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一題多解;培養發散思維;學生;例題

一題多解,是拓展思維的先導,可以通過縱橫發散、知識串聯、綜合溝通,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好方法。下面是我在講授數學例題時,所做的一題多解的嘗試。請同學們深入體會,并把這種思維方式貫穿到自己的學習和訓練之中,以起到拋磚引玉之功效。

例題1:比較分數 613, 817, 1019的大小

【解法一】:要比較分數的大小的常規思維是:先通分,將異分母分數化為同分母分數,然后再進行比較,顯然這道題通分比較繁瑣,工作量大,費時費力,還容易出錯。

【解法二】: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將分數化為小數,同樣可以得解,但也是計算量大。

【解法三】:求分子的最小公倍數,根據分數的性質將原分數化為分子相同的分數,即: 613= 120260 , 817= 120255, 1019= 120288,然后根據幾個分數相比較,分子相同時,分母大的反而小而得解:

因為 120260< 120255< 120288所以 613< 817

感受:方法一二比較繁瑣、費時費力,但學生對已學知識得到了復習鞏固。通過知識串聯,綜合溝通,得到了解法三,突破了固有的解題模式,學會了靈活應用已學知識解決新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分散思維及創造性。

例題2:一個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子,它們共有100個頭和270條腿,問籠中雞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解:【方法一】:試探法,列出雞、兔腿的對應數值表,再根據變化情況找出雞、兔的只數:

從第三步,我們可以看出雞的只數應該增加,兔的只數應該減少,再逐步試探下去,最終可得到答案,雞65只,兔35只。此方法顯然繁瑣,而且數目越大就越難計算。

【方法二】:用代數方法,設雞的只數為X,兔的只數為Y,由題意可得以下方程組:

【方法三】:我們設想每只雞用一條腿站著,每只兔子用兩條腿站著,這樣共有135條腿,而135這個數中,雞的只數只算了一次,兔子的只數算了兩次,故135-100=35就是兔子的只數,所以雞的只數為100-35=65。

感受:方法三解法簡便而獨特,具有創新性。同時它還具有普遍的意義,認真分析,挖掘題目中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之間的特殊關系,這里的假設起到了簡化問題的功效,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例題3:求證: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o.

【證法一】:如圖,在BC上取點E,過E作直線ED∥AC,EF∥AB

感受:只需任選一點,這個點可為三角形的頂點,可在三角形的邊上,可在三角形內部,也可在三角形外部。通過作平行線,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平移到同一個點處,充分利用平行線的性質及平角的判定,使之命題得證。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范文第2篇

【關鍵詞】發散;思維空間;思維途徑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物理課程從過去的“物理教學大綱”轉向現在的“物理課程標準”它對物理課程目標、課程基本理念、科學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都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而發散性思維有利于開啟學生心扉,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對造就創造性人才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位地培養和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來切實提高教學效益,促進課程改革的實施。

一、誘導學生進入發散思維空間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機會,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步入發散思維的空間,讓學生順著知識的發生過程去想象、猜想、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使其“欲罷不能”。

1.激發興趣,把握時機

在教學中,物理教師可以通過精彩的實驗,配合生動的語言,使學生進入一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入門教學中演示“燙不死的金魚”的實驗:把圓底燒瓶傾斜,放入一條小金魚,再對上部水加熱至沸騰,學生大嘆金魚“薄命”。然而想象中的事情竟然沒有出現,小魚依然暢游,學生竟認為老師在變魔術,紛紛要求登臺試摸水是否真“燙”了,驚奇之余,學生的探知欲望被激發起來,對學習物理感興趣了。從而激發起探索物理科學奧秘的動力,為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提供了良機。

2.鼓勵猜想,創設氛圍

牛頓曾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會有偉大的發現。”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適時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如在講到“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時,先讓學生大膽設想:

(1)讓一輛小車從等高的斜面上分別滑到水平放置的毛巾、紙板、玻璃上時,小車運動的距離,小車受到的摩擦力分別怎樣?

學生猜想后,再進行實驗。他們的猜想成功了!我及時地進行表揚,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思考的樂趣。于是,我讓他們繼續猜想下去:

(2)若滑到比玻璃還要光滑的物體上,又怎樣?

(3)若在沒有摩擦的物體上,小車在水平軌道上將怎樣?

(4)運動著的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將怎樣?

他們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上一片暢抒己見的氣氛,讓人興奮,讓人感動,他們的想象力、分析推測能力、自信心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學生體會到自己猜測發現的樂趣,為發展思維的培養提供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

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途徑

學生已經產生一種自發的好奇心,在此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各種可能設想出發,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性。

1.教學方法力求“主”

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發展智力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應做到三點:一、引導學生敢想敢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海闊天空地想,打破砂鍋問到底。二、給學生的奇想、怪想、假想給予肯定,因猜想和假想在科學發展史上不乏成功之例。三、努力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其學習動機。如在演示“紙盒燒水”的實驗時,我在講臺上放一盞酒精燈,然后舉起一張紙問:“這張紙放到點燃的酒精燈上,會燃燒嗎?”“會。”“那么用紙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燈上會不會燃燒?”“當然會。”我將紙盒里裝滿水,待紙盒濕透了,倒出水,放在點燃的酒精燈上,結果紙盒沒有燒起來。學生說:“這有啥稀奇,濕的當然燒不起來。”“為什么紙盒濕了,就不會燒起來呢?”我接著問:“那干的紙盒就一定能燒起來了嗎?”于是我又做了“紙盒燒水”的實驗,水燒沸騰了,而紙盒卻沒有燃燒,此時學生已處于幾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學生可以多開端產生許多聯想,獲得各種合理的結論,從而拓寬發散思維的空間。

2.解題思路求“變”

物理思維應從舊的模式中解脫出來,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隨機應變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克服思維的障礙,打破他們原有的思維定勢,鼓勵學生發展求異思維,挖掘新的解題方法,越獨特越好。如:關于“氣球”,說說與它相關的物理知識,學生想到了很多:氣球可以演示聲音的產生;可作為絕緣體;可演示物體在空氣受到浮力;可說明分子很小等等,學生一連串說了很多實驗。接著又有一位學生提議,既然氣球能演示這么多物理實驗,那其它生活中的物品呢?于是學生們又想到用鐵釘、玻璃、雞蛋等都可用來演示許多相關的物理原理。這樣一來他們展開了豐富的聯想,使他們的心理活動暢通無阻,善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實驗教學中求“異”

加強實驗教學,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傳統的實驗教學存在很多不足,做演示實驗時,老師做,學生看,可見度很低,而學生實驗則是結合現成器材,指定方法和步驟進行操作,學生被動且茫然無措,學生不可能有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需要教師改進實驗教學,一方面要多給學生操作機會,建立信心和膽量,學生實驗觀察,另一方面,給學生實驗過程中的主動權,如:在初三的一次復習課上,我給學生出了一道開放性實驗題“測定某液體的密度”,器材任選。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方案,運用計算密度的定義式、壓強、浮力等多種物理原理,單是運用浮力的知識測液體的密度,學生就有五種不同的方案,他們能動而獨立地運用現有知識,選用不同的器材、方法共達十余種。學生獨辟蹊徑,標新立異,多角度,多方位剖析問題,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有助于學生開拓思路,使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更靈活。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范文第3篇

數學教學中可通過可采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歸一的解題訓練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實踐證明,發散思維的訓練既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獨特性,還有利于學生數學素質的不斷提高。

一、一題多解

采用“一題多解”時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和思考,以尋求不同的解題途徑,同時引導學生對多種方法進行比較,優化解題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問題存在各種解法的條件與原因,挖掘其內在規律。培養學生求異創新的發散思維,實現和提高思維的流暢性。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解題思路。使不同的知識得以綜合運用,并能從多種解法的對比中優選最佳解法,總結解題規律,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使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增強。例如:甲乙兩數的比是3:1,甲數是45,乙數是多少?這道題有以下幾種算法:①45÷ × ;②45× ;③45÷3×1;④45÷3;⑤ = ;⑥ = 等。計算后,引導他們逐一討論,讓學生說出想法,講解道理,并從中找出巧妙及簡便算法。經常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有利于開拓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使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

二、一題多變

“一題多變”是題目結構的變式,將一題演變成多題,而題目實質不變,讓學生解答這樣的問題,能隨時根據變化的情況思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的關系。使學生不僅能復習、回顧、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而且是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技能、方法、技巧學牢、學活,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和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

培養學生的轉向機智及思維的應變性,實現提高發散思維的變通性。把習題通過變換條件,變換結論,變換命題等,使之變為更有價值,有新意的新問題,從而應用更多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獲得“一題多練”、“一題多得”的效果。使學生的思維能力隨問題的不斷變換,不斷解決而得到不斷提高,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敏捷性和應變性,使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和發展。如一年級在學習數字5以后,不是單一的1+4=?2+3=?而應有這些方面的練習如:

5=()+()

5=()+()+()

5=()+()+()+()

5=()+()+()+()+()

再如把一步計算的應用題改為二、三步,反過來可把二、三步并一步應用題。如:一輛汽車2小時行了240千米,問該汽車1小時行多少千米?可將問題進行如下變換:①行1千米需要多少小時?②汽車4小時行多少千米?

三、多題歸一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范文第4篇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性思維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學生科學素質和今后的學術潛力。故此成為新課標的培養目標之一。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這種思維訓練。益處是有助于開啟學生的智慧,砥礪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魚,它揭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科學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重在培養思維能力,而各種思維能力中最活躍和最具創造力的就是發散思維既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是依據研究對象所提供的各種信息,使思維打破常規,尋求變異,廣開思路。充分想象,探索多種解決方案或新途徑的思維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求異性和多樣性,包括橫向思維、逆向思維及多向思維。它要求眼界放寬,對已知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并加工,從而收到一個信息輸入和多個信息產生的功效。其特點表現在思維活動的多向性;其功效表現為可以開啟心扉、震撼心靈、挖掘深層信息,架設起由已知到未知的橋梁,創造出新的思維和解法;其操作要求從一點出發,向四周輻射,思接千載,心鶩八極,從而編織起信息網絡達到思維的預想目標。在初中生物課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本文從如下幾方面進行論述:

一、創設思維情境,鼓勵大膽質疑,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A.A斯托利亞爾指出:“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是教學的指導原則。”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啟發學生主動探究,要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創設情境,為激發學生的思維提供靈活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營造學生積極提問、充分展示自己的環境,讓學生大膽質疑,對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及時表揚、肯定,讓學生經常享受到成功的心理體驗。……“教師應把設問、質疑貫穿在生物課堂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在積極參加教學實踐活動中發展思維能力,特別是發散思維能力。”[1]教師要在設置問題上下功夫,要讓學生跳一跳、蹺蹺腳就可以夠得到、摘得下桃子。這樣學生就會樂于思考,品嘗成功的滋味。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誘發創新。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激發學生動腦提問題的積極性,努力開發學生發散思維能力,要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讓學生在教師的表揚與肯定聲中愉快回答問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學生有了自信心 ,學習情緒就高漲,思維就活躍,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對具有導向性、啟發性和富有思維價值的疑問,教師要及時給與肯定和贊揚,并組織學生討論。切不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觀點置若罔聞,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任何一種見解和觀點,甚至是不正確的觀點,否則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挫傷學生質疑發問的積極性,壓抑學生的思維發展。通過逐步提高精心設計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學、討論和得出正確結論,,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勤于思考的積極性和促使他們鉆研教材,還可以開闊他們的思路和開發他們的智力,從而培養自學能力;同時,更要讓學生以學習的主人的身份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 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若學生的主體性不能被突出時,往往會出現啟而不發、問而不答的尷尬局面,學生不主動思考,課堂氣氛沉悶,學生進入不了最佳的學習狀態,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所以只有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精神,促使學生展開思維,勇于思考和樂于思考。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首先,教師要做到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學習中與學生商量,使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真正主人,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確保學生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其次,教師要用人格魅力征服學生,使其對教師產生欽佩之情。……“教師的人格魅力表現是虛懷若谷;淡泊閑靜;吐納山海精華;洞察人情世故;融和經典史籍;驅逐卑污的心緒;摒棄世俗情節”[2]同時,在教學中教師的情感要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使心靈達到無所束縛的狀態,盡顯性情本色,達到思與境偕,另學生肅然起敬,愛其師而重其道。在教學中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讓學生產生好奇心,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能夠做的事教師堅決不做,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注重學生自學和合作學習,重視學生情感,使學生愿意與師交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縱橫交叉聯系,變換不同的角度,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在生物課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學生原有的思維定勢,提出的問題要具有代表性,有較高的“含金量”,要多方位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從多種渠道,運用多種方法求解。這樣能夠使學生思維開闊,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起著鋪路架橋的作用。變換角度,教會學生逆向思維的方法。逆向思維是發散思維的重要形式,它是從反方向去思考與分析問題,,逆向思維也反映了思維過程的間斷性、突變性反連接性,它是突破舊的思維框架,產生新思想、發現新知識的重要思維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變換角度思考,通過逆向思維將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橫向思維是發散思維的另一種形式,它是從知識之間的橫向相似聯系出發,即從生物學的不同分支(生理學、遺傳學、形態學、生態學)去考察對象,或從不同學科的知識,如化學、物理、地理等有關原理或規律去模擬、仿照或分析問題的方式。在教學中,要系統綜合各個條件,然后得出正確結論。……“例如談到“沙塵暴”可引導學生發散思維:1.分析產生原因(植被、人類的污染、氣候等);分析危害(污染、沙漠化、沙塵天氣對人的健康與交通等方面的影響);3.治理措施(防止污染、禁止亂砍亂伐、退更換林、限制開發等”。⑶這樣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和解釋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總之,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心理學家認:人的創造力等于知識量乘以發散思維。個人的創造能力的大小和他們的發散思維成正比。可見,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他們當前的學習和今后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我國的基礎教育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培養和造就有慧心、會學習、能創新的人才,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李建成.朱寶娥.《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J)2007年第03期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范文第5篇

[摘要]由于小學生的教學創新思維能力需要有一個長期培養的訓練過程,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通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培養學生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小學生 創新性發散思維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以集中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這對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對于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激發、智力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顯然是不夠的。而發散思維卻正好反映了創造性思維“盡快聯想,盡多作出假設和提出多種解決問題方案”的特點,因而成為創造性思維的一種主要形式。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性發散思維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性發散思維,搞好“創新教育”,首先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創新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我們

當前務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一、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問題情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因此,我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和興趣,從而促進創新性思維的發揮。

例如,在教學“體積和容積”時,設計一個有趣動畫“烏鴉喝水”,讓學生去觀察烏鴉是怎樣喝上水的。這時,讓學生來說一說,他們會踴躍舉手發言。我因勢利導,老師這里有石頭、量杯和水,誰來演示一下。再現情境,疑問隨之而生“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學生們的回答多種多樣。有的說,石頭把水壓出來了;有的說,石頭把水擠出來了;有的說:石頭占了水的空間;“空間”這一抽象的概念,不用教師再多的解釋與講解,每個學生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接著老師問:

“土豆占空間嗎?硬幣占空間嗎?橡皮占空間嗎?”學生答是。再問:“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占空間?”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時對空間又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同時,揭示本節課學習內容“體積和容積”。這樣的情境創設,形成懸念,培養了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

二、在多種形式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以達到誘導學生進行發散性創新思維的目的。

1.應用題一題多變

對題中的條件、問題、情節作各種擴縮、順逆、對比或敘述形式的變化,讓學生在各種變化了的情境中,從各種不同角度認識數量關系。例如:

“學校購進圖書400本,發到各班共360本,還剩多少本?”教師引導審題后,要求學生改編成新的應用題,學生改編后形成如下:

(1)學校購進圖書400本,發到各班共360本,還剩幾分之幾?

(2)學校購進圖書400本,發到各班共360本,發出了幾分之幾?

(3)學校購進圖書400本,發到各班共360本,購進的比發出的多幾分之幾?

……

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地展開創新思維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向縱深發展。

2.計算題中一題多解

如“用簡便方法計算25×32”,教師應讓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積累的經驗去探索解題的方法。結果學生會有許多不同的解法。

(1)25×4×8

(2)25×2×16

(3)25×(30+2)=25×30+25×2

……

綜上所解,對于多種解題方法,同樣也能達到誘導學生進行創新性發散思維的目的。

3.一圖多問

引導學生觀察同一事物時,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細地觀察,認識事物,理解知識,這樣既能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6的認識”時,教師在講述老師和學生一起打掃教室的圖意時,啟發學生觀察圖畫,要求學生能回答下列三個問題:

(1)圖上有幾個老師,幾個學生,一共有幾人?(2)圖上有幾個男人,幾個女人,一共有幾人?(3)圖上有幾個掃地的,幾個擦窗和擦椅子的,有幾個擦黑板的,一共有幾人?

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回答,學生不僅能較系統地感知6的組成知識,而且能提高思維的靈活性。達到創新性發散思維的目的。

三、重視說理訓練,完善學生思維

說理訓練有利于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

“一工程隊,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樣計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針對本題,我們應引導學生進行這樣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須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條件告訴我們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數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題列式為:240÷4÷6×8×12。

(2)用由因導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為:240÷4÷6×(8×12)。

(3)用推理、假設、探究分析:由題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數一定,假設工作的時間不變,人數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來的2倍,修公路的米數也相應增加到原來的2倍。而時間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來時間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數應是原來的(2×2)倍。列式為:240×(8÷4)×(12÷6)也就是:240×(2×2)。

這種分析思路讓學生學會并掌握說理的訓練,優化了應用題的教學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題途徑的能力,在指導學生有理有據地分析解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邏輯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祥云县| 土默特左旗| 福建省| 嘉定区| 股票| 鸡西市| 雷州市| 明水县| 杭锦旗| 确山县| 西林县| 新源县| 泸溪县| 将乐县| 库伦旗| 吉木乃县| 兴城市| 四子王旗| 库车县| 屏山县| 昌图县| 青川县| 阳城县| 紫阳县| 辽阳市| 南澳县| 阳西县| 子洲县| 绥中县| 上饶市| 兴业县| 贺州市| 韶山市| 岗巴县| 攀枝花市| 洱源县| 肇州县| 调兵山市| 黑龙江省|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