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資本論的哲學基礎

資本論的哲學基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資本論的哲學基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資本論的哲學基礎

資本論的哲學基礎范文第1篇

關鍵詞:馬克思收入分配理論 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格局

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論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述:一是,從哲學角度論述分配與生產的關系;二是,在《資本論》中論述的關于資本家(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包括銀行資本家)、借貸資本家)、工人、土地所有者獲得收入的原因分析;三是、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收入分配問題的論述。這三個方面的關系是第一部分是基礎,第二部分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下,收入分配方式的批評,第三部分是構建自己的收入分配理論。

1、這三個方面形成馬克思收入分配的整體內容,馬克思首先從哲學高度對生產與分配關系論述,奠定了他收入分配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說:“所謂分配關系,是同生產過程的歷史規定的特殊社會形式,以及人民在他們生活的在生產過程中相互所處的關系相適應的,并且是由這些形式的關系產生的。”1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之間的基礎關系,至少可以總結出三個方面的論斷:

一是生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霸诜峙涫钱a品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個人從屬于一定的生產關系)”2二是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具有同一性。“分配關系本質上和生產關系是同一的,是生產關系的反面”3三是分配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

2、在哲學高度基礎上,馬克思在以勞動價值論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理論的剩余價值理論為理論基礎,批判了“三位一體”公式基礎和資本主義收入分配理論

三位一體公式是指“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4。

(1)馬克思工資理論

工資是勞動價值的貨幣表現,而勞動價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第一、維持勞動所有者所需的生活資料價值?!皠趧恿r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也就是維持身體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二、勞動力的發展費用,這個費用是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的。第三、勞動力的自然差別。資本主義工人的工資就是以這三部分構成的,工人工資的三部分構成,這里分別記為C1、C2、C3,C1的量不會改變,改變的是這個量的價值,所以要考察C1的變化,需要可以固定量而用價格變化考察C1的變化,記為C1t=pt×q,且=。C2是技能培訓成本,隨著社會技術的進步,勞動力復雜能力要求會越來越高,這個成本是上升的,然而在理論上很難判斷,它與價格變動速度的關系。C3的在比較簡單的勞動中差異會一直存在,但在比較復雜的勞動中有縮小的趨勢。這個對工資的影響屬于擾動項,不會影響工資的均值。

(2)地租理論

馬克思認為,在現代農業領域,存在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經營者即農業資本家或租地農場主、農業工人三個階級。

土地屬于自然資源,本來并沒有價值,土地價格的高低不是由土地價值決定的,而是由土地收入資本化大小決定的。地租在馬克思分配利潤中是超額剩余價值,地租很難考察。土地的價格=未來所有地租在計算時期的貼現總值= (δi和ci為第i期貼現率的地租,δ為δ的均值)所以實際土地價格變化受每一期貼現率、每一期地租水平的影響和價格水平變化的影響。

地租和土地價格的實質也是對勞動者剩余的剝削。因為地租是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獲得平均利潤后的超額剩余價值,是勞動者生產中的一部分,而土地的價格僅僅是對未來地租的一個折現計算,但剝削的性質并沒有變化。

(3)資本家收入理論

在資本所有權和資本使用權合一情況下,社會上存在這各種產業資本家和各種商業資本家,馬克思解釋到在產業資本家與商業資本家長期競爭后,各個資本家獲得的收入為平均利潤。而平均利潤的決定要素受資本有機構成的影響。

,這個公式指明了平均利潤率的決定因素:剩余價值率、資本有機構成、資本年周轉速度。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分配理論的批評是,將剩余價值率和年周轉率設為不變的。所以平均利潤率與資本有機構成成反比。

在資本所有權和資本使用權分離的情況下,社會上存在的資本家有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和借貸資本家。這是產業資本家利潤+借貸資本家利潤=平均利潤,同樣借貸資本家利潤+借貸資本家利潤=平均利潤。這里借貸資本家利潤獲得憑借的是其對資本的所有權,他的最小機會成本是借貸市場的利息。而企業家收入則與利息率成反比。

3、未來社會的按勞分配

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的主要內容是: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社會個人消費的分配制度;勞動是分配勞動者個人消費的唯一尺度,這里的勞動不是個別勞動而是由個別勞動進行換算的社會勞動;按勞分配的對象不是社會總產品的全部,而是扣除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積累資料和社會消費后的剩余部分;等量勞動互換是一種等量比例的關系,這種關系只存在于勞動者之間,而不存在于個人和社會之間,個人和社會表現為個人向社會盡生產義務,然后社會根據每個人的勞動貢獻的大小,分配給勞動者與其勞動在社會總平均中所占的比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998-99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9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98

[4]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919

[5]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195

[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567

注釋:

1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98-999頁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99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98頁

資本論的哲學基礎范文第2篇

關鍵詞:馬克思 會計哲學 啟示

《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在長期參與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的基礎上創作的光輝巨著。它是無產階級革命指引書,也是的百科全書。在當代,仍然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指針。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鞏固的指導地位”。為此,我本著“學哲學、用哲學”的目的,認真研讀了《資本論》中有關會計方面的論述,結合會計基礎原理和方法,進行了認真的學習思考。通過馬克思會計哲學中的會計唯物主義觀、馬克思的會計運動觀和馬克思的會計時間價值觀,來進一步加深對會計基礎理論的學習,并得出了馬克思會計哲學思想的啟示,以期共同商榷。

一、及其會計哲學思想概述

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工人運動實踐基礎上而創立的理論體系,形成于19世紀三四十年代,主要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3個組成部分?!顿Y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心血寫成的一部光輝巨著,全書共分四卷,包含了的主要精神實質。全書深刻的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總過程,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同時,也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普遍適用的經濟規律。同志在“七?一”講話中進行了高度概括:“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所以說,當代學習運用仍具有現實意義。

指導實踐主要體現在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包括唯物辯證主義和認識論。會計反映的社會經濟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認識會計便涉及到認識觀和方法論的問題,因而哲學對當前的會計工作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正如《資本論》所說“簿記對資本主義生產,比對手工業和農民的分散生產更為必要,對公有生產,比對資本主義生產更為必要,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當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會計基礎理論和實踐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我國的會計基礎理論和會計準則多是從發達國家成熟的理論進行全面引入,雖然節約了我國在會計理論上探索的時間,但過度引入可能導致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相適應,比如我國會計準則進行了多次修改仍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的促進力度,但《小企業會計準則》到2013年才得以全面實施,還缺乏相關配套解釋,具體運用效果還有待在實踐中檢驗。在會計實踐中,會計信息不真實,不全面還比較突出,會計舞弊現象時有發生。所以,通過借助及其會計哲學思想的學習,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復雜的經濟環境和會計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指導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的態度來具體實踐會計工作。

二、馬克思會計哲學思想解讀

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會計的理論基礎之一,它為會計實踐提供指導,會計理論和實踐中的許多原則和方法是哲學觀點的具體運用。

(一)馬克思的會計唯物主義觀

物質與意識是哲學的兩大基本范疇。馬克思唯物主義觀認為,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物質是世界的本源,物質決定意識。馬克思唯物主義觀在會計中的最好例證是會計客觀性理論。馬克思指出:“簿記的方法,當然不能改變賬簿對事物的實際聯系?!边@句話表明會計工作必須客觀地、真實地、全面地記錄經濟業務的實際情況。如果說各種經濟活動是物質的,既客觀存在,那么會計就是意識,是社會經濟活動通過會計工作的客觀真實反映。雖然會計工作是主觀的表現,但會計信息的本質是客觀的,不因為會計人員的主觀加工而改變。正因為如此,客觀性才成為會計信息最重要的質量要求,不做假賬才成為會計人員的基本行為準則。因此,會計工作必須按照馬克思的會計唯物主義觀的要求,從客觀實際出發,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真實反映客觀實際情況。將“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的會計工作十六字準則完整的體現在日常會計工作中去。

(二)馬克思的會計運動觀

任何一種物質都處于運動之中,運動是物質存在的根本形式,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靜止是相對的,而運動是絕對的。馬克思指出:“商品的形態變化,它們運動在物質上由不同商品互相交換構成,在形式上由商品轉化為貨幣和貨幣轉化為商品,即賣和買構成?!边@句話表明會計內容是不斷運動變化的,是通過商品運動中購、銷兩個過程實現資金的循環變換。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如果違反會計運動規律設置賬戶體系,必然不能提供完整、準確的會計信息。會計運動變化也是六大會計要素的抽象化,在靜態表現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會計要素平衡關系,這種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會不斷被利潤=收入-費用的會計運動規律所代替,這種代替是絕對的、經常的。熟悉馬克思的會計運動觀,了解會計運動的規律,有助于我們掌握利潤核算的原理,即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所描述的著名公式:W=C+V+M(商品價值=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余價值)。剩余價值是商品生產的絕對規律,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如果撇開社會形態,這一規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也是完全適用的。在會計工作中,我們應當按照這個公式的原理,來正確核算企業利潤,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為社會積累財富,最終造福全人類。

資本論的哲學基礎范文第3篇

論文摘要:《資本論》是馬克思經濟倫理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所以有必要對《資本論》經濟倫理思想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從商品這一切入點著手,從《資本論》商品的倫理意蘊、經濟邏輯與倫理邏輯的統一等方面進行梳理,力求挖掘馬克思經濟倫理思想的構建原則和內在邏輯。

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在《倫理學與經濟學》中這樣寫道:“現代經濟學不自然的‘無倫理’特征與現代經濟學是作為倫理學的一個分支而發展起來的事實之間存在矛盾。”雖然表面上看經濟學的研究僅僅與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有直接的關系,但在更深的層面上,經濟學的研究“還與人們對財富以外的其他目標的追求有關,包括對更基本目標的評價和增進”。而在“經濟學經常使用的一些標準方法中尤其是經濟學的‘工程學’方法,也是可以用倫理學研究的”。由此可見,經濟學與倫理學是不可分割的,而談到馬克思的經濟學時,阿馬蒂亞·森這樣評價:“一些經濟學家更重視倫理學問題;而另一些更重視工程學問題,……卡爾·馬克思……更重視經濟學中的倫理問題?!卑ⅠR蒂亞·森所言的馬克思經濟學的這種傾向最突出的體現是他的巨著《資本論》。

法國哲學家阿爾都塞在其著作《讀》中這樣寫到:“把《資本論》歸結為倫理學的構想是一種兒戲。這一論斷看似有道理,因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確實是沒有一套完整的倫理學范疇。但這并不代表《資本論》沒有倫理思想,可以說《資本論》通篇都充滿著這些思想,尤其是經濟倫理思想。從第一卷“道德和自然、年齡和性別、晝和夜的界限,統統被摧毀了”“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人權”“在英國經歷了三代人,卻吞沒了九代紡織工人”等等,以及第二卷“資本家的道德和合理市場的等等的實質”等,到第三卷的“這種草營人命的情況,絕大部分是由煤礦主的無恥貪婪造成”?!?/p>

阿爾都塞的錯誤之處在于只看到了《資本論》的文字表面,沒能看到其深刻背后是經濟邏輯與倫理邏輯的內在統一,這種統一是隱性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它包含歷史的向度又佐以事實。在《資本論》中,這種統一體現在兩個層面上,一是在總的成書框架上,二是體現在具體的經濟理論中。

馬克思在《資本論》的正文一開始就這樣寫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選用商品作為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突破口,直接而明確。馬克思以此為起點透視資本主義的同時,其經濟倫理思想也由此展開。這一起點深含經濟社會學的邏輯必然,但也包含建構和諧經濟倫理關系的匠心。

“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屬性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商品的這種屬性即它的使用價值。雖然它是一個外界對象,但卻包含著人的主體性和人對自然的對象性活動,因為“每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都包含一定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不同物的量只作為同一單位的表現,才能同名稱,因而是可通約的。

但這種通約性一旦超過了同種品的范圍“作為交換價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區別,因而不包含任何一個使用價值的原子了”。“使用價值在流通過程中的不可通約性,彰顯了馬克思對倫理主體的關懷。經濟活動和人類活動得以生產和再生產決不是僅僅物(使用價值)就可以實現,需要的是一個“價值靈魂”,即人和人的勞動。

撇開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而我們繼續剝離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把那些使勞動產品成為使用價值的物質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那么,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物質消失了,其具體形式也消失了,這時商品只剩下“同一的幽靈般的對象性”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這些“耗費了人類勞動力,積累了人類勞動”的這些物,馬克思指出,它們是共有的,是這個社會具體的結晶,即價值—商品價值。

商品的價值有人類勞動體現或物化在里面,它在商品的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中表現出“共同”的東西。這些“共同”也就是說商品的價值有可通約性,是以商品為基礎構成商品經濟社會關系和倫理關系的基礎。馬克思對商品價值的分析為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剖析和資本主義經濟倫理的研究找到了內在的根本性的起點,這個起點決定和影響了整個《資本論》的行文思路和基調,也是《資本論》經濟倫理思想的前提之一。

馬克思指出,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是相同的人類勞動,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倍@種耗費的量是如何決定的呢?馬克思把商品世界全部價值中的社會的全部勞動力當作同一的人類勞動力,由此而得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概念,認為“只有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的價值量。社會勞動時間也就是人類無差別的一般勞動的社會形式的概念。而商品的價值對象性卻只能體現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系中,也就是說我們實際上只能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系出發,才能探索到隱藏在其中的商品價值,也才能看到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商品的使用價值具有不可通約性,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來源之一,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那么,商品的價值則體現的是人類勞動本身,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不同質的具體勞動形成了作為使用價值的要素,而同質的抽象勞動形成了價值實體。馬克思在談到勞動對于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不同時,指出:“就使用價值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質,就價值量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量,不過這樣勞動已經化為沒有質的區別的人類勞動。在前一種情況下,是怎么勞動,什么勞動的問題;在后一種情況下,是多少勞動,勞動時間多長的問題。

商品好像是一個很簡單很平凡的東西,但對它的分析表明,它卻是一個很古怪的東西,充滿著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怪誕。在馬克思看來“它不僅用它的腳站在地上,而且在對其他一切商品的關系上用頭倒立著,從它木腦袋里生出比它自動跳舞還奇怪得多的狂想,這種狂想就是馬克思所言的商品拜物教。所謂商品拜物教就是“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我把這叫拜物教”。馬克思有時也稱它為“象形文字”。

商品拜物教是同商品的生產分不開的,那么它來源于何處呢?馬克思認為:“不是來源于商品的使用價值,同樣,也不是來源價值規定的內容。”因為“第一,不管有用勞動或生產活動怎樣不同,它們都是人體的肌能,而一種這樣的肌能不管內容和形式如何,實際上都是人的腦神經、肌肉……的耗損,這是一個生理學真理。第二,作為決定價值量的基礎的東西,即這種消費的持續時間或勞動量,那么,勞動的量可以十分明顯的同勞動的質區別開來”。那商品拜物教來源于什么呢?商品形式本身。因為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內容,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梢?,商品拜物教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

商品拜物教把現實世界在人腦中倒立過來,那么如何破除它呢?馬克思認為:“一旦我們逃到其他的生產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籠罩著勞動產品的一切魔法妖術,就立即消失了。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這種神秘紗幕就可揭開了。

破除商品拜物教后,馬克思給了我們一個設想,設想了一個自由人聯合體。在那里,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當作一個社會勞動來使用。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社會產品。這些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式會隨著社會生產機體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隨著生產者的相應的歷史發展程度而改變。在那里,勞動時間就有了雙重作用,一方面,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產品的個人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馬克思開出了藥方,但也給出了這個藥方治病的條件,那就是“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產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從分析商品的內在結構到商品拜物教的產生和如何破除以及“自由人聯合體”的設想,馬克思給了我們一個以商品為起點來建構經濟倫理關系的解題方式。

商品交換雖然是簡單的社會現象,但同時又是最普遍、最為豐富、最為復雜的社會現象。它不僅萌生了人類社會的一切矛盾,而且蘊含了作為調節人的行為規范的一切倫理原則。《資本論》以商品為起點來剖析資本主義社會,以商品交換為切人點來研究資本運行過程,逐步深人地解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和一般社會倫理。由此來構建他的經濟倫理原則。

資本論的哲學基礎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廣松涉;物象化;哲學;理論失誤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2)02−0012−04

一、前期馬克思與后期馬克思的界劃

對于哲學形成史的諸多分歧和意義擴展是哲學研究最富異質性的場閾之一。廣松涉打出的物象化論旗幟參與的討論使其戲劇性更強。

廣松涉對正統派自詡為科學主義的教義體系嗤之以鼻。他認為,蘇聯斯大林式教科書哲學沒有超越主−客的認識圖式,陷入了舊唯物主義的“摹寫說”和庸俗的經濟決定論。廣松涉還批評了西方的人本主義源流。他們很大程度建立在對青年馬克思《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異化史觀的高揚,廣松涉給他們貼上了唯心主義的人本主義標簽。鮑威爾、費爾巴哈等關于類本質的自我異化和自我復歸的“大循環”是斷然需要否棄的。而聚焦于個人生存的“小循環”在西方學者對異化的援引中得到共鳴,于是衍生出眾多關注當下事態、關注個人體驗、關注人的存在的著述。廣松涉認為,“小循環”的最終邏輯結果必然終結于個體的肉體消亡,“小循環”的代數和又不能作為人的歷史的“大循環”的敘事理由。所以,異化史觀只能是關注價值懸設的理論模型態,落腳于“應該”與“是”矛盾的純邏輯推演。

有趣的是,廣松涉對異化史觀的批駁在事實上忽略了西方的另外一個進展方向,即阿爾都塞肇始的科學主義的。與廣松涉在東方提出其對異化論邏輯揚棄切近的時間,西方的阿爾都塞拋出了著名的“認識論斷裂”學說,另一方面,廣松涉和阿爾都塞在指認馬克思發生“轉變”的具體文本上也達到了契合――1845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里,我所說的“轉變”是通泛性質的詞匯,因為,對于馬克思的哲學“轉變”,兩位思想家雖然都秉持一種所謂的“一次轉變說”,但見地是不可化約的。阿爾都塞否認了作為一個整體的馬克思的存在,而是出現了范式的轉換,成熟的馬克思和青年馬克思的對峙=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與意識形態的非科學話語的對峙。[1]廣松涉指出,馬克思意識到了異化復歸的概念裝置所蘊含的悖理性,和意識形態的倒錯性,于是廢止此邏輯而發生了新的概念裝置。[2](57)但是,異化論到物象化論的邏輯反轉不是線性的,連續性和飛躍錯構成了復雜的發生語境。廣松對早期馬克思的異化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提醒我們《手稿》中的觀念和之后的《形態》與《政治經濟學批判》有共同之處。[3](34)人的心理過程具有連續性,異化論建構是后來其體系一個很重要的邏輯節點。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發現異化論的“啟動說明概念”和機能效力消失了,但是自我揚棄被“為我化”了。廣松涉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價值預設造成了價值判斷的二律背反,“馬克思、恩格斯向前邁進一步,力圖對這個二律背反的標準進行自覺的、實踐的揚棄,并將它也嵌入判斷論,價值判斷論,進而言之,嵌入體系構成法之中。”[2](59)

廣松涉的結論是:物象化論是在對異化論進行辯證揚棄基礎上成立的,物象化論的確立標志唯物史觀本史的成形,以取代近代的世界觀地平。以1845年為界限,可以看到馬克思的思想地平、世界觀的“結構的把握方法”都有著飛躍的發展。[3](35)早期馬克思后期馬克思的界劃是異化論的邏輯到物象化論邏輯的轉變。

二、物象化概念義辨

廣松涉批評盧卡奇物化概念的再發現[4−5]造成了歐美論者對物化、外化、異化、對象化、客體化等概念的混同。

盧卡奇對物化的勘定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意味。首先是作為對象化的外化,這是物化的形成的序幕階段。第二,盧卡奇的物化等于《手稿》中的異化。這是一種我們熟識的,所謂客體以反制于人的力量來奴役主體的見解。第三,物化包含了合理性的無價值判斷成分。這一點不外乎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對實存資本主義運行過程的合理化和工具理性的精確計量化的認同。廣松涉的批評是切中要害的,盧卡奇顯然犯了黑格爾化的者們概念僭越的錯誤――把《手稿》和《資本論》中都出現的“異化”這個詞混同,[6]而盧卡奇(還有弗羅姆)秉持一個完整的人本主義的馬克思傾向,對不同時期的文本引用是非法的。

一般意義上的物化概念的使用都是基于主體的東西轉化成物的東西,將物化當作異化的特殊形態或下屬概念。比如,科西克把資本主義總體物象化和異化的再生產機制的動力系統解釋為,“死勞動統治活勞動、物統治人、產品統治生產者、神秘的主體統治真實的主體、客體統治主體。”[7](137)按照廣松涉的說法,這樣永遠都囿于前現代的主―客認識論圖式,這顯然有悖于其前期馬克思與后期馬克思的分野。

為此,廣松涉明確區分了兩個德文詞――物化Verdinglichung以及物象化Versachlichung。前者的德文原意為,使之具體化,成為東西,而后者,作為廣松哲學的核心概念,則指稱使之具體化而成為某事情。廣松涉把物象化界定為馬克思思想的本真品格,并棄絕了自我異化等等相近似的一系列概念。《物象化論的構圖》跋文中,廣松寫道:“所謂物象化,倘若按照日常性的詞義來理解的話,大概是對‘某種東西’朝著‘物象’而‘演(變)化’的稱謂吧。”[2](217)廣松涉認為晚期馬克思的物象化不是立足于主體的東西直截了當地轉成物的客體存在,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主體際關系被錯誤地理解為“物的性質”,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主體際社會關系被錯誤地理解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所以對馬克思物化的理解如果用物象化理論來中介那就是“作為立足于主體間性關系曲折顛倒的看法,來加以自為地把握的東西”。[3](37)這里,他對物象化的理解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拜物教的判定很相近,但是其實絕非一致,后文我還將提及廣松涉曲解馬克思的主因。我倒發現廣松與齊澤克的看法是同構的。齊澤克認為,商品拜物教的奧秘不在于物對人的遮蔽,而是結構網絡和其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齊澤克式顛覆商品拜物教本意的解讀與鏡像階段理論巧妙嫁接起來,這一結化轉換從根本上完成了對馬克思商品拜教的拉康化解讀。比較關系化的他者的鏡像倒映和廣松涉的關系存在本體論可以成為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

總結一下,如果把庸俗的物化論以物象化論來理解,那么物象化了的某物即為某種關系,這是廣松哲學關系存在本體論的要義,反過來說,關系存在本體論是物化向物象化的躍遷的中介。廣松涉不斷提醒我們關系的基始性,因為它揚棄了社會唯名論和社會實在論的對立,也揚棄了主―客圖式的近代思維模式。他認為,這正是世界觀新地平的理論面貌本身――將關系狀態的物象化進行自省,關系不是廣松認為的社會肌體的結論,而是科學地進行社會研究的觸發點。

三、物象化論何為?

廣松涉明確把物象化理論看作方法論的核心:“物象化理論”并不只是廣松涉對他自己的哲學世界觀理論方法論基礎的表征,而首先是他對哲學的理解。這是他經過對哲學史和馬克思、恩格斯思想演變發展過程的詳盡考察而得出的科學結論,也是他對哲學的一系列研究和宏大理論體系建構所依據的方法論基礎。

那么,或者他所理解的(物象化,作為其基礎關系本體論和作為其邏輯進展的事的世界觀)到底意欲何為呢?

廣松涉認為馬克思《資本論》的寫作方法獨具匠心,著者馬克思所體現的學識是一個積極的舞臺?!霸隈R克思的敘述―批判的系統進展中,讀者也不僅是共觀者,而是根據馬克思的舞臺轉動,在每次的水準上被形成著者馬克思和‘我們’。”[2](112)這個舞臺和布萊希特戲劇舞臺的演員―觀眾關系模式很相似。布萊希特在其唯物主義劇作中,用的辯證法框架了一切舊唯心主義戲劇的“總問題”――即他不試圖用自我意識來表達劇本的內涵和戲劇的潛在意義。觀眾和演出之間建立了新的關系模式――批判的和能動的關系。當然,現代敘事學和哲學解釋學也在不同的文本層面表達了相近的洞見。而馬克思或者廣松涉通過馬克思搭建這個舞臺(敘述―系統)來讓馬克思的全體系在實踐中完結,開拓了實踐論和革命論。

野家啟一在《“廣松哲學”的發生學研究》中認為,物象化論具有意識形態批判效用。廣松涉自己不否認這一點,而是強調了這種意識形態批判是建立在歷史科學的基礎上的。的確,看似異化論的意識形態性強,易于激發群眾的戰斗熱情,但總是與烏托邦幻念栓系在一起,再進一步說,與《德意志意識形態》抽象的意識形態理論相比,《資本論》以批判商品拜物教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理論才是更具體和更重要的。比如,廣松涉自己對物象化的擴展中所涉及的范圍已經觸及到了語言、道德規則、制度權力、社會角色等等諸方面。他認為的物象化不是意識形態的退場,而是對資本主義形而上學意識形態原罪的超越。

從商品拜物教到資本拜物教,馬克思的《資本論》手稿中解開了“抽象成為統治”(這種抽象不是主觀的,而是歷史的抽象)的死結,工業生產的物質機制直接物化了資本主義的統治關系,客觀的抽象以物的形式統治社會存在,似乎是公正的“無人統治”(漢娜?阿倫特語)的客觀支配。拜物教為核心的抽象理性批判在當代左派的批評話語中產生了相當多的意義再生產,阿多諾開啟新的所謂否定性向度以來,許多后或后現代者打出了符號拜物教等多元的個性斗爭方式。

我以為,廣松涉提出物象化論是意識形態批判視閾內對被誤視的世界的祛魅,那么對真理性進行補充則需要理論與當下的無產階級實踐相聯結。廣松涉的意圖是,不僅要顛倒被物象化中介的倒錯現象,還原本真的關系,更要通過沖破物象化誤認而抵及科學的革命論路徑?!耙朔锵蠡?,變革構成其存在根據的現實的諸關系乃必要條件。如果不瓦解以往的現實諸關系,物象化現象將不斷地被生產、再生產?!盵2](123)廣松涉的理解是忠實于馬克思的原意的,這一點在其《唯物史觀的原像》第三章對科學社會主義創立與物象化了的群眾運動中表現無遺。對物象化論的揚棄不是觀念的消解而是生產關系的克服。比如“貨幣力量”“國家權力”這樣的物象化產品,如果不拆除社會編制、不改組生產方式,光靠消滅其外觀是不能與烏托邦性區分的。

最后,物象化論作為廣松涉對哲學的透視,這條邏輯貫穿了廣松涉一生艱難的理論求索歷程,除了《唯物史觀的原像》,還有中文版的《物象化論的構圖》,以及一系列未被譯介的著述:《的形成過程》《的地平》《的理路》《馬克思的思想圈》《以物象化論為視軸讀〈資本論〉》《資本論的哲學》《青年馬克思論》《恩格斯論》《辯證法的理論》等等。我想,一方面這是作為政治左翼的思想自覺,另一方面,毋寧說是廣松涉越來越明晰地服務于他更宏大的戰略部署――《存在與意義》的闡發,物象化論既是本體論意義的關系存在論的具體布展,又是認識論意義上的四肢理論和存在論意義上的事的世界觀的邏輯支撐。

四、物象化論的失誤

我以為,青年馬克思從早期的異化論的隱性唯心主義邏輯出發,步步推演到關注物質生產的歷史唯物主義架構,而沒有走向主觀化的“物象化”歧途。馬克思所涉及的顛倒其實是客觀的向度,雖然想象學批判在早期馬克思那里有一定的展開,但至多是一個維度而已,無法代替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判斷。廣松涉承認,馬克思沒有定義所謂“物象化”概念,也沒有高頻次地使用該概念。南京大學張異賓教授的觀點是,即使有所謂物象化理論,其形成與三大拜物教的提出也應是同體的,廣松把這個時間點大大前置了。我覺得很有道理,因為停留在哲學形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馬克思雖然發明了廣義的唯物史觀,但是沒有真正科學地還原歷史世界存在與發展的圖景。只有到了后期馬克思對經濟學的深入研究(《57、58經濟學手稿》《資本論》的發表),才得以在狹義的資本主義生活史中,通過物象化視讀,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本質。

雖然廣松涉認為在《手稿》中馬克思對異化(物化)是一般意義的理解,它屈從于前現代的認識論構架,但是他對于《手稿》和《資本論》中異化和物象化存在混亂的表述。比如,他在《的地平和物象化論》中言及對象性時,完全否定了對象化的客觀存在,“作為對象性而呈現的東西,實際上,只不過是自在存在的人們的某種共同主觀的關系”。[3](238)我認為,他的泛物象化論證是不精致的。晚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嚴格區分了資本主義社會構成中的兩種物化:一是個人在其自然規定性上的物化;二是個人在社會規定上的物化。[8,9]第一種物化帶有主體(人)對客體(自然存在物)的占有,這種對象化生產是社會發生、發展的基底。所以,馬克思稱之為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肯定性的力量。第二種物化即馬克思對商品拜物教謎一樣的形式的經典描述: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這種逆反的奴役性力量是早期馬克思“異化”的科學敘述形式。

另一方面,廣松涉世界觀的關系本體論也有待完善。廣松涉視實體性物象是假象性的存在?!拔铩辈皇峭庠谟谌说目陀^自在的實體物,也不是抽象的物質概念之物,而是歷史地、社會性地發生關系的關系存在物,是人們在具體的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形成的“函數性、功能性、文化性的實踐關聯關系的‘場’”。在這里,他通過相對主義的關系態完全抹去了動態的歷史存在之物,即自然的且歷史的關系存在之物的物質性,物質成了不具有現實存在可能而只是純思維抽象的、不為人所理解的物質。這一點違背了馬克思的初衷。的歷史唯物主義絕不是只通過拋棄笛卡爾以來的心―物、靈―肉二分,轉向關系本體就可以實現,根本沒有先在的純關系。

出現失誤,是否因為廣松涉跳過了馬克思一系列

的重要本文,而沒有體察到馬克思在建立狹義唯物史觀過程中的細微演進? 廣松涉在論述他的時,使用大量晚近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的理論資源,最突出的是馬赫的“復合感覺要素一元論”、胡塞爾的“意義性意向的本質”和海德格爾的“上手性”??梢院敛豢鋸埖卣f,他是在用馬赫、胡塞爾、海德格爾等人的目光來檢視馬克思。這又是否隱含著廣松涉以為哲學體系需要補充還是其本身哲學內容的缺乏? 物象化到底是不是馬克思完成態的理論范式? 掩藏在被誤視的物象化關系背后的本質是什么? 廣松涉沒有回答。

參考文獻:

[1] 阿爾都塞. 保衛馬克思[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4.

[2] 廣松涉. 物象化論的構圖[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3] 廣松涉. 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像[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4] 盧卡奇. 歷史與階級意識[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6.

[5] 盧卡奇. 社會存在本體論導論[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89.

[6] 克林尼克斯. 阿圖塞的[M]. 臺北: 遠流出版公司, 1990.

[7] 科西克. 具體的辯證法――關于人與世界問題的研究[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89.

資本論的哲學基礎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19世紀70年代后,自然科學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開始了自然科學革命。自然科學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工業生產從棉紡織時代進入到鋼鐵時代。世界資本主義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進入了相對平穩的發展時期[1]。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加速了資本的集中,使得擁巨額資本的大企業、大公司不斷出現,逐漸形成了各種形式的壟斷組織。開始了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

于此同時,世界工人運動出現了新情況,一方面,學說廣泛傳播,推動了各國工人運動的不斷發展,工人階級當紛紛成立,并通過罷工等手段,積極開展同資產階級的斗爭,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關系和工人運動的形勢發生了新變化,各國資產階級不同程度地調整了統治策略,并利用壟斷利潤的一小部分收買本國工人的上層分子,致使一些國家的和工人革命意識減弱。在此情況下,如何解答新形勢下的新問題,成為各國者面臨的新考驗。

列寧認為,正確把握時代特征,要從整個世界的范圍去考察,不能只局限于個別國家的特點。如何科學認識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正確把握新時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這是當時的者必須回答的重要課題。

二、《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發展

列寧哲學思想是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歷史發展、俄國革命形勢發展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概括和總結。《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是列寧系統闡述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重要哲學著作。列寧在批判以波哥丹諾夫為代表的俄國馬赫主義者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和總結馬克思、恩格斯以來哲學發展新成果的基礎上,對一系列重要哲學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闡述,從而發展了哲學。

列寧在對馬赫主義的物質概念和經驗概念的批判中,進一步指明這兩個概念的不同定義關系到兩條哲學基本路線。馬赫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源就是“感覺”、“要素”。“感覺”和“要素”就是經驗或“純粹經驗”。他們把自己的哲學叫做經驗批判主義,就是為了否定經驗中包含的客觀內容,主張唯一存在的只是感覺、經驗,從而否定了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列寧指出,經驗“這個概念的各種不同的‘定義’,只是表現著被恩格斯十分鮮明地揭示出的哲學上的兩條基本路線”。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即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能不能在關于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這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回答,主張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但是,某些哲學家否認認識世界或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俄國馬赫主義者切爾諾夫歪曲和攻擊恩格斯對不可知論的批評,把恩格斯對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認識的批評歪曲為對“自在之物”的存在的批評。列寧在關于休謨和康德的不可知論的比較中,駁斥了這個觀點,指出休謨和康德這兩個哲學家的共同點是把現象和顯現者、感覺和被感覺者、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根本分開。恩格斯所批評的不是承認“自在之物”存在的觀點,而是關于“自在之物”不可認識的觀點[3]。

在此基礎上,列寧提出了“三個重要的認識論的結論”:“(1)物是不依賴于我們的意識,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在我們之外存在的……(2)在現象和自在之物之間決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則的差別。差別僅僅存在于已經認識的東西和尚未認識的東西之間?!?)在認識論上和在科學的其他一切領域中一樣,我們應該辯證地思考,也就是說,不要以為我們的認識是一成不變的,而要去分析怎樣從不知到知,怎樣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到比較完全比較確切的知。”第一個結論是關于認識的唯物主義前提,肯定了認識對象的客觀性,是對恩格斯提出的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的思想在認識論中的貫徹和發揮;第二個結論是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可知論,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第三個結論是關于認識論的辯證法[4]。這三個重要結論,準確概括了認識論的基本內容,是對認識論的重要貢獻。

三、《哲學筆記》對唯物辯證法的研究和發展

《哲學筆記》是列寧在1895―1916年間研讀哲學著作和探討哲學問題時所寫的摘要、短文、札記和批語[5]。這本筆記體著作在關于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方面,在關于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之間的關系方面,在關于唯物辯證法體系構想方面,以及在認識論等方面,發展了馬克思哲學特別是辯證法。

在《哲學筆記》中,列寧對一般與個別的辯證法作了充分闡述。在列寧看來,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對立統一關系.首先,一般與個別是對立著的兩個方面,一般不是個別,個別不是一般。個別是指現實存在的具體的單一的事物,又指事物的個性;一般指具體的單一的事物所屬的一類事物,它是在許多個別事物中重復出現的東西,是把許多個別事物聯系起來的相似點、共同點,因而他有事事物的共性。但是,一般與個別又是同一的,個別與一般相連而存在。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般與個別的辯證法具有普遍性,任何一個命題,即使是最簡單的、最普通的命題,“就已有辯證法:個別就是一般”。

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事物到抽象的一般概念,是一個過程,一個認識和思維的辯證過程。按照認識發展的規律,一般、概念以及關于任何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所以,在認識的發展中,人們在認識一種新的具體事物時所具有的或遇到的關于該類事物的既定概念,“它是僵死的,它是不純粹的、不完全的”,“一般的含義是矛盾的”[6]。這些概念一定會在與具體事物相聯系的實踐和認識的過程中,得到檢驗、修正、充實和發展。

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提出了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三者是“同一個東西”的思想,這是對哲學的重要貢獻。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辯證法規律的論述是列寧作出者結論的思想資源。列寧正是通過對《資本論》的閱讀和評價作出了三者是“同一個東西”的結論。他指出:“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來解決問題。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都應用于一門科學,這種唯物主義從黑格爾那里吸取了全部有價值的東西并發展了這些有價值的東西?!?/p>

《哲學筆記》是列寧為解決時代提出的迫切問題所作的哲學理論準備。雖然一個完整而嚴密的科學的辯證法體系還沒有呈現,還僅僅是以種計劃、構想,并且它的有些內容還有待補充,有的表述有待精確化,還有些原則有待徹底貫徹,但是距離這樣一個體系建構的實際完成,已經不遠了。列寧通過對哲學史的考察以及對黑格爾哲學的研究,特別是通過對《資本論》等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研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的哲學見解,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特別是唯物辯證法的思想。(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比如县| 安图县| 宁晋县| 来凤县| 镇赉县| 湄潭县| 芷江| 雷山县| 土默特左旗| 兴城市| 鹤壁市| 淳化县| 吐鲁番市| 灌云县| 宜都市| 喜德县| 西乡县| 天祝| 交城县| 博野县| 二手房| 乳源| 申扎县| 麻城市| 项城市| 龙南县| 瑞金市| 固始县| 凉城县| 三河市| 普定县| 龙南县| 读书| 连山| 邛崃市| 荥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曲阜市| 济宁市| 鲜城| 揭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