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口腔醫學技術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口腔醫學技術 學生 厭學 教學模式
學生厭學問題在各學校各專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是學校,教師,家長乃至中國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筆者通過對目前口腔醫學技術學生的厭學現狀,主要原因和表現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口腔醫學技術學生厭學比例高,厭學具有普遍性,課堂教學效果差是導致厭學主要外因之一,通過實施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值得推廣。
1 研究對象
選擇2012級口腔醫學技術學生共108人作為研究對象,共計2個班,口腔醫學技術11班、口腔醫學技術12班,并隨機分為實驗班與對照班,對比兩組學生年齡、學習成績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問卷調查及訪談
設計“高職學生學習情況調查問卷”,對108名口腔醫學技術學生和4名相關專業老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目前高職學生的厭學現狀和原因。
2.2 針對厭學的主要原因,提出改革方法
此次調查顯示,傳統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差是導致厭學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口腔醫學技術學生的特點,筆者進行了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具體內容參見表1,并以《固定義齒工藝技術》為試點,觀察其改革的效果。
2.3 改革效果評價
2.3.1 學生問卷評價
設置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滿意度調查問卷,對實驗班學生教學改革效果,設置“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2.3.2 理論測試與技能考核評價
課程結束后,用相同的試題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進行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并統計成績進行統計學處理,觀察有無差異。整個過程做到統一出題,統一監考,統一評分,統一閱卷,減少人為因素影響。
3 結果
3.1 口腔醫學技術厭學現狀與表現調查結果見表2
3.3 學生問卷評價結果
對實驗班學生發放改革效果滿意度調查問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100%,結果顯示非常滿意者21人,占42%,滿意者18人,占36%,滿意率為78%。
3.4 理論測試和操作考試成績結果
其中實驗班理論測試平均成績為85. 33分,操作考核為93. 56分。而對照班學生理論測試平均成績為79.65分,操作考核為85.77分。
4 討論
4.1 口腔醫學技術學生厭學現狀、表現和原因分析
依據此次調查研究及問卷分析,說明目前口腔醫學技術方面學生厭學的比例偏高。本次共發放學生問卷108份,教師問卷4份,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100%。統計結果見表2與表3,有表2可知學生厭學者有62人,占57.4%。經常厭學者有39人,占36.1%。中度以上厭學者為58人,占53.6%。厭學時玩手機的有73人,占厭學總人數的67.6%。依據以上數據可以得知,口腔醫學技術學生厭學的比例很高,而且具有普遍性,厭學主要表現是玩手機。這與王美芹[1]、鄭艷玲[2]、湯洪俊[3]、王愛琴[4]、王志堂[5]的研究結果一致。其中厭學的主要原因是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引起厭學的外因中課堂教學效果差位居第一位,這也充分說明課堂教學方式是引起厭學出現的主要外因之一。
4.2 實施“產學研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
針對目前口腔醫學技術學生厭學調查的原因,筆者在《固定義齒工藝技術》課程教學中實施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試驗。改革的思路為:①在實踐中穿插理論的指導,讓學生自己探索口腔的理論。而不是以前的先學習理論后開展實驗。②積極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創新。發現新方法,創造新方法。③實施產學研相結合,讓學生去義齒加工廠見習、實習。讓學生熟知義齒生產的整個流程,體驗義齒加工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而不能像傳統模式教學,先學完理論,再統一去見習實習。④教學模式是邊做邊學,在操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操作,反復練習,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固定義齒工藝技術》課程為例,該課程共計120學時,改革前理論70學時,實踐50學時,理論與實踐7∶5,改革后理論20學時,理實一體化課100學時,占總計劃的83%。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生對“產學研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非常滿意者57人,占52.7%。滿意者41人,占37.9%。滿意率為90.6%。通過對教師問卷調查及訪談調查,結果一致認為,實驗班學生上課好于對照班。事實證明實施“產學研”教學模式改革使學生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達到了教學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關芹,馬曉鳳.高職生厭學現象調查[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3):131-132.
[2]鄭艷玲.高職院校學生的厭學心理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3(17):146-147.
[3]湯洪俊.高職院校大學生厭學心理問題探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報,2011,24(05):62-63.
關鍵詞:口腔科護理;PBL教學法;臨床帶教;操作技能;
臨床口腔專業是較為復雜的專業,包括臨床治療、預防保教、康復治療等多方面的知識,對于口腔科醫師的要求較高,因而臨床教學難度較大。近年來,較多新興教學法開始應用于臨床帶教中,發揮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其中PBL教學法受到了廣泛推崇[1]。為進一步探究PBL教學法應用于臨床的實踐效果,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在我科見習的86例見習生作為受試者,對比分析了其運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在我科見習的86例見習生作為受試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兩組見習生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均以4周為一個見習周期,已排除認知障礙者、中途退出者等。觀察組,男18例,女25例,年齡21~23歲,平均年齡(22.14±1.36)歲。對照組,男19例,女24例,年齡21~23歲,平均年齡(22.28±1.27)歲。兩組見習生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見習生均由本院口腔科,本科學歷以上,獲得教師資格的資深帶教老師負責日常授課工作。對照組見習生按常規進行口腔臨床帶教:講解口腔科理論知識,口腔科技能操作,教師指導等。觀察組在口腔臨床帶教中融入PBL教學法,具體如下:
1.2.1設計問題。
口腔醫學知識和技能講授后,教師引導見習生提出問題,同時設計專題問題,以某個典型病例為例,讓見習生在課后進行收集資料,找到理論知識和操作治療方法。
1.2.2收集資料。
教師要求見習生就設計的問題闡述發病機制、治療方案、具體操作程序、注意事項等,引導見習生收集相關資料,包括查找教材、搜索文獻資料、觀看教學錄像等,讓見習生以書面形式報告研究內容。
1.2.3實際操作。
見習生順利解決理論層面問題后,由帶教老師指導見習生進行實際操作練習,見習生先進行操作,其他同學觀察并提出意見,教師再具體指導,讓見習生真正了解正確的操作方法。
1.2.4論證。
操作結束后,教師組織見習生討論實際操作中易出現的問題,讓見習生學會反思操作中的不作,再讓見習生各抒己見,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改進操作技能,最后作總結[2]。
1.3評價指標。
兩組見習生口腔科見習期結束后,均進行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考核;理論知識考核部分包括選擇題、問答題、案例分析題三部分,滿分50分;操作技能部分,由帶教教師確定操作題目,見習生隨機抽選操作題目,滿分50分。統計兩組見習生理論及操作考核得分,并統計兩組總分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考核后理論知識得分[(43.63±4.69)分]、操作技能[(41.25±5.14)分]、總分[(85.69±5.96)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口腔醫學是多種臨床學科交叉、聚合的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操作性,因而需要醫師具備扎實、全面的理論知識基礎,同時掌握過硬的專科操作技能,因而口腔臨床帶教的任務繁重[3]。傳統口腔臨床帶教的“講授操作糾正”僅簡單的傳達了知識和技能,缺少見習生思考綜合運用知識的過程,因而并不能讓見習生綜合性掌握口腔醫學專科知識[4]。PBL教學法作為一種以問題為主導的教學法,在教學中強調運動問題串聯起理論與技術知識,引導見習生思考綜合性應用,較為適用于口腔臨床帶教的綜合性教學[5,6]。當前,關于PBL教學法在口腔等臨床帶教研究的文獻報道,其應用效果良好,對于學習效果的替代較為明顯,可全面提升見習生理論和技能雙向能力[7-10]。本次研究也發現口腔科見習結束后,觀察組考核后理論知識得分[(43.63±4.69)分]、操作技能[(41.25±5.14)分]、總分[(85.69±5.96)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可知PBL教學法提高了教學效果,見習生理論和操作技能均獲得了有效提升,應用效果較好。綜上所述,口腔臨床帶教中運用于PBL教學法可顯著提高臨床教學效果,提升見習生學習效果,該教學法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郝吉慶.PBL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J].安徽醫藥,2011,9(01):129-131
[2]田海,劉開宇,孫露,等.探索通過PBL教學法培養臨床醫學研究生學習興趣[J].繼續醫學教育,2014,5(06):88-90
[3]常亮,張學新,李響,等.PBL聯合LBL教學法在八年制臨床醫學教學中應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2(08):111-113
[4]楊立強,倪家驤,岳劍寧,等.淺析基于PBL教學模式下的臨床醫學教學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6(29):5768-5772+5726
[5]江穎,陸暉,方興,馮原,等.循證醫學PICOS模式結合PBL教學法在腦病科臨床教學中的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12(07):6-8
[6]寇惠娟,韓振華,董新,等.PBL和LBL教學法在臨床醫學五年制內科學教學效果的對比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5,13(04):688-692
[7]雷莉,臧偉進,宋土生,等.PBL教學法在臨床醫學八年制教學中的嘗試與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10,8(01):175-178
[8]張平娟.PBL教學法在口腔臨床帶教中的運用體會[J].蛇志,2015,(02):237-238
[9]鄭桂珍.PBL教學法在口腔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12,8(S3):720-722
1.1地方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不高
生物技術專業近十年由于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導致該專業畢業生明顯供大于求,學生就業壓力年年加大。在地方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就業問題仍然是亟須解決的問題,一般每年除了大約30%-50%的畢業生考取研究生外,其他畢業生的就業往往趨向于散發狀態。而且一般性生物技術企業多是參加大型綜合性院校的就業招聘會,而不參加醫學類就業市場,生物技術醫藥類企業多數是名為招聘生物技術專業,實則招收醫學類、藥學類學生,更是加劇了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就業形勢的惡化。根據對我校生物技術專業近三年的調查,生物技術專業的本科生畢業后直接就業從事生物技術產業的學生比例較低,大部分學生從事的行業與生物技術關系不大。因此,考取研究生也成為該專業大多數學生的首要選擇,學校和專業教師也往往鼓勵學生考研,從而使地方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培養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應用型人才,服務于地方醫藥生物經濟發展的辦學目標”大大打了折扣,變相地轉變研究生教育的預科培養。根據對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大學四年級學生近三年的調查,表明大約有80%以上的學生將考取研究生作為其畢業時的首選,甚至畢業后仍有不少沒有考取研究生的畢業生又重新加入再考研的隊伍中。由此可見地方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在本專業領域內就業形勢的嚴峻性。
1.2生物技術專業就業形勢嚴峻帶來的后續問題
就業形勢的差強人意帶來連續的負面影響,從而造成高考招生時,考生在填報志愿時不青睞生物技術專業,這種現象在地方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尤為普遍。該專業的第一志愿錄取率近幾年一直不高,而這種現象又會影響到學校的整體發展部署,在資源配置、師資力量的引進與培養、實踐教學資源等方面不向生物技術專業傾斜。同時由于第一志愿錄取率低,大部分生源需要從其他報考專業調劑,又造成了生物技術專業學生良莠不齊的現象,調劑到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往往感到沒有進入自己喜歡的專業學習,從心理上對生物技術專業認同感較差。這些調劑的學生中大部分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極大地影響了整個專業的學習風氣,從而使專業的發展極其被動。
2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發展的對策
現代生物技術從誕生開始就顯現出其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商業前景,并被迅速、廣泛地應用于醫藥、農業、能源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直接促成了生物經濟產業的發展。2013年我國生物醫藥制造業實現產值
2.1萬億元,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醫藥生物技術將是我國生物技術及產業發展的重要研究和開發領域,如何在醫學院校做好做強生物技術專業顯得尤為重要。
2.1發揮醫學院校的醫學教學資源優勢
地方醫學院校一般都有多年的辦學歷史,優勢專業往往集中在醫藥專業,如臨床醫學專業、口腔醫學專業、中醫學專業和藥學等專業,而這是其他類型高校所不具備的資源優勢。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充分挖掘醫藥學科的基礎優勢,結合目前社會對醫藥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在生物技術專業構建了完整系統的“生物醫藥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在專業計劃與課程設置方面,充分體現生物、醫藥之間的交叉融合特點,除讓學生學好生物基礎平臺課程外,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分別安排一定比例的醫學和藥學有關的醫藥類板塊,建立生物技術知識為主、醫學和藥學知識為輔、理論和實踐密切聯系的課程體系,為實現“培養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應用型人才,服務于地方醫藥生物經濟發展的辦學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2.2加強產學研結合,與醫藥生物技術企業聯合辦學
產學研是相互耦合、相互促進的,生物技術專業作為應用型專業,培養的人才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創新的思維,還要有嫻熟的操作技能。建立產學研一體的培養體系,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優秀的醫藥生物技術企業往往站在醫藥生物技術科技發展的前沿,往往洞悉生物技術發展趨勢。因此充分挖掘辦學駐地或者臨近區域的醫藥生物技術企業資源和相關科研院所,加強合作,資源共享,實現產學研的密切結合,讓醫藥生物技術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與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融入他們對人才培養和需求的理念,有助于培養與現代醫藥生物技術企業相接軌的應用型人才。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積極走出去,同山東省煙臺市威海市的生物醫藥企業合作,構建產學研平臺,為學生的實踐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3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根據生物技術專業的具體規模,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分別從生物技術企業和生物技術專業專職教師中選拔一定數量的教師,通過互派方式,培養為“雙師型”教師。這部分教師既熟悉教育教學規律,又熟悉生物技術企業的運行機制和生產操作平臺,他們是校企合作的橋梁和紐帶,是實現培養實用型醫藥生物技術人才的重要參與者。熟悉生物技術企業的發展,能及時掌握生物技術企業中生物技術應用的實際狀況,就會為人才培養體系的更新提出更合理的建議,深諳教育教學規律就能更好的在校企合作中建立更為切合實際的實踐教學模式,從而為培養應用型醫藥生物技術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2.4及時更新課程體系,與社會發展接軌
卓越有效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優秀人才的基礎,要根據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及時抓住社會對醫藥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特點,進行統籌考慮、系統設計,使教學各環節前后銜接,形成相對穩定的理論知識授課體系,并將國際上關于生物技術的新進展融入教學體系中;緊跟生物醫藥企業對醫藥生物技術人才需求的方向,建立科學合理的、靈活的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實踐教學的及時更新。在已有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等措施的基礎上,加強與醫藥生物技術企業或醫藥研究所(公司)聯合,提高實踐教學的比例,逐步對部分實驗教學內容采用校企聯合模式組織教學,在企業進行的教學過程由企業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共同完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
2.5根據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
分類培養我校藥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積極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生物技術專業的喜愛程度,進行分類培養,通過有類別的引導,培養他們成為生物技術產業中不同層次的人才。例如,熱愛生物技術科學、愿意從事科學研究的學生往往理論知識扎實,要及時把這部分學生引入教師的科研中,使其不僅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有嫻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科研思維,為以后的進一步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引導他們考取研究生,培養成為生物技術的高層次研發人才。近三年,我校藥學院積極在生物技術專業中積極開展大學生早接觸科研活動,取得了極好的效果。經過統計,從大學二年級開始每個年級基本保持有30%以上的學生能積極主動地聯系專業教師,課余時間跟隨專業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都起到了很好的培養,參加的山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和山東省醫藥生物技術大學生實驗技能大賽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而其他對生物技術不是非常喜歡的學生甚至厭惡的學生,要引導他們認清社會發展趨勢和就業難度,使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在產學研平臺中的醫藥生物技術企業中及早進行實踐鍛煉,把所學知識與醫藥生物技術企業的實際生產相結合,使他們一畢業就能有嫻熟的與現代醫藥生物技術企業相對接的操作技能,在企業中成為優秀的技術人才。
3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