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文化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鄂溫克族;文物陳列;小場景營造
鄂溫克族歷史上曾被稱為“索倫”“通古斯”和“雅庫特”,1957年統一民族名稱為鄂溫克,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或“住在山南坡的人們”。鄂溫克族是中國和俄羅斯的跨境民族之一,世居貝加爾湖沿岸、黑龍江上游流域和外興安嶺等地區。鄂溫克族用樺樹皮制作各種生活用品,工藝精美,獨具民族特色,神秘的薩滿文化滲透到鄂溫克族生活的各個層面,溫柔的馴鹿是他們的萌寵,也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少數民族。本次展覽展出了大量鄂溫克族的器物,全方面詮釋了鄂溫克族的漁獵、馴鹿、農耕、游牧等文化。
為更好的呈現展覽的主題,營造整體氛圍,海報、請柬、展覽版面、宣傳簡章都做了一樣元素的設計,大風格統一,再根據不同的宣傳方式做細節設計,做到從不同形式和渠道宣傳展覽,傳播信息。
1 緊扣少數民族文化大主題,從文物中提取設計元素
經過對展覽提綱多日的研究,提煉出展覽設計重點和風格。首先,鄂溫克族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生產生活的探索和實踐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此次展覽充滿民族特色的文物多達100多件套,這些珍貴的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分別反映了鄂溫克族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的狀況。如何把文物更好的呈現出來是設計的重點。
文物可以分為三大類:生活用品類、祭祀類、服飾類。其中有大量的文物是用樺樹皮制作的,樺樹皮在鄂溫克族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小到生活器皿,大到居住用的帳篷,所以他們被稱作“樺樹皮上的民族”。
展覽整體設計圍繞樺樹這個元素來展開,整個展板的顏色以土黃色為主,展覽內容底版選擇了牛皮紙的顏色。這樣的質感給人樹皮的感覺,文字選用的是深褐色,就像是在樹皮上雕刻出來的作品一樣。
海報的設計以冬季的樺樹林為背景,林間道路上是穿著民族服裝的鄂溫克族婦女趕著一群高大的麋鹿。設計意把樺樹樹干拉高,給人直入云霄的感覺,冬季披上銀裝的樺樹林更顯神圣。展覽主標題旁巧妙的選用鄂溫克族的圖騰作為點題。前言延續了海報的整體設計風格,以朝陽中鄂溫克家庭為背景,大地白雪茫茫,籬笆中是用樺樹皮蓋起的帳篷,分外寧靜。隨著前言的簡介,鄂溫克這個獨一無二的民族慢慢向世人揭開神秘的面紗。
2 版面設計圖文并茂,多種陳列方式突出文物
展覽從以下三個部分進行解讀,一是溯古望今,二是傳統經濟,三是精神文化。充分利用歷史文獻、風土民情攝影作品和豐富的文物,對鄂溫克族的起源、特點、文化生活、傳統經濟、等方面進行全面展示。因此,展覽版面內容豐富,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
版面版式設計以黃色為主基調,在稍作肌理處理的黃色底版上是牛皮紙的背景版,文字圖片精心編排,每一個部首精選一張此部分最有代表性的照片作為背景,起到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
展覽精選了100多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物,其中工藝品20多件、生產生活用具60多件、服飾鞋帽21件套。民族手工藝品,有毛皮材質、動物骨頭材質,最多的是樺樹皮制作的生活用品。根據使用類別,生產年代分門別類,用展托進行陳列展示。生產生活用品有銅器、打獵用的刀具等,還有用樺樹皮制作的碗和桶,除了用展托展示外,還特意留了一整面墻體展示各種各樣狩獵的工具。比如鹿哨(又稱鹿笛,一種樂器,可模擬鹿聲,吸引鹿群,用于捕鹿),布魯(投擲打獵用具)這些獨一無二的文物均上墻展示,讓參觀者可以更直觀地的了解文物。服飾鞋帽里有男女平時生活起居的常服,有節慶男女服飾,尤其有兩套薩滿服非常珍貴,陳列展示手法也做了分別處理,有的整個撐開后掛在展墻上,有的穿在模特身上,有的疊放整齊置于展柜中。文物通過不同的陳列方式結合版面文字圖片介紹,起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
3 因地制宜,營造小場景,使人身臨其境
展廳面積很小,設計中因地制宜在展廳中利用有限的空間營造了兩個小場景,生動地展示了鄂溫克族的生活狀況。
場景一:在展廳正中間位置,隔離出5米乘3米的空間復制了鄂溫克族的生活場景。首先背景是整片白雪茫茫的樺樹林,并購置了五棵真的樺樹放置在前面,真假樺樹虛虛實實,用厚厚的人工雪鋪滿整個地面。鄂溫克的帳篷在當地叫“撮羅子”(由松木搭建成半張開雨傘似的架子,夏天在上面覆以樺樹皮,冬天則蓋上防凍保暖的鹿皮)可以抵抗零下58度的極端低溫。設計中用真的樺樹皮復原搭建了鄂溫克族非常獨特這種的樹皮帳篷。在帳篷旁的是篝火與炊具,旁邊一站一坐的模特身穿鄂溫克族的民族服飾,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讓人仿佛置身遙遠的北國雪鄉。
一、民族文化觀
民族文化觀是人們對民族包括自身民族和他民族文化的觀點、態度和價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人們對一個民族文化的認識、理解與認同的程度,是以民族文化為認識的基本單位。民族文化觀從廣義看是這個民族世界觀的一部分,從狹義看反映了某個民族的文化意識形態和文化信仰,所以文化觀能為我們揭示一個民族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而文化觀念能否更新,如何更新,對我們理解一個民族在適應現代化的過程中的變遷方式、變遷方向顯得尤為關鍵。民族文化觀是一個民族文化選擇的基礎,選擇何種文化在多民族地區處理是否得當,引發的不僅是學術問題,還會引發政治不穩定和社會沖突,所以民族文化觀緣何引發社會沖突,如何通過調節文化觀消解社會矛盾,以及何種文化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維護新疆穩定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新疆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文化交匯的地區,我們不能強調某個民族、群體的發展,犧牲了更為廣義的人性。對少數民族青少年而言,民族和身份認同功能主要通過文化來實現。但是,文化、觀念上的雙語者如何培養依舊是一道難題。對漢族而言,如何理解、欣賞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也需要我們積極探討,而解答這些問題對我們理解民族文化觀與少數民族文化選擇是必不可少的。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和趨勢
由于文化觀的差異引發的各類沖突在世界的多民族國家都在所難免,所以國外關于文化觀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Tylor(1994)系統闡述了文化和文化觀的定義、研究方法、研究范圍,認為文化是理智的產物,文化根植于理性,文化模式對其成員的生活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對進行語言分析來說很重要,更是研究族群或個人的身份認同、道德以及認識論的媒介。Boas(1993)提出“歷史特殊論”“文化相對論”論斷,他還認為“衡量文化沒有普遍絕對的評判標準,每一個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尊嚴和價值觀,解決一切的民族問題應從該文化的內部去研究和理解。”1薩丕爾(1990)認為“文化不是生物學的產物,各種文化有其獨特的評價標準,文化帶有社會性”;薩繆爾•亨廷頓(1996)指出“世界上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沖突的背后原因不是宗教與經濟的沖突,而是不同文化間的沖突。”西方國家過去主要是以種族的文化觀差異是否會引起社會沖突為研究對象,目前主要研究文化觀差異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并針對性地提出應對策略。國內研究民族文化觀對民族影響主要是以少數民族為研究對象,戴慶廈(1990、1993)分析了仡佬族和普米族的文化觀念,以及制約文化觀念的內、外部因素。徐杰舜(2001)撰文指出文化觀念、語言認同在華南族群的互動與認同中所起的作用。馬戎(2013)認為“文化是多層面的,各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應采取寬容的態度不是互相排斥(如教義,圣戰)。如果民族—國家層面上的文化與觀念,擁有不同文化族群難免會彼此沖突,無法和諧相處,這需要建立某種統一的文化認同。”針對維吾爾族民族文化觀為主題進行研究的比較匱乏,且多論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又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層面。張洋(2009)從農耕文化、草原文化兩個方面進行比較仔細的描述,認為文化的交流不是單向的移植,而是一個雙向交流、綜合、變遷、創新的過程。王景輝(2010)結合新疆歷史地理文化環境與“7•5事件”,認為以文化認同凝聚國家認同,是消解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文化安全威脅的一條有效途徑。趙莉(2013)通過對留學生的研究,認為文化認同是學習語言的動機之一。文化認同度加深,促進學習動機。李景(2014)探討新疆文化資源在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兩面性,并提出一些建議。劉長星(2014)研究了新疆民族關系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提倡共同民族文化觀。眾多學者認為民族文化觀與民族價值觀、意識形態有關,而他們共同構成了影響文化認同、社會穩定的內部因素。
三、民族文化觀與民族文化選擇
1.民族文化符號的濫用
近年來,傳統文化因素在設計者的作品中被廣泛應用,民族文化符號開始受到更多的青睞。這在一方面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接受,但也出現了嚴重濫用的問題,大量民族文化符號的堆積,為應用而應用的現象比比皆是。如許多商標的設計不論內容適合與否,都采用傳統的圖案紋理,造成了視覺和審美疲勞,反而會影響產品的特色和亮點。
2.民族文化符號的誤用
民族文化符號中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由于時代久遠,其意蘊和現代人的思維會存在差異。許多設計人員在應用這些符號時,僅僅依據自己的主觀理解,局限于符號本身的視覺意義,而忽視了其內在意蘊,這種對民族文化符號的應用會造成對傳統文化的誤讀,影響設計作品本身的品質。
3.民族文化符號的搬用
民族文化符號的價值不是符號本身,而是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文化信息。設計者在運用時,不能僅僅是符號的拼接組合、照搬照用,而應結合現代人的審美追求和思維習慣,對民族文化符號加以再創造。生硬的堆砌和搬用既不符合設計創新的要求,也無美感可言,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破壞。
二、藝術設計中民族文化符號的應用方法
隨著對傳統文化自身關注度的提高,民族文化符號的應用逐漸進入現代藝術設計中,如何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賦予民族文化符號新的表現視野和新的審美呈現成為藝術設計人員努力解決的難題。在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在形象觀察的基礎上理解民族文化符號所蘊含的精神象征,通過聯想和想象進行藝術的解構和創造,賦予民族文化符號新的時代特征和意義,突破創新,實現再創造。
1.觀察理解
形象觀察是設計者進行一切創作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具有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善于發現美、創造美。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歷史悠久的國家,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保留下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歷史文物,如石窟壁畫、皇家園林、亭臺院落等各具特色的建筑景觀,設計者只有在親身體驗和觀察后,才能領悟到民族文化的真諦和內涵。觀察的過程,不僅是對民族文化符號外在形象的記憶,更是對其蘊涵的文化信息的解讀和理解。張道一先生曾說:“傳統的‘傳’即傳布和流傳,‘統’即一脈相承的系統。這些廣為流傳的文化符號背后都隱藏著復雜的文化精神價值”。只有真正理解這些符號背后所代表的精神內涵和文化背景,才能在運用時做到得心應手、準確精煉。例如將中國傳統的筷子和西方的刀叉組合在一起所設計的標志,傳遞出中西方相互交流的文化內涵。
2.聯想創造
聯想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方式,是將兩個具有某種相關性的物象通過思維聯系在一起的過程。在形象觀察和理解的基礎上要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聯想,是設計者必須具備的素質和能力,通過聯想可以將民族文化符號與具體的設計內容聯系在一起,為設計提供素材和準備。之后,要對聯想的內容進行選擇和處理,進行新的形象創造,這個過程主要是借助對民族文化符號構成要素的解構、置換和組合加以實現的。這里的創造只是一個初級的階段,主要要求與設計內容的關聯度和相似性。通過聯想和創造,藝術設計和民族文化符號之間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聯系,設計作品在外在的形象構成上符合要求。如對故宮博物院的標識設計,就是在對故宮建筑外形聯想的基礎上進行的創造。
3.時代結合
民族文化符號帶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歷史性,將其應用到藝術設計中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和文化氣息,給觀者帶來視覺和心靈的雙重享受。在設計中應用民族文化符號,既要繼承、保留其自身的傳統,又要與時代相結合,創作出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和價值取向的優秀作品。同時,藝術設計者要注重吸收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取其精華,并將它們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現代設計語言與民族文化符號的結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創意,如對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盤長”的應用,根據不同的設計理念和需求,產生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優秀作品:北京奧運會標志和中國聯通的標志。這些設計將傳統與現代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全新的文化意蘊和視覺、審美享受。
4.突破創新
藝術設計經過多年的發展,其本身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設計理念和形式,但這些形式和理念中存在著陳舊的、脫離時代需求的內容,這就要求設計者在工作過程中不斷進行取舍和突破。民族文化符號也存在這樣的情況,要在藝術設計中摒棄那些被時代淘汰、落后的符號,抽取出符號原型中具有經典意義的元素,對優秀的素材進行加工和提煉,賦予民族文化符號以新的形式,這一過程就是突破創新和再創造的過程。要打破符號本身所固有的形態,結合設計的內容和理念,用現代化的設計語言進行重構,可以通過分解、置換和異形的方式進行。形式的突破和創新,可以實現質的飛躍,使民族文化符號的應用更加貼合藝術設計的需要,從而使兩者完美結合、渾然一體,形成更強的視覺沖擊力。
三、結語
論文摘要: 隨著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進一步深入,俄語學習應把重心關注在俄語基礎知識和俄羅斯民族文化知識上,使俄語基礎知識和俄羅斯民族文化相結合,讓學生在真正地學會俄語基礎知識的同時了解俄羅斯的民族文化,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得以正確地運用。本文主要分析俄語基礎知識與俄羅斯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我們知道,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掌握一門外語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僅能夠提高我們的自身素質和文化修養,同時也為我們開闊了更為廣闊的就業空間,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從而實現我們自身的人生價值。但是,我們要知道學習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都要先學其基礎知識,俄語的學習也是一樣的。在剛剛開始學習俄語的時候,老師會詳細地向學生講授俄語字母發音的規則,俄語詞匯知識和語法知識等。在讓學生具有扎實的語言語法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向學生講授俄羅斯的民族文化知識和風俗習慣,使俄語基礎知識和俄羅斯民族文化相互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對整個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這已逐步成為俄語界的一個共識,這恰好證實了俄語基礎知識的學習與俄羅斯民族文化知識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一、俄語基礎知識的學習促進對俄羅斯民族文化的了解。
俄語基礎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對俄羅斯民族文化的了解。即使我們對俄語基礎知識學習得非常透徹和了解,但是我們在正式的俄語交談中也不一定能夠完全地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如果我們不能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俄羅斯民族文化,當我們在與俄羅斯人交流時,就很有可能產生一些誤解和笑話,甚至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這就促使我們在學好俄語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必須去了解俄羅斯的民族文化。接下來我們可以以俄羅斯民族文化中身勢語的用法為例來進行具體分析。例如:
1.俄羅斯人在說話時經常會帶有一些身勢動作,但是他們最具有特色的動作是肩部動作就是пожать плечами。我們都知道這個短語是聳肩的意思,但是我們并不知道這個動作是用來表達什么意思或用來傳遞什么樣的信息,這就需要我們對俄羅斯民族文化進行進一步深入地理解和學習。在我們學習了俄羅斯民族文化之后就會明白,俄羅斯人在交談時用聳肩這個動作表示困惑不解、沒有辦法、莫名其妙、驚奇等意義,而我們中國人卻不用聳肩這個動作來表達以上這些意思,而用搖頭這個動作來表示不明白和不理解對方的話語等等。
2.我們都知道俄語單詞(улыбка)是微笑的意思。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詞在俄羅斯民族文化中還有著什么樣的表達意義。中國人非常熱情好客,同時,中國也是一個喜歡微笑的民族,社會上的各個行業和各個部門也提倡微笑式的服務,而在俄羅斯的民族文化中對微笑的理解卻皆然不同。俄羅斯人認為,微笑并不能夠代表一種禮貌。一般來說,俄羅斯的工作人員在正式上班和工作時,他們的面部表情都比較認真和嚴肅。他們認為,在執行公務和處理事務時,就應該嚴肅和認真,不應該微笑,而毫無緣故地對陌生人發笑常常會被認為是一種輕佻、不認真、不嚴肅、不負責的態度。而只有在跟親戚和朋友交往聊天時,或遇到喜事和開心的事情時才會微笑或者大笑。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對俄語基礎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得不扎實不全面,就不能夠完全地理解這些俄羅斯民族文化。所以我們要在不斷深入地學習俄語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和了解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特點,從而來減少或者避免在與俄羅斯人交談中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俄語基礎知識的學習勢必成為了解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前提和基礎。
二、對俄羅斯民族文化的了解促進了俄語基礎知識的學習。
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重要特征的體現,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俄羅斯是一個擁有濃厚文化氣息的歷史古國。中俄兩國在文化上有很多的不同之處,正是由于這些不同之處的相互比較,使我們對俄羅斯民族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使我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俄語基礎知識。通過對中俄兩國民族文化的比較,從而總結出兩國在民族文化上的不同點,一方面使我們對俄羅斯民族文化得以全面地了解和學習,也使我們進一步深刻地體會到學習俄語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1.從俄羅斯的餐飲文化上來看。俄羅斯人用手在喉部比劃一下表示吃飽了的意思,而中國人則通常用這個手勢來表示自殺或者把頭從肩上扭下來的意思。通過這個動作在中俄兩國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當我們看到這個動作時,我們的腦海就會想起這個動作用俄語的正確表達 (провести рукой пошее),我們就會對這個固定詞組的印象變得更加深刻,從而達到記憶,最重要的是我們對這個固定詞組有了全面的理解。
2.在俄羅斯民族禮節文化和中國的民族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我們中國人在平常說話的時候會經常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并附加著各種各樣的手勢動作,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我們不僅用手指指自己,而且在交談過程中還經常用手指指別人。通常情況下,我們在指自己的時候往往用食指或拇指點點自己的鼻子,當在指別人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手指來指去,一般在我們中國人的眼中,這是一個極為常見的動作,并沒有什么不禮貌和不妥之處。而在俄羅斯的民族文化中俄羅斯人認為用手指物,尤其是用手指指別人是一種極不禮貌的動作行為,并含有一種輕蔑對方之意。在俄羅斯人的交際過程中,如果需要指示人或事物時,他們可以用整個手,或者用頭部動作通常用(кивнуть на кого-что)這個固定短語來表示。此外,俄羅斯人和中國人一樣都是習慣用手指頭數數(считать попальцам),但使用手指的手勢和動作卻不完全相同,俄羅斯人在數數的時候,先把左手手掌伸開,先從小拇指開始,手指向掌心內部彎曲,然后依次彎曲的是無名指、中指、食指、最后一個才是大拇指。用左手數完1—5后,再用右手數6—10。而中國人則不相同,我們先從大拇指開始,最后在到小拇指。
通過以上對幾個中國和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簡單分析和比較,使我們對俄羅斯民族文化有了更為深刻地了解和認識,最主要的是通過對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學習,使我們輕松地記住了провести рукой пошее、кивнуть на кого-что、считать попальцам這些固定詞組,它們在我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我們毫無依據憑空地去記憶要輕松得多。這說明了在對俄羅斯民族文化了解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們對俄語基礎知識的學習。
三、俄語基礎知識與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學習相輔相成。
俄語基礎知識與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它體現在我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細節上。只要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善于觀察就會發現,我們每一天都在這兩者之間不斷地學習和進步。
1.當我們在觀看一部經典的俄語電影或欣賞一部俄羅斯古典文學名著時,我們要擁有足夠的俄語基礎知識和詞匯量才能聽懂電影中的臺詞和認識文學名著中的單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真正地欣賞一部俄語電影和一部俄羅斯古典文學名著,理解其真正要表達的思想和意義。同時,看俄語電影和欣賞俄羅斯古典文學名著培養了我們對學習俄語基礎知識的興趣,在娛樂和休閑中擴大了我們的俄語單詞量,同時看俄語電影也提高了我們的聽力水平。從而,擴充了我們的俄語基礎知識。可見,觀看俄語電影和欣賞俄羅斯古典文學名著即提高了我們俄語基礎知識的水平,同時也促進了我們對俄羅斯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學習。
2.我們知道俄羅斯人用鹽和面包作為迎客的象征,他們將面包和鹽放在餐桌最顯著的位置上,以此表示對來客的歡迎。這一風俗習慣,在俄羅斯人的迎賓禮中體現得最為明顯,這種傳統待客的風俗已經作為俄羅斯國家的迎賓禮。每當外國首腦來訪,俄羅斯的姑娘們便端著新出爐的面包和鹽款款走上前,請客人品嘗。由此可見,當我們看到鹽和面包,就會想到它們在俄羅斯民族文化中所代表的意義和重要地位。反過來,正是由于這種民族文化,使我們對鹽和面包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
俄語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對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基礎知識的學習為民族文化的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民族文化也能夠促進俄語基礎知識的學習,二者缺一不可。
掌握一門外語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才必備的一種素質,俄語基礎知識和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僅使我們對俄語的學習有了進一步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也為二十一世紀新型的人才培養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有效的指導。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新出現的俄語基礎知識并能夠正確地與俄羅斯民族文化相結合。我們要相信,對這類俄語語言模式的學習也能夠增強中俄人民的友誼和促進兩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合作和進步。要知道語言是一門藝術,因此,我們要不斷地探索和學習。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出版社,1994.
[2]王魁京.第二語言學習中的跨文化現象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出版社,1994.
[3]程千山.身勢語與會話含意[J].外語學刊,2002 (2)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文化中的語言是個重要的系統,作用重大。文化影響語言的發展,而文化也通過語言反映出來。語言能夠反映包括文化背景、歷史、習俗、生活方式等民族特點。人類社會的發展以及民族之間的融合促使了語言和文化的融合,也為文化傳播提供了途徑。所以,在跨文化翻譯實踐中,應該要重視文化滲透的基礎上科學的移植文化特點。
中西文化之間必然有差異,對于譯者來說,文化交流障礙并不能阻止他們對翻譯實踐的探索。譯者在文化差異中面對挑戰,他們不但要懂得兩種語言文化,還要對兩種文明文化有較深的理解,才可以有效的在翻譯實踐中避免出現翻譯失誤的情況。
一、民族文化的象征性
隨著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演變,那些具有象征色彩文化因素在民族中有著明顯的意義。一些東方國家,特別是在我國,“龍“是一種象征意義很強烈的民族文化形象,象征著帝王、強盛、輝煌、吉祥等意思。例如“龍鳳吉祥(Prosperitybroughtaboutbythedragonandthephoenix)“。“龍“還可以當做中國的象征,例如“龍的傳人(descendantsofthedragon)“。但是,“龍“在西方的民族文化中代表邪惡,基督教書籍將其作為惡魔形象與撒旦聯系在一起,這是一種民族象征文化的定型。在中西文化中“龍“的象征及文化價值定位完成相反,因而不能將“龍“這種文化象征簡單的移植,不然就不能真正反映原來的民族文化特性。
二、民族文化的宗教性
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是個重要的組成因素,深刻的影響著每個民族的心理意識。在不少民族中宗教觀念和意識深深的影響著他們。佛儒道是中國的三大主要宗教,對漢族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諸如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觀念已經深入民族文化意識中。中國著名的三個和尚的典故在基督教英語國家是比較陌生的,他們很難理解關于和尚的典故,所以要將這種比較特殊的民族文化形象翻譯到其他國家去,就需要做到形意兼顧。從傳意的角度來看,可以翻譯成
“Oneboy’saboy,twoboysarehalfaboy;threeboysarenoboy“。從重形式的角度來看,可以直譯為“Onemonk,twobuckets;twomonks,onebucket;threemonks,nobucket,nowater――――morehands,lesswork“。譯者會因為宗教文化的差異而形成理解上的盲點,這也是阻礙語際民族文化移植的不利因素。譯者應該在翻譯實踐中懂得變通。
三、民族文化的習俗性
在民族文化中,習俗文化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在漫長的民族史進程中,那些有著相同世界形象的事物,要利用好具體事物的相關經驗來形成獨有的認知風格和審美情趣。以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dog“一次來看,中西方民族都習慣養狗,不過對這種動物的認識概念卻充分反映了雙方的文化內涵沖突。以英國為例,狗既用來看門打獵,也被看做是寵物伴侶,他們十分愛狗,大不列顛民族對狗的贊美是一些東方國家難以理解的。有很多作品中都以狗喻人,例如莎士比亞在《求里斯?凱撒》一劇中這樣寫道:lhadratherbeadogandbaythemoonthansuchaRoman.中文大意是:我寧愿做一頭向月亮狂吠的狗,也不愿做這樣一個羅馬人。英國人不介意以狗喻人,但是對于中國人來說,則會是一種挑釁和侮辱。中國人中有不少人把狗當中是卑賤的代名詞,以狗喻人是罵人的話,例如“狗仗人勢“,凡是帶有狗子的詞語都是貶義詞,例如“走狗“、“狗尾續貂“等等。因而狗成了壞的代名詞,諸如“狼心狗肺“、“豬狗不如“等等,所以中國人聽到“狗“字就心里不舒服。漢民族和英語中的關于狗的形象的對比,反映了兩種民族的巨大文化差異。兩種文化習俗的差異為譯者的翻譯工作帶來了不少的阻力。如果譯者將“打落水狗“譯成beatadoginthewater.把“喪家之犬“譯成ahomelessorstraydog,要是沒有前后文的闡述,不但不能將漢民族的習俗文化移植到英語民族中,還可能引起英語讀者的誤解。所以,譯者要充分了解民族習俗,這樣才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