物病蟲害容易暴發成災,并且許多該間苗的苗木因沒有及時間苗,導致種植密度過大,樹木嚴重生長不良。單位、居民法制觀念淡薄,人為破壞嚴重,社區公用綠地被侵占、花草樹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壓、景觀遭毀壞的現象時有發生。此外,還存在著如社區園林執法隊伍不健全,管理技術力量薄弱,缺乏景觀造景技術,管理手段滯后,賞罰不明等問題。

二、宜居社區園林建設中需遵循的原則 我市許多鎮在宜居社區建設中沒有充分考慮到社區的實際需求,只顧眼前利益,不計成本,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和資源的極度浪費。因此,要以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指導宜居社區園林建設,合理結合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要從實際需求出發,做好以人為本,打破原有的城市園林建設思維方式,樹立適應時代潮流發展的思想。具體可以做到從以下幾點。

(一)社區園林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社區園林建設作為彌補社區建設中缺失的大自然的美,要選擇一種理性的方式回歸自然。所以,我們在對園林進行規劃和建設中要堅持以人文本,遵循大自然 的規律,科學建設城市園林。不同城市因氣候、立地條件不同,生長植物種類也不同。因此,對各地植物群落進行詳細調查研究,探索樹木、花草、野生動物、微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適應性、生存、生長發育規律,提出科學決策,選用合適樹種。

(二)規劃設計應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點,風格多樣,量力而行”,尊重當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體和生態群落,盡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與當地特定的生態條件和景觀環境相適應。

(三)在社區建設設計上采用多種類型,不僅可以植樹、種草、種花、種果、種藥,還可利用江、河、湖、海等水面養魚、養鴨,在林中養鳥,并引進天敵,使人、動物、植物、鳥類、魚類、微生物和諧相處,形成良性循環的能量、物質的轉換。園林規劃設計不僅限于觀賞為主,不能只顧眼前的效果,還要有長遠發展目標,要從社區長期發展考慮,留出基礎設施用地,避免栽了砍、砍了栽而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穩定。因此,園林綠化規劃設計要有所轉變,要以建筑為主轉變為以防護功能和觀賞并重、植物造景為主的新的觀念上來。

(四)樹種配置時要采取以喬木為主,喬灌藤、花草相結合的復層混合配置綠化模式。還要通過垂直綠化實現陽臺、屋頂、院墻、圍欄的全面綠化,并鼓勵巿民養花、植樹。為增加“綠量”,應多種葉大濃蔭的大喬木,增加喬木比例,喬木下面種草皮,并適當點綴灌木,搞復層立體綠化。此外,要以“林蔭型”綠化為主導,加大道路、小區、游園及廣場的遮蔭效果,增加綠化地的色彩,為市民提供距離合適、景觀優美、綠化充分、環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三、宜居社區園林建設中采取的措施 (一)科學地對園林布局的結構進行規化。很多社區的園林建設中,都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社區園林的無序規劃、布局分散和過多的人工雕琢等等,科學合理的布局園林建設中的各種苗木,優化土地使用率,使社區中有限的土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社區綠化面積。此外,在社區園林規劃中也要對個植物物種進行合理的配植,對不同植物種類的特征進行分析,綜合配植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群,可以達到良好的生態景觀,避免了栽培單一物種,使社區園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點。 (二)按照不同物種的生活習性,合理的進行配植。現在社區園林建設中普遍使用的幾個植物群體是藤本植物、灌木及喬木、草本植物等,在大自然中它們有各自本身的特點,在社區的園林建設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 的優點。因此,在社區園林建設中要充分的考慮社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該社區的功能及栽培植物的生活習性,不能盲目崇拜,大量購進。要依據社區所處地理位置的特點栽培適合該地區生活的物種,在這個條件下,在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喬木等搭配。(三).根據社區歷史文化底蘊,選擇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 。每個社區都擁有自己的特色,社區園林建設也必須考慮到該社區的特色,社區特色因素也要充分融入到栽培植物的選擇上,苗木選擇上要選擇那些具有鄉土特色的植物,因為這些苗木能夠更好的適應本地區的氣候條件,成活率高、成長迅速等優點。此外,栽植具有鄉土特色的植物還有其具有對本地病蟲害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和環境等因素的干擾,社區園林建設中一般都是以鄉土特色植物為主體,也可以適當的引進外來物種,這樣可以增加整個社區園林的穩定性,外來樹種的引進也向市 民展現了鄉土植物以外的生物群落外貌。(四).要保持園林物種的多樣性 。社區是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社區地貌一般比較單一土質 條件差等缺點,因此適合該社區的植物物種相對稀少,社區園林形成的生物群落結構比較脆弱,很容易導致樹木死亡和草場退化,發生病蟲害等情況,社區園林穩定的基礎是園林建設中栽培植物的物種多樣化,這是因為不同的物種有其自己的缺點和優點。所以,為了防止以上情況的發生,必須要堅持各物種之間種植相互搭配,保持園林建設的物種多樣化,這樣社區園林的穩定性得以加強,使城市居民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風光,四季更替,鮮花綻放、綠色長存。

(五)加強宣傳教育和園林綠化法制建設,提高全民綠化意識和創建意識。創建園林城市需要領導重視,加強領導是園林工作的保證,特別在目前市場機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要開展廣泛的領導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實行單位評比和考核一票否決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同時,建立健全園林綠化的執法隊伍,依據《城市園林管理條例》,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嚴懲侵占綠地、亂砍濫伐等破壞綠地的行為,依法維護和鞏固城市綠化成果。此外,還需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綠化意識和創建意識,爭取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培養全社會愛護共同生存環境的自覺意識,樹立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全社會自覺愛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六)抓好園林隊伍建設,提高園林隊伍素質,推動全民養護管理水平。為把綠化工作抓到實處,真正實現綠化目標要求,一是配備高素質綠化專業隊伍,完善綠化設計、管理人員。對現有的人員,要與高等院校和職業技校聯系,抓緊對城市園林綠化專業人才培訓,特別是既懂園林設計又懂建筑設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二是各街道組建護綠小組,督促行人愛護綠草、樹木。三是加強養護工培訓。要與高等院校和職業技校聯系,抓緊對城市園林護綠人才培訓,特別是既能修剪又能造景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以適應養護的需要。 四是推動全民養護管理。實行包干分區,把綠地管護落實到單位和個人,實行獎罰制度,每年拿出一定資金獎勵在養護管理工作中做得好的部門、單位和個人;而對在養護管理工作中不問不管的部門、單位和個人要進行處罰。

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范文第3篇

【關鍵詞】社區音樂文化;意義;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276-01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今人們的共同目標,社區是依附于社會而存在的載體,同時又是社會的一個分支,兩者相輔相成。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社區的發展,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對促進社會全面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一、社區音樂文化建設的意義

湘西自治州屬于少數民族聚居地,大多數人口為苗族和土家族。湘西地區的社區音樂文化活動體現了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已廣泛傳播到普通百姓中,凸顯了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性。

一方面,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對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了基礎性影響,決定了社區音樂文化建設應成為新形勢下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工程。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社區音樂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社區音樂文化建設是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和諧建設的成果,是和諧社會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具體行動和表現形式。

社區音樂文化的建設對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二、社區音樂文化建設的現狀

社區音樂文化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健康娛樂的場所和平臺,本文主要以廣場舞為調查研究對象。目前,社區音樂文化的發展已進入繁榮期,在湘西自治州,各處廣場每天都有廣場舞表演,甚至一個廣場同時有兩支隊伍,跳著不同風格的舞蹈。政府為廣場舞的普及和開展提供了支持,廣場舞作為大眾化健身的娛樂活動,同時也是參與人數最多的社區音樂文化活動,既弘揚了民族地區的傳統音樂文化,又豐富了百姓的精神文明生活。

三、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都會經歷產生、發展、成熟等過程。因此,廣場舞的發展建設也會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噪音擾民。很多離廣場較遠的小區居民,在自己居住的小區內,在固定時間段,有規律有秩序地自發組織廣場舞活動,室外舞曲的音量勢必會影響到小區環境,從而導致不和諧的現象發生。其次,政府部門的支持力度不夠。由于廣場舞的開展而導致的民事糾紛處理得是否及時到位?處理的方式群眾是否滿意?如果處理得當,既可以讓居民與廣場舞成員和諧共處,又可以避免沖突的發生。最后,缺乏專業規范的領舞者。廣場舞的領舞者是整個隊伍的核心,領舞者的舞蹈動作,以及對不同音樂風格的理解與展現,都會直接影響到團隊其他成員。有些領舞者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缺乏科學的鍛煉方法和專業知識,從而影響隊員們的積極性。

四、社區音樂文化建設的建議

建設和諧社區音樂文化需要政府各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和諧的社區音樂文化建設與社會和諧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人們的精神充實了,整個社會也就更加和諧。通過調查研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要為廣場舞提供合適的場地。目前,除了廣場能夠提供特定的活動場地外,廣場舞沒有固定的場所,有的在小區里面、有的在小區門口。這對行人以及機動車輛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今后的城市規劃建設中,政府部門應考慮相關場地的建設問題。

第二,對廣場舞的領舞、領隊等相關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與選拔,包括人員的道德修養、基本專業素質。要定期邀請專家對他們進行培訓,包括舞蹈動作的編排是否有利于身體健康、科學合理的運動時間掌控,等等。定期座談、交流,從而促進廣場舞的和諧發展。

第三,政府部門應建立相應的監管機制。設立具體負責的部門,保證充足的財力資源,包括社區委員會的監管制度以及權利,發揮其組織的優勢,做好各個社區活動的協調工作。同時,可以與企業等贊助商聯合演出,既豐富擴大了廣場舞的活動內容,又能夠獲得一定的資金支持,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總之,積極向上的社區音樂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發揮社區音樂文化的優勢,陶冶人民群眾的情操,為共建和諧社會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范文第4篇

關鍵詞:社區音樂新北川羌族社區和諧社會音樂傳承

中圖分類號:G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3(a)-0000-00

2011年11月筆者帶領西南民族大學女子合唱團到四川綿陽新北川參加了《感恩奮進、喜迎羌年―2011年北川羌族自治縣羌族新歷年篝火晚會》,親眼看到了一個鳳凰涅,浴火重生的新北川昂然在世人面前,大愛鑄就了新北川。當我們的車駛過寬闊平坦的遼寧大道,新北川縣城出現我們的視線里,已經聽不到任何淡淡哀傷和沉重。一排排安居房沿安昌河分布,風格統一,米黃色的墻面,棕色的房頂,樓房下半部分統一嵌上了具有羌族特色的碎石片層。各個小區的規劃既注重民族特色,又十分人性化。房屋的外觀造型、裝飾都大量運用羌族元素。在這個漂亮的城市里,我們和當地的演員愉快地完成了演出任務。看到了羌族兒女在華麗的舞臺上自豪的笑容,聽到了熟悉的羌音、羌笛,在舞臺下感受到了親切的羌情。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 “構建藝術科學創新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隨著社區建設日益壯大,社區文化建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社區音樂教育對于中國人來講,是一個全新的名詞。在我國,社區音樂并沒有受到足夠多的關注,社區音樂都尚處在起步階段。當前創建精神文明社區的社會實踐無疑擴大了社區一詞的語義項,同時也推動社會學的社區理論研究走向深入①。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謝嘉幸說“社區音樂關注的是人一生的發展和全面素質培養,從理論層面上看,社區音樂的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能夠直接反映出居民的精神面貌和整個社區的文化氛圍”。社區文化即社區的文化,是一定區域內社會共同體所反映出來有關人的行為模式,社會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定向,地域心態等文化現象的總和。這個大范圍內包括了社區科普,社區教育,社區文娛,社區體育等②。社區音樂文化是社區文化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全民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等諸多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西南少數民族多居住在我國西南部廣褒的高海拔、高峽谷地區,交通較為不便,居民的主體意識不能突顯。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優化社區結構、豐富社區文化活動的內容、創新社區活動形式,從而規范民族地區社區音樂文化。音樂作為文化的載體,它更接近人們的生活,倡導特有的、健康的民風民俗,增強民族地區社區居民的歸屬感,維系社區良好的人際關系。尤其在少數民族地區,它更是普及大眾音樂,傳承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紐帶。筆者認為在我國西南部民族地區的社區音樂文化活動里,有著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擔負著創建和諧社會、穩定社會以及承載著民族、民間的音樂藝術的交流與傳承的重任。因此,加強西南少數民族社區音樂文化建設,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北川為例詳述:

北川羌族自治縣是我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因為其獨特的生存條件及生活習慣,其民族民間音樂具有其非常獨特的韻味和魅力,碉樓、莎朗、羌繡是羌民族的一張亮麗名片。在2008年里,羌族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由于羌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們的音樂藝術形式都是通過一代一代人口頭相傳流傳下來的。地震對羌族物質文化的損害嚴重,一批優秀的老一輩的民間藝人,以及幾乎所有的羌族音樂音響資料都被埋在了山里。同時,羌寨的碉樓、吊腳樓垮塌損毀嚴重。理縣桃坪羌寨、茂縣的黑虎羌寨、汶川的羅卜羌寨、北川小寨子溝等羌族風格獨特的羌寨遭受毀滅性破壞,其他羌族民居樓也大多數倒塌,幾乎毀損殆盡。這次地震對羌族非物質文化傳承造成了嚴重影響。

距離2008年已三年,我們的新北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鄉漂亮了,但我們的家鄉如果失去了語言、失去了文化,羌民族就沒有立足之地。如何將羌族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發揚?“如何將城市的生活變得有序、融合,新的社會關系的建立必然還需要時間來磨合。”北川宣傳部副部長何錦如是說。北川已成為“新北川”,人們成為新的居民,他們的生活水平與社會關系將逐步走向成熟。筆者認為應充分利用“新社區”這個平臺,在我國經濟文化體制不斷發展的大好形式下,充分發揮出社區文化建設獨有的價值和功能。在政府的支持與幫助下,除了物質上的重建,重視精神文明重建工作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這時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透露,在災后重建中,全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進展順利,113個文化共享工程縣級分中心建設資金6297萬元得到全面落實,地方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在北川,共享工程共有20個點,幾乎覆蓋到村。每個點除了配備投影儀和電腦等設備外,還配有5000至1萬冊圖書。在安縣,文化站旗下的川劇團、歌樂隊、舞蹈隊、腰鼓隊4個民間協會,通過共享工程的多媒體功能創排節目,受到當地百姓歡迎③。無數多社會各界專家提出寶貴建議。曾維益建議,首先應將羌語進行系統整理,記錄在冊,全部標注國際音標。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楊正文教授認為,對于羌族文化的研究還要三種力量介入:政府、NGO(非政府組織)、民間,羌文化應該打開門來搞研究。四川省羌學學會名譽會長楊光成說“但最關鍵還是要依靠本土專家學者和當地民眾。”。西南民族大學教授賈銀忠介紹,“發展產業的方式是保護羌文化的重要途徑。”

不管是政府的政策、還是專家建議,都需要每一個社區里的羌族同胞自強不息。社區音樂藝術平臺就是當地民眾表達情感,相互溝通的地方。盡管現在社區音樂文化活動還不夠多,形式不夠豐富,但是通過政府的努力,群眾的配合,大力發展社區音樂文化事業,必將對羌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以及社會和協穩定起到重要作用。社區音樂文化既要滿足當地羌族人們的精神文化建設、帶來心靈上的慰藉,又要對羌族的民族民間音樂進行傳承。通過社區音樂,讓居民感受到音樂傳達的美,不僅是生活很美,人生也很美,雖然經歷了災難,但是通過人們的努力,就會有更美好的生活。通過音樂,可以將這種美好的憧憬傳達給周圍的人,積極努力的建設新家園、自己的新生活。音樂作為可以為大家接受的娛樂方式,已成為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社區音樂這種社區居民樂于接受的高品位的娛樂方式,還能更好的傳承自己民族的傳統音樂。羌族傳統音樂在經過社區平臺的重新編排、演繹,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人們之間的關系更親密,能夠很好的釋放自己的情緒,去感受音樂傳遞的美。筆者有以下建議:

(1)社區服務與人民群眾需要緊密結合。政府對社區文化主題活動與社區公益活動要多加扶持,對基礎性的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項目要重點開發、發展。在與人民群眾需要的契合上,堅持服務內容與群眾日常生活需求相結合,堅持服務內容與群眾接受能力相結合,想群眾之所想、實事求是、量力而行,重分發揮社區服務過程中群眾參與的積極性④。從而建設和協的、穩定的、有特色的羌族社區。

(2)開展各社區公共文化“賽、評、演、展”工程。該工程通過各種各樣的音樂文化交流活動,充分展示羌族音樂文化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社區各社團的排練、比賽使社區居民參與面廣,會帶動整個北川縣的文化走向。項目可以包括如舞蹈莎朗、鍋莊、羌族特有的多聲部合唱、羌繡、器樂、羌語朗誦等。這樣的社區活動可以涉及縣、鄉、鎮的千千萬萬家庭,帶動全社會的關注,同時還可以“公共文化從娃娃抓起”,人人在社區中享受放松自我,傳承民族文化。同時又對提高人們的生活,工作積極性,營造穩定、和諧、幸福的起著重要作用。

(3)利用社區平臺著力打造羌族特色項目與文化品牌相互相承。特色與品牌是相輔相成的一體雙翼,充分利用社會文化資源,占領社區平臺,在新北川各社區建立多支具有創新、地域色彩濃郁的羌族民間歌舞、戲曲、民俗特色文化隊伍,再著力打造系列的有羌族符號的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如“天籟羌音響北川、巧手羌繡賽、莎朗舞北川”等。

社區音樂不僅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它也是作為了社會發展的縮影。社區音樂的發展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區音樂活動推動著民族音樂的傳承,起著穩定社會作用,同時社區音樂的發展也是藝術學科自身發展需要。加強西南少數民族社區文化建設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民族地區的音樂文化傳承、建設以及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和協、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鄭杭生主編:《社會學概論新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第366頁。

[2]謝嘉幸,郁文武編著:《音樂教育與教學法(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月.第169頁。

[3] 張玨娟 覃丹.《四川新聞網》

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范文第5篇

關鍵詞:城市;社區文化;

中圖分類號:G1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1-00-02

一、社區文化的作用

(一)凝聚作用。社區文化體現著強烈的“群體意識”,可以改變原來那種從個人角度出發建立價值觀念的一盤散沙狀態,培養社區的團隊凝聚力。社區文化的組織狀態通常是各種團體。由于這些團體主要是靠類似的經歷、境遇、思想、心理、愛好而組成的,它對其成員相互的思想和行為有著巨大的影響,產生特殊的團隊氛圍。居民在這些團認中自覺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和相互關心的集體主義觀念。使每個成員產生濃厚的歸宿感、榮譽感和目標服從感,而這種凝聚功能尤其是在危難之際和創業、開拓之時更顯示出其巨大的能量。

(二)認同作用。社區文化是在社區共同體中逐漸凝聚起來的相同文化體驗、認識,生活在同一社區的人們之間會建立各種基本聯系,這些聯系往往面對面的、直接的、充滿感彩的、較親密無間的、非正式的、初級的、自然本色的。這些來自“社會鄰居”的各種聯系對社區成員的行為取向、習慣、生活方式等產生影響,而社區成員的行為取向正是對社區初級社會聯系的自然認同。它們構成該社區的文化因素,是重要的社區文化內容。

(三)休閑作用。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與多種健身體育活動在社區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如家庭讀書活動、老年讀書會、青少年讀書俱樂部、外語興趣班等,為文化進家庭打下扎實的基礎。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休閑方式也開始多樣化起來,除了讀書看報、旅游和娛樂文化消費外,還大量參與其他休閑文化活動,如養生保健、魚鳥寵物飼養、插花養花、盆栽盆景、家庭綠化、集郵下棋、書法愛好等等許多休閑文化與其他文化不同之處在于,它不僅是個人參與,也可以是集體參加,每個人都可以加入到一定的休閑文化活動之中。

(四)輻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斷提高。社區文化建設已由最初的開辟宣傳攔、舉辦衛生評比、單純的文藝演出等逐步呈現出開放性與輻射性,形成了滿足現代城市群眾欣賞需求的綜合性、多類型、高品位的特性,由小文化走向了大文化。社區文化除了以廣場為依托的廣場文化活動之外,還有社會文化活動、消夏文化活動,以及購物、旅游、假日等各類主題性的文化活動,融進了娛樂、科普、教育和體育等內容,提高了人們的綜臺素質,促進了鄰里關系的和睦及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文明進步,打破了城市套房互相隔絕的“比鄰若天涯”的狀況。“進門是小家,開門是大家”的社區意識日見濃厚。

二、城市社區文化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機制不健全,主體缺位

目前,社區建設基本還是以行政強制為主,并沒有實現真正社區自治,有的地方政府沒有把社區文化建設納入社區建設中,沒有明確社區文化建設的主管部門,更談不上進行社區文化發展的長期規劃,社區文化活動流于形式;從對社區文化資源的調配上看,政府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主導力量,但社區文化建設真正的主體是廣大社區居民,只有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才能真正具有本社區特色。然目前我國社區文化真正的主體,除去自發性的,得到政府允許的興趣團體活動外,其它人對社區文化發展決策和實施的參與度很低。

(二)資金籌集渠道單一,投入不足

經費是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的基本物質保證,沒有經費的支持,社區文化活動很難維系,當前,我國絕大部分城市社區文化的管理資金依賴于政府下撥,有些領導不重視,導致基層社區文化資金短缺、設施不足、單一,利用率低。

(三)工作隊伍結構不合理,人才匱乏

近年來,各地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培育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種種原因,社區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還不能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第一,社區文化者中兼職人員多,專職文化工作相對缺乏。目前,我國大多數社區是由街道辦事處1至2名兼職工作人員協調領導社區文化,他們由于工作、時間、精力、待遇低等原因,很難全身投入。第二,社區文化骨干隊伍缺乏。搞好社區文化建設,需要有一支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同時具有文化專業的一技之長、熱心于社區文化的骨干隊伍,但現實,支撐社區文化工作的多這年紀較大、專業層次偏低的非專業人員。

(四)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保障

目前,我國還沒出臺一部專門針對社區文化管理的法規。在社區文化內容、組織結構、工作人員編制、經費、場地設施、群眾文化組織合法地位等諸多方面,都沒有明確規定,造成工作無頭緒、統計無依據、考核無標準、管理不規范;其次,關于政府對社區文化管理的權利、責任和指導范圍也沒有給予詳細的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地方政府干預社區文化管理工作制造了機會,造成社區文化自治管理趨于行政化;再次,對于鼓勵社區文化建設社會化運作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不利于打破政府投資一元獨大,多元弱小的局面,更不利于多重管理主體的培育。

三、推進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

(一)完善社區文化管理制度

完善城市社區管理機制是推進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首要條件。只有理順政府與社區自治組織在社區文化管理中的關系,明確兩者在社區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職責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數社區出現的文化活動行政化,重形式、輕內容、重過程、輕效果的不良狀況,進而真正實現通過社區文化建設將我國廣大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區生活共同體。

第一,明確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社區居民。第二,確保社區居委會的自治組織性質,不被行政任務所束縛。第三,明確政府在社區建設中是“掌舵者”,但不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

(二)整合城市社區資源,建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是資金短缺。無論是社區文化設施的購置、添加,社區文化館的建設、還是文化設施、場館的管理與維護,社區文化人才的引進、培養都需要資金,而且城市社區居民對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強烈,由此可見,社區文化建設對資金的需要也越來越明顯。建議:一、政府財政適當投資;二、整合社區資源,減少社區文化活動的費用支出;三、采取市場化運作,適當收費,低償服務。

(三)加強社區文化工作者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社區文化人才隊伍是搞好社區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1、抓好專業社區文化工作者隊伍的建設和管理。首先,及時解決現有社區文化工作人員的編制問題,同時創建條件對基本符合標準的人員評定職稱,真正穩定社區文化工作者隊伍;其次,應加強對現有社區文化工作者專業技能的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再次應公開招聘、民主選舉、競爭上崗的辦法引進社會優秀人才以及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充實到社區文化服務行列當中。2、充分發揮社區業余社區文化工作者的作用。發揮他們的力量與作用,有助于整合社區內的文化資源,提高社區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峪关市| 南阳市| 乌拉特后旗| 淮南市| 兰西县| 唐海县| 莒南县| 吐鲁番市| 凤台县| 岳阳县| 巧家县| 垫江县| 澎湖县| 天水市| 邮箱| 长泰县| 敦煌市| 深州市| 扎赉特旗| 新乡县| 虞城县| 理塘县| 马龙县| 彰化县| 阜康市| 南皮县| 应用必备| 柏乡县| 体育| 卓资县| 广宗县| 玉门市| 永善县| 宁陵县| 固安县| 博湖县| 略阳县| 贵州省| 茂名市| 成武县| 宝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