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學常識匯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高職高專 文秘專業 傳統文化教學 調查報告
一、案例背景
在高職高專文秘專業實施傳統文化教學,既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又有助于提高學生
的專業素養,為學生的短期就業和整個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證。這一點雖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傳統文化教學“邊緣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么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持何種態度?高職院校的傳統文化教學究竟是何種狀況?
為解決以上問題,也是為高職院校文秘專業傳統文化教學改革探究新的方法和思路,“高職高專文秘專業傳統文化教學研究”課題組成員按照課題的分工和計劃,經過反復討論和分析,編寫了“高職高專文秘專業傳統文化教學現狀調查問卷”,并在包括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在內的鄭州市的四所高職院校的文秘專業學生中展開調查。此次調查共發出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47份,回收率82%。問卷主要從“教”與“學”兩個維度展開,重點在“學”的維度。“教”的維度主要包括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情況、師資力量及教師授課狀況等;“學”的維度主要包括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狀況、重視程度、興趣點以及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等。
二、調研分析
通過對247份有效問卷的科學分析和考量,課題組在認真匯總、研究和討論的基礎上,較為全面地了解了高職高專文秘專業傳統文化教學現狀,并作出以下分析:
(一)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設置及授課情況
隨著“國學熱”的再度興起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全面要求,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都能意識到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對于文秘專業的學生。在調查的四所高職院校中,所有學校的文秘專業都有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比例達到100%。在課程的定位上,能夠涉及傳統文化知識的《大學語文》《古代文學》等被列為專業必修課,而類似于《傳統文化概論》《民俗文化》等同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課程則被設置為選修課。關于授課情況,38%的學生認為授課質量非常高,學生非常滿意;51%的學生認為授課質量良好,基本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只有10%的學生認為授課質量不高,致使學生無法對學習產生興趣。
(二)學生對傳統文化課程認可度調查
對于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意義,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能夠傳承文化(91%),拓寬知識面(88%),修身養心(85%),對自己將來就業有所幫助(53%),沒有人認為學習傳統文化毫無意義。對于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51%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46%的學生認為可以開設,1.6%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可以自學,沒有人認為不需要學習。
由此看到,對高職文秘專業學生而言,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主要意義在于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而在有助于專業素質提升和就業這一點上,很多學生還沒有意識到。另外一點值得欣慰的是,幾乎所有學生都認為文秘專業需要開設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而認為非常有必要的也占到了一半以上。這就堅定了我們在文秘專業實施傳統文化教學的信心和決心。但是,對文秘專業學生而言,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提升人文素質的層面,還要擴大到專業素質的培養的層面,我們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一是因為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知識確實有助于學生提高專業素養,如職業道德、禮儀知識、人際溝通、公文寫作、檔案管理等;二是只有將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同專業能力的提升相結合才能引起學生更多的重視。
(三)高職文秘專業傳統文化教學“邊緣化”原因調查
傳統文化教學在高職文秘專業被“邊緣化”,這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何在?我們通過此次調查也找出了部分原因。67%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知識涉及面廣,內容龐雜、零碎,沒有完整的體系,學習起來難度較大;36%學生認為傳統文化知識已經跟不上時展,沒有必要學習;55%的學生認為學習傳統文化不能帶來實際利益,對專業課學習幫助不大,不愿意學習;42%學生認為課業任務較大,沒有時間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傳統文化教學“邊緣化”的原因可從兩方面探討:
從傳統文化自身而言,其一,傳統文化本身博大精深,內容龐雜,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和恰當的切入點,學生學習起來確實會感覺無從下手;其二,在先后經歷了“五四”運動和“”兩個傳統文化的斷層期后,中國的傳統文化對現代國人來說確實有些陌生,再加上當今社會的價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沒有正確的認識,認為傳統文化已經過時,跟不上時展的潮流,這是傳統文化教學“邊緣化”的主要原因。
從學習者角度而言,高職高專教育“一切以就業為指向”的思路直接導致學生將學習重點放在專業課學習當中,再加上傳統文化知識確實不能為學生短期就業帶來實際利益,所以,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和無限的專業知識、技能的矛盾中,傳統文化知識被學生置于“邊緣地帶”。
(四)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途徑調查
在“國學熱”漸趨漸濃的大背景下,在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信息獲取途徑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的途徑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學校學習(40%),其次是其他書刊(23%),接下來是電視、網絡和報紙等媒體(19%),還有少部分學生了解的傳統文化知識來自于家庭的教育和影響(18%)。
可見,學校仍然是普及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陣地,教師和課堂的作用仍占據統治地位。其次是社會因素,整個社會宣傳和倡導的走向會影響到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普及;最后是家庭因素。整個家庭的文明程度,對文化的重視和關注程度以及長輩對傳統文化的熟悉程度都會對傳統文化深入大學生內心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要想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并產生積極的學習意愿,就要實現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三結合。當然,這三者當中,學校教育還是重點,高職院校要意識到這一點,真正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斷充實師資力量,積極探尋傳統文化教學的新方法、新途徑,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中起到中堅作用。
(五)高職文秘專業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知識狀況調查
此次調查中也涉及到了一部分傳統文化掌握程度的題目,但從調查結果來看,情況不容樂觀。
關于古代的修身養德的名言警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等,僅有72%的同學完全回答正確,43%的同學大致知道其含義所在,21%的同學能精確指出其來源和意義;
關于古代的文學經典,如《四書》《五經》《十三經》《二十四史》等,有61%的學生知道有這些名稱,能全部列出書名的不足2%,答出一半的不足8%。沒有一人看完四大名著,只有57%的學生全部看完由四大名著改編而成的電視劇。
有82%的學生都學習過書法,但真正堅持下來的不足8%;對于書畫之類的傳統文化藝術常識,學生也知之甚少。如中國古代三大行書名作,能夠完整回答作者和年代的只有17%,對于三大行書的內容,能夠說出大概的只有9%,能夠流暢說出幾種書體演變順序的只有33%,而這些書體的特點只有不到5%的學生能夠粗略回答出來。
文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對于唐詩宋詞中的名句,學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來其作者和含義,正確率在75%;文學史上的名人,基本上都能說出其生活年代、代表作品和經典名句,正確率在68%。這都是學生多年反復學習文學知識的結果。
總體來說,高職文秘專業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與我們所預期的相差較遠。作為文秘專業的學生,在經過近十年的母語學習后,對祖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才達到如此程度,確實有些令人驚訝。這種狀況,無論是就傳統文化自身的傳承和發展而言,還是就學生人文素質以及專業素質的提升而言,都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對調查結果的思考我們也從“教”和“學”兩個維度展開。
(一)在“教”的維度,“重視”二字應放在首位。從調查結果來看,這四所學校都設置有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但都是選修課,并且有的是針對全校學生而非僅僅是文秘專業學生。所以,單從“重視”這一點上,學校就做得不夠。學生學習知識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學校、教師去引導,如果學校不能給傳統文化課程相應的重視,那么,很少會有學生也會認真對待這些課程,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改革”亟待實施。傳統文化教學的改革,包括了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等,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教師要根據高職文秘專業學生的實際,不可過分求高求深,力求做到深入淺出,將正確的學習理念傳達給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薄弱點、關鍵點所在,采取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方法,不僅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和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