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訓練課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特殊教育師范類院校;動作康復訓練;教學特殊教育專業
自開設以來,就有兩種人才培養取向:一是以知識型、研究型人才為培養定位,以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等為主;二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給予特殊教育高度關注,要求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出臺,明確提出建立“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師中培養康復類專業人員。在這種政策背景下,眾多高校紛紛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并加強康復技能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即使以知識型、研究型人才培養為主的北京師范大學也在思考培養出的人才的社會適應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復學專業,重點培養能勝任未來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復訓練人員,成為與特殊教育學平行的專業。一些院校紛紛申請增設此專業。但是,現實情況是,有教育康復學專業的院校仍是少數,絕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專業。這些院校為了適應特殊教育的發展,加強康復技能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就要增加一些康復類課程。部分特殊教育師范類院校增開了動作康復訓練課程,以針對有動作障礙的人士開展康復訓練為教學目標。醫學院校和體育院校也有類似的專業或課程,如運動康復學、物理治療學等。但是醫學、體育院校開設的類似課程因為培養目標的不同,在教學中難以給師范學校中的動作康復訓練課程提供指導。所以,探索適合特殊教育專業動作康復訓練課程的教學實施方案成為當務之急。
一、動作康復訓練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目前,特殊教育專業開設該課程的主要有重慶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昆明學院等少數院校。各院校在課程開設中,課程性質、課時、實驗教學、評價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慶師范大學以課外選修課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時間在校內實習基地進行一年的學習;理論課時較少,以大量的實踐為主。考核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整體來說,這些院校的課程開設,主要以實際情況為依據,相對來說缺乏借鑒性。所以,動作康復訓練課程在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問題:
(一)可供師范類院校學習的訓練方法有限
學校針對動作障礙人士的訓練方法有很多種,如針灸、按摩、理療、運動療法等。師范類院校的學生由于缺乏醫學背景,再加上未來面對的主要是有動作障礙的兒童,所以,在動作訓練方法的選擇上和醫學、體育類院校有較大差別。
(二)師資缺乏
目前,全國幾乎所有的特殊教育專業都面臨康復訓練師資缺乏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康復訓練人才的培養需要長期進行;而且這類課程的實踐性強,需要教師具有大量的臨床實踐教學經驗,而這也是缺少此專業高校教師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師資的缺乏成為制約課程的一大問題。(三)重理論,輕實踐由于師資缺乏,而且現有師資的實踐能力有限,所以在動作康復訓練課程建設中,存在完全的純理論教學;或者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安排少量的實踐課。這樣安排的結果,就是培養了一批“紙上談兵”的人才,與該課程的教學要求相去甚遠。
二、對動作康復訓練課程的思考
(一)對課程的認識動作康復訓練
課程體現“醫教結合”的課程設置理念,旨在培養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康復技能。在課程定位上,學生不能向醫學類院校的相關課程看齊。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師范類專業的學生沒有深厚的醫學基礎,只是開過一門課——特殊教育醫學基礎。它主要是介紹和各類特殊兒童有關的醫學問題,并沒有深入講解人體的神經、肌肉,以及人體各動作出現的影響要素。其次,教育康復和醫學康復有所不同。作為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立足點和歸宿還是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主,雖然康復機構也成為就業方向之一,但是康復機構的基本要求還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學,特別是個別化教育為主;醫學類康復專業的學生的就業出路則以醫院或醫院系統為主。從這兩點出發,筆者認為,醫學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來用到特殊教育專業中,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借鑒醫學院校的動作康復訓練課程,進行加工、整合,以適應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選用
目前國內相關課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醫學基礎的醫學、體育院校學生使用,對醫學基礎較為薄弱的師范生來說,這些教材的難度較大;而且相關的教材主要是對運動康復方法的介紹,沒有提及運動康復的對象。考慮到課程面向的對象特點及今后的服務對象,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了陳秀潔主編的《小兒腦性癱瘓的神經發育學治療法》和金容主編的《動作障礙兒童訓練新指引》這兩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內容作為教學內容。這兩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學和運動學的知識較少,較適合師范類院校使用。
(三)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分配
根據動作康復訓練的課程目標分析,學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內容:動作康復訓練的對象——腦癱兒童的定義、病因、診斷、合并障礙;正常兒童的動作發展和腦癱兒童異常姿勢發育;動作康復訓練方法——平衡療法的基本理論、重要觀念;肌張力及其檢查;動作障礙的評估;動作訓練的技術和方法。如果相關院校的課時較多,還可以加入日常擺位技術和動作訓練的其他方法的介紹。對于基本知識以理論講授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實踐教學為主。
(四)實踐實訓環節的探索
1.編制實驗課教學大綱和學生實訓指導手冊。與實踐課對應,教師教學要制定實驗課教學大綱,明確實驗課時數、實驗名稱、實驗的目標、實驗的內容,便于老師開展實踐教學;與實驗課教學大綱相應,教師教學要制定學生的實訓指導手冊,主要呈現實驗課中的具體操作要求,為學生開展實訓提供指導。
2.實驗課學時的安排。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下,學校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此,在動作康復訓練課程實驗課的安排上,學校應加大課時量。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54課時的總課時量,可以把實驗課時數設置在36課時以上。但是學校這樣安排還不足以讓學生掌握動作康復訓練的技能。據了解,重慶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專業選修動作康復訓練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時間,利用周五、六、日這三天,超過580個小時,連續不間斷地學習。到學年結束時,學生才能進行動作的評估、動作訓練的設計和具體操作。
3.實踐教學形式的探討。作為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教師在教學形式的選擇上,也不能采取單純的講授式,教學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選擇能調動學生主動性,促進其積極主動學習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幾種形式,教師從課堂教學中逐漸過渡到實習實踐現場,并結合學生的經驗反思。
(1)直觀演示。本課程很多內容需要老師用各種手段演示給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針對某些內容,如人體各肌肉的介紹、平衡觀念的解釋、動作評估的方法以及各發展階段的主要訓練方法,可以采用直觀演示的方式;教師或學生的直接演示,讓學生理解抽象的觀念、掌握評估和訓練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實踐教學中,案例往往被認為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針對一些重點內容,如動作障礙的評估,教師提供大量的評估案例,課上與學生一起分析,課下讓學生討論,理解評估表各項目是怎么確定的。通過分析、觀察與總結,教師讓學生找出評估表中各項目之間的聯系,并和教材內容進行對照,深化知識。
(3)實踐觀摩。通過以上兩種形式,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實踐觀摩則是把學生帶進訓練現場,讓學生親身經歷、觀摩康復訓練師的操作技巧,與兒童互動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學生從課堂進入現場的過渡階段。
(4)實習操作。筆者所在學院學生的實習恰好安排在動作康復訓練課程中期,所以利用一個月的實習期,給學生布置實踐內容,讓學生把所學變為所用,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適當延長實習時間,讓學生多實踐、多接觸個案,增強實踐操作能力。
(5)經驗反思。在實踐教學中,經驗反思貫穿其中。對案例分析反思、對課堂模擬的反思、對現場觀摩反思、對實習過程反思,這些不僅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也是學生聯系所學知識,并結合實踐活動,迅速提高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五)課程評價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對章節教學的評價考核。教師對章節教學內容的評價,不僅能知道學生哪個章節有問題,還能促使學生掌握所學內容,注重知識的積累。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對應各章教學,編制章節練習題是評價章節教學效果、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途徑。章節練習題在使用時較為靈活,既可以進行章節小測驗,又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檢查。
2.加入實踐教學的評價考核。動作康復訓練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學生平時的操作過程,哪里有問題,如何糾正,糾正后的效果怎樣,都要在實踐環節體現,因此,教學評價對這些內容也要進行系統考查。在課程評價考核中,教師可以在傳統的期末考試基礎上,加入實踐課的考核。評價考核形式包括平時成績、實踐課考核和期末考試成績三個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課堂出勤情況(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回答問題情況、實踐課操作情況;實踐課考核主要考查學生對個案的評估、訓練計劃的擬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術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試成績則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查。同時,對這三個部分的權重也可以做適當分配,如平時成績占5%,實踐課考核占25%,期末考試成績占70%。當然,權重的分配要和學校的具體情況聯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實踐課考核的重要性。
三、總結
動作康復訓練課程在醫學、體育類院校已形成成熟的體系,但是對特殊教育師范類院校來說,課程的教學仍處于起步階段,課程實施很多方面還需要相關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豐富教學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師范類院校康復訓練課程體系;同時特殊教育學校和康復機構需要更多的動作康復訓練師資,以滿足特殊兒童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玉紅,黃昭鳴,劉巧云.特殊教育專業康復實踐教學的運行困境與突圍路徑——基于智慧康復云服務的視角[J].中國特殊教育,2015,(11).
[2]張慶蘇,李勝利.我國康復治療學本科專業言語治療學課程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0).
關鍵詞:電子耳蝸;耳聾;聽力障礙;康復
Clinical Treatment of 122 Cases of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Children
ZHAO Li-yang,ZHANG Ying,LIU Li,LI Hui-zheng
(Dalian City Friendship Hospital,Dalian 116001,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chlear implantation was listening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Methods122 cases of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and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covery of hearing. Results122 cases of cochlear implant operation were successful, the operation success rate reached 100%. ConclusionThe cochlear implant operation can cause severe sensorineural deafness patients recover auditory function, the correct evaluation before operation,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early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language training is the key.
Key words:Electronic cochlea;Deafness;Hearing impairment;Hehabilitation
隨著人工耳蝸植入術的發展和普及,使廣大重度感音神經性的患者重新獲得聽力成為可能,尤其是對于先天性耳聾的患兒,讓他們可以回歸有聲世界,是一次重獲新生的機會。自2004年5月至今,我院共行人工耳蝸植入術122例,其中包括澳大利亞CI24M型、CI24R(CA)型,奧地利的C40+型、PULSAR等人工耳蝸[1],手術均取得成功。但對于這類重度耳聾的患者,尤其是超過3歲的患兒,不僅僅需要成功的手術,還要有一個系統的術后康復治療。
1 臨床資料
2004年5月~2012年12月共有122例患兒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其中男66例,女56例,年齡11個月~11歲,超過3歲56例,前庭導水管擴大5例。語前聾120例,語后聾2例。
2康復治療
2.1 術前準備期人工耳蝸手術前所有的患者都要做系統的聽力學檢查,通過聽力學評估結果,ABR反應閾大于95dB,再結合耳聲發射、40Hz相關電位、多頻穩態[2]和顳骨CT顯像確定手術適應癥患者。并應該讓患兒的家長了解人工耳蝸的組成和工作原理,使其對小兒改善聽力具有強烈的愿望,但由于人工耳蝸裝置只能給小兒提供重獲聽覺的基礎,應讓家長對術后的康復教育有心理和物質的準備。
2.2 術后的康復培訓122例均為單側耳手術,手術均取得成功,達到了100%的手術成功率。凡是植入人工耳蝸的患者,術后均要進行調試。為了使調試準確,家長首先要積極配合聽力師對患兒進行聽聲反映練習,使調試結果適合患兒的需要,每次調試完畢,家長要清楚所存的每個程序及應用,觀察患兒對聲音的反映,是否感到舒適,調整使用程序。并把患兒的平日的表現在每次調試的時候反映給調試師,使調試結果盡量達到最佳[3]。家長要在學習 掌握術后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參與訓練的全過程,在和患兒日常接觸中,要注意以適當的聲音 適當的距離和小兒進行語言交流,交流要自然,注意聲調和聲音的強度。當小兒對聲音反映良好時,要鼓勵患兒對聲音訓練的興趣,盡可能得讓小兒多說 多表達 反復強化訓練,對患兒要有十足的信心與耐心。
3結果
122例人工耳蝸置人手術全部一次成功。術后1w以內進行置入電極的X線耳蝸攝片,電極均在耳蝸內。術后4w開機調試,術后6個月小兒聲場測試聽閾(500、1 000、2 000 Hz)為32~48 dBSPL,平均達到了39.5 dB SPL。3歲以下可不刻意去做言語康復訓練,隨正常生長發育完全可以獲得接近正常言語能力,3歲以上的患兒經言語康復訓練,逐步恢復聽覺和言語能力,經過語言康復訓練,100%耳蝸植入術后的患兒可以進入正常幼兒園及小學。122例術后患兒均在隨訪中。
3討論
人工耳蝸是一種仿生物功能的人造器官。是一種替代人耳功能的電子裝置,它可以幫助患有重度、極重度神經性耳聾[4]的患者恢復或提高聽的感覺。這里的重度、極重度耳聾患者是指雙耳聽閾大于90dbHL聽力級以上,佩戴大功率助聽器無效的人。但人工電子耳蝸裝置不可能完全模擬正常人的耳蝸功能,獲得的只是有限的聽覺信息,所接收到的聲音存在失真或畸變。為使聾人達到語言交流水平,術后應鼓勵患者堅持長期的康復訓練[5]。我院耳鼻喉科研究了系列語言訓練方法和內容,如訓練對環境聲,詞,句子等的注意力、識別和分辨能力及聽覺理解能力等。除堅持完成聽覺訓練課程外,叮囑家屬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多使用人工電子耳蝸裝置進行自我訓練,如聽廣播、看電視等。目前,上述122例患者還在聽力康復過程中[6],術后聽力接近正常人,聽覺辨別能力及語言交流能力均較術前大大提高[7]。我們期待他們能夠早日回歸主流社會,與正常人同等生活。
參考文獻:
[1]倪道鳳,李奉榮,姜鴻,等.40HzAERP和MLR評估聾兒聽力的幾點意見[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1994,2:180
[2]戚以勝.耳蝸電圖.見:潘映輻主編.臨床誘發電位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3]曹克利,魏朝剛,王直中,等,多通道人工耳蝸在語前聾兒童及青少年中的應用[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35:16-19.
[4]張道行,胡寶華,肖玉麗.110例人工耳蝸置入術的回顧性分析[J].臨床耳鼻喉咽喉科雜志,2004,39:303-304.
[5]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人工耳蝸工作指南[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39:66-69.
關鍵詞:言語障礙;言語康教課;ATM;評估;訓練
中圖分類號:G7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8-0182-02
一、言語康教課實踐研究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康復訓練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出:通過康復訓練,改善學生在動作、感覺、知覺、溝通與交往、情緒與行為等方面的功能障礙,提升其注意力、記憶力、言語表達、思維和情緒等發展水平,促進其潛能開發,為學生適應日常生活與學習活動,以及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國家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在針對如何深化特殊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中提出:注重學生的潛能開發和功能補償,改革教育教學方法;開展“醫教結合”實驗,提升殘疾學生的康復水平和知識接受能力。
言語是人們在社會中的重要交流工具,人類借助言語表達思想、傳達信息,通過言語相互交流、溝通,增進學習、提升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智障學生由于先天智力發展遲緩,腦部發育不全,器質性損傷等原因以及后天補償教育的缺乏,大多數孩子都存在言語方面的障礙,對言語障礙兒童越早進行康復教育的干預,越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展智障兒童各方面的能力,早期干預、早期康復訓練對智障兒童具有重要意義。
二、“醫教結合、智慧康復”背景下對教師角色的挑戰
華東師范大學黃昭明博士、教育康復學系杜曉新教授、孫喜斌教授等人提出并創建“多重障礙,多重干預”綜合康復體系。其中,“言語能力的評估與訓練”作為C合康復體系中的第一版塊,在綜合康復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提高孩子的言語能力,行之有效地對孩子進行言語能力方面的培養,實現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提高其素質和能力。這就需要特教教師積極探索如何在“醫教結合”模式下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如何從特殊教育教學當中創新“醫教結合”理念、提升“醫教結合”素質、創新“醫教結合”模式,使孩子們得到“智慧康復”。我校是“山東省醫教結合康復項目實驗校”,學校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請知名專業教授來我校傳授康復理論知識,使廣大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朝著專家型、學者型教師方向努力。經常派老師參加言語康復方面培訓,分派老師參加華東師范大學言語聽覺康復中心舉辦的康教結合初級-中級-高級班的學習,每一次培訓都會對全體老師進行二次培訓,保證新理念、新方法的共享,保證集體教學中對孩子進行言語康復的協調統一。
三、構建完善的“言語”康教課實踐體系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成立言語康復小組,定期進行教研,并定期把教研結果以匯報課的形式面向全體教師進行展示。我們依據“RPRAP(呼吸、發聲、共鳴、構音、語音五大板塊)”理論,以“1+X+Y(集體訓練、個別訓練、家庭康復)”為載體,把握“ATM(評估、治療、監控三個過程)”的操作策略。結合煙臺市殘疾兒童“春苗陽光”項目的實施,我們學校12周歲以下的學生都有三份課程表:集體課程表、個訓課程表、小組康復課程表。課程表的制定是班主任與科任老師、個訓課老師通過對孩子各方面進行綜合評估以后制定的。每周各科除了提前備課,還會有一個總的詳細記錄,比如這周語言康復師對孩子進行提高言語呼吸支持能力的訓練,其他科老師也會有所跟進,音樂課、感統課的放松訓練,老師就會對孩子進行相關方面的訓練,對言語嗓音的訓練提供支持。
(一)一對一言語個訓課操作流程
1.了解個訓學生基本信息。接到一個個訓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我們要了解并掌握患兒從出生到學校做康復之前孩子的成長經歷,包括出生時是順產還是剖腹產,孩子是否經歷了三翻六坐八爬周會走,什么時候會叫爸爸、媽媽,做過哪些方面的康復訓練,醫院的診療書,孩子的喂養情況,盡可能地挖掘關于學生成長歷程的詳細資料,以便于個訓老師對患兒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
2.言語嗓音功能的評估與訓練。言語矯治分為三大塊:言語嗓音、口部運動、構音語音。言語嗓音包括三部分:呼吸、發聲、共鳴。通過主觀評估:如自然狀態下感知孩子的腹部、胸部判斷呼吸方式,通過“a、i、u、鴨、娃娃、爺爺”這幾個音和詞,主觀聽感上看一下孩子的起音方式是否正常。通過客觀實施言語測量儀的測量,對個訓學生的最長聲時、最大數數能力、基頻和強度、共振峰等方面進行評估。主客觀綜合評估測量之后進行評估分析,為孩子出示言語嗓音評估報告單,根據客觀測量結合主觀分析,為孩子量身定做一份比較完整的訓練計劃,包括月計劃―周目標―日方案。孩子的日方案,老師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課件的制作、教具學具的選擇等。在對孩子進行言語康復時,我們會在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基礎上來設計康復方案,例如在對孩子進行發聲練習當中采用“肥皂泡吹氣層次式訓練、吹氣笛治療、回音麥克風、發聲玩具笛”;對孩子口部肌肉練習時采用多種方式進行顎骨練習;唇部的口部肌肉練習當中采用吸管層次練習、紐扣拉力練習、壓舌棒唇部按壓練習等,讓孩子在玩中學,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3.口部運動功能的評估與訓練。口部運動治療是言語矯治當中三大治療技術之一,是構音障礙治療中的核心技術。當解決了孩子的言語嗓音問題后,接下來我們就對孩子進行口部運動功能的評估和訓練,目的在于提高口部和構音運動能力。通過對患者下頜九項功能、唇部八項功能、舌部十六項功能進行主觀評估,分項記錄,綜合分析,為患者出示評估報告單,進行有效訓練。
4.構音語音能力的評估與訓練。構音障礙是指由于構音器官的運動異常或協調運動障礙而導致在形成語音的過程中出現構音不清和聲韻調異常等的現象,從而影響言語的清晰度,影響言語表述的可理解度。我們的評估工具是:測試50個目標詞,包含除了零聲母以外的所有聲母(21個)、13個韻母以及4個聲調。通過18項音位對比和36項最小音位對比和音位習得情況的分析,來測評患者聲母音位習得能力、聲母音位對比能力以及構音清晰度。通過評估我們能得到如下結果:聲、韻、調習得情況;聲、韻、調音位對比情況;構音清晰度得分等,可以知道目前患者構音語音能力的水平以及障礙的程度。配套的構音語音能力評估報告單、月計劃、周目標、日方案。
無論言語嗓音、口部運動還是構音語音,在訓練過程中我們嚴格按照ATM操作策略,每一個循環的開始、結束都要進行精準評估,發現問題,從而開展有效訓練,再進行下一個環節。
(二)言語康復融入集體課堂教學
我們發現大部分孩子在言語嗓音方面、口部運動能力以及構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礙,為了讓所有的孩子都能沐浴在康教結合的陽光下,我們在集體課上也滲透了言語康復的理念。體育課、音樂課上老師們都會把正確的呼吸方法滲透到教學當中。在課前準備中,老師會依據孩子的特點自編口部操進行口部運動訓練。
(三)家校結合為孩子言語康復打下堅實后盾
任何一種訓練如果沒有量的積累,進步的幅度是很小的。孩子在學校訓練時間有限,怎樣讓家長參與到言語康復教學當中,我們的做法是:每周開一次家長座談,普及言語康復知識。每天把個訓課的內容向家長交流,布置家庭作業。家長配合學校的進度在家里教孩子,定期讓家長上傳訓練視頻督促家長盡快掌握正確的康復方法,家校結合,讓孩子的康復訓練時間得到保障。
“醫教結合、智慧康復”正引領著特教教師朝專業化方向發展,正惠及特殊兒童家庭。未來我們將腳踏實地,讓特殊兒童得到更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昭鳴,等.言語治療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莎拉蘿森菲德?莊臣.口部肌肉練習家居訓練冊[M].香港印刷.
[3]盧紅云,黃昭鳴,等.口部運動治療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深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齡3~18歲,其中語前聾患者4例,語后聾患者1例。病因大致為先天性和藥物毒性耳聾兩種。入院前經過一段時間的言語訓練。入院后查體:雙內、外耳發育正常,乳突氣化良好,殘留末梢神經對電刺激有反應,此為基本手術適應證。于全麻下行電子耳蝸植入術。手術將人工電子耳蝸置于內耳鼓階,耳蝸接受/刺激器固定于乳突。經過周密、精心的圍手術期檢查、治療和護理,無1例患者出現面癱、感染、大出血及電極失敗等并發癥。出院后接受聽力語言康復訓練,療效現正在觀察之中。2.人工電子耳蝸的原理
電子耳蝸(cochlear mplant)又稱為電子耳蝸贗復物(cochlear prostheses)其工作原理為:將環境中的機械聲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并將該電信號傳入病人耳蝸,刺激病耳殘存的聽神經而使病人產生某種程度的聽覺,整體過程只需數毫秒就可完成,植入電子耳蝸內的2個電極,分別刺激不同部位的聽覺神經末梢,從而分辨不同頻率的聲音,達到改善聽力和提高言語分辨能力的功能3 護理體會3.1 心理護理: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患者家屬對手術的迫切要求和手術期望過高,可導致病人對手術效果不滿意,幫助聾兒及家屬正確認識電子耳蝸,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樹立適宜的期望值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利用各種方式(手語、口型、書面文字等)與患者溝通或直接找家長談話,告訴他們提高聽力的關鍵不僅在于手術的成功與否,更重要的問題是植入電子耳蝸裝置后,能否重建新的語言環境,要做好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特別是語前聾的患者,性格孤僻、偏執,對手術恐懼心理嚴重,很難配合治療和護理。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接觸,通過不斷地對口型交流,取得他們的信任,使其能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和治療。總之,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手術成功的關鍵。3.2 術前護理:術前要對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包括X光、CT、核磁共振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內耳有無畸形情況。向家屬交待麻醉方式,提出術前禁食水的重要性,術前8-12小時禁食水,以免有的家長因心疼孩子饑餓偷給孩子進食,麻醉插管時造成誤吸的危險。對于年齡大一些的聾兒及成人患者,應采用他們的交流方式(唇語或書寫)進行術前宣教 。術前需要為患者備皮。3歲以下或不能配合的聾兒應在午睡時備皮,這樣可以減少聾兒因恐懼造成哭鬧,操作時動作應輕柔 3.3 術后護理:(1)生命體征監測:術后6 h內密切觀察患者心率、血壓、脈搏、呼吸的變化。本組5例患者心率、血壓、脈搏、呼吸平穩,術后體溫波動在37.3~38.0℃,考慮為手術吸收熱,囑患者多飲冷開水,并給予額部冷敷后,體溫降至正常。(2)傷口護理:術后協助患者取仰臥或健側臥位,避免壓迫傷口, 患者煩躁時囑家長握住其雙手,并耐心安慰、開導患者,避免其搔抓,影響切口愈合;密切觀察傷口有無滲血、疼痛,遵醫囑應用抗生素及止血藥物。(3)并發癥的觀察:預防傷口感染①每日觀察傷口敷料情況,檢查有無滲血、滲液,包扎是否松動、脫落;以免傷口敷料脫東,細菌侵入傷口,及時報告醫生,及時傷口換藥。②保持床單位清潔,被服隨時更換、限制其他家屬探視。③術后當日起遵醫囑給予抗炎治療3-5天。留置靜脈套管針,可以減少因反復穿刺而造成的靜脈操作和痛苦。 ④觀察術后有無面癱。由于術中刺激、壓迫、暴露面神經,術后可能存在面癱。患者清醒后,讓其做伸舌、微笑動作,并觀察有無口角歪斜、眼瞼閉合是否完好。3.4術后康復訓練:進行植入術后1個月,進行開機調試,術后康復被認為是人工耳蝸使用者能否成功的關鍵性因素,語后聾患者植入人工耳蝸恢復言語交流,而語前聾的患者在開機聽到聲音后,他們的聽力年齡只有零歲,需要從察覺聲音開始,逐漸學會區別確認聲音理解言語,發展說話等,如訓練對環境聲,詞,句子等的注意力、識別和分辨能力及聽覺理解能力等。除堅持完成聽覺訓練課程外,出院時,還應囑家屬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多使用人工電子耳蝸裝置進行自我訓練,如聽廣播、看電視等。訓練患者多說,由簡到繁,由單字到短句,由少到多,逐漸做到聽懂別人的語言,也使別人聽懂自己的語言。反復訓練,反復強化使患者逐漸適應日常各種聲音,步入有聲社會。3.5出院指導:(1)加強隨訪:術后1個月來院開機進行聽力測試,由聽力師配備外部裝置,開啟言語處理器,調試言語處理程序。開機后第1個月來院,調機并反饋語言訓練的進展,每周1次;第2~3個月,每月2次,以后每半年調試1次,最終每年調試1次。為了保持聲感,囑未行植入的一側仍需佩戴助聽器,開機后可停戴助聽器,并指導患者識別人工耳蝸發出的刺激信號,讓他們逐漸適應由此產生的信號(是自然真實的聲音)[3]。本組患者為語前聾,開機后由于沒有以往的聽覺經驗相比較,認為聽到的聲音是"自然聲"。(2)指導患者正確使用人工耳蝸:正常耳具有自動調整以適應各種聲音環境的能力,為了使人工耳蝸使用者能在不同的聲音環境獲得最大程度上的使用效果,人工耳蝸提供了多個可選擇程序,通過編程器將適合不同聲音環境的程序設置儲存在語言處理器中,醫護人員告知患者不同環境應選擇不同合適聽聲的程序,以滿足患者的需要。(3)人工耳蝸的保養:人工耳蝸的性能非常可靠,對于內植部件,最重要的是防止對局部的劇烈沖撞和擠壓,避免劇烈的頭部活動,以防止內植部件移位。對于外植部件,注意保持清潔,避免潮濕和淋雨,防止粗暴操作導致外力損壞以及防止靜電。同時,囑患者術后勿劇烈晃動頭部,防止頭部外傷、暴力,避免植入體損傷、移位,禁止術側臥位,教會患者正確洗頭,防止臟水流入耳內致感染。外院就醫時攜帶信息卡,遠離高電壓、強磁場,禁做MRI,少做CT檢查,避免使用鏈霉素、慶大霉素等加重耳聾的藥物。參考文獻[1]趙友娟,廖麗華.多頻道電子耳蝸植入術的手術配合[J].護理學雜志,2003,18(1):3233.
[2]胡寧,曹永茂.人工耳蝸咨詢問題解答[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1,9(1):6162.
【關鍵詞】 視覺訓練;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智力發育
目前康復醫學在兒科領域中得到快速發展,在早期各種康復訓練干預以提高早產兒智力,對缺血缺氧性腦病,腦癱等患兒智力康復治療有很多經驗和體會的文獻,但對ROP小兒智力康復訓練少有報道,筆者嘗試對ROP小兒進行以視覺訓練為主的綜合康復治療,其智力發育取得了提高,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兒科收治患兒15例,所有患兒均確診為ROP,其中男9例,女6例;年齡2~7個月,平均5個月。
1.2 訓練要求 以湖南省兒童醫院康復中心的訓練課程為基礎[1-2],結合自身實際編制課程。訓練要求:在環境寬敞、明亮、安靜訓練室,由康復中心作業治療師對患兒進行一對一的視覺訓練,注重家長參與并教會家長共同配合訓練;要求2~4個月小兒為5~10 min/次,5~7個月為10~15 min/次;均為2~6組/d,每組視覺刺激時間依患兒精神狀態而定,治療時機應選擇患兒清醒合作狀態,用于視覺訓練的教具應多樣化且色彩鮮艷,家長配合坐在訓練桌前,患兒由家長以端坐姿勢抱著,面向治療師。
1.3 訓練方法
1.3.1 光感訓練 用燈泡或手電筒做光源并蒙上各種顏色的布,在患兒清醒時,讓其注視到光源,給患兒各種光感覺刺激,促進患兒的視覺光感的發育;還可將房間光線調暗,采取開燈1 min,關燈1 min,交替進行,5~10次/組,2~6組/d。
1.3.2 注意力訓練 選擇各種黑白大卡片,距患兒視線20~30 cm處,從左到右水平180°緩慢移動,如在過程中患兒中斷注視,可從右到左重新開始。每張展示20~30 s,每次約3~5 min1組,5組/d,也可選擇各種顏色的幾何圖形或卡片,依照同樣的方法訓練來提高患兒的視覺注意力。
1.3.3 靈敏度訓練 治療師突然出示1個大玩具放在桌面上觀察患兒的反應。若患兒還沒有注意到可將玩具在桌面上敲打,逗引患兒注意。待訓練到患兒能靈敏地注視到突然出現在桌面上各個方向的大玩具后,治療師可逐步選用越來越小的玩具,直到患兒能靈敏地注視約2 cm大小的物體。
1.3.4 轉換能力訓練 治療師準備好2個大小、顏色相同的玩具,先用一只手出示1個玩具放在桌面上,觀察患兒反應。若患兒沒看到,可敲擊桌面,促使其注視,待患兒注視玩具4~5 s后,立刻用另一只手出示另1個玩具,放在桌面上,逗引患兒注視,這時迅速將第1個玩具撤離,觀察患兒能否將視線從第1個玩具立即轉換到第2個玩具。玩具選用宜先大后小,變化多樣,直到2塊直徑2 cm大小的方木都能視線轉換自如。
1.3.5 連續性訓練(注意訓練) 治療師準備好大小不等、顏色各異且鮮艷、直徑約2~10 cm的球,先選擇直徑大的球訓練,放在患兒的視野內,待患兒注意到后,將球從訓練桌的一端滾向另一端,剛開始訓練時選大球,滾動幅度不宜太大,速度宜慢,以使患兒能隨滾動的球來移動視線,如不能可呼喚他的名字,使其注意,并觀察患兒視線的持續時間,通過訓練達到注視時間不斷增加的目的。大球看好后逐漸選擇小球,直到2 cm大小的滾珠都能連續看到。
1.3.6 尋找能力訓練 家屬抱患兒坐在距訓練桌50~200 cm的地方,治療師將大的、顏色鮮艷的玩具(如仿真水果、毛線球、卡片等)放在桌面上,當患兒注意看時,將玩具或球從桌子上滾下去,觀察患兒是否意識到去尋找,1種玩具訓練5~10次,先選用大的,掉在地面上有大聲音的物體,待患兒能尋找后,再選用毛線球、卡片等小物體。
1.3.7 觀察與知覺能力的訓練 患兒坐在桌前,治療師坐在他對面,將1個玩具小汽車或其他玩具給他玩,當物體離開約1 m后,再用一塊大手絹蓋住將汽車或玩具蓋住,觀察他是否會主動打開蓋布去尋找,一般訓練3~5次,每次都能自發地把覆蓋物拿開,立即找到玩具就算通過;如不能通過,可每天堅持訓練,但每次要更換不同的玩具。
1.3.8 對人臉的注視訓練 治療師靠近患兒(距離約20~30 cm)用微笑或聲音逗引患兒注視治療師的臉,逗引20~30 s后,治療師在患兒視線內逗引患兒注視走動的人,若患兒沒有注視到,治療師可帶上各種顏色鮮艷的面具吸引他去看人臉也可讓家長臉上貼上一些花花貼去逗引患兒熟悉親人的臉,從而增加對親人的認識與注視時間。
1.3.9 視感覺統合訓練 患兒安靜躺在視聽感覺床墊上,打開視感覺統合燈組,隨著音樂利用變化多樣的視感覺燈光,訓練患兒視感覺統合,15~20 min/次,1~2次/d。
1.4 療效判定標準 以蓋澤爾發展量表測試(智測)為結果:分值DQ≥85分(正常);分值76分≤DQ≤84分
(邊緣水平);55分≤DQ≤75分(輕度智力低下);
40分≤DQ≤54分(中度智力低下)。訓練前及6個月后,各做1次智力測試。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15例ROP患兒視覺訓練前無1例DQ≥85分,訓練6個月后4例DQ≥85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字2=7.9231,P=0.0476),見表1。
3 討論
早產兒已經逐步成為新生兒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及時發現并正確處理早產兒發生的各種臨床問題對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和生存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3],早產兒在搶救成活后會出現很多并發癥發生,長期影響的疾病如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呼吸疾病綜合征(RDS)以及ROP,所以防治各種并發癥非常重要[4]。隨著我國新生兒搶救水平的提高,使原來不能成活的早產兒存活下來,ROP的發生率也相應增加[5]。而早產兒嬰兒期的智能發育水平明顯落后于足月兒,胎齡越小,出生體質量越低,其日后的智能發育水平就越低[6]。ROP的患兒都會引起視力減弱,甚至失明,在其感覺發育中的視覺發育就會受到阻礙,影響這部分早產兒智力水平,進一步影響今后正常的語言、認知和社會發育[7]。
早期干預可以促進早產兒智能發育,有利于防治智力低下[8],人們通過視覺來獲取周圍客觀世界復雜信息,在人們對感知外界客觀事物所接受的信息量中,視覺占83%[9],視覺能察覺和辨認物體所展現的復雜信息,是智力發育的基礎,沒有視覺等感知材料作基礎,就不能形成表象、想象、思維、表達等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10],故提倡早發現、早治療。視覺功能訓練時間長見效慢,要治療2~3個月左右,才可能看到有所進步,因此要對每一個患兒的療效結果作充分的評價和預估,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取得理解,讓其在各方面做好充分準備并樹立信心,包括心理上、時間上、經濟上及來自家庭等的支持。應鼓勵教會家長共同參與,抓住患兒每天精神旺盛任何時間點訓練,家庭是小兒與其他成員共同活動的天然場所,父母是兒童早期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家長的決心和配合使家庭訓練與醫院強化治療得到互補,這樣做更能取得療效,在家庭中進行試聽、感知覺以及運動方面的綜合訓練,可促進智能發育[11]。本方案里對視感知覺訓練的同時,也加強了其他的感知覺刺激,例如聽感知訓練、味覺和嗅覺訓練、皮膚感知訓練、知覺訓練,同時刺激了運動、語言的發育和心理活動的發展,通過長時間的、規律的、有效的視覺訓練,可使其視覺功能得到明顯的提高,這樣感知、運動、語言的發育也到到提高,促進患兒智力的提高,減輕殘障。
參考文獻
[1]陳建樹.先天性視神經萎縮患兒的視覺訓練[J].中國實用護理學雜志,2005,21(8):15-16.
[2]陳建樹,張惠佳,陽偉紅,等.早期視覺訓練促進腦損傷合并視神經萎縮患兒智力發育的療效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74-76.
[3]郭倩.早產兒臨床常見問題及應對措施[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3):163-164.
[4]張軻,曹憲勇.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1-3.
[5]早產兒治療用氧和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專家組.早產兒治療用氧和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9):672-673.
[6]溫天蓮,陳莉,彭惠.早產兒嬰兒期智力發育水平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5,9(3):180-181.
[7]劉蕾.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防治進展[J].安徽醫藥,2010,3(10):1263-1265.
[8]倪錫蓮,王巍,趙鳳琴.早期干預對早產兒智能發育影響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8):2525-2526.
[9]蘇嘉勵.視覺感知改變患者的認知訓練[J].中國臨床康復,2003,7(5):793.
[10]黃冠中,黃紹嫻.嬰幼兒視神經萎縮的視覺誘發電位分析[J].中國實驗診,2006,10(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