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并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二、見面的禮儀
西方人見面時,不一定會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而中國人則視握手為一個基本禮節。但在中國握手并沒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禮節的。例如男女之間,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由長輩先伸出手;上下級之間,由上級先伸出手;賓主之間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時應注視對方,并摘下手套,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而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們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來稱呼別人。另外,在與人交談時,切不可談及個人的私事,諸如年齡、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別人買的東西不可問其價格;如果看到別人回來,也不能問他去哪兒了或者從哪里來,否則就會遭人厭惡,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來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提問人的輕蔑。而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并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三、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并沒有什么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并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現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的標志。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涌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面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的制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儼然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于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鐘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不可否認,當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于西方人價值觀的統一,在于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這一切與基督教的社會基礎密切相關,因為禮儀是宗教的重要活動方式,由于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西方人從小就接受這種禮儀的教育與熏陶,使得禮儀能夠自然地表現在人的行為之中。精神與物質、政治與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們獲得高度的自信與優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與優越感賦予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感染力,使其禮儀文化被視為世界標準。對照我們現在的中國社會狀況,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是明顯的。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在我們今日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于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準不太統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新晨
五、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或臟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關鍵詞】語言 文化 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影響 策略
【Abstract】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In English teaching,culture differences can easily lead to difficulty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Therefore,as a language learner,it is very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native language.In English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students' cultural sensitivity;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by cultural differences.Teachers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comprehension ability but also improve th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Key words】language; culture; culture differenc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fluence; strategy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每一個社會都有與之對應的文化,由于各個國家的文化背景有差異,因此,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多彩繽紛的文化特色,受歷史環境、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經濟水平的影響,中西方文化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了解這種差異并且竭力去克服這種差異的影響是非常必要的,作為語言教學者,在語言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進行文化教學,應該盡力引導學生去認識這種差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并且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 英語語言學習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人們溝通的橋梁,語言還反映了民族文化思維的不同,中西方國家之間的思維方式不同,表達的語言也不同,因此文化也就明顯不同。比如,中國人就比較習慣去問下別人的私人問題,類似年齡,家庭的問題。而英語國家的人對這些是很忌諱的。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非常常見。比如一個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在餐桌上可能會不習慣西方餐具的使用以及餐桌禮儀,這樣往往會讓人很不高興。因此,學習一門語言必須學習這門語言的文化,在語言教學中必須重視文化教育。
二、 文化差異對英語語言教學的影響
1.對詞匯學習的影響。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詞匯的組成、變化、應用都是語言學習的重點。它反映了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差異性。例如,中文的基礎是拼音,英文的基礎是音標字母。在形容顏色的詞匯中,英語的blue既有藍色的意思還有憂郁、沮喪、消沉,中文則沒有引申義。
2.對聽力練習的影響。英語聽力是一個復雜的信息輸入、加工、輸出的過程。在聽力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對一些很簡單的聽力材料無所適從,不能理解它的意思,這很大一方面是由文化差異造成的。例如“bull’s eyes” 中文我們可能理解為牛眼睛,但是英文里它是靶心的意思。如果學習者不知道這個意思,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3.文化差異對閱讀、翻譯教學的影響。英語學習者的閱讀和翻譯水平取決于語言的掌握程度,而語言的學習是要在了解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一些英語學習者遇到“as timid as hare”常常會翻譯成膽小如兔,其實它真正的意思是膽小如鼠,在西方,兔子是膽小的象征,而東方老鼠才是膽小的象征,不一樣的文化背景翻譯出來的結果也就不一樣。因此,不了解文化的差異就很難正確理解句子的真實含義。
三、 克服文化差異進行語言教學的對策
1.適當拓展教學內容,導入相關文化。教師在教學中講授西方節日的時候可以適當拓展些西方節日的習俗。比如“April Fool’s Day”教師就可以介紹下西方國家在愚人節的整人手段,并且配以圖片展示效果更佳。
2.加強課外讀物及經典影視作品的推廣。學習者可以在課外時間通過涉獵英美文學名著及影視作品深入了解英國國家的文化背景,加深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教師也要積極的向學生推薦些經典英語學習材料。
四、 總結
學習一門語言必須學習其文化,進行語言教學必須重視文化的教學。能否掌握一門語言跟文化理解的程度息息相關,因此,英語語言教學要注重文化教學,重視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關注其對語言教學的影響,并且努力克服其影響,找到對策讓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學好英語。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飲食文化;飲食習慣;餐桌禮儀
【中圖分類號】 T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209-2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其中孕育著博大精深、燦爛豐富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有著“烹飪王國”之稱,在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有學著說,中國飲食是一種藝術,烹飪的菜肴不僅僅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葷素科學合理搭配更加注重營養。俄羅斯也向世人展示著其獨具魅力和與眾不同的飲食文化,俄羅斯飲食雖然在食物制作上較為粗糙一些,但是講求實惠,尤其是冷菜居多。俄羅斯飲食文化經過了千年的發展后,也成為了世界美食園中的一朵奇葩。中俄兩國飲食文化各有千秋,本文將對中俄的飲食文化的異同給予簡單分析。
一、飲食習慣
隨著中俄兩國交流的不斷深入,使得中俄兩國人民在經濟和文化上對彼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文化―不僅有歷史文化、科學文化、還有飲食文化。不同的民族在飲食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取決于不同種族的思維方式、地理位置、生活習慣等。下面我們將對中俄兩國在菜肴、飲品等方面來進行對比。
對于菜肴,主要影響其味道和美觀的因素是烹調技巧。不同于中國的煎炸烹炒,俄羅斯人通常喜歡使用燉的方式來做菜。與中國的“魯、川、粵、閩、蘇、浙、湘、徽”這菜系的繁華相比較,俄羅斯的菜肴就略顯單調,但俄羅斯的飲食更注重對于食材原汁原味的保護,和營養的最大化。這也反映出俄羅斯人純真的性格,不追求復雜,簡單而風趣。
俄羅斯最出名的兩大飲品就是伏特加和格瓦斯,一個是烈酒,一個是飲料。中國享譽國內外的飲品是茶。伏特加在俄羅斯的重要地位,不僅是一種歷史的沉淀,更是其地域環境所趨,俄羅斯常年溫度偏低,伏特加這種烈性酒有助于人體血液循環,會促進產熱,又是純糧食釀造,云集多種優勢于一身,伏特加不得不成為俄羅斯人餐桌乃至街頭巷尾的最愛。格瓦斯也是俄羅斯的獨特代表,是一種由小麥等糧食發酵釀造的帶氣飲品,性質溫和,是小朋友的最愛。在中國的哈爾濱更是隨處可見這個代表著俄羅斯的飲料。中國的茶分為很多中,就其顏色看,可分為綠茶和紅茶兩種。當今,喝茶早已不再是中國人的專利,由于茶馬古道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茶已經走向了世界。俄羅斯人在吃甜點的時候特別喜歡喝加糖的紅茶。
中俄在飲食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彼此融合更是兩國搭建和諧橋梁的美好見證。
二、民族傳統
地域性差異劃分了不同的民族,代代相傳更衍生了各自的傳統。地理面積橫跨亞歐兩個大陸的俄羅斯,多半屬溫帶與寒溫帶氣候。而中國地處熱帶,亞熱帶,溫帶。相比之下,我國的氣溫就不像俄羅斯一樣的寒風凜冽。這種天然的生活環境也造就了中俄飲食文化的差異。天寒地凍要求俄羅斯人要攝入更多的熱量,以維持身體所需。所以,在俄羅斯,你更容易見到的都是高熱量的食品。在俄羅斯有世界著名的黑巧克力;還有日不離手的加糖咖啡;餐桌中更有不可或缺的第三道菜:甜點(冰淇淋、巧克力、奶茶蛋糕等)。這種對糖類的依賴不只是他們的喜好,更是一種生活習慣。
(一)日常飲食傳統。在中國,因為地域不同,飲食傾向也有著差異,民間有著這樣一句婦孺皆知的頗具代表性的俗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主食的選擇中,南方人更多的吃米飯,北方人更多的喜歡吃面食。
飲食方式上,中俄兩國都是一日三餐,但是對于每次用餐的講究則大不相同。中國人對于食譜沒有明確的要求或規矩。俄羅斯人在飲食中,卻是十分講究上菜的先后順序的,這個順序是一種民族傳統,不能顛倒。他們通常一餐要分為三道菜。第一道菜:湯。在喝湯之前他們還會先上些冷盤(通常為沙拉)。湯的種類有很多,通常都是以蔬菜為主料的湯居多。其中,最著名的湯當屬紅菜湯又被稱作羅宋湯,可以堪稱為俄羅斯美食中的一大標志。其整體呈現桔紅色粘稠狀或湯狀,所用材料以牛肉塊、胡蘿卜塊、洋蔥、紅菜為主。第二道菜:肉類,通常以肉類、魚類為主。其中制作方式主要是熏制、腌制。第三道菜:甜品。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菜肴中,會經常有奶酪、黃油的作陪。對于乳制品的偏愛也是一種生活習慣。
中國人喜歡先吃了主食,快要吃飽的時候來點湯。這是傳統的飲食習慣,但從營養均衡、膳食保健的角度講,飯前喝湯具有潤腸的作用,而且俄羅斯的三道菜就豐富了食材的多樣性,這樣營養的攝取就更全面。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你所見到的俄羅斯人都是身強體壯,男人剽悍魁梧,女人豐滿肉感了。
(二)待客飲食傳統。禮尚往來,宴請賓朋一直都是生活社交中的一部分。在宴請的方式上,中俄略有不同。中國人有“上車餃子,下車面”的習俗,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所以中國人在接待客人是除了滿桌子的各路美食以外,通常都有餃子作陪。“餃子”這一中國原創的美食現如今已經流傳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其味美、方便也被廣泛接受。在爺爺奶奶那輩人眼中,餃子就是最好的接待客人的食品。再俄羅斯,有這樣一句諺語:“Без соли хлеб не еда.” 沒有鹽的面包不算食物。“Без хлеба не обедают.”食不可無面包。可見,俄羅斯人在款待貴賓的時候都不能落下了面包這一主食,俄語寫法“хлеб”,在中國,有著名的俄羅斯“大列巴”,特別是在黑龍江省會堪稱“哈爾濱一絕”,“大列巴”這個稱呼就是從俄語音譯來的,體型巨大,從大列巴在中國的影響力就可以看出這種以面粉和麥粉為主要原料的主食也成為了俄羅斯飲食文化的一個優秀代表。
三、餐桌禮儀的異同:
中國乃禮儀之邦,在人與人的交際中到處都充滿著禮儀。有談話禮儀,行為禮儀,還有餐桌禮儀。縱觀歷史,中俄兩國在餐桌上的禮儀有這樣幾個方面值得探討:
(一)餐具使用的禮儀。中式餐具和俄式餐具有著明顯的差異。眾所周知,中國人發明的筷子聞名于世,它不僅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也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魅力,專家稱,筷子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記憶力,經常使用可以有助于預防老年癡呆癥。中國人在喝湯的時候用勺子,在吃米飯的時候用碗盛。在喝飲品的時候用杯子,其中,玻璃杯子是用來喝酒的,陶瓷杯子是用來喝水的。筷子用完后要放在筷托上,并且筷子要放在右手邊,杯子都要放在左手邊。在餐具的使用方面有以下注意事項,在使用筷子時,要兩支筷子同時使用,不能單一使用。也不能用舌頭去舔筷子。在用餐時切忌揮舞筷子,不能用筷子指向別人,不能用筷子插取食物或將筷子插在飯菜中。不能用筷子敲打其他餐具,也不能把筷子放在杯子里。在使用湯匙時,不能用湯匙取菜,不能將湯匙全部含入口中吸吮;不能將湯匙中剩余湯汁再放回湯碗中,當湯較熱時,不能用湯匙攪拌。在使用食盤時,里面盛放的菜數不宜過多,品種以一種為宜。在使用飯碗時,除食用主食外,切忌端起飯碗,飯碗內只可盛放少量菜,不能盛放湯或其他食品殘渣。在使用牙簽時,只宜使用一次;不能用牙簽扎取食物;不宜將牙簽叨在口中。
俄式餐具種類較中式餐具簡單些,俄羅斯人最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在用餐時正確的拜訪位置是,叉子放在盤碟的左邊,刀和湯匙放在右邊,酒杯要放在盤碟的前面,在進餐過程中要左手拿著叉子,右手拿著刀,并且要輕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左手用叉子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將食物切成小塊,然后用叉子將食物送入口中。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只切一塊,不要一下子全部切完,切食物的時候每塊大小應掌握在一口量為佳。只有在不用刀切割食物時,即刀叉不同時使用時,才可以改用右手拿叉子。刀除了用于切割食物,還可用來把米飯等食物撥到叉子上,但切忌用刀將食物送進口中。在正式的宴會上,每吃一道菜都要換一副刀叉,擺在面前的多副刀叉,應由最外面的那副依次向內取用。每道菜吃完后,應將刀叉平行擺放在盤內,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侍者就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撤盤。如果沒有吃完而需要放下刀叉時,一定要把刀叉呈八字擺放在餐盤兩邊,這表示用餐尚未結束。
(二)主客位置及食物位置的禮儀。在中國的飯桌上很重視主人、客人座位的位置,食物或茶壺的擺放也頗有講究。中國人講究“尚左尊東”,對著門的是最尊貴的位置。因此在會客或者宴請時,對著門做的一定是東家。客人當中距離主人位置越近的就越尊貴,左手邊的比右手邊的地位更高。中國民間有個迷信的說法:茶壺嘴對著人,可能將人的魂魄吸走。所以要注意茶壺嘴的擺放位置。
在俄羅斯,餐桌的位置禮儀同中國正好相反。他們是以右為尊,左為次。男士跟女士要交叉著就座,通常男士會為女士推開椅子,請其入座。
(三)食物的剩余量所蘊含的禮儀。到好友家里做客,主人忙碌半天準備了豐盛的大餐。去別人家做客,除了記得帶禮物,還有一個很細微卻不得不注意的禮儀。
作為客人,對于食物的使用量也要掌握個度。在中國,主人請客,害怕食物不夠而賓朋沒有吃飽,所以準備的食材都是能有剩余的,餐畢,要多少有些剩飯殘羹在,主人才會覺得有面子,心里才會舒服,覺得自己這次宴請準備的還不錯。而在俄羅斯人家中,他們以主人的身份邀請你做客,同樣會熱情款待,只是文化差異,他們的禮儀是必須將自己餐盤里的食物全部消滅掉,這樣會讓主人認為自己做的菜很受歡迎,客人在自己家就餐很愉快。
現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國之間的國際化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也不少傳入了
俄羅斯。俄羅斯的飲食文化也逐漸影響著中國,全世界飲食文化將繼續共同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薇.中俄飲食文化差異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11).
[2]褚敏.俄羅斯的飲茶文化[J].俄羅斯文藝,2001,(01).
[3]王洪玲.中俄飲食文化差異探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01).
【關鍵詞】大學英語 跨文化交際 教學模式
一、引言
隨著時展,我們逐漸步入到了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然而,在日常交流中,只掌握目標語語言的知識技能,卻不了解西方的風俗狀況、歷史文化、思維和習慣等,很難實現交流的目標并成功獲得別人的信任。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過程中,許多教育學家都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但是其教學模式的應用不足,理論偏重,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對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有所疏忽,跨文化交際能力匱乏。跨文化教育由此應運而生,成為當今教育界努力倡導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而英語教學因其與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教育千絲萬縷的聯系,有望成為跨文化教育最強大的平臺(張紅玲,2012:2)。三本院校更加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我們有必要積極探索跨文化交教學模式,不斷總結不足和缺陷,以期能夠找到切合跨文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現狀的策略。
二、跨文化教學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任何一種語言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換句話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受文化的影響,反過來又對文化施加影響。語言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了社會文化。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如果不了解這種文化差異,無法進行跨文化語言交流。在中國,紅色則是喜慶的顏色,雖然現在也包容了西方白色婚紗的風俗,但白色還通常用在葬禮上。如果不知道顏色詞背后的文化內涵,學生看到A white day,不會知道其意為“吉日”,簡直可以和漢語的“黃道吉日”遙相呼應。這個例子反映了文化語境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重要性,當教授類似的詞匯時,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向學生解釋詞匯的社會文化意義,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充分理解該詞匯的內涵,避免造成交流中的誤解與誤用現象。
文化差異從很大程度上阻礙著中國人與西方人的語言交流,導致交流中的誤解與誤用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容易受母語的影響并缺乏英語語言文化知識。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兩種文字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應重視基礎知識的講解,還要及時補充相關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及時了解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歷史、禮儀、禁忌等,而且還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跨文化活動。
2.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流和溝通的過程(胡文仲,2004:11;張紅玲,2007:26)。陳國明(2009:12)認為目前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主流是以人際間的溝通行為和文化的互動為對象,跨文化交際學的應用性會愈來愈受到重視。
三、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模式構建
本章將探討跨文化教學模式在三本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旨在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深入化、具體化、實踐化,并真正把跨文化教學模式落實倒地,避免其成為空談。
1.合理設置課程。一般來說,在大多數大學里,大學英語課程是連續開設4學期(一、二年級),每周4-6課時,教學內容是教材所涉及的詞匯、語法、課文講解等等。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傳授語言知識為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就是幫助學生通過四、六級考試。甚至有學校削減大學英語基本課時,增加四、六級輔導課。如此一來,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脫節,使得學生在大學里學習英語是迷茫的,從而導致學生除了能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交際,根本無法應對專業學習或今后工作上的英語需求。
因此,三本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必須以《教學指南》中所述的教學目標為指導和依據。首先,基礎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合理分配學時。課程目標力求多元化,在認知方面,讓學生通過學習深入知曉英語知識內在的結構與聯系,并在語言知識基礎之上構建學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其次,應增加包括《原聲電影賞析》、《英美文化概況》、《跨文化交際英語閱讀》等課程的選修課,擴展學生的文化知識。再次,注重應用技能的培養。把大班精講和小班輔導相結合,根據教學計劃,把課時拆分出來用于小班教學,著重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
2.注重文化知識補充。為了避免出現語言和詞語表達誤解與誤用現象,學生不應只重視詞匯知識的積累,而應跨越文化的藩籬,把自己從漢語傳統束縛中解脫出來,并學會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上去做出自己的推理;三本大學英語教師也應向學生介紹相關文化知識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語言。與此同時,還要促使學生多讀有關英語國家生活方式與文化的書籍。
一、吁求:課標中“英語活動課程”的呼喚
2011年出臺的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是改變英語課程過于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由此可見,小學英語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迫在眉睫。
二、剖析:“英語活動課程”的認識
小學英語活動課程有效融合小學英語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是以小學生的親身實踐和直接經驗作為英語課程的中心,以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作為課程設計的根本依據,強調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強調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的全身心體驗和動手實際操作,著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個性和實踐能力,在保留英語學科課程優點的前提下,彌補學科課程忽視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培養、過度關注書面知識的不足。
三、求索:小學英語活動課程實施的多元范式
英語活動課程的內容呈現出多樣性和彈性的特點,具體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活動課程具體實施方式的多元化。但無論是采用哪種形式,教師實施英語活動課程時都要依據其基本特征,讓學生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景中體驗、實踐、合作、交流和探究,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獲得活動體驗、積累活動經驗。
1.優選交際活動方式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交際交流是最基本的功能。英語活動課程中情景交際活動方式的設計,在英語學科課程中很常見。在英語活動課程中,要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內容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出發,使活動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可操作性和現實意義。教學中可突破時空的限制,適時、適地安排相應的交際實踐內容。比如,學習譯林英語四上Unit 7 “How much”后,開展跳蚤市場活動。首先讓學生自備各種商品,有玩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讓他們制作價格標簽,貼在準備的物品上。再把教室布置成超市“supermarket”,學生分好工,分別擔任“收銀員”、“售貨員”、“顧客”,然后讓學生用所學詞匯、句型進行買賣活動,最后“收銀員”、“售貨員”匯報賣出商品和收入,“顧客”匯報購買商品和支出。
小學中年級學生的思維處于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多時候還要依賴于具體、形象事物的幫助。在本次英語交際活動中,學生結合學校舉辦跳蚤市場的機會,進行語言的實踐,積累實際活用語言的經驗,提高靈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2.深構探究活動方式
兒童對看到不懂的事情會好奇,嘴里經常掛著“為什么”,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展開英語活動課程的學習。英語活動課程中設有很多關于西方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內容,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成強烈的反差,這些都可以成為英語探究活動的內容。那么如何開展英語探究活動課呢?
活動過程的設計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
(1)選題指導階段
教師首先要導入主題。教師導入語不僅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要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充分提出想要探究的各個問題。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用實物、照片、視頻等資料提出,也可在參觀、操作中提出。導入主題后,還需要圍繞主題進一步進行生成可操作的小課題。學生充分生成很多小課題后,依據內容對問題進行分類、整理和篩選,確定出有價值的、可操作的課題。
(2)自主活動階段
這一階段包括小組討論制訂活動方案,進行任務分工,確定活動方式和方法,選擇觀察或調查對象,查詢資料,操作與制作,階段交流學習等。教師在這個階段要進行研究方法的指導,可以采取隨行式指導或集中式方法指導。
(3)成果展示階段
成果展示階段,學生將探究的成果寫成報告或小論文,制作成PPT或小報等進行全班交流。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這是活動的成果和收獲。
比如,學習譯林英語四上Unit 6“At the snack bar”,師生首先就“中西飲食文化差異”這個大主題一起討論,挑選出有研究價值的、有條件進行研究的問題,最終形成如下研究小課題:Chinese and Western diet ideas(中西兩種飲食觀念),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ware(中西餐具),Chinese and Western meals a day(中西一日三餐安排),Chinese and Western fast food contrast(中西快餐對比),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中西餐桌禮儀)。接著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自由組合成研究小組,推薦組長,在小組內合作討論,初步設計研究方案,然后進行人員分工。學生通過上網搜集資料、采訪學校老師及中西餐館老板、發放調查問卷、資料分析整合等方式開展了研究。最后學生制作英文PPT或手抄報,匯報展示研究成果。
學生通過活動中西飲食習慣及特色飲食的調查研究,不僅了解中西人民的飲食狀況及外來飲食的影響,探求飲食的營養價值,激發健康的飲食的意識,而且培養熱愛探索的情感,樹立自主探索的意識、合作意識,學會用多種方法探究問題的答案。同時擴充英語語言知識,培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3.創生表現活動方式
表現,是藝術創造的構成要素,如一件藝術品的線條、色彩等都是其表現形式。英語活動課程也需要表現活動方式來展現學生英語學習效果。表現活動方式是常用的一種方式,如講英語故事、英語歌謠歌曲表演、小話劇表演等,借助這些表現形式不僅幫助小學生記住很多不容易記憶的詞匯和詞組,還培養他們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感受到英語特殊的文化氛圍。如學習譯林英語六上“The new story of the king’s new clothes”,可讓學生小組合作,將教材中的故事進行改編成劇本。再讓學生分組,分配角色,讀背臺詞,并練習合作表演。然后將教室布置成舞臺,準備皇宮、大街背景圖和員服裝、道具等。一切準備就緒后,讓小演員們上舞臺表演,所有演出結束后,小觀眾進行點評,互相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