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用地規劃

農村用地規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用地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用地規劃

農村用地規劃范文第1篇

關鍵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分配;制度

中圖分類號:F30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4)-05-08-1

中國的土地按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一般來說,農村集體所有用于建筑的土地都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包括農村居民住宅建設用地、鄉鎮企業建設用地以及公共建設用地等。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農村集體用地由于具有很多優勢,如地域優勢和價格優勢等,吸引著眾多投資者前來投資、開發、利用。本文在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問題進行了分析。

1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現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城市周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不斷被占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轉讓土地使用權,表現出強烈的市場需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已經從農村內部的自發承包發展到多種形式的社會流轉。總體上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發展形勢。

2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問題

2.1流轉主體混亂,收益分配不規范

我國很多法律都對農村土地產權進行了界定,但是并沒有明文規定農村土地屬于哪一行政主體,未建立相關組織和機構管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導致在流轉時,農村建設用地的流轉主體非常混亂,沒有所有權代表和執行主體來管理流轉。這就造成被轉讓方、租賃方不能準確找到主管部門,不僅受到鄉(鎮)、村的集體經濟組織和行政管理機關的管理,還受到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等各方的詰難。

土地收益分配也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中的關鍵問題,一般情況都是交易雙方獲利,并沒有顧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村民利益。在交易后,鄉(鎮)和村、村委會和村民之間等利益分配關系沒有得到公開,不能統一協調各方的利益,沒有相關規章制度可以進行管理。

2.2缺乏統一的流轉條件、流轉范圍

雙方交易的土地包括集體建設用地、村民宅基地、集體農用地以及非農業建設用地等各種農村土地,其中既有依法辦理相關程序的土地,也有擅自改變直接轉讓的,既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確定的轉讓條件,也沒有相關部門進行監督管理,規范土地流轉條件。

目前,政府沒有指定統一的流轉范圍,造成流轉范圍的混亂。有的城市土地流轉是按照城市規劃進行,有明確規劃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不可以流轉,其他的土地則可以流轉;有的城市按照建設用地的劃分時間來進行流轉,現有的土地都可以流轉,新增的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則不可以進行流轉;甚至部分城市的土地流轉范圍是所有在城市規劃范圍內的土地。

3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對策

3.1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文規定鄉、村、村民小組三級所有權主體的權力界線,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在調查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實際情況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益及產權代表。建立相關土地產權部門,明確土地產權的權能權責,促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順利。

3.2建立流轉制度

因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效益較高,經濟效益遠遠高于農業用地,如果不限制土地流轉的條件,大量農業用地就會轉為建設用地,減少農業產量。因此,必須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制度,限制土地流轉的范圍,把流轉責任確立到人,不得強迫個人或者組織轉讓土地,土地流轉符合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完全自愿的原則,依法進行土地流轉,也不得阻撓合法流轉。

3.3限制流轉后的用途

按照城市相關規劃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限制土地流轉后的用途,尤其是進行商品房的開發。因為難以控制土地流轉后建設的商品房總量,不能提供給商品房安全保障,所以應該加強土地規劃,限制用于商品房的土地量,建設用地的使用途徑必須符合城市的總體規劃,明確土地流轉后的用途。

3.4合理分配流轉利益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后的利益分配直接關系到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合理分配流轉利益,制定合理的分配比例,再次流轉的土地收益應該歸土地擁有者,并且簽訂相關合同,以書面形式明確一系列土地流轉中會出現的問題。這樣可以有效地顧及各方面的利益,保障土地所有者的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減少因利益糾葛而出現的問題。

4結語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發展的要求,可以合理利用農村土地多余資源,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但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因為實際操作而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針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解決對策,可以有效地避免問題的出現,有利于土地的流轉,減少土地流轉所造成的糾葛。

參考文獻

[1]劉守英.土地制度與農民權利[J].中國土地科學,2000,14(3).

[2]劉洪彬,曲福田.關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農村經濟,2006,(2).

[3]張夢琳,陳利根.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資源配置效應及政策含義[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11).

農村用地規劃范文第2篇

關鍵詞:農村;宅基地;城鄉規劃

中圖分類號:D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8-0072-02

一、宅基地使用概述

宅基地使用權制度是宅基地使用的重要依托,根據我國《物權法》規定,宅基地使用權,系指“宅基地使用權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權利,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而有關其取得、轉讓、行使等具體內容,《物權法》沒有再作詳細界定,而以指引性規范指向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及其他國家有關規定。

按照有關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可以申請宅基地,無償無期限擁有并用于住宅及其附屬設施建設。宅基地申請單位為“戶”,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該處宅地的面積受到限制,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準。農戶向集體經濟組織就宅地的面積與位址提交申請,獲得集體經濟組織肯定后,經鄉(鎮)政府審核、由縣級政府批準。有關情況需經過于本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小組張榜公示、聽取其他成員意見,涉及占用農用地的應按照有關規定另行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宅基地上的住宅,可以出賣、出租的形式讓予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符合宅基地分配條件的其他成員,但出賣出租住房后的農戶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另外,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可以置換的形式交換宅基地。

如上而言,宅基地使用權無償、無期限,兼且批準程序較為復雜、權利行使受到較多限制,凸現其社會保障之功能。

二、宅基地使用現狀

(一)宅基地使用無秩序

當今同一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宅基地相對集中,除極個別零星散落在農地之間外,絕大多數都集中于區分與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業作業區域之地段。然而,農村住宅建設混亂的情況十分普遍。

從個體層面看,農村居民盲目追求住宅規模,為了在有限的宅基地上建筑盡量大面積的屋舍,平面上,一味壓縮院落大小,甚至擠占公共空間;縱向上,盡可能追求樓房高度。在筆者家鄉——廈門市同安區洪塘鎮某村,這種情況十分普遍,同樣的情勢在筆者走訪的同安區幾個鄉村亦相當常見。

從宏觀層面看,由于缺乏預見性地計劃,住宅集中區域往往密布住宅,但乏以配套公共設施。一塊農村土地,即可能是潛在的住宅建設用地、也可能是潛在的公益設施建設用地。但是,由于規劃、資金等方面的原因,相對于住宅、住戶而言,鄉村公益設施很難具備其應有的規模,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居民衛生、教育、醫療、交通、景觀、文化娛樂等多樣的生活需求;從數量上說,這些僅有的公共設施所能覆蓋的農戶范圍極為有限。

上述情況,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二)宅基地使用無效率

如前所述,由于農戶“一戶多宅”、超限建房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數量的農村宅地處于閑置狀態。

“目前全國2.4億畝村莊建設用地中,空心村內老宅基地閑置面積占10%-15%,宅基地的閑置使大量的可耕土地被白白浪費。”“據北京的一個認真抓宅基地管理的鎮自查,發現‘超批多占戶’占57%,‘私搭亂建戶’占8.3%,‘建新不拆舊戶’占3. 5%,各項違規累計所占面積達宅基地總面積的59%。” “我國東部發達地區農村中大約有5%—10%的農村家庭已經在省城、縣城和眾多的建制鎮定居并購買了商品房。”

三、宅基地使用與城鄉規劃

改善宅基地使用情況,首先應當落實增量管控,其次考慮推行存量調整。解決宅基地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土地利用規劃是重要的突破口。致使使用無秩序、使用缺乏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相對于個別程序——諸如法律責任、登記——的規定態度曖昧,規范執行上的不力、尤其是相關審批流于形式產生的不利影響顯得更為突出。該情況當然與基層執法力量薄弱不無關系,但審批標準乏于全面之問題,應得到更多的重視,而土地利用規劃可以很好的補全該方面的不足。

土地利用規劃指的是“對一定區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計劃和安排,是依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的自然歷史特性在時空上進行土地資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協調組織的綜合措施。”我國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按等級層次可分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和土地利用專項規劃;按照行政區域單位,分為全國——省——市——縣——鄉五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我國《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第十一條規定,村莊、集鎮規劃,一般分為村莊、集鎮總體規劃和村莊、集鎮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主要是宏觀和中觀層面的計劃,即留予具體個體足夠的自由空間,同時保證了國家政策目標的貫徹落實。可以說,充分發揮土地利用規劃的指引性作用,明確其在宅基地取得程序中的價值,促使宅基地審批有力化、有效化,是現行法律體制、財政格局下改善宅基地使用狀況最為切實可行的措施。然如今,該制度在此領域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基層土地利用規劃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鄉村土地利用規劃制定情況極不理想。其次,鄉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不規范。編有土地利用規劃的鄉村,往往只確定數字,而不做區位、布局上的安排,這與《城鄉規劃法》第十八條要求的“規劃區范圍,住宅……等農村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公益事業等各項建設的用地布局、建設要求,以及對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防災減災等的具體安排……”的內容有很大差距,深度不夠、難以實施。

筆者認為,要使鄉村土地利用規劃與宅基地取得制度密切結合,發揮其在宅基地增量管控中應當起到的作用,應當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應當考慮將來城鎮發展規劃;其次,應當綜合考察土地的區位、肥沃程度、歷史使用情況及所處環境,結合用地需求,估計城鎮發展規模,確定農村居住區域的規模、位址和邊界,一般來說,農村居住區域應當在避開城鎮發展、以避免二次遷移的情況下接近城鎮;最后,居住區域內部的住宅用地范圍的確定,應當給公益設施留下必要的空間。

四、城鄉規劃視角下農村宅基地使用的展望

為充分釋放宅基地的利用潛力,如前文所述在落實增量管控之余,還應推行存量調整。大規模的存量調整有賴于大規模的宅基地整理,但是,當今農村基層群眾自治的政策安排,將給該類計劃的實施帶來不小的障礙。“自治”意味著財權、治權的相對自主。而財權的自主,一方面指代集體財產自主管理,另一方面則意味著相關費用獨立負擔。如今如農村集體的財政如項并不多樣,普遍依靠的承包發包所得甚為有限,這些收入在供給集體日常開支后,余項往往以現金的形式平均散予集體成員作為福利,很難承擔起諸如宅基地整理的大型公益項目的開展。故而,宅基地整理主要需依靠縣級以上政府主持開展。而在我國土地公有雙軌并行的背景下,為方便作為國家代表的地方政府對這些土地的支配,以征收的形式轉集體所有為國有難以避免,此時,整理后的土地則有非為農用之虞。農村宅基地整理往往與城鎮擴張同步發生或針密切相關,上述現象之間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

土地公有雙軌并行與與之相適應的農村基層自治,突出了城鄉利益的矛盾,已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制度設計之初衷,對現行多數項目的開展造成了阻礙。筆者認為,集體土地的國有化將是趨勢,在此基礎上明確農用地、二三產業用地之區別,將助益于宅基地存量調整的開展。

參考文獻:

[1]任小興.談農村階層合理分化后我國宅基地使用權制度的完善[J].商業時代,2011,(8).

農村用地規劃范文第3篇

關鍵詞: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潛力;保障措施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是針對農村建設用地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的現象,采用政治、經濟、法律、技術等手段,對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強度及土地權屬進行調整,以實現充分、合理、有序利用土地的動態過程。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可以進一步強化農村建設用地的規劃與管理,推進農村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緩解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改善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 研究區用地現狀分析

2006年末,東古村研究區面積68.9134hm2,其中居民點38.0534hm2,工礦廠房4.6378hm2,坑塘水面2.4104hm2,農村道路8.1133hm2,溝渠1.9468hm2,空閑地13.7517hm2。

2 研究區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2.1 居民點分散

研究區居民點平均密度少于10戶/hm2,這種結構松散的居民點布局體系,導致公共基礎配套設施難以健全,村莊功能不完善。

表1 研究區居民點平均密度表

2.2 人均農村建設用地較高

根據《村鎮規劃標準》(GB50188-93),農村人均居民點用地的上限為150m2/人,而東古村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177.32m2/人,高于國家規定上限標準,造成農村建設用地的閑置和浪費,阻礙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表2 研究區農村人均居住面積表

2.3 容積率低

研究區內居民點以獨戶房為主,且房前有庭、屋后有院。在644戶居民中,隨機抽取10戶進行房屋容積率研究。在抽取的住戶中,建筑面積比重(房屋面積/庭院面積)最大值為58.82%,最小值為15.91%,平均比重為28.62%,整體上呈現出土地粗放利用的狀態,客觀上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

3 研究區農村建設用地潛力分析

3.1 分析方法

方法一:

方案I:按照國家規定的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最高限指標150m2/人計算,東古村可整理出農村居民點用地38.05(hm2)-0.015(hm2/人)×2146(人)=5.86(hm2)。

方案II:據比較分析,農村人均100m2的農村居民點用地即可滿足農民生活及生產需求,若按該標準計算,則東古村可整理出農村居民點用地16.5934hm2。

方法二:

通過對一定時期內農業人口的增長趨勢進行分析,計算得出規劃目標年農業人口規模;根據國家相關規定,選取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的人均用地標準,得出規劃目標年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進而得出規劃期內可整理出的農村建設用地潛力及潛力系數。

公式:

St=B×Qt

分析測算:Qt=Qo×(1+r)t

ΔS=So-St

α=ΔS/So

式中:Qt―規劃農村人口數(人);Qo―現狀農村人口數(人);r―人口自然增長率;t―規劃期(年);B―規劃人均用地(m2/人);ΔS―潛力面積(hm2);So―現狀農村居民點面積(hm2);St―規劃農村居民點面積(hm2);α―增加用地系數。

根據《村鎮規劃標準》(GB50188-93),結合研究區特點,選取130m2/人作為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標準。

東古村現有農業人口214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5‰。結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至2020年末,規劃期限為10年。

則:

Qt=Qo×(1+r)t=2146(人)×(1+0.0015)10=2178(人)

St=B×Qt=130(m2/人)×2178(人)=28.3193(hm2)

ΔS=So-St=38.0534(hm2)-28.3193(hm2)=9.7341(hm2)

α=ΔS/So=9.7341(hm2)/38.0534(hm2)×100%=25.58%

3.2 結論

從人均用地水平看,東古村人均居民點用地177.32 m2/人,按照《村鎮規劃標準》,均有一定潛力可供挖掘。但考慮到農民長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實施過程中,要針對地方特點,按照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級別和允許調整幅度,制定不同的人均建設用地標準進行潛力計算。

參考研究區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通過對農村人口變化趨勢的分析,得出至2020年,東古村農村建設用地理論可增加潛力9.7341hm2,增加系數為25.58%。

此外,研究區內存在較多的存量建設用地,土地利用強度及土地利用效率均有較大程度的提升空間。

4 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的保障措施

4.1 行政措施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強、技術性復雜的工作。為保障該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各級政府要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并在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成立由國土部門牽頭的規劃工程領導小組和規劃技術小組,負責統籌規劃的實施及解決規劃、設計以及實施管理中的技術問題。

4.2 經濟措施

(1)加強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專項資金的收繳,保障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工作實施過程中資金及時到位。

(2)循序漸進,根據經費情況,先易后難安排項目。

(3)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力度。

4.3 技術措施

(1)進一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推進規劃信息系統的應用,逐步建立掛鉤規劃項目庫,提高規劃管理水平;

(2)將GIS應用于土地利用活動中,通過定期實地檢查,運用動態監測技術,監督實施;

(3)將現代工程、生物技術應用于建設用地整理過程中,提高復墾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并通過規模經營提高土地收益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占錄.土地整理潛力分析基本理論與方法[J].夏各莊鎮土地整理潛力分析報告,2007,2:20-24.

[2]陳如堅.如何挖掘現有農村建設用地的利用潛力[J].農村宅基地整理結合遷村并點工作政策研究,2006,11:1-2.

[3]李秀霞.城鎮土地整理的潛力與途徑研究[J].松遼學刊,2001,3:1-2.

農村用地規劃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水土保持規劃新農村建設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is the guiding file harnes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only the optimization, scientific, reasonable, can make the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has remarkabl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principl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 S1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前言

水土保持是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水土資源的基礎性工作,在維護防洪安全、生態安全、飲水安全和山丘區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正在推進生態文明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強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在新形勢下,水土保持必須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實現新跨越、新發展。水土保持規劃是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只有優化、科學、合理地制定,才能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帶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 新農村建設水土保持規劃的主要內容

水土保持規劃主要包括生態用地規劃、生產用地規劃、生活用地(居住環境)規劃。

2.1 生態用地規劃

生態用地是村莊土地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農村的生態屏障。生態用地規劃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1)封禁治理和管護措施規劃。封禁治理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實行封山禁牧,明確放牧形式,改自由散牧為圈養或輪封輪牧;二是陡坡耕地退耕規劃;三是疏林地封山育林和撫育管理規劃;四是草產業發展規劃;五是建立規章制度,明確管護責任和要求;六是設置封禁標志和圍欄;七是管護人員和經費規劃。

(2)營造水保林規劃。實施林草措施是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生態用地規劃中的水土保持林草栽植規劃內容包括:確定哪些地方需要進行疏林補植,哪些地方需要營造成片的水保林;選擇主要樹種及造林整地方式,營造喬木林、灌木林或喬灌混交林;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盡量選擇優良鄉土樹種。

(3)種草規劃。隨著生產條件的改善和主導產業的發展,農村土地利用結構逐漸調整,糧食生產正向著集約化方向發展,在地多人少的地區可以適當發展牧草產業。搞好水土保持種草規劃,首先要確定種草地塊、面積、品種等;其次如果按照商品生產要求進行草場規劃,則既要考慮機械化管理和科學化經營又要考慮機械行走、運輸等道路的水土流失治理。

2.2 生產用地規劃

生產用地規劃是新農村的生產保障。陜西省山區生產用地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坡耕地,坡耕地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區,因此建設新農村必須要搞好生產用地的水土保持規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基本農田規劃。基本農田規劃既是農民的基本口糧田、主要糧食生產用地規劃,又是主要水土保持措施規劃,主要包括修建水平梯田、溝臺壩地、小塊水地、排洪渠系等。在保持水土的前提下,基本農田應建在緩坡、近村和靠近水源的地塊,充分考慮機械耕作、運輸、灌溉和農作物管理的便利性。

(2)經濟林規劃。對經濟林建設進行規劃有利于新農村主導產業發展,也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經濟林水土保持規劃的重點在于確定經濟林的位置、面積,選擇造林整地方式,如修建水平梯田、挖魚鱗坑等。同時,還要考慮幼林期地表覆蓋和撫育管理的水土保持要求,以防止暴雨沖刷造成水土流失等。

(3)生產道路規劃。在黃土高原地區,山區生產道路通常沒有植被覆蓋,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生產道路水土保持規劃中應明確控制水土流失的要求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如對道路的坡度要求,設置排水溝渠、道路綠化帶、路面防沖刷措施等。

2.3 生活用地(人居環境)規劃

改善人居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作為新農村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制定生活用地(人居環境)規劃的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防止水土流失,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居住區綠化。村民居住區是體現新農村建設成果的主要場所,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有先進舒適的居民建筑、方便適用的公共設施,而且要有優美和諧的居住環境。搞好居住區綠化不僅可以美化環境、凈化空氣、防風遮陽,而且可以防止因暴雨、洪水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居住區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有栽植樹木和草灌植被、道路硬化以及修建排洪溝渠、污水處理設施等。

(2)農村公共場所水土保持措施。農村學校、商店、影劇院、會場、廟宇等公共場所是村民學習、休閑、娛樂、集中的地方,建設時應在考慮其功能性、確保安全的同時合理規劃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周邊綠化、硬化措施和防洪、排水、蓄水工程等。

(3)鄉村道路水土保持措施。鄉村道路是農村生產、生活、運輸的重要設施,除由國家投入一定建設費用外,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和鄉村經濟組織出資修建的。由于經濟的原因,在修建時一般只考慮道路的通行功能,忽視了行道植被建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在鄉村道路規劃時要加強水土保持措施建設,選擇合適的路面坡度,建設路面防沖措施、路邊排水溝,進行路旁綠化等。

4 新農村建設水土保持規劃的原則

新農村建設水土保持規劃須經過統籌安排、系統考慮,在具體規劃中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因地制宜,科學指導。山區農村地形地貌和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在制定新農村建設水土保持規劃時必須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充分考慮規劃實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統一規劃,合理用地。合理利用土地、充分考慮土地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與定位是水土保持規劃的前提和核心。新農村建設生產用地水土保持規劃應充分考慮近期建設和長

遠發展的關系,做到節約用地、集約經營、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例如,在山地、丘陵溝壑地區的散居農戶可以根據地形地貌集中建設住宅區,盡量不占或少占用農用地;進行生態移民,如果做不到一次規劃到位,那么移民安置地在近期還要作為生產用地進行規劃治理。

(3)有利生產,方便生活。水土保持規劃要為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生活服務,必須遵循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前提下,要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農業生產高產穩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農村經濟為目標。

(4)典型示范,以點帶面。因山區地形地貌復雜、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規劃時要充分考慮群眾的經濟承受能力、交通條件和生活習慣,建議在不同類型區先搞一些典型示范規劃和實施樣板,得到大家認可后再大范圍推廣。

5 結語

農村用地規劃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建設標準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與社會經濟的不斷騰飛,國民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而這正要求城市的發展和農村的發展互相協調。但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城市發展非常迅速,而農村相對落后。因此,國務院曾經多次指出,在符合規劃的條件的情況下,農村建設用地的整理與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必須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并依法抓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嚴格土地管理決定的要求。因此,就如何做好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顯得至關重要。結合近年開展的建設用地復墾的實踐證明,做好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工作,不僅能夠有效地利用國土資源,可以改善與促進農村的環境建設,而且可以進一步緩解用地緊張的矛盾。

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的現狀

農村閑置的土地作為農村寶貴的資源,如何更好地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成為城鄉統籌的關鍵。雖然在全國城鄉統籌試點的政策下,各地都開始積極探索適合自身城鄉發展的農村土地復墾模式,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但是,在土地復墾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由于我國的相關法律政策不完善,沒有建立農村土地復墾效益評價長效機制,加上鄉村的發展規劃滯后與復墾資金沒有保障等因素的影響,給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的實施帶來了許多困難。從總體上來說,目前我們關于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研究內容還不完善與全面,復墾工程規劃標準的確定與土地的情況還缺乏了解,還需要對復墾工程規劃模式進行進一步的細致研究。為了更加合理地推進農村建設用地復墾提供參考,促進城鄉統籌更好地開展,我們還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與資金的投入,將復墾充分與鄉村規劃銜接起來。

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建設措施

我們必須采取以下幾點措施,使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復墾工作變得更加科學與合理。

明確目標和責任,高度統一思想認識

進行用地復墾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建設是一項工作量大、情況復雜涉及面廣、資金投入多的工作。因此,我們必須高度統一思想認識,尤其是要統一鄉鎮以及村級干部的思想。只有充分認識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引起領導的高度重視,才能狠抓落實,落實每個工作中去,最終獲得成效。另外,還必須研究建設用地復墾項目的具體政策,進行統籌考慮與規劃,并且嚴格實行土地管理制度,落實建設用地復墾的責任制,進行有序復墾,不僅要考慮到當前的狀況,而且要考慮到今后建設用地保障的需求,實行有計劃復墾。此外,根據土地管理形勢的變化,對復墾管理方法及時做出調整,并采取多渠道籌資的辦法解決資金問題。

進一步加快建設用地復墾步伐,促進農村新社區建設

開展建設用地復墾工作的目的就是,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從而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加大廢棄土地的復墾力度。因此,我們必須調整城鎮建設規劃,制定企業的用地政策,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加強城市規劃整治是要堅持原則。結合農村新社區建設對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加快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步伐,進一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的整理,實行項目區管理制度,使用地布局更加集約與合理。

切實摸清可復墾底數,嚴格規范各類資料建設

建設用地復墾是一項技術要求高、政策性強并與群眾利益關系密切的系統性工程。根據工作的實際情況,摸清丘陵山區建設用地可復墾的底數,明確的用地性質,掌握符合復墾條件的建設用地數量與分布地區,嚴格把握復墾的范圍與標準,做到心中有數、有序復墾。此外,必須建立建設復墾的信息數據庫,根據丘陵山區建設用地復墾的總面積,統籌考慮,制定好具體規劃實施方案,經驗收合格后的項目,工作人員應當及時把數據資料存入數據庫,并規范各類統計數據報表,科學合理的歸類資料,切實做到數據準確。

落實協調工作,積極妥善地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建設用地復墾工作通常會涉及到眾多方面的利益。因此,要想做好丘陵山區建設用地復墾工作,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必須注意部門和鄉鎮密切配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部門之間一定要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在加強鄉鎮與部門之間的協調和配合的同時,對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經濟的獎勵,并做到責任落實與職責明確。此外,抓好中心村規劃落實,落實好基礎設施建設,并切實做好群眾思想和服務的工作,確保基層的利益不受侵害,從而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這些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積極穩妥地處理好多方面之間的利益關系,確保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失,充分考慮到鄉鎮和村的利益,才能落實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

強化監督,切實提高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的質量

建設用地復墾的每個項目都是一個工程項目。因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必須建立統一的項目招投標平臺,嚴格按照招標設定的指標進行施工建設,經過規范的招標程序,嚴格把握質量驗收的標準,保證項目工程的進度與質量。此外,還要建立良好監管網絡體系,對實施的全過程進行實行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督管理,以提高復墾質量,確保工程建設的施工安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做好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是農村建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就要求我們明確目標和責任,高度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加快建設用地復墾步伐,促進農村新社區建設,切實摸清可復墾底數,嚴格規范各類資料建設,落實協調工作,積極妥善地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除此之外,還要強化監督,切實提高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的質量,以促進城鄉統籌更好地開展。

【參考文獻】

[1]施炳良.農村建設用地如何復墾[J].中國土地,2005(9).

[2]魯春陽,文楓.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潛力估算[J].農業工程學報,201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池县| 永年县| 平顺县| 桃园县| 东宁县| 泗洪县| 五原县| 龙岩市| 饶阳县| 安西县| 崇仁县| 昆明市| 唐河县| 平度市| 大姚县| 凉城县| 新绛县| 砀山县| 新津县| 东平县| 乌审旗| 北辰区| 鹤岗市| 故城县| 饶阳县| 怀远县| 措勤县| 武安市| 民丰县| 和顺县| 陇西县| 河池市| 嘉禾县| 南和县| 阜城县| 白河县| 神农架林区| 西昌市| 长顺县| 北海市|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