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

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范文第1篇

一、引言

資本的本質是獲取最大收益,因此從其誕生之日起,資本就開始不斷流動以尋取最佳回報,現代通信技術和金融市場的發展使得資本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配置,資本越來越全球化,產生了國際資本流動。錢納里和斯特勞特(1966)在其經典著作《外援與經濟發展》中認為,國際資本流動能夠填補東道國外匯與儲蓄缺口,從而促進經濟增長。證券投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外投資特別是證券投資在全球范圍內增長日益迅速。事實上,證券投資是分享東道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而且證券投資通常不涉及控股,可以規避直接投資所面臨的政府管制。對外證券投資的主要優勢是分散投資風險,即投資學中的“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面”。研究表明,居民對外證券投資能使投資人獲益,DeRoonFA,NijmanTE,WerkerBJM.(2001)指出,在不考慮交易成本的情況下,發達國家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投資能夠顯著分散風險,提高收益。Driessen,JoostandLucLaeven指出,跨國證券分散化投資能顯著提高收益率,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即使考慮到貨幣波動因素,依然能從對發達國家證券投資中獲益。Lagoarde-Segot,Thomas和BrianM.Lucey(2007)使用美元和本幣兩種方式建立資產組合,對中東和北非部分國家股票市場進行了研究,發現加大對這些國家的證券投資能夠使投資組合獲得多樣化的收益。

不過跨境證券投資對國民經濟也有其不利影響。正如Bhagwati(1998)指出的,驅動資本與驅動商品和服務跨越國界流動的動機不同,資本流動的驅動因素正如同經濟史學家CharlesKindleberger說過的那樣,是恐慌和狂躁,當一國或地區利潤率特別高時,猛躁的資本大量涌入,而當金融危機爆發后,投資者在恐慌心理作用下開始大量拋售資產,引起資產市場暴跌。由于證券投資對象主要是可交易的金融資產,流動性高,特別容易受到短期因素波動的干擾,影響金融穩定。以泰國為例,在泰國金融危機爆發前,外部證券投資大規模流入,使泰國經濟增長迅速,但在發生金融危機后的1998—1999年,證券投資方式的資本流入則又大幅度下降,特別是銀行貸款類資本大量流出泰國,1997年流出25.17億美元,1998年流出110.96億美元,1999年流出112.07億美元,因為銀行貸款變現能力強,在國際金融市場形勢發生不利變化時,外國銀行紛紛召回發放給泰國銀行和企業的貸款,泰國銀行和企業為了償還外債,被迫中止投資,國內總需求下降,從而影響產出。總體上,學術理論證實了跨境對外投資分散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的作用,但由于證券投資的特殊性,我們也需要關注對外證券投資的負面影響。

二、國民經濟賬戶的均衡與證券投資開放的意義

對我國來說,由于人口生育率下降帶來的人口紅利效應,儲蓄率長期保持在高位水平,儲蓄大于國內的投資就形成了凈出口,凈出口亦長期保持在正值。由于我國凈出口基本保持在正值,為了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資本賬戶必須為負值,這就需要資本外流,即資本賬戶K為負值。不過我國要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國內利率高于發達國家,因此,在利差刺激下資本賬戶亦呈現凈流入狀態。這使得我國國際收支面臨經常、資本兩賬戶雙順差局面。即國際收支無法通過市場平衡,需要政策干預即由政府買入外匯才能實現均衡,這反而又影響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其邏輯分析如下。根據表-2國際收支賬戶平衡方程,在國際收支完全由市場調節的背景下,經常賬戶順差意味著資本賬戶的逆差,因為經常賬戶順差意味著國內出口商品或勞務從國外獲得金融資源,居民必須以某種方式擁有這種金融資源,無論是以對外直接投資還是證券投資方式,總之這會形成某種均衡。反之,在不均衡狀態,以我國現狀為例,經常賬戶是順差,而直接投資賬戶方面近幾年由于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外直接投資也快速上升,不過即使在大幅度增長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也僅與外商對我國直接投資相當,因此直接投資不能單獨充當經常賬戶順差再溢出的主渠道,這意味著需要通過證券投資賬戶平衡經常賬戶順差。但是我國證券投資賬戶處于管制狀態,因此通過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中直接投資積累的國際資本不能通過證券投資宣泄,只能借由儲備變動消化。

三、現行對外證券投資政策的弊端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對外證券投資側重于國內居民(包括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直接購買境外證券投資的行為。不包括國家外匯管理部門使用外匯購買境外證券資產,因為這屬于投資的范疇;也不包括商業銀行的對外證券投資,因為這與本文所討論的普通市場主體對國外證券的投資概念不同。目前國內居民對外證券投資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QDII(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即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這是在資本賬戶不放開的情況下允許部分機構先行試行,在國內發行基金產品對海外進行證券投資,與比較火爆的QFII相比,QDII顯得比較冷清。根據2014年上半年央行《中國國際收支報告》,境外對我國證券投資(QFII)凈流入344億美元,其中:股本證券166億美元,債務證券178億美元;而QDII凈匯出資金只有27億美元。二是港股通,即2014年下半年推行的允許合格投資者購買香港證券的投資安排,截至2015年2月4日,2500億港股通總額度僅使用了237億元,尚有余額2263億元,與滬港通推出前的市場預期大相徑庭。從QDII和港股通的冷清可以看出,放松對外證券投資可能出現的資金大量外逃并未出現,顯示出目前對外證券投資的管制可能過于嚴格而且并非必要。另外,對境內居民海外投資的過度限制反而降低了境內居民參與海外投資的熱情??傮w上,繼續執行嚴格管制的現行對外證券投資政策存在諸多弊端。

(一)資本流動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當我國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外商直接投資呈現順差時,根據國際收支均衡表,過量的外匯只能通過證券資本賬戶輸出國外。如果證券投資賬戶處于管制狀態,那么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央行購買過量外匯。這導致巨額外匯資產在央行的集聚,因為央行并不總能完全沖銷吸入的外匯,所以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巨量順差往往會帶來基礎貨幣膨脹、物價上漲、銀行資產擴張等一系列問題。鑒于我國的經常賬戶順差仍然在源源不斷地堆積,例如2013年經常賬戶順差達1828億美元,雖然境內機構可根據經營需要自行保留其經常項目外匯收入,但人民幣資產收益較高和缺乏對外投資渠道使得境內機構不愿持有外匯,往往將順差帶來的外匯原封不動地賣給央行,使央行的資產迅速膨脹,僅2013年新增外匯儲蓄資產就達4314億美元。2013年末央行外匯儲蓄余額已達38213億美元。截至2014年底,中國人民銀行338248億元總資產中,外匯資產已達270681億元,外匯占款已占據超過80%的央行資產份額,巨額外匯儲備使中國貨幣發行受制于外部因素影響,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金融穩定。

(二)對外輸出資本投資回報率低中國是吸收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一個資本輸出大國,這可能和很多人想象大相徑庭。從表-3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可以看出中國擁有巨額對外投資凈頭寸,2013年末中國對外投資凈頭寸19716億美元。不過我國的對外投資收益是低下的,該年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投資收益所得為負值。而日本2013年末3250070億日元凈頭寸投資所得盈余為164755億日元,綜合收益率為5.06%,且歷年收益相當穩定,2013年平均計算日本每個國民投資收益為13萬日元。中國對外輸出資本規模非常高,但收益卻非常低。其原因在于中國對外投資的結構失衡,以央行儲備為主(如表-4所示)。中國對外資產中,央行外匯儲備占對外資產比重達到62.75%,外匯儲備投資主要以低風險國債為對象,而居民主動性的對外投資,直接投資、股本證券、債務證券投資規模小,三項合計14.7%。相比之下,日本居民持有的直接投資、股本證券、債務證券投資占國際投資頭寸的59.8%,外匯儲備資產占日本對外資產比重僅為16.75%。另外,從證券投資的分布來看,日本對外證券投資以債券投資為主,私人部門占據主導地位,如日本對外債券投資以中長期債券為主,私人部門和銀行部門占據了主導地位。中國對外投資收益率低的原因可能也正是因為中國對外資產以國家持有外匯資產為主,即由央行持有外匯儲備,對央行這樣的非營利機構而言,用外匯儲備投資主要目標在于保持匯率穩定,保持儲備安全性,收益性只是附帶目的。從實際情況也可以看出,央行大量外匯投資于低收益的發達經濟體國債,如根據最新資料,2015年1月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了2%,而據媒體報道中國持有美國國債1萬多億美元。中國想要提高收益率,就必須改變對外投資結構,放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限制,擴大普通居民投資者數量。普通居民投資者會在安全性與收益性間進行權衡,按照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優化投資組合,最終會獲得高于外匯儲備投資的收益。

四、放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的前提和路徑

現行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管制存在諸多弊端,放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勢在必行。從長遠來看,放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是我國資本賬戶開放進程的重要步驟,也是資本賬戶開放的必由之路。不過在操作層面,對外證券投資的開放路徑應是漸進的,健康的宏觀經濟環境、穩健的金融體系、高效率的資本流動監管體系是放松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管制的前提條件,然后通過謹慎而又穩健的政策分步放松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管制。

(一)確立最優外匯儲蓄規模首先我們需要確定現有外匯儲備中有多大部分可以用來進行對外投資。由于人民幣在國際經濟交易中使用范圍較窄,多數國際經濟交易仍然要通過美元、歐元等主流貨幣中介,因此,由國家持有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仍是必要的,超過這一份額的外匯儲備則可由居民持有對外投資。這就是經濟學中的最優外匯儲備規模概念,根據研究目的,在此僅拋磚引玉做初步探討,我們假設外匯儲備僅滿足基本需求:交易性需求、預防性需求和應對投機性需要。②交易性需求指用于支付進口和償付外債的外匯需求。一般來說,一國外匯儲備需要滿足6個月的貨物與服務進口需求和清償對外債務,但對我國來說這是比較保守的計算方式,因為我國目前仍然是出口大于進口,不可能半年之內不出口只進口,另外舉借的外債也不可能完全用于消費,還會用于投資擴大產出創匯能力。因此我們以3個月的進口需求和總外債計算交易性需求。2013年我國貨物與服務進口21896億美元,3個月為5474億美元,截至2013年末,我國扣除企業間貿易信貸的外債余額為5267億美元,上述合計為10741億美元。除了滿易性需求外,根據我國的特殊情況,我們還要預防外商直接投資利潤匯出帶來的外匯需求。2013年末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存量為23475億美元,以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所有者權益利潤率為17.5%計,外資企業可實現利潤4109億美元,2013年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投資收益借方為2276億美元,由于我國對外負債以外商直接投資為主,我們假設投資收益借方主要為外資企業利潤匯出,因此在2013年外資企業盈利中尚有近2000億美元未匯出,這構成了隱性外匯儲備的需求。我們假設央行要持有足以應對三年的隱性外資企業利潤匯出,即需要儲備6000億美元。外匯儲備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即應對投機性需求穩定匯率,比如在本幣被大量投機性賣出時,央行可以向市場投放外匯緩解貨幣貶值壓力。所以在儲備16741億美元滿易性需求、預防性需求外,還需要額外儲備穩定人民幣匯率??紤]到國內居民持有的外匯也可滿足上述三種需求。由央行持有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足以滿易性需求、預防性需求、投機性需求。當然,這一數額是動態調整的。超過這一數額的過量外匯,可以通過下文所涉及的資本賬戶投資外匯交易市場,由民間市場主體持有并用于資本賬戶投資包括證券投資。

(二)采取更靈活的匯率安排放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管制需要更靈活的匯率安排,唯此經濟體對各種危機方能應對自如,固定或僵化的匯率制度很難包容各種沖擊,如果匯率安排更為靈活,市場就不會有一邊倒的匯率預期,居民就會擴大外幣資產權重以平衡匯率風險。事實上,更加靈活的匯率政策不僅是放開資本賬戶的前提,資本賬戶逐步放開后,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會越來越大,此時很難維持相對固定的匯率,決策者必須在固定匯率和資本賬戶開放兩者間做出選擇。實施更靈活的匯率安排需要一系列制度安排,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相對固定的有管理的匯率,猛然實施浮動匯率,進出口商還有投資者都會不適應。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匯率波動風險對沖機制,提供外匯掉期、期貨、期權等風險對沖工具,提高交易主體的匯率風險意識。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更完善的以市場為基礎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三)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統計和監測工作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2009)認為,目前在國際資本流動監管上,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到目前為止,跨境資本流動的渠道和機制仍未厘清,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資本流入與流出的渠道和機制,另外在東道國經濟低迷時,資本流動是如何逆轉流出的,其渠道和機制也仍未厘清。因為證券投資流動性特別高,更需要對其異動保持關注,這就需要我們厘清對外證券投資的渠道和機制,建立健全證券投資統計監測體系,做好扎實的基礎統計工作。按照《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范圍為中國居民與非中國居民之間發生的一切經濟交易以及中國居民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狀況。放松居民對外證券投資后,對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的增長速度、變動方向等數據監管部門應當保持重視,掌握其變化趨勢,以便在對外證券投資達到風險點時,及時啟動管制手段。

(四)對非正常的證券投資流動采取必要的管制手段證券資本流動由于其波動性容易造成金融動蕩,正如前文所述,泰國金融危機期間證券資本的趨勢逆轉引發了金融危機。因此,對居民對外證券投資的規模和結構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當某段時間內對外證券投資數量迅速擴大并引起匯率波動乃至于出現資本外逃時,對證券資本流動就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限于文章主旨和篇幅,在此不進行深入討論。資本流動管制措施包括數量限制和價格管制措施,數量管制類似國際貿易中的配額。如直接對居民對外證券投資數額進行限制,或者干脆禁止某種方式的對外證券投資,還可以是用許可證的方式對證券投資輸出量進行數量管制。價格管制措施包括對流出的資本按交易額征收交易稅,或者對證券投資分紅或資本利得征稅,這些措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提高資本輸出的成本,使輸出的資本只有預期獲得更高的收益才有利可圖。如前所述,正常的對外證券投資能夠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監管當局只需保持關注。當對外證券投資趨勢改變并影響金融穩定時,監管當局應采取必要管制措施,此時應盡量采取征稅等價格性管制方式,直接禁止交易及數量限制等剛性數量手段只能在非常時期使用。

(五)放開居民對外證券投資路徑從放開證券投資的資金來源上,首先可以考慮允許經常賬戶順差進行對外證券投資,今后可允許合法獲得外匯的企業進行對外證券投資。推動居民對外證券投資需要完善的市場體系、發達的中介機構和便捷的渠道。首先應建立資本賬戶投資外匯市場,居民可以通過居民間外匯市場調劑外匯余缺。③其次應當培育國內的證券投資中介,加強對外投資中介機構建設。對外證券投資涉及匯率轉化、所在國政治、經濟環境分析,個人投資者很難掌握全面知識,應以金融機構對外證券投資為主,個人對外證券投資為輔。

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以我國2009年國際收支平衡表為研究對象,將關注重點聚焦于資本與項目中的金融項目,重點分析其中我國對外投資的部分,通過對這一類項目的分析,進而為我國外匯儲備的運用與流向提出自己的建議,特別是對外匯儲備投資實現多元化進行思考。

關鍵詞 國際收支 對外投資 外匯儲備

一、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金融項目數據

金融項目從屬于資本與金融項目,同時擁有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兩個子項目,在2009年,此項目發生了如下變化:

1.外國來華直接投資下降

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9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流入1100億美元,較上年下降32%;撤資清算等流出318億美元,增長143%,增幅比上年增加126個百分點;凈流入782億美元,下降47%4。2009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的主要特點是:金融和非金融部門吸收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均呈現下降態勢。金融部門吸收外國來華直接投資41億美元,下降72%;非金融部門吸收外國來華直接投資1059億美元,下降28%。

2.對外直接投資減少

2009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481億美元,較上年下降14%;對外直接投資撤資清算等匯回42億美元,增長91%;凈流出439億美元,下降18%。2009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特點是:金融和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呈現不同的態勢。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47億美元,下降69%;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434億美元,增長7%。

3.對外股本證券投資大增,債券投資繼續回流

09年我國對外股本證券投資凈流出338億美元,上年為凈流出11億美元;對外債券證券投資凈流入437億美元,上升29%。

4.境外對我國證券投資凈流入增加

二、直接投資項目分析

直接投資項目包括外國來華的直接投資以及我國對外國的直接投資,2009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兩者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下降,在筆者看來,這與國際經濟尚未完全且明朗地復蘇以及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潛流涌動有巨大的相關性。我國的對外投資的總額保持著增長的趨勢,但增長趨勢慢于外匯儲備的增長趨勢,因此我國仍需增加對外投資,此外,我國的對外投資還存在著如下幾點問題:

1.對外投資結構不盡合理

首先,在對外投資地區分布結構上,大多數集中在港、澳、臺和拉美等地區。其次,在對外投資的產業結構上,我國對外投資過分偏重初級產品產業,缺乏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層次服務業的投資。再次,在對外投資的方式結構上,我國80%以上的海外企業屬于新建企業,且合資方式占絕大比重。

2.對外投資的宏觀管理薄弱滯后

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宏觀管理的規劃和指導。二是對外投資管理政出多門,缺乏統一高效的管理機構。導致跨國投資在一定程度混亂無序。

3.缺乏懂得跨國經營管理的人才

當前,缺乏高素質人才是我國企業開展跨國投資、提高跨國經營水平的最主要制約因素。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企業派出的大多境外經營人員素質不高,有些不懂技術,不懂當地法律。

三、證券投資項目分析

2009年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產34601億美元,較上年末增長17%。2009年末,我國對外金融負債16381億美元,增長12%;對外金融凈資產18219億美元,增長22%。

在對外金融資產中,對外直接投資2296億美元,證券投資2428億美元,其他投資5365億美元,儲備資產24513億美元,分別占對外金融資產的7%、7%、16%和71%;在對外金融負債中,外國來華直接投資9974億美元,證券投資1900億美元,其他投資4508億美元,分別占對外金融負債的61%、12%和28%。

我國持有的國外金融資產中,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粗略估算為:美元資產占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因此,外匯儲備中幣種組合中仍然存在過于單一的問題。在資產結構上偏重于美國財政部國債和政府機構債,這兩者在我國外匯儲備中所占比例約為60%左右。幣種結構上偏重于美元,形成了美元貶值帶來的資產縮水風險;資產結構上偏重于外國政府長期債券,造成了我國外匯儲備中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偏低的問題。

四、關于我國外匯儲備投資渠道的思考

對于這一問題,我的觀點是:在非金融項目方面,以投資新興市場為主,在金融項目方面,以投資美元資產為主。下面將予以詳細論述。

在非金融方面加強對新興市場的投資方面,具體而言,指的是對拉美、非洲以及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進行非金融項目的投資。特別是對于基礎建設以及能源資源建設的投資,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國際雙邊關系,一方面也可以將我國雄厚的外匯儲備轉化為實際的資源能源,用比較務實的方法來平衡我國的國際收支。

金融項目投資選擇美元資產,是出于政治、經濟的綜合考量。我國09年對外證券投資中美國國債的比重仍在一半以上,同時就國際形勢而言,豐田門和歐債危機彰顯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美國有能力將其他國家的貨幣與貿易條件予以重壓或打擊。因此持有巨額美國國債不僅僅是收益的需要,更是國家戰略相互捆綁以求相對安穩的國際環境的需要。

當然,我國遲早要實現外匯儲備投資的自主化,隨著我國國力的強盛和對外實體經濟投資的逐步鞏固,如繭抽絲般的收回美元資產勢在必行,但是就目前而言,仍需韜光養晦,在對外證券投資上投資美國國債或美國資產以求政治與經濟收益的平衡。

參考文獻:

[1]2009國際收支報告.

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對外投資,走出去戰略,貿易壁壘,直接投資

當前,我國對外開放已進入到新的歷史階段,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積極實施對外投資戰略。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金融項目下的對外投資包括對外直接投資(FDI)、證券投資(股本證券、債務證券)和其他投資(貿易信貸等)三大部分。本文著重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證券投資。

一、積極實施對外投資戰略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企業跨國經營,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資本正日益跨越國界流動,促使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最優配置,也有利于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各種投資機會,實現其利益追求目標。在我國現階段拓展海外投資的進程中,政府“扮演”著引導和服務的角色,企業是核心。近年來,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規模擴展和方式演變,不但體現出國家的對外政策更加寬松,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資助扶持,而且還反映了部分企業已不滿足于國內市場所提供的發展空間,更需要通過多樣的方式尋求海外資源和市場,特別是國內的一些大型企業開始進入到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通過國際化整合和開展國際化經營,來獲取專業人才、專利技術、管理經驗和海外市場等,從而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我國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實現產業的國際轉移,規避外貿壁壘和摩擦

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為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策略,而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也看中了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廣大的市場,紛紛向我國進行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其跨國集團的商品生產基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面臨著日益沉重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并且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遭遇了較多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使商品輸出面臨阻力。而此時,我國產業的國際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無論是在資本、技術、管理方面,還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實力。為改變我國制造業的低端產業鏈,擴大新型產業的發展空間,為有效地規避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促進對外經貿關系的順利發展,應通過發展對外投資,推動國內相關產業的國際轉移,實現我國從勞務輸出、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特別是金融資本輸出的轉變,以順應國內資源環境和國際市場對我國對外合作方式轉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圍獲取戰略資源.促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當前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必然帶來對資源能源的大量需求,但相對需求而言,我國自然資源匱乏,很難滿足未來經濟長遠發展的需要。據報道,當前我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已達53%,2007年我國原油產量不到1.9億噸,而原油進口量則接近2億噸。為保障資源供應安全,我國必須通過發展對外投資,跨國并購一些石油和礦業公司,在世界范圍內掌控必要的石油及其他戰略資源,緩解資源缺乏所帶來的壓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有效地運用外匯儲備.調控經濟、分散風險、提高收益

近年來,我國貿易順差一路上揚,加之外商投資和各類投機資本的流人,由此形成的雙順差帶來了巨額外匯儲備,我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截至2008年6月,我國外匯儲備已超過1.8萬億美元。隨著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央行被迫向市場投放大量基礎貨幣,使國內流動性過剩問題日益凸顯,加劇了通貨膨脹的壓力,也使人民幣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與此同時,我國巨額外匯資產也面臨著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分散風險和長期保值增值的重要問題。因此,加大對外投資、力促企業走出國門、轉變對外投資策略、增加外匯利用渠道等,就成為消化市場過剩流動性、有效調控宏觀經濟以及保障國家外匯資產安全的必要途徑。

二、我國對外投資的發展歷程和主要特點

(一)對外直接投資近年來發展迅速

200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流量)首破200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存量)超過900億美元。200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位于全球國家(地區)排名的第13位。,200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265.1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5.3%,而存量則達1179.1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為1011.9億美元,占85.8%;金融類167.2億美元,占14.2%。2008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又飛速地增長,僅前6個月投資額已達257億美元。

(二)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特點

一是投資方式中跨國并購比較活躍。2006年,我國通過收購兼并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為82.5億美元,占當年流量的近40%,其中÷非金融類70億美元,金融類12.5億美元。2007年,通過收購、兼并實現的對外直接投資雖較上年減少20%,但在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通過跨國并購來獲取國外的資源、技術和市場,仍將是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和培育跨國公司的重要途徑。

二是投資行業分布比較齊全。2006年底,商務服務業、采礦業、金融業和批發零售業位居對外直接投資的前4位,占投資存量的70%。在2007年底,商業服務業、批發零售業、金融業、采礦業、交通運輸倉儲業和郵政業合計占存量的80%。

三是投資地區分布漸趨平衡。2006年,在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和流量中,亞洲與拉丁美洲之和,均占到90%。2007年,我國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主要分布在亞洲和歐洲;非金融類對亞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資增長1倍以上。地區分布不平衡的情況有所改善。

四是投資主體呈現以國企為主的多元化。200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繼續保持多元化格局,當年未有限責任公司所占比重為33%,位居境內投資主體數量的首位;國有企業所占比重為26%,位居境內投資主體總數的第2位;私營企業所占比重為12%,位居境內投資主體數量的第3位。2007年,國有企業占整個境內投資主體的比重較上年有所下降,有限責任公司所占比重上升較多。從對外直接投資數額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

(三)對外證券投資的發展與創新

我國對外證券投資起步較晚,1997年只有不到10億美元,1999年突破100億美元,2001年突破200億美元。近兩年來,由于外匯儲備大幅增加,金融市場流動性過剩,使我國對外證券投資規模迅速擴大,但由于各種突發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波動較大。我國對外證券投資凈流出,2006年為1125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96%;2007年為23億美元,比上年流量下降98%。2007年末,我國對外證券投資存量為2300多億美元。我國原來的對外證券投資主要是商業銀行購置境外債券,最近兩年又推出合格境內投資者(ODll)的對外證券投資。

(四)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IC)的對外證券投資

2007年6月,財政部發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作為中司的資本金。2007年9月29日,中司正式掛牌成立,注冊資金達2000億美元。中司的經營目標除去向國內金融機構注資,依法履行出資人代表職責外,主要是經營運作國家的外匯儲備,投資于境外金融產品,使之成為創新對外證券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司在2007年所做的幾筆主要的海外投資,均屬于對外證券投資。

三、我國未來發展對外投資的對策建議

(一)積極、穩妥地發展和創新對外投資

當前,從經濟和技術上都要求我國加速對外投資發展步伐。200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存量分別僅為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2.72%和0.85%。這與我國已有的經濟總量、國際競爭力和長遠經濟發展要求不相適應。有的學者建議可抓住此次海外金融危機的機遇,開展新一輪海外并購。但同時,也要注意汲取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開展大規模海外投資的經驗教訓,積極、穩妥地開展對外投資行為。要進一步完善對外直接投資結構,從行業來說,除繼續加快發展礦產、金融等行業對外投資的同時,應加大制造業對外投資力度,更好地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從地域分布來說,除繼續加快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境外加工貿易和境外礦產資源開發等投資的同時,應加大對美、歐、日的投資力度,通過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來獲取國際先進技術;從投資主體結構來說,應改變國有企業占比過大、民營企業占比過小的狀況,發展民營企業投資會更有利于沖破投資壁壘,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要加強我國對外投資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財政、稅收和金融對企業海外投資的支持力度,為企業提供投資目的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政治經濟形勢、投資環境、法律規章、行政程序、稅收政策以及金融、外匯等方面的信息、咨詢和服務,幫助企業順利走出去并站穩腳跟。要完善對境外中資企業的監管制度,規范境外企業的行為準則和社會責任,加大對違法違規企業的懲處。政府還應重視統籌對外投資擴大與國內經濟金融發展的關系,保持國內經濟金融平穩、較快發展,為順利地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基礎和保障,必須防止類似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經濟金融大起大落。

(二)通過多種途徑有效地化解對外投資中的政治風險

當前,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東道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其中,有些國家的國內政局不穩,社會矛盾較尖銳,加之文化、宗教、民族、部落等沖突,以及經濟利益分爭,蘊含一定的政治風險。如,2007年,我國境外企業和人員在外遭遇了10余起安全事件,造成人員和財產的重大損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來化解對外投資中的政治性風險,在處理好國與國之間政治關系的基礎上,加強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要素的相互流動,促進雙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并推動完善國際貿易和金融體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投資保護主義,構筑和諧共贏的對外經貿關系。企業在對外投資的運作中除應高度重視與各國政府部門以及同業間的溝通、對話外,還要善于與當地工會、媒體、社區等民間組織打交道??筛鶕煌顿Y地的風險狀況,選擇采取全資、合資、建立分支機構等不同的直接投資方式,或者采用參股第三方國家的公司,再由后者到投資地國去直接投資·的方式。還要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海外投資保險制度,不斷地加強對企業海外投資行為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化解潛在的政治風險,消除企業海外經營的顧慮。

(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對外投資中潛在的金融風險

在現代國際金融形勢下,對外投資會面臨諸多金融市場風險。一是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對外投資目的國一旦爆發金融危機,就會使匯市、股市、債市等大幅波動,使對外投資遭受風險。二是金融衍生市場的陷阱。金融衍生產品對投資者來說既可成為其分散風險、獲取暴利的工具,也可成為投資風險陷阱。三是國際投機資本的危害。國際投機資本不僅會以“熱錢”的形式流入他國,促使資產“泡沫”膨脹和引爆金融危機,而且還會對別國的對外投資進行劫掠。因此,也應逐步培養優勢產業,進行多元化投資,正確處理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證券投資的關系。在進行海外投資時,注重對投資目的國、投資行業和品種以及投資時機的選擇,注重長期收益。要注意防范超范圍從事境外期貨、股票、外匯炒賣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高風險業務,加強疏通資本流通渠道并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監測和預警體系,防范資本外逃、侵吞國有資產和洗錢等危害國家利益的行為。

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范文第4篇

關鍵詞:資本流動;新興市場;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2(2008)08-0003-04

國際資本流動(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是指資本在國家(地區)與國家(地區)之間的轉移,包括流入與流出兩個方面。由于國際資本能對各國的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變動做出迅速反應,使資金以最快的速度從效率較低的地方流向效率較高的地方,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從而成為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一、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原因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動速度進一步加快,通過促進國際貿易發展和提高國際市場效率兩個方面,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在過去20年中,全球GDP年均增長速度為3.8%,國際貿易年均增長速度為7%,國際資本流動年均增長速度為14%(見圖1)。也就是說,20年來,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是國際貿易的2倍,是世界經濟的4倍。最近國際資本流動速度進一步加快,以國際直接投資為例,1998-2000年間,國際直接投資流量年均增長將近50%,2000年國際資本流動規模達到1.4億美元,達到歷史峰值。從2003年起,國際直接投資規模持續擴大,2006年達1.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07年可達到1.5萬億美元,將再創歷史新高(見圖2)。

圖1

圖2

對于國際資本流動問題,我們可以用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理論來解釋這一問題。

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認為,一國的對外投資能力主要取決于其經濟發展階段。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00美元以下的第一階段,沒有或只有極少量的資本流入,對外投資凈額為零或負數。第二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400-1500美元之間,外資流入增加了,但本國對外投資極少。第三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500-4750美元之間,資本的流入和流出同時出現了,不過,由于此時資本流入大于流出,對外凈投資額仍然為負數。第四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750美元以上,資本流出大于資本流入,對外投資凈額擴大。半個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動情況大致符合這一趨勢,我國的資本流動情況也基本符合這一邏輯。

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既是積累的結果,也是積累的過程。由于技術創新是一國產業和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技術積累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發達國家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表現為“研發能力”,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表現為“學習能力”,因此,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可能會遵循“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路徑進行。我國對外投資的發展也正在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二、國際資本流動的渠道

如果從流動形式上分,國際資本流動可以分為國際直接投資(FDI)、國際證券投資(FPI)和國際借貸,它們構成了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渠道。此外,近年來,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的跨境投資發展迅速,成為一種新的國際投資方式和國際資本流動渠道。

(一)國際直接投資

國際直接投資是指一國企業和居民對另一國進行生產性投資,并由此獲得對投資企業控制權的一種投資方式。國際直接投資包括對廠房、機械設備、交通工具、通訊、土地或土地使用權等各種有形資產的投資,以及對專利、商標、咨詢服務等無形資產的投資。

直接投資可以分為四種形式:一是創辦新企業,即投資者在國外直接創辦獨資企業、設立跨國公司分支機構或創辦合資企業;二是直接收購,即投資者在國外直接購買企業。三是購買國外企業股票,并達到一定比例。四是利潤再投資,即投資者利用在國外投資所獲利潤對原企業或其他企業進行再投資。國際投資最早出現在二戰以后,20世紀80年代迅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形式(見圖3),目前發達國家的國際資本流動中有75%以上是國際直接投資。

圖3

(二)國際證券投資

國際證券投資是指以在境外公開市場流通的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為投資對象的投資行為,主要包括國際債券投資和股票投資兩種。一般來講,國際債券分為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外國債券是一國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國際組織在另一國發行的以當地國貨幣計值的債券,比如,在美國發行的外國債券(美元)稱為揚基債券;在日本發行的外國債券(日元)稱為武士債券。歐洲債券是一國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國際組織在國外債券市場上以第三國貨幣為面值發行的債券。比如,歐洲美元債券是指在美國境外發行的以美元為面額的債券。歐洲日元債券是指在日本境外發行的以日元為面額的債券。

圖4

國際證券投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一種新趨勢(見圖4)。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的國際證券投資規模已經超過直接投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形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05年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用于對外證券投資的資本分別達到1801億美元、427億美元和1964億美元,均大于其國際直接投資規模(見圖5)。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證券投資也呈快速增長之勢,2005年達到2058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130%,比2000年增長123%,占流入發展中國家資本總額的31%(見圖6)。

圖5

圖6

(三)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的跨境投資

私人股權投資基金是介于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證券投資之間的一種新的國際投資方式和渠道,近年來,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的跨境投資發展迅速,引起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重視,也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和研究。

私人股權投資基金是于20世紀80年代在歐美發展起來的,其投資對象一般為非上市公司,所謂“私人”股權,即是相對于證券市場的“公眾”股權公司而言的。這種基金主要是通過非公開方式集合少數投資者的資金設立起來,銷售與贖回也都是基金管理人私下與投資者協商進行,因此,有時也被稱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國際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的投資方式有三種。一是風險投資(Vent-

ure Capital),以投資初創企業為主,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獲得投資回報;二是私人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即購買處于成長期的私人企業的部份股權,一般待企業上市后后出售獲利;三是收購(Buy-Out),一般以通過杠桿融資為手段,收購處于成熟期的企業,對企業進行重組后獲利退出。與直接投資相比,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兩點不同:一是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的投資周期較短,一般不會超過10年;二是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只負責公司的長期發展戰略,一般不會直接參與公司的管理和運營。2006年,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參與跨國并購的金額達到158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

三、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美國等發達國家利用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貿易發展創造的有利環境,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將國內制造業大量外移,其產業鏈延伸到世界各地,通過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來降低生產成本。在國內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目前現代服務業在美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達到80%左右,而工業產值在美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僅為20%左右,其消費品和制成品大量依靠進口。與此同時,亞洲等發展中國家成為制造業國際轉移的最大承接地,東亞制造業的平均年增長率達10%以上,成為全球生產制造基地和各類制成品的出口基地,出口能力不斷提高,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也就是說,在國際資本快速流動的背景下,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出口競爭力不斷提高,經常項目順差不斷擴大。這些順差主要為美國市場吸收,表現為美國經常項目的巨額赤字。但美國利用其金融市場優勢,大量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彌補經常帳戶逆差,維護國際收支平衡。比如,2004年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為6659億美元,當年資本凈流入8218億美元。這樣,通過國際資本快速流動,使世界經濟失衡表現為一種動態均衡。

從國際資本流動方向來看,從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發達國家從資本凈流出國成為資本凈流入國,美國始終是世界最大的資本凈流入國,占全球資本凈流出量的70%左右。20世紀90年代,歐盟國家基本上是資本凈流出,1999―2002年轉變為資本凈流入,最近幾年又出現了資本凈流出。日本是最大的資本流出國,提供了世界資金需求的20%以上。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一直處于資本凈流入狀態,從2000年開始,出現了資本凈流出現象,并呈逐漸上升趨勢。

下面,我們可以從直接投資的流出和流入兩個方面,來具體分析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首先看流出情況:2006年,發達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規模超過1萬億美元,這些資金絕大部分流向了其他發達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累計達到2.4萬億美元,其中,收益再投資是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2006年美國收益再投資規模為2010億美元。歐盟是美國對外投資規模最大的地區,其次分別為亞洲排和拉丁美洲。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仍是其對外投資的主要渠道,它們占了全球資本流出量的84%。2003年以來,發展中國家占全球直接投資流出量的比重持續上升,2006年接近16%(見圖7)。

圖7

再來看流入情況:2006年,發達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為8570億美元,增幅遠高于2004年和2005年(見圖8),最大流入國分別是美國、英國和法國(見圖9)。2006年,發展中國家外資流入量為4480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紀錄,最大流入國(地區)分別為中國、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見圖10)。2006年,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流入量的增速低于發達國家,但仍占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總量的1/3以上(見圖8)。

圖8

四、國際資本流向的產業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快速流動也推動了世界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即由資源開發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移, 由制造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以國際直接投資為例,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制造業一直是國際直接投資的重點,20世紀70年代初期,現代服務業僅占國際直接投資存量的1/4,20世紀90年代之后,這一比例接近50%,2005年,上升到60%以上。同時,初級部門占國際直接投資存量的比例由9%下降到6%,制造業則由42%大幅下降至34%。2005年,現代服務業在國際直接投資存量中的比例達2/3。

圖9

圖10

參考文獻:

[1]World Bank. 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 : Striving forStability in Development Finance. Office of the Publisher , world bank , Washington , D.C , 2006.

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固定資產投資證券投資決策方法

投資是企業重要的財務活動之一,它通常是指企業將一定的財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對象上,以期在未來獲取收益的經濟行為。投資活動可以按多種標準進行分類,其中按投資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直接投資又稱為實物投資,是指直接用現金、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進行投資,直接形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能力。直接投資往往數額大,回收期長、與生產經營聯系緊密。

間接投資一般也稱為證券投資,是指用現金、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資產購買或取得其他單位的有價證券(股票、債券等)。

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大小和技術的先進程度、證券投資的規模大小和投資對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經營和發展的潛力,因此,對固定資產投資和證券投資決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固定資產投資決策

1、固定資產投資決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資產投資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由于它投資數額大、投資回收期長、一經決策和實施就難以改變,因此固定資產投資決策成敗與否后果深遠。實務中,企業在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決策時,一般都要提出幾種投資方案,進行反復比較后從中選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這就需要運用凈現值法、內含報酬率法、現值指數法、投資回收期法、平均報酬率法等投資決策方法,但現行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對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采用凈現值(簡稱NPV)法。所謂凈現值是指投資方案的未來現金流人量的現值和現金流出量的現值的差額。用公式可表達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現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現金流出量;i表示預定的折現率。

凈現值法的決策規則是:在只有一個備選方案的采納與否決策中,凈現值為正者則采納,凈現值為負者不采納;在有多個備選方案的互斥選擇決策中,應選用凈現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對固定資產投資決策方法的說明。不難發現,凈現值法與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凈現值法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能夠反映各種投資方案的凈收益,即以各種投資方案收益的大小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因此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2)凈現值法與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相一致。投資方案的凈現值就是該方案能夠給企業增加的價值,因此要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就必須在多種備選方案中選擇凈現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資方案。

因此,現行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凈現值法進行固定資產的投資決策。

二、證券投資決策

1.證券投資決策方法。證券投資決策的目標就是將投資收益和投資風險風險聯系起來,對二者進行權衡后選擇最為合理的證券進行投資。因此,證券投資決策主要是討論如何在規避風險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獲取證券投資收益,這就是著名的投資組合理論。投資組合理論最初由馬考維茨(HMarkowitz)于20世紀50

年代創立,后經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發展,主要運用證券投資回報率的期望值E和系統風險系數β兩個指標表示一個證券(或證券組合)的投資價值,以此為基礎的分析被稱為“E—β”分析。

證券投資組合的風險可以分為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風險,即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又稱為不可分散風險或市場風險,是由于一些會影響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戰爭、通貨膨脹、經濟衰退、金融危機、國際市場的變化引起的風險。這些因素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統風險又稱為可分散風險或公是指發生于個別公司的因素如新產品開發失敗、失去一項重要合同、重大項目投標的失敗、競爭對手的出現、生產工藝技術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風險,此類風險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投資來分散或消除。

2.對證券投資決策方法的說明。資本市場理論和實踐研究表明,證券的回報率和系統風險之間存在著很高的相關性,即風險與收益對等,高風險可以用高回報來補償,而低風險則伴隨著低回報。在完全有效的資本市場中,證券的價格反映其價值,證券的價格在任何時刻都應與其價值相符,因此購買或出售證券只能獲得與該證券的系統風險相一致的回報率。也就是說,證券投資的凈現值等于零。因此證券投資決策不能用凈現值作為評價指標,而應采用“E—β”分析法。

綜上所述,對固定資產投資與證券投資決策方法的差異歸納為以下幾點:

(1)現行企業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對固定資產投資決策主要采用凈現值(NPV)法,而對證券投資決策則采用回報率與風險(E—β)分析法。

(2)只有當固定資產投資方案的凈現值不小于零時,才有可能接受該方案,而證券投資方案的凈現值一般為零。

(3)由于證券市場的競爭性遠遠高于產品市場,使得證券市場能夠迅速達到競爭性均衡狀態,因此,證券投資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產品市場或者因為存在壟斷和寡頭,或者因為某個或某些企業的創新而使得該行業調整到競爭性均衡狀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固定資產投資可以賺取經濟租金。

三、原因分析

1.從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角度來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資產決策和證券投資決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決策類型,其實并非如此,兩者實際上都使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來量化風險。

威廉•夏普1964年開創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簡稱CAPM)被認為是財務管理學形成和發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現第一次使人們能夠對風險進行定量分析。這一模型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種股票或第j種證券組合的必要報酬率;Rf代表無風險報酬率;βj表示第j種股票或第j種證券組合的β系數;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證券的平均報酬率。

可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簡單、直觀地揭示了證券的期望報酬率與風險之間的關系。

例:當前的無風險報酬率為6%,市場平均報酬率為12%,A項目的預期股權現金流量風險大,其值β為1.5;B項目的預期股權現金流量風險小,其β值為0.75,則:

A項目的必要報酬率=6%+1.5×(12%—4%)=18%

B項目的必要報酬率=6%+0.75×(12%—4%)=12%

因此,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是證券投資分析的直接工具,應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可以直接預測證券投資組合的期望報酬率;而在固定資產投資決策中,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同樣發揮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計固定資產投資方案的機會成本,固定資產投資方案的風險越大,資金的機會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資產投資方案的凈現值大于零,就說明該固定資產投資方案的期望報酬率大于資金的機會成本。

因此,無論是固定資產投資決策還是證券投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都是一個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證券投資決策中,資金的機會成本就是該證券投資的期望報酬率;在固定資產投資決策中,用估計的資金機會成本作為折現率對固定資產投資方案的預期現金流量進行折現,計算其凈現值,并根據計算結果的大小對投資方案作出取舍。

2.從經濟租金和有效資本市場假說的角度來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前郭尔| 叙永县| 安乡县| 连山| 元谋县| 上饶市| 西乌珠穆沁旗| 鸡泽县| 蕲春县| 都安| 历史| 勃利县| 松滋市| 甘洛县| 吉木乃县| 仙游县| 翁源县| 剑川县| 晴隆县| 庄浪县| 家居| 多伦县| 宁波市| 万年县| 徐州市| 霞浦县| 九江市| 连江县| 东乌珠穆沁旗| 荥阳市| 洛阳市| 建宁县| 保定市| 珲春市| 芜湖县| 顺昌县| 崇明县| 澜沧| 祁连县| 手游| 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