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病人心理疏導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41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302-01
心理護理是研究心理活動的科學,護理心理學是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動及采取最佳護理措施,為病人服務的科學。《內徑》說:“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則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1]可見憂愁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對疾病的轉歸與健康的恢復,存在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是十分必要的。我對本院肛腸科病人住院期間的心理特征進行了臨床心理學分析,在這方面做出有意義的嘗試。
1對象和方法
在肛腸科住院病人中,用隨機的方法,抽樣56例,用問卷的方法調查。研究對象中,男37例,女19例,25―37歲19人,38―50歲29人,50歲以上8人。
從臨床心理學學角度,問卷設計了20個問題,反映了三個方面的心理特征,每個特征從不同角度提問了五次,全部肯定者為典型特征,肯定三個者為基本特征,肯定兩個者為似是而非,肯定一個者為否定特征。同一病人在同一問卷上,可能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特征,在統計處理上,以表1所示。
本次問卷屬于診斷性測試,目的在于歸納肛腸科住院病人住院期間的一般心理特征,為臨床護理提供指導性參考。由表中可以看出,羞辱是肛腸科病人最易出現的心理反應,也是護理中應該重點解除的心理狀態,其次是恐懼、疑惑、否認。我認為這四個方面的心理反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肛腸科病人的治療、護理及其預后。針對患者存在的這四方面心理因素,故采取以下心理護理:
(1)羞辱心理:肛腸科病人由于發病部位特殊,患者都有嚴重怕羞的心理,認為這種病見不得人,不好意思給醫護人員說,不愿意讓醫生檢查。女性患者尤為嚴重。針對這一心理,臨床上我們采取針對性措施,多解釋、多介紹、勤于病人溝通。給他們講解有關肛腸的解剖結構,說明肛腸疾病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多發性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樣,治療宜早不宜遲,不要因為怕羞而延誤治療,使病情惡化。通過上述措施,解除了病人的心理負擔,使其盡快接受手術。
(2)恐懼的心理:①患者入院后護士要以熱情、親切、誠懇的態度與之接觸,主動介紹病室的環境,用文雅的舉止,嫻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避免不良刺激,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②有的患者是懼怕手術時疼痛,手術后排便時切口疼痛,又怕留下失禁或狹窄等后遺癥。針對以上心理,我們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告知手術時醫生會給其采取骶管麻醉,能達到手術中完全無痛的效果。也會注入長效局部,防止術后痙攣性疼痛,可達術后一周左右。[2]術后多食粗纖維蔬菜、水果、多飲水,每日3000毫升左右。勿食用干硬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大小便通暢,便后及時用溫開水清洗,按時局部用藥,同時保持外陰及肛周清潔,防止感染。并同醫生密切配合,提高手術治愈率。③通過暗示、說服、誘導等方法,讓患者學會放松自己的注意力,解除緊張恐懼心理,心理上產生安全感和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解除患者心理負擔,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3)疑惑的心理。①由于肛腸科疾病的特殊性,患者自己看不見病變部位,常常對醫生的診斷產生疑惑。例如:患者王某,男,30歲,工人,門診以“肛肥大”收住院,入院時患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問話不愿意回答。通過護士態度誠懇的與其溝通,逐漸了解到原來其妹妹直腸癌去世的,故其懷疑自己也患了此病,且憂心忡忡,對生活感到絕望。了解了他的心理活動后,我們詳細向他介紹了肛肥大的臨床癥狀,通過對比,明確否定了其患有直腸癌,并在精神上給與安慰及疏導。通過上述心理護理,解除了病人憂慮情緒,精神好轉,愉快接受了治療,一周后出院。②加強有關肛腸科疾病知識的宣教,讓患者及家屬掌握肛腸科疾病的發病機理,治療和預防做好自我保健工作。
(4)否認的心理:患者不承認自己有病或病情嚴重,對可能發生的后果缺乏思想準備,相信自己身體會抵抗所有疾病或不相信以往健壯的身體會得病。護士應主動的,有分寸把病情和醫生的診斷告訴患者,使病人認識疾病的程度,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疏導,使病人承認疾病,并積極配合醫務人員治療。
2結束語
因此,通過上述心里護理實踐,使我們認識到,護士在心理護理中,不僅是患者的貼心人,也是醫生的好助手,更是直接的實施者、宣傳者。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護士,首先必須熱愛及忠于護理事業,視病人為親人,還必須要掌握和運用好心理護理措施,因人施教。在臨床工作中,要不斷探索肛腸科病人特有的心理活動,利用護理心理學,為患者服務,促使病人早日康復。應用好心理護理,這是現代醫學模式改變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且對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改善護患關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
參考文獻
[1]《中醫學基本常識及針灸學》,安徽科技出版社
關鍵詞 護理行為 心里環境 健康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79
護理工作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和減輕痛苦的一門專業,護理人員對病人的護理通常比醫療更為直接,也更為連續,使得護士與病人的關系要比醫生與病人的關系更為密切,所以護理人員的行為對病人的影響也更大,它不但影響護理過程、護理效果,同時有密切關系到一個醫院的社會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影響病人的心理環境。因此,怎樣用護理行為來改善病人的心理環境,是擺在護理工作者面前的現實問題。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觀念。尊重病人的人格和自尊,使病人處與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以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有利于病人身心康復。
護理人員的行為與病人心理環境
護理人員的行為對病人心理環境的影響比身體健康更為重要,因為人們的心理活動十分復雜,當心理受到影響和創傷后很難及時表現出來,有時到較嚴重的程度也很難發現,也沒有很好的方法和標準來評估和測量。因此,護理人員的行為對病人心理過程顯得十分重要。在護理過程中,還要注意心理,要注意滿足和理解病人情感上的需求,要用護理人員的愛心,熱情、同情心與病人之間有效溝通,以改善病人的心理環境。
愛心自古以來中外一切有良知的行醫者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護理人員的愛心對于改善病人的心理環境、促進病人康復的影響力之大,“以人為本”,“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提出對護理人員的愛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自從開展“以病人為中心”,“視病人如親人”活動以來,醫務人員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門診及住院病人明顯增加,病人滿意率明顯增高,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
護理工作者與病人之間的關系不是陌生人都關系,不僅是護理服務提供者與顧客之間的關系,而是一種信托的關系。病人將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交給護理人員,所以,護理人員要為病人提供全面優質的服務,一切方便病人,讓病人滿意、讓病人放心。護理工作者應確立平等意識,時時處處與病人平等相處,主動與病人交朋友;把病人當親人,力求把病人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點;把舒適提高到最高點,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
體諒和理解病人的疾苦,這有助于與病人進行心理溝通與情感交流,從而了解病人心理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診斷或開展心理疏導及預防疾病和健康教育活動。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病人在良好的心里狀態下接受治療護理。所以,護士體貼、關懷和周到服務可促進患者心身疾病的康復。
護理人員的行為與社會和健康
關鍵詞:精神病人;臨床分期;康復期;心理護理
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心理護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是醫學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醫學學科的重要分支,在我國廣泛開展,把心理護理運用到實際的臨床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情、意不協調是精神病人的基本特征。臨床上診斷、治療、護理的依據主要是以突出的精神癥狀即心理活動異常為特點,護理人員對病人的心理活動進行觀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為治療、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采取恰當的護理措施,盡快使病人潛在的危險消除,使之早日達到心理平衡的狀態。
1 臨床分期的心理護理:(1)急性期的心理護理:這類病人大多數無自知力,在強制下或誘騙入院,癥狀豐富。病人離開他們熟悉的家庭環境,住進陌生的新環境(病房),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常表現為恐懼、焦慮、猜疑、執拗、情感淡漠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狀態。針對上述心理活動,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
首先要為病人提供一個安靜、舒適、安全的治療環境,主動、熱情、耐心的向病人介紹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使病人盡快熟悉環境,消除緊張情緒,盡可能達到順利接受治療。(2)治療期:精神病人采取的治療方法,無論是藥物、電休克等對病人來說都比較痛苦。所以在各項治療前后要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向病人說明各療法之間利害關系,爭取得到病人的合作,保證各項治療的順利進行,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工娛療活動,提高病人的興趣,增強意志和體質及適應社會的能力。(3)緩解期:此期病人通過各種治療和護理,精神癥狀緩解,自知力部分恢復。此時病人倍思親人,不安心住院,急于與親人團聚和重返工作崗位,個別病人對住院前有傷害親人和危害社會行為有后顧之憂,產生復雜矛盾的心理反應,此時護士應策略地向病人疏導和解釋,使病人心理健康配合治療,鞏固療效。
2 康復期的心理護理:(1)此期病人自知力完全恢復,即將出院,絕大多數病人心情愉快,能積極配合治療。但是,護理上還要注意病人以下的心理活動:如擔心疾病的復發和病程遷延,擔心社會歧視,家庭問題,婚姻問題以及因病后精力不充沛,難適應原職工作等等而產生的焦慮、退縮和悲觀厭世的情緒反應。(2)對此期病人要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導,同時做好社會宣教工作。如街道、單位、家屬,說明病人的病情、恢復情況,應如何做到體貼病人,出院后堅持服藥,自體觀察。周圍的人應尊重病人的人格,避免冷言惡語和一些不良刺激,應根據病情在工作上給予適當的安排和照顧,共同給予心理支持,為病人回歸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捍衛 編.心理與精神護理[M].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4.
2白桂春 主編.精神科護理 : 精神科護理[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
3王志英.精神障礙病人護理260問 : 中華大眾護理叢書[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01.
4王斌全,趙曉云. 精神病護理的發展.《護理研究》,2007 年12 期.
5 崔紅梅,朱平,姜蘇華. 對精神科護理人員進行心理干預的體會.《齊魯醫學雜志》,2008 年1 期.
摘要:以整體的人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南,以護理心理學為基礎,將心理護理貫穿于給藥過程中,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治療,從而達到心理效應促進藥物效應的目的。
關鍵詞:給藥途徑;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3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8)10-0156-02
藥物治療的效果主要來自于藥理效應,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人是一個特殊的、具有社會屬性的生物體,加之許多疾病本身就與心理因素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心理因素對藥物效果具有一定的影響。藥物治療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治療方法,護士要準確地完成給藥的整個過程,使藥物發揮預期的療效,除了了解藥物的基本知識、藥理作用、掌握正確的給藥方法外,還要將心理護理應用于整個給藥過程中。筆者在多年的臨床護理工作中,總結出了幾種常用給藥途徑的心理護理,分述如下。
1口服給藥
1.1口服給藥的特點
口服給藥是最方便,且比較安全的給藥途徑,用藥經濟、劑型簡單,是最常用的給藥方法。藥物經口服后被胃、腸黏膜吸收入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常用于慢性病或病情較輕、較穩定者。
1.2接受口服給藥患者常見的心理反應
接受口服給藥患者,一般認為自己患的是小病,懷有僥幸心理,盲目相信疾病會自愈,加之口服給藥種類多、次數頻、療程長,對胃黏膜有刺激,有些藥物副作用大,有些藥物有異味。因此,患者對遵醫囑服藥不夠重視,不易做到定時、定量服藥,甚至個別病人擅自停藥,影響藥物的有效濃度,降低了療效,延誤了治療,致使病情加重。
1.3口服給藥的心理護理
護士在執行醫囑時,應向患者說明服藥的重要性,以引起病人重視,并采取適當措施。對住院病人應做到送藥到口,對門診病人應詳細說明服藥時間及劑量,避免漏服、錯服。還應根據藥物的性能,讓病人清楚應在飯前、飯后或睡前服用。對一些有特殊副作用但又必須長期服用的藥物,應給病人講清利弊。
2肌肉注射
2.1肌肉注射的特點
肌肉注射是在無菌操作的情況下,將一定劑量的藥液注入肌肉組織的方法,其特點是藥效作用迅速,療效可靠。對某些不能經口服給藥的病人,不宜作靜脈注射或易被胃腸道消化破壞的藥物,宜作肌肉注射。
2.2接收肌肉注射患者常見的心理反應
肌肉注射局部刺激作用較靜脈注射強,注射部位易產生疼痛、發炎、硬化。某些藥物長期進行肌肉注射后,容易產生局部肌肉萎縮。這些缺點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病人的心理,尤其是疼痛會給病人帶來心理緊張。有不少兒童見針變色,不配合護士的操作。這些因素均給治療帶來了困難。
2.3肌肉注射的心理護理
首先,治療室的環境設施應干凈,舒適安靜。其次,治療過程中所用的器械應存放在隱蔽的地方,以減少對病人心理的不良刺激。在治療前,護士應充分與患者交流,耐心地給病人介紹藥物作用、治療過程。在治療過程中,護士的操作應熟練,做到“兩快一慢”,使病人產生信任,以減輕病人心理上的恐懼。在整個注射過程中,應輕松地與病人談話,講一些與注射無關的話題,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3靜脈輸液
3.1靜脈輸液的特點
靜脈輸液是在無菌操作的情況下,將大量的滅菌液體、電解質、藥物等由靜脈輸入體內的方法,可迅速達到治療性的血藥濃度,并可持續維持有效的血藥濃度,迅速大量補充所丟失的體液,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控制感染和解毒等。
3.2接受靜脈輸液患者常見的心理反應
靜脈輸液較口服、肌肉注射危險性大,容易產生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如:輸液反應、靜脈炎等。患者須長時間保持一定的固定,注射時出現較劇烈的疼痛,產生身體上的不適,致使患者產生顧慮。
3.3靜脈輸液的心理護理
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有哪些
專業基礎課程
社會學概論、社會工作概論、社會統計學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實務、人類行為與環境、社會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異常心理學。
特色課程
其他課程:社會保障概論、中國社會思想史、心理咨詢、犯罪心理學、組織社會學、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殘障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社會問題概論、社會政策、現代社會福利思想等。
社會工作專業就業前景
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社工體系已經非常完善和專業,社工們是維系社會健康運轉的重要力量。他們在預防犯罪特別是預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護等扶持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方面,已經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環。在香港,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許多社會問題也隨之增加。可以說,社會工作者職業涉及的面極其廣泛,醫院內從事病人心理疏導工作的人員、司法機構處理和疏導家庭糾紛的人員等,均屬于社會工作者范圍。按照“大市場,小政府”的發展趨勢,以及參照上海正在實行的“政府購買服務”等政策(由政府通過招標,聘請民間服務機構幫助社區矯正人員、問題青少年等邊緣人群回歸社會等),上述社會工作終究會從民政、司法、衛生等執法系統中剝離出來市場化、社會化——這都會提供大量的社會工作機會。
拓展閱讀:社會工作專業主要職業能力
1.具備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2.具備對服務對象的需求持有敏銳的察覺能力和有效評估的能力;
3.具備為兒童和青少年群體、老年人群體、婦女群體、社區矯正人員、救助人員開展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能力;
4.具備對開展的工作進行宣傳、總結和檔案管理工作一級整合的能力,能運用相關社會服務資源,拓展服務領域,影響社會政策;
5.掌握社會工作專業的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和社工行政等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