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寫家鄉特產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銀杏》,懂得要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觀察是不夠的,還得請教別人,查閱資料。
2.能在習作中介紹家鄉的一種特產,先寫它的外部特征,再寫出它的價值或用途等,題目自定。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例文中獲取寫作素材的方法。
難點:訓練學生把觀察到的、詢問到的、查閱到的資料整理成文。
教學準備
《網絡:使作文教學更加鮮活――狀物類作文》專題學習網站。
教學過程
(一)瀏覽網站,激發習作興趣,活躍氣氛
師:大家都比較熟悉銀杏,但你有沒有認真觀察過它有什么特點、思考過它有什么價值呢?大家肯定想再看一看,下面讓我們一起瀏覽專題學習網站。
在網絡教室里,學生進入作文專題學習網站,點擊導航欄中的“例文點導”,再打開網頁右邊“友情提示”中的“銀杏”,有關于銀杏的圖片、視頻、文字說明等資料。
師:剛才同學們上網瀏覽了有關銀杏的資料,請說說自己了解了哪些內容。
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有的學生說出了銀杏樹的樣子,有的學生講述著銀杏的特點,有的學生闡明了它的價值。
設計意圖:利用作文專題學習網,給學生圖文并茂的視覺感受,從而提高了寫作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專題網站打開了學生的思路,誘發了學生的寫作動機,學生自然會萌發寫作的欲望。
(二)整合網站資源,在線點撥方法
1.初讀例文,感知內容
學生輕聲讀例文,思考:這篇例文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學生討論交流。
2.再讀例文,討論寫法
學生自讀,思考:沈平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按照金老師的要求完成《銀杏》這篇習作的,學生討論交流。
3.讀寫遷移,運用寫法
師:你準備介紹家鄉的哪一種特產?
學生如果選寫家鄉特產方面的內容,可以點擊導航欄中“素材匯集”,打開“素材庫”中的“家鄉特產”,查到連云港的特產,有“過寒菜”、“古安梨”、“云霧茶”、“對蝦”、“豆丹”、“海帶”、“沙光魚”等詳細的文字介紹以及高清晰度的圖片。此外,還有“蘋果”一年四季的生長情況錄像,“云霧茶”暢銷國內外的實況剪輯等。這樣,學生在練習時就不會煞費苦心地去想內容了。如何來寫?教師在線點撥:在觀察的基礎上,介紹特產的外部特征,如形狀、顏色、大小、質地等,再詢問他人和查閱專題網資料,介紹該特產的營養價值、用途、食用方法或使用方法。通過詢問他人和查閱專題網站資料,介紹該特產在食用或使用時注意的問題。介紹特產時不要平均用力,要注意有詳有略,側重注意一兩個方面的內容,注意說法要有根據。學生如果感覺還有困難,則可以先欣賞佳作,由仿寫發展為創新,從而提升寫作能力。
4.學生起草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作文專題學習網站中的“素材庫”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寫作材料,解決作文中“米”的問題。同時,“在線點撥”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方法,培養學生自主作文的能力,使課堂處處流淌著靈動。
(三)互動交流,教師在線為學生排憂解難
作文專題學習網站在導航欄中設有“聊天室”、“專家門診”等。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入同一聊天室,通過輸入文字或剪輯相關圖片、視頻等資料,進行即時對話交流。無需說出真實姓名,不管成績優劣,進行真正平等的交流。這時,學生容易說真話,說實話。有些學生在寫作時查閱的資料很多,但是不會安排,教師或學生可以在線耐心地引導他注意自然段與自然段的過渡、各段的先后順序等,直到他會寫為止。
設計意圖:通過互動交流,教師為學生及時排憂解難,尤其是能幫后進生解開寫作“疙瘩”,使他們樂于寫作。
(四)在線評改,及時反饋,課堂鮮活精彩
傳統的作文評改常常是在學生完成習作后,交給教師批改,對習作做一個定性評價。學生只是看看評語和分數,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建議。久而久之,學生就只知“作”而不知“改”了。“改”的過程是完善“作”的過程,好的作文,往往是經過學生反復修改的。因此,作文教學要使學生不但會寫,而且會改。為此,作文專題學習網站在導航欄中設有“百家爭鳴”,可以把學生的作文(要經過學生自己同意)到網上,學生只要有想法與感受,點擊“學習論壇”就可以發表意見。如果別的學生看了“學習論壇”的內容,有相同的話題和想法,可以在這個話題下面進行回復。
如看完張同學寫的作文《蘋果家族》,有的學生回復說:“如果平鋪直敘地介紹蘋果的產地、歷史、種類等,容易淡而無味,小作者運用擬人手法,把蘋果寫活了,很生動。”有的學生回復說:“用旅游參觀形式把讀者帶入童話世界,這樣的構思真是獨具匠心!”也有學生回復說:“好是好,要是突出幾種蘋果詳細寫,是不是更好些?”全班學生都可以看到及時的回復意見,教師只需要在學生出現偏差處給予適當點撥,并及時表揚有價值的修改建議,告訴學生好的作文是修改出來的。
設計意圖:作文教學中通過高效率的反饋,改變傳統作文教學批改時間長、沒有平等性、缺少廣泛交流等弊端。學生成為修改作文的主人,參與程度高,形式方便快捷。高效率的反饋帶來的是作文教學的高效率,作文教學鮮活而精彩。
(五)在線發表,精品薈萃,分享成功的喜悅
教師把學生寫的優秀作文發表到作文專題學習網站上的“精品薈萃”欄目,讓大家共同學習。如倪同學平時作文寫得不好,對寫作興趣不高,但我發現他寫的日記不錯,就在網上發表了他寫的《過寒菜》,倪同學看到自己的作文發表了,高興極了,逢人便說自己發表文章了。從那以后,他對作文產生了興趣,且作文越寫越好。
設計意圖:作文專題學習網站學生的優秀作品,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也讓所有學生共同分享優秀的作文,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教學反思
1.構建作文專題學習網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并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信息共享。開放的資源庫對所有學生都是平等的。資料呈現有圖片、視頻、文字說明等形式,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多元性。學生根據需要查找瀏覽,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便會樂于寫作。
2.大家參與評改,及時反饋,精益求精。作文專題學習網站改變傳統作文教學“學生寫、教師改”的方式,把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對作文進行大面積的評議和修改。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系統監控學生的習作,發現問題可以把相關的內容在討論區,讓學生以回復的方式進行修改。這里沒有好生差生之別,大家都可以參與評改,提高了反饋效率和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作出恰當的引導總結,讓學生寫作能力有所提高。作文教學充滿活力,精彩迭出。
3.發表佳作,激發習作興趣。通過作文專題學習網站開展作文競賽活動,優秀作品,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精彩的作文會越來越多。
1. 構建生活化的學生作文模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覺得無內容可寫,因為在他們的腦子里沒有寫作的素材,沒有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處于生活的無意識向有意識的轉變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這種轉變的速度會加快——做一個生活中真正的有心人。“到生活中去,從生活中來”強調的是作文素材來源于生活。讓孩子在他那種率真而透明、質樸而天真的感覺中隨心所欲,任意揮灑,看到什么寫什么,聽到什么寫什么,想到什么寫什么。這既是最初的寫作方法、最原始的寫作手法、最真實的生活體現,更是“到生活中去,從實踐中來”的最高境界。
讓孩子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時刻伴隨我們左右,美就在我們身邊,引導學生去感受美,審視美,開啟他們的審美觀,激發表達美的欲望,觸動學生心中那一根躍動著的創作靈感,學生的作文才是真實的、有活力的、有生命力的。看到什么寫什么,聽到什么寫什么,想到什么寫什么。帶著這樣的理念,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體會生活,學生的作文才能寫出真人、真事、真情,這才是學生的作文——一個個鮮亮的生命!
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總結生活是一個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在農村,有廣闊的田野、起伏的山巒、涓涓的流水,這些都是我們寫作的素材,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研究它們的變化規律。家庭瑣事,親身體驗,學會技能。社會萬象,變化多端,總結經驗,學會生存。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感受美感,在體驗中感受成功,在社會中,學會做人。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的過程,不僅是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培養正確人生觀的過程,使學生的作文不僅有內容,更有靈魂。
2. 構建積淀式的學生閱讀模式。閱讀和寫作是兩種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能力。讀是知識的積累,是內在的吸收;寫是知識技能的運用,是外在的表達。讀文可以積累豐富、規范的書面語言;讀文可以了解篇章結構,學習布局謀篇。讀是寫的基礎,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引導學生多看課外書,讀好書,培養喜歡讀書的習慣,是提高學生詞句積累和寫法積累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上,教師可以選擇美文、美句讓學生欣賞,更可選擇學生習作中的美文、美句讓學生欣賞,以增加學生的積累,激發興趣,更能激勵學生注重閱讀積累。在幫助學生打開一個觀察生活、關注生活窗口的同時,引導學生嘗試在相當數量的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在強化練習的過程中以讀悟寫,以寫促讀,最終達到讀寫雙通。
3. 構建漸進式的寫作技巧積累模式。教材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文本,許多文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讀來讓學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文章既是學生學習的文本,也是學生模仿寫作的范文。從教材的文本入手,拓展教學的范圍,有利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拓展寫作思維,提升寫作能力,挖掘教材文本對學生寫作的指導和典范作用,是幫助學生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桂花雨》的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點撥思緒:(1)我們的家鄉有哪些特產?你最喜歡的是什么?(2)在你的記憶中,你最喜歡的特產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3)回過頭來,想想你為什么喜歡它們?(4)誰不喜歡把自己家鄉的特產寫成文章介紹給別人呢?這樣的作文引導,注重挖掘學生記憶深處的生活積淀,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怎樣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具體,說詳細,使即興的口頭作文顯得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然后再幫助學生對作文的主題進行提煉,使學生的作文變得有血有肉,從而把家鄉青青的茶園、翠綠的毛竹、清澈的小溪變成學生眼前優美的畫卷。
關鍵詞:農村學生;因地制宜;鄉村特色;積累素材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9-0092-01
習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很多學生害怕寫作,那么如何才能寫好作文呢?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寫作文,就是要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達出來。農村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接觸的是廣闊的農村天地,相對于生活在城市的學生而言,在習作素材上有著獨特的優勢。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農村,立足農村,就地取材,豐富寫作素材。
一、體察農村生活
(1)體驗傳統節日,寫鄉俗民風。農村人特別注重傳統節日,這些節日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教師要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體驗其中濃濃的鄉情、親情。清明,了解各地祭祀祖先的不同之處,聽長輩講講先輩的故事;端午節,與家長一起去河邊采粽葉,觀察粽葉,學學怎樣包粽子;中秋節,了解每一種祭品的含義,參與祭拜月亮的過程。過年時,農村的習俗則更多,如過年前必做的蒸饅頭,年后正月十三的“上燈”,以及之后的“落燈”。只要學生采集到材料,他們就樂于寫作。一學生在學裹粽子之后寫道:“只見奶奶先把三片粽葉依次輕貼在一起,用食指和中指夾住,輕輕一圈,就成了一個小漏斗,挖一勺米慢慢地倒進去,右手大拇指按按緊,然后把粽葉圍著小漏斗裹幾圈,再用一片粽葉還沒包完的粽葉里,繞著粽子把有口的地方緊緊包住,不讓米漏出來。最后,奶奶咬著粽繩的一頭,右手拿繩子另一頭,一扎,一個粽子就裹好了。”這段文字中“貼、夾、圈、倒、挖”等一連串動作描寫之所以既準確又生動,完全來源于真實的生活體驗。
(2)學習農技農藝,訴勞動甘苦。蘇教版國標本第八冊習作7要求:組織一次體驗活動,可以當一回盲人、聾啞人,也可以做一天老師,當一回家長,參加一次文體排練或社區活動……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時值農村收麥栽秧之季,教師開展了“當一小時農民”的實踐活動,安排學生利用周末跟家長或學習割麥、曬場、栽秧,或學習翻地、平土、點豆。學生通過身體力行,體驗勞動的甘苦,感受農民的勤勞,寫出來的作文自然有血有肉:“好不容易把半口袋麥拖上擔子,我全身骨架都軟了,張著嘴不停地喘氣,頭上的汗一個勁兒地滾。歇了好長時間,我才慢慢把扁擔的一頭放上肩,和媽媽抬起來向前走,可兩條腿怎么也不聽話,走起來像鴨子一樣左右搖擺……”農村有許多能工巧匠,還可以讓學生當一天“篾匠”,養一天蠶,等等。
(3)欣賞家鄉特產,抒愛鄉之情。土產特產,其本身包含著“獨特”之處,這顯然是作文表現“個性化”的極好材料。隨著“一村一品”工程的推進,農村出現了很多特色種植、養殖及小吃。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獼猴桃種植基地、訪家鄉葡萄園、品嘗“樊川小肚”等小吃,學生對家鄉的愛會不由自主地贊之于筆端。
(4)尋找農村變化,傾自豪之感。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是農村學生親身經歷的,是他們得天獨厚的寫作素材。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采訪了解家鄉的過去,并在課堂上讓他們說說家鄉的變化:有人從土灶說到煤球爐,又說到液化氣;有人從土路說到石子路,又說到水泥路、柏油路;有人從種麥栽秧說到“十里栽花算種田”,有了細致的觀察,習作自然言之有物。
二、觀察農村風景
農村學生生長在農村,最貼近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豐厚回報。他們眼中少不了藍天白云、村落炊煙、花草野果。農村的一年四季變化大,春天,帶學生去看睡了一冬的麥苗,看燕子怎樣搭窩筑巢;夏天,讓學生去樹林中捉知了,去小河邊釣魚;秋天,讓他們觀察霧起霧散,欣賞天空的藍、云朵的白、大地的黃;冬天,讓他們在雪地里奔跑,嘗一嘗雪的味道。學生在大自然中盡情體驗,真情則自然流露:“清晨,一層輕紗飄浮在村落之間,幾聲雞鳴犬吠將鄉村喚醒。太陽懶洋洋地爬上樹梢,散發出淡淡的光芒,薄霧也識趣地溜走了。鋪在農作物上的一層糖似的濃霜也漸漸融化了……”只要留心,多樣的鄉村風光可為學生的作文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三、積累農村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農村學生既應在書籍中欣賞優美詞句或精美片斷,也應該積累一些鮮活的農村話。比如農諺:“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也有形容人多事的“吃飽了撐的”,形容人很忙的“丟了翻耙拿掃帚”,稱會掙錢的人為“錢錐子”,稱“柳樹發芽”為“爆青”……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積累和運用農村語言,不僅可以使文章內容具體,語言也生動有趣。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作文教學中,農村教師要能夠因地制宜,引導學生關注農村、立足農村,讓學生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中,積累語言,豐富素材,切實提高農村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一、反彈琵琶,誘導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指采用與通常情況下普遍習慣的單向思維完全相反的思路,從對立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思維。這種思維方法,看似荒唐,實際上是一種突破常規、非常奇特而又絕妙的創新思維方法。為了激活創新意識,創新作文教學,我們可以啟發學生對已成定論的觀點和見解生疑質疑,在作文構思時站在對立面的角度去思索,反彈琵琶,正中求反,同中求異,異中求深,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提出與常規迥然有別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這樣,寫出來的文章自然能另辟蹊徑,立意深刻。
例如,《薛譚學謳》一文的意圖是很清楚的,就是要告訴大家“學無止境”“學習不能淺嘗輒止”“不能自滿自足”。但就這一則故事來看,又具有兩面性。我們不妨啟發學生“反其意而為之”。首先,薛譚跟老師學到了一些技藝,提出要告別老師,并沒有什么不對;其次,薛譚要求告別老師的理由值得探討;再次,“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這值得肯定嗎?難道薛譚這位徒弟終身沒有出山的日子嗎?這種逆向思維的激發,可以引導學生跨出“一般化”的樊籬,走出模式化思維的框子,寫出有新意的文章。
其實,反彈琵琶的手法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驚人手法,達到立意深刻的目的。巴爾扎克說得好:“藝術家的使命在于找出兩種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在于能從兩種最平常的事物的對比中引出令人驚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筆的奧妙:看似不合情理,實則相反相成,順理成章,是一種巧妙運思方法。當然,教師在啟發學生時,應強調在立意求新時不能脫離實際,毫無根據地懷疑一切,否定一切。
二、旁敲側擊,誘導側向思維
側向思維,是指在特定條件下,通過旁敲側擊、曲徑通幽的方法,從側面擴展思維,從新的角度探索被人們忽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其特點是不受定勢思維的影響,對一個問題從側面進行換角度思考,隨機應變地將思路轉移到別人不易想到、比較隱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現有的論證和觀點。著名美術家齊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畫人所不畫,不畫人所畫。”道出了他作畫出新的秘訣。畫畫如此,寫作亦然。立意構思上妙用側向思維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產生出奇制勝的效果。
有一次學生作文,是學生司空見慣的文題《可愛的家鄉》,很多學生思維呆板僵化,產生“套板反應”,都寫家鄉的山美、水美、人美,寫家鄉的土特產,寫家鄉的……當然寫這些東西未嘗不可,但寫多了,會覺得膩味,毫無新鮮感。唯有一位學生妙用側向思維,摒棄從眾心理,避開大道走小徑,寫家鄉人民毀掉神廟建文化樓,反映家鄉在精神文明方面的變化,體現了時代風貌,創意新奇,別開生面。引導學生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引導學生的思維避開眾人注目的正面,從一般人不注意的側面進行思考,尋找突破口,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縱橫馳騁,誘導發散思維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
運用聲像媒體,創設創好的習作情境,讓學生地愉快的情緒下寫作,能激發學生“愛寫”的興趣。如:指導學生寫狀物文《家鄉的特產》時,完成“范文引路《家鄉的銀杏》”一環節后對學生說:“為了明年的銀杏節有更多的人來品嘗家鄉的特產銀杏、觀賞銀杏,看看銀杏有哪些地方逗人喜愛,然后寫信向外地的親朋介紹,好嗎?”接著播放錄像,隨著歡快的樂曲聲,電視屏幕上呈現一片銀杏成熟的豐收景象。學生一下子被吸住了,個個目不轉睛地盯著懸掛在樹上的銀杏,堆滿筐的銀杏,剝開殼的銀杏,如臨其境,如聞其香,如嘗共味,情不自禁地小聲議論起來。當我要學生一兩句話談感受時,人人爭先恐后,一個學生說:“銀杏圓圓的,青青的真惹人喜愛!”另一個學生說:“每到銀杏成熟時,當你走進銀杏園,就能看到樹上一個個綠綠的銀杏沉甸甸地掛在樹枝上,一陣風吹來,銀杏搖搖擺擺,好像在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品嘗美味可口的佳果呢!”描述時,學生個個都仔細看,認真想,大膽說。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注意力集中。能抓裝事物的特點,“有話可說”“有話想說”,達到提高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率,這種功效,不但能使學生對寫作過程和寫作結果產生成功的心理體驗,而且會對作文產生“愛寫”的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會寫的能力
小學生作文感到最苦惱的是“沒啥可寫”,其次是“寫不清楚”,“寫不具體”。在幫助他們突破這些難點,必須根據其心理特點及“遷移規律”設計課堂教學結構,充分發揮媒體群的整體優勢。下面談談高年級作文的指導:
(一)例文引路
教學開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分析與教學目標有關的例文,邊用有強烈視覺效果的投影片將其重點片斷、寫作要點或寫作提綱顯示出來,以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讓學生從范文中找到相應的寫作方式(其中包括如何選材,解決“無米之炊”的問題)從作者寫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啟發,形成有效的認知結構,將例文中的寫作知識和寫作技巧直接遷移到作文中。例如:指導學生寫《春游____》,以《九寨溝》為范例,引導學生邊回憶、邊展示,在投影片上歸納出的“抓住事物特點,用‘總……分……總’結構,用對比、比喻等手法,及形容詞描述事物,抒發感情”的寫作方法。學生作文的思路即可開啟。在這里,例文是一個臺階幫助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投影媒體即等于給學生“一根拐仗”,幫助學生降低寫作難度,創造有利的心理條件,讓學生主動投入寫作活動之中。
(二)觀察指導
根據例文總結出的寫法,即寫作目標,逐步演播聲像媒體,顯示學生喜愛的直觀形象,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進行有效指導,使學生有意識地對準目標觀察,幫助學生解決無話可說可寫的難題;培養觀察能力,從而讓學生有序、細致的觀察引起積極、活躍的思維,積極活躍的思維帶動具體、生動的表達。
(三)作文評議
當學生通過觀察指導產生“會寫”的情感時,抓住契機,要求學生在事先預備好的投影膠片上進行片斷練習,即練習寫好文章的重點部分,“把話說具體”。評議作文時可以選擇上中下不同學生的典型文章,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師生在都能看到被評習作情況下按寫作目標對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共同分析評價。雖然被評議的作文只是極少數,但面及全部,教師示范批注、修改;全班集體評議、修改,學生自改、互改。既充分肯定成績,相互鼓勵,相互學習,友好競爭,鞏固提高;又相互指出缺點和修改的方法。學生看著被評的習作,隨著教師的點撥,受著伙伴的啟發,獲得眾多信息,及時從寫作規律上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及時予以修改,劣作變佳,佳作更佳。這樣,不僅能鞏固強化寫作知識的遷移,提高學生評議、修改的能力,使其寫作水平上升一步,又能增強自信心,增添習作興趣。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口語交際
課程標準指出:“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多媒體教學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的運用,把口語交際教學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學生積極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根據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借助多媒體精心創設聲像并茂的交際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說話訓練中去。例如在學習口語交際訓練課《我的家》時,我制作了一個《歡迎來我家》的課件。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觀看課件:活潑可愛的“小藍貓”向學生介紹了自己和家庭的情況,并提出希望和同學們交朋友。學生看到自己喜歡的動畫形象躍于眼前,都爭先恐后地要上臺來介紹自己。隨著課件中聯歡會場景的出現,全班性的活動展開了。同學們一個個上臺作自我介紹,有的同學還說了希望交一個什么樣的朋友。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自由交流,互相了解年齡、性格、愛好以及學習情況、家庭情況等,氣氛非常熱烈。可見在借助電教媒體創設的語言環境中,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說話”欲望,“要我說”變為“我要說”了。這節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