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農村女性勞動力 轉移滯后 原因 對策
一、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滯后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規模的加大,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人數也不斷增加。據統計,2002年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人數為2806萬,到2004年和2005年分別為3550和3691萬人,2006年年底已達到4747萬人。不僅如此,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人數占轉移總人數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2002年,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人數占總轉移人數的29.89%,2004年達到34.6%,到2006年,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比例已達到36%。但我們仍應看到,雖然自2002年以來,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的人數和比例有所增加,但其轉移規模仍然遠遠落后于男性勞動力,勞動力轉移的主體仍然是農村男性勞動力,女性勞動力只占總人數的1/3。
二、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滯后的原因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低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許多有女孩的父母,特別是農村父母認為,對女孩的教育或者技能培養是不明智的投資。在這些父母的認知中,女孩將來要嫁人,對女孩的投資是很少甚至是沒有回報的,因此多數家庭很少對女孩進行教育方面的投資。很多農村女性勞動力沒有受到足夠的教育,而輟學之后大量不夠就業年齡的農村女性勞動力過早地加入勞動力隊伍,由此帶來的短期經濟利益又刺激更多的家庭放棄對女孩的教育,由此導致大多數農村女孩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質整體落后于男性勞動力。因此,她們的視野不夠開闊,外出就業的觀念就比較淡薄,就算有外出務工的打算,可供她們選擇的職業也會因為自身技能和素質有限而受到限制,進入城市從事的也大多是一些底層的職業。
(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中存在著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兩種相互交織的過程,所以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自然災害和市場失靈的問題。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并不健全,沒有完善的保險和信貸體系,在農業生產遭遇自然災害和市場失靈問題時,農村家庭無法從社會保障體系中得到幫助,所以很多家庭為分散風險,會安排部分家庭成員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也同樣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是無法加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一旦沒有獲得收入或者遇到挫折,則只能以家庭所獲得的農業收入作為支撐。所以,農村家庭出于分散和規避風險的考慮,會安排部分家庭成員外出打工,部分家庭成員留守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家庭成員的性別和年齡不一樣,技能和素質也不一樣,應根據不同家庭成員的比較或相對優勢將家庭內部資源分配到各種活動中。任何在市場上具有某種比較優勢的家庭成員應該完全參與市場,而在家庭中具有比較優勢的家庭成員則留在家中從事家務勞動。由于男性勞動力和女性勞動力生理上的差異,使得男性勞動力具有從事戶外勞動的比較優勢,而女性勞動力則具有從事以養育子女為主的家務勞動方面的比較優勢。所以,從家庭福利最大化角度出發,家庭中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的農村男性勞動力會選擇外出打工來增加收入,而農村女性勞動力則選擇留守在家里從事農業生產、照顧老人和養育子女等工作。
(三)勞動力市場的歧視
首先,我國勞動力市場發育程度不平衡, 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 農村勞動力被排斥到了一個與城市居民不同的勞動力市場上, 只能進入那種收入低、工作環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的次屬勞動力市場。
其次,在勞動力市場中,在某種程度上“重男輕女”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性導致的,社會觀念和習俗的影響很少有企業能夠超脫。比如,在對待兩性勞動力的態度和評價方面,幾乎所有企業都會認為男性勞動力的生產勞動率水平要高于女性勞動力,且女性勞動力在到達一定年齡之后就面臨著結婚生子以及照顧家庭的責任。因此,一般情況下多數企業會選擇直接傾向于男性勞動力。雖然兩性勞動力的生理及心理差別影響了他們生產力水平的發揮程度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更加不可否認的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甚至是性別歧視的行為在企業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想而知,作為女性與農民兩個身份的疊加的農村女性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中更難獲得就業機會。
三、推動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建議
(一) 努力提高農村女性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
首先,政府和社會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證義務教育的貫徹實施,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特別要注意的是要防止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導致女生輟學的現象,防止女性文盲的出現,全面提高農村女性勞動的受教育程度。
其次,在保證農村女性勞動力接受基礎教育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對農村女性勞動力的職業技術教育。大部分農村女性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之所以存在就業難的現象是因為她們往往沒有一技之長。因此,政府和社會應針對農村女性勞動力自身特點和市場需求,通過開展各種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村女性勞動力自身素質,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二)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免除進城農村勞動力的后顧之憂
在我國當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土地是農村家庭的惟一失業保障和養老保險。農村社會保障問題一日不解決,農村家庭與土地的緊密依存關系必然存在,導致農村勞動力不能實現整體的、徹底的轉移,進而造成農村女性勞動力的轉移難度加大。
(三)消除就業歧視,促進男女平等就業
受傳統觀念以及我國當前社會進步程度的影響,男尊女卑的腐朽觀念依然殘存在社會生活中。因此,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倫理道德規范,通過開展社會性別平等意識培訓等多種形式增強全社會的性別平等意識,消除對農村女性勞動力的偏見和歧視。建立健全保護女性勞動力權益的法律法規,保護女性勞動力的各種權利,在法律層面上消除勞動用工中的性別歧視,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監管,建立城鄉統一、性別平等的勞動力市場。
參考文獻:
[1]劉霞.城市化進程中的山東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問題[J].理論學刊,2009(9).
我國第一產業生產率的提高,使得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數量大幅增加,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又產生了大量的勞動力需求。因此,我國現在處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急速轉移的特殊時期,引發了大量問題。為了及時并且深入的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所帶來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原因分析,以便促進農村勞動力成功轉移,科學推進城鎮化進程,從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根據我國具體國情,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變得活躍起來。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人多地少,使農村積壓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對于這一現象,大量的國內學者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僅從定性上分析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原因,缺少數據的證明,將會使得結論缺少信服力,有可能與實際情況產生背離。因此,本文以中國1979到2010年為例,進行定量分析,結合具體數據找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
二、變量選擇及模型設定
本文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2010年統計年鑒。年鑒中沒有直接的勞動力轉移數據,綜合相關文獻,利用陸學藝(2004)的計算方法來計算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計算公式如下: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Y=城鎮年末從業人員數-年末在崗職工人數結合相關的研究理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產率比值1X。以往的研究認為第一產業生產率,及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具有重要影響,不難理解一產業生產率越高勞動力從農村輸出越多,而二三產業占比越大,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也越大。本文考慮實際數據的合理性,將這兩個因素合理地用二三產業生產率比值代替。計算公式如下:生產率比值X1=二三產業生產率第一產業生產率。
2)城鄉收入差距2X。按照西方經濟學原理,每個人都是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雖然這一理論有其片面性,但可以想見,城鄉收入差距顯然會吸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計算公式如下:
3)城市勞動力缺口3X。計算公式如下:城市勞動力缺口X3=二三產業年末從業人員數-年末在崗職工人數-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故,設定模型為。
三、政策因素的虛擬變量的引入
中國經濟在1992年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大陸的經濟開始迅猛發展,勞動力需求開始大幅增加,農村勞動力轉移在這里應有一個轉折點。再者,從98年金融危機結束后,中國大陸的明顯經濟優勢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前來投資辦廠,創造了大量的勞動崗位。從1998年開始,中國大陸開始取消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使得農村勞動力轉移更有條件實現。為此,結合各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的散點圖,通過實際的試驗,在模型中加入了1D、2D兩個虛擬變量,形式如下:111992019791991ttDt,21199801997ttDt,,加入虛擬變量后得到模型:$=+++++===1221313227173.1905316.1691585.7292.6721257.7330.2790.302(1060.67)(1128.91)(672.028)(0.641)(233.164)(0.047)(0.302)(6.763)(4.709)(2.36)(4.172)(5.64)(5.903)(3.75)0.9963590ttttttttYDDXXXDXtRR.995486F=1140.327DW=1.416771經過ADF單位根檢驗、殘差序列的協整檢驗,模型不存在偽回歸。
四、模型檢驗
從經濟意義上看,城鄉收入差距2X、生產率比值1X以及城市勞動力缺口3X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有正向影響;虛擬變量1D、2D的回歸系數為正值,與現實相符合。由回歸結果,模型整體的擬合程度很好,各變量的系數由t檢驗在統計上也是顯著的。用ARCH方法檢驗知模型不存在異方差;再使用滯后2階的拉格朗日乘數檢驗檢,模型也不存在自相關,通過了計量經濟學檢驗。模型是有效的。至此,將最終模型寫成分段形式:$≤≤≤≤≥2t1t3tt2t1t3t2t1t3t-7173.190+2.672X+1257.733X+0.279X1979t1991Y=-12489.359+2.672X+1257.733X+0.581X1992t1997-10903.630+2.672X+1257.733X+0.581Xt1998。
五、模型解釋
由最終模型,城鄉收入差距每增加1千元,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增加2672萬人,生產率比值提高一個單位,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增加1257.773萬人。而城市勞動力缺口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從1978年至1991年,城市勞動力缺口增加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增加0.279萬人。從1992年至1997年,城市勞動力缺口增加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增加0.581萬人。從1998年至今,城市勞動力缺口增加一個單位,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增加0.581萬人。不難看出,政策的改革減小了轉移成本,使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以彌補城市勞動力缺口更為容易。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產業結構;平穩性;協整檢驗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1-0109-02
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升級,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穩步提升。眾所周知,歐美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要遠遠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也遠遠高于前兩個產業。農村勞動力合理有效地轉移到第三產業,可以提高勞動的邊際效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升級,而產業結構升級可以進一步提高務工人員的工作報酬,根據托達羅的勞動力流動理論,城鄉收入差距的提高會進一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所以,在中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勞動力轉移是關鍵。
關于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國內學者進行了廣泛研究。關海玲(2015)運用包絡分析的方法對山西部分地市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與產業結構協調程度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產業結構升級使得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吸納效率不斷提高,同時也使得三次產業內部投入產出逐步趨于合理[1]。張程(2014)基于河南省產業結構與勞動力轉移相關數據,利用VAR模型解釋河南省勞動力轉移與產業結構變遷的動態演化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勞動力轉移的首要原因是自身,即勞動力從邊際效率低的第一產業向邊際效率高的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而產業調整是勞動力轉移的次要原因[2]。周慧(2015)基于揚州勞動力轉移與產業結構相關數據,對農村勞動力在產業間轉移影響的分析,結果表明:揚州第二產業相對第三產業吸收農村勞動力的空間更大,因此農村勞動力主要還是以轉移到第二產業為主[3]。周青梅(2014)基于農村居民絕對收入水平與產業結構變動這兩個視角分析其對勞動力的轉移與回流的影響,并交代了回流的特征與發展趨勢[4]。張柏楊(2014)通過構建數理模型分析了產業結構變動、勞動力轉移對收入差距的影響,表明在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應充分發揮勞動力轉移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以避免收入差距隨著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擴大[5]。張東輝和蔡國祥(2014)從影響機理的角度對產業結構變遷、勞動力轉移和城鄉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論分析,說明山東省應該消除勞動力轉移障礙,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從而有效推進產業結構升級[6]。王衛和佟光霽(2013)通過對已有數據分析,表明有必要在技能培訓、品牌路線、深化改革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以保證農村勞動力在農業部門和非農部門之間順利轉移[7]。鄭祥江和楊錦秀(2015)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了農民增收并推動農村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但轉移規模應控制在合理的水平[8]。
本文以產業結構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為視角,通過三個產業對GDP的貢獻,研究產業結構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具體影響。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與產業結構的平穩性檢驗
1.指標的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旨在研究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此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選取L作為被解釋變量;第三產業占第一產業比重GDP3/GDP1以及第三產業占第二產業比重GDP3/GDP2為解釋變量,研究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所需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2.平穩性檢驗
利用時間序列建立回歸模型,需要對數據進行ADF單位根檢驗和協整關系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由表1可知:在顯著性水平為0.05條件下,L、GDP3/GDP1、GDP3/GDP2均為非平穩的,經過一階差分后變量平穩,所以,這些變量均為I(1)序列,單整階數相同,可以進行協整關系檢驗。
二、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影響的計量分析
1.模型的建立
LnL=β0+β1LnGDP1+β2LnGDP2+β3LnGDP3+ε(1)
其中,L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GDP1為第一產業總值、GDP2為第二產業產值、GDP3為第三產業產值。
2.回歸分析結果
由表2可知擬合后的回歸方程為:
L=-5 199.427+4 871.083GDP3/GDP1+10 326.180GDP3/GDP2(2)
由表2可知:GDP3/GDP1每增加1單位,勞動力轉移數量就增加4 871.083個單位,GDP3/GDP2每增加1個單位,勞動力轉移數量就增加10 326.18個單位。F檢驗對應的P值為0.000000<0.05所以模型整體上顯著;GDP3/GDP1對應的P值為0.0000<0.05,GDP3/GDP2對應的P值為0.0019<0.05,說明GDP3/GDP1、GDP3/GDP2與L的線性關系顯著,調整后可決系數為0.969037,擬合效果較好。
3.殘差的正態性檢驗
經典回歸理論要求誤差項服從正態分布,所以需要利用JB統計量對誤差項進行正態性檢驗,檢驗結果如下圖所示:
JB統計量對應的P值為0.782200>0.05,不能拒絕誤差項服從正態分布的假定,表明利用最小二乘估計得到的結果是可靠的。
4.協整關系檢驗
前面的研究已經表明:產業結構與勞動力轉移之間存在線性關系,且擬合效果較好,為了防止偽回歸,需要對殘差項進行平穩性檢驗,也就是對產業結構與勞動力轉移間進行協整關系檢驗,如果殘差項是平穩的,表明產業結構與勞動力轉移間存在均衡穩定關系,可以利用(2)進行結構分析和預測。
由表3可知平穩性檢驗的t值為-3.112997<-1.951687,所以在顯著性水平為0.05條件下,誤差項是平穩的,產業結構與農村勞動力轉移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穩定關系。
三、結論及對策建議
目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為了適應新常態,產業結構調整不可避免,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勞動力轉移是關鍵。通過回歸模型及協整分析得到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具體影響,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產業結構與農村勞動力轉移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穩定關系,模型整體顯著,擬合效果較好。第二,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比值GDP3/GDP1每增加1單位,勞動力轉移數量就增加4 871.083個單位,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比值GDP3/GDP2每增加1個單位,勞動力轉移數量就增加10 326.180個單位。
針對以上結論,我國應在確保糧食安全的背景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引導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另一方面應優化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經濟技術聯系和相互作用關系,使產業結構趨向協調平衡,農村勞動力由效率低的產業轉移到效率高的產業。
參考文獻:
[1]關海玲,丁晶珂,趙靜.產業結構轉型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吸納效率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5(2):81-85.
[2]張程.基于VAR模型的河南省勞動力轉移與產業結構變遷動態關系研究[J].企業導報,2014(19):95-96.
[3]周慧.產業結構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實證研究[J].現代商業,2015(18):94-95.
[4]周青梅.“民工荒”背景下中國農村勞動力回流的解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17):85-91.
[5]張柏楊.產業結構、勞動力轉移與收入差距問題探討[J].理論探討,2014(3):86-89.
[6]張東輝,蔡國祥.勞動力轉移與城鄉收入分配研究[J].東岳論叢,2014,35(11):158-163.
關鍵詞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非均衡度
中圖分類號 C912.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5-0189-0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迅猛發展,其中城市經濟、社會等方面迅速發展,現 代化進程加速,但農村收益相對較小,發展仍很落后,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等差異逐年拉 大,城鄉矛盾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越來越突出,城鄉發展失調。如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 現城市與鄉村的一體化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成為關鍵路徑。本文從分析區域農村勞動 力轉移模式的差異性入手,在此基礎上構建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度指標體系,探討 了區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和非均衡度的問題,為進一步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實 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奠定基礎。
截止2005年底,山東省總人口為9 2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6 066萬人,占總人口 的6 5.6%。河南省總人口9 768萬人,其中鄉村人口6 774萬,占總人口的69.3%,農業人口 7 643萬人,占總人口的78.2%,比山東省高12.6個百分點。采用韓紀江老師《一種測算 農村 剩余勞動力的簡便方法》一文的方法[1,2],對山東、河南兩省農村剩余勞動力 總量 進行估算,山東省農村剩余勞動力2 367.9萬人,河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3 025.9萬人,河 南省比山 東省多658萬。相比較而言,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任務較重。
1 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對比分析
課題組于2006年11月-2007年3月對山東省威海市、日照市和菏澤市三個典型地區進行調研 ,另外,山東師范大學與河南大學的150余名農村大學生還利用2007年春節假期廣泛收集資 料。調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到農村調查農村勞動力轉出情況,二是到企業調查 農村勞動力轉入情況,共發放問卷1 000份,收回1 000份,其中有效問卷924份。調查樣本 覆蓋山東省17地市共103個行政村、河南省14個市44個行政村。下面根據調查結果,從五個 方面對山東、河南兩省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進行分析。
1.1 轉移地域類型
從轉移的地域類型來看,山東省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比例較大,本村、本鄉鎮、本縣、縣 外省內和省外分布較為均勻。而河南省主要集中在省外轉移,占54.4%,其次是縣內省外, 占21.8%,這兩者占到76.2%。對兩省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山東省本村轉移為11.8%,是河南 省4.4%的近3倍,本鄉鎮轉移和本縣轉移均比河南省多出10個百分點,縣內省外轉移也 比河 南省多出6.6個百分點,而河南省省外轉移則比山東省多出34個百分點(見表1)。山東省省 內消化掉本省農村轉移勞動力的79.6%,河南省省內只消化掉本省農村轉移勞動力的45.6%, 可見河南省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模式為勞動力輸出型轉移,山東省不僅消化了 本省大部分農村轉移勞動力,還吸收了大量省外農村轉移勞動力,為吸納型轉移。
從外出打工的距離,我們也可以看出以上分析的特點。山東省1 000km的比例最小,為7.8%,而河南省這一比 例次大,占到22%;河南省500~999km的比例最大,占到25.3%,而這一比例在山東省次小 ,前者為后者的兩倍還多。這又一次說明了,山東省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傾向于近距離,而 河南省傾向于遠距離(見表2)。
1.2 轉移產業類型
兩省就業轉移類型的共同點在于,工業和建筑業承接了大部分農村轉移來的勞動力,共占勞動力轉移就業類型的60%以上,而最大的差別在于山 東省在建筑行業務工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比例小于河南省,而在工業務工的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比例,山東省又略高于河南省(見表3)。建筑行業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但對勞動力 的素質要求不高,技術含量低,這就降低了低素質農村勞動力尋找工作的成本。所以,農村 轉移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的河南省農村勞動力在這一行業務工的比例明顯偏高。工業 是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務工所從事行業中勞動力密集的一個行業,山東省屬于工業相對發 達的環渤海經濟區,當地較多的工、商企業為當地農村勞動力提供了較多的就業機會,同時 山東省農村轉移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進入工業遇到的阻礙要小。因此,山東省 農村轉移勞動力在工業務工的比例較高。另外,山東省轉入農、林、牧、漁服務業的比例要 大于河南省,這說明山東省第一產業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要高于河南省,這有 利于山東省農業的健康發展,為農 邸加萍等:區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與非均衡度比較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年 第5期村勞動力轉移奠定良好的基礎。
1.3 轉移人口類型
從年齡結構上來看,兩省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主要以20~40歲 之間的青壯年勞動力為主,但山東省40歲以上外出務工的農村勞 動力占外出務工勞動力的20.1%,比河南省高4.5個百分點,即使是50歲以上的外出務工勞動 力,山東省也比河南省高0.4個百分點。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河南省20歲以下的農村轉移 勞動力比例遠高于山東省(見表4)。
從性別結構上看,兩省農村轉移勞動力都是以男性為主,山東省為76.6%,河南省為62. 2%。 山東省女性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比例比河南省高近6個百分點,但在工業務工的女性農村勞動 力所占比例河南省要比山東省高14.4個百分點(見表5)。
從受教育程度結構看,兩省農村轉移勞動力中初中水平比例最大,在50%左右, 其中河 南省比例比山東省高6.6個百分點。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山東省農村轉移勞動力受教育程度 為高中及以上的比例較高,占26.5%;而河南省農村轉移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的 比例要高于山東省,占78.3%。不容忽視的是,河南省20歲以下外出務工的人數比例遠遠高 于山東省,20歲以下的農村青年接受大學教育的很少。從長遠看來,這必然會影響該地區農 村居民的文化素質的提高。而較低的文化素質也將會影響該地區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收入 水平,最終將會影響該地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見表6)。
1.4 轉移時間類型
調查顯示,山東省農村轉移勞動力一年中外出打工的時間主要集中在6~10個 月,占32.8%;河南省外出打工的時間集中在>10個月,占37.8%, 比山東省高出8個百分點。山東省<2個月 的占12%,比河南省高3個百分點(見表7)。這說明河南省農村勞動力在外打工的時間比山 東省要長,也就是說山東省農業兼業化現象比河南省要嚴重,農業兼業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農 業現代化程度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農村土地制度嚴重束縛了農業現代化的進行。
1.5 轉移收入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收入可以分為毛收入和純收入,毛收入是指農村轉移勞動力因 其付出的勞 動而直接從雇主那里獲得的收入,純收入是指扣除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有關的各種成本后的凈 收入,扣除的成本包括生活費支出以及在轉移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支出等。這里的轉移收入指 的是毛收入。從表8中可以看出,山東、河南兩省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平均轉移收入都是600 ~1 000元的居多,但山東省比河南省高出4個百分點;兩省轉移收入為1 000~1 500元 的都 居第二位,山東比河南稍高;山東省轉移收入在1 500~2 000元以及2 000元以上這兩個工 資水平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比例比河南都高,特別是山東省轉移收入在2 000以上的比例要比 河南省高出3個百分點;在300~600元這個工資水平上山東省為12.2%,而河南省達到22.1% ,為山東省的近2倍。經計算得出,山東省轉移勞動力月平均收入為1 074.75元,河南省為1004.75元,山東省比河南省高70元,這說明山東省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整體收入水平較河 南省高。
以上是對山東、河南兩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得出結 論,山東 省屬于農村勞動力吸納型省份,河南省屬于農村勞動力轉出型省份。下面建立農村勞動力轉 移區域非均衡度指標體系,對兩省農村勞動力的差異進行綜合定量分析。
2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區域非均衡度比較2.1 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度指標體系根據系統性原則、空間性原則、水平和能力相結合原則、客觀與主觀相結合原則、靜態和動 態相結合原則、數量與質量相結合原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以及分析與評價相結和八項 原則,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指標體系,該體系共分4層33項指標。具體指標和典 型調查區域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度原始數據見表9。
2.2 用AHP方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
現采用AHP方法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度指標體系中各指標賦予權重。首先對該指標 體系A、B、C、D四層構造兩兩判斷矩陣。兩指標相比,若前者較后者同等重要、稍重要、明 顯重要、十分重要、極端重要分別用1、3、5、7、9標度,2、4、6、8表示他們中間的狀況 。若后者與前者比較,其標度值用前者與后者比較的倒數值表示。采用德爾菲方法構造出農 村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度21個判斷矩陣,經計算,得出比較判定要素權重表(見表10)。
2.3 綜合定量計算
為了更直觀、綜合地反映出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度,現利用表1原始數據進行定 量評估。首先對原始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表1所包含的33項指標數據中,可分為正 向指標和負向指標兩大類。正向指標是指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起正相關的因子,而負向指標則 相反。經過綜合分析,將農村人口自然增長率、 城鄉居民收入比(鄉村居民為1)、農村內部轉移比重、農業兼業戶所占比例、文盲半文盲 比重五項指標確定為負向指標,其余為正向指標。設Xij表示第i個樣本的第j個指標 ,共有2個樣本,每個樣本有33個指標,則正、負向指標的計算公式分別為:
在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再計算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度各樣本多指標綜合判定 值。計算公式為:
Yi=∑33j=1(WjX'ij)*100
其中,Yi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度綜合評價值,Wj為用表10中各指標 權重值。該公式乘以100是為了使兩省區域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度綜合評價值介于0~ 100之間。利用以上方法和公式計算得到山東 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度綜合評估值為60.77,河南省為46.64,山東省綜合評估 值比 河南省高14.13。兩省農村老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度差異系數高達0.263 1,說明兩省農村 勞動力轉移差異較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區域非均衡度的減少需要經過長期、 艱苦的努力,應根據不同的轉移水平制定相應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政策,因地制宜 。
3 結 論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個涉及整個國民經濟,乃至政治、城鄉、工農、教育等諸多 社會問題的龐大系統工程。不同區域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系統的特點各不相同,從上文對 山東、河南兩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和非均衡度的比較研究來看,山東省農村剩余勞 動力轉移的狀況總體要好于河南省,但兩省均需要逐步地、分階段地進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 轉移,在轉移模式的選擇和設計上,既要注重非農產業的發展對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拉動 作用,也要注重農業內部的組織創新與技術進步的推力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完成 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讓轉移出來的農民真正成為現代城市的市民,并有一個良好的 職業和就業崗位,能更快富裕起來。同時,也能使得留在農村的勞動力成為現代農業的專業 化經營者,成為富裕的新農民。為此,還需要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對區域內制度、教育、政策 等方面進行不斷的改革,在農村城市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組織化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編輯:于 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韓紀江.一種測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簡便方法[J] .統計研究,2005,(4) .[Han Jijiang. A Simple Way of Calculating Surplus Rural Labor [J]. Statistic al Research, 2005, (4).]
[2]王章輝等.歐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Wang Zhanghui.Occident Rural Labor Transfer[J] and Urbanization[M]. Beijin 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1999.]
[3]袁曉輝,王衛衛.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富轉移”模式初探[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5,(1). [Yuan Xiaohui, Wang Weiwei.Trial Study on ‘Rich Transfer' Mode ofCh inese Surplus Rural Labor [J].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 onomics, 2005, (1).]
[4]萬麗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政策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06,(7). [WanRuijuan.Policy and Suggestions of Promoting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J]. Rev 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6, (7). ]
[5]徐忠平.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理論與模式選擇[J].特區實踐與理論,2006,(2).[Xu Zhongping.The Theory and Mode Choice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J]. Practic e and Theory of Sezs, 2006, (2). ]
[6]孫正林,張淑芬.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式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啟示[J].學習與 探索,2004,(3). [Sun Zhenglin, Zhang Shufen. Revelation of Todaro's PopulationFlow Model to Chinese Rural Labor Transfer[J].Study & Exploration, 2004, (3). ]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培訓;障礙因素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124-02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加快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實現其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基礎性工作。自2004年4月由農業部、財政部、勞動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設部共同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啟動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熱潮,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種種原因,培訓效果并不顯著。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研究。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重要性
農村剩余勞動力是社會分工深入拓展的結果。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不斷增加。解決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加快中國城鎮化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和就業技能水平較低,大大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層次的提升。在轉移過程中他們大多只能從事一些穩定性差、工資低、工作環境差的工作,如建筑業、采礦業。據有關研究顯示:中國農村轉移勞動力中未讀過書者所占比重為4.44%,小學文化者占22.47%,初中文化者占50.74%,高中文化者占22.1%。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數為8.59年,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1]。而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崗前職業培訓的人數比例都在70%以上[2]。同時,中國企業中高級技工的短缺非常嚴重,要求農民工具備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市場結構性供求失衡嚴重。
二、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發展的因素分析
農民培訓進展緩慢,每年培訓的受眾太少,效果不佳。障礙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體制。(1)國家投入不足。截至2006年,中央財政對陽光工程累計投入12.5億元,全國僅省級財政安排的培訓資金就達15億元以上[3]。政府補貼從一兩百元/人上漲到四五百元/人。參加培訓的農民自己需承擔食宿費用。一項技能的真正掌握最少需要2—3個月,需要的各項費用之和遠遠超過了培訓補貼,需要機械、設備等硬件的技能型培訓費用更高。數百元的政府補貼,對培訓單位沒有利益驅動。另外,疏于監管,當地政府的權力尋租,與培訓機構相互勾結,騙取上級政府補貼的情況時有發生。(2)政府、農民、企業在培訓中定位不清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多以政府為中心全面展開,政府負責從組織、推動、政策與資金扶持到各類培訓機構的遴選、培訓主題的確定,甚至具體實施等一系列工作。很多培訓機構過度依賴政府財政補貼撥款,缺乏能動性。農民限于自身素質偏低,在培訓過程中完全處于被動。很多企業自身缺乏有效的培訓機制。這種政府大包大攬的培訓促進農民就業的效果是短暫的。從長遠看來,無淪哪種途徑培養出來技術工人都必須接受市場經濟的嚴格挑選。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過程中政府應該起到協調引導的作用,企業和農民本身才是實施主體。(3)戶籍制度限制。由于嚴格的戶籍制度的存在,外地農民工無法享受當地醫療、失業、教育等多種社會保障。雖然不少省市出臺了針對失業、下崗再就業的免費崗位培訓,但往往是具有本地戶口的公民,將外地農民工排除在外。
2.農民自身障礙。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據對杭州市農民參加農業技術培訓的原因調查,51.11%的農民認為是自己確實需要,12.79%的農民是聽了科技人員介紹才參加的,11.26%的農民是村里領導動員后參加的,還有3.96%的農民是因為有報酬,20.81%因為其他原因。即使是農業企業經營者,雖然大多出于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和增長知識的需要,但仍有應鄉鎮政府和當地農業部門的要求而參加培訓的因素[4]。決定農民是否參加培訓的根本原因在于收益是否大于成本。參加培訓的成本包括培訓費、交通、食宿等顯性成本以及誤工費、可能在此期間錯過新工作的損失等機會成本。培訓時間越長、培訓地點離家越遠,成本就越高。當前政府組織的培訓主要集中在鄉鎮、縣城,交通、食宿不便于農民。而技能含量高的培訓,三五天短期內很難奏效。培訓時間加長,意味著成本更高。另外,目前的培訓能否給農民帶來收益并不明確。擔心學習后沒用,浪費了時間、金錢的想法,進一步打擊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同時,農民自身教育基礎不足,很多農民初中都沒畢業。即使是完成了基礎教育的,至今能夠掌握當年所學知識的也寥寥無幾。多數人畢業后就停止了學習。基礎教育水平的不具備直接影響到培訓的效果。此外,由于缺乏培訓信息和職業指導規劃,農民對培訓的選擇具有盲目性。想參加培訓的人不知道該到哪里學,學些什么,而不得不放棄。
3.培訓機制障礙。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必備的師資、資金、設備、培訓供求的信息資源存在著普遍性短缺問題,成為制約培訓效果的重要因素。承擔農民培訓主體的職業學校,由于得到政府的補貼有限,直接導致培訓開展的消極應對,或應付檢查,起不到真正提高農民技能的作用。另外,培訓目的定位不合理、培訓方法陳舊、培訓內容與市場需求有差異,缺乏針對性,也導致農民培訓后感覺作用不大,或沒有作用。同時,有效的后續跟蹤服務及保障機制缺失,也阻礙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形成高效,互動,良性運轉的局面。
三、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效果的對策分析
農村勞動力培訓是一個龐大社會系統的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各部門的支持和配合,在全社會內形成合力,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一) 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支撐體系
1.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在一定時期內,保證培訓財政投入增長率要高于財政收入增長率。各級農業部門要努力爭取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爭取各級財政設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專項經費,完善培訓條件,補貼農民轉崗就業培訓工作。
2.完善培訓與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的培訓與就業信息服務體系,主要包括用工信息平臺、培訓平臺和組織生源平臺等。用工信息平臺,即對所有的用工信息進行篩選,建立包括用工單位企業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勞動用工許可證及相應用工條件、工資待遇等內容的用工信息檔案;培訓平臺,培訓單位根據用工單位的用工工種及相應要求進行培訓,建立培訓臺賬,登記培訓學員的基本信息,培訓結束通過考試合格,辦理轉移就業的有關手續;組織生源平臺,部分地區在鄉鎮開始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網絡,將培訓信息直接發放到村、組[4]。
3.加強政府的引導協調作用,建立政府監督制度。政府要在法律、政策制定、市場環境維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扶植;做好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溝通工作,完善合作機制;對財政補貼加大監管力度,定期抽查培訓機構提供的資料是否符合規章制度,走訪培訓學員,嚴格落實財政補貼政策;結合實際,改革一些審批規程,縮短申請時間,使培訓與市場快速接軌。
4.改革戶籍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改革當前城鄉有別的戶籍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有利于公平競爭,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整體社會福利。針對中國地區間差異大的特點,可以先從部分條件成熟的地區進行試點改革,然后逐步擴大到全國范圍。
(二)制定科學培訓目標,創新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模式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科學目標的制定必須首先對企業的需求工種類型、結構、標準、數量和農民的培訓需求及其個體差異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分析,整合企業需求和農民需求,以共同重合部分作為培訓目標內容,確保培訓目標內容的需求導向,實現培訓與就業的良性對接。培訓內容既要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一定的難度,又不能因此使培訓對象產生畏懼心理;培訓活動既要滿足成人渴望得到指導、幫助的心理,又要考慮到他們在確定培訓需求、選擇培訓方法等方面獨立自主的要求。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建立有效的后續跟蹤服務及保障機制。
當前開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模式,主要有校企、政企合作的“訂單”、“定向”、“儲備”培訓等;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形成的某些行業培訓,如 “川師傅”等。其共同特點是政府主導,市場化程度不高。要充分利用農業廣播學校、農村中小學、中等農業學校、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培訓中心等各類學校及培訓機構現有的培訓場所、設備、師資等資源,開展遠程教育、短期培訓班、專題講座等,實行長短結合、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積極探索 “校校聯合”、“校鄉聯合”等有效形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積極構建培訓主體
要推動轉移培訓工作卓有成效地開展,必須著力建構培訓主體。第一,政府要強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理論的學習研究、對國內外實踐經驗的積極借鑒、努力探索本地區的培訓特點和內在規律,以提高理論水平和領導管理能力。第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廣泛宣傳、典型示范、制度規范等形式,強化企業的培訓責任意識,幫助培訓機構和農民樹立正確的培訓觀念。第三,積極鼓勵、扶持縣、鄉級培訓學校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給予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提高其理論水平、師資水平和設備水平。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113-166.
[2] 張麗華.福建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