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鎮地籍測繪

城鎮地籍測繪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鎮地籍測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鎮地籍測繪

城鎮地籍測繪范文第1篇

[關鍵字] 地籍要素 地籍測繪 測繪技術

[中圖分類號] P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2)-11-53-3

0 引 言

地籍測繪的內容包括地籍建立或地籍修測中的地籍平面控制測量、地籍要素調查、地籍要素測量、地籍圖繪制、面積量算等。地籍測繪的目的是獲取和表述不動產的權屬、位置、形狀、數量等有關信息,為不動產產權管理、稅收、規劃、市政、環境保護、統計等多種用途提供定位系統和基礎資料。

1 地籍控制測量

地籍控制測量(cadastrN control survey)是指在地籍測繪前期工作中,為滿足地籍基礎控制和測制地籍圖之需,以地籍區或地籍子區為范圍,以國家等級點為基礎,按規范要求而采用三角測量、導線測量、全球定位系統定位等方法,測定基本控制點和圖根控制點的過程。當前,數字測圖工作主要是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和各種專題圖的測繪,隨之控制測量部分主要是進行圖根控制測量。圖根控制測量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測量和高程控制測量。

1.1 圖根點平面控制測量

平面控制測量即測定各平面控制點的坐標。為了限制誤差的累積和傳播,保證測圖和施工的精度及速度,測量工作必須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則。即先進行整個測區的控制測量,再進行碎部測量。控制測量的實質就是測量控制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測定控制點的平面位置工作,稱為平面控制測量。

(1)其等級劃分條件:導線平均邊長、測角精度要求、測邊精度要求、三角形角度閉合差、起始邊相對中誤差。

(2)其測量方法

1)導線測量:用于在狹長地帶、山區以及道橋工程中建立平面控制網,測定導線邊長及相鄰導線邊的導線轉折角 。

2)小三角測量:用于在丘陵或山區測圖所建立的控制網測量,測量各三角形的所有內角及基線長度。

3)交會定點:加密控制點常用方法(前方交會、后方交會及側方交會法等)

1.2 圖根點高程控制測量

高程控制測量即測定各高程控制點的高程。圖根控制測量主要是在測區高級控制點密度滿足不了大比例尺數字測圖需求時,適當加密布設而成。圖根點高程控制測量等級劃分:

(1)國家水準網:分一、二、三、四等,一、二等采用精密水準測量方法建立,三、四等水準網可直接為地形測圖及工程建設提供高程控制點。

(2)城市高程控制網:分二、三、四級三個等級

(3)小地區高程控制網:以國家或城市等級水準點為基礎,建立單一水準路線或水準網。

2 地籍圖測繪要素

地籍圖是明確宗地與宗地之間的關系、宏觀管理土地的重要工具,同時它也是地籍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籍要素包括:各級行政界線、宗地界址點和界址線、地籍號、土地的坐落、面積、用途和等級、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等。地物地形要素包括:界標物、建筑物、道路、水系、地貌、土壤植被、其他地物。

2.1界址點測量

進行界址點測量時首先應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再根據收集到的土地權屬資料和土地權屬調查資料在工作地圖上標出界址點位置及宗地用地范圍、權利人和姓名,并在圖上統一編制界址點點號和宗地號,注記出與地籍調查表中相一致的實量邊長,然后制作界址邊長限差表,根據實量邊長與坐標反算邊長之差來反應界址點的觀測精度。

界址點在實地調查確定后,應全部進行實地測量。界址點用全站儀進行測量時,角度測半測回并作2C差校正,距離測一測回。儀器在每個測站工作時都必須用控制點或之前測量的界址點加以檢核。

界址點、界址線按權屬調查確定的位置測繪。界址包括宗地的界址點、界址線、地籍街坊界線、城鄉結合部的集體土地所有權界線。在地籍圖上界址點用直徑0.8mm的紅色小圓圈表示。界址線用0.3mm 的紅線表示, 與宗地界址線重合的其他界線, 在地籍圖上可跳躍注記; 集體土地所有權者注記在集土地所有權界線內。

2.2建筑物(房屋)測繪

房屋及其建構筑物測繪應以外墻基為準, 懸空建筑(水上房屋、飄樓、騎樓、柱廊等) 按其外輪廓測繪并注明房屋結構與層數,臨時性的建筑物可舍去。房屋及其建構筑物輪廓凹凸在實地小于0.2m,簡單房屋小于0.3m時可以用直線直接連接房屋內部天井應區分表示,并注記"天井"二字,懸空建筑用虛線表示。同一房屋有不同層數、不同結構性質的都應分別表示。

2.3獨立地物測繪

獨立地物一般有對應的地物符號,如露天構筑物、固定糧倉、公共設施、廣場、空地等繪出其用地范圍界線,內置相應符號。建成區內街道兩旁以宗地界址線為邊線。對于沒有統一符號的,可根據規范要求進行取舍。電力線、通訊線及一般架空管線不表示,但占地塔位的高壓線及其塔位應表示。大面積綠地、街心公園、園地等應表示。零星植被、街旁行樹及單位內小綠地等可不表示。

2.4 道路和水系測繪

道路要標出技術等級,標注鋪面材料,如砼、瀝、礫、磚等。道路及道路橋梁交叉處、公共場所內的大花圃應測繪。道路及其主要附屬設施,如站臺、橋梁、大的涵洞和隧道的出入口應表示,鐵路路軌密集時可適當取舍。鐵路、公路兩側用地界線已有權屬調查成果的, 應予實測。公路按路肩測繪, 街道按渠邊石施測;無渠邊石的不測繪街道線, 內部道路按實際界線測繪。道路的路堤路塹用相應符號表示。

表示河流、溝渠的拐彎點應準確繪出,沿河沿渠的陡坎應表示出來。寬度大于0.5米的溝渠用雙線依比例表示,寬度小于0.5米的以單線表示。同時還應區分一般溝渠與有堤岸溝渠,河流、水庫及其主要附屬設施如堤、壩等應表示。

2.5地貌地類測繪

對于各種天然形成與人工修筑的高0.5米以上,長5米以上的坡、坎以相應的符號表示,1米以上的田埂用雙線表示,1米以下的田埂以0,2mm的單線表示。.圖上占地面積大于符號尺寸時應繪出用地范圍線,內置相應符號或注記。公園內一般的碑、亭、塔等可不表示。對于宗地較小的住宅用地, 可以省略不注記, 其它各類用地碼一律不得省略。道路用地, 包括分割街坊的道路和街坊內的道、巷、通道的宗地, 都應按《全國土地分類》體系的規定要求注記其相應的地類碼。

2.6管線與桓柵測繪

管線的拐彎點應準確測繪,對于1萬伏以上的電力線必須測繪,其他電桿可不表示。圍墻、柵欄、欄桿一般應測繪外線,當房屋搭在圍墻上時,宜將圍墻表示完整。

2.7注記

圖廓線、坐標格網線的展繪及坐標注記。埋石的各級控制點位的展繪及點名或點號注記。圖廓外測圖比例尺的注記。

平坦地區不表示地貌,起伏大地區應適當注記高程地理名稱注記。平坦地區不表示地貌,起伏大地區應適當注記高程。

3相關精度指標要求

地籍圖的精度應優于相同比例尺地形圖的精度,地籍圖上坐標點的最大展點誤差不超過圖上±0.1mm.其他地物點相對于鄰近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不超過圖上±0.5mm.相鄰地物點之間的間距中誤差不超過圖上±0.4mm。

城鎮地區城區地籍圖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郊區地籍圖的比例尺般采用1:2000,復雜地區或特殊需要地區地籍圖的比例尺采用1:500。地籍測繪應采用國家坐標系或獨立坐標系.高斯正形投影;采用獨立坐標系時均應和國家坐標系聯測。

3.1 圖根點平面導線的主要技術指標

地籍調查是查清每宗地的權屬、界址、位置、面積和用途, 完成城鎮土地的初始登記, 為管理和開發土地提供一套完整的、合法的、科學的、現實的、可靠的地籍資料。地籍圖測繪要求全野外數字化實測,成圖比例尺為1∶500 地形圖。地籍測量和地形測量同時進行, 但應突出如下地籍要素測量:界址點、線以及其他重要的界標設施; 行政區域和地籍區、地籍子區的界線; 地類界和保護區的界線; 基本地籍圖、宗地圖、各類面積計算、匯總和統計。其成果經審核批準, 并依法登記后將具有法律效力。

(1) 相鄰界址點間距、界址點與臨近地物點間距中誤差不得大于圖上±0.3mm。

(2) 宗地內外與界址邊相鄰的地物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得大于圖上±0.4mm;鄰近地物點間距中誤差不得大于圖上±0.5mm。

(3) 相鄰界址點坐標反算邊長與勘丈邊長之差一類小于等于10cm, 二類小于等于15cm 。

3.2 圖根點高程測量精度指標

在每一個測站進行設置后對后視點返測一次,進行測站及誤差限檢核,進而取往返觀測的平均坐標來計算測站點的坐標,以提高精度。然后按照測站點往返測坐標均值及后視點坐標重新設置方位角進行前視點坐標測量。

測量控制網一般具有精度高、點位密集、使用頻繁和更新周期短等特點。它是通過大量的GPS點或水準點來實現的,具體包括;二、三、四等水準網點。數字測圖時,測站點的點位精度,相對于附近圖根點的中誤差不應大于圖上0.2mm,高程中誤差不應大于測圖基本等高距的1/6。如表三角高程測量的技術指標。

3.3 界址點測量精度指標

界址點的精度分三級,等級的選用應根據土地價值、開發利用程度和規劃的長遠需要而定。無論采用何種方法獲得的界址點坐標,一旦履行確權手續,就成為確定土地權屬主用地界址線的準確依據之一。見下圖界址點精度的規定:

城鎮地籍測繪范文第2篇

關鍵詞:數字測繪地籍測量技術應用

0、前言

隨著數字測圖理論與實踐的進步,數字化測繪技術在地籍測量中得到迅速發展。在當今社會管理中由于測繪、地籍管理和城市管理等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配合,使地籍測繪行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數字化測繪技術是一種全解析、機助成圖的方法,將其利用于城鎮地籍測繪,大大改變了傳統測繪技術以手工為主,精度低、圖形屬性信息單一、編輯修改不便,難以查詢等狀況,可以大大提高測圖工作效率,保證成圖精度,滿足城鎮建設的需求,是一種全新的技術新手段。數字化測繪技術大大加快了城鎮建設的基礎工作,保障了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下面就這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談出個人一些體會。

一、地籍數字化測繪的有關概念

地籍,主要是指由國家監管的、以土地權屬為核心、以地塊為基礎的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屬、位置、數量、質量和用途(如利用現狀)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數據、文件、表冊和圖件等形式表示出來。地籍測繪則是為獲取和表達地籍信息所進行的一系列測繪活動,地籍測繪是一種政府行為,是測量技術與土地法學的綜合應用,即涉及土地及其附著物權利的測繪,是一種法定的行為,區別于普通測繪,其包括:地籍控制、地籍要素測繪、地籍調查、動態監測與更新等,而要素測繪往往包括界址點等細部測量和地物點的碎部測量,并繪制地籍圖和土地的面積量算。城鎮地籍數字化測繪技術無非就是通過數字化測繪從事一系列關于城鎮地籍測繪活動的技術,其工作流程可以概括為:技術設計[1、地籍調查屬性信息錄入;2、地籍平面控制測量圖根加密]地籍碎部測量編繪地籍圖計算機數據處理建立宗地信息庫[1、生成宗地圖;2、街坊街道面積匯總;] 建立地籍庫根據需要輸出成果。

二、數字化測繪技術在城鎮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2.1地籍調查

城鎮地籍調查包括初始調查和變更調查,涉及權屬、房產、稅收和管線地籍等方面。以宗地為單位,對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以及宗地占地界線(界址線)位置、占地面積及四者關系等基本情況的調查屬于土地權屬調查的范疇,也是地籍調查的核心。進行權屬調查時要清晰地填寫地籍表,保證相鄰宗地符合指界條件的指界人現場指界,而且簽名蓋章后雙方無爭議。同時利用屬性軟件工具錄入屬性信息到具有完整的土地權屬信息表格的數字測繪系統等數據庫軟件,形成土地信息的數字化管理,為后續工作保留珍貴的資料,可根據需要以街道、街坊為單位進行文件的儲存。地籍調查時要繪制宗地關系圖,此時需要注意盡量選擇大比例尺,或局部放大比例尺,增加注記的空間,之后按從北向南,從西向東或按“弓”型原則預編地籍號。

2.2 城鎮地籍控制測量與碎部測量

2.2.1城鎮地籍平面控制測量

開展地籍碎(細)部測量首先要建立具有精確平面坐標值的平面控制網點,而建立控制網主要用GPS RTK 和配套的隨機數據處理軟件,加上快速動態定位的方式來完成。

城鎮地籍控制測量一般是建立在基本控制測量基礎上,在委托方許可而沒有已知首級控制網或受設備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則可采用假設坐標。地籍控制測量分一、二級,根據《城市測量規范》分5″、8 ″、12″三級,5″級必須在四等點以上點進行控制,精度高的點可建立精度低的控制網。

平面控制點埋石點密度要求:1:500分幅圖≥ 3 個,1:1000、1:2000 分幅圖≥4個,各埋石點等級控制點均應作好點之記,并繪制控制網略圖。

布設一、二級控制點后,必須根據需要采用三角測量、導線測量和各種交會測量等方法利用測距符合導線(困難地區可布設二級圖根導線或支導線)加密一定數量的圖根控制點(12″)作為地籍測量圖的控制點。但必須注意,在實際工作中, 布設圖根導線全長一般≤1.5km,12條邊,二級一般≤ 1km,支導線≤ 3 條邊,長度< 1 / 3 倍符合導線長,并需測左右角、距離往返測,圓周角閉合差≤ 40″,平差采用計算機來完成,諸如南方CASS 系列測繪成圖軟件均備有相應的平差工具,而且可以顯示導線精度,將成果匯總到數據庫,完成后可以街坊為單位進行儲存,供成圖展繪控制點調用。

2.2.2 城鎮地籍碎(細)部量

城鎮地籍的碎(細)部測量一般采用GPS(RTK)、全站儀配合的草圖方式或配合南方CASS 系列軟件直接進行測圖。采用草圖方式時:可在現場根據實際情況繪制記錄界址點之間的關系和編號,然后回到內業展繪所測量的數據,利用CASS 所附帶的地形地物符號,對照草圖連接測點點號繪制成圖。當然也可用電子手簿現場記錄或內業編輯地形地物編碼和編號,通過CASS 軟件自動繪制地籍圖。界址點、碎部測量要考慮測點所處的位置,開闊空曠等通視條件好的測點,可直接用全站儀或GPS RTK 進行測量記錄,而那些隱蔽不易測量的點,可用結合解析法、交會法或RTK 的方式來獲取測量數據,當然也可采用全站儀無棱鏡激光對邊測量的方法來獲取兩點間的距離。但需要強調的是,內業數據處理或成圖時,要仔細檢查對照宗地關系圖、宗地草圖有無錯漏之處,并及時加以修改或補測,比如房屋的層數與結構、單位名稱、道路與河流名稱等等的錯漏,必要時可將圖臨時打印一份,拿著該圖用鋼尺等簡易工具跟現場進行比對審核。

另外一個就是原有白紙城鎮地籍圖的掃描跟蹤矢量數字化問題,其主要是從圖形文件中抓出各界址點、地物點的坐標數據,并編輯對應的宗地號,讀取各宗地信息,形成以街坊為單位,并生成宗地圖的實體文件進行存儲,建立完整的地籍數據庫。

2.3 城鎮地籍信息系統的建立

通過上面的一系列工作之后就可以建立一個包含有宗地屬性、界址點坐標、地物點坐標、宗地數據、宗地面積、街坊、街道分類面積數據統計等數據信息庫內容的完整城鎮地籍信息系統。宗地數據信息庫是每一個宗地的界址線信息及各種地物的數據信息,即界址線及各種地物是由哪些點構成的信息庫;宗地面積數據庫則包含宗地占地面積、建筑占地面積、建筑面積等,其通過坐標解析法,實地量距計算法和圖上量算法進行計算,坐標解析法是常用的方法,其主要是對任意多邊形利用三角面積求算法求取精確的面積值。當前很多數字測繪系統等數據庫軟件一般都是運用坐標解析法對宗地面積數據庫中各項面積進行計算,求得宗地內各種面積值,進而建立精確的宗地面積數據庫的。街坊、街道分類面積數據統計一般是通過坐標計算,進而通過解析法或圖解法進行街坊面積的計算匯總,最后按街道對街坊面積進行分類統計獲取街道面積統計表的,為確保精度,常可運用公式: ms = ± 1 / 8 (Σ[(Xi +1 -Xi - 1)2 +(Yi+1-Yi-1)2]m2pi)1/2 進行精度分析。通過信息系統相應的模塊,可以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層層控制,分級量算,塊塊檢核,按面積平差的原則進行面積量算、面積平差、面積匯總等工作;在檢核無誤的情況下利用JSGISI.O軟件的功能生成所需的地籍圖、宗地圖、界址點成果表、宗地面積匯總表、土地面積分類表等圖表文件等等。

至此,城鎮地籍信息系統已經建立。城鎮地籍信息系統的建立實現了地籍測繪的數字化、現代化,有效地解決了常規測繪成本高、環節多、精度低、重復工作量大等不利因素。但是,城鎮地籍信息的土地數量、地類、地權、及房產情況總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變化的。為保持城鎮地籍資料的現勢性,常常需要對城鎮地籍資料進行修正,這就是上面所說的動態監測與更新,更新后的宗地號按原街坊內最大號續編,原號作廢,而界址點編號采用同樣方式。但要注意對同一區域界線范圍內的宗地分割或合并前后的面積之和要相等。

城鎮地籍測繪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數字化測繪技術;城鎮地籍測量;應用

中圖分類號:T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8-0192-01

1 數字化測繪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重要重要性

1.1 能夠全面搜集相關信息和數據

數字是數字化測繪技術應用過程中的基礎,通過計算機這一媒介,構建各種有關地籍的相關模擬圖形[1]。在傳統的地籍測量中,相關資料是以文字、圖形、數字以及線條等共同組成的,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在對其進行使用的過程中,不僅閱讀困難,同時圖形、數字等各種資料數量龐大,比例尺對測圖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而在對數字化測繪技術進行應用的過程中,有效彌補了以上缺陷,各種地籍測量過程中形成的屬性元素如地貌特征、地理位置以及地形狀況等都可以應用計算機進行分層顯示,這樣一來,為地籍測量以及相關土地資源管理部門工作人員更加快捷的展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 能夠實現及時更新

在應用數字化測繪技術進行地籍測量的過程中,會構成相應的資料和底圖,工作人員在計算機中就可以對以上內容進行及時、全面的處理,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各種地籍管理方案和設計,計算機能夠對各種方案的優勢以及缺陷進行自動分析和對比,更能夠詳細分析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對地籍測量中的誤差進行發現和及時修改,這樣一來,現勢性、可靠性就可以在地面信息中充分體現出來[2]。

2 數字化測繪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2.1 地籍調查

初始及變更調查是地籍調查的兩個方面,稅收、房產、管線地籍等都是調查過程中的重點內容。地籍圖是地籍調查的基礎,在對地籍圖進行選取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守預編地籍號,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比例縮小處理,最后將其打印成地圖。針對界址點,解析過程中,應對幾何作圖法進行應用。地籍管理人員在逐家進行地籍調查的過程中,需要以地籍圖為基準。

2.2 控制測量

在提升野外測量質量和測量精度的過程中,控制測量應對全球快速動態定位系統進行應用,該系統是由隨機數據處理軟件和GPS接收機共同組成的,在運行中,能夠通過拼接將相關測繪圖構成統一的整體。在測量界址點以及碎部點時,要想提升測量的便捷性,需要對全站儀和GPS(RTK)進行綜合利用,實現對地籍實實時動態的掌握,空曠地帶、主干道路旁等應是點位所在地,嚴禁在選擇點位的過程中,對輻射超強的位置進行應用。

2.3 碎部測量

碎部測量即界址點坐標,在展開這一測量工作的過程中,草圖方式測圖的形成需要對全站儀以及GPS等設備和技術進行綜合應用,測繪草圖中,應對比例尺進行適當的放大處理,這樣一來,相對關系在地物之間就能夠被草圖清晰的展示出來,為內業編繪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在測量的過程中,如果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地形圖,那么蒙繪工作就可以提前進行。

當所測量的地區擁有相對集中的建筑物和街道,地物測量中要想對圍墻拐點、房屋拐角等進行充分的掌握,就必須對全站儀進行充分的應用,在對數據進行采集時,可以應用測量控制點法;在實地打點測量中,地物測量應遵循一定的順序,在內業轉換的基礎上,自動聯線可以在地物數據中實現,這一過程中,散點減少,對于圖形編輯具有重要意義。

實際碎部測量中,工作人員應首先全面統計和分析界址點以及碎部點地物,并將其進行三個類型的劃分:第一,當視野開闊處存在界址點時,測量中可以對實時動態全球定位系統即RTK技術進行充分的應用;第二,當測量區域中擁有較高的建筑物和相對隱蔽的碎部點、界址點時,測量難度較高,在這種情況下,應首先對一組圖根點進行測設,應用的技術為RTK,接下來在對全站儀進行應用,全站儀還可以應用于接收機無法進行正常接收的狀態下;第三,部分死角在測量的過程中,應對相關點、線等幾何關系進行充分的應用。

3 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在信息和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我國地籍測量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通過利用數字化測繪技術,極大的提升了數據的精確性,因此而構成的測繪技術繪制圖不僅包含大量的信息內容,同時非常美觀,工作人員在利用地籍相關信息的過程中,只需要在計算機上進行簡單的操作,就能夠順利、快捷的提取相關數據,提升了土地資源規劃和管理的科學性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婷.淺談數字化測繪技術在地籍圖測量中的應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5(5):159-159.

城鎮地籍測繪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地籍調查;基礎測繪;一體化管理

引言

地籍管理工作就是對地籍測量、土地調查、產權管理、地籍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各項管理工作,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庫建立的目的在于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因此,分析地籍調查與相關測繪數據間的關系,改進城鎮土地調查模式,建立共建共享新方法,保證調查成果數據庫在日常運行中對地理實體變更的響應度,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一、地籍測繪成果與基礎地理數據的特征

1.1 地籍測繪成果的特征

某市對市區開展了2001年至2003年,約120km2的地籍更新調查,該成果全部建庫,數據庫管理軟件為Oracle,GIS平臺為ARCG IS。自2003年至今,結合日常土地登記工作,對該數據庫成果持續進行了日常變更,年均變更宗地面積達15 km2。地籍數據庫數據主要包括地籍權屬要素層組(宗地界址點、界址線、宗地而層等所有權、使用權要素層)、土地利用要素層組(點狀圖斑層、線狀圖斑層、面狀圖斑層等地類要素)、行政區要素層(行政區、行政村、行政界線、界線拐點層、街道層、街坊層),基礎地理要素層(點狀地物、線狀地物、面狀地物等基礎地理要素),其主要數據類型的編碼如表1所示。

從地籍數據庫的生產、應用及日常維護來看,當前的地籍調查成果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①地籍要素均為全解析法施測,幾何精度較高;

②地籍施測范圍為而覆蓋(或區域性而覆蓋),事實上己成為一種大比例尺的國土基礎信息采集工作,與水利、林業、采礦、石油、管道、交通、橋隧等專業測量工作不同;

③從可以作為空間相關信息定位系統的意義講具有基礎測繪的性質,現代地籍測量工作與基礎測繪工作的關系愈來愈密切,這也是建立多要素地籍、多用途地籍的必然;

④地籍系統中的權屬要素(如所有權界線、使用權界線)精度要求高,其中的地理要素在一些特征點(如界址參考點)上精度要求較高;

⑤地籍系統中的房屋層具有特殊性,建筑物、構筑物應權屬合法,否則應在房屋屬性中予以說明(如改擴建等)。

二、地籍調查與基礎測繪一體化管理內涵、原則

2.1 地籍調查與基礎測繪一體化管理內涵

地籍調查與基礎測繪一體化管理是以“3S"技術及空間信息技術為支撐,在建立基礎地理信息平臺和城鄉一體化地籍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地籍系統關注于地籍要素,其基礎地理要素調用基礎地理信息平臺數據,在數據采集及系統運行過程中,當因地籍空間實體變更進行數據采集時,按照基礎測繪數據標準和地籍測繪數據標準采集兩套數據,分別入城鎮土地調查庫和基礎地理數據庫,同時,當基礎地理數據進行修補測等更新維護時,可以在地籍管理系統中得到實時體現,從而建立地籍調查與基礎測繪共建共享機制,實現城鎮土地調查庫和基礎地理數據庫的同步更新,實現一體化管理。

2.2 地籍調查與基礎測繪一體化管理原則

1)統一平臺,實現基礎地理信息共享共用

城鎮土地調查系統與基礎地理信息管理系統應在一個平臺上建設,城鎮土地調查系統專注于地籍主題數據庫的建設,基礎地理要素直接調用基礎地理數據庫的相關要素層,實現在一個數據規整工具中根據配置文件的不同實現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庫和基礎地理數據庫的調整、更新操作,實現基礎地理信息共享共用,以建立全要素、多用途地籍。

2)一次采集、兩套標準、分類入庫,建立數據運行新機制

在城鎮土地調查成果數據庫運行過程中,對于因地籍空間客體變更而發生變化的區域,在一次數據采集過程中,分別依據城鎮土地調查數據采集標準和基礎地理數據采集標準采集兩套數據,其中權屬要素等地籍數據入城鎮土地調查庫(土地利用數據在權屬要素更新時進行聯動變更),基礎地理要素入基礎地理數據庫,同時,當基礎地理數據進行修補測等更新維護時,可以在地籍管理系統中得到實時體現,從而建立地籍調查與基礎測繪數據更新維護的長效機制。

3)加強元數據管理,保障數據應用

在城鎮土地調查中,可以充分利用己有基礎測繪數據

成果,但要對不同比例尺、不同施測方法的基礎測繪數據

成果區別對待,以保證城鎮土地調查成果精度要求;由于

基礎地理數據庫實現的是數據無縫、無圖幅的全覆蓋管理,

為在應用中明晰數據質量,需加強元數據維護和管理。

4)協調好房屋要素在兩庫中的關系

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庫與基礎地理數據庫中的房屋要素不完全一致。基礎地理數據庫中的房屋是客觀現實的存在,而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庫中的房屋要素具有特殊性,建筑物、構筑物應權屬合法。在日常土地登記中,違章的房屋要素應不上圖或在宗地圖中進行屬性備注。目前可采用兩種方法進行解決,一種是在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庫中設立房屋要素層,區別于基礎地理數據庫中的房屋要素,另一種是對基礎地理數據庫中的房屋要素增加屬性進行備注。

三、地籍調查與基礎測繪一體化管理模式在城鎮土地調查中的應用

3.1 某城市城鎮土地調查技術路線

依據地籍調查與基礎測繪一體化管理思路,利用某城市現有的城鎮地籍調查成果數據及基礎測繪數據,第二次土地調查中城鎮土地調查的技術路線可歸結為:

1)對己進行更新調查的區域,將現有的城鎮地籍宗地權屬界線(地類、權屬等)數據成果與基礎測繪數據相疊加,調查人員實地逐宗核定地類、權屬界線表達及基礎測繪成果的正確性,發生變化的進行補充調查和補充測繪,對原城鎮調查成果及基礎測繪成果進行更新,并對照現有的宗地屬性信息進行核對,發現不一致的進行糾正,并將空間、屬性變化情況記錄到變更情況登記表和數據庫中。

2)對未調查區域,依據基礎測繪成果,進行城鎮地籍初始調查,對基礎測繪成果發生變化的區域進行修補測,建立初始地籍調查數據庫,更新原基礎測繪成果,根據收集的權屬資料,將與批注情況不一致的空間和屬性變化情況記錄到變更情況登記表和數據庫中。

3.2 某城市城鎮土地調查概述

動式發展模式,逐步實現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庫的建立及基礎地理數據庫的更新。

某城市城鎮土地調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城鎮內部建設用地的使用權狀況,確定城鎮內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圍、界線、而積、用途(地類)等。依據地籍調查和基礎測繪一體化管理的要求,同時為保證日常土地登記工作不因城鎮土地調查工作的開展受到影響,采用以數據管理單元街坊為單位,調查一街坊、建庫一街坊、投入運行一街坊,邊調查、邊建庫、邊運行的循序漸進的滾在調查過程中,在全市區域劃分街坊,以街坊為基本數據管理單元,一個街坊可包含多個權屬單位(使用權宗地),如一個街坊有多個宗地,一個宗地又包含多個圖斑,同時一個權屬單位用地(所有權宗地)也可由多個街坊組成,如一個行政村(權屬單位)的土地可分布在若干個街坊。調查時,以街坊為單位,對己有地籍調查成果的,如界址點、線發生變化或界址點、線雖未發生變化但與基礎測繪成果疊加后與原登記結果矛盾或與實際情況不一致的,要進行界址點補充測量,將界址點、線的位置調整到正確的位置。無地籍調查成果的,直接測量全部界址點,并保持界址點、線位置與調查結果一致。基礎地理數據利用基礎測繪成果,基礎測繪成果精度不能滿足地籍精度要求的,需要補測作為界址線的地物(如圍墻、房屋、柵欄等)以及與界址線相鄰的地物;現狀己發生變化的,要按不低于原基礎測繪成果精度要求對原基礎測繪成果進行修測補測。調查一街坊、驗收一街坊、入庫一街坊。

城鎮地籍測繪范文第5篇

廊坊市城鎮地籍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數據庫系統是在Oracle數據庫平臺上開發的應用數據庫系統,數據庫系統分為空間庫、屬性庫和文檔庫三個部分,廊坊市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通過ArcGIS平臺構建。系統采用標準的三層結構體系。專業圖形操作如空間數據建庫、空間數據變更、空間分析、專業查詢等通過SDE直接訪問數據庫;業務辦公如各類土地登記、業務處理等通過自動流程控制引擎進行業務流控制,之后通過SDE和ADO方式訪問數據庫。數據交換格式包括屬性和空間兩個大類。其中屬性以MDB格式保存,空間以SHP的格式保存。在數據庫建設之前由專業測繪軟件清華山維EPS2008或南方CASS7.1完成對地籍圖的編輯工作,編輯工作包括對地籍圖的修飾和地籍屬性的錄入。要素分層、空間要素結構、屬性要素結構和字典項信息要完全參照于國土資源部《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和TD/T1001—2012地籍調查規程。

2地籍數據導入數據庫前的注意事項

2012年新的地籍調查規程出臺,宗地代碼命名規則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十六位替換為十九位;取消了原來街道、街坊的概念,新增了地籍區、地籍子區的概念;分幅地籍圖和宗地圖的樣式發生了改變。由于這些改變,廊坊市城鎮地籍數據庫管理系統進行了升級,由原來的RDcis6.0升級為RDcis6.5。地籍圖的編輯工作由專業的測繪軟件完成,以地籍子區為單元進行地籍圖的編輯和各項屬性的錄入,最終輸出滿足廊坊市城鎮地籍數據庫管理系統要求的SHP和MDB格式文件。由于將地籍數據全部錄入數據庫后數據量太大,檢查工作就會相對緩慢,因此數據輸出之前應由相應的測繪軟件按地籍子區完成數據的各項檢查工作。空間數據的檢查包括地籍要素的完整性檢查、拓撲關系的檢查等。屬性數據的檢查主要包括屬性的非空性檢查,檢查必填屬性的非空性;屬性的合法性檢查,檢查屬性字段類型、字段內容的合法性;屬性的邏輯一致性檢查,檢查同一實體不同屬性之間,以及不同實體相關屬性之間的邏輯一致性。檢查工作是數據庫建設順利完成的關鍵步驟。將SHP和MDB導入廊坊市城鎮地籍數據庫管理系統出現空間數據或屬性數據遺漏、出現錯誤使用測繪軟件提供的改錯工具更為方便時或不修正無法導入建庫平臺(致命錯誤)時,必須返回相應的測繪軟件進行修改。出現錯誤但錯誤不影響導入(非致命錯誤),并且建庫平臺提供了較好的錯誤修正功能時,可以在正常導入后,利用建庫平臺提供的查錯改錯功能對錯誤進行修正。文檔庫的建設主要是將地籍調查資料的掃描件調入廊坊市城鎮地籍數據庫管理系統,導入之前應注意掃描件的命名規則和文件夾的分層原則應符合系統要求;在不影響掃描件清晰度的前提下對掃描件進行適當的壓縮,減小空間。

3已有的城鎮地籍數據庫的更新

為了滿足廊坊“三權”數據庫建設工作、滿足全國宗地統一編碼應用、“三權”登記發證工作、與土地登記信息動態監管系統的銜接的需要,需將二調經過驗收的城鎮地籍數據庫進行升級。升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城鎮地籍數據庫的準備。各區縣已經建成的城鎮地籍數據庫,并通過了省廳的預檢和驗收工作。

2)地籍區、地籍子區劃分工作。各區縣需完成地籍區、地籍子區劃分工作,形成地籍區、地籍子區對照表。

3)地籍區、地籍子區矢量數據。各區縣在完成地籍區、地籍子區劃分工作后,形成地籍區、地籍子區矢量數據。數據格式為ArcGIS支持的shp或mdb格式。

4)完成新舊地籍號對照表。通過劃分的地籍區、地籍子區完成新舊地籍號轉換工作,形成新舊地籍號對照表。

5)在完成以上的準備工作基礎上利用RDcis6.5進行數據庫的升級。

4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市| 中山市| 竹北市| 荥经县| 恩平市| 西宁市| 航空| 民县| 庆阳市| 大同县| 亳州市| 香格里拉县| 巴林右旗| 济南市| 轮台县| 石景山区| 长春市| 东辽县| 青海省| 陵水| 顺平县| 林西县| 和顺县| 武夷山市| 淄博市| 图木舒克市| 正蓝旗| 宜宾市| 靖西县| 平远县| 新密市| 都昌县| 额尔古纳市| 和政县| 中江县| 巨野县| 松桃| 平原县| 齐齐哈尔市| 肃宁县| 疏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