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言康復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R74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7-165-01
腦卒中通常是指急性腦血管疾病,起病急驟,可迅速出現局限性或彌漫性腦功能缺失癥狀和體征的一組疾病,包括腦出血、腦梗死和腦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等。由于腦血管疾病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言語、運動功能的障礙,心理和情感障礙等。我國每年腦卒中的發病率217/10萬,全國每年發病數逾150萬人,致殘率高達86.5%[1]。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語言訓練和肢體功能康復護理有利于提高病人的肢體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殘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3]。為提高腦卒中病人的生活質量,使病人能早日重返社會,減輕社會壓力和家庭的負擔。
1 臨床資料 96例中男60例,女36例,年齡46-80歲,平均63歲。其中:腦出血36例,腦梗塞60例,全部經CT確診。左側偏癱56例,右側偏癱40例,伴失語15例。
2 早期康復護理方法
2.1 心理護理 腦卒中患者由于情緒發展快,恢復期較慢長,患者常產生焦慮不安、低落、悲觀失望、厭倦等情緒,康復訓練中,病人的心理狀態能直接影響康復的進展,因此要把心理護理貫穿在整個早期康復訓練中[4]。首先分析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建立舒適安靜方便的修養環境,可減輕就臥病床患者的身心疲憊和減少行動不便帶來的煩惱與沮喪,給予周到細致的生活護理,心理支持,幫助患者協調其社會生活。用護理技巧填補患者的體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保持良好的心態,促進自主生活的恢復,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肢體功能鍛煉的護理
2.2.1 按摩 從入院開始,保持肢體功能位,按摩可促進局部的血液,淋巴液回流,防止和減輕浮腫,使皮膚和皮下組織血運豐富。改善營養,每日2次,每次15~20分鐘,上肢從手指開始至前臂,肩關節周圍;下肢從腳趾到小腿、大腿、髖關節周圍,用安撫性按摩使期限放松,對肌張力低的肌群則給予按摩或揉捏。
2.2.2 在床上活動癱肢 鼓勵患者鍛煉患肢,做各種活動。
2.2.2.1 運動訓練 首先要利用各種方法恢復和提高肌張力,誘發肢體的主動運動,預防關節攣縮,運動訓練由簡到難。
2.2.2.2 肩關節活動 臥位時上舉手臂,手臂向不同方向移動,如用手摸臉、前額、枕頭等;坐位時直臂前舉,外展,后伸及上舉。
2.2.2.3 肘關節活動 肘關節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關節背伸,掌指關節向各個方向活動及對掌,對指,握拳、釋拳等。
2.2.2.4 手的靈活性,協調性和精細動作訓練 用小皮球練手指的屈伸,并攏,分開等動作,也可以通過用匙、用筷、寫字、梳頭、等動作訓練手指。
2.2.2.5 關節的運動 反復屈伸關節,髖關節及活動足指關節,逐漸達到上抬癱瘓肢體。
2.2.2.6 健肢的主動運動 健肢的主動運動是提高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預防并發癥,改善全身健康的一種方法。
2.2.3 站、立、走的指導 隨著病情好轉,肌力的恢復,首先選取半坐臥位,以后逐步增加角度,適應后協助患者坐于床邊,床邊站立,當患者能獨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才開始逐步練習行走。
2.2.4 康復訓練方式及注意事項 被動活動患肢保持其肌張力,坐位平衡,立位平衡的訓練,讓病人學會兩側翻身,在病房中可以指導病人做一些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病人自己穿衣服,吃飯等。總之循環康復護理的原則,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質量。訓練與休息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密切觀察病情,如有不適及時停止訓練,預防并發癥,加強保護,防止受傷。在鍛煉中必須有人照顧,當患者有獨立日常生活能力時再逐漸脫離現場。
2.3 語言訓練 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響極大,有的甚至超過運動功能障礙,語言訓練越早越好。首先幫助患者學習非語言溝通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屬的支持,通過語言與邏輯性的結合,訓練患者理解語言能力,其次借書寫方式表達,將日常用語,短語,寫在卡片上,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短到長教他朗讀,經常和病人聊天訓練其多說話,通過以上方式幫助患者樹立信心。
2.3.1 原則 以刺激療法為主。①以最常用的語言給予適當的語言刺激;②要視(字形、看圖識字)、聽(發音)綜合刺激;③加強反饋機制:用已獲得的某些反應(如讀、復述、說話)再通過眼看耳聽反復刺激,使其形成反饋回路,并繼續練習,加強正反饋;④強化語言訓練:較一般訓練時間多6~7倍(每天4~5小時),反復強化。
2.3.2 方法 可先練發音,一字一字地練,一點一滴逐漸增加。先發唇音,讓病人多咳嗽,用嘴吹燃著的火柴以誘導發音,然后發喉部音,如“啊……”。對鏡練習,或在他人教導下發常用字、詞、單句、生活用語,并進行讀寫練習。
2.4 出院指導 病人的出院指導是康復護理的重要內容,為保證康復效果,促進病人進一步康復,減輕病人及家屬的負擔,詳細的出院指導很重要,給病人一份出院后家庭康復訓練計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設計,并和家屬取得溝通,得到家屬的配合,及時復查,發現問題及時修改康復計劃。
3 結果 9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經4-5周的康復護理后,生活基本自理(75-90分)者46例(47.9%),部分依賴他人(50-70分)者30例(31.3%),大部分依賴他人(25-45分)者20例(20.8%)。
4 討論 康復護理的時間越早越好,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以進行,康復運動療法的介入強化了病人運動能力的回復,康復護理的原則要求對病人的康復護理要具有預見性、綜合性、持續性,這樣病人才能保持康復成果。要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遵循著個性化的原則,根據病人病情的嚴重程度、病人的特點、條件,而有針對性的重點突出的制定和實施護理計劃和護理措施,從而達到更有效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新德.實用臨床神經病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112.
[2] 王乃榮.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家庭護士,2006,4(5B):1517.
[關鍵詞] 康復護理;老年癡呆;語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8(a)-129-02
老年癡呆,又稱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dieas,AD),常發生于60歲以上的老人,隱襲發病,其臨床特點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和精神病性癥狀,有失語、失用、失認或執行功能障礙等癥狀,且缺陷要嚴重到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職業活動和社交功能,或與先前功能水平相比有較明顯下降。此病目前沒有特效的治療,而康復護理對延緩老年癡呆患者的病情發展,提高其生活質量,減少殘疾,延長生活自理能力尤為重要。本研究目的是針對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的癥狀特點,探討康復護理對老年癡呆患者語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以探索適合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模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4年1月~2008年1月本院收治的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66例,均符合CCMD-3的阿爾茨海默病診斷標準[1]。其中男30例,女36例;年齡55~81歲,平均69歲;文化程度:文盲5例,小學10例,初中20例,高中及中專22例,大專及以上9例;癡呆癥狀進展已1年以上,無心、肺、肝、腎等臟器并發癥。
1.2 康復護理方法
給予患者以下康復護理措施,①語言功能訓練:護理人員要有足夠的耐心,利用一切護理、治療機會,主動與患者交流。反復向患者講述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識,讓患者認讀識字卡片、各種動物和水果卡片,利用數字卡片訓練患者的計算能力。分辨失語類型,如命名性失語主要為遺忘名稱,護理時要反復說出名稱,強化記憶;運動性失語主要為構音困難,護理時要給患者示范口型,一字一句面對面地教。鼓勵患者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接受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進一步可教患者進行計算、書寫。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護理人員先作示范,再讓患者模仿,配合口頭提示,反復多次至單獨完成;訓練包括洗臉、刷牙、吃飯、穿脫衣服、如廁大小便、整理床位等,制定一定的訓練步驟,將整個練習分成若干小部分,一步一步訓練。③勸告患者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到室外活動一下,以轉換興奮中心,經常用手按摩頭部的穴位,以提神醒腦。④了解患者家庭情況,取得家庭的支持,使之更好地配合,幫助和督促患者完成和協助完成日常活動。⑤每天訓練2次,每次30 min。平均護理時間(65.20±13.56) d。
1.3 觀察指標
在護理前后對患者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法(CRRCAE)分別對患者聽理解、復述、命名、閱讀、計算、描寫、聽寫、朗讀等方面進行評價,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對兩組患者進行調查[2]。包括兩部分內容:軀體生活自理能力量表(PSMS),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量表由患者自評或由專業護士根據患者情況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t檢驗。P
2 結果
2.1護理前后患者語言能力測評的比較
結果顯示,護理后患者聽理解、命名、計算能力評分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護理前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較
結果顯示,護理后患者軀體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前(P
3 討論
癡呆是由于大腦多方面高級精神功能障礙而產生的獲得性、持續性智能損害綜合征,即在無意識障礙的情況下,患者有認知和記憶功能障礙,以及語言、視空間、情感或人格3項中至少1項功能受損,影響其社會、生活、職業功能者[3]。我國估計已有400萬老年癡呆患者,該病已是社會和家庭的沉重負擔,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3]。老年癡呆患者分為輕、中、重度,輕度的老年癡呆患者會有記憶力、計算力障礙,影響到工作能力,但是生活自理能力是完好的,一旦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響,我們稱之為中度老年癡呆。發展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臥床不起的就稱為重度老年癡呆。不同程度的老年癡呆康復護理方法不同。老年癡呆的護理目的是:延緩或阻止癡呆程序的加重,改善記憶功能,提高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存質量,減少并發癥,延長存活期。文獻報道,老年癡呆患者,如果不采用任何治療和各種訓練手段,其智能狀態及軀體的退行性變是極為明顯的,及早進行認知功能訓練,利用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進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建[4]。由于老年癡呆患者從出現精神障礙到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其臨床癥狀呈現漸進演化性、緩慢進展性和認知功能衰退的不可逆性[5-6]。目前尚缺乏特別有效的治療手段,接受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對于防止智力進一步衰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強康復護理對老年癡呆患者顯得尤為重要。老年癡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語言功能障礙,本研究發現,對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進行語言功能的康復訓練能提高患者聽理解、復述、命名、閱讀、計算、描寫、聽寫、朗讀能力。有文獻報道,生活自理能力和認知功能訓練能夠促進老年癡呆患者認知能力的康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適應能力,改善其生存質量,有效地延緩癡呆的進程[4]。本研究發現,康復護理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軀體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尤為顯著。提示我們,癡呆患者的康復護理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尤其是癡呆照料者應充分認識并重視老年癡呆患者各方面的功能訓練,及早采取措施,從而有益于患者,減輕家庭負擔。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
[2]張明圓.精神科評量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66.
[3]盛樹力.老年性癡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12-26.
[4]丘翠竹,何國雄,張彩蓮,等.血管性癡呆患者行為干預的研究[J].現代護理,2004,10(4):299.
吞咽困難是一種吞咽液體或食物過程中的異常,腦卒中是最常見的原因。據報道,腦卒中患者急性期意識清醒的患者中有64%~90%存在吞咽困難[1]。腦卒中致吞咽困難,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早期康復訓練,可引起誤吸性肺炎、窒息、營養不良、脫水等,嚴重影響患者愈后,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卒中的病死率、致殘率。對吞咽困難患者進行早期正確的臨床評估,實施多學科協作,個體化診治與護理,能更好地促進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的康復。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急性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48例。入選標準:①首次發病,發病時間<24 h;②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2];③經過頭顱CT或MRI確診;④無口腔及咽喉占位病變,且能配合康復訓練者。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或嚴重癡呆;②有卒中病史,存在吞咽困難后遺癥;③存在嚴重肝、腎、心功能衰竭者。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40~90歲,平均73.5歲。本組所有患者均行洼田俊夫飲水試驗,確定為輕、中、重度吞咽困難(III、IV、V)級,吞咽困難診斷標準:5 s內能順利地一次咽下30 mL溫水為I級;5 ~10 s內分兩次以上不嗆地咽下為II級;5~10 s內能一次咽下但有嗆咳為III級(輕度吞咽困難);5 ~10 s內分兩次以上咽下有嗆咳為IV級(中度吞咽困難);屢屢嗆咳,10 s全量咽下困難為V級(重度吞咽困難)。
1.2 吞咽困難的臨床管理
通常于入院后24 h內完成: 首先是對患者進行進食狀態的評價,包括患者一般狀態即患者平靜時,口腔內食物的遺留情況,非自主咽下次數以及有無平靜下發生嗆咳。吞咽運動的檢查,包括牙齒的切割、咀嚼,口部開合,口唇閉鎖,舌部運動情況,有無流涎及下咽動作后口內遺留情況。進食的觀察,包括食物的類型,進食時有無唾液分泌增加,下咽動作的次數,口內遺留及嗆咳的次數。本組48例,其中存在重度吞咽困難給予留置鼻胃管5例,中度吞咽困難31例,輕度吞咽困難12例。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在第1周內每天進行吞咽功能的監測,明確與判斷是否快速恢復。包括觀察口腔衛生狀況,觀察口腔唾液的控制情況,飲水試驗測試。
2 吞咽困難的康復訓練與護理
2.1 心理護理
腦卒中患者因不同程度存在多種并發癥,包括言語不清、肢體活動功能受限,溝通困難等等,同時伴有吞咽困難,造成對進食產生恐懼感,感到康復無望,極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甚至拒絕進食,拒絕配合康復訓練。此時,護理人員應積極調整患者消極心理狀態,消除不穩定情緒,樹立治療信心。在進行康復訓練時,盡量滿足患者心理需求,讓最親近的人陪護和協助,護理人員加強巡視,注意護患溝通,通過細致地觀察與判斷,在進食過程中巧妙地運用語言指導,取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使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到康復訓練之中,早日康復。
2.2 基礎訓練
2.2.1 發音訓練:讓患者發“啊”“呀”“我”等字,利用單音字進行訓練,通過張閉口動作,使聲門開閉,促進口唇肌肉運動和聲門的閉鎖,每日3次,每次選擇餐后1~2 h進行,教會家屬共同配合,通過訓練,逐漸恢復患者語言肌群力量與運動協調性。
2.2.2 舌肌、面頰肌運動訓練:囑患者輕張口后閉上,作鼓腮、屏氣動作,然后張口,做舌的伸縮運動,將舌盡力外伸,并開始舔上下唇、左右口角,軟硬腭部,然后將舌縮回,閉口作上下牙齒的碰撞及咀嚼,磨牙活動,每日3次以上,于餐前30 min進行,每次5~10 min,以不感到疲勞為度。若患者舌不能運動,護士用壓舌板或匙子按摩舌部,或用紗布將舌纏裹輕輕地協助患者進行口外被動活動。有活動義齒患者,餐后及時取出,避免誤吞。
2.2.3 吞咽動作訓練:協助患者每日晨晚漱口,嗆咳不明顯時逐漸增多漱口水量。改善咽反射訓練,用咽部冷刺激法[3],用小冰塊浸濕的棉簽輕輕觸及患者軟腭及咽后壁、舌后根等部位,每次停留3~5 s,刺激患者作空吞咽動作,通過寒冷刺激能有效強化吞咽反射,反復訓練可使之易于誘發吞咽反射而且吞咽有力,每日3次,每次15~20 min,可在餐前30 min或餐后2 h進行,2周為1療程,本組均取得滿意效果。
2.2.4 簡易康復操:采用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吞咽困難研究所所長Reza.Shaker教授介紹的一種康復訓練方法。具體步驟為指導患者每日三餐前平臥在床,抬頭將自己的下巴努力靠近前胸,使眼睛可以看到腳尖,根據個人情況掌握運動速度,堅持1 min,放松1 min,重復30次,經過堅持訓練,90%患者吞咽困難癥狀有明顯改善。
2.3 攝食訓練
2.3.1 判斷患者意識狀態清醒,能產生吞咽反射,且少量誤咽能通過隨意咳嗽咳出,可采取直接攝食訓練。首先是的選擇,為了避免誤吸及易于喂食,采用抬高床頭15~30 °仰臥,頸部稍前傾,若為偏癱患者,將患側肩背部墊高,使患者處于舒適功能位。與營養師一起討論食物黏稠度,確保食物黏性適當,不易松散,便于吞咽,易于咀嚼,并且不易在黏膜上滯留,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選擇。選擇食物由黏性的半流開始,其次是成形半固態食物,然后為易咀嚼的固體食物,最后為流質,應循序漸進,根據患者進食能力改善進行指導。掌握一口量喂食,從2~5 mL開始,逐步增加至15~20 mL,調整進食速度,一般每餐進食控制在40 min左右為宜,易于患者攝食、咀嚼與吞咽。并且在訓練后30 min內進行拍背排痰,避免訓練時誤吸痰液造成肺部感染。
2.3.2 在訓練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攝食情況、進食是否嗆咳、進食時所需時間、進食量等。教會患者正確處理滯留在咽部食物的方法,包括空吞咽法;交互吞咽法,指進食后或每次吞咽后飲少許水;側方吞咽法,去除滯留在咽部的食物殘渣;點頭樣吞咽法等等。經過訓練,患者均能掌握要領。x
【關鍵詞】 吞咽困難 康復訓練 護理
吞咽困難是一種吞咽液體或食物過程中的異常,腦卒中是最常見的原因。據報道,腦卒中患者急性期意識清醒的患者中有64%~90%存在吞咽困難[1]。腦卒中致吞咽困難,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早期康復訓練,可引起誤吸性肺炎、窒息、營養不良、脫水等,嚴重影響患者愈后,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卒中的病死率、致殘率。對吞咽困難患者進行早期正確的臨床評估,實施多學科協作,個體化診治與護理,能更好地促進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的康復。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急性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48例。入選標準:①首次發病,發病時間<24 h;②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2];③經過頭顱CT或MRI確診;④無口腔及咽喉占位病變,且能配合康復訓練者。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或嚴重癡呆;②有卒中病史,存在吞咽困難后遺癥;③存在嚴重肝、腎、心功能衰竭者。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40~90歲,平均73.5歲。本組所有患者均行洼田俊夫飲水試驗,確定為輕、中、重度吞咽困難(III、IV、V)級,吞咽困難診斷標準:5 s內能順利地一次咽下30 mL溫水為I級;5 ~10 s內分兩次以上不嗆地咽下為II級;5~10 s內能一次咽下但有嗆咳為III級(輕度吞咽困難);5 ~10 s內分兩次以上咽下有嗆咳為IV級(中度吞咽困難);屢屢嗆咳,10 s全量咽下困難為V級(重度吞咽困難)。
1.2 吞咽困難的臨床管理
通常于入院后24 h內完成: 首先是對患者進行進食狀態的評價,包括患者一般狀態即患者平靜時,口腔內食物的遺留情況,非自主咽下次數以及有無平靜下發生嗆咳。吞咽運動的檢查,包括牙齒的切割、咀嚼,口部開合,口唇閉鎖,舌部運動情況,有無流涎及下咽動作后口內遺留情況。進食的觀察,包括食物的類型,進食時有無唾液分泌增加,下咽動作的次數,口內遺留及嗆咳的次數。本組48例,其中存在重度吞咽困難給予留置鼻胃管5例,中度吞咽困難31例,輕度吞咽困難12例。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在第1周內每天進行吞咽功能的監測,明確與判斷是否快速恢復。包括觀察口腔衛生狀況,觀察口腔唾液的控制情況,飲水試驗測試。
2 吞咽困難的康復訓練與護理
2.1 心理護理
腦卒中患者因不同程度存在多種并發癥,包括言語不清、肢體活動功能受限,溝通困難等等,同時伴有吞咽困難,造成對進食產生恐懼感,感到康復無望,極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甚至拒絕進食,拒絕配合康復訓練。此時,護理人員應積極調整患者消極心理狀態,消除不穩定情緒,樹立治療信心。在進行康復訓練時,盡量滿足患者心理需求,讓最親近的人陪護和協助,護理人員加強巡視,注意護患溝通,通過細致地觀察與判斷,在進食過程中巧妙地運用語言指導,取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使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到康復訓練之中,早日康復。
2.2 基礎訓練
2.2.1 發音訓練:讓患者發“啊”“呀”“我”等字,利用單音字進行訓練,通過張閉口動作,使聲門開閉,促進口唇肌肉運動和聲門的閉鎖,每日3次,每次選擇餐后1~2 h進行,教會家屬共同配合,通過訓練,逐漸恢復患者語言肌群力量與運動協調性。
2.2.2 舌肌、面頰肌運動訓練:囑患者輕張口后閉上,作鼓腮、屏氣動作,然后張口,做舌的伸縮運動,將舌盡力外伸,并開始舔上下唇、左右口角,軟硬腭部,然后將舌縮回,閉口作上下牙齒的碰撞及咀嚼,磨牙活動,每日3次以上,于餐前30 min進行,每次5~10 min,以不感到疲勞為度。若患者舌不能運動,護士用壓舌板或匙子按摩舌部,或用紗布將舌纏裹輕輕地協助患者進行口外被動活動。有活動義齒患者,餐后及時取出,避免誤吞。
2.2.3 吞咽動作訓練:協助患者每日晨晚漱口,嗆咳不明顯時逐漸增多漱口水量。改善咽反射訓練,用咽部冷刺激法[3],用小冰塊浸濕的棉簽輕輕觸及患者軟腭及咽后壁、舌后根等部位,每次停留3~5 s,刺激患者作空吞咽動作,通過寒冷刺激能有效強化吞咽反射,反復訓練可使之易于誘發吞咽反射而且吞咽有力,每日3次,每次15~20 min,可在餐前30 min或餐后2 h進行,2周為1療程,本組均取得滿意效果。
2.2.4 簡易康復操:采用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吞咽困難研究所所長Reza.Shaker教授介紹的一種康復訓練方法。具體步驟為指導患者每日三餐前平臥在床,抬頭將自己的下巴努力靠近前胸,使眼睛可以看到腳尖,根據個人情況掌握運動速度,堅持1 min,放松1 min,重復30次,經過堅持訓練,90%患者吞咽困難癥狀有明顯改善。
2.3 攝食訓練
2.3.1 判斷患者意識狀態清醒,能產生吞咽反射,且少量誤咽能通過隨意咳嗽咳出,可采取直接攝食訓練。首先是的選擇,為了避免誤吸及易于喂食,采用抬高床頭15~30 °仰臥,頸部稍前傾,若為偏癱患者,將患側肩背部墊高,使患者處于舒適功能位。與營養師一起討論食物黏稠度,確保食物黏性適當,不易松散,便于吞咽,易于咀嚼,并且不易在黏膜上滯留,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選擇。選擇食物由黏性的半流開始,其次是成形半固態食物,然后為易咀嚼的固體食物,最后為流質,應循序漸進,根據患者進食能力改善進行指導。掌握一口量喂食,從2~5 mL開始,逐步增加至15~20 mL,調整進食速度,一般每餐進食控制在40 min左右為宜,易于患者攝食、咀嚼與吞咽。并且在訓練后30 min內進行拍背排痰,避免訓練時誤吸痰液造成肺部感染。
2.3.2 在訓練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攝食情況、進食是否嗆咳、進食時所需時間、進食量等。教會患者正確處理滯留在咽部食物的方法,包括空吞咽法;交互吞咽法,指進食后或每次吞咽后飲少許水;側方吞咽法,去除滯留在咽部的食物殘渣;點頭樣吞咽法等等。經過訓練,患者均能掌握要領。
2.4 評價
本組患者經常規神經內科治療并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后,進行療效評價[4]。5例留置鼻胃管患者,分別于第3~第7天拔出胃管,未再留置。本組患者選用吞咽標準評價對吞咽功能進行評估,評價標準參照洼田吞咽能力評定法,共分6級,其中吞咽能力提高達IV級7例,V級32例,VI級9例。患者經對癥治療與康復訓練及精心護理后,均取得滿意療效,平均住院日22 d,出院前健康教育評價結果優良40例,中等8例。出院后繼續進行吞咽功能訓練。
3 討論
吞咽困難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及時發現,正確評估,有針對性地進行吞咽功能訓練,通過早期康復訓練,可最大限度地促進功能恢復,最大程度地提高吞咽能力,對減輕殘疾和恢復病情有著重要的作用。對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盡早進行康復訓練,至關重要。首先重視基礎練習,由于基礎練習不使用食物,誤咽、窒息等危險比較小,所以不僅適用于輕度患者,還適用于中重度吞咽障礙患者。經評估,在入院后48 h后即進行康復訓練,早期利用發音訓練與舌肌等面頰肌運動訓練,防止咽下肌群發生廢用性萎縮,促進口部肌肉協調性,使患者逐步建立與恢復吞咽意識。患者意識清醒,能產生吞咽反射,且少量誤咽能通過隨意咳嗽咳出,才可采取直接攝食訓練。護士在訓練患者吞咽及喂食過程中應注意,患者是否能保持正常頭位,并對家屬與陪護進行正確的指導,采取對應的保護性措施,避免外傷與嗆咳發生。對于咳嗽、痰多、喘息的患者,喂食前一般先做好清潔排痰工作,包括拍背、鼓勵咳嗽咳痰,必要時吸痰,以免進食過程中發生誤吸。攝食后,不宜立即進行拍背和刺激咽部的動作,如口腔護理、口腔檢查等,以免引起惡心而誤吸。不能由口進食給予鼻飼進食同時,應重視并及時進行吞咽功能訓練,促使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復。留置鼻胃管期間,注重口腔護理,保證牙菌斑及時去除,避免病原菌在口腔內繁殖,降低誤吸性肺炎發生。本組5例鼻飼患者無一例發生誤吸等并發癥。總之,吞咽困難的康復訓練,應建立在患者意識清醒,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在神經病學家、耳鼻喉科醫生、胃腸科醫生、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營養師等共同配合下[5],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個性化的康復護理計劃,持之以恒,才會取得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婧.卒中后吞咽困難的識別和管理指南[J].中國卒中雜志,2007,2(3):242.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39(6):379.
[3] 高振麗,張珂,孫菲.咽部冷刺激治療腦卒中吞咽困難的臨床觀察[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4,7(1):40-41.
【關鍵詞】護理干預;吞咽困難;康復訓練
吞咽障礙是腦損傷所致的常見問題,臨床表現有面部肌肉左右不對稱,口腔內儲留食物,處理分泌物困難,唇閉合差,食物從鼻腔反流,咀嚼食物時間延長,進食后食物改變,無原因持續性高熱,吸入性肺炎等[1],有鑒于此,我科在對中風病人進行功能性康復的同時,也及及其重視對吞咽障礙的康復評價,針對患者出現的問題進行護理干預,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40例,年齡22~85歲,腦梗死22例,腦出血14例,合并認知障礙11例,語言障礙9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
1.2吞咽障礙程度評判標準
參照洼田飲水試驗[1] 評價:患者坐位,飲溫水30ml,觀察經過,記錄時間,注意有無嗆咳。正常:1~5s內飲完無嗆咳。異常:Ⅰ級,1次5s以上飲完,或2次以上飲完;Ⅱ級,1次5s以上飲完,有嗆咳;Ⅲ級,2次以上飲完,有嗆咳;Ⅳ級,多次嗆咳,不能飲完。
1.3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吞咽障礙常規治療及保健知識教育。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內容如下:
1.3.1 我們對中度、重度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間接訓練(基礎訓練),有針對性開展口咽部肌群功能訓練。主要包括:①增強口面部肌群運動、舌體運動和下頜骨的張合運動:讓患者空咀嚼、皺眉、閉眼、鼓腮、吹氣、微笑,張頜、閉頜運動,伸舌作左右、前后、舌背抬高運動或阻力運動。②咽部冷刺激:用冰凍的棉棒輕輕刺激患者軟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提高其敏感性。③空吞咽訓練:讓患者作空吞咽口水、小冰塊及果凍訓練,這有利于患者吞咽模式的恢復。④呼吸功能訓練等。
1.3.2 對輕度吞咽障礙采用直接吞咽訓練(攝食訓練),以攝食和訓練為主,對中、重度吞咽障礙患者,經過基礎訓練產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進行攝食訓練。主要方法有:①取利于進食的:常用有2種,半臥位:軀干上抬30°,頭頸前屈,患肩用枕墊起,這有利于口腔期障礙患者食團向咽部運送;坐位:只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坐起時無性低血壓反應,就可取坐位進食,這樣容易引起吞咽反射。②把握好一口量:一口量過多,口腔控制困難,食物會從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殘留導致誤咽;過少,則會因刺激強度不夠,難以誘發吞咽反射。一般以少量試之(3~4ml),然后酌情增加。③強調食物的性質:食物的形態應根據患者的情況,從流質、半流質,逐漸過渡到普食。所選擇食物的溫度、質地、體積和口味要能夠激活吞咽,避免粘性、干燥和難以咀嚼或容易分散的食物。④強化意念運動訓練:引導患者攝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吞咽動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運動傳導通路的重新建立。
2結果
兩組訓練前后吞咽功能評定,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觀察組吞咽功能的改善優于對照組,說明康復護理訓練能
夠明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有些甚至可以恢復正常。
3討論
3.1護理干預對患者心理的影響
由于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同時還存在肢體癱瘓、語言不清、煩躁易怒、情緒抑郁等情況,因此必須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提高患者進行吞咽訓練的主動性。因為患者的積極主動意識不僅對支配吞咽肌群的活動是良性刺激,同時對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也是良性刺激,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3.2進行吞咽訓練越早越好
只要病情允許,康復護理介入的時間越早越好,并針對吞咽障礙的不同程度實施不同的訓練方法。每次訓練前患者至少要休息30min使其做好準備,如排便、洗手、漱口等,并選取舒適。
3.3在進行吞咽訓練時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按有目的有順序地訓練與吞咽有關的肌肉訓練,使有關肌肉運動逐漸到位,能夠有效防止誤咽及嗆咳。如出現誤吸,應及時用吸引器將口內及咽部食物吸出。吞咽功能改善后,可考慮拔除鼻飼管,增加進食量和種類。
3.4做好出院健康指導
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康復訓練方法、注意事項,要求家屬持之以恒的協助患者進行吞咽訓練。
【關鍵詞】 護理干預; 偏癱患者; 依從性
Effect Research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mpliance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ZHAO Gui-ju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0):085-088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mpliance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limb function.Method:64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from July to Nov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functional exercise directed by therapist.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strengthen intervention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pli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s of ability of daily living(ADL),compliance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first week after admission to hospital,the differences in compliance score and ADL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efore discharge,the compliance score and ADL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first week after admission to hospital and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Hemiplegia patient; Compliance
First 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oucheng City,Zoucheng 273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0.025
腦卒中是腦血管疾病最常見的類型之一[1]。臨床研究發現腦卒中可引起重度神經系統的損傷,且死亡率和致殘率很高。偏癱是神經內科腦卒中常見的癥狀,特別是在老年人群中多發,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2-3]。經臨床發現,患者預后的好壞與患者康復鍛煉的依從性密切相關[4]。通過調查,適時的護理干預,可以提高其康復鍛煉的依從性,對其預后是非常重要的[4]。本研究選擇住院腦卒中偏癱患者64例,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康復鍛煉依從性的護理干預,并比較兩種護理方法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7-11月住院進行治療的64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會議診斷標準[5];(2)經過頭顱CT或MRI確診的腦卒中初發者;(3)患者神志清,生命體征穩定,能夠配合治療與護理;(4)無失語及智力障礙。所選患者中男34例,
女30例,年齡50~80歲,平均(67.8±4.2)歲。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患者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利用宣教圖冊、宣傳欄進行宣教,用平板電腦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方法的視頻演示,2~3次/周,均在患者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適時開展康復訓練。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由康復師指導功能鍛煉;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及康復師指導功能鍛煉的基礎上,加強對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干預,包括心理干預、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創建適宜的訓練環境、取得家屬的支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等,具體方法如下。
1.2.1 針對性的心理干預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也逐漸應用到各科護理當中[6]。偏癱患者由于肢體活動受限,生活自理能力差,患者往往會存在不同程度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7]。怕別人瞧不起、怕花錢、怕給家人添麻煩、怕摔倒、怕勞累等,嚴重的心理負擔,往往導致患者對康復訓練缺乏信心,使患者主動參與鍛煉的積極性、主動性欠缺[8]。因此應重視對患者的心理干預。在患者住院后,及時了解患者心理動態變化、文化程度、既往病史、經濟情況,患者家庭結構、工作、對疾病的支持情況等,然后根據情況及時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充分尊重患者的權利,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積極宣傳本院“先治病后付費”的工作模式,出院時只需交個人負擔部分,從而大大減少了患者及家屬經濟負擔,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主動配合治療進行康復訓練。同時安排患者與肢體康復較好的患者一起談心,分享其訓練的經驗。在訓練之初,患者往往對康復效果要求比較高,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出現結果不滿意,會出現悲觀失望的情緒,放棄訓練,此時護士及家屬要對其進行安慰與幫助,掌握溝通技巧,對患者所表現出的進步要及時鼓勵,從而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信心。
1.2.2 針對性健康宣教 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患者文化程度及時進行健康宣教,注意宣教內容的針對性。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健康宣教方法的選擇,包括教育內容、時間、地點的安排,以確保宣教的效果。避免護士一味的進行宣教,引起患者及家屬的反感,達不到宣教的目的。宣教時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采用反問的方式了解患者對宣教內容掌握情況,及時指導不正確訓練方式,必要時再次現場演示。由于神經內科老年患者比較多,思維反應能力比較慢,溝通時注意語速要慢,利用非語言溝通方式向患者傳達信息以安慰患者。護士要學會傾聽,鼓勵患者訴說對訓練的感受,提高宣教效果。
1.2.3 制定個性化訓練計劃 進行肢體訓練前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即可以進行早期的康復鍛煉。根據患者年齡、病情、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與康復師共同選擇患者能耐受、喜歡的訓練方式,制定康復計劃,便于患者積極參與。利用平板電腦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方法的視頻演示,2~3次/周,根據患者的病情、學習能力、家屬的接受程度,適當增加演示次數。急性期主要是患者良肢位的擺放,關節、肢體的被動活動。責任護士每次為患者翻身后,指導家屬良肢位擺放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使患者及家屬懂得良肢位擺放的意義與技巧。在康復師的指導下,鼓勵患者家屬參與患者肢體的按摩與被動活動。被動活動的原則,應遵循關節由大到小,運動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患者不感覺到勞累為宜。根據患者肢體恢復情況,逐漸減少輔助量,從被動運動逐漸過渡到主動運動。主動活動的動作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簡到繁。鼓勵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練習,如Bobath訓練、患側的翻身練習、橋式運動、踝關節鍛煉。盡量減少他人的幫助,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恢復期逐漸進行坐位平衡鍛煉、抬腿鍛煉,逐步完成原地邁步、借助助行器行走等。當患者感到不適時,注意休息,及時調整訓練計劃。在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訓練時,適時給予指導與保護,積極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種疑問,尊重患者的權利,多征求患者的意見,及時改進訓練方式,保證訓練的順利進行,充分體現人性化護理原則。
1.2.4 注重患者信息反饋,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良好的護患關系有利于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7]。在住院期間,患者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語言非常的敏感,護士不愉快的情緒有可能感染患者。護理人員在與患者和家屬溝通時要注意溝通的方式、語氣、語調、時間、地點等。護士應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嫻熟的專業技術、良好的溝通能力贏得患者的信任。對年齡較大、疾病較重的患者,責任護士在病房巡視時,應積極主動的為患者提供生活幫助,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性,給予患者適時安慰與鼓勵,及時消除患者不良情緒,讓其主動訴說心理的感受和特殊要求,從精神上安慰患者,心理上支持患者,行動上幫助患者,增強彼此的信賴感。由于腦卒中偏癱患者恢復時間約為6個月,康復需時較長,要注意患者耐心與意志力的訓練,對患者的每一點進步,要及時給予表揚,提高患者主動鍛煉的積極性。
1.2.5 從被動轉主動,取得患者家屬支持 由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病程較長,需要家屬長時間關心與支持,因此家屬態度的好壞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患者與家屬每日近距離的接觸易產生矛盾,再者家屬要工作、生活,于是陪護人更換過于頻繁。往往由于新更換的陪護人對患者病情及生活習慣缺乏了解,再加患者不愿意麻煩旁人,最終導致護理過程不連續,訓練工作不能按時進行。在護理過程中首先協調好患者與家屬之間的關系,利用各種宣傳方式,做好陪護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家屬積極主動多從親情的角度去關心患者,行動上支持患者,為患者康復提供幫助。根據患者家庭情況,盡可能固定家屬陪伴,患者與家屬的朝夕相對,可使家屬對患者情況十分了解,能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鍛煉。通過康復師、護士的指導,使患者及家屬掌握肢體功能訓練技巧及注意事項,充分調動了患者及家屬的康復訓練主觀能動性,使患者調整心態,樹立信心,出院后也能持之以恒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煉,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
1.2.6 適宜的訓練氛圍 護理人員恰當的言談舉止、專業的康復指導、適宜的訓練環境、患者家屬的支持,有利于患者積極主動的進行康復訓練[9]。不僅緩解患者思想壓力,而且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活動場地周圍應開闊、無雜物,以防患者跌倒、碰傷,讓患者學會合理地使用輔助工具。同病室可根據患者病情采取集中訓練的形式,由肢體功能恢復較好患者帶動進行康復訓練。訓練中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及時發現危險因素并妥善處理,使患者感受到安全的保護。
1.3 調查工具及評價標準 (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一般人口統計學資料及疾病狀況。(2)Barthel index(BI)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bality of daily living,ADL),是在1965年由美國人Dorother Barthel及Floorence Mahney設計并制訂的,是美國康復治療機構常用的一種ADL評定方法[10]。Barthel指數記分為0~100分,100分表示患者生活自理;61~99分為輕度功能障礙,日常活動需要部分幫助;60~41分為中度功能障礙,需要極大的幫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動;≤40分為重度功能障礙,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動不能完成。(3)患者滿意度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共包含10個條目,內容包括病房環境、護士儀容儀表、服務態度、業務能力、是否主動巡視病房、是否主動提供生活照顧、是否主動提供安全照顧、是否主動提供康復技術指導等。該調查表維度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采用李克特計分方法,滿意為3分,較滿意為2分,不滿意為1分,調查方法為對出院患者發放滿意度調查表。該量表在正式調查前已做信效度檢測,Cronbach系數為0.732,內容效度為0.836,適用于本次研究。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生活自理能力及依從性情況,并對兩組出院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對依從性的評定采用觀察和訪視相結合的方法,共分為3個等級,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及不依從,積分依次為5、3、1分。分別于入院第1周及出院前運用Barthel指數對兩組ADL進行評定。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不同時間依從性評分及ADL評分比較 入院第1周,兩組依從性評分及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前,試驗組依從性評分及ADL評分均高于入院第1周,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入院第1周,且試驗組依從性評分及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848,P
表2 兩組滿意度比較(x±s) 分
組別 滿意 較滿意 不滿意
試驗組(n=32) 86.12±0.03 4.41±3.77 1.10±1.20
對照組(n=32) 69.23±12.41 8.80±3.68 4.62±2.91
3 討論
大量護理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因比較特殊,單一的護理模式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11-13]。而適時有效的康復護理模式可多角度、全方位的對腦卒中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從心理上,讓患者克服對疾病的恐懼,提高了患者生活和生理上的舒適度,了解了疾病的常識、預防及相關影響因素,提高了自身管理,對腦卒中患者出現的偏癱等并發癥有著顯著的改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從而達到很好的治療和干預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對提高偏癱患者的康復訓練依從性及ADL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致殘率,提高其生活質量。因此對偏癱患者,做好病情評估,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可以糾正患者心理障礙,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積極主動地參與康復訓練。護士良好的溝通能力、嫻熟的專業知識有利于增強護患之間的信任感。個體化的訓練計劃,有利于患者采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訓練方式,有利于患者訓練依從性的建立[14]。患者家屬的支持與配合,讓患者感到被尊重,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變被動訓練為主動訓練,幫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偏癱肢體的功能,使臨床護理有效率明顯提高。
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本研究中試驗組由責任護士通過全面評估患者,制定出系統性、針對性的個體化護理計劃,并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的護理干預,對重點問題反復宣教、反復指導。通過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重視患者的認知、行為、心理和環境因素,幫助患者及家屬正確地認識疾病,從而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試驗組由責任護士深入病房指導并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功能鍛煉,增加了護患雙方的了解和信任,護理人員可以有效地發現患者存在的潛在問題,及時給予處理,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同時,在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交流不斷加深,對患者的關心與愛護得到進一步體現,從而使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及臨床工作有了充分的肯定,滿意度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及自理能力,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加快了患者的康復。患者主動性及配合性增強,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Kirkevold M.The role of nursing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toward a unifie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1997,19(4):55-64.
[2] Miller E L,Murray L,Richards L,et prehensive overview of nurs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care of the stroke patient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Stroke,2010,41(10):2402-2448.
[3]周曉娟,侯亞紅,趙岳.連續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病人健康指導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23(4A):884-886.
[4]代啟燕.腦卒中偏癱病人的早期康復護理[J].全科護理,2011,9(2B):419-420.
[5]貝政平.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23.
[6]張建華.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發生抑郁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6):29-30.
[7]吳時新,徐紅,李妹芳,等.舒適護理對老年腦卒中恢復期病人舒適度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0,24(33):213-214.
[8]李鴻雁.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依從性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8):11-12.
[9]周素萍,林強,蔣桂花,等.延續性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2):9-11.
[10] Loewen S C,Anderson B A.Reliability of the modified motor assessment scale and the barthel index[J].Physical Therapy,1988,68(7):1077-1081.
[11]崔欣,歐陽荔莎.老年性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護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0,26(8):72-73.
[12]陳雪容,王永美,陳海英.康復護理訓練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效果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4):21-22.
[13]劉文靜.綜合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2):1435-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