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森林公園規劃設計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S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9-0101-02
生態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環境下的一種延伸和創新,它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人文道德觀念,進而使人們真實地了解自然、崇尚自然、保護自然;強化生態文化是森林公園建設的核心之所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普及生態知識,增強生態意識,弘揚生態文明。
一、基本情況
龍崗森林公園位于漢陰縣城北坡,面積1350畝。文物古跡有菩薩泉、臥龍崗、祖師廟。公園內地形地貌變化豐富,整個山地狀似臥龍、山谷、山脊、山坡突出明顯,最大高差約有110米,形成較為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現有各類森林植物100余種,森林覆蓋率90%左右,公園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資源豐富,鳥語花香。建有1.5公里千步梯,4公里人行步道,4.5米寬通廚水泥路3公里。為人們休閑、散步、晨練提供了方便。
二、建設規劃
龍崗森林公園是自然造化和人工智慧的結合體,無論您是在北城街仰視龍崗森林公園,還是站在龍崗閣府瞰月河大地。目之所及就感嘆和諧自然,完美無暇,意味深長。以菩薩泉為核心的古樹名木群落,使龍崗層林疊起,郁郁蔥蔥,充分體現了漢陰人愛護自然,和諧共處的意境。
(一)弘揚生態文化是建設森林公園的目的和出發點
在建設中,把生態文化作為總體規劃的原則,依據公園的實情,明確生態文化建設方向、重點和功能布局,邊建設邊補充、完善。2001年,編制了《漢陰縣龍崗森林公園總體規劃》,2002年,委托陜西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編制了《漢陰縣龍崗森林公園公園規劃設計方案》,充實了生態文化建設內容。
(二)加強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規劃,一期建設,使林草覆蓋率達90%以上,同時給樹木掛牌銘志,介紹樹木生物學特性、用途、綠化效果等。開設“狀元林”、“青年林”邀請文化名人寫詩植樹;建設“陜南坑日第一軍”紀念碑,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點;完善菩薩泉、祖師廟道觀景點,發揚光大宗教文化。龍崗閣、涼亭、觀景長廊的興建,體現人性化思維;環境舒適優美的農家樂,為游客提供了品嘗漢陰特產美味的樂園。
(三)開展科普教育,培訓科技人才
充分挖掘森林公園各類自然文化資源,培訓提升導游解說水平,增強其科學性、趣味性、啟發性。拓展游客對自然的認識,從中感受,自然的博大,以達知性之目的。
(四)深入挖掘生態文化內涵
龍崗森林公園,深入挖掘人文、自然、森林、宗教、民間等方化內涵,將其延伸,為人們提供具有教育意義生態文化產品,從而不斷豐富生態文化建設,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
(五)強化未成年人生態文化教育
利用該公園優勢,積極開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結合假期或春游,接受生態文化、宗教文化、愛國文化等的熏陶,讓城市生態文化得到升華。
(六)讓環境感染人,使教育感化人
人的心情受環境影響很大,一個清新舒適的自然環境,對人是一種陶冶。龍崗森林公園之所以能受到全縣人民喜愛,關鍵在于它有自然美景、清新空氣。公園始終以良好的環境感染人,以文化教育感化人,達到生態文化教育佳境。
三、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措施
森林公園中蘊含著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美學、生態教育、生態藝術、生態宗教文化等各種生態文化要素,是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中的精髓。加強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構建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是大力提升森林公園建設內涵的本質需求。充分認識森林公園在生態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潛力,將生態文化建設作為龍崗森林公園建設的一項長期的根本性任務抓緊、抓實、抓好,使森林公園切實擔負起建設生態文化的重點,成為發展生態文化的先鋒,為社會創造出更多更豐富的生態文化成果,為繁榮林業生態文化體系作出重要貢獻。
(一)完善規劃,探索深層生態旅游開發模式
深層生態旅游是提高層次的科普旅游、文化旅游、體驗旅游,追求對自然知識、歷史文化、生態體驗的深度獲取,把菩薩泉綠化起來,結合名勝古跡作為城區的小游園,使人地關系的和諧融洽上升為整個生態旅游系統的和諧“共贏”。在實踐層面上,深層生態旅游對應著學習型社會和體驗旅游,強調了景觀生態文化的挖掘展示、游客的生態感知與生態體驗,盡量做到以人為本,重點突出和充分展示園林的生態文化的內涵,滿足人們對于生態文化和生態體驗的需求。休閑方式也由單純的在生態環境優美的區域進行的自然觀光向生態文化的體驗與感受方向發展。為此,必須完善龍崗生態旅游規劃,借鑒生態旅游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注重生態科技的廣泛使用,以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優美生態環境,用生態科技為深層生態旅游開發提供操作平臺。
(二)開展環境教育。培育生態文化
今天,在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的形勢下,環境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它對于提高領導干部和公眾環境保護意識與參與水平,改善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提高環境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環境教育是終身教育,它要求每一個公民從兒童開始就接受環境教育,通過正規和非正規環境教育,建立起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價值觀,使之成為人類的“自覺文化”。
(三)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
龍崗森林公園以生態、社會效益為主,必須強化森林資源的保護。現有森林資源包括林地資源以及林地上的動植物資源。結合龍崗的實際,一方面,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在生態林業、生態旅游、生態城鄉等項目建設中,要充分分析對龍崗森林資源、生物多樣性、生態效能、林業發展多方面的影響,提出保護和恢復森林資源與水土保持、防災減災以及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把龍崗建成名副其實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另一方面,要加大龍崗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力度,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健全森林管護網絡體系。
(四)加大投入,改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
森林生態文化是一種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文化,是山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采取靈活多樣的機制,加大森林生態旅游開發投入,招商引資投入龍崗園林的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生態文化旅游開發步伐。
經過近10年開發建設,龍崗森林公園得到省、市領導好評,為科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增磚添瓦,加速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通過龍崗游,帶動了城關鎮龍嶺、趙家河、麒麟等村農家樂的發展壯大,促進就業和產業結構調整,進而解放思想,接受更先進的科學、民主、文化知識,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樹立科學發展觀。
關鍵詞: 生態旅游;旅游規劃;發展歷史;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2-0106-020 引言
生態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顧問謝貝洛斯.拉斯碦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并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環境會議上被確認與采納,從此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盡管國內外對于生態旅游的概念有這不同的定義,但是總體來說可以總結為:旅游地受人類干擾破壞很小的地區,當地居民、旅游者、旅游經營者有很強的環境保護意識,并且旅游本身的發展可以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和發展,并且對旅游者和當地的社區起到環境教育作用。
對于生態旅游規劃與管理的思想方法的研究,則主要借鑒和參考的旅游規劃的一般程序和管理原則進行。目前,國內外旅游規劃的主要思想方法有:門檻分析法、社區法、可持續發展思想。
1 我國生態旅游規劃發展歷程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成立旅游事業的管理單位,同時出現了旅游城市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森林公園規劃等。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旅游業開始進入全面發展階段,“發展旅游,規劃先行”成為共識,旅游規劃出現區域規劃、產業規劃、區點規劃齊頭并進的新局面。
在理論研究方面,進入21世紀以來,更是全面的迅速發展。如劉忠偉等(2001)探討了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管理中的應用,并且從旅游供給方、需求方以及二者的綜合層次方面考慮;鐘林生(2004)系統闡述了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應用領域;楊尚(2008)以河南省淇縣金牛嶺森林公園為例,通過引入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安全格局理論,對景觀資源進行生態旅游阻力評價,構建生態旅游地分區規劃的新模式。
2 生態旅游規劃的特點
生態旅游規劃是為生態旅游服務的項目,所以在設計規劃之前,有必要搞清楚生態旅游的特點,以及與傳統的旅游規劃相比,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態旅游規劃代表了當前規劃的方向,是現代規劃思想的集中反映與體現,它既是對于傳統的旅游規劃方法的傳承與發揚,同時又與之存在有很大的區別。總體來說,有以下三個具體的特點。
2.1 協調性 為了保證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那么就需要從社會、經濟和生態三個方面的共同效益去考慮,使得他們之間有機結合,相輔相成。注重環境承載力、生態旅游業、生態環境保護、社區經濟的發展和生態旅游之間的平衡發展,實現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系統以及其附屬項目之間的協調發展。
2.2 自然性 在生態旅游規劃中,其自然的特性非常明顯。這是因為作為生態旅游目的地,游客在生態旅游活動中,強調的是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因此,大多數生態旅游區域都是相對原始,并且地方文化濃郁的地區,游客也比較愿意到那些受人類干擾較少的,野生自然保護區去旅游活動。
2.3 生態性 生態旅游強調對于旅游對象的保護,明確反映出保護自然的要求和責任。在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引用生態學規律,并且合理的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一般來說適合開展生態旅游的地區往往是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一些自然保護區紛紛對外開放,進而成為開展生態旅游的熱點。但因為生態旅游規劃的不完善,不少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都受到了破壞。國際上這樣的例子也不勝枚舉,如圣約翰島的珊瑚礁因大量潛水者的光臨而面臨解體;哥斯達黎加每年接待近50萬游客,使旅游業成為該國超過了咖啡和香蕉生產業的第一大產業,導致該國的森林正以每年的速度遭到破壞,成為世界上森林破壞率最高的國家;澳大利亞舉世矚目的大堡礁,也因為每年的游客游覽數量太多,植被和珊瑚礁都受到了破壞。
3 生態旅游規劃的核心步驟
3.1 確定目標和保護對象 旅游規劃的定位至關重要,首先研究清楚究竟這個區域以后將以什么核心項目為賣點。定位關系到整個規劃水平的高低,也是對整個生態旅游區域的合理配置的先前條件。
3.2 生態旅游資源的調查與評價 包括從定性和定量上去分析,旅游資源本身的情況。以及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優勢比較和機遇挑戰分析。生態旅游去本身資源的好壞,是完成好的規劃的基礎之一,如果本來的旅游自然環境資源就不盡如人意,那么無論如何再好的規劃也是出不來的。
3.3 生態旅游市場與產品的策劃的分析 生態旅游產品的策劃分析應該注意以下設計原則:
①可持續旅游發展理念下的生態保護原則。如果開發與生態保護產生矛盾,生態保護對開發有否決權。制定開發規劃時,將生態保護作為重要內容,開發的過程中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要及時調整開發計劃。對自然生態區要充分尊重生態規律,文化生態旅游區則要尊重當地文化特色,以此來實現真正的生態保護。
②生態效益為首原則。在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經濟目標的實現要以不損害生態效益為原則,短期經濟利益要服從生態效益。這樣,才能保證生態旅游長久的市場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