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開展職業道德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開展;職業道德;探索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6-224-01
一、要創新載體,注重在日常管理中開展德育教育
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必須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培養,必須讓學生從小事做起,嚴格遵守行為規范,從自我做起,自覺養成良好習慣。為此,我積極創新載體,堅持在管理中育人,在活動中滲透,扎實開展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教育。我利用擔任班主任有利條件,積極推行德育教育學分卡管理,把學生在校期間的言行舉止、學習表現,對家庭、學校、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實習期間的敬業精神等量化為具體的考核指標,制成考核表格。考核設立基本分,違反者扣分,有突出表現者加分。具體考核由我牽頭,學生科、實訓科及家長配合,按月進行考核打分。在日常考核中,我積極為學生搭建表現平臺,先后組織了如“怎樣認識在校生打工現象”、“如何正確看待網絡”等辯論賽,開展了“感恩母親節”、“感恩教師節”、“技能大比武”、“誠信315”、“法制課堂”等活動。這些活動富于感染力,對學生的教育形象生動,能有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悟提高。實踐證明,這種考核辦法把德育教育實體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榮辱感,較好地促進學生良好職業道德行為養成,受到學校領導、家長和合作企業的好評。
二、要鞏固陣地,注重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是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主陣地。開展職業道德課程教育,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也是從業道德教育的過程;既有傳授學生知識的任務,也有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任務;既要“教書”,更要“育人”。鞏固課堂教學主陣地,主要是要解決學生“知-信-行”的問題。讓學生“知”,就是要讓學生懂得知識原理等;讓學生“信”,就是要讓學生信仰所學的知識內容;讓學生“行”,就是要讓學生認知能導行。針對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對職業缺乏必要的認識,對自身在社會中的定位不準,缺乏自主就業、自主創業的信心等實際問題,我在講授《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時,堅持以打造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核心能力、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為目標,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如對一年級新生注重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才觀的教育,讓他們了解所學的專業,制定專業學習目標,并對未來專業的發展及定位作一個清晰的把握;對二年級學生注重引導他們根據行業企業和社會的需求來補充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對三年級畢業生注重開展職業生涯設計的教育,讓學生開展自我認識、職業定位,學習面試技巧、求職常識,還經常帶領他們加強市場調研,了解市場用人需求,制定好自己的就業設計。由于教學針對性比較強,我教的學生大多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規劃好自己職業生涯,較好地體現了就業指導對良好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三、要強化鍛煉,注重在實踐體驗中開展德育教育
實踐是提高德育實效的重要途徑和有效形式。校企合作、學生實習、參加招聘會等實踐活動,能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提高職業道德認識、深化職業情感、磨煉職業意志,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如每年本地的人才招聘會,我都會組織學生參加,了解用人企業對應聘者技能素養的要求、簽訂合同的注意事項等,特別是針對社會上一些畢業生為在競爭中取勝,虛假包裝自薦材料,面試時自我拔高,在簽約時“腳踩兩只船”,盲目簽約、隨意毀約等現象,引導學生重點了解企業對違約責任的約定,加強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在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時,我常常與由企業政工領導、技術師傅、實習帶隊教師等組成企業實習生德育工作小組,制訂實習生德育工作計劃、德育考核指標、素質教育培訓計劃。在學生進入企業實習時,及時給學生講解實習要求、工作職責,明確廠規廠紀,引導學生樹立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的精神,引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企業文化,堅持以企業的文明來熏陶、完善學生的人格素質和職業涵養。服裝專業學生小黃專業技能過硬,但就是責任心不強,以前在學校時對老師的批評總是沒引起重視。去年在一家服裝制作公司實習時,前半個月的實習工資全部被罰掉。企業的技術師傅對他說,象他這種不負責任的人才,沒有哪家公司愿意用。這件事對他教訓很深刻,從那后他的敬業精神明顯提高,還被評為優秀實習生。
【論文摘 要】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其職業道德教育必須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不斷進行研究、探索,加大改革力度,從而使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學取得新突破。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呈現如下趨勢,一方面是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另一方面,中等職業教育由于生源、經費等問題,發展后勁不足,舉步維艱。中等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繼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要性。而作為其重要教育內容之一的職業道德教育也日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是未來勞動力市場的一個重要來源。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掌握所從事行業的知識、技能,還應具備愛崗敬業、履職盡責及職業紀律、作風等基本素質。
一 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當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教學內容較為陳舊。現在的德育教材,主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職業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對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視,忽視了“90后”職校生的主觀需求、個性特征,教材內容條條框框較多、要求多,從而形成了“熱衷于對這些職業道德知識與符號的記誦和邏輯演繹,使學生學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職業道德語言和知識氣泡”的不良現象。
第二,在教學方式上,職業道德教育大多還采取過去教師臺上講授、學生臺下聽課的傳統模式,只把職業道德看做是一門課程,按照教學計劃進行管理,完成教學任務及考試。教學中,像傳授其他自然知識一樣,學校把職業道德當做客觀的職業世界的真理,要求學生去記憶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職業道德概念、規范規則,而對現實的職業道德現象和問題棄而不理。
第三,很多中職學校對職業教育首先不夠重視,普遍存在輕視德育工作,認為誰都可以上課的傾向,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創新積極性。同時,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面臨著青黃不接、捉襟見肘的窘境。
第四,由于目前中職學生招生問題較為突出,生源漸趨減少,這就使得不少中職學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標準,甚至出現報名即可錄取的現象,這也導致了不少中職學校的學生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厭學情緒濃,職業道德教育更趨嚴峻的狀況。
當前,中職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可以說是問題不少,但總體來說還在不斷完善、發展,我們應繼續加大研究力度,在這樣一個社會轉型發展和職業教育改革的時代,不斷銳意創新,探索新方法,不斷完善教學內容,理解思路,增強責任感,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的職業道德教育改革不斷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 中等職業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的改革方向
中等職業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中等職業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絕不能遠離學生或脫離學生,要提倡走近學生、走進學生,要把學生作為平等主體,進行充分的交流及對話,一定要把職業道德教育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要以加強和改進職校生學風建設為主線,以實施職校生素質教育為主題,以引導職校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與學會發展這基本目標,以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個性特長、責任意識和健全人格等培養為重點”。筆者所在學校目前正在開展的“四有一忠”素質教育(四有指有文化、有素養、有責任、有紀律,一忠指忠于企業)與傳統的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 中等職業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改革方法
中等職業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關系著每一位學生的成才,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重視,改革舊有的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
1.真正重視職業道德教育的改革
目前,職業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雖一再被提起、強調,但很多中職學校只是停留在口頭上,還未真正落實到行動上。我們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職業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視并加快培養職業道德教育工作隊伍,要不斷選拔、培養、充實職業道德教育隊伍,采取切實措施、努力提升他們的業務水平、工作素質,不斷深化制度改革力度,提升從事職業道德教育人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改進教學方式,變單純授課為互動式、體驗式教學
針對“90后”中職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而且長期以來被冠以“差等生”的代名詞,自尊心飽受傷害、學習興趣不濃的實際狀況,道德教育工作者應尊重、關愛學生,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在教學中,應廣泛使用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方式,把枯燥的概念、知識融入豐富的教學環境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知識,做到內化于心、外化為行。
3.職業道德教育應以生活為基礎
職業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樓閣,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勝曾指出:“生活與德育是一體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長的土壤,離開了生活,道德是無法進行的‘無土栽培’”。我們在職業道德教育改革中,要引導學生認知體驗、感受生活,學會正確辨別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惡,在向書本學習的同時,更應強調向社會學習,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自己體驗對現實生活中身邊人和事的感受,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4.職業道德教育應貼近專業崗位,有的放矢
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社會培養各種技能型人才,他們的專業又各不相同,而每個專業對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會有所側重。因此,在首先教育中應學會取舍,針對不同專業及行業的特征,適時增刪教學內容,反復訓練,從而形成良好的職業操守。
我國已確立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思想,特別是自2005年頒布《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策》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中等職業教育中職業教育雖然還存在不少問題,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理清思路,銳意改革,求真務實,在不久的將來,中職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參考文獻
[1]王浪.職業教育中職業教育的困境與抉擇[J].職教論壇,2011(10):9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員;問題;對策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而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過程中也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和緊迫性。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各高校逐步開展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進行了有益探索。以職業指導為基礎,構建全程化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體系,已經逐漸成為廣泛共識。
高校輔導員工作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第一線,是高校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成員,應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輔導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意義
1.它是進一步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
輔導員最重要的工作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如何開展這一工作并且取得實效呢?輔導員深入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開展,要求輔導員以學生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著力點,使學校教育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輔導員在個性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根據學生的所學專業、個性特征和素質能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和就業服務,例如加強就業誠信教育、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等,在為學生的就業問題提供積極有效的幫助的同時,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進而貫徹落實了中央16號文件精神。
2.它是進一步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水平的必然選擇
首先,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水平的需要。當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逐步走出“在畢業前開展就業技巧輔導”的工作局限,轉向構建“發展性生涯輔導”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體系,具體來說要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性、全程化、個性化”,真正提高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水平。
其次,輔導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輔導員工作在一線,與學生的關系較為密切,在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體系中是直接的參與者、實施者。在提升就業指導工作水平的過程中,輔導員的工作是關鍵環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教師、學校管理者所不能替代的。
綜上所述,輔導員是幫助大學生解決職業學業規劃、求職就業困惑的最理想人員,由輔導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較好地實現就業指導工作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強
盡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高校認可,但是從教學實踐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大學生沒有在大學學習期間對職業生涯規劃給予足夠重視。很多大學生總是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而真正面臨畢業、就業、擇業時,卻不知道該去哪里就業,也找不到職業發展的路徑,這時才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即使是在大學學習期間有去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生,因各種原因,其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仍不夠強,未對他們的職業發展產生深遠而有益的影響。
2.大學生自我認知、職業認知不足,導致職業目標定位不切實際
由新浪網、北森測評網與《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共同實施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卷調查顯示,只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職業發展面臨的優勢和劣勢,只占16%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職業是什么。這說明大學生普遍自我認知不足,不能對自己的性格、興趣、職業價值觀、特長、能力等個人所具備的素質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大學生在職業認知方面也有明顯不足,對許多職業的了解是片面的,只看到職業“光鮮”的一面,而忽視其背后艱辛的付出。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的不足,導致許多大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職業目標定位不切實際,要么定位過高,好高騖遠,要么定位過低,目光短淺。這些都不利于大學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大學生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制定不合理
職業生涯規劃制定的各個環節均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第一,缺乏科學的自我評價體系。正確地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全面展開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目前在大學生自我分析的方法、內容上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第二,缺乏長期的個性化生涯指導。許多大學生沒有對四年的大學時光做合理的規劃,而職業生涯目標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個長期的準備過程。每個人情況都是不同的,需要學校對學生個人因材施教,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生涯設計和指導。第三,缺乏評估與反饋機制。目前大學生的生涯規劃較多仍停留在空想階段或者書面報告上,缺少實踐的檢驗,因此缺少對規劃各個環節的評估與反饋,難以對規劃進行調整與完善。
三、輔導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
1.輔導員角色定位不清影響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開展
目前高校輔導員普遍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的困惑,輔導員除了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外,還涉及心理輔導、學習管理、生活管理、就業指導等工作,整天陷入各種學生事務當中,“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是輔導員隊伍里最常見的工作狀態。這種“事務性工作忙碌”的狀態讓輔導員很少有時間去研究職業生涯教育的相關內容,部分輔導員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是模糊的,從而影響了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個性化指導。
關鍵詞 中等職業教育 舞蹈藝術鑒賞 科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 通過舞蹈藝術鑒賞課程的實施使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1.1 培養學生高尚情操方面
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將世界著名的舞蹈呈現給學生。觀看舞蹈表演是一個精神享受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將其中的舞蹈者所要表達的東西進行講解,對于感性表現、感情流露、動作協調性,舞蹈動作所表達的意境等內容和學生一起研究及分析,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真正能夠融入到舞蹈表演中去,使自身的精神形態能夠隨著舞者的動作變化隨機改變,與此同時也會將自身的藝術細胞激發出來,在此鑒賞過程中,不斷培養起高尚的藝術情操。
1.2 學生學習時注意力和記憶力的提升方面
在我們平時教學過程中,靜態的教學方法常常不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度,注意力不能夠集中,提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不能有很好的記憶,因此就不能有更好投入學習的熱情。以往學生掌握知識大多使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的后果通常都是當時會記住知識要點,但不能使之理解,導致遺忘。但是通過進行舞蹈鑒賞教育,這種感受性、靈活性、節奏性都較強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從中找到提升記憶力的方法,再把它運用到其他科目的學習中去,這樣就能使學生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能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對知識內容進行記憶,使得學習效率能夠不斷進行提升。
1.3 學生創新能力、主觀能動性的提升方面
通過對舞蹈藝術的鑒賞,學生各抒己見,將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進行展示,教師也是樂意聽到學生的想法,即使由于表達錯誤而產生了分歧,也是好的,因為學生通過自我的表現,使自己敢于發言,加強了自身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使自身在不斷進行思想強化中,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潛力,逐步形成一種積極創新的習慣,把創新改革當作是一種樂趣,滲透到學習和生活的各個角落。學生在對舞蹈表演進行細致的觀賞、深入的探究的時候,其中會發現不可言說的藝術奧秘。這種奧秘就在于通過對舞蹈的鑒賞,使學生在理性與感性、主觀與客觀結合的過程中,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我參與能力,將自己不斷進行融入,使自身的建設與舞蹈鑒賞水平不斷提高,從而提升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走出以往的傳統課堂教學怪圈,并將這種創新意識和主觀能動性滲透到起到教學課程中去,有益于學生的長足發展。
1.4 教師與學生溝通與交流的默契方面
教師通過對舞蹈鑒賞課程的深入實踐,幫助學生了解和欣賞到更多優秀的舞蹈作品,如:《天鵝湖》、《千手觀音》、《孔雀舞》等舞蹈作品,并且將這些作品一一進行細化分析,通過和學生對作品的探討,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在精神上產生共鳴,共同的興趣愛好使學生與教師不斷拉近距離,在進行藝術的交流的時候,互相進步、互相提升,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將教師和學生以往的“上下級”關系打破,從而達到高度的默契。
2 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發展
2.1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
教師在進行舞蹈鑒賞教育課程實踐的時候,要真正把學生的發展放在主導的位置上,進行相應的調整之后,將藝術氣息不斷帶入到課堂中來,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就意味著,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充分展現出來,讓教師來進行評價,教師“退居二線”,學生進行討論或者自我研究,發現舞蹈藝術的靈活性,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
比如,學生進行舞曲與舞步的結合闡釋,將其中的節奏快慢和情節的流露進行詳細闡述。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舞蹈中對細節的把握標準,這是不易的,這是他們通過深刻的觀察,得出的結論。還有其他學生也能夠就其感性的東西進行闡述,將舞蹈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大膽地暢想,使之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2.2 將學生的靈感激發出來
提到靈感,它并不是自始至終就有的,它會在某一瞬間迸發,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靈感會很多,但是真正把握住的人卻不多。教師有責任進行對學生靈感的激發,將學生在舞蹈鑒賞學習中提升一個檔次,將自己的想法發表出來,將新型的藝術構想說出來。
進行舞蹈鑒賞,了解到了舞蹈表演、編排、編劇等各個細節的注意事項,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學生就一定能進行更好的創新,但是現在的教學不注重創新,學生有一個好的想法,創作出新的舞蹈來了,教師通常不會放在眼中,這就使學生的信心受打擊,無法得到鼓勵,靈感也會隨之消失。
筆者覺得,目前學校舞蹈藝術鑒賞教育課程有很多做得很好的方面,但唯獨在學生的靈感創新應用方面做得不好,教師在這方面應該加大力度進行革新,善于發現學生新的思想和創新能力,為他們的長遠發展負起責任來。
一、現狀與不足
職業道德教育一貫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職業道德教育中,要傳授道德規范、培養職業態度,及塑造職業行為。隨著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要求不斷提升,更多大學生在高年級進入企事業單位實習,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企業勤工助學活動,與此同時企事業單位對大學生職業道德提出要求更為具體。企業希望高校在德育教育中進一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并盡可能在低年級就幫助學生建立職業道德觀念,掌握具有行業特點的職業道德規范。工程類專業大學生在高校中占有很大比例,專業面向應用,其職業道德教育中既具有通用性的一般的職業道德內容,又有行業特殊性要求。
根據目前的教育形勢來看,高校普遍重視德育教育,但對于職業道德教育重視不夠,教育內容比較寬泛,以一般德育代替職業道德教育的現象比較普遍;和具體企事業單位對接不夠,對企業需求了解不夠,對學生在職業道德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不夠重視;學生對工程類專業行業職業道德規范掌握不充分,對企事業單位的職業道德要求并不了解,尤其對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不能充分領會和內化,在愛崗敬業方面欠缺較大。
二、理論依據
目前,已有很多職業道德領域的專家,對職業道德教育理論的各方面做了深入研究。這些理論為我們進一步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美國德育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將人的道德水平分為三種,依序分別為前常規水平、常規水平和有原則水平等。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的道德水平會不斷提升。從兒童時代為了避免懲罰追求獎賞的第一種水平,慢慢成長到追求“好人定向”和“內心規則”的第二種水平,其內在線索是依賴外界的贊同到追求內心原則。而到了第三種水平的社會契約定向階段,個體更注重秩序和公平,是更加穩定與成熟的表現。因此,職業道德教育應當發掘學生內在的道德成長需求,順應道德發展的規律,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這也解釋了在干預較少的情況下,部分學生還是保持了良好的道德水準,得到社會和企事業單位的認可與好評。同時也說明了在沒有良好干預的情況下,可能存在部分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沒有能夠按照更好的成長規律發展起來。這也說明了大學階段及時有效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對于學生道德發展的重要意義。
道德發展階段論也啟發了我們對大學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的構建,應當立足于公民社會對人的道德要求。即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以職業道德規范為基礎內容,包括行業道德規范特點,及企業文化與企業精神。同時,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職業道德教育應到覆蓋大學整個階段,結合四年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和實踐教育,實現職業道德教育的全程化。
美國心理學家瑞斯特(JAMES REST)提出了道德心理四成分模型(FOUR COMPONENT MODEL),即個人的道德心理包括道德敏感性、道德推理和判斷、道德動機和道德執行力等四個成分,分別對應解釋情境、做出判斷、道德抉擇和實施行為等四個道德心理過程。個體在這四個道德心理成分方面的能力將直接決定個體的道德行為。這一理論在我們探索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模式上給我們啟發。正如我們所了解的,大學生對于灌輸式的道德理論教育并不喜歡,相反的,實踐活動卻非常受歡迎。根據道德心理四成分模型理論,人的道德能力,從道德心理到道德行為,是依據一定的道德情境的反應。因此在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我們要充分掌握這一特性,結合職業道德實例,通過情境式的教育,通過體驗和互動的方式,滲透到學生成長中的德育教育、生涯教育等環節中去,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執行力。
同時,道德心理四成分模型也解釋了行業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工程類大學生畢業后面臨的道德情境,是具有行業特點的,因此在大學階段提前開展行業職業道德規范教育,有助于學生的職業道德習得。
三、探索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根據大學生接受教育的特征與職業道德教育的特點,我們探索全程化、滲透性和體驗式的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模式。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全程化,指在大學四年期間,在每個年度均安排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在大學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均安排有職業道德規范教育的有關內容。滲透性,指的是職業道德教育的形式,應當與大學德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校本文化和大學精神、及生涯發展教育相互融合,將職業道德教育滲透到大學生日常德育教育工作、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等中去,使學生能將職業道德觀念內化于心,切實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體驗式,指在開展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特別是在企業實踐中的職業道德教育,要充分發揮體驗式教育的優勢,使學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體驗職業道德的有關規范,更好地通過互動與實踐,將職業道德概念外化于行。
1、全程化的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在大學四年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德育工作貫穿其中,職業道德教育應當成為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浸潤在大學教育全過程。要達到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良好成效,必須通過持續性、連貫性地學習刺激,通過外在的和潛在的學習,建立職業道德規范的外顯記憶,從而逐步建立圍繞職業道德核心概念的內隱記憶。因此,開展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本科四年的時間,將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其全過程。高校應當開設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對職業道德的有關知識,特別是工程類工作的性質、工作要求、行業特點、相關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等,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道德概念、職業是非觀和職業價值觀。并在各個學期根據學生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教育實際情況,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合到學生德育教育和第二課堂中,如校內社會工作實踐活動、暑期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等,要始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核心和教育出發點,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職業價值觀和職業道德,幫助學生真正建立職業道德的正確認識。
2、滲透性的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實踐證明,除了課程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有效開展的重要條件,要滲透到大學生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去。根據目前大學生德育教育內容安排,可以在大學一年級開展結合校訓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的職業道德教育;二年級安排結合生涯規劃教育、就業創業校友經歷分享的職業道德教育;三年級實施結合職業生涯教育、簡歷撰寫與模擬求職等實踐教育的職業道德教育;四年級結合企業實習實踐與行業職業道德教育,開展體驗式地職業道德教育。
大學一年級時學生進入大學學習生活的適應期,以學校校本文化和校訓精神為抓手,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各高校的校訓不盡相同,但其中卻包含同樣的特質,即鼓勵學生家國情懷,誠信為人,積極向上,勤奮努力,堅持創新等,這些內容與職業道德教育如出一轍,甚至可認為也是職業道德教義的核心要義。在新生適應教育中,引導學生強化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勤奮刻苦的精神,引導學生提高人際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年級期間,高校一般均開展一系列的專業教育和生涯啟蒙教育,可以將職業道德教育與其相結合。在生涯啟蒙教育中包含介紹各類生涯理論和發展實例。在實例運用過程中,應當結合正反兩方面的案例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職業道德相關概念。在三年級時,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應當與個人就業準備相結合,與學生生涯規劃、簡歷撰寫和求職能力訓練提高等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幫助學生落實、調整個人生涯規劃,反思個人的能力欠缺,并抓緊時間進行個人知識能力拾遺補缺。提升學生真實撰寫個人簡歷,在面試中準確表達等客觀展示個人知識能力的水平。在四年級期間,學生陸續進入企業實習實踐階段。通過組織企業專家、校友等開設講座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職業發展的經驗與教訓,開展職業道德規范和底線教育,使學生自覺結合個人在企業的實踐體驗,掌握行業職業道德要求,強化學生對職業道德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升華,幫助學生增強個人職業道德素質。
3、體驗式的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