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青海省高考 地理知識點 試卷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由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組成,滿分300分。其中,第Ⅰ卷1~11題為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4分;第Ⅱ卷的36題、37題及選做題(三選一)42、43、44題為地理題,分值分別為22分、24分、10分、10分和10分,共56分,地理試題共計100分。對2013年的地理試題進行分析,旨在把握新課標實施工作以來高考地理試題的特點,以促進中學地理教學工作順利開展。
一、高考地理改革前后的變化
2013年新高考地理學科和往年相比有兩大變化,即考試內容的變化(普通高中新課程)、試卷結構的變化(增加選答題、取消了跨學科綜合題)。與舊大綱比較具體變化有以下幾點:
1.從命題指導思想來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
2.從考核目標與要求來看更全面、具體,增加了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較高要求。如:“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夠調動和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來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等。
3.從考試范圍和內容看,新大綱分為必考部分、選考兩大模塊。必考部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三部分,增加的第三部分“區域可持續發展”考試內容變化較大。另外,必考內容中雖然沒有明確初中內容,但考試范圍與要求中還涉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有關內容。新考綱內容最大的變化是增加了選考內容,青海省選考內容為《旅游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
二、地理試題統計分析
1.試題的地理科學要素知識分析
從地理科學要素知識考核情況來看,本套試題主要考核了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空間的變化、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發展和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與能量交換等多方面的知識點,其分值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區域地理的分值最高,約為52%。通過對地理科學要素知識考試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套試卷重點考查學生掌握中學地理主干知識的情況及對多個地理要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詳情見表1、圖1)。
2.試卷中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知識分析
通過對本套試卷的地理試題人文地理知識考點和自然地理相關知識考點的統計分析,得到自然地理知識約為64+10(選做題:42題)分,分值比例為93.3%,人文知識約為26+20(選做題:43、44題)分,分值比例為6.67%(詳情見表2)。
3.試卷中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分析
對本套試卷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進行分析發現,2013年青海高考試卷中,中國地理知識78+30(選修題:42、43、44題)分,約占90%,世界地理知識點12分,約占10%。由此可見,本套試題中與區域地理聯系十分密切,體現了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特點(詳情見表3)。
4.試卷中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識分析
地理感性知識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聯系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名稱、地理分布、地理景觀、地理演變和地理數據。這些地理感性知識是直觀的、具體的,是通過人們對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獲得的。本套試題中,地理感性知識分值占37.5%,其中地理分布和地理演變的內容分別占6.67%和30.83%(詳情見表4)。
地理理性知識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這些地理理性知識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們對地理感性知識經過思維過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本套試題中,地理理性知識分值占62.5%,其中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的內容分別占31.67%和30.83%(詳情見圖2)。
5.試題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分析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識和技能”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學會,它是對課程中知識與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我們要深入鉆研新課標,了解新課標中的知識能力要求與舊大綱比較有什么變化,從而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與能力”的要求。
(2)過程與方法目標。“過程和方法”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會學。這是新課標所特有的過程與方法的要求,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過程”重在“親歷”。“方法”,應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而不能游離其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樂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人文性。從理論上說,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本規律,體現了學生各種素質在學科課程培養中的有機聯系,體現了時代對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整體要求。
在教學目標中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并非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統一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之中。知識與技能是實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目標維度的載體,過程與方法是連接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目標維度的橋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教學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進一步升華。
在本套試卷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分值分別占36.36%、48.86%和46.67%(詳情見表5、圖3)。
三、結語
1.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能更好地學習高中區域地理
在高中的學習中有一部分知識是專門講解區域地理知識的,這部分知識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講解這個區域的自然特征,另一部分是講解這個區域的人文特征,要把這部分知識講解清楚,就得讓學生理解區域的知識,在講解這部分的時候可以把鄉土地理滲透到教學中。鄉土地理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通過對鄉土地理的學習,教師對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然后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學習自己家鄉的地理區域特征來學習全球區域地理。學生對自己家鄉較了解,無形的學習中就有種特殊的感情,巧用鄉土地理材料能使學生將高中地理中難以理解的知識簡單化。通過這種興趣來學習全球區域地理就容易了,學生也有了積極性,有了學習的動力,教師在講解中就輕松了,學生也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知識。例如:在《區域自然地理特征》教學中,我講解的主要是范圍、位置、氣候、水文、土壤、地形、植被,針對這幾個方面我讓學生對自己的家鄉進行了解,探討自己家鄉的區域特征。學生們就運用了永昌區域特征,永昌地處荒漠邊緣,有來自祁連山的冰雪融水的澆灌,種植有大面積旱作農作物,如小麥、大麥、玉米等,而且這里的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積累,還有富有特色的農產品,如西瓜、梨等,永昌已經成為了甘肅省的主要商品基地和瓜果基地。通過永昌的農作物與自然特征的結合,讓學生知道區域包括的知識點,然后通過這幾個方面對全球的自然特征進行分析和學習,效果非常好。
2.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能把高中地理教材中抽象的、復雜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
高中的教材有了一定的難度,也有了許多難以理解和教師不好講解的概念、知識點,如何把這些難點講解清楚,把抽象的知識能夠具體化,讓學生能夠理解?我在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來學習這些難點,把鄉土地理的學習運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來講解這些難點就迎刃而解了。高中學生由于年齡的增長,抽象思維已開始占有相對的優勢,但是具體形象思維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對于一切難度較大的地理概念,應適當運用直觀形象的材料,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如講到交通運輸中“區位”這個概念時,就“區位”的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我舉了大家熟悉的三洋麥芽廠,同學們分析它的區位:三洋麥芽廠位于金昌市永昌縣的境內(第一層含義),距離金昌市區60km左右,旁邊有國道312線、連霍高速公路永山高速段經過(第二層含義)。最終總結利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來斷定一個事物的區位。這樣,學生就可以把“區位”這個抽象的復雜的地理概念具體化、簡單化,從而進一步加深對 “區位”概念的認識和理解,為其后的農業、工業的區位選擇的知識內容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可以提高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的靈活運用,而且也能逐漸提高學生的能力
高中地理相對于初中地理來說有了一定的難度,好多的知識點是通過學生的想象來完成的,把這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讓學生理解、并且靈活運用,可以通過學習鄉土地理來幫助提高這些知識的學習。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客觀存在于學生周圍的,為學生所熟知的鄉土地理材料,就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能力,加強學生的理解。如講到地球運動知識點晝夜長短“北半球夏季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這個結論時,我就引導學生回憶甘肅省永昌縣夏季和冬季白天時間長短變化情況,學生很容易得出“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時間長,夜晚時間短,而冬季則相反”的結論。然后教師再加以詳細解釋,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有其日常經驗相驗證,自然就加深學生對這個結論的印象,教師再講解相關的太陽運動和回歸運動就簡單了。
在高中的地理教學中,可以有好多的方法,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來達到教學的效果和目的。我主要就是通過與鄉土地理的結合來達到我的教學目標,并且在實踐的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鄉土材料中蘊涵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它貼近實際,并且鄉土地理內容非常豐富、材料多、學生熟悉、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學生獲取知識和素材相對要容易,教師講解也就簡單了。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有針對性地選取鄉土地理材料,運用鄉土地理材料進行有效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特別是對于活躍地理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通過簡單的道理來化解難以理解、較抽象的知識,何樂而不為。
沒有好的高一,必然沒有好的高考;沒有高一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就沒有高三的從容自信!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地理學習方法及復習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學習方法及復習技巧技巧一:抓住一輪復習,全面掌握基礎知識
能力為主導,知識為基礎是高考永恒的話題。高考試題無論怎樣變化,都是地理基礎知識的不同演繹和遷移,即使是綜合試題也是在基礎之上的綜合。如果基礎知識不扎實,就很容易在考試過程中遇到障礙。一輪復習正是對基礎知識進行全面盤點的階段,因此,同學們一定要重視這個階段的復習,力爭做到當天內容及時消化,每單元知識及時鞏固,力爭吃透每個知識點。
技巧二:重視地圖,將地理知識落實到地圖上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高考試題也往往以地圖為切入點,近年來高考試題的采點甚至出現微觀、局部地區,這就要求同學們有很強的讀圖能力和區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學們平時應注重讀圖、填圖、默圖、甚至描圖訓練,只有把所有的知識都落實到地圖上,才能切實提高解題能力。
技巧三:關注時事熱點、聯系生活實際
地理時事熱點問題、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都是地理學科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歷年高考命題的理想切入點。因此我們要時刻關注這些問題,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現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問題的解決措施、了解某些工程發展的最新進展、將某些時事與相關地理知識聯系起來等。同學們平時應注意經常看報,學會發現時事中隱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編一些地理時事題與同學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技巧四:學會用規范的地理語言表述
地理高考說明中要求進行文字準確、條理清楚、邏輯嚴密的表述。有的同學客觀性試題做得相當不錯,但進行文字表述時卻常常不能到位,不是關鍵字抓不住,就是語言邏輯出現問題,使本該得到的分丟失。關鍵在于,平時就沒有使用規范的地理語言進行記憶與表述。課本是我們學習規范地理語言的重要工具,從現在起,同學們應盡量使用課本語言進行表述和記憶,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表述習慣。
高考地理復習策略1、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和高考地理二輪復習的關系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以課本為本,遵循全面、系統的原則來進行。其目的是查漏補缺、夯實基礎。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則以專題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則,對學科主干知識和學科核心能力進行梳理、概括、綜合、強調和訓練,構建一個前后聯系、主干清晰的知識網絡。其目的是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網絡,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地理與文科綜合的關系
貫徹"重單科復習、少跨學科綜合"的原則,以提高復習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目前,文綜卷命題以學科內綜合為主,就是政史地知識的拼盤。因此文綜復習必須堅持抓好單科的復習。當然在適當的時間進行適宜的文綜訓練,顯得很有必要,主要是訓練學生做文綜試題的感覺。試卷的長度、難度、時間等要切近高考。
3.初中與高中地理知識的關系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要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為骨架,把初中區域地理知識有序地附著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條理化、網絡化的有機體系,促進理解記憶,加強地理學科自身知識的貫通,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培養綜合意識,增強學科內綜合能力。同時,也只有把具體的地理事物或現象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產生的原因、特點,預測它的發展變化趨勢。
在重點復習高中系統地理知識的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好初中與高中地理知識的有機結合。初中與高中的地理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識,都應該掌握,絕不能含糊。要正確處理好高中系統地理與初中區域地理之間的關系,以高中系統地理為主,兼顧初中地理,當涉及相關初中地理知識時要進行串聯復習,并落實到區域圖上。
4.地理學科和熱點問題的關系。
地理復習中要牢牢地把握學科的主干知識體系,這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基礎、關鍵。熱點問題只是試題的背景材料,是試題的"切入點"。高考命題中可用于設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極為廣泛,因此,在二輪復習中,應把重點放在教材主干知識的復習上,可立足于學科知識,適當關注、思考熱點問題,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熱點。對熱點問題的把握要注意兩方面:一是能和中學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方法有機結合的熱點事件;二是長期的熱點問題,比如可持續發展問題。
5、突出學科基礎知識,注重查漏補缺
學科基礎知識是我們應對復雜多變的高考試題的常規武器,也是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高考理念,它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知識依托,是決勝高考的支撐點。
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題立意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型,考生會產生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好像現在高考重能力輕知識。其實高考命題立意的變化,對基礎知識的要求不僅沒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實的基礎。因為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沒有厚實的基礎知識,能力便無從談起。從一輪考試結果看,考試出錯的,還往往是在看似簡單的基礎知識上。如果我們不能跳出這一認識誤區,其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在高考地理二輪復習應考中,我們要重視基礎,突出重點,善于提煉主干知識,挖掘、整理、歸納,同時加強橫向和縱向聯系,以干帶支,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和網絡。同時加強運用原理和規律解決區域中實際問題的訓練。
6、梳理知識、形成體系
經過一輪比較細致全面的復習,基礎知識得到了較大的充實,但沒有經過系統地分類整理,要用的東西在短時間內卻調不出來。針對這種情況,利用專題復習,有助于梳理知識,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試中面對不同的問題情境,能準確快捷地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來解決問題。
7、加強地理學科思維和地理學科能力的訓練
高考命題的視角較為新穎,問題與材料的結合較為巧妙,因此,應對高考題,需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但有一個良好的和訓練有素的地理思維習慣也非常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從而形成地理學科思維習慣和地理學科能力。因此在復習過程中,重點應放在以下方面:①構建地理知識體系,通過地理知識的系統化、網絡化、結構化、規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訓練,培養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等地理學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社會熱點,培養應用能力,如讓學生掌握地理學科廣泛應用和社會價值性,運用地理知識和技能,去解釋一些自然現象,解決一些實際的社會問題;③加強學科聯系,培養綜合能力,如注重學科間知識的交叉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各種地理事物,從生態保護、資源開發、人力資源的利用、歷史、經濟發展戰略、國際國內環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國有關地理方面的開發利用問題(如我國西部大開發、全球經濟一體化、全球氣候變暖與低碳經濟等)。
8、掌握基本原理,訓練解題思路
明確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規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規律和觀點,訓練答題思路,提高答題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工業、農業、交通、人口、城市、資源、勞力、市場、技術、政策、文化等)間的相互聯系,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之間的聯系、影響等。
在高考地理二輪復習中要加強方法總結,進一步突出空間思維、綜合思維、因地制宜、人地和諧等地理思維和思想的訓練,培養學生用"地理眼光"看問題的意識,用地理思維分析現實問題的習慣。同時要加強地理閱讀能力、獲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種能力的訓練。在二輪復習時還要安排地理圖表閱讀和繪制的專題。總結常用地理圖表閱讀和繪制的正確方法,加大圖文轉換、圖圖轉換的訓練,認真觀察、填繪、閱讀、分析圖表,形成空間概念,提高再認區域地圖和讀析圖表的能力。
高中地理的學習指導方法一、自然地理
對于絕大多數文科孩子來說,自然地理是大家的薄弱環節,但是其實自然地理的學習是對于原理的把握和理解,必須從推導此原理的技巧開始,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對于原理進行推導,明白了原理才能更深切的理解地理口訣,才能對口訣進行熟記;自然地理中還有一部分內容是規律理解后單純熟記的內容,比如洋流圖,對于這部分內容一定要多重復熟記,這些都完成以后還需要通過大量做練習加以鞏固,從而熟練掌握這些技巧、原理。
二、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的知識理解起來比較簡單,但是考題相對靈活,而且有些知識是結合區域進行考察,例如農業的考察,與區域結合相當緊密,對于這部分學習,需要夯實基礎,將課本看一遍,對于不明白的概念要及時弄懂,對于有些概念要及時進行區分;然后就是對于書中提到的涉及區域的地方進行看圖熟記,通過地圖加深印象;在明白了概念,也熟記住地圖后進行背誦,其實這個時候大部分知識都已經理解,需要背誦的內容也可以通過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熟記已經不是你的難題。
三、區域地理
這部分的內容其實地理中的考察精髓,因為所有人文和自然的知識最終都要放到地圖上進行考察,所以高考中的答題必定配備有地圖。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在明白了人文和自然的知識后因為不認識所考察的地方,不能通過所知道的原理進行解題,成為了他們進一步提高的最大屏障,所以這部分的內容特別需要進行熟記和練習。對于區域地理的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地圖進行熟記,通過地圖熟記的地方最為牢固,然后通過進行練習加以鞏固。
四、注意的問題
在地理的三部分知識都明白之后,我們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明白地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要學會總結復習方法,對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規律總結,圖像判讀要領等要能夠自己表述,把記憶過程變成思維過程;要動態的觀察地理事物或現象,對其形成條件,組成要素,構成原理,發展過程,變化趨勢等進行分析,從而掌握基本內容。
五、有計劃的進行練習
一、確定區位,夯實基礎
確定區域位置是我們解答地理問題首要的、關鍵的一步,是基礎。如果學生把區域位置判斷錯誤了,那么學生所得出的結論一定是錯誤的,尤其在高考中的“串題”和綜合題,會造成嚴重的失分。因此,必須熟練掌握區域位置,努力做到“心中有圖”。 如何掌握區域的位置?針對這一情況,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1、根據經緯度確定區域位置。例如要掌握中國地圖:首先,畫出中國政區圖。最好動手去畫,而不是描圖,同時掌握中國的“四至”(最北、最南、最東、最西),各省級行政區的全稱、簡稱、行政中心及相關位置。這樣,一方面加深了記憶,另一方面提高了繪圖技能。其次,說出20°N、23°26′N、30°N、40°N、50°N、80°E、90°E、100°E、110°E、120°E這十條經緯線穿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最后,找一個水平相當的同學,利用課余時間互相問答、互相測試。學習中按上述方法反復訓練,必須進入“心中有圖”的境界,準確判斷出區域位置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2、根據地理事物確定區域位置。在區域地理的復習中,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記住所有地理事物的經緯度。比較可行的辦法是:識記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經緯度,然后以它們為參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進行區域定位。例如知道了南美洲的經緯度范圍,就可以根據相對位置推算巴西的大致經緯度。
3、根據輪廓特征確定區域位置。大陸、半島、島嶼、海峽、海灣、國家、省區、主要山脈和河流等都有自己的輪廓特征,如意大利半島像一個長筒高跟靴踢足球、黃河像個“幾”字、像雄鷹展翅、臺灣省像蘿卜等,看到這些輪廓就可以判斷大致是哪個區域。
4、根據地理數據確定區域位置。某些地理數據具有特定性或唯一性,如我國陸地最低處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面海拔為-155m,我國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澳大利亞中部平原最低處艾爾湖面為-16m,死海湖面為-400m等。看到這些特殊的數據就可以判斷大致是哪個區域。
通過以上復習過程,能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比較清晰而完整的“腦圖”,迅速解決區域定位難題。
二、整合知識,構建框架
如世界地理中的“十三個區域和八個國家”以及中國地理中的“四大分區和重要省份”的復習,通過分析可以歸納出知識框架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兩方面,自然特征又包括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地形(類型和分布)、氣候(類型、分布、特點和成因)、河湖和自然資源等,人文特征包括居民(人口、人種、語言、民族和宗教)、工農業(包括分布、特點、區位)、交通和城市(分布和區位)等。因此,復習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給學生搭建區域地理知識框架,尤其是世界地理涉及到的各個區域,均可按照特定的思路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在復習每一個區域時就有了比較明確的思維方向,知道什么是需要掌握的要點,就不會感覺知識又多又雜、難以識記。在老師的引導下,復習過兩個區域以后,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習慣已經形成,可以自己主動建構知識網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析特征,比較差異
區域特征及區域差異是區域地理復習必須突出的重點。
區域地理涉及的內容繁雜,區域之間又沒有必然的聯系,如果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往往很難掌握。所以我們必須運用正確的方法來分析區域特征,我把這種復習方法概括為“定點、連線、結網”六個字。
(1)定點:即抓住主導因素,突出區域特征。如干旱是我國新疆最突出的區域特征,深居內陸是形成這一特征的主導因素。
(2)連線:即抓住知識聯系,形成多條“知識鏈”。例如美國的氣候分布與東西高、中間低的地形之間的關系,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布局之間的關系,工業分布與自然資源、交通運輸之間的關系等等。
(3)結網:即在牢固掌握上述知識“節點”和“鏈條”的基礎上,點線相連,線線交織,形成知識網絡。
在此基礎上,進行區域差異比較。比較法是總結區域地理特征最常見、最省力的方法,比如日本和英國的比較(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氣候、農業生產和工業布局等)、南北美洲地形和氣候的比較等等。
四、圖文轉換,加深記憶
學生復習地理的最大弱項就是地理知識的空間概念差,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每一個區域地理知識的復習后,可以發給學生相關的填充圖,指導學生將教材中的文字知識盡量轉換成圖的形式。這種復習方法不僅能培養學生用圖、填圖、繪圖、圖文互換的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利用填充圖進行單元知識總結的能力。
五、聯系熱點,注重應用
社會焦點與熱點問題經常是地理高考試題的切入點,而這些熱點、焦點的發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區域之中。近幾年的高考題都涉及到熱點、焦點,但要記住,熱點、焦點問題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考查地理基礎知識與地理基本能力,學生要將熱點、焦點問題回歸到課本,從中找出相關的地理素材,用學科知識去分析、闡釋和評價重大社會問題及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就要求每位學生將地理與生產、生活相聯系,從地理學的角度去發現、解決這些問題。我在復習時盡可能地把熱點、焦點具體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伊拉克熱點,學生應弄清:伊拉克首都是巴格達,地跨底格里斯河,位于印度洋板塊上,那里曾經是巴比倫王國的發祥地,美索不達尼亞平原以灌溉農業為主,白種人,阿拉伯民族,還有附近海區的密度流、石油的成因和出口路線以及石油利用帶來的環境問題。
六、精選習題,規范培養
在區域地理的復習過程中,還要做內容相關的練習題。
1.主動思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的課程都逃不了思考這個關卡。要想學好高中地理,個人的思考是少不了的,對課程的思考、對內容的思考、對問題的思考,都是學習高中地理的思考方向。只有學生自己主動地思考,才能把被動變成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從自己出發,去努力地理解和記憶高中的地理,也才能使他們對地理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和透徹。
2.主動總結
思考之后,便是總結。而高中地理的總結又是顯得尤為重要,個人的總結既是對知識的進一步加深又是對知識的一種升華,在總結中尋找著自己的不足,在總結中才能看到自己是否真正的學到了知識,高中地理既是社會科學的延伸又是自然科學的補充,只有在總結中才能使自己在思維上的想象有了載體,也才能讓自己的思維在學習后更具體、更直觀。
二、方法篇
1.文理區分
高中地理由于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匯點,所以它有自身的特殊性,換句話說就是文理交融,也就是具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同時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性。人教版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也就是必修一,其中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這些屬于理科內容。在學習這些知識時應該用理科的邏輯性與嚴密性進行分析與思考,同時按照理科的學習方法去練習,以便能夠加強對這些知識的融合與記憶。在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也就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這些屬于文科內容,在沒學習這些內容之時,應該在有了自己觀點和認識之后以記憶為主,把握住書本知識的脈絡和走向,以達到在學習中記憶,做到高中地理的輕松學習。
2.實際與理論結合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同時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高中地理在某些方面就是來源于生活,因此,與生活的聯系也是非常的緊密。眾所周知,任何課程的學習都有其一定的路線與規則,地理的學習也不外乎其中,首先便是眼睛直觀地看到某種現象,進而尋找現象的起因而進行分析,最后就是驗證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確,進而推廣展開。高中地理學科的實用性極強,在生活中只要我們有所留意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反過來說,也就是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地理的學習的,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地理學習中要聯系實際,要努力地將其融入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感到我們所學的地理非常實用而且非常有趣。在擁有學習興趣之后,我們難道還怕學不好具有生活氣息的高中地理嗎?
3.圖與文的結合
何為地理?那就是“地”和“理”。“地”就必有圖,而圖是高中地理學習必有的一個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圖是高中地理知識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和學習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夠運用圖來完成“理”,是一個很重要同時也是一個必須學習的手段。以圖來記憶和認識高中地理知識是現在看來最準確和最有效的學習和記憶方法。高中的地理課程內容極其雜亂,但這些知識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所有的知識都有其相應的圖來解析。所以在學習高中地理時,一定要做到看書和看圖相結合,做到由知識點能想起圖,由圖能夠聯想到知識,從而達到圖文結合的目的,能夠認識和理解以及掌握記憶高中地理所學的知識以及地理規律和原理。
4.知識結構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