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家務勞動與健康的關系

家務勞動與健康的關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務勞動與健康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家務勞動與健康的關系

家務勞動與健康的關系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年級小學生;生活方式;身心健康

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追求健康成為越來越多人民群眾的必然選擇。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是指個人在身體、心理以及社會適應上均能保持最佳的狀態。而小學生作為祖國的花朵,他們的身心健康應該得到更高的重視。

一、高年級小學生生活方式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1.飲食習慣

早餐的能量和營養素攝入量直接影響著高年級小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吃早餐的小學生除了注意力不集中,解題能力下降,解題錯誤率高之外,還表現出易怒、煩躁,親社會行為減少,攻擊增多。影響吃早餐的因素很多,比如睡眠時間,由于就寢時間晚起床時間亦晚而沒有時間吃早點。睡眠時間短的學生早餐欠食率高;相反,正確的早餐行為、健康的飲食行為和充足的睡眠時間,不僅可以增進運動能力,還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休閑生活

(1)家務勞動。家務勞動對提高身體活動水平上起著積極的作用,家務勞動對增進高年級小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的效應與體育鍛煉相近,而飲食生活的規律性與參與家務勞動時間長短呈正相關,家務勞動對高年級小學生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活規律具有促進作用。兒童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行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關鍵時期,熱愛勞動觀念的形成和獨立能力的培養對社會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建議家長們應更廣泛地認識家務勞動對孩子的作用。

(2)看電視??措娨暿且环N消極休息的亞狀態,它遠比參加戶外活動(指在學校和家里的戶外活動,不包括體育課、業余體?;蝮w育訓練班時間)所消耗的能量少。兒童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缺少戶外活動,能量消耗減少,再加上食品電視廣告常常能夠促進食欲,兒童在看電視時常常吃很多零食,造成熱量過剩,導致肥胖。

3.體育鍛煉

近年來,小學生體育活動時間不斷減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上課外輔導班、看電視、玩電子游戲等以坐為主的靜態活動上,這種不合理的日常活動分配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如身體素質不斷下降,近視率不斷上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措娨暡粌H影響高年級小學生的運動指數,還會影響飲食行為;同時,看電視頻率越高、時間越長,看電視時吃零食的行為發生率越高。

二、高年級小學生生活習慣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未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目前,小學生生活習慣培養問題,并未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甚至有教育專家仍然存在小學生生活習慣培養有沒有必要的爭論:有的學者認為很有必要,會使學生收益終生,并撰寫文章對小學生生活習慣培養發表觀點;有的學者認為小學生生活習慣不是培養出來的,需以及守則、制度、法規、法律長期約束形成的。一些家庭和學校把學生的分數放在首位,對習慣的培養輕而化之,使部分孩子錯過了生活習慣培養的黃金期。

2.生活習慣培養缺乏漸進性

生活習慣培養不可能一蹦而就,而是一個漸進化的過程。按照學生年齡層次、接受能力的差別的特點分層次、分階段進行,由易到難、由低到高、循序漸進。而當前大多數學校的生活習慣培養教育卻呈明顯的“一刀切”似地齊頭并進,總是在同一時間將同一項的內容傾注給所有學生,沒有考慮學生的年齡、理解水平、知識的類別,由淺入深、由簡至繁地依序開展,導致生活習慣的培養內容與學生需求不一致,致使生活習慣培養效果不明顯。

3.社區教育對生活習慣培養缺失

小學生在社會中的生活大部分于社區之中,社區應為小學生提供體驗、踐行生活習慣的環境,適時地踐行、鞏固良好的生活習慣。但目前的社區教育的開展基本上為零,社區教育的缺失,不能為小學生生活習慣培養提供連貫性和持續性的外在輔助條件,不利于鞏固生活習慣培養的效果。重視社區教育通過整合與拓展各種教育資源,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立體的育人空間,對于學生習慣的培養、鞏固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高年級小學生生活習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1.注重調查,有針對性培養生活習慣

為了進一步摸清學生的生活習慣現狀,學??梢詫δ承┲攸c習慣進行有針對性地、更細致地調查研究。以“文明交往”為例,調查中可以發現有的學生到超市買東西插隊結賬,和人打招呼時不注視對方,不太懂得用禮貌用語等等,這就為學校的具體生活習慣培養提供了方向。

2.“家校”溝通交往

學校通過“家長開放口”形式,密切“家?!苯煌鲞M交流溝通。為增進家長對學校、孩子的了解,學期初學校把每周一天的“家長開放口”時間表及邀請函發到家長手中,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時攜帶邀請函在“家長開放口”隨學生一起走進校園,走進教室聽課,與學生一起聽課、就餐,體驗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的全過程。通過此項活動,方便家長參與和監督學校管理,密切“家?!?a href="http://www.0312yh.com/haowen/228027.html" target="_blank">關系。

3.校內、外生活習慣對接

首先,學生進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及實踐動手能力;其次,在校教師志愿參與社區“智慧講堂”等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終身學習機會;最后,開放舞蹈室、乒乓球室、美術教室等資源,對于校內、外生活習慣對接的方式有很多種,上面三種是其中的一部分,學校可以安排更多的活動去豐富學生的生活。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鍛煉、飲食行為、休閑生活是影響高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之間有緊密的互動聯系,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整體的,不能忽視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而針對目前高年級小學生身心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校方和家長必須采取針對性措施,去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家務勞動與健康的關系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河北省女教職工 體育行為特征 建議

1.研究目的

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取決于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精神,體育是人們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之一。隨著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的舉辦,中國體育迎來了難得的機遇。這種機遇不應只體現在競技體育范疇,還應該成為中國全民健身的助推力。競技體育的精神應該通過奧運會感染每一個中國人,使得整個群眾體育也能得到較大的發展,借奧運之勢開展活動,借活動之機推行健身,借健身之潮使群眾受益。女教職工作為未來知識分子的教育者、培養者和科研工作的實踐者,其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她們對教學、科研的投入。同時,作為孕育生命的母親和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健康因素在某種意義上是關系到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大事。但隨著我國教育持續快速的發展,教職工正面臨著不斷升級的工作壓力與激烈的競爭。女教職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社會屬性和家庭屬性被同時強化,她們面臨著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筆者通過對河北省女教職工的調查,旨在了解她們的體育參與特征,為更好地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高女性健康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河北省女教職工為研究對象(體育專業除外)。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網絡查閱了大量關于體育行為、女性、女知識分子、女教職工的相關信息,共計論文200多篇。

2.2.2問卷調查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針對研究的內容,結合河北省女教職工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河北省女教職工體育行為現狀調查》的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72份,有效回收率為89.3%。

2.2.3數理統計法

所有調查數據運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獲取相關數據。

2.2.4比較分析法

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統計數據比較法。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問卷的調查對象以中、青年女教職工為主,教師居多,其中73.8%的人已婚,89.1%的具有大學及以上學歷,職稱結構均衡,65.1%的個人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間。大多數調查對象對健康概念認識正確,體重較標準,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已經認識到健康受多方面的影響,但對于“體育鍛煉”是維持和增進身心健康最佳方法的認識還不足。

3.2女教職工體育行為特征

河北省女教職工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1―2次的占總數的52.2%,49.9%的女教職工每次體育鍛煉的時間在10―30分鐘之間,74.9%的女教職工體育鍛煉負荷在中等強度以下。河北省女教職工大部分都參加不同程度的體育鍛煉,但離我國“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也低于體育人口的每周3次以上健身頻度的要求,可見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還不夠,難以達到體育健身的目的。河北省女教職工經常參加的體育項目為散步、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女教職工在體育健身項目的選擇中,將散步排在第一位,原因在于散步活動量較小,且不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健身操能夠使女性保持健康的體質和健美的體形,因此選擇的人數也較多。影響河北省女教職工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為教學科研任務重、無閑暇時間、運動技能差。她們承擔著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為了自身的發展,她們必須通過不斷的努力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還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使得自己的家庭更和諧,自然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參加體育活動。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河北省女教職工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1―2次的居多,每次體育鍛煉的時間多在10―30分鐘之間,體育鍛煉負荷以中等強度以下為主,鍛煉人數不足35%。經常參加的體育項目為跑步、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影響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為教學科研任務重、無閑暇時間、運動技能差。

4.2建議

4.2.1學校領導應將女教職工的健康狀況提到議事日程,建立定期交流的制度,了解和幫助女教職工解決工作、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問題,緩解她們心理上的緊張和困惑。在社會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快家務勞動社會化進程,開發減輕女教職工負擔的家務勞動服務系統,如開發鐘點工服務和家庭電器服務系統,以減輕家務勞動量?;蛘吒倪M兒童服務系統,為女教職工解決嬰幼兒撫育、減輕家務勞動等方面提供物質條件和保障措施,以解決其后顧之憂。

4.2.2堅持體檢制度。在高校女教職工中應實行免費定期體檢,建議至少半年做一次全面身體檢查,使其對自身健康狀況有正確的了解。在體檢的同時,應進行一些反映身體素質狀況的身體機能測試,改變“沒病就是健康”的舊觀念,使其認識到只有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才能適應高效率、快節奏、高負荷的現代生活。

4.2.3利用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向女教職工介紹基本保健知識和健身知識。如在校報或學報上定期專欄刊登一些通俗易懂的健身和保健常識,或請健身專家和保健專家做專題講座。通過這些措施,提高女教職工對體育的認識,使其了解堅持體育運動是有益健康的。

4.2.4充分發揮各學校工會的職能,組織形式多樣的健身活動?;顒拥膬热?、方法、參與形式要簡單、靈活、多樣,競技性不要過強,以便于廣大女教職工的參與,滿足女教職工的不同需求,從而調動其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馮守東等.我國知識分子參與體育活動狀況調查[J].中國體育科技,2003,(5):6-9.

[2]蘇靜等.我國知識分子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體育學刊,2003,(5):27-29.

[3]何福根.知識分子健身活動的組織形式與內容[J].體育學刊,2004,(6):36-38.

家務勞動與健康的關系范文第3篇

在這個家庭中夫妻倆恩愛和睦,一起承載家庭工作、生活的壓力,雖然各自工作繁重,但二人能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持。生活上能同舟共濟,共同承擔家務勞動。因此,夫妻二人很少因生活瑣事而吵架,__喜歡養豬,丈夫就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孩子上學的責任,支持她。

看著滿圈健康的豬仔,__的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逢人便說養豬好、養豬容易、養豬給她帶來了財富,看著逐漸形成規?;a的豬舍,有誰能想到在這些成就背后__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經歷了多少艱辛。

今年41歲的__,其實很早在未結婚的時候就開始養豬了,她說,農民家的孩子,沒什么文化,早些年家里生活困難,養一頭豬也就為了能在過年的時候改善改善家中的生活,自己也就總拿豬當寶貝,總希望它能長的大一點、壯一點,好讓大家的飯菜里能多一些油水,后來結了婚,嫁到了王堡村,養豬依然是她的愛好,看到豬能健健康康的長大,她心里總會感到很滿足。而早些年養豬,只不過和其他農戶家中一樣,也不過是為了給家中添些油水,并沒指望著養豬能賺錢。后來,遇到災后重建,他們倆合計,孩子漸漸長大了,要上好學校,日子是守著幾畝薄田、靠天過日子總不是辦法,既然自己喜歡養豬,何不多養幾只,或許可以補貼些家用,于是,從開始養的一兩頭,慢慢增加到五六頭、十幾頭,豬多了,豬舍就得擴建,可是錢從哪里來?__和丈夫商量著,看能不能向親戚借些錢或貸些款蓋個新的豬舍,通過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和向親朋好友借的錢,__硬是憑著對養豬的熱情蓋起了新的圈舍,養豬的規模一下子發展到五六十頭。自以為對養豬十分的精通,可是,家庭式養豬和規?;B豬畢竟有很大的區別,僅防疫工作一項就讓__有些力不存心,豬多了,容易群體生病的概率也就大了,她得一頭一頭的給沒治豬打疫苗,豬病了還得自己給買藥治療,天天除了喂食、打掃衛生,還得像照顧孩子一樣時時刻刻關注豬仔的健康狀況,勞累程度可見一般,丈夫看著她每天為了豬焦頭爛額的也很心疼。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__年地震后,災后重建工作的開展,為__夫婦的豬舍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他們自己籌集兩萬多元加上災后重建項目補助資金六萬四千元,重新選址,建成新的豬舍420多平方米,配備了先進的沖洗設備,又購買了新品種種豬,現有能繁母豬十五頭,實現了自繁自己養,不僅免去購買豬種的花銷,又避免了外來豬種帶有疾病的隱患。年出欄量達到兩百頭,僅去年一年的純利潤就有十幾萬。他們想著,有了錢要把養豬場辦的更有規模,不僅要富了自家,更要帶動全村人致富,帶頭成立了顯龍鄉王堡村生豬養殖合作社,使王堡村的生豬養殖形成規?;a。

在他們的家里,雖然個人的年齡、性格、愛好志趣不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沖突,大家相互體諒,尊老愛幼,民主平等,寬容謙讓,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關愛的文明家風。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這的確使他們的這個家庭更加和睦,更加美滿幸福。

勤儉節約,家庭和睦,鄰里團結,尊老愛幼,與人為善,男女平等,夫妻和睦,互敬互愛是這個家庭的良好家規和家風。

把孩子培養好,也是對國家,對社會的一種貢獻。因此,夫妻倆不管多忙,也要抽出時間教育孩子。正確教育,不能驕縱、溺愛孩子,既教育孩子學知識,又教她學習怎樣做人,要創造一個溫馨、和諧、寧靜的家庭育人環境,讓孩子能健康的成長。為了讓孩子從小孝敬老人,尊敬長輩,對人有禮,學會感恩,他們夫妻倆首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感染他,教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從中來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意志,使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家務勞動與健康的關系范文第4篇

關鍵詞:老工業基地 職工 體力活動

1、前言

老工業基地職工是一個特殊群體,通過對其體力活動水平測試,了解老工業基地職工體力活動狀況,分析影響老工業基地職工體力活動的因素,探討老工業基地職工體力活動與體質之間的關系。為合理開展老工業基地職工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促進老工業基地職工身體活動水平的提高,進而提高老工業基地職工體質健康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文以遼寧省老工業基地部分企業為調查對象,如沈陽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沈陽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沈陽三浦汽車電子有限公司、東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錦州天然氣化工有限公司、錦州石化公司,發放800份問卷,得到有效問卷 665 人,抽樣調查對象中,有男性職工406 人,女性職工259 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以通過沈陽化工大學圖書館、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Google 等為獲取文獻資料的主要來源,收集相關文獻資料56篇;根據研究目的的需要,查閱相關書籍、雜志及文獻,為論文的分析提供理論依據。

2.2.2 訪談法

根據研究的目的和任務,從 2016 年 1月至 2016年 11月,對以上企業進行了訪談,訪談內容提前預設,主要包括體力活動內容的調查和工作單位相關健康促進的手段方法。

2.2.3 數理統計法

體力活動特征調查問卷的數據由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3、體力活動調查工具

3.1 調查問卷基本結構

本研究采用中文版本的國際體力活動量表(IPAQ)卷,使用《國際體力活動問卷計算手冊》體力活動分級標準部分,主要對企業職工工作、家務、交通行程、閑暇時間 4 個方面的體力活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對每部分的活動都調查其步行、中等強度和大強度等體力活動的情況,每次至少10 分鐘以上的活動才算。調查中讓調查員指導解釋問卷,幫助企業職工自填,使職工正確、有效的完成體力活動問卷。

3.2 體力活動的計算

體力活動量表能量賦值。代謝當量( MET)是反映機體代謝水平和能量消耗的重要指標,當人體處在安靜狀態時,代謝當量即為 1MET,1MET 約等于耗氧量水平(3.5ml/kg/min )。根據代謝當量表對體力活動進行每小時平均代謝當量(MET)賦值。體力活動的強度(MET-minutes/week) = MET 值×體力活動時間(min)×每周活動的次數。

3.3 體力活動水平的評價標準

依據體力活動水平的評價標準,參照 IPAQ 國際體力活動專家委員會的建議和我國的相關研究,擬定把總體體力活動按水平評價分三個等級,即輕微體力活動(合計的總能量消耗達到600MET-minutes/week)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合計的總能量消耗達到 600MET-minutes/week 到3000MET-minutes /week)、高等強度體力活動(總能量消耗達到3000MET-minutes/week 以上)。

4、 遼寧老工業基地職工體力活動水平的現狀分析

4.1遼寧老工業基地職工體力活動水平等級情況分析

由于工業現代化的原因,現在職工的工作環境和以往的工作環境有了巨大的區別,目前職工的工作環境主要以辦公室為主,進行體力活動的情況往往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而,對遼寧老工業基地職工體力活動整體狀況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和分析,了解遼寧老工業基地職工體力活動水平等,要充分了解體力活動參與的影響因素,并利用這些因素,不斷改善這些好的因素,進而促進遼寧老工業基地職工積極參加體力活動,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將總體體力活動水平劃為輕微體力活動、中等強度體力活動、高強度體力活動三個等級。對調查結果進行計算后可以分析出,有 62.4%的遼寧老工業基地職工體力活動水平處于輕微體力活動水平,27.8%的遼寧老工業基地職工體力活動水平處于中等強度水平,僅有 9.8%的遼寧老工業基地職工體力活動水平達到高強度體力活動水平,遼寧老工業基地職工體力活動一半還多處于輕微體力活動狀態,體力活動明顯不足。

4.2單項體力活動水平分析

被調查人員 4項體力活動調查結果表明(見表1),交通行程的MET-minutes/week 值比其他 3 項體力活動MET-minutes/week都高,閑暇時間的體力活動強度第二,而工作性體力活動和家務體力活動強度較低。男職工的體力活動分布與總體一致,而女的體力活動分布與總體有所不同,排在前兩位的同總體,家務體力活動第三,工作性體力活動最后。在交通和家務體力活動強度上女職工比男的顯著高。只有交通行程的體力活動隨年齡的增長,活動強度在下降。

在不同年齡組性別中,最高是交通行程體力活動強度,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一致。與其它 3項體力活動相比,交通行程體力活動在職工的總體體力活動中占有重要作用。在我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擁有機動車與職工的肥胖有關,并且機動車的獲得增高了男性發胖的危險。由于城市居民沒有室外家務高強度體力活動的活動,其體力活動多為輕微體力活動或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在當今家務勞動的社會化和家用電器化的時代,職工日常生活中通過家務勞動產生的體力活動大為下降,其總體能量消耗越來越少。本研究中,女職工的家務活動比男性的多,兩者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我國女性是家務活動者的傳統有很大關系。盡管如此,女的家務體力活動也非常低,只稍微高于工作的體力活動,這與傳統意義中女的在家務中的體力消耗有了很大的不同。

5 、結論

家務勞動與健康的關系范文第5篇

(一)留守兒童的界定

筆者曾經在相關研究中認為,農村留守兒童依據三個內容來界定:“農村”指戶籍所在地,“留守”指目前居住地,“兒童”,依照《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是指18歲以下的公民。本文將“父母雙方或一方回家平均周期”作為第四個內容。由于寧夏地域小,加上生態移民地區務工人員多是少數民族,生活習慣的局限性,多數移民選擇在區內打工,回家比較頻繁。因此,筆者將外出打工父母雙方或一方兩周以上回家一次的兒童作為調查對象。本文所指留守兒童是居于農村戶籍所在地,父母雙方或一方因外出打工,在兩周以上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二)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本文調查對象為生態移民地區一—九年級義務教育時期留守兒童。筆者共發放調查問卷618份,回收有效問卷610份,其中508份為留守兒童,即本文的調查對象,102份為非留守兒童,這些兒童父母雖然外出打工,但每天都回家。本文調查對象中,男童占46.5%,女童占53.5%;漢族占9.5%,回族占90.5%;三年級以下兒童占15.1%,四年級兒童占34.3%,五年級兒童占25.6%,六年級兒童占20.9%,初中生占4.1%。生態移民工程是以縣內、縣外安置相結合,以縣外安置為主。65%的移民在遷出縣以外全區范圍進行安置,35%的移民在遷出縣內進行安置。本文縣內安置地區留守兒童(以下簡稱縣內留守兒童)占25.6%,縣外安置地區留守兒童(以下簡稱縣外留守兒童)占64.8%,其他占9.6%。文中對一些內容進行分析時,將分縣內、縣外留守兒童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

二、留守兒童生存現狀

(一)家庭基本情況

1.家庭人口

調查對象中,家中有三口人以下的占1.0%,三口人的占5.5%,四口人的占23.4%,五口人的占32.5%,六口人及以上的占37.6%??梢钥闯觯^大多數家庭人口在四口以上,五口人以上的占70%。父母婚姻為在婚的占88.8%,離異的占4.9%,喪偶的占3.0%,未婚的占1.1%,其他的占2.2%。

2.父母受教育程度調查顯示

半數母親未接受過文化教育,比例高出父親28.6個百分點,父母親未接受教育程度相差顯著;母親接受“小學”“初中”“高中/中?!薄按髮?大學以上”教育比例分別低于父親11.6、14.7、1.7、0.8個百分點,說明母親接受文化教育的比例均低于父親,二者接受小學、初中教育懸殊較大。總體來看,父母親主要接受小學教育,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微乎其微。

3.家庭結構據調查

父親外出打工的占57.7%,母親外出打工的占5.1%,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占34.3%。可見,絕大多數父親外出打工,擔負著養家糊口的責任。近四成母親打工,且多是和父親共同外出。在勞務輸出大省區,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的居多。寧夏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數母親在家中留守,承擔農業勞動和照顧老人及孩子。有個別留守兒童,因父母離異、喪偶,祖輩或同輩兄弟外出打工。總體上,留守兒童與母親居住的占46.2%,由母親承擔父母角色;與父親居住的僅占1.5%;與(外)祖父母居住的占31.6%;與兄弟姐妹居住的占17.3%;其他的占3.4%。留守兒童與母親居住的最多,與(外)祖父母生活的次之,與父親居住的最少。可以看出,近八成留守兒童與母親、祖輩居住,與父親居住比例最低,“父親缺位”現象嚴重。由于母親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外)祖父母年邁體弱,他們只能照顧孩子的基本生活,無瑕顧及孩子的教育以及作業輔導,無力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雖然如此,與大多數父母雙方外出的勞務輸出大省區相比,寧夏近半數留守兒童家庭具備基本家庭功能,他們能受到母親的照顧。父母在本縣城(市區)打工的占13.4%,在寧夏其他城市打工的占38.6%,在寧夏以外城市打工的占24.0%,回原來的家種地的占6.3%,不清楚父母打工地方的占17.7%??梢钥闯?,半數以上父母在區內打工,不足三分之一的人員赴區外打工。需要說明的是,由于遷入區土地有限,個別移民返回原來居住地種莊稼,長期不能和家人團聚,以致子女留守在移民新區,筆者將這些移民作為外出打工人員范圍。外出打工父母“兩周”回來一次的占7.3%,“一個月”回來一次的占21.3%,“兩個月”回來一次的占25.4%,“半年”回來一次的占23.8%,“一年”回來一次的占15.8%,半數以上留守兒童兩個月內能與父母團聚一次。

(二)生活衛生習慣

兒童良好的衛生習慣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是兒童強身健體的基礎。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每天“既刷牙也洗臉”的占88.6%,“不刷牙只洗臉”的占8.3%,“只刷牙不洗臉”的占1.4%,“不刷牙不洗臉”的占0.4%,“其他”占1.3%,說明有8.7%的兒童不刷牙,不懂得愛護牙齒。最近一次洗澡是在“幾天前”的占85.4%,“2周前”的占9.6%,“1個月前”的占1.6%,“2個月前”的占0.8%,“半年前”的占0.2%,“其他”占2.4%。綜上所述,八成以上留守兒童具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據了解,移民地區兒童基本沒有午休習慣,一方面是監護人生活習俗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家中無人叫醒有很大關系。留守兒童每天睡眠時間在“10小時以上”的占9.1%,“10小時”的占15.6%,“9小時”的占37.6%,“8小時”的占23.0%,“7小時”的占11.8%,“6小時以下”的占2.9%。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每天睡眠時間在9小時及以下的占75.3%,七成留守兒童每天睡眠不足10小時。

(三)營養獲得

1.就餐情況

為了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吃飽飯、上好學”,2010年起,寧夏先后啟動實施了“營養早餐工程”“營養改善計劃”,按照每名學生每天4.6元標準,為中南部山區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提供免費的早餐、午餐。這兩項工程的啟動,惠及中南部貧困地區30余萬中小學生,有效地提高了兒童身體素質,使中小學生的健康狀況明顯改善。“營養早餐工程”和“營養改善計劃”僅限于寧夏中南部貧困地區,縣外留守兒童搬遷到川區,則不再享受營養餐,三餐均在家中解決,縣內留守兒童早餐、午餐仍由學校解決。調查顯示,早餐方面,縣外留守兒童“不吃”的比例高于縣內“不吃”的13.7個百分點,縣外在“家”吃的比例低于縣內在“學校”吃的17.4個百分點,縣外“小賣部”買食品的占3.6%。縣內留守兒童在學校吃早餐較好于縣外。無論縣外還是縣內,仍有少數留守兒童不吃早餐,這與留守兒童家庭的生活習慣有一定關系。由于學校的營養早餐只提供一個雞蛋,因而少數兒童上學前在家補充雞蛋之外的食品。午餐方面,近九成縣外留守兒童在家吃午餐,縣內留守兒童全部在學校吃午餐,二者相差12.1個百分點,另有7.9%的縣外留守兒童不吃或自帶干糧在學校吃,還有1.2%的兒童在飯館或小賣部解決午餐,說明縣外留守兒童午餐不如縣內留守兒童。晚餐方面,縣內、縣外留守兒童比例相當,仍有少數兒童存在不吃晚餐現象,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家吃晚餐??傮w來看,縣內留守兒童在學校的早餐、午餐較好于縣外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一日三餐比例懸殊,午餐、晚餐的用餐比例較高,早餐比例最低。值得關注的是,一日三餐中,縣內、縣外有少數留守兒童存在不吃現象,而且不吃早餐比例比較高,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2.營養攝取情況

從縣內留守兒童在家和學校經常攝取的食物看,家中攝取“面”“奶制品”“水果”的比例分別高于學校52.8、20、42.7個百分點;學校攝取“米”“蔬菜”“肉/魚”“蛋類”的比例分別高出家中48.2、20.9、16.4、32.7個百分點。可以看出,縣內留守兒童在學校和家中攝取食物有較大差別,縣內留守兒童在家以面食為主,在學校以米食為主。從縣內、縣外留守兒童在家中就餐看,縣內留守兒童攝取的“米”“面”“蔬菜”“蛋類”比例低于縣外留守兒童,分別為31.8、8.1、5.2個百分點,說明縣外留守兒童攝取主食、蔬菜、蛋類高于縣內留守兒童;縣內留守兒童攝取“肉/魚”“奶制品”“水果”比例高于縣外留守兒童7.2、9.6、8.6個百分點??h內留守兒童平常攝入的主食、蔬菜類食物比例低于縣外留守兒童,縣內留守兒童在家中攝取的“肉/魚”“奶制品”“水果”略好于縣外留守兒童,但攝取的“蛋類”最低。總體來看,留守兒童在學校攝取的食品種類比家中豐富,學校更注重飲食的營養搭配。學校攝取“面”“奶制品”“水果”低于家里,這主要是受食堂條件、食品保鮮度、伙食標準的限制。據調查,九成留守兒童喜歡吃家里的飯,而且半數是由媽媽做的。由于地域、生活習慣、社會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生態移民地區留守兒童的營養獲得也受到影響。與全區、全國農村兒童營養獲得相比,留守兒童可獲得肉/魚、蛋類、奶制品三類蛋白質的比例分別比全區農村兒童低37.4、74.5、55.8個百分點,分別比全國農村兒童低58.5、74.5、66個百分點。全國農村兒童蛋白質攝取比例最高,其次是全區農村兒童,留守兒童比例最低,這三個層次的比例從高到低呈梯度下降,而且全區農村兒童到留守兒童下降趨勢顯著??梢?,留守兒童蛋白類食品的獲得與全國、全區農村兒童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留守兒童營養獲得狀況不容樂觀,應引起相關部門、學校和家庭的關注。

(四)生病治療狀況

1.公共醫療衛生資源狀況

除了營養獲取之外,醫療衛生也是兒童生存的一項重要內容。調查顯示,79.2%的留守兒童打過疫苗,10.2%的“沒打過”,10.6%的“不清楚”是否打過,這與國家衛生部門對兒童計劃免疫要達到全面、無一例漏種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距離留守兒童家庭最近的診所或衛生所(見圖4),回答“在村里”的,縣外留守兒童比例為90.9%,比縣內留守兒童高21.8個百分點,說明大多數縣外移民安置地區有醫療診所,公共衛生醫療設施好于縣內,九成縣外留守兒童生病不出村即可醫治;回答在“鎮里”的,縣內留守兒童比例為28.2%,比縣外留守兒童高23.6個百分點,說明縣內留守兒童生病需要到鎮上醫治的比例高于縣外留守兒童。

2.生病治療狀況

從留守兒童最近一次生病情況看,在“本村診所”就診的,縣外留守兒童就診的比例為64.1%,比縣內留守兒童高22.3個百分點,說明縣外留守兒童生病在本村就診比例高于縣內留守兒童;在“鎮醫院”就診的,縣內留守兒童比例為41.8%,比縣外留守兒童高出29個百分點,說明有四成縣內留守兒童生病到鎮醫院就診;“哪也沒去”的,縣外比例為14.6%,高于縣內留守兒童5.5個百分點??梢?,縣內、縣外留守兒童生病治療方面存有顯著差異,縣外留守兒童享用村級醫療衛生資源高于縣內留守兒童,縣內留守兒童享用鎮級衛生資源高于縣外留守兒童??h外兒童生病主要在村里就診,縣內兒童在村里和鎮里就診。總體來看,大多數留守兒童生病能夠赴村、鎮診所或醫院就診,說明大多數生態移民地區設立公共醫療設施基本能滿足留守兒童的醫療需求,生病能及時就診。仍有少數留守兒童生病未治現象,與社區宣傳、監護人教育以及兒童自身權益保護意識有一定關系。

3.社會保障狀況

對于“你參加了哪些保險”多選問題,縣內留守兒童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比例高于縣外25個百分點;縣內參加“商業保險”和“其他”分別低于縣外7、11.6個百分點,說明縣內生態移民地區公共社會保障服務好于縣外。但是,縣內留守兒童參與社會保障比較單一,縣外留守兒童參與社會保障較為多元化。此外,縣內33.7%和縣外45.9%的留守兒童“不清楚”是否參加和“沒有參加”保險。目前,寧夏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而留守兒童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比例非常低,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首先,留守家庭和兒童缺乏社會保障相關知識的了解,維護兒童醫療保障權利意識淡薄;其次是家長為子女辦理了醫療保險,未和子女溝通,子女不知情的緣故;第三,生態移民地區社會保障服務沒有跟上移民搬遷步伐,致使留守兒童不能公平地享受醫療保障機會。

(五)參與家務勞動和娛樂活動狀況

1.課余時間活動安排上學之余

留守兒童參與的各類活動既表現了其生存狀態,也反映了當地生活環境為他們成長提供的條件和資源。據調查,留守兒童課外時間參與活動按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寫作業、看書、家務勞動、照顧家人、看電視、戶外玩耍、上網/打游戲??梢娏羰貎和n余時間主要用于學校作業和家務勞動,在完成這些事項后,方能安排自己的娛樂活動。絕大多數留守兒童都參與家務勞動,其中“做家務”(包括照顧家人)的占82.2%,“干農活”的占14.2%,“幫父母照顧生意”的占2.8%,“其他”的占0.8%??梢钥闯?,大部分留守兒童主要承擔家庭室內勞動,少部分兒童參與戶外或與外部交流勞動。

2.娛樂活動的安排參與娛樂

活動能使兒童獲得大自然和社會知識,使兒童心情愉悅、開闊眼界、強身健體。據調查,縣內、縣外留守兒童認為村里“有”娛樂活動場所的分別為9.1%和51.1%,相差42個百分點;縣內、縣外留守兒童認為“沒有”娛樂場所的分別為79.1%和32.8%,相差46.3個百分點,二者差別較大,縣外移民安置點有娛樂活動場所比例遠遠高于縣內,可見縣內、縣外留守兒童享用村里公共文化資源有顯著差異;縣內、縣外“不清楚”的分別為11.8%和16.1%,二者相差4.3個百分點??梢钥闯觯h內、外移民安置點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不均衡,移民安置點文化資源設施比較匱乏,致使少數留守兒童無法享用公共娛樂資源。留守兒童參與各類娛樂活動(見圖7),按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看書、看電視、戶外玩耍、和家人聊天、看電影、上網/打游戲,縣內、縣外留守兒童除了“看書”超過半數外,“看電視”“戶外玩耍”“看電影”“和家人聊天”等活動均不足半數,可見兒童參與各項娛樂活動的比例并不高。縣內留守兒童除了“看電影”略低于縣外留守兒童外,其余活動參與比例均高于縣外留守兒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縣內生態移民地區公共文化娛樂資源不及縣外,但縣內留守兒童參與娛樂活動比例高于縣外留守兒童。這是由于僅有三成留守兒童參與戶外玩耍,其他娛樂活動主要在室內進行,村級公共娛樂場所利用率不高。

三、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父母教育程度偏低

“父親缺位”現象嚴重父母親主要接受小學教育,教育程度偏低,而且二者接受小學、初中教育差別較大,母親低于父親。大多數父親外出打工,母親在家留守。留守兒童與母親居住的最多,與祖輩生活的次之,而與父親居住比例最低,“父親缺位”現象嚴重。半數以上父母在區內打工,兩個月內能與家人團聚一次。

(二)缺乏良好的衛生健康習慣

不利于留守兒童成長發育大多數留守兒童具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少數留守兒童沒有每天刷牙和經常洗澡的習慣。刷牙習慣應在兒童學齡前開始培養,小學時期還沒有良好的護牙習慣,不利于兒童身體消化和營養的吸收。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指出,小學生要保證每天睡眠10個小時。半數以上留守兒童每天睡眠不達標準。有研究指出,兒童睡眠不足會對身心發育造成以下影響: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導致長不高;長期晚睡會造成兒童乏力、嗜睡、抵抗力下降等,影響各項身體功能;大腦功能恢復不好,會導致第二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心情煩躁、情緒控制能力差等。

(三)一日三餐懸殊較大

營養獲得偏低少數留守兒童有不吃早餐的習慣,個別縣外留守兒童不吃或自帶午餐,縣外兒童也有在飯館或小賣部解決午餐現象,留守兒童晚餐情況最好,午餐次之,早餐情況最差。縣內留守兒童家中平常攝入的主食、蔬菜類食物比例低于縣外留守兒童,縣內留守兒童在家中攝取的肉/魚、奶制品、水果略好于縣外留守兒童,攝取的蛋類最低??h內留守兒童由于享受“營養早餐工程”“營養改善計劃”,兒童在學校就餐情況好于家里,食品種類比家中多,營養搭配好于家里,縣內留守兒童早餐、午餐情況要好于縣外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蛋白類食品的獲得與全國、全區農村兒童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留守兒童營養獲得偏低。

(四)醫療保障知識缺乏

維護自我健康權利意識淡薄大多數生態移民地區公共醫療設施基本能滿足留守兒童的醫療需求??h內、縣外留守兒童生病治療方面有一定差異,縣外兒童生病治療主要在村里,縣內兒童在村里和鎮里就診。目前,仍有少數留守兒童生病未治現象。由于家長缺乏對基本醫療保障的認識以及對子女的教育,因而造成留守兒童自我醫療保障意識淡薄,缺乏維護自我健康權利方面知識,不能公平地享受醫療保障機會。

(五)承擔家務勞動多

參與娛樂活動少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承擔家務勞動,自由支配娛樂活動時間比較少??h內、縣外留守兒童享用村里公共文化資源有顯著差異,縣外留守兒童好于縣內留守兒童,但縣內留守兒童參與娛樂活動比例高于縣外留守兒童。由于村里公共娛樂場所不足,不能滿足留守兒童的娛樂需求,加上學習壓力和家務勞動占用兒童大量課余時間,很少能參與娛樂活動,留守兒童參與娛樂活動權利的被剝奪,仍有少數留守兒童從未在村里享用文化娛樂資源。

四、改善兒童生存現狀,保障留守兒童生存權利

(一)完善相關法律、政策

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益針對目前寧夏生態移民地區兒童生存狀況的差異,政府在制定法規、政策時,要從統籌全區發展、著眼全局來考慮。對于地域、民族等差異性,不必生搬硬套,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制定、運用政策,努力實現全區農村兒童均衡、統一發展。積極推進寧夏戶籍制度、社會保障、文化教育、衛生等相關政策改革,實現縣內、縣外移民地區公共資源和公共產品分配的公平和平等,努力為生態移民地區兒童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各級教育、民政和婦聯等機構應發揮引導作用,成立專門的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機構,加強對生態移民地區留守兒童權益保障工作的管理和指導,切實保障兒童的合法權益。

(二)加大公共服務建設

保障留守兒童均衡發展第一,鑒于縣內留守兒童在學校就餐和營養攝取好于縣內留守兒童,而縣外留守兒童受國家“營養改善計劃”政策的限制,自治區政府應考慮依托相關部門,針對縣外整村搬遷移民地區的義務教育階段兒童,實施“營養餐工程”,消除縣內、縣外生態移民地區兒童健康飲食差異,以保障全區兒童的均衡發展。據了解,個別有條件的縣外生態移民地區,義務教育在校學生已享受到免費的營養早餐。同時,學校要注重細化營養餐的配比和營養搭配,尤其要加強學生肉/魚、奶制品的營養補充,提高學生的營養水平,保障兒童身體健康成長的合理需求。第二,加大生態移民地區尤其是縣內村級文化娛樂資源的投入力度,保證縣內、縣外生態移民地區每個村都有娛樂場所,以滿足村民娛樂文化活動,吸引留守兒童多參與戶外活動。科學研究發現,兒童參加戶外運動,有利于右腦得到更多的鍛煉和開發,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利于生長發育,增強人體功能,能幫助孩子提升運動、社交及認知能力,是兒童社會性培養的重要途徑。第三,加大生態移民地區尤其是縣內的村級公共醫療衛生資源的投入,保障留守兒童平等地享有公共醫療衛生資源,使其生病能及時就診。醫療衛生部門加強醫療保障宣傳力度,尤其加強對兒童父母的宣傳教育,爭取將農村兒童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范圍。

(三)加強法律觀念和權利保護教育

保障兒童生命健康權學校老師要加強《兒童權利公約》《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教育,提高兒童法律觀念和權利保護意識。學校應實施基礎教育改革,注重學生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盡量減輕學校給學生帶來的過重負擔,尤其是減少課外作業負擔,鼓勵學生多參與戶外活動,保障其參與娛樂活動的權利。加強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和醫療衛生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引導學生懂得重視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維護自我生命健康權利,保障他們平安、健康成長。

(四)父母以兒童利益優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元县| 望谟县| 大同市| 分宜县| 鸡东县| 德安县| 万盛区| 甘肃省| 视频| 武宣县| 五常市| 永丰县| 郴州市| 武隆县| 林口县| 阿拉善盟| 昭觉县| 汉阴县| 中宁县| 彰武县| 兴和县| 朝阳县| 若尔盖县| 定南县| 邢台县| 临西县| 天全县| 贵州省| 鲁甸县| 阜城县| 庆城县| 曲麻莱县| 马关县| 兴安县| 长葛市| 宝应县| 辽宁省| 天全县| 浦东新区| 鄂温| 双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