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標準農田工程特點

高標準農田工程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標準農田工程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標準農田工程特點

高標準農田工程特點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高標準農田;概念界定;內涵;外延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3-0212-03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HAO Zhe TIAN Ya-guang

(Liaoning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Liaoning 110013)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s the artificial measures of us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lving the land use problems whi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ches a certain stage.As the current hot topics and new things,som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were fuzzy and indistinct definition.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concept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and its construction were defined.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farmland;concept definition;connotation;extension

“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決定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戰略舉措,是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長久安全的物質基礎,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要求。

按照國務院批準頒布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1],2015年我國將建成2 666.67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進而2020年擬建成5 333.3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當前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以大規模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工作重點,增強土地資源對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并提出在資金分配和項目安排時重點向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傾斜[2]。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各級政府、國土資源部及國務院相關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首要任務[3]。

2012年6月20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 1033-2012)》[4],并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相關技術問題進行了闡述。但高標準農田作為新名詞新事物,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則還存在模糊、界定不清的問題。諸如:高標準農田的基本內涵是什么,高標準基本農田的要求,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標準等,這些問題均亟待作以深入探討和澄清。為此,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高標準農田基本概念進行界定和剖析,供相關設計與研究人員參考。

1 高標準農田概念的科學界定

對基本概念的嚴密定義是任何學科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標志之一。因此,有必要首先澄清有關高標準農田的最基本概念,給予其科學界定。

1.1 高標準農田

1.1.1 農用地、耕地和農田。

(1)農用地。農用地是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5],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可見,農用地的范圍大于耕地。

(2)耕地。耕地是種植農作物的土地,按照《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07)》[6],它包括水田、水澆地和旱地3個二級地類。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進入21世紀,人口不斷增多,耕地逐漸減少,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確保耕地的數量和質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糧農組織(FAO)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土地面積為18.29億hm2左右,人均耕地0.37 hm2;而我國現有耕地總面積為1.21億hm2,人均耕地0.08 hm2,只占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4。

(3)農田。目前,對于農田尚未給出準確的定義。就查閱資料來看,農田的定義可分為狹義和廣義2種。狹義的農田就是指耕地[7],中國古代有“已耕者為田”之說,因此農田應為經開墾耕種的土地;廣義的農田包括各類農耕生產用地,其范疇應介于耕地和農用地之間。農田分布受水分、溫度、土壤、地形等因素制約,尤以水分的影響最大,因此農田多分布在降水量比較充沛或水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年降水量低于250 mm地區農田較少。我國的農田大部分集中在東南部濕潤及半濕潤地區,即從大興安嶺起,經張家口、榆林、蘭州、昌都,自東北斜貫西南一線的東南部。這些地區受季風影響,雨量充沛,是我國主要農作區。隨著農業的發展,農田分布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農田可分為梯田、壩地、平壩田、沖田、圩田、條田、水田、水澆地、旱地和臺地等多種類型。

1.1.2 基本農田與一般農田。

(1)基本農田。是指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而確定的,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內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占用的耕地。這是從戰略高度出發必須確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稱之為“吃飯田”、“保命田”。基本農田是耕地的精華,是最高產優質的那一部分耕地。《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明確規定,基本農田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占用[8]。

(2)一般農田。是指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可以用作建設和其他用地,被確定為農業使用的耕地后備資源。主要類型包括:坡度大于25°但未列入生態退耕范圍的耕地、泄洪區內的耕地和其他劣質耕地等。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大約為1.2億hm2,基本農田約為1.13億hm2左右,其他逾666.67萬hm2為一般耕地;而我國糧食主產區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大約占其耕地的95%左右。

1.1.3 高標準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后達到標準的原有基本農田和新劃定的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除了與各省市地區的耕地質量等別情況有關外,還與其城市化進程等因素有關。鑒于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的高產性要求,高標準農田均屬于基本農田的范疇。

1.2 高標準農田建設

1.2.1 中低產田改造。我國耕地中有78.5%的中低產田,其中中產田面積占37.3%,低產田面積占41.2%。在我國傳統的土地建設項目中,針對不同土壤的障礙因素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改造中低產田比墾荒投入省、用工省、見效快,改造好了能長期見效益。改造中低產田的手段主要為增加養地作物,增施有機肥,并進行生態農業建設,提高土地生產能力。

1.2.2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的綜合整治,整治后田塊更加平整,灌排設施更加完善,路網林網更加科學便利,田塊集中連片程度提高,生產能力增強,耕地質量有所提高[9]。

土地整治歷經10余年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在目標上,已由單純的補充耕地向建設性保護耕地與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轉變,土地整治的目標更加多元化;在內容上,已包括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未利用地開發和土地復墾等內容;在內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數量為主向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并重轉變,區域綜合型特點更加鮮明;在外延上,已由分散的土地開發整理向集中連片的綜合整治轉變,逐步演變為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在手段上,已由以項目為載體向以項目、工程為載體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等政策的運用轉變[2]。

1.2.3 高標準農田建設。

(1)歷史沿革。20世紀80年代前,限制我國耕地土壤質量的主要問題是氮磷肥力不足,隨著多年來化肥投入量和作物產量的持續增長,土壤氮磷養分供應狀況已有較大改進,中低產田改造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但目前靠增加化肥投入量的產量增長已近極限,隨之產生的“低、費、污”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已逐步成為我國耕地土壤質量的新一輪核心問題。可見,為繼續提高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僅靠增加農用化學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是死路一條,只有提高耕地基礎地力、藏糧于土,才是建立我國未來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實現糧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選擇[2]。為解決這種現實困境與潛在隱憂,我國適時提出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提出原因。“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但是近年來的總趨勢是:建設用地的擴張一浪高過一浪,耕地、基本農田保護面臨嚴峻挑戰;地方政府過度追求經濟發展,盲目攀比,置資源環境問題于不顧;土地產權機制和土地收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導致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產權經濟機制缺失。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參與違法供地,引起部分行業和地區發展失控。另外,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建設用地也呈現“人減地增”的逆向發展趨勢,從而對耕地保護造成了一種“雙擠”局面。從國內外實踐來看,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緩解人地矛盾的最合理途徑就是大力推進高標準土地整治,從而增加建設用地的流量,緩解城市建設用地的壓力,支持城鎮化進程。因此國家適時提出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3)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屬于土地整治的一種。是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通過土地整理等方法,對農田進行土地平整和田間水利設施、田間道路、田間防護林等建設,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要求,使農田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如前所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建立在以往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的基礎上,為了應對當前建設用地過度擴張的嚴峻挑戰,提出的高標準土地整治工程。前期中低產田改造和傳統土地整治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有重要借鑒意義,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其升華和提升,是土地整治工程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新時期著力打造的亮點。

2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科學界定

隨著新時期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深入開展,需要給“高標準農田建設”界定合乎規律的內涵和外延,一是要求能客觀地反映新時期下高標準農田實踐,二是要求能準確地指出新時期下土地整治的發展方向。

2.1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涵

目前對“高標準農田”內涵的理解不一,不少實際建設內容僅顯露于表象,有的項目其實就是土地平整也被冠之以“高標準農田建設”,而實際土地質量根本未得到改觀。因此,高標準農田的科學內涵必須予以明確。現從以下5個方面界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涵。

2.1.1 動態發展過程與系統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應是與一定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相聯系的動態發展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現階段的高標準農田可以這樣理解:結合當地自然條件,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經過科學規劃所建設的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高產高效,并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優良農田。高標準農田是科學完備的農田基礎設施加先進的管理機制,綜合應用農業先進技術為依托的復雜系統工程[10]。

2.1.2 核心目標。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核心在于耕地地力提高和土壤綜合質量提升,有別于以往單純以增加耕地數量為目標的土地整理模式。目前我國耕地質量問題嚴重:一是土壤營養元素含量不均,全國有95%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鉀,14%的耕地磷鉀俱缺;二是土壤沙化、鹽堿化程度逐年加重,全國土壤沙化面積已達15 33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15%,鹽堿化耕地面積為763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8%;三是耕地退化加劇,干旱、半干旱地區有40%耕地嚴重退化。因此,提升耕地綜合質量,提高農用地等別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核心目標。

2.1.3 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要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集中連片,發揮規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完善田間基礎設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五是建立保護和補償機制,促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持續利用。

2.1.4 創新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動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特點在于高標準,為此必須始終堅持技術創新,保證其科技領先,這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動力。高標準農田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以創新為引領,不斷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造一流平臺。這種創新體現在多方面:以理念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彩色;以管理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質量;以技術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強效益;以主體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添活力;以考評的創新,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加保險。

2.1.5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農田水利、機耕道路、綠化防護、土壤監測等設施完善,使用效率高,適宜機械耕作,便于集約經營,可有效抗御旱澇災害,確保旱澇保收;二是農田土壤的肥力狀況符合農業高產穩產的要求,支持有機肥積造,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保證土質肥沃,避免土壤沙化、土地鹽堿化和耕地退化;三是具備節能高效特征,生產成本和灌溉水用量等明顯下降,不因提高復種指數而降低土地產出率,不因常年連續耕種而出現年度間的產量大幅波動;四是要能夠防御風、沙等各種自然災害和防止水土流失,實現田園風光秀美,與自然和諧;五是對農田廢棄物、排放物和土壤肥力狀況等實現跟蹤監測,監控治理效果,提高耕地及水資源使用效率。

2.2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的界定思想

科學的建設標準,是保證高標準農田質量、提高建設成效的關鍵。在制定標準過程中,應對不同類型區的高標準農田工程,深入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廣泛聽取意見,使“標準”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2.1 高標準農田界定標準的復雜性。從概念上講,全國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應該是高等級、集中連片的農田。但這種高等級究竟是幾等地,由于耕地質量等別區域間的不平衡,在保證一定面積的基礎上,各地區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等級也不完全相同,這導致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界定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耕地質量分等定級成果讓耕地有了全國統一、可比的標準。但國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是針對全國范圍制訂的,而各地區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統一用這個標準來建設高標準農田并不完全適合,必須針對各省的具體情況進行修訂和補充,以反映出我國耕地質量區域分布不均衡、決定因素復雜等特征。例如,目前優等地僅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等別最高的1~3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等7個省份,等別最低的13~15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等22個省區。在這種耕地質量國情下,很難一刀切出一個全國通用、對應某個等級的“高標準”。另外,由于我國自然條件南北、東西差異較大,區域、局部性的耕地資源匹配情況不同,導致耕地質量等級建設難度不同,也會影響各省劃分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結果。

2.2.2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界定的指導思想。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具有完善的排灌系統、肥沃的土壤條件、優良的生態環境、便捷的田間道路、適度的農田規模、較高的生產能力。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堅持科學布局、典型示范的原則,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界定原則,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協調發展。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主要體現在:經過土地整治后的高標準農田至少應比整治前至少提升1個質量等別(等別劃分據《TD/T1004-2003 農用地分等規程》)。一般來講,農田每提升1個等級,平均增產糧食1 500~2 250 kg/hm2,生產水平低的農田,增產潛力更大。另外,建成后的耕地質量等級應達到所在縣的較高等級,高標準農田的農產品產出率和效益率必須高與當地平均水平的40%~50%才屬合理。

可通過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成果等基礎數據,對高標準基本農田里的元素進行檢測和評定,查明建設區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權屬狀況、耕地質量等級和生態地球化學背景等。將“提高1個等級”作為可測定、可考核、可檢驗的平均標準提出來,體現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學精神。該界定標準雖具可操作性,但過于籠統,具體的質量等級界定應依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1033-2012)》,根據不同省、市、地區土壤特征、農用地類型等分別制定細則,并出臺相應的地方行業標準。

2.3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外延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的就是保證土地建設可持續發展,其外延寬泛,應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等層面上,論述高標準農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現從以下幾方面闡述高標準農田概念的科學外延。

2.3.1 高標準農田建設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高標準農田建設,無論在全球、地區,還是局部區域,形成的是由水利、土壤、作物、耕作、田間道路、農田林網以及小氣候等多種因素組成的有綜合功能的生態復合系統。該系統以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動力特性,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進和變化,充分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2.3.2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充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用高標準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高標準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高標準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高標準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高標準發展理念引領農業。建設高標準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2.3.3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多學科的系統工程。這需要強有力的政府行為來保證宏觀上的有效調控、微觀上的協調運作;并需要調動各部門積極性,集聚各方力量、形成建設合力。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有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很多,相應的科研和設計部門要全面理解國土、農業、水利、林業、環保等相關部門制定的行業內外相關標準;施工人員也必須不斷“充電”、更新知識,才能擔負起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開發任務;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充分尊重農民群眾意愿,積極促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讓項目建設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

2.3.4 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因地制宜開展有差別化的整治活動。我國首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出臺,從國家層面對各環節以及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耕作層厚度等諸多要素提出了量化要求。然而,正如“高標準”并非全國通用的絕對標準一樣,高標準農田建設應是一種統籌區域特征的差別化土地整治活動。比如,東北平原區應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積極推行規模化、機械化糧食生產基地建設;長江中下游平原區和華南丘陵平原區應注重改善基本農田生態;云貴高原區應將農田整治與陡坡退耕還林政策有效結合,加強坡耕地整治;黃土高原區應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風沙防治綜合治理,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可見,“高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說更是對農田建設過程的高要求,需要各地從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出發,探索實施符合當地特征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

2.3.5 高標準農田是需要切實加強后期管護,保證工程效益持續有效發揮作用的建設項目。以前的土地整治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輕管”的現象,項目實施后將土地和固定資產移交給項目區鄉鎮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員會等管護主體后,整個工程就基本結束了,之后少有問津,這無疑使發揮資金投放效益和工程效益大打折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必須要全面加強工程后期管護:嚴格界定不同工程的管護主體,做到責任明晰;明確工程產權歸屬,使受益人、所有人、管護人合一,充分調動群眾對于管護工作的積極性;重新審視當前管護經費全部由鄉鎮、村來承擔的局面,考慮將部分費用納入財政預算;及時跟蹤工程管護實效,加強工程管護監管。

3 結語

高標準農田是當前的熱點話題和新生事物,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為地方各級政府、國土資源部及國務院相關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首要任務,它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的必然選擇。本文針對高標準農田及其建設問題的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和深入剖析,供相關設計與研究人員參考。

4 參考文獻

[1] 地球雜志編輯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再建4億畝高標準農田[J].地球,2012(6):12-15.

[2] 劉新衛,李景瑜,趙崔莉.建設4億畝高標準農田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1-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33-201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4]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現狀分類[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32-2011,基本農田劃定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12-2000,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7] 江蘇省農業資源開發局.農業綜合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9(5):3-9.

[8] 鐘毅,陳超,蔣夙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幾點思考[J].國土資源刊,2012(6):86-87.

高標準農田工程特點范文第2篇

羅山縣位于信陽市東部,是河南省糧食主產區之一。該項目區是2011年羅山縣改造的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區,總投資1354萬元,其中財政投資1183萬元,群眾自投入171萬元,整修防滲渠道54公里,計劃配套各類建筑物823座,整修農用道路36公里。

在項目區,記者見到村民李某,他興奮地告訴記者:他家的水稻田都在項目區內,現在他種田可輕松了,天旱澆水不費力,澇了還能排水;修了水泥路,雨天田間道路不泥濘,糧食也方便向外運;項目區內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收割,高產高效,省時省力,他家的水稻如今一年比過去增收千余斤,現在最樂意的事就是在項目區轉悠,義務做起了項目區的管護工作。

羅山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余勝明告訴記者,羅山縣2009年被評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非常重視,專門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領導小組,把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縣十大重點工程,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高標準農田工程特點范文第3篇

發達國家的土地整治技術比較成熟,土地整治中所涉及到的技術主要包括生態工程技術、環境影響評估技術、信息技術、規劃技術、鄉村景觀保護與重建技術等。德國的土地工程始于13世紀,在土地整治技術方面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德國的巴伐利亞州現已普遍應用計算機數據處理技術,建立了土地整治信息系統(LE-GIS),將土地整治的各種數據、圖件和權屬狀況等資料儲存于該系統中。俄羅斯的土地工程技術可追溯到15世紀,1996年12月,在莫斯科通過成立“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土地關系與土地整理問題國際研究會”,提出了統一進行研究和判定土地利用與土地整理的理論與標準,研究景觀的、生態的土地整理設計理論和技術方法。澳大利亞的土地工程技術研究重點是因礦產資源開發引起的土地復墾問題,在土地復墾整治的計算機模擬方面取得了大量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重視土地生態系統重建研究。Caya等將模糊專家系統模型(FuzzyEx-pertSystem)應用于土地整治后的土地重新安排中,使土地權屬分配得到更多農戶滿意。使整治前后的所有地塊總價值相等,是成功的土地整治工程,因而必須要對地塊的價值進行評估,GIS技術在價值評估中有著很大的優越性。國外土地整治的上述技術已經比較科學、系統、規范,適應了土地整治實踐的要求。我國土地整治起步較晚,有關土地整治技術的研究甚少,土地整治實踐中非常缺乏技術支撐。我國急需從土地整治技術的工程化、標準化、信息化和系統化等方面構建土地綜合整治技術支撐體系,我國土地整治技術的核心是景觀設計與生態化整治技術。胡靜等為實現運用信息化手段對土地整治項目建設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和預警,對提高項目管理效率提供了技術支撐,對土地整治工程項目建設監測管理系統進行了研究與設計,從建設一體化監管信息平臺出發,構建了“中央—省級—縣(區)級”三級動態監測管理系統;王金滿等應用數字高程模型(DEM)原理,借助GIS軟件的統計功能,研究了山地丘陵區坡式梯田土地整治工程量測算方法和流程,并為測算土地整治量提供了方法借鑒;葉艷妹等設計了農地整治中急需解決的路溝渠生態化技術和灌排溝渠生態化設計技術。2008年“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立項了首個土地工程研究項目“土地整理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對“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技術、土地整理工程施工關鍵技術、土地整理質量與生態監測關鍵技術、土地整理實施信息化管理技術、東部基本農田優質精細型土地整理技術、中部糧食主產區增量經濟型土地整理技術以及西部生態脆弱區保質生態型土地整理技術”等進行了研究,這也充分說明土地工程技術研究適應了時展的需要和趨勢。

2不同類型土地整治工程技術

目前,土地綜合整治包括:

①對未利用地的開發利用,如根據需求和現狀將未利用地改良為農地或建設用地;

②對已利用地的綜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產值,如對農地的改良、配套,進行集約化利用,建設高標準農田;

③對現狀土地進行土地市場一級開發支持經濟建設,對污染、災毀及破損土地的整治利用等。筆者基于長期的實踐經驗,結合實際提出了以下不同類型土地整治工程技術。

2.1非農用地轉化為農用地工程

非農用地是指農業用地和暫時難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巖、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農村聚落,大、中、小城鎮,工礦區,交通運輸、名勝古跡、旅游、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等占用的土地。我國非農業用地約占國土中面積的22.9%。農業用地又稱農用地,指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養捕水面、農田水利設施用地(如水庫、閘壩、堤埝、排灌溝渠等),以及田間道路和其他一切農業生產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非農用地轉變為農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工程專項規劃的指導下,根據土地的適宜性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對田、水、路、林、村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整治,對土地資源重新配置,可以實現資源的積極整合、有效利用以及資源集中集約化發展,有效地改善土地生態環境,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非農用地轉化為農用地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是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動。在工程中應遵循因地制宜、系統性、整體性和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內容包括成土、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及水利配套、電力、林業、道路等內容。在土地開發工程中應兼顧國家惠農政策,結合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因地制宜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如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生態農業等。

2.2建設用地整備工程

建設用地,是指付出一定投資(土地開發建設費用)、通過工程手段為城鎮村及工礦等各項建設提供的土地。它是利用土地的承載能力或建筑空間,不以取得生物產品為主要目的的用地。據土地所用權特點,建設用地整備工程,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權委托企業,對一定范圍內的現狀土地(包括農用地、建設用地及未利用地)進行統一的征地、清表、整治、平整并進行適度市政配套設施建設,使之達到“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電和土地平整)、“五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通訊、通氣和土地平整)或“七通一平”(給水、排水、通電、通路、通訊、熱力、燃氣和土地平整),從而符合建設用地標準的過程。建設用地整備工程中的整治工程,主要指通過一定工程、生物或技術手段,使海域、沼澤或土質難以為建設用地所利用的土地達到建設用地的標準。例如,荷蘭、日本、中國香港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將原有的海域、湖區或河岸轉變為陸地作為建設用地,需要圍堰、基槽清淤、基坑填沙、填砂等工程;沼澤地區的地基承載力較低,當作為建設用地開發時,要注意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積水等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載力和改善環境衛生狀況。

2.3污損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損土地是指由人類活動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污染和損毀,使土地完全或部分失去原來的使用價值和建設功能,包括污染土地和損毀土地。對污損土地進行改良改造區別于其他廢棄地的改良改造,需要根據“因地制宜”原則,采取不同的技術措施去除污染物、恢復損毀土地,并通過污損土地利用評價,使其達到農用地或建設用地的使用標準。

2.3.1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污染土地是指人類活動或自然因素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環境質量惡化,對空氣、生物、水體或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使其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受到影響的土地。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是利用一定的技術措施,對污染土地進行改造使其恢復到未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按地點可分為原位改良改造技術和異位改良改造技術。原位改良改造技術即對未挖掘的土壤進行改良改造;異位改良改造技術指對挖掘后的土壤進行處理的過程。土地污染改良改造按操作原理主要分為物理改良改造技術、化學改良改造技術和生物改良改造技術[。污染土地的物理改良改造是指通過物理過程的調節或控制,改變土壤的物理性狀,使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將污染物與土壤分離或轉化為低毒或無毒物的改良改造過程。主要的物理改良改造技術有客土和換土技術、蒸汽浸提技術、玻璃化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電動力學技術、熱處理等。污染土地的化學改良改造技術是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學試劑,使其與土壤中的污染物發生化學反應,如氧化、還原、酸堿、中和、聚合、沉淀等反應,從而使污染物從土壤中分離、轉化、降解成無毒或低毒性物質。典型的化學改良改造技術有化學淋洗技術、氧化/還原技術、溶劑浸提技術、施入改良劑或抑制劑等。污染土地的生物改良改造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和發展起來的,主要是指依靠某些生物的活動和具有某些特的微生物,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清除或降解,使其轉化為無毒或低毒物質的過程。它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從而實現污染土壤改良改造的目的。狹義的生物改良改造僅指微生物改良改造,廣義的生物改良改造包括微生物改良改造和植物改良改造,有時也包括動物改良改造。

2.3.2損毀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損毀土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土地表土喪失或整個土地毀壞而造成土地第一生產力的喪失。損毀土地改良改造工程是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對損毀土地進行改良改造使其恢復成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包括生境建設和群落建設兩大內容。生境建設是對地貌的重塑和土壤改良培肥,其核心在于“造地”,為生物群落建造一個良好的生境。群落建設則包括植被重建和引入土壤微生物及動物,其核心內容是植被。對于凹型地貌的重塑,通常采用填充和客土的方式。對于凸型地貌重塑則采用土地平整、建梯田的方式。目前礦山開采造成的土地損毀較為嚴重,對于礦山損毀土地的地貌重塑一般采用“剝離—采礦—復墾”一體化工程技術,實現“邊開采,邊復墾”的良性循環。

2.4低標準用地提升工程

2.4.1低標準農業用地提升為高標準農業用地工程。高標準農業用地可定義為:一定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設施配套、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耕地,包括高標準基本農田和其他高標準農用地。低標準農業用地變為高標準農業用地工程是通過對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使項目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使其能達到或基本達到:水源覆蓋實現方田化,灌溉實現節水化,秸稈實現還田化,耕作實現機械化,施肥實現配方化,種子實現良種化,田間道路實現沙石化,農田林網實現網格化,田間種植實現規范化,農產品實現無公害化。

2.4.2低標準建設用地提升為高標準建設用地工程。高標準建設用地可概括為: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遵循現有土地利用規劃及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合理布局各業用地,調整優化用地結構,加強監管,通過科學技術增加對存量土地的各種投入,實現邊際投入等于邊際收入時土地使用價值最大化的利用狀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的需求,促使土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得到明顯提高。高標準建設用地建設最終是為實現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而土地集約利用的前提是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結構的優化完善。高標準城市建設要按照城市建設規劃,合理調整城市各業占地布局,嚴格控制大面積囤地現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標準農村建設可按照新農村建設標準,對原有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合理規劃布局,減少或消除農村大片閑置地,消除空心村,做好土地復墾工作。對舊工礦用地進行考證,對廢棄區進行生態修復,拆并不合理采礦區,做好原礦用地生態修復工作。

3未來土地整治工程技術的發展趨勢

21世紀土地整治工程技術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使規劃、設計、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信息、監測及標準規范等不同領域進行有效交叉和融合,通過系統集成與自主創新,使土地整治工程技術得到全面提升。未來的土地整治工程技術將以提高土地質量和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實現從注重數量向數量、質量、生態管護并重的方向轉變。具體發展方向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技術將向的綜合化和集成化發展;土地整治工程技術將全面和深入的應用信息化;利用計算機仿真和模擬土地整治生態變遷;土地整治多源異構數據整合與互操作技術等領域的技術開發和工程化研究;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向生態化、智能化、節水節地型和可視化發展;質量型和生態型土地整治技術將實現針對性、高效性和最優化;土地整治的景觀重塑和恢復工程技術;土地整治監測將從注重數量監測向數量、質量、生態和效益監測發展;土地整治的施工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利用。

3.1農田建設工程技術發展趨勢

傳統的土地整治因缺少先進的工程技術支撐,導致農田路溝渠使用壽命短,土地平整質量難以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態環境質量退化。再加上因不同地區、不同土地類型和不同利用方式對于諸如溝渠、道路設計強度、建設材料、成分配比、施工工藝、使用周期等要求均有明顯差異,對一些關鍵景觀斷裂點的修復也缺少精細化的工程技術支撐,這些均影響土地整治的可持續性和工程效益的發揮。因此,研發新的適應農田建設的規劃與設計技術,提出專門的精細化土地平整工程技術,應用激光技術進行土地精細平整作業,自主研發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新材料、新產品與施工工藝,增強高標準基本農田保育工程能力等領域將是未來農田建設工程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

3.2礦區土地復墾工程技術發展趨勢

發達國家把復墾工程作為礦區開采的一部分,十分重視礦區生態恢復、景觀重塑、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土地復墾、復墾工程與周邊景觀協調以及復墾土地的跟蹤監測與評價。因此,礦區復墾土壤的地表穩定與侵蝕控制技術、土壤結構破壞與污染的重構與修復技術、防治礦山生態災害技術、植被重建與生態恢復技術及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的集成技術等是未來礦區土地復墾工程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

3.3污染土地修復工程技術發展趨勢

發達國家污染土地修復工程主要采用實驗室研究—中試或現場試驗研究—大規模工程應用的基本模式,修復基質由單一的土壤修復過渡為土壤和地下水綜合治理,修復技術涵蓋了物理、化學及其生物修復類型。因此,研發綠色可持續單一修復工程技術、多種修復方法耦合聯用技術、研制專用修復設備和藥劑產品是污染土地修復未來發展的趨勢。

3.4土地整治工程技術標準發展趨勢

高標準農田工程特點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水利工程;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監測

中圖分類號:TV5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On the the Huangzhong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Lu Jingwei( Huangzhong County Water Authority , Xining, Qinghai 811600 )

Abstract:Through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the the Huangzhong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the six years under review , the the Huangzhong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characteristics , methods , content and results were introduced, and in respect of the Huangzhong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blems comments.

Key words: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oil erosion;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1、前言

湟中縣地處青海省東部,屬黃土高原-攏中青東丘陵區農業區,平均海拔2500m,氣溫垂直變化明顯,雨水時空分布不均勻,年日照時間長,紫外線輻射強烈,年均溫4.3℃,年降水量350~450mm,屬高原大陸性氣候。縣域內植被條件差,水土流失嚴重。

2、湟中縣水利工程建設現狀及其特點

2.1 水利工程建設發展情況。2008年以來,湟中縣水利工程的建設緊緊圍繞做好西寧市菜籃子、農村飲水安全及河道治理3個核心,實施了冬暖式日光節能溫室水利配套工程、上五莊、攔隆口、多巴三鎮農村飲水安全等事關湟中縣民生的建設工程。通過近年來的建設,為菜籃子工程用水提供了保障,也為西部地區解決不穩定人口做出了貢獻。

2.2 水利工程的特點。湟中縣水利工程除具有其他行業建設項目土石方開挖量大、對地表損毀嚴重、施工過程中水土流失劇烈等共同特點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①項目區多涉及水源保護,生態環境要求高。湟中縣地處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的類型為風蝕和水蝕交互作用。2009年開始實施的上五莊、攔隆口、多巴三鎮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事關十萬人的飲水質量和飲水安全,水源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要求較高。湟水河生態治理湟中段二期工程關乎江河水體質量。

②項目區作業空間狹窄,水土流失防治難度大。青海省水利工程施工具有特殊性,具備施工氣候條件的時間為每年的4月15日到11月17日,而青海省糧食作物種植時間為每年的4月-10月,兩者時間幾乎重合,在工程施工盡量少占用農田的前提下,使得水利工程的施工作業面呈較為狹窄的線狀,土方的挖填和臨時堆放空間較小,這就給水土流失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2011年實施的西納川灌區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2012年實施的小南川灌區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上百公里的渠道襯砌,施工作業面僅有3m寬,是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基礎開挖、臨時堆土、堆料區等作業空間受到極大的限制。

③施工工藝落后。西納川灌區、小南川灌區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均采用人工開挖土方,使施工作業面增大,臨時堆放空間壓縮,土方的夯填也均采用人工,夯填的強度及連續性無法得到保障,也為水土流失留下了隱患。

④工程凍脹破壞嚴重,項目區生態環境重復破壞。西納川灌區、小南川灌區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對渠道進行現澆混凝土襯砌,由于湟中縣的氣候環境是每年11月至來年3月氣溫在-20℃~10℃之間,而晝夜溫差大,極易造成混凝土的凍脹破壞,渠道破壞后的修復和重建將對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再次造成破壞,這種重復的破壞,將使生態環境進入惡性循環,甚至無法再恢復。

3、湟中縣水利工程建設中水土保持監測

3.1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監測開展情況。自2008年上五莊、攔隆口、多巴三鎮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以來,湟中縣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實施率為100%,湟中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站承擔了7項水利工程建設中的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協助建設單位落實了水土保持方案,促進了項目區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和及時恢復。水土保持監測項目概況表見表1.

表1 湟中縣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監測項目概況

3.2 湟中縣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特點。①與水源保護關系密切。在上五莊、攔隆口、多巴三鎮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云谷川水庫除險加固及湟水河生態治理湟中段二期等工程建設過程中,除進行常規水土保持監測內容外,對可能影響水質的工程基礎開挖、臨時堆土、施工圍堰的形式和拆除方式及可能產生的淤積進行必要、及時的監測,以確保不會因為施工對水源、庫區水質、庫容及河道水質產生不利影響。

②監測工作時效性強。冬暖式日光節能溫室水利配套工程、西納川灌區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及小南川灌區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等工程的水土保持監測中與建設單位保持密切聯系,時刻掌握施工土方進展情況,以較強的時效性確保每一次開挖、臨時堆放和運輸都在監測中。

③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大。上五莊、攔隆口、多巴三鎮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冬暖式日光節能溫室水利配套工程等工程是事關民生的基礎型工程,社會影響面廣,關注人群多,所以水土保持監測工作者應當以高度的專業敏感性應對施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水土流失問題,發現隱患及時給施工單位以良好的預防建議,將水土流失問題處置在萌芽階段,為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3.3 湟中縣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內容。湟中縣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內容除與其他類型的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類似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變化監測、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監測等內容[1]外對于實施導流施工的工程,還對圍堰的使用狀況及拆除情況進行重點監測。

3.4 湟中縣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監測方法。近年來,湟中縣水利工程多為改續建工程,監測方法一般采用地面監測、調查監測、場地監測等。對于擾動面積、棄渣量、地表植被和水土保持設施運行情況等項目監測采用調查法和實測法。常用儀器和設備有自計雨量器、攝像攝影機等[2]。對于上五莊、攔隆口、多巴三鎮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這類新建項目,還采用GPS定位儀,有效的提高了監測效率和質量。

3.5 取得的成果。在六年的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中,通過不斷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針對湟中縣水利工程建設的水土保持監測技術體系,鍛煉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監測技術隊伍,積累了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治理數據和經驗,為湟中縣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4、存在的問題

4.1 施工單位水土保持意識有待加強。在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中發現,業主水土保持意識較六年前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施工單位負責人大多不了解水土保持和水土保持監測,這反映出施工單位水土保持法律、法規普及還沒有真正的普及到相關行業中去。

4.2 灌草的水土保持和生態防護功能未引起重視。監測中發現,在一些無景觀特殊要求的野外河道護坡工程中,主體工程的設計中列入大量喬木,單單喬木的苗木費、養護費就是一筆可觀的支出,喬木還存在后期管理費用高、單一樹種病蟲害多的問題,而魏振鐸[3]研究表明:青海省的大部分地方已不適于生長喬木 ,灌草是保持青海生態穩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利用灌草特別是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天然灌草的生態防護作用應當引起決策層和主體設計單位的重視。

4.3 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后的水土保持監測存在盲區。一些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防護措施雖然在工程完工后的恢復期表現出良好的景觀和防護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草種退化和養護管理水平下降,出現嚴重的土壤流失問題。而從時間上講,這部分工程的水土保持監測,已屬于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的時間范疇,也容易被常規水土保持監測所忽略,是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盲區[4]。

4.4 生態護坡的技術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在監測發現,很多護坡措施冠以“生態護坡”的名號,實則并沒有發揮生態護坡的功能,有的甚至還存在著極其嚴重的土壤流失問題,流失的土壤會淤塞河道和排水系統,降低河道和排水系統的使用年限。這主要由于對“生態坡”的概念缺乏客觀、科學的評價、“生態護坡”的判定標準不夠完善造成的。

5、建議

5.1 加強施工單位水土保持專業知識的普及,實行施工單位水土保持執業上崗制度。在進一步加強施工單位水土保持宣傳力度的同時,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協同建設施工資質管理部門開展水土保持專項技術執業資格培訓,施工企業招標書中技術負責人要有水土保持執業上崗技術人員。

5.2重視天然灌草的防護作用。在一些景觀要求不高的野外護坡設計中重視天然灌草的防護功能,不要一味的用人工灌草進行綠化和生態恢復,要進行天然灌草生態恢復論證,盡可能利用天然灌草的適應性進行植被恢復,實行灌、草綜合措施護坡,可以節約大量的社會財富。

5.3 消滅監測盲區,實施“延伸監測”。一些存在水土保持潛在危害的工程項目在其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合格后,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基本結束,而后期管護工作的“缺位”就可能帶來土壤流失,淤積河道、排水系統等嚴重的環境問題。所以,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進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監督和監測制度,改變“工程完工,監測就基本結束”的現狀,對一些可能存在水土保持的開發建設項目開展“延伸監測”或納入常規水土保持監測中去,這一問題存在已久,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4]。

5.4 完善“生態護坡”評價技術體系和技術標準。針對一些所謂“生態護坡”技術存在的水土流失的“生態護坡不生態”的現狀,應當完善常用生態護坡措施的評價體系,制定相應的生態護坡技術標準,明確“什么樣的護坡措施才滿足生態護坡的要求”減少和杜絕“生態護坡不生態”的現象發生。

參考文獻:

[1]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 [S].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2]劉震主編.水土保持監測技術[M].中國大地出版社,2003,7(7):260.

[3]魏振鐸. 試論恢復與發展灌木林在青海生態建設中的地位[J].青海環境,2003(3).

高標準農田工程特點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農田水利;安徽;江蘇;建設內容;編制報告

中國分類號:S27文獻標志碼:A

引言

安徽省地處華東腹地,總人口6500多萬人,其中鄉村人口占78%,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作者簡介:尚守榮(1986-),女,本科生,主要從事水利工程設計。E-mail: ]】,但該地區的農業基礎建設薄弱,導致了農業發展緩慢。因此安徽地區對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等具有強烈的要求。近幾年來,在國家十分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情況下,安徽省相關部門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來改善、增加農田基礎設施,提高灌溉保證率,其中主要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為主、加之一定量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以及部分地區的小型水利重點縣建設。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為主,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2】主要是通過修建小型水利建筑物對農業水資源進行攔蓄、調控、分配和使用,擴大土地利用,提高灌溉保證率,以達到農業高產穩產的目的,進而增加農民收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對土地的利用要求低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同時在生態保護方面做的也沒有高標準農田項目好,但符合安徽地區農業基礎建設十分薄弱,灌溉保證率低下,不可能直接到達高標準農田的高產、穩產目標的現狀。安徽省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仍在起步階段,而江蘇地區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仍領先于其他地區農田建設。

本文將就安徽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進行分析,并與江蘇地區的相應項目進行比較,找出安徽與江蘇地區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的差別,并以江蘇地區農田水利建設為榜樣,對安徽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進行優化和改善,提出更適合安徽的、考慮全面的、效果明顯的農田水利建設。

1、建設內容優化

安徽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中的建筑物主要包括機井、灌溉站、排澇站、防滲渠道、機耕橋、涵閘等,同時也包括一定量的河道疏浚工程。這些工程項目與江蘇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基本一致,所不同的在于江蘇地區地下水位相對較高,較少的用到機井取水。

考慮安徽省本身的經濟條件,應盡可能的實現投入與產出最大化,得到相對較大的經濟效益費用比,這方面可以借鑒江蘇地區的工程建設。

以建設內容中的泵站工程為例,農田水利中的泵站主要包括灌溉泵站以及排澇泵站。江蘇地區的農田建設很多考慮到泵站工程上下游水位相差不大的實際情況,將灌溉、排澇功能設置于一個泵站,根據實際工程情況建造灌排結合的泵站,可以通過加入閘門控制實現泵站自引、自排、抽排等多種功能,將泵站的形式多樣化。建造一個泵站的成本必然小于建造兩個泵站的成本,更利于節省資金,若將該節約成本建設更多的工程項目就可以取得更多的效益,同時更利于后期的工程管理。

安徽部分地區的地勢、水位與江蘇相近,可以有針對性的建設多功能泵站。該形式的農田水利項目也應實現農業生態化的要求,在資金投入允許的條件下,加大林網的布置,一方面改良土壤,另一方面涵蓄水源。同時應在相關科研單位的幫助下通過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的方法增加收入。

2、報告編制過程改進

編制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報告是實現基礎建設的重要環節,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報告以及施工方案報告等。編制報告是對擬建的項目進行分析,對項目合理性探討的一個過程,是專家評審過程中主要審查點,同時還是項目實施的重要依據,安徽省在編制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案時在下面幾個方面也值得改進:

(1)資金投入

安徽省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案通常包括多中形式,農田灌排工程、土地整治工程以及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各個不同形式項目的中央財政投資、地方財政投資以及農民自籌資金比例是不同的,編制該報告時應注意將各形式工程的投資比例、投資數額清楚的體現出來,為項目實施的資金落實提供依據,也為資金的到位給以保證。

(2)水資源供需分析

在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水資源的供需分析是重要的環節,增加農業基礎建設的直接目標就在于增加灌溉保證率。安徽地區編制建設報告中并未對該問題細致深入的研究。江蘇省在該問題上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編制報告時應加入相應的水資源供需分析內容。

根據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水資源平衡分析資料選取所在灌區的水文資料,從而推求項目區水資源的平衡。區域水資源供需分析采用長系列法與代表年法相結合的方法,并根據不同保證率的供用水量選取代表年型。區域水資源供需分析采用長系列法與代表年法相結合的方法,并根據不同保證率的供用水量選取不同保證率的代表年型。計算項目區的可用水資源量——降水量、凈流量、過境引水量以及地下水資源量等,水資源需求量——農業灌溉用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其他用水等。

設計中增加了引水涵洞工程、溝渠疏浚以及防滲渠道都會改變灌溉水利用系數,應對項目區設計水平年水資源進行供需分析,進而更好的優化擬建小型建筑物的類型及數量,使其在滿足要求的灌溉保證率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建筑物的數量,避免浪費,同時可以用減少的資金投入其他利于農民增收的方向。

(3)單項工程設計說明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案中基本上都會包括泵站、機耕橋等重要結構建筑物,雖然這些建筑物都比較小,但該類型建筑物的結構安全很重要,尤其是對于農田水利項目來說,若發生事故,造成的損失對于農民來說也是很大的。

編寫報告內容時應當更加注重泵站、機耕橋的安全性態,對于泵站工程來說,設計者應當根據需要達到的改善灌溉面積、排澇流量、灌溉流量以及工程實際等因素共同考慮泵站的型號,并計算泵站的防滲穩定以及抗滑穩定。機耕橋的建設也應注重結構的安全性的驗算,避免機耕橋坍塌,盡量增大機耕橋使用壽命。

當然安徽省在編制報告過程中會插入圖片給以說明,這是江蘇地區大多數報告不具備的優點,應當繼續發揚。

(4)投資估算

投資估算是編制報告的重要部分,對項目的估算可以更好的控制投資。江蘇地區的投資估算采用省相關主管部門與企業合作研發的估算軟件,更利于計算項目投資,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后期的管理;同時江蘇地區農田水利編制報告中投資估算部分闡述的更詳細。投資估算的編制依據很明確,編制過程中采用的定額、主要材料單價、主要設備單價、費用及相關費率、系數的說明都很清晰。一方面方便編寫者檢查錯誤、項目評審時方便評審專家的閱讀,同時也為招投標階段提供一定的依據。安徽地區投資估算編制主要依靠電子表格來實現,同時編制過程中的依據敘述并不充分,往往忽略了依據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來說,應向江蘇地區農田水利項目報告編制學習。

在資源滿足的條件下,與企業的聯合,選取合理的定額,開發適于安徽省的估算軟件。其可以促進安徽省農田水利項目的相關投資估算規范化,大大提高投資估算編制效率。設計人員在編制農田水利項目報告時應當將投資估算依據充分說明,重視估算依據的重要性,將各建筑物的投資匯總,利于閱讀以及審查。

(5)效益分析

農田水利項目的主要目的在于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項目建成后,能有效地改善項目區的排灌等各類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單位經濟效益,據初步估算預計,通過該項目實施,項目建成后,能有效地改善項目區的排灌等各類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單位經濟效益。

效益分析主要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其中最主要的是經濟效益分析。安徽地區編制的農田水利報告中簡單的采用每畝增加一定數額確定,而實際影響其經濟效益的因素包括很多,例如每畝增產、成本節約、市場價格等一系列因素。應借鑒江蘇地區的做法,對一系列影響增收的因素進行分析,將經濟效益分析細化,得到令人信服的分析報告。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編制過程不僅依靠設計人員的經驗技術、同時與基層水利工程人員的素質有關【3】。設計人員對當地的水利現在不可能充分了解,對于建設內容仍然需要基層水利工作人員的建議,因而加強基層水利工作人員的素質很有必要,應該高度重視基層水利人員的培訓。

結論

安徽地區的農田水利建設仍然有較大的進步空間,應當堅持以安徽地區自身特點為基礎,借鑒江蘇地區農田水利建設經驗,在建設內容的確定以及農田水利報告的編制過程中有所改善,更好的實現農田水利的最終目的,促進農村水利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肖. 安徽農田水利建設發展與科技支撐 [J]. 江淮水利科技,201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昌县| 武冈市| 石河子市| 平定县| 开鲁县| 宾阳县| 沈丘县| 山东省| 卓资县| 友谊县| 四川省| 鸡东县| 乌拉特前旗| 油尖旺区| 维西| 宣城市| 德庆县| 错那县| 皮山县| 壶关县| 临泉县| 鱼台县| 宁强县| 滦平县| 太原市| 朝阳市| 磐安县| 南漳县| 仙桃市| 射洪县| 澄迈县| 佛山市| 揭东县| 综艺| 河间市| 青海省| 甘泉县| 张掖市| 格尔木市| 东兰县| 淮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