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網絡行為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03-0224-02
1 引言
據CNNIC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總人數達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據艾瑞咨詢iUserTracker監測數據表明,中國生活服務類網站的訪問用戶一直平穩增長,2010年7月網民就達到了2.38億人,這個數據表明網民關注生活服務類相關信息的重要渠道是互聯網。同時,艾瑞咨詢的研究也表明:網絡團購網站的用戶主要是白領階層和校同學生。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是網絡團購中新興的年輕力量。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思維活躍,追求時尚,對任何事物都比較好奇,愿意接受新鮮事物,他們的消費行為在整個社會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周圍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的消費行為以及消費心理也發生了變化,所以研究網絡團購中大學生消費行為有較大意義。
2 網絡團購的內涵
網絡團購就是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自發組織起來以批量購買的方式向商家獲得最優價格的一種購物方式。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購物方式已成為最近幾年最流行的一種購物形式,它是繼B2B、B2C、C2C之后的一種新型電子商務模式,被稱為C2B模式。這種購物方式不僅給消費者帶來優惠的價格,而且也給商家帶來薄利多銷的利潤。
3 影響大學生網絡團購消費行為的因素
3.1 大學生自身的因素
大學生的消費趨向和消費心理對網絡團購的市場發展十分有利,他們思想素質比較高,追求時尚,喜歡新奇新潮的物晶,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很快便能適應網絡團購這樣的消費方式。此外,網絡團購的產品普遍比實體店便宜,對于對價格十分敏感的大學生來說,物美價廉是他們購物的最佳選擇。
3.2 網絡團購產品因素
網絡團購產品的質量和價格是大學生關注的問題,商家為提高市場占有率而大肆降價,利用大學生基于團購價格低廉的契機,采用較低的價格吸引大學生的眼球。正是由于團購網站的產品價格優勢,吸引了大學生鐘情于網絡團購。
3.3 團購網站因素
隨著網絡交易的不斷發展,很多商家在擁有門面店的同時,也會開設網店,隨著人們對產品價格關注度的提高,一些商家專門拿出一些產品進行團購,在給予消費者優惠的同時,也提高了商家的銷售量和市場占有率,因此商家對團購的重視引導著大學生網絡團購消費。
4 大學生網絡團購現狀及存在問題
4.1 大學生消費行為現狀
4.1.1 從眾消費
從眾行為就是指缺乏自己主見、缺乏個人判斷力而形成的一種跟風隨大流的一種行為方式。這種從眾行為是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往往選購商品時都和室友或者周同的同學保持一致。有時看到一群人在排隊購物,往往就潛意識地覺得這個商品很好,會毫不猶豫地加入排隊的隊伍中。
4.1.2 攀比消費
每個人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同,支付能力各異,部分大學生的消費水平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過度高消費,盲目攀比。大學生居住在集體宿舍,宿舍其他人的消費行為影響著自己的消費行為,看到室友買這個品牌,自己也產生購買欲望,過分追求潮流,盲目追求品牌而忽視了個人的經濟承擔能力。
4.1.3 超前消費
現代的大學生是一群有活力,追求時尚的人,他們關注時代的消費潮流。有些大學生是月光族,一個月的生活費很快就用完了,他們為了追奇追新追名常常不惜一切代價進行超前消費。還有些成績不太好的大學生為了追求心里平衡,很大程度上都通過物質消費來提升自己的優越感,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消費方式。
由上述幾種消費方式可見,目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是不夠理性成熟的,缺乏獨立的判斷能力,不能很好分析并反省自己的消費行為,從而形成一種盲目消費、攀比消費以及超前消費的行為。當然這其中也并不全是大學生個人因素造成的,還有社會環境以及家庭環境等因素。
4.2 大學生網絡團購的市場現狀
4.2.1 大學生適應網絡團購的方式
大學生消費群體熱衷于網絡團購,這部分消費市場穩定。此外,大學生的電腦普及度高,他們的網齡較長,對電腦的熟悉程度比一般人要高,消費水平相對也較高。因此大學生在網絡團購中影響較大,他們能形成強大的購物力量,對網絡團購市場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4.2.2 大學生網絡團購市場份額大
在校大學生還沒正式工作,平均每月生活費不高,所以對商品的價格十分敏感,喜歡物美價廉的產品,此外在校大學生常常為了節約時間,他們更愿意采取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購物。而網絡團購正好也滿足了他們的各方面需求,加之,大學生居住在集體宿舍,他們會相互介紹和推薦團購網站,因此大學生消費比較傾向于這個購物方式。
4.2.3 大學生網絡團購重復購買率高
隨著電子商務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更喜歡方便快捷,物美價廉的產品,他們對網絡團購的網站,如:美團網,糯米網,拉手網等忠誠度較高,尤其對食品、服飾等團購網站更是比較忠誠。例如,大學生經常在美團網上團購餐券和服飾,對購買的餐券和衣服比較滿意。由此可見,大學生網絡團購的重復購買率比較高。
4.3 網絡團購存在的問題分析
4.3.1 部分商家產品以次充好
有些商家利用價格低廉這個賣點吸引大學生,但產品卻以次充好,部分大學生消費者對團購的產品缺乏安全感,無法辨別產品質量。
4.3.2 團購網站安全性存在漏洞
隨著網絡交易的不斷發展,很多黑客利用這樣的機會盜取交易金額,這給消費者帶來了一定的損失,使消費者對交易安全感到擔憂,影響他們的購物方式。
4.3.3 商家售前售后服務不夠完善
部分大學生抱怨商家的服務不夠完善,商家不能及時給他們提供比較好的購物建議,不能及時解決他們的問題。此外,在售后,對他們不滿意的地方不能提出比較好的改進方案。
4.3.4 物流配送速度和質量有待提高
目前,網絡團購的物流普遍采取各類快遞公司、郵政公司。這種物流方式很難完全保證貨物能夠及時并完好無損地送達。很多有過有網絡團購經歷的大學生常常抱怨物流配送不及時,商品也有受損之處。
5 大學生網絡團購的發展對策
5.1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從學校來看,學校應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念,用優秀的消費文化熏陶學生。同時教育學生不要盲目進行攀比,避免為追求時尚而進行從眾消費,增強個人理財觀念,合理安排好吃、穿、住、用和行等方面的消費比例,理性消費。從學生自身來說,個人應時刻提醒自己要理性消費,避免盲目從眾,用科學的消費觀引導自己。
5.1.1 樹立大學生正確的理財觀念,提高財商學校可以進行財務知識的宣傳普及,開展理財知識競賽,使大學生接受理財的教育。其次,充分利用校園網、廣播電視臺、宣傳欄等傳播媒介,形成科學合理、健康理財的文化氛圍。再次,可以采取一些實踐活動,比如勤工助學、兼職等,使大學生感受到財富的來之不易,對自己不良的理財行為和理財習慣深刻反省,從而形成正確的理財觀念。
5.1.2 提倡勤儉節約的理念,適度進行消費
勤儉節約是我國優秀的傳統美德,作為具有高素質的大學生應該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克服攀比消費,做到理性消費。學校也應加強對大學生勤儉節約的思想教育,可以開設一些勤儉節約的系列講座,讓大學生意識到勤儉節約的重要性,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勤儉節約不是一種具體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而是一種崇高精神,是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此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在個人經濟承受能力之內,提倡合理的消費,反對過度消費和享樂主義的鋪張浪費,做到適度消費。
5.1.3 克服大學生從眾心理,理性進行消費
盲目從眾是大學生消費群體中常見的一種消費心理現象。在消費中大學生要盡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費心理的影響,堅持從個人實際需要出發,理性消費。其次,要盡量避免情緒化消費,很多時候大學生消費往往是心血來潮、一時頭腦不冷靜,事后發現這種消費選擇并不適合自己的需要。因此,在消費時,要時刻保持冷靜,避免盲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
5.1.4 倡導保護環境,進行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指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核心是可持續性消費。隨著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的嚴重短缺,我們國家提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因此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該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反對資源浪費型的消費做到綠色消費,做一名環保綠色衛士。對學校而言,也應該鼓勵學生進行綠色消費,提高學生環保意識,積極引導學生用他們的實際行動來建設節約型校園,建設節約型社會。
5.2 增強商家信譽與服務質量,提高顧客忠誠度
誠信是經濟活動的基本準則,對于網絡團購而言同樣如此。商家的信譽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消費傾向,因此,增強商家的信譽至關重要。首先,提高團購產品的質量,切忌利用價格低廉這個賣點欺騙大學生,其次,要提高客服的服務質量。耐心及時地解答大學生的疑問,讓大學生體驗到一次愉快的購物活動。再次提高售后服務質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及時為大學生解決售后的一系列問題。完善的售后服務有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購后行為,不僅能提高大學生對該團購網站的滿意度,還能提高企業品牌形象。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可能在短期內會增加企業成本,但從長遠來看,是企業增強顧客忠誠度,樹立品牌必由之路。
5.3 健全法制法規,加強網絡團購的法律監管
網絡團購是電子商務時代一種新興的消費方式,目前我國比較缺乏相關對網絡團購法律法規的有效監督和約束,為了促進網絡團購的持續健康發展,亟待出臺針對團購網站經營行為的法律和規范,完善網絡團購的法律環境。此外,明確工商管理部門作為市場監管部門的主體,加大監管力度,對網絡團購的經營活動的嚴格要求,逐漸讓網絡團購經營活動規范化,讓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5.4 完善電子支付平臺,確保網上支付的安全性
網絡團購服務網站要做好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協調工作,確保網上支付的可靠性,消除大學生網上支付的憂慮,提高大學生購物效率。比如可以采取“貨到付款”、網上支付訂金,等確認產品后再付清余額等支付方式。這樣不僅可以維護大學生的基本權益,還能增強商家的信譽。
[關鍵詞] 消費行為 網絡消費行為 消費決策
經濟學界將消費行為定義為“人們從事評定、獲得、使用和處理產品和服務的過程和身體活動”。馬義爽認為,消費行為是消費者為滿足某種需要而在購買動機的驅使下,以貨幣換取商品的行動。
網絡消費行為,消費者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尋找、購買、使用、評定和處理希望滿足其需要的產品、服務、信息和思想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是指大學生為滿足購買需要在虛擬空間中,以貨幣換取商品或服務的一系列行為活動。
一、網絡消費行為與網絡消費決策
消費決策是指識別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對諸多產品、品牌或服務的屬性進行理性選擇并進行評價,做出選擇并對選擇結果進行評價的過程。
有研究者認為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才是消費決策,另有學者認為不僅購買行為代表消費決策,消費者產生購買意愿也是消費決策的一部分。本文以消費行為為研究內容,闡述影響大學生網上消費行為的因素。
二、網絡消費行為研究的理論基礎
1.理理論TRA(Theory of Reason Action)
理理論(TRA)認為,個體行為由行為意向決定;行為意向受個體持有的態度和主觀標準影響;態度受個體持有的行動后收益信念和個體感知結果相對重要性的影響;主觀標準是個體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客觀事物判斷的內在標準。
2.技術接受模型TAM(Technology Adoption Model)
技術接受模型(TAM)認為易用性和有用性在解釋系統的使用時是兩個重要的因素。TAM基于三個關鍵變量:覺察的有用性、覺察的易用性和技術的享用。覺察的有用性是指一個適當的系統通過網站能夠給你的工作表現或完成提供幫助;覺察的易用性是一個適當的系統能夠被方便簡單的使用;技術的享用被認為是消費者渴望去進行網上交易的動機因素。
3.計劃行為理論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計劃行為理論(TPB)認為,行為意向直接決定行為,行為意向是態度、主觀標準和感知行為控制和的函數。人們認為他們擁有的資源和機會越多,他們感受到的行為控制力就越強,感知行為控制作為自變量會影響行為意向,進而影響行為。
4.Engel-Blackwell-Miniard(EBM)模型
消費者上網購買產品源自于對產品的需求和強烈的購買欲望。Engel認為消費者的決策首先起始于需求識別,當消費者產生心理需求后,并經過分析、權衡,對產品產生強烈購買愿望時,就有可能做出購買決策。
5.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假設交易主體會以最為經濟的方式完成交易。Liang and Huang指出,搜尋成本、比較成本(價格或屬性的比較)、驗貨成本(檢查想要購買的產品)、產品交付成本(產品從賣方運至買方的成本)與售后服務成本等是影響消費者交易傾向的直接原因。
6.社會學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認為,觀察學習的過程同樣可以獲得與加諸于個體本身的刺激物讓其獲得或失去某種行為相類似的效果。也就是說個人可從自己周圍的人獲得網上商家可信任的信息再整合到他們自己的信任體系中。
7.消費者卷入理論
消費者卷入是指消費者主觀上感覺到的客觀商品、商品消費過程以及商品消費環境與自我的相關性。消費者對高卷入商品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搜集商品信息。消費者卷入是購買決策過程中重要的心理活動,其通過影響消費者搜集商品信息影響其消費行為。
8.風險知覺學說
當消費者決定購買商品時,經常會面臨兩難的選擇:即購買商品帶來滿足、愉快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不愿意、不希望的損失或潛在的危險,甚至會帶來一些現實的傷害。這些損失、危險、甚至傷害是消費者能夠清楚地意識到的,這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及購買行為。
三、影響大學生網絡購物行為的因素
消費意愿和消費行為是消費決策研究的重要內容。Soyeon認為,意愿是導致決策的根本原因。然而,消費行為作為可供觀察的行為表現,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將有助于網上賣家進一步了解消費者,制定有針對性的市場營銷策略,提高競爭力。因此,本文從個人因素和外部因素兩方面入手,闡述影響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因素。
1.個人因素
本文從態度、情緒、感知風險、感知價值、購物導向、購物動機等方面進行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影響分析。
(1)態度, Fishbein認為購買行為主要由購買意愿決定,態度是決定意愿的因素之一,態度一般通過意愿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研究表明對計算機的態度、感知產品價值、購物體驗和感知風險對消費者網上購物態度有顯著影響。
(2)滿意度和網絡購物經驗,Tse和wilton認為,顧客滿意為顧客對所購買產品或服務的實際品質與先前預期之間差異的評價。研究表明,網絡顧客整體滿意度會影響網絡消費者的消費決策。此外,消費決策還建立在消費者先前的購物經驗基礎之上。網絡消費者對網絡商店服務質量的滿意程度,會影響消費者是否再次光顧該網站以及消費意愿。
(3)情緒,情緒和理智及信息質量在決策的過程中同樣起著重要作用。情緒作為一種體驗促使消費者以某種方式行動。研究發現情緒明顯影響網絡消費者的決策。網站信息的呈現方式通過影響受眾的情緒體驗來影響消費者搜索信息以及消費決策,進而影響其消費行為。
(4)購物動機,網上消費者的購物動機是指在網上購物活動中,能使消費者產生網上購買行為的某些內在驅動力。只有當個體感受到對某種生存或發展條件的需要,并達到足夠的強度時,才有可能產生采取行動以獲取這些條件的動機。
(5)感知風險,Bauer認為消費行為是一種承擔風險并試圖減少風險的行為。消費者將依據感知風險來選取相應的購物方式和消費行為。有研究發現,消費者感知的網絡購物風險是影響消費者從網上瀏覽到真正購買的主要因素。
(6)感知價值,感知價值是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服務時基于對感知利益與感知成本兩者之間的權衡而對產品或服務做出的綜合評價。有研究認為,感知價值的大小取決于感知利益、感知風險以及購買成本等因素。
(7)消費者決策風格,Sproles認為,消費者決策風格是一種傾向、習慣、態度的認知和情感上的特征,本質上是消費者基本人格特征。其在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過程中產生內隱作用,從而影響其決策行為。
(8)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由自己對自己的態度構成的系統認識,它是消費者基于先天心理基因形成的后天自我的綜合觀念。在自我概念支配下產生一定的購買行為和消費行為。此外,消費者對商品價格的認同常常受其形成的自我概念的影響。
(9)購物導向,購物導向指個體在購物活動中尋找樂趣和滿意的程度。購物導向在消費者形成網絡購物決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有學者將消費者購物導向分為娛樂和便利兩種。
(10)對個人隱私關注程度,互聯網絡可實現不同地域計算機網絡間通信的特征是網絡隱私安全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網絡隱私權是個體關于個人信息控制權的信念。研究表明網絡消費者十分關注個人隱私。對個人隱私敏感程度不同的消費者,對網絡購物亦存有不同的態度。
2.外部因素
網絡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不僅受個人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根據相關文獻,本文從價格、品牌、信任、口碑等方面入手對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進行分析。
(1)價格,有競爭力的價格是刺激消費者網絡消費的重要因素。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中心)第十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消費者網上購物三大主要動機依次是:節約時間(48.5%),價格便宜(43.67%),購物操作方便(42.4%) 。
(2)品牌,在網絡消費模式下,品牌對消費決策的影響更加顯著。品牌能減少消費者評價產品過程中的搜尋成本以及所付出的認知努力,從而幫助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為了降低網絡消費風險,消費者會采取許多措施:比如選品牌等以確保決策的有效性。
(3)商務網站,作為網上交易平臺,商務網站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實用的網站具有易用強大的商品搜索功能,同時可以減少網絡購物時間。研究表明消費者網上搜索信息的成本是影響網上商店流量和零售額的關鍵因素。
(4)信任,有人將信任定義為,在不確定的環境下,一方愿意信賴另一方的意愿、打算或期望。網絡信任則是因特網媒介下的信任。網絡消費者對將要與之進行交易的網絡零售商缺乏信任被認為是阻礙消費者在線交易的主要因素。
(5)商品特性,在網絡消費環境中,商品的購買頻率也會影響網絡消費行為。當所購商品屬于經常購買的商品時,消費者較容易做出決策。此外,網絡消費環境中商品的類型也會影響消費者消費決策。
(6)口碑,口碑是指口頭的、人與人之間關于品牌、產品和服務之間的交流。網絡口碑即為網絡上傳播的口碑信息。口碑傳播因其具有較高的說服力而具有較高影響力。當前網絡口碑主要形式有兩種:一種是評分式;另一種是文字式。
五、研究述評與啟示
盡管近年來關于消費者心理與行為的研究層出不窮,但多數為購買過程的心理分析和網店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略有少量實證研究也僅以消費者購買心理為主題,忽略了對可供觀察記錄的消費行為的研究,此外,當前研究最大的弊端在于研究與實際應用相脫節,即實證研究少而缺乏應用性,此現象以待解決。
參考文獻:
[1] 于影:當代大學生消費文化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2] Gefen,D.,E.Karahanna,and D.W.Straub.“Trust 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An Integrated Model”.MIS Quarterly,2003,Vol.27,No,pp.51-90
[3] 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Vol.13,No.3,pp.319-340
[4] S.Soyeon,A.Mary.An Online Prepurchase Intentions Model:The Role of Intention to Search.Journal of Retailing,2001,77:397-416
[5] Fishbein,M.,and Ajzen,I.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Addison-Wesley,Reading,MA.1975
[6] Sutton,S.R.,and Hallett,R.Understanding seat-belt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1989.1310-1325
[7] Jarvenpaa,S.L.,Todd,P.A..Is there a future for retailing on the interner?.In R.S.Peterson,(ED.),Electronic Marketing and the Consumer.139-156
[8] Sproles G B,Kendall E L.A methodology for Profiling consumer’s decision making Styles.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1 986,20(2):267~279
[9] 馬謀炒,陸躍翔.廣告與消費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6-257
[10] Bellenger,D.N.,Korgaonkar,P.Profiling the Recreational Shopper. Journal of Retailing.56.1980.77-92.
【關鍵詞】網絡招聘;大學生求職;營銷策略設計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紀以來,互聯網在人類生活中逐漸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互聯網也憑借其快速、高效、低成本以及廣闊的覆蓋面為大學生就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傾向于通過網絡尋找心儀的工作。根據DCCI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1年中國就已經有87.5%的互聯網用戶通過互聯網獲取求職招聘信息。
同時,對于企業來說,網絡招聘也漸漸成為其主要人才交流手段,曾經要花費高價“獵頭”過來的人才如今可以在網上更快更低成本找到。據統計,到2012年12月底為止,我國中小企業通過網絡招聘人員的比例達到了42.3%,比去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從2009年到2012年,我國的網絡招聘市場規模從12億元增長到了24.3億元,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預測至2017年我國網絡招聘市場規模將達到78.76億元。
二、大學生求職行為特征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投遞簡歷的渠道變多。雖然在選擇傾向上,大學生們還是傾向于傳統的人才市場招聘和公司專投,比例分別占了42%和36%,傾向通過網絡招聘得到職位的人數只占14%(見圖2-1),但招聘網站的職位信息豐富,大學生認為他們通過招聘網站能夠較全面、輕松便捷地獲得信息,因此對招聘網站的利用率較高,利用過網絡進行求職活動的人數比例占到了38%(見圖2-2)。由此可見,即使大學生群體普遍認為網絡招聘的可信度顯然沒有其他招聘方式高,認為招聘網站的可信度較高的人數比例只占了8%(見圖2-3),愿意將網絡招聘作為輔助就業手段的人仍然不少,網絡招聘的前景仍然是良好的。
而另一方面,在調查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在投遞簡歷時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的依賴度還是比較高的。有26%的大學生明確表示較依賴自身專業,而有32%的大學生只要涉及到與自身專業有關的職位都會投,只有10%的大學生表示在投遞簡歷的職位與自身專業契合度不高(見圖2-4)。這表明了大學生對于求職能夠認真對待,但對于自身職業生涯還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因此在專業與職業匹配上存在盲區。
同時,經調查發現,當今大學生投遞簡歷時有一個明顯的行為特征――由于大學生對自身條件和求職現狀沒有清楚的認知,投遞簡歷時存在盲目性。當公司招聘條件與自身不滿足時,仍抱有希望去投遞簡歷,這種情況占了調查人數的23%;或對公司有極大興趣,并不注意自身條件是否符合而投遞簡歷,這種情況占了調查人數的21%(見圖2-5)。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交流中可以得知,現在的大學生沒有對自身職業的詳細規劃,對于如何求職并不十分了解,也缺乏在求職方面的培訓,而隨著年級的升高就業壓力增大,多數大學生希望通過多投簡歷來獲得就業機會,因此會出現盲目亂投的情況。學生在投遞簡歷時隨意性較大,而由于網絡求職的便捷性,大學生的這種隨意性在網絡招聘時會更加放大,造成招聘網站傳遞給招聘單位信息的泛濫,從而使那些有意通過網絡招聘人才的單位無所適從,最終導致網絡招聘的效率低下。
三、招聘網站存在的問題
調查發現,大學生在使用招聘網站的過程中,認為網站所存在的問題基本集中在職位信息不夠準確可靠和與用人單位互動差兩方面。
1.網站信息過于泛濫而不精確。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信息傳播的越來越廣泛,招聘網站只需將企業的招聘信息在招聘網站上,大學生就可以登錄招聘網站尋找適合于自己的工作崗位。此舉無疑是減輕了企業和大學生的負擔,提高了其效率。但是,網站的招聘信息過于泛濫,招聘網站不將信息進行過濾就在網上,導致大學生在眾多招聘信息中難以抉擇。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招聘信息不精確、職位分類不明確已經成為了用人單位利用網絡招聘時的最大問題。雜亂無章的招聘信息讓原本就對自身定位不準確的大學生更加迷茫、更加困惑,使其不愿利用招聘網站進行職業的選擇,這明顯不利于招聘網站的發展。
2.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性。用人單位將招聘信息在招聘網站上,大學生登陸招聘網站,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工作單位并投放簡歷,用人單位再通過篩選簡歷挑選出適合于自己公司的應聘者。在整個過程中,雖然減輕了用人單位的工作負擔,也使大學生免于奔波在各個公司之間,但是,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性。大學生投放簡歷后,只能被動的等待用人單位的消息,不能與用人單位之間進行一定的溝通,這無疑對雙方都有一定的影響。對大學生來說,缺少了一次向面試官“推銷自己”的機會;對用人單位來說,僅僅是依據大學生的簡歷進行篩選,對招聘的結果不能百分百把握,畢竟簡歷的真實性有待商榷,同時,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及其他方面不能夠通過一張簡簡單單的簡歷展現出來,這對大學生來說,是有些不太公平的。
3.網站之間服務過于同質化。現有的招聘網站,很多的網站的建設者包括職業的分類者,往往是不具有行業本身的專業經驗,所以在建設網站和提供服務時,不能夠準確實際的滿足用人單位和大學生的需求,只能借鑒同類招聘網站的運營方式,這就導致網站之間服務過于同質化。大多數招聘網站的布局、職業分類、職位的分類等大體相同,就連簡歷的模式也幾乎一樣,這顯然抑制了招聘網站的發展,不利于其在眾多招聘網站中脫穎而出。在大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在講創新,招聘網站也不能拘泥于提高同質化的服務,要掙脫出同行業的營銷模式,提供異于其他招聘網站的服務。
四、基于大學生求職行為特征的網絡招聘營銷策略設計研究
1.針對網站信息過于泛濫而不精確這一問題,網站應進行相應的信息過濾。大學生在投遞簡歷時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給用人單位帶來了不小的工作量,而招聘網站上的過時、虛假信息也使大學生對網絡招聘這種方式沒有信心,因此,招聘網站應加強對用人單位和大學生的信息雙向的過濾,保證雙方信息的可靠性和準確性,盡量避免信息的泛濫。一方面,網站不僅應該對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的可信度進行核查,比如通過顯示投遞過簡歷的用戶對其的評價對每個單位的可信度進行分級,并讓用戶能夠舉報那些虛假信息的單位,從而網站能夠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懲罰;另一方面網站還要及時完善、更新招聘信息,避免職位已經招滿人數卻仍顯示空缺情況,同時,完善詳細的信息能使求職者對自身條件與崗位的匹配程度做出合理的判斷,減少亂投簡歷的求職行為。
2.對于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性這一問題,招聘網站可以針對大學生的需要進行合理改進和開拓。招聘網站可以針對大學生的需要進行合理改進和開拓,大學生認為其與用人單位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性,那么招聘網站就可以積極建立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交流平臺,以提供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便捷的交流平臺,從而使大學生和用人單位都能有良好的接觸,增進彼此的了解度,解決網絡招聘虛擬感的問題。同時,通過對大學生最希望招聘網站為你提供的功能服務的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最需要人力資源咨詢服務以及求職建議(見圖4-1),那么招聘網站就可以開辟專門提供這類咨詢服務的平臺,收取合理的費用,實現網站與求職者的雙贏。
3.由于現在大多招聘網站大同小異,那么要從許多相似的招聘網站中脫穎而出,必須有所側重,與其他招聘網站有所區別,那么就可以與大學生經常訪問的門戶網站(如微博、QQ空間等)合作,對于個人信息是大學生的用戶提供初步的求職建議,投放適當的廣告,以此提高招聘網站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我們建議,招聘網站應該提供以為大學生服務為宗旨的搜索功能:先將企業以所有制進行分類,分為國企、私企、外企等,再將企業從規模、資產狀況、員工人數等方面分為大中小企業,最后在分類好的企業下設置職位、薪水、工作地點等以便大學生進行搜索。
參考文獻:
[1]李直.我國網絡招聘行業發展概述[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3,36:8-11.
[2]金震.招聘網站的營銷策略研究[D].河北大學,2014.
[3]宋來霞.大學生網上求職問題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4,06:411.
[4]胡曉峰.網絡招聘時代大學生就業對策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4,04:49.
【關鍵詞】小學生;網癮問題;自主教育;解決對策;糾正措施
在信息化網絡大潮中,人們越來越關注青少年的網癮問題,非常重視利用網絡規范管理來解決小學生的網癮問題。經過分析,小學生的網癮問題應該是小學生面臨的網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學校、社會教育的缺失,這是綜合性的解決,其中,小學生自主教育應該在家庭、學校以及社區中進行重視,利用不同有效的網絡教育保證實現小學生的自主能力的提升,這才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1小學生網癮的糾正中的自主教育
只有充分重視小學生對于網絡的自主教育,結合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教育對于網癮問題的重視,這樣才能更好培養較強的網絡自主教育能力,解決小學生的網癮問題[1,2]。
第一,從防治網癮的動力來分析,應該從小學生的內因和外因相互結合的角度來進行網癮的防治處理。縱觀當前的網癮問題防治現狀,較為缺失的則是關注于小學生自身內心的教育和培養,應該要求他們具有強大的內心,當前的教育組織形式中都沒有重視如何有效激發小學生的網絡自主教育問題。
第二,結合教育的最終目的來看,通過教育形式的表現,應該重視在離開教育環境后小學生對于網絡的表現,是否具有較強的自主能力,以及較強的自主教育意識。否則,這樣的形式則不適合于小學生的網癮防治工作,是一種無效的教育形式。
第三,從人性角度分析,應該學生的愛玩的天性,但是,應該通過積極手段和措施,對于這種貪玩的天性進行積極的引導,可以將網絡作為小學生的游戲媒介之一,但是,應該注意,這絕不能是唯一。為了滿足小學生愛玩的天性,應該積極組織各種類型的戶外活動。經過統計,獨生子女的小學生產生網癮的問題較為嚴重,這可能是由于他們從小比較孤獨,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所致,這種環境下,往往只能求助于網絡來尋找現實生活中缺失的交往。
2小學生網癮糾正中的家庭教育
還應重視小學生的教育組織中的家庭教育,家庭一直在承擔者小學生的教育工作。根據統計數據調查,超過60%的小學生在上學前就已經接觸到了互聯網,他們經常抱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不放,有的家長也將電子游戲成為哄孩子的法寶。由此可見,小學生網癮防治工作中,家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部分家長堅決反對孩子上網,杜絕一切上網的可能性;有的家長則是放任不管的態度。上述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因為父母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家長堅決不讓上網,不說明孩子就不會上網,他們還可能去網吧,這樣往往容易引發更大的問題。所以,應該避免家長走向極端式的網癮防治教育[3]。
由此可見,家長應該采取“疏導”策略來指引小學生上網,而不是堅決的“防堵”措施。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上網公約,明確規定在家庭中的上網時間,每天不應超過半個小時,還可以對于上網內容進行探討。在此過程中,應該保證家長的榜樣作用,家長上網也應該遵從公約要求,做到“育行一致”,這樣有利于對于小學生的言傳身教。所以,家庭的網絡利用與網癮防治問題應該作為一個新的家庭教育課題予以必要重視,并能夠在平時多進行這方面教育的培訓,尋找相關問題的處理經驗,這樣能有效解決家庭中的小學生網癮問題。
3小學生網癮糾正中的學校教育
另外,在小學生網癮防治中,還應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保證能夠通過學校的努力,不斷保證小學生的網絡自主意識得到提升,能夠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通過學校的各種活動,能夠積極利用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建立良好的網絡教育理念。轉變小學生對于網絡的錯誤認識,扭轉那種上網的目的就是看電影、聽音樂、玩游戲的方式。在學校的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課堂引導不夠、信息技術課時不夠、專職教師缺乏等問題,這樣就是使得計算機信息課程大打折扣,不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網絡資源的查找,以便提升自我學習能力。一般的課程上機實踐中,都是利用不聯網的電腦進行繪圖、打字等,不能激發學生興趣[4]。同時,由于并沒有列入成績考核,小學生以及教師也沒有重視信息技術課,這樣就會造成網絡教育的失敗,這也是在學校教育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應該花大力氣解決上述問題,保證小學生具有良好的網絡觀念,這樣才能實現網絡自我控制能力,解決網癮問題。
4小學生網癮糾正中的社會教育
在進行小學生網癮防治工作中,還應該重視社會教育。經過統計,在社會教學中,針對小學生的網癮防治問題,并沒有提出有效的引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造成問題的惡化,比如,社會上有很多追求經濟效益的網吧業主,他們并不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對于逃課的孩子依然提供網絡上網服務,沒有對于小學生進行必要的勸解工作。所以,應該進一步保證積極挖掘社會教育的積極功能,可以結合國外先進的社會教育經驗,不斷總結,取長補短。當前我國的社會教育具有明顯的職業化和成人化的特點,并沒有有機結合家庭、學校等其他教育組織形式的介入,并沒有保證小學生具有良好的網絡操作平臺。當前,部分社會人士組織提出了“綠色網吧”,旨在幫助小學生構建一個網絡學習環境,能擺脫對于網絡游戲以及不健康因素的影響,提供正確的積極引導。從國家的層面來說,也應該落實具體的工作,比如,可以對于上述的民間機構提供必要的優惠政策,這樣更能鼓勵建立專門適合于小學生的學習網吧,營造良好的社會學習氛圍,更好促進社會、學校、家庭的三者之間的教育結合。
5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網絡大潮中,我們的傳統生活正在受到改變,針對小學生網癮問題的糾正,應該重視其自主教育意識及自主教育能力的培養,充分從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角度進行有機結合,保證提供有效防治小學生網癮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孫宏艷.家庭應成為預防青少年網絡沉迷的第一道防線[J].教育科學研究,2012,(1).
[2]李愛萍.一場艱巨的”迷宮”突圍戰――談談中小學生網癮[J].江西教育,2008,(7).
【關鍵詞】 缺勤;流行病學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2 G 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2-0207-03
學生缺課直接影響其對知識的接受和能力的有序形成,也影響學校教學計劃的實施。研究學生缺課原因和對策,探討可能存在的影響因素,對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利用廣州市2002年9月-2003年6月中小學缺課監測資料和2003年4-6月大、中專學生缺課抽樣調查資料,對大中小學學生缺課狀況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系統抽樣方法,在廣州市選取含有大學、中專、中小學學校的1個行政區,調查大學、中專各1所,中學14所,小學38所。54所調查點學校的全體學生共73257名,男、女性別比為1:0.9。其中小學生39393人,初中學生23774人,高中/職中學生14794人,大學生6021人,中專生836人。
1.2 方法
1.2.1 中小學生缺課調查 收集2002年9月-2003年6月各學校學生缺課情況登記表。該表由廣州市教育局統一印發,由各班班主任在學生請假和銷假時按統一方法和要求進行實名登記。疾病以病例為單位,對因病缺課者憑醫生的病情證明單或由校醫確診,以新病例為觀察對象,急性病治愈后又患同一疾病者計算為2例,慢性病均按1例計算,每月月底校醫收回各班登記表。缺課以人數為計算單位,同1個人多次缺課均按1例計算。
1.2.2 大中專學生缺課調查 統一使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缺課情況回顧性調查,并與考勤記錄核對。調查人員均參加上崗培訓。調查表每人1份在班上統一發放, 由調查員自填和匿名方式完成調查,以求獲得真實準確數據。
1.2.3 缺課率的計算方法
中小學生缺課率=缺課人數學生總人數×100%
大中專學生缺課率=過去1 a內缺課1節及以上的人數調查總人數×100%
1.3 數據錄入和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調查資料均進行分析,單題缺失則該單題不予分析。
2 結果
2.1 中小學生缺課情況
2.1.1 缺課率 中小學生缺課率為1.3%,小學生(1.7%)明顯高于中學生(初中、高中均為1.0%)(χ2=59.383,P=0.000),男生(1.4%)略高于女生(1.2%)(χ2=5.483,P=0.019)。因病缺課率為0.9%,小學生(1.3%)明顯高于中學生(初中、高中均為0.6%)(χ2=101.455,P=0.000);男、女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985,P=0.084)。
2.1.2 缺課的原因 見表1。
中小學生缺課主要原因依次分別為發熱、病假、感冒、水痘、出國或赴港、事假、外傷、胃腸道疾病、腮腺炎、紅眼病等,其中因病缺課占所有缺課原因的71.1%,中小學生因病缺課均是排第1位的原因(小學生為發熱,初中和高中學生為請病假)。
2.1.3 缺課的時間 按缺課月份統計,發生在第一學期的缺課比例隨著月份的延后呈下降趨勢(最高8.6%,最低3.7%),發生在第二學期的則呈上升趨勢,至5月份(春季)達到最高峰(最低2.8%,最高21.6%) (χ2=194.094,P=0.000)。見圖1。小學生發生在中旬的缺課比例所占比重最大(40.3%),中學生發生在上旬的缺課比例所占比重最大(初中40.3%,高中38.1%)(χ2=11.001,P=0.027)。見表2。不同性別、年齡人群發生缺課的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性別=1.591,P=0.451;χ2年齡=39.467,P=0.051)。
2.2 廣州市大中專學生缺課情況
2.2.1 缺課率 大中專學生缺課總率為77.2%,男生(81.9%)明顯高于女生(65.5%)(χ2=213.719,P=0.000);大學生(80.5%)明顯高于中專生(53.2%)(χ2=307.227,P=0.000)。因病缺課率為22.0%,女生(28.4%)明顯高于男生(19.4%;χ2=66.013,P=0.000);中專生(24.3%)略高于大學生(21.6%),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069,P=0.08)。
2.2.2 缺課的原因 缺課主要原因依次分別為對某課程或某教師的授課不感興趣、因病、請事假、睡過頭、參加社會活動等,其中因病缺課只占了所有缺課原因的28.7%。不同性別比較,男生對某課程或對某教師授課不感興趣缺課排第1位,女生因病缺課排第1位;不同學校類型比較,大學生對某課程或對某教師授課不感興趣缺課排第1位,中專生因病缺課排第1位。見表3。
2.2.3 缺課的時間 發生在上午、下午和晚上的缺課比例分別為34.9%,58.1%和7.0%。不同性別比較,男生上午缺課所占比例最高(55.3%),女生則下午缺課所占比例最高(48.0%;χ2=64.275,P=0.000);不同學校類型比較,大學生上午缺課的比例最高(53.6%),中專生下午缺課比例最高(58.1%;χ2=62.972,P=0.000);晚上發生的缺課比例均為最低。
3 討論
對學生所有缺課原因的調查資料進行研究,是了解學生身心健康狀況的一種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改進學校衛生工作的依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廣州市中小學生因病缺課率(小學1.3%,初中0.6%,高中0.6%)與北京市調查結果相似(小學1.1%,初中0.4%,高中0.6%),低于深圳福田區(小學11.03%,中學7.32%)、山西大同市(小學11.16%,中學4.18%)調查結果,但高于上海市(小學0.26%,中學0.04%)調查結果[1-6]。分析因病缺課率小學生高于中學生,可能與小學生自身抵抗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差、衛生習慣差等綜合影響有關[7];大中專學生(22.0%)明顯高于中小學生(1.3%),原因可能與抽樣誤差的影響有關:首先,本次對中小學生缺課研究是利用各學校填報的缺課情況登記表,手寫報表與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許仍有部分學生缺課漏報、缺報,這對結果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偏性影響,即低估了廣州市中小學生實際的因病缺課;大中專學生缺課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而且大中專學校與中小學校考勤管理也不一樣,相對而言,大中專學生因病缺課的主觀能動性要比中小學生更為寬松一些,缺課可能多一些。盡管如此,筆者認為本次調查結果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參考價值,能為學生缺課原因和對策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科學依據。學校衛生工作隨著管理日趨完善和規范化,需要管理的信息量越來越大,許多檔案資料需要長期保存,所以今后學校衛生工作實施網絡現代化信息管理是必然的趨勢[8]。建議在校內網絡系統中,以班級為單位做好學生缺勤記錄并定期統計公示,這樣不僅缺課漏報、缺報現象會減少,隨意缺課的現象也會減少。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本研究的另一結果值得注意,廣州市大中專學生缺課率(大學80.5%,中專53.2%)明顯高于中小學生(小學生1.7%,中學生均1.0%);53.6%的大學生上午經常缺課,58.1%的大學生下午經常缺課;不同學段學生缺課原因不同,中專、中小學生缺課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生病,大學生缺課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對某課程或某教師的授課不感興趣。以上結果說明除了與上述原因的影響有關外,還與目前大中專學生曠課、逃學現象比較普遍有關。有文獻報道,逃學或被學校開除是英國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缺勤學生的犯罪率比正常出勤學生的犯罪率高3倍[9]。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資料,從1997年10月至2004 年7月,我國網絡用戶從62萬猛增至8 700萬,大學生的比例每年都在50%以上,是網絡成癮最大的潛在人群,網絡成癮者易行為失控[10-14],易造成不良后果。筆者對2005年廣東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也顯示,15.86%中專/職校學生、15.82%大學生網絡成癮[15]。由此可見,除了應思考如何控制或減少導致廣州市大中小學生缺課的原因以外,從另一個角度(即健康教育)說明,目前應針對性地加強學校的健康教育工作,突出優先與重點教育問題,應按年級的不同調整強化或深化教育內容。對于小學生,特別是廣東地區溫暖潮濕的春季,應加強防病技能知識的教育,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防病能力,減少因病缺課;對于大中專學生,特別是在未能有效阻止學生缺課、逃學情況下,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和行為健康問題,重點加強道德意識和行為規范的健康教育,以達到使他們用健康的行為抵制那些使其處于壓力和危險的不健康行為的目的,幫助他們健康成長。與此同時,及早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干預預防控制工作,也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致謝:感謝廣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感謝所有參與調查的校醫及師生!)
4 參考文獻
[1] 湯海英,易可華.上海某區中小學生因病缺課分析.疾病控制雜志,2003,7(2):150-150.
[2] 韋麗峰,陳麗明,梁華輝,等.2004-2005年欽州市監測點校學生因病缺課調查.廣西預防醫學,2006,12(2):99-100.
[3] 高仙,馬宏彬.北京市西城區中小學生因病缺課情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7,28 (11):1037-1038.
[4] 朱艷紅.大同市中小學生因病缺課調查.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5,5(6):494-494.
[5] 張玉蘭,胡喜梅,董冠生,等.洛陽市中小學生因病缺課病因的監測.現代預防醫學,2007,34(23):4 506-4 507.
[6] 王秀萍,張凱,梁紅英.1997-2000年福田區中小學生因病缺課情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2,23(5):396-397.
[7] 劉璇.鎮江市京口區2006-2007學年學生因病缺課情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8,29(7):619-622.
[8] 李華.學生因病缺課監測數據的計算機管理.中國學校衛生,2002,23(6):574-575.
[9] 宋欣,周欣,洪云,等.北京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生物學及其他相關因素的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12(4):428-430.
[10]MITCHELL P. Internet addiction: A genuine diagnosis or not?Lancet,2000,355(9204):632-632.
[11]SHAPIRA NA, GOLDSMITH TD, KECK PE, et al. 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 Affect Disord,2000,57(1-3):267-272.
[12]楊立新,潘集.高校學生網絡成癮程度的改變及可變因素的追蹤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1):65-67.
[13]高飛,李宇飛.西安市醫學專科學生網絡成癮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0):886-887.
[14]畢玉,蘇文亮,孫雅峰,等.大學生網絡成癮者心理行為特點的在線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170-172.
[15]聶少萍,馬文軍,李海康,等.廣東省城市青少年成癮行為流行狀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8,29(7):59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