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心理健康的理解

對心理健康的理解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心理健康的理解

對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第1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教育;體驗式教育

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在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兩方面,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的健康發展非常必要,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學校教育更加重要。

一、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開展學校心理教育的前提

教師自身的素質直接決定其教育行為。只有掌握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科學知識、按照科學的規律和方法開展教育工作、處理好學生日常表現出的心理行為問題和意外事件,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實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如果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學的認識,是不可能培養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的。所以,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目前,不少學校雖然也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卻機械、簡單地將之理解為課程教育或開展一兩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絕不是每周一、兩節課或者搞幾次活動就能實現的。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需要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經驗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教師每天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實踐證明,只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注意日常積累、重視與學生的交流,完全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將非常顯著,同時也會對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

三、聯系生活實際,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

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一門說教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深入生活、在實踐中加以訓練、鞏固。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實現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之中,不僅在活動中蘊涵、傳遞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還注意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筆者在教《小民笑了》這一課時,事先找一名男生扮演小民,一名女生扮演小民的媽媽,三名男生、三名女生分別扮演同學。通過臺上同學的表演,讓學生獲得了足夠的體驗,同時使悲哀、驚恐這些負面情緒以及由此所引發的同情、關愛的情緒得到發展。在這一活動的鋪墊下,筆者又與正在發生的青海玉樹地震聯系了起來,圍繞“同學遇到不幸,我們應該怎么辦”進行延伸討論,學生紛紛暢談自己的看法,對“愛”的含義也理解得越來越深刻。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學生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于生活、實踐于生活的基本道理,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實處。

四、注重家長與社會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在孩子的發展歷程中,家庭環境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每個人的心理品質都或多或少地烙著家庭的印記。一個和睦、溫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滿朝氣、積極向上的家庭,可能鑄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則極有可能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不可彌補的創傷。所以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就要求父母對自己嚴格要求。首先,父母應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父母要共同努力為孩子營造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此外父母還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不能過于順從溺愛,也不能過于嚴厲甚至專制。除此之外,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文化與傳媒等其他社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才能得到真正地開展,才能真正引導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在陽光下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薛喜民,薛雅芬.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1,(11).

[2]夏芙蓉,王小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J].黑河教育,2007,(06).

對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第2篇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會工作介入;系統視角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現狀

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全社會越來越關注的焦點,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青少年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生理和心理不斷成長,自我意識增強,認知過程有了巨大的變化和發展。但是,隨之產生的問題也日漸增多。有的青少年出現憂郁、焦慮緊張等心理障礙,有的出現學習成績不穩定、厭學、逃學的現象,還有的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還有相當多的青少年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出現離家出走等親子沖突。

二、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自卑心理, 逆反心理,孤獨心理,嫉妒心理,厭學心理,情緒問題。

將這些心理健康問題綜合起來看,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自我心理矛盾。隨著心理的成熟, 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越來越復雜。其中青少年最關心的是對“自我的認識”。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著理想,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會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但如果差距過大,“理想我”與“現實我”的沖突往往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二)自我與生態系統的不協調。1.在家庭關系中,如何與父母親相處是青少年們的心理負擔與困難之一。2.在朋友關系中,與同學、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種需要。對于同學或朋友的言語接納很敏感, 也容易產生嫉妒或爭奪別人關心的現象。3.在社會適應中,青少年們對自己的社會環境常常很敏感, 追隨社會上流行的風氣, 最易被感染或鼓動,也容易批評傳統的社會觀念。

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思路

由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復雜性,不能以偏概全,我將結合案例來探討社工的介入思路:

案例:求助者,男性,13歲,初一學生。該求助者從小生活在農村奶奶家,九歲被父母接到城里上學。由于講方言,經常被同學們笑話,求助者覺得自己是從鄉下來的,很自卑。上初中后仍然非常害羞,一說話就臉紅,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平時幾乎不與別人來往,十分害怕與人交往。在學校,每次遇到同學必須輪流上臺發言,他寧愿裝病逃學,也不敢面對朝夕相處的同班同學說話,不愿參加集體活動。而父母主要以工作為主,對孩子的關心也很少。

問題的分析:存在的問題有:(1)自卑、性格內向;(2)得不到父母的關愛;(3)孤僻,不與人來往。

在社會工作實務中, 系統視角強調注重個人與環境的交叉互動和相互影響,強調中層系統在工作進程中的作用,強調充分考察個體的家庭、學校、社交群體的互動形態和規則,從而提供最需要的幫助,強調運用支持系統滿足案主需要。因此結合系統視角分析影響案主心理問題原因的主要有:(1)個人原因:案主長期受自卑、羞怯、焦慮、恐懼和敏感等心理問題的負面影響,以至于陷入了不敢說話,不敢社交的惡性循環狀態。(2)家庭原因:案主父母工作,和奶奶一起生活,與父母交流甚少。(3)朋輩群體及學校的原因:由于案主在城市學校上學,而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無法適應城市生活,而且普通話也不如其他同學好,因此對同學們無意間的言語、動作、甚至眼神都很敏感,從而產生失落感,缺乏自信,背負沉重的壓力,滋長嚴重的自卑心理。

社工介入的思路:社會工作至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工作方法,如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可以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各種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使之更好地成長與發展。這對本案例社工主要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介入:

一是個案工作方法。社會工作者可以針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青少年特點,綜合運用心理社會治療、結構家庭治療、理性情緒治療、人本治療等模式并結合優勢視角對該案主進行人際交往輔導、個案輔導、生活方式輔導,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種活動。具體方案是一方面了解案主的想法、案主的困惑等,另一方面通過與案主身邊的朋友、老師、家長來全方位地了解案主在他們眼中的形象??梢越o案主布置家庭作業,譬如規定他每天至少要和多少老師同學打招呼,然后能夠主動問陌生人借東西,最后能達到在公眾場合交談自如的這樣一個效果。

二是小組工作方法,社會工作者可以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青少年開展成長小組,該案例中就應該引導案主主動參與這樣一個成長小組。引導他們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小組活動上,鼓勵他們參加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集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以達到調整青少年不良心態,增強他們對社會的適應力。另外,社會工作者可以從家庭層面開展親子活動,一方面要幫助家長糾正錯誤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也讓子女學會理解和感恩,該案例中案主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并與其父母溝通甚少,彼此了解也很少,因此很有必要開展這樣一個親子活動。當然事先要了解案主的家庭成員狀況,包括人員構成、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方式等,了解父母對孩子的想法。

三是社區工作。社區是青少年成長的中觀環境,青少年的活動大都集中在以居住地為中心的社區,在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社區是他們接觸社會的第一站。因此在社區層面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青少年開展服務是社工介入的一個方面。在該案例中案主主要無法平衡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巨大落差,因此對于城市生活的融入也顯得困難,從而造成一系列的自卑,逃避,恐懼等心理,所以社工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組織社區活動,讓案主走出自卑,同時也讓該社區更加人性化,更加和睦。

參考文獻

[1] 李鑫.社會工作方法在青少年親子關系中的運用[J].法制與社會,2009:238-239.

[2] 王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

對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第3篇

【關鍵詞】慢性乙型肝炎;心理干預;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liver function and pathogenetic condition.Methods:The intervention group(59 patients)accept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lus medica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49 patients) accepted only routine medication.Each group was tested liver functions and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n found out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y comparing the test result.Results:There were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liver function and the HBsAg befor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hile after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T,AST,ALB and HbsAg.Conclusion:It's effective to improve chronic B liver sufferer's liver function and HBsAg by routine medication plu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 B;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Liver function;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臟發生炎癥及肝細胞壞死的臨床和病理學的綜合征,約占總人口的8~20%[1]。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它在全球范圍內分布廣泛并且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在亞太地區,乙型肝炎病毒(1-IBV)感染率高,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體后易形成持續性感染并誘發各種慢性肝臟疾患,大多數病人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藥物治療。在治療過程中,病人易產生各種不良的情緒和心理應激反應,對病情的反復發作有影響。作為一組特殊人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問題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2、3]。因此,我們對病人進行一定的臨床心理干預,使病人的心理障礙明顯減輕,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我院感染科就診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脫落者已排除),符合2000年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1],其中男性55例,女性53例,平均年齡(36±8.2)歲。隨機分為心理干預組59例和對照組49例,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病程、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抗病毒治療,均輔以休息、補充維生素、合理營養等措施等。對照組不進行心理干預,僅進行與肝炎相關的健康指導。心理干預組給予心理干預,包括:①健康教育:講解本病的病因以及使病情加重或反復的因素,強調戒酒的重要性,同時應保持樂觀的心態,指導病人盡量避免不利因素,說明在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的情況下,休息是本病治療的主要措施。同時介紹本病的傳播途徑及消毒隔離措施,以及使用某些藥物可能引起的副反應。②每天選擇非治療時間與病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以熱情誠懇的態度關心、體貼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每天由責任護士與病人交談,大約10~20min/次。接觸病人時表現出我們的態度是誠懇的,愿意接受對方的感受并使病人感到我們是真心幫助他們;與病人交談時掌握好說話的音調,流暢的程序用詞的選擇,臉部表情和動作等非語言,做一個有效的傾聽者;按照整體護理的觀點對待病人,給病人提供全面的照顧,創造治療性環境,給病人提供一個舒適的、有利于健康恢復的環境,包括身體上和心理上的舒適,真正使病人感到溫暖而且愿意接受幫助。③認知-行為干預:通過會談、家庭作業和認知治療日記等形式,幫助患者識別、檢驗并改變負性自動性思維,打破負性自動思維和情緒障礙之間的惡性循環。幫助病人學習并實施有效的應對技巧、應激處理對策和溝通技術,強化良好的行為方式。④婚姻和家庭治療:促進夫妻和家庭成員之問的溝通和理解,促進相互通融和協調,幫助患者建立利于康復的家庭氛圍。⑤提供心理支持:提供一個場所或氛圍,營造支持性的環境,運用鼓勵、傾聽、說明、指導等方法,使病人表達所有心理困擾及與疾病相關的害怕、悲傷、憤怒等情緒。通過會談消除患者顧慮,緩解緊張情緒,積極主動配合治療,針對患者焦慮抑郁、悲觀絕望等情緒給予鼓勵和安慰。鼓勵病人主動尋求社會支持。⑥借用森田療法理論:使患者認識并體驗到目前乙型肝炎治療的現狀,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對自然界的抵抗是無用的,對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及肝功能恢復正常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或方法。3個月為一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分別檢測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乙肝表面抗原(HBsAg),由醫院檢驗科在人院后和臨出院前進行兩次化驗。

1.4統計學方法:各組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及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心理干預前心理干預組和對照組肝功能及HBsAg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心理干預組和對照組的ALT,AST,ALB及HBsAg轉陰率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心理干預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期間的肝功能和病情改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見附表)。

3討論

慢性肝炎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不但給家庭經濟、生活等帶來巨大的負擔,而且給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成為一種較強的心理應激源。因此,我們在對病人實施中西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識水平,使其了解通過合理治療、飲食及休息可使病情長期保持穩定;改變病人的應對方式,幫助病人面對現實,變消極應對為積極應對,建立新的心理平衡;給予心理支持,充分發揮家庭、社會網絡的積極作用,有效地穩定病人的情緒,提高生活質量。而且整個心理干預過程簡單、易行、經濟、始終貫穿于日常護理工作中,能更好地體現了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長,易復發,目前缺乏能徹底治愈的特效藥,患者往往有較多的心理問題[4、5]。心身疾病產生的負性情緒,影響了患者戰勝疾病的意志,也影響了肝炎的康復,是給予心理干預的高危人群。CHB出現心理障礙有以下原因:①CHB療程長,易復發和加重,是軀體化心身癥狀的主要原因;②由于認知的誤區,認為CHB必然發展成肝硬化、肝癌,加上工作、經濟、家庭等負擔,使患者不能自拔,出現難以自控的強迫、恐俱、焦慮癥狀;③病情久治不愈,對生活、交際出現自閉情緒;④病區重癥患者的死亡,導致患者出現偏執、敵對癥狀;⑤反復住院及生活質量下降,使他們產生孤獨、脾氣怪異乃至精神癥狀,我們曾遇到多個產生輕生和精神癥狀的患者。這些特征均可抑制機體的免疫系統,使病情反復乃至惡化。

醫務人員對患者而言有權威感和信任感,故醫務人員可合理運用溝通技巧,采用同情、支持、啟發、疏導等方法,指導患者了解乙型肝炎的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特點、自然轉歸、治療現狀和發展及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等,積極開展健康教育,使患者對乙型肝炎有正確的認識,改善不良心境。常用于憂郁焦慮型患者。多數患者在住院期間收集有關自己疾病、治療情況的信息和資料,尤其是1~2個療程后,患者希望得到醫務人員肯定性的治療效果評價。根據患者這一心理,醫務人員可利用對患者心理活動有積極影響的信息,給其肯定暗示,從而影響患者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多用于患得患失型和焦慮型患者。教會患者有不愉快想法時暗示自己停止,通過想象美好的前景或聽音樂來分散注意力。有研究表明,悠揚悅耳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傳導至大腦皮質后,可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改變患者異常情緒狀態,對情緒不穩、易沖動型患者效果較好。

本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干預后兩組病人肝功能損害程度及HBsAg轉陰率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我們認為,支持性心理干預是一種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生活質量和改善病情的有效手段,能增強病人的依從性及治療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同時,也有利于改善護患關系,利于護士自身素質的提高。

心理干預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身癥狀[6]、改善肝功能。工作中通過勸導、安慰、暗示、指導,最大限度地緩解患者各種精神壓力;提高患者認知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他們與疾病斗爭的信心和毅力,改變不良情緒和行為,有效地控制心理功能紊亂,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病情的康復。鑒于CHB患者存在的心身疾病,臨床醫護人員應深刻地認識到心理干預對提高CHB療效的必要性,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心理問題,給予積極的心理治療及護理。

參考文獻

[1]池肇春主編.實用臨床肝病學[M].中國醫學科技出版社,北京:2001,145-147.

[2]周賽君,何金彩,金旭如,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身心癥狀對比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6):418.

[3]魏倪,王凱,顏迎春,等.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激素水平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6):395-397.

[4]李菊蘭,朱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發抑郁焦慮癥狀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2):1834.

對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心力衰竭;自我護理;健康行為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on Self-care Ability and Health Behavior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TANG Yu

(Mianyang People's Hospital,Mianyang 621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Methods 8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41 cases in each group.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routine nursing mode and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period of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elf-care ability, health behavior scor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the rate of care for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satisfaction, the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heart disease.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number of the object of study can self ca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health behavior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disease;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heart diseas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ity care model for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care during the period of treatment is very obvious.

Key words:Continuity nursing; Heart failure;Self nursing; Health behavior

慢性心力衰竭儆謨啥嘀中腦嗉膊餐作用之后所導致的一種心功能不全臨床綜合征類疾病,該病患者的病程時間相對較長,且通常情況下會同時伴有進行性的癥狀表現,大多數情況下會受到運動、情緒、服藥等相關因素的共同影響,臨床治療方面主要以緩解患者的癥狀表現,在最大程度上延長生命為基本原則。因此,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會由于病情在治療后再次復發而再住院,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占用大量醫療資源,使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明顯增多[1-2]。本次對應用延續性護理模式對患有心力衰竭疾病的患者在治療期間實施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F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選擇我院收治的患有心力衰竭疾病的患者8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1例。對照組患者心力衰竭病史1~17個月,平均病史時間(8.3±1.4)個月;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體重42~79 kg,平均體重(53.8±7.3)kg;患者年齡49~85歲,平均年齡(54.4±7.0)歲;心臟功能Ⅱ級患者18例,心臟功能Ⅲ級患者15例,心臟功能Ⅳ級患者8例;心力衰竭本次發病時間1~26 h,平均發病時間(10.3±2.4)h;治療組患者心力衰竭病史1~15個月,平均病史時間(8.1±1.2)個月;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體重44~73 kg,平均體重(53.2±7.9)kg;患者年齡47~82歲,平均年齡(54.6±7.4)歲;心臟功能Ⅱ級患者19例,心臟功能Ⅲ級患者13例,心臟功能Ⅳ級患者9例;心力衰竭本次發病時間1~29 h,平均發病時間(10.6±2.2)h。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上述相關指標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實施護理;采用延續性護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實施護理,主要措施包括:①隨訪時間:出院1 w之后通過電話途徑對患者進行訪問,持續時間在6個月以上,在患者出院第1個月的時候進行1次/w,出院的第2、3個月進行1次/2 w,之后可以改為每月進行1次,每次隨訪的時間應該控制在10-20分鐘之間。②隨訪內容:?K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每次對患者進行電話訪問的時候,應該對臨床癥狀表現、體征、心理狀態、生活習慣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建立個性化干預方案。?L心理干預:傾聽院外治療期間遇到的問題,耐心記錄并給予詳細的解答;與家屬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心理狀況,盡量維持輕松愉悅的家庭氛圍。?M生活干預:出院后癥狀程度已經有一定的緩解,食欲已經基本恢復,心功能處于缺血的情況下的可能性較大,必須對飲食進行控制,以清淡飲食為主,避免出現過飽、太過油膩等情況,對每日的活動量進行詢問,建議生活環境較好的患者進行適當的鍛煉,量力而行,避免到人多且較為擁擠,或空氣不佳的地方鍛煉,及時調整運動方式,癥狀加重不能運動,或及時就醫。?N服藥:口服藥物有2種以上,用藥有特定時間,由于老年患者居多,因此在生活中忘記服藥現象較為常見,應該充分講解規律服藥的重要性,將藥擺在顯眼位置,設定鬧鈴等方法提醒服藥[3]。

1.3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自我護理能力、干預前后健康行為評分改善幅度、對心力衰竭疾病治療期間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心臟疾病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幾項內容作為觀察指標。

1.4滿意度評價方法 在心力衰竭疾病所有治療和護理計劃完成之后,通過不記名打分的方式了解護理滿意度,滿分為100分。80分為滿意[4]。

1.5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分析均經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當P

2 結果

2.1自我護理能力 對照組患者在經過心力衰竭治療后有26例能夠進行自我護理,觀察組患者在經過心力衰竭治療后有37例能夠進行自我護理,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2.2干預前后健康行為評分改善幅度 觀察組患者干預前后健康行為評分改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

2.3對心力衰竭疾病治療期間的護理服務滿意度 對照組患者對心力衰竭疾病治療期間的護理服務滿意度為78.0%;觀察組患者對心力衰竭疾病治療期間的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2.7%。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2.4心臟疾病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 對照組患者在心臟疾病治療期間有9例出現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在心臟疾病治療期間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3 論

心力衰竭屬于一種由于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等一些常見的慢性病變日久不愈,導致心室所承受的壓力或容量負荷量水平長期處于過重狀態,心肌的收縮力水平降低,排血量降低,從而導致發病[5]。心力衰竭疾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可以對臨床治療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及情緒等都會使治療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患者疾病治療的有效性不僅僅需要合理的治療方案,還需要更加完善護理干預,以對治療計劃的順利完成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會由于病情在治療后再次復發而再住院,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占用大量醫療資源,使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明顯增多,而當前常規護理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臨床實際工作的要求,因此,如何制定效果顯著且契合治療需求的護理方案,已經成為目前臨床護理研究的一個重點性課題。通過電話隨訪方式對該病患者在出院后實施延續性護理,可以使疾病認知、健康知識水平提高,幫助患者建立合理良好生活習慣,使其生存質量得到顯著改善[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延續性護理的觀察組心力衰竭疾病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達到92.7%,明顯高于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78.0%,且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干預期間有37例具備自我護理的能力,而對照組僅有26例,上述研究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參考文獻:

[1]閆琳,陳先華.心力衰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的路徑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3,28(3):21-24.

[2]劉庚,李慶印,劉華平.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標準電話訪問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5,45(3):201-203.

[3]劉輝,鄭豫珍,楊麗萍,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2):1061-1065.

[4]周琪敏,賀小華,姜廣,等.延續護理對重度燒傷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4,29(12):41-44.

對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學校教育

1999年8月國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門頒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教育部門領導、校長、教師、家長充分認識到加強中小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泵鞔_提出“從2000年秋季開學起,大中城市有條件的中小學要逐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市及農村中小學也要從實際出發,逐步創造條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河南大學33名心理咨詢專業三年級本科生在各小學的實習反饋結果顯示,開封市各小學都已建有心理咨詢室、配備專門心理輔導老師、建立學生成長檔案、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與過去實施條件普遍偏差,時效性不高,對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極大改善。但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在總結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重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開封市迎賓小學為例對現階段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生階段是學生思維品質、行為習慣發展的關鍵階段,該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狀況對其以后人生的工作學習有極大的影響。小學生的思維邏輯、歸因方式、情緒表達方式、人格類型、個體素質等都是在小學階段逐漸發展確立的,一旦該階段學生遭遇到重大變故或長期處于不良成長環境(如:父母離異、親人去世、長期留守、家庭貧困、過分驕縱、隔代撫養等),心理未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和教育,就會引發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引導學生以理性、積極的態度看待壓力性生活事件,在經歷挫折后調節行動策略、堅持自己的目標,發展心理彈性,對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全體學生參與

大多數小學只對3-5年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遍認為低年級學生的意識發展還不健全,思維層次較低,課程起不到作用;六年級學生面臨升學壓力,應該把重點放在知識教育,心理教育可以緩一緩。小學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須知識和技能的必備階段,是學生勤奮感的獲得時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連貫,都會阻礙心理品質的逐步改善,甚至會造成已獲得的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2.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存在偏差

我們觀察到學生有壓力、煩惱時更多選擇與同學交流,很少主動向老師反應,沒有學生主動要求進行心理咨詢。學生往往認為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是有問題的學生,被咨詢者也會擔心被其他同學嘲笑,甚至會有羞恥感。而小學階段由于上課時間固定,班級人數少,學生好奇心重等因素,保密性工作不能得到保證,這可能會造成被咨詢學生更大的心理負擔,也可能引起其他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恐懼和排斥。

3.心理問題干預的延遲與不足

小學階段對學生學業、情緒、人際交往各方面了解比較多的是班主任,他們能及時發現學生狀態的改變,非常重視學生心理狀況的發展,并在教育過程中提供幫助。但由于缺乏專業的心理知識和系統的心理輔導方案,同時擔任多個班級的課程教學,使得班主任提供心理援助延遲或不能提供心理援助。其次,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由于缺乏對學生的了解,不能快速發現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遲了心理干預的實施,第三,學校領導、各科老師、心理咨詢老師在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都很重視,但定位不分明,彼此之間缺乏交流,加上學校制度的不合理也會造成心理問題干預大延遲。

三、關于以上問題的可行性建議

1.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小學兒童的必修課程

我們觀察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非常受小學生歡迎,在課程設置中主要以心理小游戲、心靈活動為主,家庭作業多是通過采取行動、言語形式完成(如:擁抱爸媽,贊美他人等),不僅不會加重學生學業負擔,反而通過課程獲得的心靈愉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形成良性循環。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小學兒童的必須課程是十分有利的,但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根據班級特點設計課堂內容,不能硬板教材,事倍功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學習適應、學校人際、親子關系、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五個維度,僅僅靠老師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方面的優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十分必要。

2.建立完善小學三級教育系統

第一級由學校及相關部門組成,負責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從教育管理方面支持、協助和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和落實;第二級由專業心理健康教師組成,負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訓,提高學校老師心理輔導技能,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輔導中心,開展團體咨詢和個別咨詢相結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第三級由班主任、學科教師及家長組成,學科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學生的學習中,班主任和各科老師密切配合,并及時與學生家長聯系,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反饋學生在校表現,構建完整的家庭與學校鏈接。完善的教育結構對促進心理

3.實行導師制,密切關注學生心理成長

學校所有老師(包括校領導)都要帶一定數量的學生,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發展。組建心理互助小組,老師不隨學生年級增高而變動,學生隨機分配也不隨班級變動更換導師。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設計小組成長方案,商定小組協議(小組成員互相保密,按時參加等),每周固定交流時間,總結一周情緒狀況,首先能了解到不同時期學生的整體心理狀況,反饋給心理健康教師,針對共性問題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其次小組內學生互相協助解決學習、人際、生活適應等問題,在幫助與被幫助的過程中,發揮學生能動性,挖掘學生自身潛力,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第三小組內部互相保密,營造安全感和彼此的信任,促使學生敞開心扉與老師同學交流,并能逐漸轉變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對于將教育者的科學輔導建立在小學生的主動要求和參與的基礎上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四、展望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普及,教育部門、教師、家長、社會各方面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也愈加重視。截至目前,雖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以上問題,但相比過去已經有了極大改善,相信合理的課程設置、完善的教育體系、規律的心理援助對將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廖全明,黃希庭.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模式的構建[J].心理科學,2009,02:274-277.

[2]汪瑩.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心理科學,2001,01:87-89.

[3]傅亞強,魏旋.心理彈性、壓力認知和應對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05:735-7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安市| 霍州市| 苍梧县| 岢岚县| 从化市| 连云港市| 青铜峡市| 丁青县| 晋城| 苏尼特左旗| 墨玉县| 光泽县| 樟树市| 会宁县| 宁阳县| 和田市| 子长县| 柏乡县| 石阡县| 长白| 德兴市| 伊宁县| 乌兰察布市| 清新县| 汉中市| 福泉市| 囊谦县| 南汇区| 章丘市| 鄂州市| 中超| 岐山县| 桓仁| 凌源市| 柏乡县| 昆山市| 申扎县| 安达市| 芜湖县| 吴川市| 连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