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課外讀物讀書筆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指導選擇課外讀物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給孩子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是教育者極為重要的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我認為教育者的立足點應從小學生的興趣出發,通盤考慮,綜合開發課外讀物。
1.
針對小學生年齡特征選擇讀物。小學階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強、好表現的心理特點,比較渴望神秘、冒險,仰慕機智、勇敢等。了解這一點,我就推薦神話小說《西游記》、高爾基《我的大學》、歷史讀物《上下五千年》和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么》等。我要求學生豐富班級書架,他們把自己喜愛的書籍,像《海底兩萬里》、《伊索寓言》、《木偶奇遇記》、《安徒生童話》、《吹牛大王歷險記》、《哈利 ?波特》等,借給班級圖書角,推動了讀書活動的開展。
2.
順應時代潮流辯證地選擇課外讀物。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學生所讀的書籍龐雜,良莠不齊。有些書籍成為
“校園時尚”,我們應該認可這種課外讀物寶貴的社會資源,不能粗暴地扼殺。充分利用“時尚”讀物這把雙刃劍,擯棄因為它的低劣質量導致學生心理扭曲的后果,合理利用其流行元素。對待這種“時尚”讀物的正確弁度應該是積極地親身體驗,正確引導這種時尚。
3.甄選塑造健康人格的課外讀物。相對兒童而言,讀經典名著可以豐富語文素養。不要把經典名著僅僅局限于
《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等四大古典名著和《唐詩三百首》等,只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符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能促進身心健康完美發展的課外讀物,都應該推薦給他們。
二、教給課外閱讀的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當前小學生閱讀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對作品的理解,高度概括能力普遍低下。閱讀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否恰當是其根本原因。因此,正確訓練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有效幫助他們形成恰當的課外閱讀方法。比如,低年級學生閱讀時要從語感著手,引導運用聯想和想象,通過頭腦中形成的表象的再現感悟文章。中、高年級學生閱讀時要側重培養學生的概括、比較、分析、綜合和系統化的抽象思維。結合學生的閱讀與思維特點,課外閱讀方法可重點對學生進行如下指導。
1.
朗讀感悟,延伸聯想。課外閱讀的核心是理解、感悟,而感悟要依靠思維,課外閱讀必須注重思維想象,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閱讀文章一定要集中注意力,邊讀邊想;讀完文章,再前后聯系起來想一想,印象就加深了。
2.
讀記結合,擷采精華。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借鑒,吸收精華。做讀書筆記的方法有勾畫、圈點、摘錄、批注、寫心得等。如在讀文章的過程中,把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用圓圈圈起來,把優美的詞、語句、片斷用括號括起來,把中心句用波浪線劃出來,把疑難問題用問號標出來……除了做標記,可以要求學生準備必要的讀書筆記本,把讀到的優美詞句、精彩片斷分門別類抄寫下來。這對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很有幫助。
三、積累課外閱讀的成果,學以致用
學生課外閱讀的另一個問題是學以致用的問題,那么,
如何指導他們綜合運用課外閱讀的成果呢?寫作對于學生也是比較頭痛的事,豐富的課外閱讀積累,首先可以運用于借鑒仿寫,習作可以借鑒閱讀的精彩文章,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來練習寫作。如句子修辭手法的運用、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刻畫、環境渲染的襯托等等,這時候運用起來就得心應手了。依據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摘抄仿寫過渡到思辨仿寫,逐步過渡到成功的創造性寫作,在“仿”中求“新”,提高了習作的能力。其次,課外閱讀積累,陶冶了學生的性情,提高小學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不僅增強了
一.指導學生廣讀
葉圣陶先生指出:“為養成閱讀習慣,為充實自己的生活,非多讀書不可。”他強調的是“多讀書”,而語文教材的閱讀內容十分有限,猶如一朵花之于花園,一滴水之于大海,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借助這一朵花、一滴水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到大花園中去采蜜、到大海中去暢游。“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學生在交談和寫作中才會思路敏捷,得心應手。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樂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求知的原動力。老師每周給學生規定適度的閱讀內容和閱讀時間,形成一種積極濃厚的閱讀氛圍,讓讀書的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讓缺乏興趣的學生受到感染,也投入到閱讀之中去。同時,為學生提供展示讀書成果的機會,如展評讀書筆記、辦手抄報、詩歌朗誦會等,讓學生體驗到讀書的樂趣和成就感,進而堅定閱讀的信心和恒心,把讀書當成一種樂事。
(二)推薦讀物,讓學生能讀。語文教師在推薦課外讀物時,首先是課外讀物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其次是學生感興趣的課外讀物,再就是要有充足的課外讀物。通過學生自購書籍、自訂雜志、向圖書館借閱圖書、互相借閱讀物等途徑,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在學生能讀的基礎上,課外閱讀還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課外閱讀與課內溝通,課內教學是點,課外閱讀是面,由點到面拓展閱讀,做到點面結合,擴大學生的視野。二是各學科內容的融合和滲透,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知識面,可閱讀中國古典小說、中外名著、科普書籍等,做到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并重。三是課外閱讀要與時俱進,具有時代特色,讓學生感受時代的氣息,積累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工作生活夯實基礎。
(三)指導方法,讓學生會讀。“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釣”,教師必須給學生科學的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一是略讀,指導學生大單位速讀,即“一目十行”的“板塊”閱讀,以詞帶句、以句判意,抓住主要內容,接受有用信息,忽略無需記憶的內容,從而加大視覺捕獲的信息量。二是精讀,在課外閱讀中,針對一些有較高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名篇,指導學生精讀,細細品味文章字里行間滲出的思想內涵、人物情感,欣賞文章展現出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要品出文章好在哪里,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提升文學鑒賞能力。
二.指導學生積累
(一)精背 廣泛的閱讀是對閱讀量的要求,同時更要注重閱讀的質的提升。這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精背:一是讓學生精背教材和課外讀物中文質兼美、富于哲理的經典作品,二是精背初中教材中補充的古詩文,要求學生進行定量背誦,理解詩意。通過精背,讓學生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感悟力。
(二)導寫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及時寫讀書筆記是鞏固閱讀效果、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指導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形式不拘一格,篇幅可長可短;可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書中的主要內容,也可寫出自己的閱讀心得,也可摘錄書中精彩的語句段落或富有哲理性的格言。
通過精背和導寫,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思想和情感,進一步提升語文能力和素養。
三.指導語言實踐活動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重要工具。在課外閱讀進行到一定時期,可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比如:初一階段可組織講故事、詩朗誦等趣味性較強的活動。初二階段可開展演講會等知識性和思想性較強的活動。初三階段可開展思辨性和哲理性較強的辯論活動。每個階段的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發揮好指導作用,讓學生掌握不同語言表達方式的技能技巧;活動要“寓教于樂”,富有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等,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每次活動要及時總結,給予激勵性評價。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樂讀、會讀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可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至關重要。對此,我主要是堅持課內為主,課外為輔的教學方式,積極營造讀書氛圍,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1、豐富學生的讀物
課外讀物與生活同在,色彩斑斕,生意盎然。因此要不斷地豐富學生的讀物,不斷地讓學生嘗試到知識的甜頭,不斷地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激發起學生主動閱讀的愿望。但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鑒別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而且如今的課外書包羅萬象,良莠不齊,并不都適合學生閱讀。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做好讀物推薦工作
2、授之學生讀書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世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良好的學習方法,便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閱讀也要講究方法,若教會了學生閱讀方法,就等于給了學生“點金術”。
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可以滿足學生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課外閱讀需要;可以節省時間,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師應該要因人而異,抓住學生的不同興趣與愛好,有創造性地引導他們選讀課外閱讀的內容,滿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才能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益。
我認為學生在讀書時應掌握“瀏覽”、“博覽”、“速讀”、“精讀”四種方法。“瀏覽”即在讀書時,對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雙行,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內容,不需細嚼慢咽、品滋品味,這樣省出時間可在重點部分多下功夫;“博覽”則指讀的范圍要廣,即博覽群書,不僅要讀作文書,還要讀科學書、童話書、故事書等,而且要掌握書中文章的主要內容;而“速讀”是指默讀與思考同步進行的快速閱讀,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讀,做到眼到、心到,讀與思相結合;“精讀”則需對文中描寫精彩、含義深刻的重點部分做到細讀、深思,理解其義,曉之其理。
有效地讀書,才能積累語言,沉淀情感,才能筆下生花!
3、創設學生的讀書氛圍
心理學告訴我們:“好表現”是學生的天性。我認為給他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則更能喚起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動力。基于這種認識,我的做法是:
首先,舉辦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在班級中組織開展有關競賽活動:如百科知識競賽、作家作品知多少比賽、演講比賽、故事會、書法、寫字比賽、報刊剪貼、編輯賽、口頭作文賽、手抄報、墻報、黑板報比賽等活動,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閱讀的價值所在。
第二,定期舉辦讀書筆記展覽。表揚獎勵一批讀書收獲大的學生,抽取他們的讀書筆記,在學習園地上開辟“優美詞句賞析專欄”,選登同學摘記的優美詞句,放假期間則讓學生把“優美詞句共賞析”作為手抄報的內容,辦個人手抄報,讓每個學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第三,召開讀書心得交流會。在班級經常性組織學生之間開展課外閱讀的心得交流會,以學生閱讀時的心得體會,通過交流會的形式,讓學生彼此增進對閱讀的進一步了解,這樣無形中就給學生一個動力,促進了讀書的勁頭。
第四,積極組織向校內外刊物投稿。通過多種形式的檢查,讓學生互相學習,看到別人的優點,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學生就會不甘落后,就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從而使愛讀書的氛圍更濃,更加有利于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此外,老師可在班級圖書角訂一些學生喜愛的優秀報刊。如《青年報》、《作文成功之路》、《少年博覽》等。學生喜愛的新書報一到,大家必定會爭先恐后來看,這樣互助傳閱也便于形成一種讀書氣氛。
通過創設各種閱讀活動氛圍,豐富課外生活,開拓學語文的天地。這樣,學生學語文就不以為苦,而是生龍活虎,興味盎然了。
二、在廣泛的閱讀中積累知識
閱讀包含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而作為積累材料的閱讀,主要指課外閱讀。在學生樂于讀書的前提下,學生會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而課外讀物內容廣博,知識豐富,經驗紛繁,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兼容,是前人觀察成果的結晶,更是學生廣泛采擷的素材。所以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既獲取了大量的知識,也開拓了視野。
1.讀記結合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在學生樂讀、想讀、愿讀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指導學生學會做讀書筆記。要養成讀書做筆記的好習慣,才能將材料積累下來,否則盲目性地閱讀會如“水過鴨背”“走馬觀花”。
讀書筆記類型很多,摘抄型:即摘抄好詞好句,科學珍聞,生活常識等以豐富語言,增長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提綱型:即在讀過一本讀物后,把其中的要點或基本內容提綱挈領寫下來,掌握讀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路,從中學習表達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即再讀完一本讀物后,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及感想和體會,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續編故事,改寫故事,發展聯想和想象能力,從而培養創新思維。我們要通過提示范例,摘錄講評,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學生做筆記的能力。
2、讀中導說
一、行千里路,讀萬卷書
書是知識的源泉,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怎樣才能培養少年兒童讀書的興趣呢?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確定讀物內容,結合與文本相關聯的內容,注意趣味性和廣泛性,推薦通俗易懂的課外讀物。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課文《狐貍和烏鴉》后,我推薦了《伊索寓言》;教學了《歌唱二小放牛郎》后,就推薦《小英雄的故事》;教學《美麗的丹頂鶴》后,就推薦了《中國動物故事集》;教學《冬眠》等課文后,就推薦了《新編小學生十萬個為什么》……通過閱讀知識性、趣味性、針對性強的同類童話故事和讀物,激發小學生的興趣,從而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其次,根據兒童崇拜英雄、名人的特點,向他們宣傳歷史名人酷愛讀書,終成大業的故事。如《魯迅的腳印》《蘇秦懸梁刺股》等,以這種“名人效應”所產生的引導力,增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再次,要學用結合。課外閱讀應是課堂教學必要的延伸,要以課內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教師推薦的重點讀物,應當配合作業,讓學生舉一反三做出回答,使學生感到課外讀物也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積累的詞語越多,使用時便可信手拈來,嫻熟自如。通過這些方法,逐步培養學生們喜歡讀書,養成在書海中尋求知識的良好習慣。
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養成了喜歡讀書的良好習慣,還應該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急用先學。要圍繞課文選擇能起輔導作用的課外讀物。學古詩就看《唐詩三百首》,注重積累;學寫作就看高爾基的《海燕》、魯迅的《閏土》等經典名著。
2.先易后難。對于含義深刻的哲理文章,只要了解有哪些內容就足夠了。要把重點放在容易理解,便于記憶、方便應用上,防止學生因枯燥難懂望而止步。
3.細中求精。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時,應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推薦的課外讀物要精益求精,寧缺勿濫,力求讀物用詞準確,通俗易懂。
4.方法得當。閱讀課外書籍不需要像學課文那樣精細,但應教給讀書的方法,如教會學生根據不同體裁的文章,采用精讀、略讀、瀏覽等不同的讀書方法,提高博覽群書的本領。
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1.多寫筆記,增強記憶。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提出不同要求,指導學生多做讀書筆記。在閱讀過程中,凡是自認為好的句段,都要記下來。要從摘抄好詞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中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讀后有感,深入理解。要培養學生養成寫讀后感的良好習慣。通過寫讀后感,初步理解文章大意、用詞技巧和結構規律。
3.精學勤練,打好基礎。小學生模仿能力很強,針對這一特點,應輔導學生多做練習。以課堂作業為核心,結合薦讀的書籍,仿寫文章,使之能在熟悉的框架中,靈活運用不同的技巧,寫出較好的文章。
關鍵詞:語文閱讀 課內外結合 實施方法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已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尤其注重的是閱讀教學中的課內閱讀。因為它是閱讀教學的主體,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主要是靠課內閱讀來培養。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課外閱讀就是補充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容易忽視,雖然幾乎所有的語文教師都提倡和鼓勵學生去閱讀有關的課外書籍。尤以文學作品為甚,可是在學生課內作業負擔過重還難以在短時期得到根本扭轉的今天,也只能是“雷聲大,雨點小”。
課外閱讀的重要,還在于它是課內閱讀的強有力配合。不管課內閱讀的效率有多高,如果沒有課外閱讀的配合,就不可能獲得十足的成效。試想,中外古今的哪一位名家不是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而有為的?韓寒的成功就是明證。大量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課外閱讀組織引導得好的,語文教學效率就高,成果就大。從學生個人的語文學習實踐中也可證明,凡是課外書讀得多的,語文能力提高就快,學習效果就好。因此,可以這樣說,只注意課內,而忽略課外,只能是事倍功半,如果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積極地推進課外閱讀,給課內閱讀以應用,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那么,應當怎樣進行課外閱讀?顯而易見,課外閱讀不能像課內閱讀那樣嚴格要求,切近教學計劃,但它也是教學活動,必須依一定的步驟進行。
一是教師的指導。有目的有計劃地推薦課外讀物,推薦課外讀物要考慮到這幾點:1、思想內容健康,能鼓舞學生上進,語言文字規范,能為學生提供榜樣作用的。其間,還須顧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個人的經濟能力。課外閱讀的內容和形式,要盡可能地和課內閱讀取得某種程度的聯系,使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相互促進。這里還有必要單獨提出的是,課外閱讀的內容應包括報刊,以至于校刊,或許它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指導學生閱讀報刊很重要。因為報刊形同百科全書,各種知識幾乎無所不包,學生從報刊上得到的知識,可能比在書本里得到的要多得多,而且報刊主要反映的是當前的信息,使學生了解到時代最新的社會動態,所以,閱讀報刊就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項內容。2、有針對性指導閱讀,可采取這樣的方式:設課外閱讀指導課,進行專題指導。指導的內容包括:簡介課外讀物,闡明閱讀目的,指點閱讀方法,提出閱讀要求。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隨時和學生交流,了解閱讀的進展情況,交換閱讀的看法,解答學生的閱讀問題。指導記讀書筆記。筆記的內容和形式可以多樣化。如摘抄詞句或要點,編寫閱讀提綱,制作閱讀表格,寫讀后感或點評美詞佳句。如果是要作好內容全面的讀書筆記,還應記入書名,作者出版單位,讀書時間,內容提要,要點摘錄和簡單的認識,感想等。3、要及時地了解和研究課外閱讀情況。了解的方式可以是:編制課外閱讀登記表,對每個學生的閱讀書刊名稱、閱讀數量、閱讀速度和閱讀方式(精讀、細讀、概要讀記筆記等)進行統計。抽閱或展覽學生的課外閱讀筆記。舉行課外閱讀展覽會,交流心得體會,介紹閱讀方法。對學生進行口頭的或書面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