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動物醫學和動物科學的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外科學;動物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238-02
外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僅要有堅固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還要有良好的實踐技術操作能力,尤其是手術操作技術更是臨床治療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如果只懂得醫學理論知識,而操作欠佳,那也只能是紙上談兵,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加強臨床外科基本技能的培養是醫學院校外科學教學的重點內容,其實驗教學又是教學中的重點組成部分,而動物實驗教學則為重中之重,是從理論認識到臨床實踐的橋梁,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手術的直觀認識,還提高了其對生命的理解敬畏。如何更好地、有目的、有計劃訓練醫學生掌握手術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增強醫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動物實驗課程的效果,為將來適應臨床實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我們外科學教學面對的主要問題?,F將我們在動物實驗課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以及采取的應對方法予以分析總結。
一、外科動物實驗教學中常見的問題
1.思想認識方面欠缺。由于實驗室條件所限,與臨床手術室有一定的差距,使一些同學形成一種印象:“我是在給動物做實驗,不是給人進行手術,不必太認真,將來到人身上我就正規了。”因此出現手術過程中不珍惜動物生命,動作粗暴,馬虎行事。
2.無菌意識淡薄。對于在?;A階段的醫學生,由于沒有接觸過臨床實習,對無菌知識的認識僅是從書本上掌握的一些理論,簡單機械地記憶內容,不熟悉具體的無菌操作方法的實施和意義,更未養成無菌習慣,在實驗過程中經常出現違背無菌原則的現象,如手術中手術人員隨意走動,手套破損不能及時更換,手術過程中接觸手術野外的物品,用于空腔臟器的手術器械未予單獨管理等等。
3.手術操作不規范。由于課堂實驗教學學時有限,學生們難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充分熟練掌握手術的基本操作如切開、止血、結扎、暴露、縫合等,以至于動物實驗課時錯誤使用手術器械,如將持針器用于止血、血管鉗用于縫合、圓針三棱針混用等,不能正確掌握手術刀、鑷子、手術剪、血管鉗等的使用方法,出現手術切口不準確、刀口不直甚至鋸齒狀,打結不緊、線結脫落、組織縫合層次不清、密度不均勻、止血不及時等。
4.手術動作粗暴。由于醫學生初學手術操作,對于活體動物組織缺乏感性認識,在手術過程中任意牽拉組織,常常由于用力過大,導致手術意外情況的發生,如腸管撕裂傷、腸系膜斷裂、闌尾撕脫,甚至臟器損傷出血等,而一旦發生這些意外,醫學生們往往缺乏應急處理能力,不能及時有效止血或止血不徹底,導致腹腔內出血,嚴重時實驗動物死于手術臺上。
5.手術分工不明確。醫學生在動物實驗手術進行中,由于術者操作不熟練,手術步驟不清晰,動作太慢不準確,導致術者、助手分工不清,甚至器械護士上臺手術,而自己管理的器械又混亂不堪,旁觀的同學著急,總想插手幫忙,甚至出現不戴無菌手套參與的情況等等。這些表面看似小事,但說明醫學生們對手術認識的不足,沒有明確的手術分工,也就沒有協調一致的合作。
6.缺乏實驗動物術后觀察。實驗課結束時,常將實驗動物處死,因此手術后病情觀察也就無從談起。而臨床外科手術后病情觀察處理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而手術的成敗也決定于術后動物的恢復情況,進一步驗證手術效果。由于手術者不關心術后動物是否存活,因此就降低了其重視程度,手術的成敗也就無從談起。
二、解決方案
1.提高思想認識。針對醫學生思想上對動物實驗課的認識不足,我們在上動物實驗課之前對學生們進行充分的思想教育,強調實驗動物就像臨床“病人”一樣,手術是在活的機體上進行的器械操作,是一項崇高、嚴肅、細致的工作,要尊重愛惜動物生命,力爭做到盡量減少實驗動物的痛苦,從細微處培養醫學生的醫德,倡導“醫者仁術”,任何馬虎潦草、掉以輕心,勢必導致手術意外的發生,輕者增加病人痛苦,重者造成終生殘疾甚至死亡。實驗動物為我們醫學生的成長獻出了生命。我們應該敬畏生命,善待動物,從現在開始養成嚴肅認真的良好作風,訓練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這將對其一生的醫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加強無菌觀念的培養。針對醫學生無菌觀念淡薄,在動物實驗課前對前面的無菌知識再進行強化訓練,結合多媒體邊講邊練,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們互相監督,有錯必糾。深刻領會無菌原則,對醫學生的每一個錯誤操作,要講明為什么是錯的,應該怎么做,以理服人。有條件的話,還應抽查細菌培養,以檢測是否達到無菌要求。
3.多種形式強化基本功訓練。利用多媒體課件、實驗課、技能比賽等形式,讓醫學生熟練掌握正確的手術器械的使用方法及用途。雖然切開、止血、打結、縫合等這些基本操作,看似非常簡單,但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熟練的技術,也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孰不知不管多么大型高難度手術,都是由這些基本操作組合完成的!那些資深的外科專家,最初也是從反復練習這些基本功開始的。讓醫學生掌握好三基是外科學教學的中心任務,因此必須重視基本功的訓練。
4.加強對活體組織的認識。針對醫學生缺乏對活體組織的認識,老師應在動物實驗課前重點講解有生命的機體與無生命物質的區別。由于平時的基本操作練習主要是在布類、橡膠類等模擬物品上進行,隨著自己的習慣任意牽拉,而活體組織柔嫩,在打結縫合時用力不當就會出現組織撕裂、損傷,出現并發癥。因此要教育醫學生珍惜動物,愛護機體組織的每一個細胞,手術操作要輕柔、細致,就像繡花一樣,一旦出血,立即處理,遇到突況時,要保持冷靜,沉著應對,逐步培養積極穩定的情緒,將手術對機體的損害降至最低。
5.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針對手術中醫學生分工不明的問題,教師應在術前詳細闡明手術者、助手、器械護士、巡回護士的職能,各負其責,團結協作,全組手術人員聽從主術者的安排,有條不紊地手術。
6.完善實驗環節,增加帶教實驗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對手術系統認識,不僅要進行實驗動物的手術前準備、手術中出現問題的處理能力培養,對于手術后動物的觀察也不能忽略。對于手術后動物進行專門飼養觀察。盡可能地增加實驗輔導老師人數,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實驗操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三、評價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重視程度,在動物實驗課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掌握操作要領的程度,實驗動物手術的效果,有條件地觀察手術后實驗動物的恢復狀況,輔導教師對每位學生進行技能評價,計入學科成績。
四、討論
通過對外科學動物實驗教學的不斷摸索完善,提高了學生對實驗課的認識及學習效果,培養了醫學生嚴謹、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解決了動手能力差的問題,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加強了學生的責任心、愛心、耐心、細心以及團隊協作等精神,使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手術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為臨床實習醫生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一 宇宙中的一切都處于永恒的運動和循環之中,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這些運動的結果??茖W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觀察、記錄、解釋、預測這些現象。
現時的現象和過去的現象
滿晰博認為:人們在觀察和感知,即獲得正面經驗、逼近實際現象(有效現實)的時候,直接來自于現時,間接來自于過去。
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
現時的現象(結果)由運動、瞬間變化、動態過程、生命變換、功能等構成;現時的現象或結果(如運動與功能)無定量特征(如重量和數量),不能定量測量;它們只顯現出方向性,只可以定性描述。
過去的現象(結果)由物質,累積的、物化的、肉體化的效果構成。過去的現象或結果(如靜止的實體)無定性特征(即方向性),不能定性描述;它們只顯現出定量特征,只可以定量描述。
就一個個體的感知能力來說,在某個確定的時刻,通常不能同時聚焦于過去和現在,他必須在這兩者之間做出抉擇。顯然,感知和說明功能與實體,需要應用不同的感知形式和認識方法。
感應綜合法和因果分析法
那么,感知和說明功能與實體,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對應于什么感知形式和認識方法呢?滿晰博指出:
為了感知功能、生命過程、瞬間變化,必須記錄現實的動態特征;為了合理地區別同時發生的現象,必須記錄它們各自的方向性—這就需要我們應用感應綜合認識模式和方法論。
感應綜合法(inductive synthesis)是指,相互產生作用的動因是自覺地維持或聚集的?!案袘保╥nduction)意味著動因和效果(以及感知)是同時存在的?,F時的效果構成動態的效果、功能和運動。
為了感知和說明物質、物化、實體或肉體現象,必須關注過去的、積累的、物化的現象;為了合理地區別不同的累積現象,必須記錄它們的定量方面—這就需要我們應用因果分析認識模式和方法論。
因果分析法(causal analysis)是指,一個被觀察的效果與其他同時發生的效果的所有關系,都被有意識地分離或者抑制,而與其原因的關系卻被明確地建立。在時間上,原因公理性地發生在效果之前,因此,原因處于過去。過去的效果構成了物質化的效果,因而也構成了物質。
中國醫學和中國科學、西方醫學和科學的方法論
電磁學里的左手定則、右手定則,中醫學里的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都是典型的感應綜合法;而化學的還原方法,現代醫學的放射、造影等診斷方法,都是典型的因果分析法。因此,滿晰博認為:中國醫學和中國科學,從誕生起直至現在,就嚴謹地、連貫地、獨一無二地應用感應綜合的方法論。它的表述是對動態、現今現象的直接領悟;對比之下,西方醫學和西方科學,至少從19世紀開始,就排他地應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論。它的表述限于對于過去的、物化的、肉體現象的說明?!挥性诂F代電磁學、核物理等領域,感應綜合方法論的應用才具有一定的連貫性。
二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滿氏公理的基本表述形式:如果某一實體的同質性越大,則這一實體的功能的時間穩定性(一定時間內方向、傾向或性質的不變性)越小。反之,從直接可感知的功能來說,穩定性越大的功能(也就是很容易觀察到的功能),產生于同質性越小(異質性越大)的實體。
滿晰博解釋說:實體的這種同質性在基本粒子中表現最大,它將順著這樣一個方向減小—原子、分子、細胞、原始和高級有機物的組織、動物、人類,社會、政治、文化社區,行星和銀河系統等等。
……功能的穩定性在銀河系是最大的,在行星系,文化、政治、社會社區,人類個體、高級和低級動物等等,顯示了連續下降的趨勢。換句話來講,功能的穩定性與相應實體的同質性的變化方向相反。
滿氏公理的延伸和推理包括:實體的同質性越大,其異質性(復雜性)越小,個體性(個體差別)越??;定量描述的效果越好的實體,其定性描述的效果越差;運用因果分析法的效果越好的實體,其運用感應綜合法的效果越差;反之亦然。
三 滿晰博對因果分析法的效果隨實體同質性變化而變化的情況,作了這樣的說明:
任何教科書上給出的信息,如關于氧原子的信息,決不僅僅是對一個特定的氧原子進行觀察的結果;相反,它是以對許多這類原子進行具有統計意義的觀察為基礎的。
由于原子的高度同質性(個體差別?。?,這一觀察過程產生的表述,其或然性幾乎等于1。類似的結果也適用于其他現象,明顯的限制是,同質性降低(等于個體差別增大)將降低因果分析法表述的嚴謹性、或然性,因此也就降低了表述的正面質量。
因此,運用因果分析法進行化學試驗、生物試驗和藥物試驗,對同質性高的實體(如原子、分子或組織)做出的分析和假設,正確率較高。而人的個體差別比原子大得多,所以在生命科學中,特別是在人類醫學中,以因果分析法為基礎的隨機信息、統計數據,對于確定正面的、精確的描述幾乎毫無意義。
例如,不同的人對酒精有不同的反應程度;對于各種藥物也有不同的反應;人的內在功能比微生物的更為復雜,診療功能性疾病比診療僅僅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疾病更為困難,因果分析的診療方法顯得越來越無能為力,而感應綜合法更為有效。滿晰博對感應綜合法的效果隨功能穩定性變化而變化的情況,作了這樣的說明:
答: 植物雌激素主要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如泰國野葛根、大豆、櫻桃、葛根、酵母……它不是雌激素,卻具有人類雌激素一樣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植物雌激素不同于動物激素,更不是藥物雌激素,它沒有一般雌激素的副作用,卻能發揮其好處。
問:植物雌激素有什么作用?
答:研究發現,植物雌激素具有雙向調節體內激素水平的功能,既是“類雌激素”,又能“抗雌激素”。當體內雌激素缺乏時,植物雌激素的類雌激素作用可以明顯改善和消除更年期綜合征的癥狀,改善和預防骨質疏松。微量類雌激素功能對于男性發病率日益上升的前列腺癌的預防也大有好處。而體內雌激素水平過多的女性,植物雌激素的抗雌激素作用能屏蔽大量外源性雌激素的侵入,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發生和復發的風險。
問:更年期女性為什么可以補充植物雌激素?
答:女性在35歲以后,雌激素水平逐年下降,40歲以后,雌激素下降至20歲時的1/4,這時會出現心煩失眠、潮熱出汗、腰酸背疼、胸悶心悸、頭昏健忘、下降等機體衰退現象。女性50歲后,雌激素分泌量下降至20歲時的1/6,骨骼、心臟、泌尿系統由于得不到雌激素的保護,出現骨質疏松、心血管疾病、尿失禁、老年性陰道炎等疾病。因此,越來越多的醫生建議更年期女性適當補充雌激素,以恢復機體激素水平的平衡。對此,醫學界至今仍存在分歧,因為補充雌激素可能增加患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
上世紀50年代后,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相繼在植物中發現,豆科植物中的類黃酮與人和動物體內的雌激素結構相似,植物雌激素的功能開始被廣為傳播,它的安全性更是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問:泰國野葛根的“優質”表現在哪里?
答:目前,已發現100多種植物中含有被稱為植物雌激素的物質,而生長在泰國北部原始森林中的藥食兩宜植物——泰國野葛根,是含有植物雌激素(葛根異黃酮)生物活性和含量最強的,它的植物雌激素的生物活性是大豆異黃酮的100倍以上。泰國野葛根中還含有多種營養物質,能提高女性的性生活能力,保護心腦血管,延緩骨骼和泌尿系統等器官的衰退。泰國野葛根,在養身保健、防病治病、延緩衰老的同時,還避免了服用藥物雌激素、動物雌激素等給人體帶來的不良反應,是更年期女性的最佳保健食品。
問:泰國野葛根與葛根有什么區別?
答:泰國野葛根與葛根名字基本相同,但功效卻相差甚遠。葛根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解肌退熱、生津,用于發熱頭痛、口渴、消渴等癥狀。而泰國國寶級的植物——泰國野葛根,與一般意義上的葛根有很大的區別,是完全沒有關聯的兩種植物。而且只有野生的泰國野葛根,即生長在泰國北部與緬甸、老撾交界處海拔300~800米的原始熱帶雨林中的才能稱之為泰國野葛根,才具有特殊的功效。
那么,動物也會做夢嗎?
我們當然無法直接向動物請教它們是否會做夢,但科學家能通過兩種方法觀察到某些足以證明它們在做夢的證據:其一,觀察動物在睡眠周期各階段中的行為;其二,對比動物與人類在睡眠時的大腦狀態是否相似。
上世紀60年代,人們開始著手窺探動物睡眠時的大腦活動。醫學雜志上零星出現描述人類在睡眠狀態下進行“表演”的報告,此類研究在當時十分新奇,因為在所謂快速眼動睡眠期(REM)中,肌肉通常被認為處于麻痹狀態。
研究人員意識到,如果動物在睡眠中的狀態與人類相似,他們就能借此探尋動物如何做夢。1965年,法國科學家米歇爾?朱費和J?德洛爾姆發現,去除貓腦干中的腦橋部分,就能防止其在REM睡眠中出現麻痹狀態。這一現象被稱為REM肌張力缺乏或REM-A。
這種情況下,睡著的貓不會靜靜躺著,而是到處走動,并表現出一定的攻擊性。這意味著貓會在夢中進行它清醒時的活動,后續研究也印證了這一點。獸醫神經學家阿德里安?莫里森評估了這項研究。他在報告中提到,處于REM-A狀態中的貓會像受了刺激般移動頭部,一些貓還表現出類似捕食的攻擊,仿佛它們在夢中追逐老鼠。類似夢境也在狗身上出現。
部分人類也會在夢境中“表演”――如果此人患有REM睡眠行為障礙的話。“他們會在夢境中打拳、踢腿,甚至從床上跳下來,而這些行為通常與他們回憶出的夢境相對應?!泵绹哒系K聯合會的國際睡眠障礙分類報告稱,“這些‘夢境表演者’經常傷到自己,有時還傷到同席而臥的人?!?/p>
觀察睡眠者的物理活動并非窺探夢境的唯一途徑,研究人員還可以探測睡眠者大腦的化學活動和電流情況。2007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科學家肯威?路易斯和馬修?威爾森記錄了老鼠腦中海馬體的神經元活動,該部位與記憶的形成、轉換密切相關。
他們首先記錄了老鼠在迷宮中奔跑時的腦細胞活動,接著,又記錄下其在睡眠狀態下的腦部神經元活動。兩人發現,無論在奔跑還是陷入REM睡眠,老鼠腦細胞的放電模式都無甚區別。換言之,老鼠睡覺時的腦活動與在迷宮奔跑時一致。腦細胞活動的結果如此清晰,研究人員甚至能以此斷定老鼠在“夢中迷宮”里的確切位置。
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學家阿米什?戴夫和丹尼爾?馬格萊對斑胸草雀的大腦進行實驗,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斑胸草雀并非生來就會歌唱。它們腦中的旋律不是預存的,而是要通過后天習得。在清醒狀態下唱到某些特定音符時,其前腦中的古紋狀體粗核會開始放電。將這些神經元的放電模式按時間排序后,戴夫和馬格萊能從頭至尾地重現整首歌的音律,并判斷出某只斑胸草雀正唱到哪個音符。
鳥兒入睡后,兩位研究者再次測查了其大腦相同部位的電流活動。他們發現,這些神經細胞的運動秩序井然,如同鳥兒正逐字逐句地唱出歌曲。這或許意味著斑胸草雀在睡眠中也在練習唱歌。
【關鍵詞】 生理學;理科生理學;教學改革
生理學是生命科學中的重要的分支學科,在自然科學迅速發展的20世紀,正是生理學把實驗的方法引入生物學,才使生物學從博物學的范疇上升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科學。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機能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作為大學本科的生理學課程,其主要講授內容,以人和哺乳動物的組織器官生理學為主,扼要介紹一些細胞水平與整體水平的資料。強調學生在課程中應該學習和掌握生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同樣的生理學課程,卻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有不同的(習慣性的)叫法:醫學院校均稱為“生理學”課,而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院校稱其為“動物生理學”或“人體及動物生理學”,主要是為了與“植物生理學”課程名稱相區別。就課程的主要內容而言,本無所謂“醫學生理學”和“理科生理學”之分。但在教學目標上的確有所不同。
醫學院校把生理學看成是一門基礎醫學科學,認為人們必須在了解正常人體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的基礎上,才能理解在各種疾病情況下身體某個或某些部分發生的變化,器官在疾病時發生的功能變化以及功能變化與形態變化之間的關系,一個器官發生病變如何影響及其他器官,等等。所以,生理學對于醫學生來說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
早在1980年,生理學界的老前輩、北京大學的趙以炳教授就提出過,在綜合性大學生物學專業中的理科生理學教學,必須與醫學院校的生理學有所不同。并在《生理科學進展》上提出過一些關于改進理科生理學基礎課的建議,也曾試圖編寫一本理科生理學的教材。趙以炳先生為此寫到:“我認為在理科生理學的教學中,應以哺乳動物器官生理學為主,但必須與醫學院校的生理學有所不同。生物學系(綜合大學與師范院校)面向整個動物界或生物界,用比較的方法組織教學內容,可用傳統的哺乳動物生理學或器官生理學作為比較的參考點,一方面比較動物進化過程中生理功能的演變,即傳統比較生理學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比較在不同生態環境條件的生理功能變化,即生態(環境)生理學的內容。同時也要討論各種動物生理功能的普遍規律,也就是普通生理學與細胞生理學?!?/p>
我們知道,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應服從于培養目標的要求。綜合性大學生物學各專業學生畢業后一般從事生物科學的研究、教學和有關的技術工作,應使學生對生理學的理論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強調學習生命現象的一般規律和機制。學習機能學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據此理科生理學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的特色這個觀點是十分正確的。
高等學校本科教育發展到今天,更加強調在教學中拓寬學生的理論基礎,理科生理學的教學也應循著此方向發展。盡管一些學生認為“講理的課比不講理的課難學”,但“講理”則是生理學課程的精髓。為了適應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理科生理學要確實加強基礎理論的教學,把理解生物機能的基本原理作為教學的重點,突出其中普通生理學和細胞生理學的理論內容。依照這樣的教學指導思想,筆者在長期從事理科生理學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初步形成一種理科生理學教學的模式。
一、精選講課內容,圍繞生理學的基礎理論組織教學
國內目前還沒有一本完全適合理科生理學教學用的本科生教材,因此我們仍采用國內多數高校所選用的、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理學”(第五版,姚泰主編)為主要教材,精選講課內容,著重講授構成生物體各個系統的組織器官和細胞的正常功能活動,特別是組成各器官的組織細胞的功能的內部機制,及其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使學生充分了解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生物體各部分的功能活動互相協調,互相制約,因而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全過程。我們僅用30多個學時,按照以下(章節)順序: 生理學緒論細胞的基本生理功能心血管功能內環境與激素作用的一般原理視覺功能與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神經系統的功能。完成了生理學的理論課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以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核心內容貫穿始終,深入透徹地講解與跨膜信號轉導有關的生物物理學和電生理學。不講或少講醫學臨床的一些例證和問題。在課堂講授少而精的原則下,不僅理論知識要講得有深度,還介紹一些生理學問題的由來和解決的途徑,重在啟發學生思考理解,提高創新能力。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還就“電壓鉗”、“膜片鉗”等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獎有關的一些著名的生理學實驗和理論進行了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充分了解研究機能學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實驗教學中強化實驗原理的教學
在生理學實驗教學中,同樣要精選實驗內容,并將其內容組合成若干組實驗,如:神經干的動作電位的引導、不應期的測定、神經傳導速度、復合動作電位的分離等組成一組實驗。在開放實驗室的條件下,讓學生反復訓練。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實驗教學也要符合理科生理學教學的特點,強調掌握這組實驗所涉及的電生理學的理論背景和技術方法的原理,并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加以運用。另外,生理學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講授與生理學有關的實驗原理,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與實驗技術和操作方法有關的物理學、化學等相關原理。這樣的實驗教學,才能為理科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和今后從事科學研究,打下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
經過長期理科生理學教學的實踐和認真的教學研究,我們認為與上述兩方面教學改革實踐相關聯的理科生理學的教學,應該具備三大特點:
第一,如果說物理學是研究一般物質運動規律的科學,那么生理學則是研究有生命現象的物質運動規律的科學。因此在理科生理學教學中重點講授生理學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和研究方法,結合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理論深入講解生命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生理學的一般原理,正是理科生理學教學的重點所在。
第二,生理學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從研究方法和知識的獲得來說,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從這個意義上講,怎么強調生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都不為過。
在理科生理學的實驗教學中,最為重要是實驗原理的教學和運用,以及學習電生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生理實驗數據的采集和分析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也要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
第三,生理學的發展與其他自然科學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并且相互促進。其他自然科學的發展,以及新的技術不斷被用于生理實驗,使生理學的研究日益深入,生理學的知識和理論不斷更新。因此理科生理學的教學應強調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與融合,讓學生明白物理學、化學和其他學科的理論是如何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加以運用的,了解自然科學的相通與相關性。這是理科生理學教學的又一特點。
當然從教學的角度來考慮,理科生理學的教學還應與本科教學體系中的動物學、生物化學、神經生物學等課程相互協調和銜接。
總之,理科生理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希望能夠不斷總結教學實踐的經驗,緊跟學科的發展,把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趙以炳,陳守良.關于改進理科生物學基礎課的建議[J].生理科學進展,1980,11:86-87.
[2]G..E.艾倫[美]著,譚茜,田鉻,王云松譯.二十世紀的生命科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