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殘疾人日常護理知識

殘疾人日常護理知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殘疾人日常護理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殘疾人日常護理知識

殘疾人日常護理知識范文第1篇

    第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應當動員社會力量,幫助殘疾人、支持殘疾人事業,協調做好殘疾人工作。

    各級殘疾人聯合會承擔同級人民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的日常工作,負責檢查《殘疾人保障法》及本辦法的實施。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殘疾人保障法》及本辦法的規定,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殘疾人工作。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殘疾人事業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根據當地國民經濟發展情況逐步增加。

    各級社會福利有獎募捐機構應從所籌集的資金中提取20%以上的比例,劃撥給同級殘疾人聯合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截留和侵占用于殘疾人事業的資金和物資。

    第四條  經戶籍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醫院鑒定為殘疾的人員,由縣級殘疾人聯合會發給殘疾人證。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發展殘疾人事業的計劃,組織力量實施,確保完成國家分配的康復任務。

    第六條  省、市以及有條件的縣應當設立殘疾人康復中心。縣級以上人民醫院應當設立康復科室,開展康復醫療與訓練、科學研究、人員培訓工作。

    第七條  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支持社會團體及個人舉辦殘疾人康復醫療機構,對殘疾人進行護理治療和功能訓練。

    第八條  衛生、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門和殘疾人聯合會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對從事康復工作的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向殘疾人及其親屬和志愿工作者普及康復知識,傳授康復方法。

    第九條  各級殘疾人聯合會建立殘疾人用品用具供應服務站網絡,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予以扶持,保障殘疾人用品用具的供應。

    殘疾人購置輔助器械有困難的,由所在單位給予補助;沒有工作單位的,可以向當地民政部門申請補助。

    第十條  開展殘疾人康復工作的業務經費,由各級人民政府解決。

    殘疾人康復費用,屬公費醫療、勞保范圍的,按有關規定辦理;不屬此范圍的,由本人或合作統籌醫療負擔;本人負擔有困難的,由當地民政部門給予適當補助。

    第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作為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統一規劃,組織實施,使殘疾人教育事業與殘疾人入學需求相適應。

    第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殘疾人教育經費列為教育事業費的組成部分,隨教育經費的增加逐年遞增。每年征收的教育附加費中,應當撥出一定比例用于殘疾人教育。

    政府鼓勵社會力量捐資興辦殘疾人教育學校。

    第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鼓勵殘疾人學習文化知識。普通學校必須招收能適應學習生活的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學習。接受義務教育的殘疾學生,學校應當減半收取雜費。接受非義務教育(包括各類職業培訓)的殘疾人,生活有困難的,學校應當適當減收學費、雜費。

    第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鼓勵教育工作者從事殘疾人教育工作。從事殘疾人教育工作的教職工享受特教津貼;從事殘疾人教育工作滿25年以上,并在殘疾人教育崗位退休的教職工,可繼續享受殘疾人教育津貼。

    各級殘疾人聯合會舉辦的殘疾人職業培訓中心(學校)、聾兒聽力語言康復中心(部、點)的教師納入教師序列管理,其工資、福利、職稱晉升等與殘疾人教育教師同等待遇。

    第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殘疾人聯合會可以舉辦福利性企業、事業和按摩醫療機構,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

    第十六條  殘疾人自行組織起來從業或自謀職業的,工商、金融、稅務等有關部門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照顧。

    第十七條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各種經濟組織等(包括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按不低于本單位在職人員總數的1.5%安排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就業。

    第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農村基層組織,應當組織和扶持農村殘疾人從事生產勞動,并將貧困殘疾人列為扶貧對象給予特別扶持,在扶貧資金和物資上給予優先安排和照顧。

    第十九條  殘疾人職工所在單位,應當為殘疾人職工提供適合其特點的安全生產條件和勞動保護,并對殘疾職工進行崗位技術培訓,提高其勞動技能和技術水平。

    第二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生活有困難的殘疾人,應當通過多種途徑予以救濟、補助。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定扶養人又無生活來源的殘疾人,家居城鎮的,由民政部門予以救濟或者供養;家居農村的,由鄉人民政府予以救濟或者供養。

    第二十一條  殘疾人參加縣以上有關部門舉辦的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的經費,由當地人民政府解決。殘疾人在集訓、演出和比賽期間,所在單位應當保障其福利待遇不變。

    第二十二條  省、市、縣各類綜合性文化、體育活動中心或場所,應當因地制宜地開辟適合殘疾人活動的場所和環境。有條件的市、縣可以建立殘疾人活動中心。

    第二十三條  公共文化、體育活動場所應當對殘疾人提供優惠服務。殘疾人有組織地使用文化、體育設施,應當給予優待,減免費用。

    第二十四條  報刊、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單位應當逐步開辟殘疾人專欄和專題節目,有關殘疾人的電視新聞和其他影視節目,應當逐步采用中文字幕和手語形式。

    第二十五條  為了配合“全國助殘日”活動,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應當開展為殘疾人辦實事、做好事活動。

    “國際殘疾人日”、“國際聾人節”、“國際盲人節”、“全國助殘日”和國家規定的節日,公園對殘疾人免收門票。

    第二十六條  全社會應當關心殘疾人的婚姻家庭幸福。殘疾人夫妻分居兩地的,有關部門應當幫助他們解決分居問題。

    第二十七條  新建、擴建城市道路、車站、碼頭、商場、賓館、影劇場等公共活動場所,應當進行無障礙設計和建設;現有大中型公共場所不方便殘疾人進出的通道,應當逐步增設無障礙設施并設立國際通用的無障礙標志。

    第二十八條  鐵路、民航、公路、航運等公共交通部門和衛生醫療機構、公用事業單位,應當為殘疾人提供優先服務。

殘疾人日常護理知識范文第2篇

一、家庭服務政策的提出

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推進,由于個人和傳統組織承受風險和解決困難的能力日趨減弱,積聚社會力量解決這一風險的工作變得重要和迫切,西方制度性的社會福利開始被推行。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西方國家經歷了一個社會福利迅速擴大的時期,并出現了各種與家庭津貼和家庭服務相關的政策,其社會服務的范圍幾乎覆蓋了所有個人和家庭所不能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家庭服務政策,是指對家庭服務的政策支持,其基點是基于對家庭這一服務平臺重要性、家庭服務功能變化的認識,也是對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照護責任,在家庭與政府之間的界定。具體來說,家庭服務政策是指政府為支持家庭服務所制定的政策、法規。從宏觀來講,包含所有政府支持家庭的政策措施,包括對家庭社會價值的導向、家庭的社會法律地位,政府、家庭成員職責的確定,道德文化宣傳上的倡導及實際服務資源的政策支持。

從政策支持的方式來說,既有針對家庭服務功能弱化,對其服務對象的直接支持,即家庭功能部分外移,實行社會化;也包括基于家庭服務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對提供服務的家庭成員服務行為的政策支持。從政策規范的指向來說,既包涵對家庭成員服務應盡職責的規定、規范;更指向政府在其中職責的積極承擔。

具體來說,家庭服務政策的制定應包涵對以下問題的考慮:

著力維持家庭穩定、促使家庭履行應有職責和發揮功能,是家庭服務政策的核心理念。家庭服務政策從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以何種程度去介入家庭是有講究的,它決定著是支持還是弱化家庭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任何在家庭以外建立起來的正規的社會保護制度都不能取代家庭的功能和責任。我們應從維護、引導、支持家庭穩定、家庭社會功能發揮,尤其從家庭在老人照護、兒童教育、殘疾人護理等獨特優勢的角度,積極推進家庭服務政策的建立、發展和完善。

滿足家庭需要、積極支持家庭履行職責,是家庭服務政策的基本導向。家庭服務政策不應再停留在簡單道德倡導或強制其履行職責上,或借口經濟原因推責。面對家庭服務功能的客觀弱化,若政府沒有采取實質性支持,介入其中,勢必影響家庭的穩定及家庭服務提供者的生活和工作,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基于對家庭功能及其需要的客觀評估,由簡單地強調家庭成員責任承擔,轉為積極、實質性的政策支持。

支持家庭成員服務行為、維護承擔服務成員的權益,是家庭服務政策的主要內容。對家庭成員服務行為的支持,主要是由家庭服務對于被照護者的特殊意義(情感需求、歸屬感、人格發展等)決定的。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家庭照護的社會成本最低。從我國現行的服務體系導向來看,居家養老被認為是我國老年人主流的養老方式;家庭寄養、家庭護養也是社會著力倡導的對孤兒、殘疾人等群體的護養方式。這種養老或護養方式的實施,客觀上都跟家庭成員密切相關。

體現服務的特殊依賴性、予以全方位的扶持,是家庭服務政策的重要特點。跟經濟、基本生活保障相比,服務的保障要復雜的多,服務的完成需要依賴多方面的條件:一是一定的經濟支撐;二是專業人員和專業知識技能的支持;三是住房保障。

強調家庭成員服務職責和行為,并予必要規范,是家庭服務政策的組成部分。對家庭成員服務職責的強調和規范,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的:一是家庭服務的重要、不可替代性;二是家庭成員間相互責任的承擔;三是我國的老齡人口總量大,程度深。政府一時難以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高標準的保障條件,需要家庭共同來承擔和分擔。

二、實施家庭服務政策之建議

第一,確立家庭服務政策的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社會福利事業中存在的問題,其背后是欠缺對家庭問題的認識,缺乏對家庭在社會發展中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各級政府部門沒有確立起家庭和家庭服務政策的理念,導致在制訂社會福利制度、設計社會政策時,沒有給予家庭應有的重視;有的政策還造成了分裂家庭而不是促進家庭的后果,即消極的作用。因此,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宣傳,提高政府部門、社會各方對家庭重要性的認識,自覺把家庭服務作為重要的工作領域,以此推動家庭服務政策研究和落實。

第二,加強家庭服務的組織和法規建設。家庭服務是全新的工作領域。推動這項工作,需要在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從組織、制度層面人手。目前,我國政府沒有專門負責家庭政策的職能部門,相應的政策分散在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衛生、教育、人口和計劃生育、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委,以及總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眾團體。由于部門各司其職,對于老人、殘疾人、兒童的照顧政策,不盡完全一致。這不利于社會福利制度建設的。建議設立家庭問題的協調機構,從戰略層面討論研究有關家庭服務,制訂政策法規,使家庭服務成為國家行動。

第三,建立適度普惠的家庭服務補貼制度。家庭服務政策要加快制度建設步伐,從“補缺型”、“剩余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要通過梳理現有老人、殘疾人、兒童家庭服務政策,進行相應的歸并和改革,使之更為清晰和可執行,重點是老人服務政策。我們可以建立統一的老年服務補貼政策;建立殘疾人家庭補助政策;探索構建兒童家庭補貼政策;探索建立免費的家庭服務培訓制度。

第四,形成社區、機構和家庭相互聯系的服務網絡。社區、機構和家庭是支持、落實社會福利政策的三個平臺。三者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社區和機構服務功能的清晰和科學定位,對家庭服務系統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機構發展要走出片面追求床位數的誤區,發揮骨干作用。社區應拓展服務對象,提供符合居家不同層次需要的老年服務。可借鑒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做法,為居家老人提供的支援包括家務助理服務、老人日間護理中心、社康護理服務以及惠及所有老人的長者安居服務。同時,提高家庭服務的專業性和服務質量。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對養老服務體系的安排,一般為“9073”或“9064”,意謂90%的老人在家養老,7%或6%的老人社區養老,3%或4%的老人機構養老。如果政府、機構不能對家庭服務成員進行專業技術訓練,如果政府不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對社區為老設施建設,提高社區為老服務人員的能力,那么這90%的老人和傳統的養老就沒有區別,這樣的養老服務體系就是不成功的。

第五,增設并強化對家庭成員服務行為的政策支持。家庭服務成員,指在居家環境下負責為需要照護的家庭成員提供生活照料、情感溝通、康復訓練和教育的人。無論對被照護者,還是對家庭服務成員來說,出臺針對家庭成員服務行為的支持政策顯得十分必要,這些政策措施是新型社會福利體系必不可少的。具體的政策內容可以包括:在經濟保障方面,對三代或二代以上均已60歲的同堂家庭給予個人所得稅方面的費用扣除,或者給予財政補貼。在原有各種保障的基礎上,增加對有高齡老人的貧困家庭的補助金額。在福利服務方面,凡贍養年邁父母的家庭,有優先使用社會服務設施的權利。兩代均已60歲以上的家庭,優先進入養老機構。在人力資源的保障方面,鼓勵家庭成員進行照料,給予家有80歲以上老人的家庭一定的年假,或者相應的護理補貼。建立家庭社會工作者支持制度,對于養老照護出現困難的家庭,通過專業社會工作者給予指導。在宣傳教育方面,主要是加強傳統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弘揚家庭服務的先進典型,以此創造一個孝敬老人的和諧環境。

注釋:

殘疾人日常護理知識范文第3篇

第一條為了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發展殘疾人事業,保障殘疾人平等地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

殘疾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

殘疾標準由國務院規定。

第三條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

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禁止基于殘疾的歧視。禁止侮辱、侵害殘疾人。禁止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貶低損害殘疾人人格。

第四條國家采取輔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對殘疾人給予特別扶助,減輕或者消除殘疾影響和外界障礙,保障殘疾人權利的實現。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殘疾人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領導,綜合協調,并將殘疾人事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

國務院制定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綱要,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綱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使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殘疾人工作的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有關部門做好殘疾人事業的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密切聯系殘疾人,聽取殘疾人的意見,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殘疾人工作。

第六條國家采取措施,保障殘疾人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制定法律、法規、規章和公共政策,對涉及殘疾人權益和殘疾人事業的重大問題,應當聽取殘疾人和殘疾人組織的意見。

殘疾人和殘疾人組織有權向各級國家機關提出殘疾人權益保障、殘疾人事業發展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第七條全社會應當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支持殘疾人事業。

國家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殘疾人提供捐助和服務。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做好所屬范圍內的殘疾人工作。

從事殘疾人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人員,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努力為殘疾人服務。

第八條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及其地方組織,代表殘疾人的共同利益,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團結教育殘疾人,為殘疾人服務。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及其地方組織依照法律、法規、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開展殘疾人工作,動員社會力量,發展殘疾人事業。

第九條殘疾人的扶養人必須對殘疾人履行扶養義務。

殘疾人的監護人必須履行監護職責,尊重被監護人的意愿,維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

殘疾人的親屬、監護人應當鼓勵和幫助殘疾人增強自立能力。

禁止對殘疾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殘疾人。

第十條國家鼓勵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殘疾人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履行應盡的義務,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第十一條國家有計劃地開展殘疾預防工作,加強對殘疾預防工作的領導,宣傳、普及母嬰保健和預防殘疾的知識,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預防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機制,針對遺傳、疾病、藥物、事故、災害、環境污染和其他致殘因素,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采取措施,預防殘疾的發生,減輕殘疾程度。

國家建立健全殘疾人統計調查制度,開展殘疾人狀況的統計調查和分析。

第十二條國家和社會對殘疾軍人、因公致殘人員以及其他為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致殘的人員實行特別保障,給予撫恤和優待。

第十三條對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顯著成績的殘疾人,對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發展殘疾人事業、為殘疾人服務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十四條每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全國助殘日。

第二章康復

第十五條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康復服務的權利。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為殘疾人康復創造條件,建立和完善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并分階段實施重點康復項目,幫助殘疾人恢復或者補償功能,增強其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第十六條康復工作應當從實際出發,將現代康復技術與我國傳統康復技術相結合;以社區康復為基礎,康復機構為骨干,殘疾人家庭為依托;以實用、易行、受益廣的康復內容為重點,優先開展殘疾兒童搶救性治療和康復;發展符合康復要求的科學技術,鼓勵自主創新,加強康復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為殘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復服務。

第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興辦殘疾人康復機構。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組織和指導城鄉社區服務組織、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殘疾人組織、殘疾人家庭和其他社會力量,開展社區康復工作。

殘疾人教育機構、福利性單位和其他為殘疾人服務的機構,應當創造條件,開展康復訓練活動。

殘疾人在專業人員的指導和有關工作人員、志愿工作者及親屬的幫助下,應當努力進行功能、自理能力和勞動技能的訓練。

第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根據需要有計劃地在醫療機構設立康復醫學科室,舉辦殘疾人康復機構,開展康復醫療與訓練、人員培訓、技術指導、科學研究等工作。

第十九條醫學院校和其他有關院校應當有計劃地開設康復課程,設置相關專業,培養各類康復專業人才。

政府和社會采取多種形式對從事康復工作的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向殘疾人、殘疾人親屬、有關工作人員和志愿工作者普及康復知識,傳授康復方法。

第二十條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組織和扶持殘疾人康復器械、輔助器具的研制、生產、供應、維修服務。

第三章教育

第二十一條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殘疾人教育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統一規劃,加強領導,為殘疾人接受教育創造條件。

政府、社會、學校應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殘疾兒童、少年就學存在的實際困難,幫助其完成義務教育。

各級人民政府對接受義務教育的殘疾學生、貧困殘疾人家庭的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并給予寄宿生活費等費用補助;對接受義務教育以外其他教育的殘疾學生、貧困殘疾人家庭的學生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資助。

第二十二條殘疾人教育,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方針,保障義務教育,著重發展職業教育,積極開展學前教育,逐步發展高級中等以上教育。

第二十三條殘疾人教育應當根據殘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按照下列要求實施:

(一)在進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同時,加強身心補償和職業教育;

(二)依據殘疾類別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

(三)特殊教育的課程設置、教材、教學方法、入學和在校年齡,可以有適度彈性。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殘疾人的數量、分布狀況和殘疾類別等因素,合理設置殘疾人教育機構,并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捐資助學。

第二十五條普通教育機構對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人實施教育,并為其學習提供便利和幫助。

普通小學、初級中等學校,必須招收能適應其學習生活的殘疾兒童、少年入學;普通高級中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必須招收符合國家規定的錄取要求的殘疾考生入學,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招收;拒絕招收的,當事人或者其親屬、監護人可以要求有關部門處理,有關部門應當責令該學校招收。

普通幼兒教育機構應當接收能適應其生活的殘疾幼兒。

第二十六條殘疾幼兒教育機構、普通幼兒教育機構附設的殘疾兒童班、特殊教育機構的學前班、殘疾兒童福利機構、殘疾兒童家庭,對殘疾兒童實施學前教育。

初級中等以下特殊教育機構和普通教育機構附設的特殊教育班,對不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

高級中等以上特殊教育機構、普通教育機構附設的特殊教育班和殘疾人職業教育機構,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實施高級中等以上文化教育、職業教育。

提供特殊教育的機構應當具備適合殘疾人學習、康復、生活特點的場所和設施。

第二十七條政府有關部門、殘疾人所在單位和有關社會組織應當對殘疾人開展掃除文盲、職業培訓、創業培訓和其他成人教育,鼓勵殘疾人自學成才。

第二十八條國家有計劃地舉辦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師范院校、專業,在普通師范院校附設特殊教育班,培養、培訓特殊教育師資。普通師范院校開設特殊教育課程或者講授有關內容,使普通教師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識。

特殊教育教師和手語翻譯,享受特殊教育津貼。

第二十九條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組織和扶持盲文、手語的研究和應用,特殊教育教材的編寫和出版,特殊教育教學用具及其他輔助用品的研制、生產和供應。

第四章勞動就業

第三十條國家保障殘疾人勞動的權利。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殘疾人勞動就業統籌規劃,為殘疾人創造勞動就業條件。

第三十一條殘疾人勞動就業,實行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針,采取優惠政策和扶持保護措施,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使殘疾人勞動就業逐步普及、穩定、合理。

第三十二條政府和社會舉辦殘疾人福利企業、盲人按摩機構和其他福利性單位,集中安排殘疾人就業。

第三十三條國家實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制度。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并為其選擇適當的工種和崗位。達不到規定比例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保障殘疾人就業義務。國家鼓勵用人單位超過規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

殘疾人就業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三十四條國家鼓勵和扶持殘疾人自主擇業、自主創業。

第三十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農村基層組織,應當組織和扶持農村殘疾人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和其他形式的生產勞動。

第三十六條國家對安排殘疾人就業達到、超過規定比例或者集中安排殘疾人就業的用人單位和從事個體經營的殘疾人,依法給予稅收優惠,并在生產、經營、技術、資金、物資、場地等方面給予扶持。國家對從事個體經營的殘疾人,免除行政事業性收費。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確定適合殘疾人生產、經營的產品、項目,優先安排殘疾人福利性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并根據殘疾人福利性單位的生產特點確定某些產品由其專產。

政府采購,在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購買殘疾人福利性單位的產品或者服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開發適合殘疾人就業的公益性崗位。

對申請從事個體經營的殘疾人,有關部門應當優先核發營業執照。

對從事各類生產勞動的農村殘疾人,有關部門應當在生產服務、技術指導、農用物資供應、農副產品購銷和信貸等方面,給予幫助。

第三十七條政府有關部門設立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為殘疾人免費提供就業服務。

殘疾人聯合會舉辦的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應當組織開展免費的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和職業培訓,為殘疾人就業和用人單位招用殘疾人提供服務和幫助。

第三十八條國家保護殘疾人福利性單位的財產所有權和經營自,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在職工的招用、轉正、晉級、職稱評定、勞動報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不得歧視殘疾人。

殘疾職工所在單位應當根據殘疾職工的特點,提供適當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并根據實際需要對勞動場所、勞動設備和生活設施進行改造。

國家采取措施,保障盲人保健和醫療按摩人員從業的合法權益。

第三十九條殘疾職工所在單位應當對殘疾職工進行崗位技術培訓,提高其勞動技能和技術水平。

第四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殘疾人勞動。

第五章文化生活

第四十一條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平等參與文化生活的權利。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鼓勵、幫助殘疾人參加各種文化、體育、娛樂活動,積極創造條件,豐富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十二條殘疾人文化、體育、娛樂活動應當面向基層,融于社會公共文化生活,適應各類殘疾人的不同特點和需要,使殘疾人廣泛參與。

第四十三條政府和社會采取下列措施,豐富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通過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圖書、網絡等形式,及時宣傳報道殘疾人的工作、生活等情況,為殘疾人服務;

(二)組織和扶持盲文讀物、盲人有聲讀物及其他殘疾人讀物的編寫和出版,根據盲人的實際需要,在公共圖書館設立盲文讀物、盲人有聲讀物圖書室;

(三)開辦電視手語節目,開辦殘疾人專題廣播欄目,推進電視欄目、影視作品加配字幕、解說;

(四)組織和扶持殘疾人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娛樂活動,舉辦特殊藝術演出和殘疾人體育運動會,參加國際性比賽和交流;

(五)文化、體育、娛樂和其他公共活動場所,為殘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顧。有計劃地興辦殘疾人活動場所。

第四十四條政府和社會鼓勵、幫助殘疾人從事文學、藝術、教育、科學、技術和其他有益于人民的創造性勞動。

第四十五條政府和社會促進殘疾人與其他公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宣傳殘疾人事業和扶助殘疾人的事跡,弘揚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倡導團結、友愛、互助的社會風尚。

第六章社會保障

第四十六條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各項社會保障的權利。

政府和社會采取措施,完善對殘疾人的社會保障,保障和改善殘疾人的生活。

第四十七條殘疾人及其所在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參加社會保險。

殘疾人所在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殘疾人家庭,應當鼓勵、幫助殘疾人參加社會保險。

對生活確有困難的殘疾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

第四十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對生活確有困難的殘疾人,通過多種渠道給予生活、教育、住房和其他社會救助。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家庭,應當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

各級人民政府對貧困殘疾人的基本醫療、康復服務、必要的輔助器具的配置和更換,應當按照規定給予救助。

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情況給予護理補貼。

第四十九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無勞動能力、無扶養人或者扶養人不具有扶養能力、無生活來源的殘疾人,按照規定予以供養。

國家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舉辦殘疾人供養、托養機構。

殘疾人供養、托養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不得侮辱、虐待、遺棄殘疾人。

第五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殘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便利和優惠。殘疾人可以免費攜帶隨身必備的輔助器具。

盲人持有效證件免費乘坐市內公共汽車、電車、地鐵、渡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盲人讀物郵件免費寄遞。

國家鼓勵和支持提供電信、廣播電視服務的單位對盲人、聽力殘疾人、言語殘疾人給予優惠。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逐步增加對殘疾人的其他照顧和扶助。

第五十一條政府有關部門和殘疾人組織應當建立和完善社會各界為殘疾人捐助和服務的渠道,鼓勵和支持發展殘疾人慈善事業,開展志愿者助殘等公益活動。

第七章無障礙環境

第五十二條國家和社會應當采取措施,逐步完善無障礙設施,推進信息交流無障礙,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創造無障礙環境。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無障礙環境建設進行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加強監督管理。

第五十三條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應當符合殘疾人的實際需要。

新建、改建和擴建建筑物、道路、交通設施等,應當符合國家有關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準。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國家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規定,逐步推進已建成設施的改造,優先推進與殘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的改造。

對無障礙設施應當及時維修和保護。

第五十四條國家采取措施,為殘疾人信息交流無障礙創造條件。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為殘疾人獲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

國家和社會研制、開發適合殘疾人使用的信息交流技術和產品。

國家舉辦的各類升學考試、職業資格考試和任職考試,有盲人參加的,應當為盲人提供盲文試卷、電子試卷或者由專門的工作人員予以協助。

第五十五條公共服務機構和公共場所應當創造條件,為殘疾人提供語音和文字提示、手語、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務,并提供優先服務和輔助。

公共交通工具應當逐步達到無障礙設施的要求。有條件的公共停車場應當為殘疾人設置專用停車位。

第五十六條組織選舉的部門應當為殘疾人參加選舉提供便利;有條件的,應當為盲人提供盲文選票。

第五十七條國家鼓勵和扶持無障礙輔助設備、無障礙交通工具的研制和開發。

第五十八條盲人攜帶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

第八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九條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殘疾人組織投訴,殘疾人組織應當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有權要求有關部門或者單位查處。有關部門或者單位應當依法查處,并予以答復。

殘疾人組織對殘疾人通過訴訟維護其合法權益需要幫助的,應當給予支持。

殘疾人組織對侵害特定殘疾人群體利益的行為,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依法查處。

第六十條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訟。

對有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確需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殘疾人,當地法律援助機構或者人民法院應當給予幫助,依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第六十一條違反本法規定,對侵害殘疾人權益行為的申訴、控告、檢舉,推諉、拖延、壓制不予查處,或者對提出申訴、控告、檢舉的人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其所在單位、主管部門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并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國家工作人員未依法履行職責,對侵害殘疾人權益的行為未及時制止或者未給予受害殘疾人必要幫助,造成嚴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第六十二條違反本法規定,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貶低損害殘疾人人格的,由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或者其他有關主管部門依據各自的職權責令改正,并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六十三條違反本法規定,有關教育機構拒不接收殘疾學生入學,或者在國家規定的錄取要求以外附加條件限制殘疾學生就學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并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第六十四條違反本法規定,在職工的招用等方面歧視殘疾人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殘疾人勞動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訟。

第六十五條違反本法規定,供養、托養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侮辱、虐待、遺棄殘疾人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殘疾人日常護理知識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老齡化;健康不安全;老年健康友好型;政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 C92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3-007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14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世界性的重大社會問題,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中葉就進入老齡化 社會,發展中國家也將在本世紀中后期迎來老齡化的高峰。中國從2000年之后,正式跨入老 齡化社會,不僅是老齡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更是世界上老齡人口增加最快的國家。這一基 本國情將對21世紀上半葉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國際競爭力乃至國家和社會安全產生 深刻影響。如何應對21世紀這一最緊迫、最嚴峻的挑戰,如何構建一個老年健康友好型的社 會,已不僅僅是為老年人群謀福求利的問題,更成為攸關當代社會全體人群未來切身利益、 進而如何營造一個和諧、公平、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社會問題和國家發展戰略問題。本文就進 入老年社會所面臨的老年健康不安全的嚴峻問題進行逐一分析,提出構建老年健康友好型社 會的基本政策框架和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

1 問題的提出

傳統意義上的健康主要強調生理功能的健全和生理機能的正常發展。而現代意義上的健康則 從生理、心理和社會多角度、綜合性地探討健康的機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 O)的定義,“健康 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完全的安寧狀態”,并以此作為衡量健康狀態的一般標準。

人類的健康發展隨疾病模式的轉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見圖1):

第一階段屬于典型傳統社會,表現為“三高一低”:高嬰兒死亡率、高老年人死亡率、高人 口死亡率、很低的人均預期壽命。根據安格斯•麥迪森[1]估計,1870年時全世界 人口預期壽命只有26歲,1950年時達到 49歲(見表1);而在1949年之前中國人口預期壽命不足35歲(國家統計局,1999)。

第二階段進入現代經濟增長階段,人類衛生條件改善,圍產期疾病、營養不良、傳染病 等疾 病得到有效控制,嬰兒死亡率明顯下降,老年死亡率在下降,人口死亡率不斷下降,人口預 期壽命明顯提高。

郝曉寧等:中國人口老齡化:健康不安全及應對政策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3期第三階段進入現展社會和老齡化社會,人類醫療水平提高,老年人的壽命延長,老年死 亡率大幅度下降,成為提高人類預期壽命的主要貢獻因素。在這個階段,由于生命周期的增 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老年健康成為主要關注的健康問題。

健康意味著人力資源系統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合理布局與有效調控,只有人群在心理、社 會健康的同時達到了軀體健康,才可能有效地進行經濟建設。但是人類并不是 自 然而然或自動地實現健康進步及其福利最大化的,卻無時不刻、無所不在地面臨健康不安全 的挑戰和威脅。

所謂健康不安全,就是指健康處于危險狀態、健康相關危險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或者健康 權利受到剝奪的情況,人群不能同時滿足心理、社會與軀體的完美健康狀態。對健康安全的 挑戰主要來自于社會變革與經濟轉型期生理、心理、環境與社會保障之間各種矛盾的沖突。 進入21世紀健康不安全正在成為人類不安全重大的挑戰,也是社會發展最突出的挑戰之一。 健康不安全表現為重疊的、多維的不安全現象(見圖2)。

2 我國老年健康不安全的表現與特征

根據健康及健康不安全的定義,可發現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等退化,大部分處于相對弱勢的 健康狀態,面臨健康不安全的風險最大。其特征表征如下:

2.1 生理功能與軀體健康維度

概括起來講,老年人生理健康狀況呈現出明顯的“一降三多”現象,即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健康疾患增多,慢性病增多,殘疾或因病致殘增多。

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目前有8.9%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而且,老年 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增加速 度明 顯:城市老年人不能自理 比例從1994年的5.3%增至2004年的6.9%,農村老年人從8.7%增至10.8%。[2]健康疾患增多,65歲以上老年人兩周患病率為338.3‰,兩周就診率為280.6‰,住院率為84 .1‰,均高于其他 年齡組別。醫院出院病人中60歲以上老人占27.1%,各種疾病等患病率均遠高于其他年 齡組人群。慢性疾病高發,已成為影響 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60%~70%的老年人有 慢性病史, 其中約50%的患者同時患有2種以上慢性疾病[4],慢性病患病率為538.8 ‰[3],是全人口的3.2倍,平均住院時間為非老年人的1.5倍。殘疾或因病致殘率高,2006年全國60歲及以上的殘疾人約有4 416萬人 ,占到了全部調查殘疾人總數的53%。[5] 60-64歲年齡組中,男性久病臥床患病 率為3.6%,女性為5.8%,而80歲以上年齡組更高達35.0%和50.8%。

2.2 精神需求與心理狀態維度

老年人在生理改變的同時,心理也發生著變化,如認知功能障礙、出現失落感、孤獨感、衰 老感、對疾病的擔憂、對死亡的恐懼、對兒女的期望,對應激事件的反應和處理改變以及自 評健康狀況差等現象。

老年人自評健康情況差,27.9%的城市老人認為自己健康狀況好;而在農村老年人僅 占 23.1%[6]。認知功能下降,調查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認知不健全的占38.9% [7]。大部分老年人有負性情緒[8],57%的老人對生活失去興趣,有 孤獨感 占50%,有抑郁感占45%,有衰老感占40%,55%有性格上的改變[9]。家庭“空巢化 ”也是影響老年人心理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10]。空巢老人普 遍 都有孤獨感,同時又伴有思念、自憐和無助等復雜的情感體驗[11]。

2.3 社會功能與社會適應維度

社會功能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會產生重要影響[12]。一般來講,老年人社會參與機會少、活動場所少,興趣愛好少,參與率低。[13]20 00年,城市和農村老年人生活的社區內沒有老年人活動室的分別占63.2%和59.2%,沒有運 動場所的分別占67.4%和80.5%,沒有老年大學的分別占74.7%和82.3%。城鄉老年人參與 太極拳、書畫、旅游、學電腦等活動的比例均不足10.0%。僅有3.3%的城市老人和0.4%的農 村老人參加老年大學,僅有5.7%的農村老人讀書看報。部分老年人精神需求難以得到充分滿 足,在宗教活動中尋求精神依托。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城市老年人對自己生活滿意的僅占 56.8%,在農村僅占42.0%[6]。

2.4 老年人社會保障情況

老年人享受退休金比例低。其中,78%的城市老年人享受退休金,年平均收入 為11 963 元;享受退休金的農村老年人占4.8%,享有集體養老補貼的僅 有0.4%,年平均 收入僅為2 722 元。[14]90%的老年人無法通過社會養老渠道獲得基本生活保障 。高達45.3%的 農村老人認為自己經濟沒有保障[15]。而且,由于商業養老保險近幾年才剛剛發展 起來,有商業養老保險收入的老年人還很少,[6]其對老年人經濟生活的作用微乎 其微。

老年人醫療保障覆蓋程度不高,并且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城市不能享受任何醫 療保障的老人為25.9%,而農村高達為55.3%。[14]醫療費用在消費支 出中比重高,20 06年城市老年人醫療費支出在消費結構中占8.8%,農村更占到10.7%;農村老年人中 非常擔心生病時沒錢醫治的比例為20%。

2.5 老年人貧困情況

老年人貧困狀況不容忽視,反貧困任重而道遠。老年貧困人口中的 85%分布在農村 ,城鎮老年人貧困發生率為2.5%,農村為8.5%,農村是城鎮的 3.4 倍。而且低保線附 近積聚了數量不少的城市老年人,他們雖然沒有生活在低保線以下,但是很容易由于突發的 事件陷入貧困 。[16]

貧困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對于生活狀況的自我評價也很低。關注貧困老年人, 特別是關注那些不享受離退休保障的老年人以及那些家中有病、殘而負擔很重的老年人家庭 ,應當是當前救助貧困工作當中的重點。

2.6 老年健康不安全的經濟負擔分析

老年健康不安全造成的身體疾患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主要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損失兩大類 。

根據2003年中國衛生服務調查所得的數據,[3]我們可以估算出老年人因疾病帶來 的經濟損失。疾病的直接經濟損失部分分為門診和住院費用兩大部分。對于65歲以上老年人 ,平均每人兩周門診次數為0.281次,次均總費用(包括醫療費用和其他費用)127元,據此 估計,每年因門診形成的總費用為874.6億元;平均每人住院次數0.084次,次均住院總 費用 (包括醫療費用和其他費用)為3904元,估計每年因住院導致的總費用為308.3億元。65歲 以上老年人因疾病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全部疾病損失的19.17%,占整個GDP的0.98%。這 還不包括未就診而采取自我醫療發生的費用。

老年健康不安全已成為當前突出的社會問題,不僅造成老年人身體痛苦、形成心理疾患、經 濟上遭受損失,而且,也帶來巨大的社會痛苦。因此,如何應對21世紀所面臨的老年人 口健康不安全的挑戰,構建老年健康友好型社會,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 老年健康不安全的對策研究與制度設計

老年人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是有限的人力資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他們不是 遠離社 會人群的孤立群體,同樣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力量。老年人不僅是消費者和“老有所養 ”的受養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生產者,是社會生產力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他們豐富的 閱歷,長期生產、工作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成了社會的共同財富。因此,構建老年 健康友好 型社會,充分發揮老年人在構建健康友好型社會中的積極作用,使之成為社會物質和精神財 富的再生點、增長點,這也是進一步實現個人的價值,提升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和 生活質量狀況一個非常實用非常有效的途徑。

有效的公共政策功能定位是改善公平、提高效率、促進發展。老年健康友好型社會政策體系 實質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公共政策的 趨向和政府作用是什么呢?我們認為必須要明確新的發展戰略,旨在促進老年人口乃至全社 會的健康發展,保障人類安全,縮小健康差距,消除健康貧困。也就是通過制定和發展一系列有利于消除老年健康不安全的政策及體系目標,使有限的衛生資源得到充分 利用,極大程度地改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在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群之間的可及性,縮小 因貧富不均形成的健康差距和享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差距,進而提高全體人民的健康 水平與社會整體發展水平。 具體講,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內容:

(1)投資老年公共健康,建立服務均等化的公共衛生體系。第一,控制重大傳染性疾病。老年人由于其生理機體功能的下降,健康脆弱性增 強,相對 更容易成為傳染病的攻擊靶目標人群。政府應該加大對重大傳染病的控制,加強傳 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的全面控制,保護人群的整體健康。

第二,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涉及老年人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預防保健工 作、社區老年人健康檔案的建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及管理工作以及對老年人健康進 行風險評估等等。

第三,開展老年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健康促進被認為是老年性疾病的重要防治措施和手段 。[17]是投資少、收益大、實現“健康的老年,提高其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主要包括飲食、運動、心理和慢性病管理,以及有關健康觀 念 的內容。

(2)建立“廣覆蓋、高效率、適度水平”的老年疾病醫療救治救助體系。老 年疾病治療服務產業主要包括老年門診、老年醫院以及提供老年疾病治療藥品與器材等等。在宏觀衛生區 域規劃的基礎上,依托現有地域布局和設置老年醫院,或是在醫院里建設特色的老年專科門 診,設立就診綠色通道,實現老年人就診優先制度。

同時,大力發展以社區醫療為依托的綜合老年醫療服務網絡體系,使其有能力向老 年人提供 慢性病與常見病的診治等服務,并逐步形成以社區為依托、不同等級醫療服務機構 相結合的 老年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老年患者在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健康照顧機構之間的雙 向轉診機制。

(3)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適宜推廣的老年健康技術體系。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提 供更為先進的工具與手段,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在醫學上的應用為疑難雜癥的解決提供了可能 ,能夠幫人們解除或緩解病痛,提高生命生活質量。以科技計劃為依 托,以科技成果的 集成創新、推廣應用為重點,加速健康科技工作重心前移、重點下移。緊緊圍繞人民健康對 科技的需求,集成、調動國內外一切可以應用的科技要素,為人民健康服務,逐步形成“學 健康知識、用健康技術、促健康快樂”的良好氛圍。

(4)開拓老年醫學科學研究與開發體系。①要加強老年醫學教 育學科建設:在高等醫學院校開設老年醫學課程,對醫學生和進修生開展老年醫學教育。在 中等醫學教育層面上,應堅持面向農村、面向基層的辦學方針,大力培養老年醫學方面的中 級衛生技術人員。同時,要加大在職教育及崗位教育,大力提倡對在職醫學人員的再培訓與 教育,提高其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②大力開發老年衛生領域人力資源:積極擴大老 年衛生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人才交流,有計劃、有步驟地引進有利于老年衛生事業發展的技術 、人才、資金、信息和現代化經營管理經驗,不斷開展新技術研究,促進老年衛生專業技術 骨干的培養。重視衛生技術勞務價值,提高老年衛生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益。通過擴大社會服 務、有償服務、掛牌服務、業余服務和兼職服務,把高技術引向基層、農村,更好地滿足不 同層次的醫療保健需求。

(5)建立市場調節的老年健康服務產業體系。老年健康服務產業體系的發展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促進老年保健產品器械等服務提 業的發展,促進老年健康體育產業的發展,以及加快老年疾病護理與康復產業的發展。這方 面的服務主要包括:家庭病床和護理、健康咨詢、康復中心和臨終關懷以及提供醫療護理和 保健器材等等。政府可開辦福利性老年公寓、托老機構作為家庭養老及獨居養老的補充。同 時,大力鼓勵社會力量承辦或舉辦養老機構,補充并完善老年健康養老服務市場。

通過發展老年健康服務產業,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增進晚年生活的幸福; 有助于促進保障的社會化,解除老人的后顧之憂;能夠有效地緩解因家庭結構 功能的變化而出現的老年人生活照料問題,使老年人在難以得到家庭照料的情況下,能夠得 到社會的幫助,從而使他們能夠安度晚年。發展老齡產業,不僅能為老年人服務,更好地滿 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提高其生活質量,還能擴大就業機會,體現國家的文明和進 步,促進社會共融[18]。

(6)建立注重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在公平與效率,積累與儲蓄, 發 展與穩定之間做出恰當的權衡。根據這個原則,結合我們目前的國情,通過社會救濟、優撫 安置、社會服務、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來轉移,借助國家、社會、集體、個人和家庭四種力 量,達到構建多層次、分階段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農村與城市有機銜接的三維社會保障 體系的目的。

保障體系由最低保障、基本保障與補充保障三部分構成。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礎上,完 善基本養老保障,并實行由家庭或個人購買補充保險作為保障體系有益而必要的補充,以完 善整個保障體系的構建。

在城鎮加快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養老保險體系的步伐,完善基本養老金的正常 調整機制 ,多渠道聚集社會保障基金,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在農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家 庭贍養、 土地保障和社會扶持相結合的“三位一體”農民養老保障體系,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對老年 人的集體福利制度。

按照政府救濟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多項目的貧困老人救助體系 。通過政府救濟和社會互助 ,多渠道籌集資金,對特殊困難的老人實行臨時性救助,大力倡導多種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溫 暖活動,確實解決“老有所養”這一老年人最基本的問題。

要加快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改善醫療條件,完善并加強貧困老年人醫療救助制度。滿足老年 人最基本的醫療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為疾病導致個人及家庭經濟“因病返貧”。

(7)加強與經濟發展匹配的社會支持體系建設。改善并加強健康環境設施:首先要為居民提供安全用水設施和基本衛生設施。國家要繼續縮小城鄉在基礎衛生設施上的差別,給予政策和財力支 持,以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贏得抗擊疾病的勝利。其次,要為改善老年居民健康創造一些必要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老年人體 育場所及設施建設的投入,將其作為構建群眾性、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的重中之重,政府支持與社會興辦相結合,合理整合社會資源,突破資金和場地的“瓶頸”。

加強信息、文化、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建設,構建健康友好型老年社會。充分利用 現代科技 的力量,發揮信息傳遞在老年健康友好社會中的重要性,嘗試建立健康管理信息平臺,便于 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獲得各種健康相關信息,實現自我健康管理。大力弘揚尊老敬老的優良文 化傳統,創造有利于老年人繼續接受教育文化環境,促進整個社會健康向上發展。完善老年 人相關權益的法律體系建設,用法律的手段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加強相關政策法規體系 的制定,不斷完善老年政策的配套與銜接政策,并努力將其落實到實處,在全社會創造一個 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圍。

4 結 論

我國老齡化的速度、規模、表現和特征,是我國基本國情的重要方面之一。應對老 年健康不 安全、建設老年健康友好型社會是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經濟又好又快和可持續發展的發 展戰略問題。受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等因素影響,我國老年健康不安全在生理功能與軀體健 康、精神需求與心理狀態、社會功能與社會適應、老年人社會保障、老年人貧困等維度都存 在一些突出的問題。65歲以上老年人的疾病負擔分析,老年人因病直接經濟損失占全部疾病 損失的1/5,約占整個GDP的1%。應對老年健康不安全的挑戰,應從以下七個方面構建和設計 我國的積極老齡化政策體系:第一,投資老年公共健康,建立服務均等化的公共衛生體系, 如提供公共衛生服務,防控重大傳染性疾病和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等;第二,建立“廣覆蓋 、高效率、適度水平”的老年疾病醫療救治救助體系,特別是要加強以社區醫療為依托的綜 合老年醫療服務網絡體系;第三,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適宜推廣的老年健康技術體 系;第四,開拓老年醫學科學研究與開發體系,如加大投入推動老年醫學學科建設、人力資 源培養等;第五,建立市場調節的老年健康服務產業體系,包括各種為老服務和產品;第六 ,建立注重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老年醫保和救助的覆蓋面和受益面;第七,加強與經 濟發展匹配的社會支持體系建設,營造全社會敬老、為老的環境、文化和社會支持網絡。(編輯:于 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安格斯•麥迪森,伍曉鷹等譯.世界經濟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8. [Angus Maddison.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M].Beijing: Pekin g University Press,2003.18.]

[2]湯哲,項曼君.北京市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評價與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 01,( S1):92-96.[Tang Zhe,Xiang Manjun. SelfRate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of the Elderly in Beijing: An Analysis on Related Factors [J]. Chinese Journalof Population Science, 2001,(S1): 92-96.]

[3]衛生部信息統計中心.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172-215.[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ofHea lth Ministry P.R.C..The Report on the 3rd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Investigationand Analysis[M].Beijing: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ress,2004.172-215.]

[4]呂樺,李盛,倪宗瓚.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狀況及對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安徽 醫科大學學報,2001, 36(1):29-32. [Lü Hua,Li Sheng,Ni Zongzan.The status of ch ronic conditions among the elderly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related to ADL ofold people[J].Acta Universitis Medicinalis Anhui,2001,36(1):29-32.]

[5]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領導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6年第二次全國 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6,12(12):1013.[Leading G roup of the Second China National Sample Survey on Disability, National Bureau o 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muniqué on Major Statistics o f the Second China National Sample Survey on Disability[J].Chinese Journal of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2006,12(12):1013.]

[6]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中國城鄉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分析[M].北京:中國 標準出版社,2003.[China Research Center on Ageing. Data Analysis of the Samplin g of Survey of the Aged Population in China [M].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 ina,2003.]

[7]李志武,黃悅勤,柳玉芝.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認知功能及影響因素調查[J].第四軍醫 大學學報,2007,28(16): 1518-1522.[Li Zhiwu,Huang Yueqin,Liu Yuzhi.Survey on co gnitive fun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ged people over 65 years old inChina[J].Journ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2007,28(16): 1518 -1522.]

[8]周運生,劉蘭,郭忠琴,等.銀川市公寓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分析[J].寧夏醫學院學報, 2003, 25(1):19-21.[Zhou Yunsheng, Liu Lan,Guo Zhongqin,et al. Survey on Life Q ualities Among Old Residents Housing in Apartments Located in Municipal Districtin Yinchuan[J].Journal of Ningxia Medical College, 2003, 25(1):19-21.]

[9]鐘華蓀,肖柳紅,李宗亮,等.廣州城區老年人生活質量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 志,199 8,33(6): 314-317.[Zhong Huasun,Xiao Liuhong,Li Zongliang,et al. A Survey of el der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in Guangzhou City [J].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1998, 33(6):314-317.]

[10]羅惠芳.空巢家庭問題的研究現狀[J].現代護理,2006,l2(7):601-603.[ Luo Huifang.Research on Problems of Emptynest Family[J], Modern Nursing,2006 ,l2(7):601-603.]

[11]丁海霞.空巢危機悄然來臨[J].現代養生,2005,(3):10-11.[Ding Haixia. TheCrisis of Empty Nest Families Has Come Stealthily [J]. Health Care Today, 2005 , (3):10-11.]

[12]曾爾亢,梁淵,王紅,等.老年人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 冊,2003,20(2):80-81.[Zeng Erkang,Liang Yuan,Wang Hong,et al. Study on Qualityof Life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on Quality of Life of Aged People[J].Foreign M edical Sciences. Social Medicine Section,2003,20(2):80-81.]

[13]田雪原.大國之難――當代中國的人口問題[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Tia n Xueyuan. China's ProblemsPopulation [M]. Beijing: Jin RI Zhong Guo Press,1997.]

[14]郭平,陳剛.2006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 出版社,2009.[Guo Ping, Chen Gang.Data Analysis of the Follow up Survey on AgedPeople in China in 2006[M].Beijing: Chinese Society Press, 2009.]

[15]李晨.農民養老: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N].科學時報,2007-03-07(A03).[LiChen. Peasants' Oldage life: an Imminent Challenge [N].2007-03-07(A03).]

[16]中國城市老年人的貧困問題[J/OL].省略.cn/news_view.a sp?newsid=2002,2006-11-26/2009-06-2 3[the Problems of the Poverty for China's Urban Elderly [J/OL].省略.cn/news_view.asp?newsid=2002, 2006-11-26/2009-06- 23]

[17]姜宏, 王志紅.從發表文獻看中國社區老年人健康促進[J].護理研究,2004,18(12) : 2155-2156. [Jiang Hong,Wang Zhihong.Analysis on Health Promotion of Elderlyin Community in China from Published Literatures[J].Chinese Nursing Research,2004,18(12): 2155-2156.]

[18]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A].見陳國梁編.積極老齡化:第 八屆亞洲/大洋洲地區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大會“積極老齡化”中文論壇論文專輯[C].北京 : 華齡出版社,2007.71-81.[Zhou Yangji. Do Active Ageing to Prompt the Harmonious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In: Chen Guoliang. Active Ageing: The 8thAsia/Oceania Regional Congres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C].Beijing: Hua L ing Press, 2007.71-81.]

China Ageing Population: Health Insecurity and Policy Research

HAO Xiaoning HU Angang

(Center for China Stud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100084,China )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宁强县| 巴林右旗| 延川县| 华蓥市| 肥西县| 夏津县| 通海县| 全椒县| 鹤庆县| 临泉县| 淮滨县| 陇西县| 淳安县| 新兴县| 石嘴山市| 湖南省| 柞水县| 太仆寺旗| 焦作市| 容城县| 桦南县| 即墨市| 苍溪县| 施秉县| 平利县| 娄底市| 德昌县| 韶关市| 阜南县| 榆社县| 阿巴嘎旗| 万全县| 陵川县| 繁峙县| 无锡市| 辉南县| 黑龙江省| 涞源县| 简阳市| 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