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型景觀設計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景觀設計的起源
“景觀設計”一詞舶來與西方,景觀最早的概念是作為城市景象的概括,“景觀設計”的詞語來源于描述耶路撒冷皇城的壯麗景色,隨后“景觀”的概念發生延伸,概念從城市擴展到鄉村,隨著城市資本主義的興起,土地開始由生存價值向使用價值轉化,城市化的景觀理念開始向鄉村擴展,鄉村成為城市的附屬,景觀自此成為一體的系統。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城市環境開始惡化,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民眾的審美意識,開始由欣賞城市轉向愛戀田園。此時,景觀設計學應運而生。
2 景觀設計在中國的發展
在西方經歷了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和正在討論的新現代主義思潮的席卷后,對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包括包含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景觀設計思潮變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西方景觀設計觀念流派繁雜,風格派,解構主義,結構主義與現代主義平行存續,奠定了現代建筑藝術多種風格發展的現實脈絡。
工業革命以后,功能主義和機器美學席卷了建筑設計領域,成為了建筑設計新潮流。中國由于歷史原因,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期才開始大規模的城市現代化建設,而當古典風格被歐洲廢棄,啟用現代主義代替以后,古典主義卻以更加奢華的形式出現在中國。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跨越了技術與科學的層面,綜合考慮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定位,后現代主義思潮終于在近年影響中國,后現代主義思潮與新后現代主義思潮突出了景觀設計的優勢,當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90年代被提出以后,中國的設計思潮終于由純粹的設計思潮轉向實踐。
3 景觀設計在中國遇到的問題。
1)侵略式的城市化擴張,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城市化進程的自然發展規律,由于在城市化擴展的進程中積累單薄,不少城市在擴張的過程中并沒有縝密的規劃和相關的景觀設計,于是留下了劇烈的后遺癥;2)在城市的規劃建設中很多基層政府并不深入思考自主進行景觀設計的意義,中小型城市盲目跟風大城市,“城市大克隆”導致不少城市雷同;3)在國外景觀設計理念統統涌入中國以后,紛繁復雜的設計理念,風格流派充斥著中國的設計消費市場,如何在紛繁的理念里尋求到自己的景觀設計理念,是每個中國的景觀設計師要對應的問題;4)城市缺乏因地制宜的設計規劃,盲目追求城市規模,高估輻射能力。
就以上海為例,在浦東新區建設發展抵達一定規模之后,又集中推出了康橋,航頭,新場,宣橋,惠南五個鎮作為衛星城作為新的城市綜合體,城市綜合體的興起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便利,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改變文化和娛樂方式,成為城市的新名片。但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城市綜合體在建設初期并沒有對本地市場進行分析和調研,照搬其他城市成功案例,最終導致招商待滯,運輸困難。極大的浪費了社會資源。
景觀設計在中國遭到“壯志難酬”尷尬局面。不少城市在建設時往往只追求見縫插針式的高樓建設,套用既有建筑方案,盡可能大的壓縮建筑成本,造成了城市“千人一面”的尷尬局面。希冀傳承中國絢麗繁復的建筑樣式,就有必要在觀念上摒棄現代科學與技術的影響,讓建筑重回建筑本身,需要推行以下措施。1)要在追求現代化進程的同時兼具當地客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提高作為景觀設計的融合性;2)大型城市在作出城鎮規劃的同時,要兼顧輻射到的中小型城市,拓展中小型城市的建設空間與景觀設計思路,避免中小型城市盲目跟風;3)在國外景觀設計理念以傾銷式的方式涌入中國后,主管城鎮規劃的機構要保持清醒的認知,以促進中國城市形成自己的景觀表現風格;4)城市要因地制宜的規劃,切忌盲目追求GDP增長。
在規避城市發展規劃常見問題的同時,只有積極的發展中國的景觀建筑規劃的綜合性適應能力,才能為“創造屬于自己韻味”的城市提供發展的道路。1)注重景觀與當地文化的融合性。皇城的恢弘大氣自然要區別于江南水鄉的靈秀輕盈,西北重鎮的豪放闊廣也一定區別于巴蜀平原的精致瀲滟,在進行城市化進程建設同時,要柔和當地民眾的生活方式與居民文化特色,順應北京城墻的雄偉壯麗,江浙溫婉的浪漫閑適,只有貼近當地居民生存生活方式的建筑綜合規劃,才能維持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景觀建筑設計;2)要注重景觀與當地氣候的融合性。中國的氣候類型總共劃分為五種,分別為: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山高原氣候。在進行市政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因考慮當地的自然氣候給建筑物帶來的影響,例如:中東地區風沙強勁,住宅多沒有窗戶,美國廣闊的密西西比平原,居民不光擁有自己的住宅,還可以擁有廣闊的草坪。3)要注重景觀與地理條件的融合性。在人類社會發展到的今天,自然界依舊有人類不可抗拒的災難與地理變化存在,除了不可預知的自然災難與地理變化,日常生活中的地質原因,也是景觀設計中需要融合的重要議題。例如:在地震高發的日本,居民的住宅多使用木質結構,水城威尼斯因多以水道代替馬路,就制定出一系列行船準則。
4 結論
在研究建筑景觀與建筑融合的過程中,除了要兼顧一個地區的文化形態,地域特點,氣候與地質特點的融合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在城市規劃中最獨特的創造力,人文底蘊是一個城市發展景觀建筑設計的基礎,而創造力是發展景觀建筑設計的靈魂。
該住區環境設計以“出水芙蓉”為設計理念,將雨水景觀設施與“芙蓉花園小區”景觀設計交融,在景觀的功能性與裝飾性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景觀承擔其責任,成為一種新型的小區景觀設計,較為典型地運用了古典園林設計手法且有所突破。
設計中運用大量的生態技術(譬如LID)來完善方案,并且結合社區這個城市中的最基本單元,努力尋找解決城市洪澇問題的方法。小區入口橋采用實木鋪設,體現了古色古香的古典園林韻味。入口橋兩端均設計有跌水景觀,正應古色古香的“小橋流水人家”;橋的前方設計有一面類似古典民居影壁的入口景觀墻,給人既古典,又現代化的感覺。循小區主道路依次設置小陡坡、雨水種植溝、大型雨水花園、公共藝術品、休憩廣場、涼亭、中央水景、小型雨水花園、魚水走道,這種將古典園林小品與現代景觀設計相結合的手法,讓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在現代設計中依舊保持生命力,并且發揮著獨特的生態作用。
小區的周圍分別設計有雨水滲透池、兒童活動區、游樂區、木棧道、行人商業街道、雨水樹池景觀、商業街活動區、商業街旁綠化等,充分考慮到因大量降雨導致的生態解決方案,又不影響整個小區的園林造型與功能,因此實乃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延續。
2景觀設計手法應用的現實意義
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人口劇增,資源稀缺,生態失衡,環境問題愈來愈明顯,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大規模生態災難將一觸即發。近年來,城市暴雨洪澇災害尤其明顯,如雨季的廣東潮州、東北三省,以及四川省部分地區已遭受暴雨所引發的局部洪澇。在如今“綠色建筑”和“低碳社會”的大背景下,該設計充分體現了生態在景觀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須讓景觀承擔生態恢復能力,才會有美好生活,最后再談美麗。在人們在為前工業化帶來的便捷感到慶幸時,同時也給后工業時代的未來發展留下了禍根。
在人們改造大自然獲得短暫的勝利時,大自然已經進行了有力回擊。我國廣東潮州梅州,東北三省的嚴重洪澇,除了毀壞房屋、莊稼,同時也奪去鮮活的生命,讓人痛心疾首。四川省局部地區也發生了洪澇,造成人員傷亡。當初人類改造自然,現在自然予以回擊。在這個嚴峻的現實面前,設計師們必須反省設計的目的,重新審視自己對設計的認識,更好地認識到設計除了解決問題,同時應具備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城市的美化固然重要,但是城市的生態恢復更加重要。這一點認識也是園林景觀設計師需要具備的素質。
3結論
關鍵詞:高度;角度;尺度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非常欣賞一句廣告語:“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尺度把握人生。”這句賦予深刻哲理的語言讓我開始了對景觀設計中的“高度、角度、尺度”問題的思考。
一、景觀設計中的高度問題
作為一個景觀設計師,我們不只是處理區域、空間和材料,不僅針對本能和感覺還有理念和意識。我們的設計必須有吸引力,必須實現人類的需求和渴望。包含感情的設計,可以使人虔誠膜拜得五體投地,可以激勵人們勇往直前,甚至使人們的靈魂提升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適應是不夠的,好的設計還應帶來樂趣和靈感。
通過對一些優秀景觀設計成功案例的分析使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實現的最偉大進步不是力圖徹底模仿自然,不是忽視自然條件,也不是盲目地綠化生態,而是處心積慮地尋找一種和諧統一的融洽。達到這種和諧統一有很多種途徑,如借助于調整場地和構筑物形式使之與自然相適;或借助于將山岳、峽谷、陽光、水、植物和空氣引入;還可以借助于在山川間、沿溪流和河谷布置構筑物,使之融入自然景觀中。
賴特為富商卡夫曼家族設計的“流水別墅”座落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的熊溪河畔上,這座建筑背靠陡崖,如同生長在小瀑布之上一般,幾個大陽臺疊摞在一起,它們寬窄厚薄長短各不相同,空間相互穿插著,仿佛從別墅中爭先恐后地躍出,懸浮在瀑布之上。那些懸挑的大陽臺是整個建筑設計的部分。在整個建筑的最底層、也是最大和最令人心驚膽顫的大陽臺上有一個樓梯口,這里正好接臨在小瀑布的上方,站在此處人能感受到溪流帶著濕潤的清風和大自然美妙的水流聲飄入別墅內,這是整個流水別墅設計永遠令人贊嘆的神來之筆。從觀察中得知,優秀的設計不是就事論事,就地論地。所有設計的中心思想是創造一個更加健康、生機勃勃的環境,安全、祥和、富有成果的生活方式。我們必須重視環境的特征,創造“天人合一”設計理念的境界就是景觀設計中所要達到的高度。
二、景觀設計中的角度問題
這里所說的景觀設計中的角度問題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平視、仰視、俯視的觀景角度。而是從設計的角度講設計者應該綜合相關學科的特征,從各個角度,全方位,立體化的設計和審視設計作品。
景觀藝術設計是將街道、城市、廣場、園林、建筑物、壁畫、公共設施等看成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有機綜合體。雖然它有時是以幾組形式出現,有時是以相對單一的獨立個體出現,然而從根本上解決設計中的問題卻要求兼顧到整體的環境,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景觀設計是在一個被“創造”出來的人造環境空間基礎上進行的二次創造。它是一門綜合學科,涉及到人文科學、藝術學、社會學、視覺心理學、民俗學、材料學等學科,并納入總體環境的規劃系統中。
被稱為美國“景觀設計之父”的歐姆斯特德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是純粹意義上的美國的第一個景觀設計作品。中央公園坐落在紐約曼哈頓島的中央,是一處人造的自然景觀,公園中有淺綠色草地、郁郁的小森林、溜冰場、旋轉木馬、露天劇場、兩座小型動物園,還有可以泛舟的湖面、網球場、運動場、美術館、寫生動物保護中心等景區。由于公園面積很大設計師還專門設計了看遍整個公園的無軌電車游覽線。歐姆斯特德明白城市生活的居民從前乃至如今都是厭煩城市,而喜歡到一個安靜、清潔、純樸的田園環境中來,中央公園恰好提供了這一具有濃厚田園風味的場所。但是方案中標的更大特點還在于東西向的四條城市干道,設計者把它們統統安排在地下穿過,因而保證了公園空間景觀的完整性和公園游覽步行的安全性、悠閑性。紐約中央公園充分的將景觀設計藝術的綜合性發揮到了極致。
三、景觀設計中的尺度問題
一個優秀的景觀設計作品必須滿足我們的感覺——視覺、味覺、聽覺、嗅覺和觸覺,還必須符合我們的習慣、反應和沖動。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和心理需求。孩子、少年、青年人、中年人、老人都有各自的需求,不同職業的人對環境也有不同的需求。
景觀設計必須符合人類的生理需求。充足的陽光、良好的通風、新鮮的空氣、適宜的溫度、沒有噪音干擾,這些都是人們環境的基本要求。如果景觀空間在大型機械加工廠旁邊,或公路鐵路旁邊噪音強烈,即使有再多的綠化和小品,人們也不喜歡。再如景觀空間被高大的建筑物遮蔽著,光線不充足,人們也不會喜歡這樣的環境。
景觀環境必須符合人的行為需求。也就是說環境需要為人的各類活動提供適當的場所。人們出行、休憩、交往、游樂、散步、乘涼、運動、健身等一系列的活動都需要不同空間。不同互動需要與之相對應的空間,不同年齡、性別、職業、文化背景、興趣愛好對空間功能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我們再做設計的時候必須對其分類,全面細致的考慮問題。才能設計出符合各種人群需要的景觀空間。
景觀環境必須符合社會交往需求。交往、活動空間應該具有較強的領域感和安全感。在匆匆茫茫、競爭激烈的世界,人們有時候需要有一塊清凈的地方,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只要有一席之地遠離日常生活。在那里,人們可以讀書,交談或者只是靜靜的坐著欣賞一下季節的變化。
景觀環境必須符合人的審美需求。以前,常把裝飾、點綴、精巧等詞與美聯系起來。其實更高的境界卻在 “少即多”的道理。真正的美是源于完全的樸實無華,越是接近自然的東西才是越美的。人們心中會本能的渴望與土地、石頭、水的親近。景觀設計中綠地、水池、景觀小品都應該接近自然,這樣人們才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滿足,才能參與到環境中去。
文化特征和地域色彩在景觀環境中的體現。這點是在以上幾點都達到的情況下,人們對適宜性更高一個層次的需求。首先,具有文化意味的景觀環境能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從而起到激發人們公眾責任心和自信心的作用,易于形成融洽社會關系。其次,在景觀設計中體現人們的思想、文化并使之得到延續,有助于保持環境特色,增強環境魅力,最終促成更為豐富的公眾生活方式。再次,環境中體現思想、文化也能使環境的意義更好的表達,促使人們產生與之相適宜的行為。比如,在一個環境幽雅、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如寺廟、博物館等,人們一般都不會隨地亂丟果皮紙屑;而在一個喧鬧人雜又無文化氛圍的場所,如商場、街道等,果皮紙屑隨處可見。從這點上看,文化氛圍能在潛意識中黙化為道德規范約束人的行為。
關鍵詞:現代中式風格;景觀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 P90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城市建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也有所要求,在國內景觀設計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城市中出現了許多異國風格的設計案例,但同時多元化的設計風格使得中國本土設計文化受到巨大沖擊。
什么是“新中式”景觀設計呢?“新中式”是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在時間長河里的邂逅,以內斂沉穩的傳統文化為出發點,融入現代設計語言,為現代空間注入凝練唯美的中國古典情韻,它不是純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將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結合在一起,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景觀,讓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合適體現,讓使用者感受到浩瀚無垠的傳統文化。
“新中式”景觀設計是目前把中國傳統風格揉進現代時尚元素的一種流行趨勢。 這種風格既保留了傳統文化,又體現了時代特色,突破了中國傳統風格中沉穩有余,活潑不足等常見的弊端。
一、現代中式的意義
本人認為現代中式風格是由傳統中式風格逐漸演變,其風格特點是形式簡潔大氣,色彩統一,各類構筑小品符號性強,整體氣質莊重自然,是時下最流行的國際潮流之一。本文從現代中式的意義、應用的整體性、元素合理配設、材料適用、植物搭配、配套小設施六方面分析了現代中式風格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現代中式風格結合了現代的功能需求,以當代景觀設計語言表現傳統園林的精神內涵,摒棄程式化的東西,在中國古典園林精髓中尋找寓意、內涵與元素,賦予現代審美的形式和手法,刪繁就簡,在設計語言上進行創新,在具體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這種現代景觀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又體現了時代特色,突破了中國傳統園林中沉穩有余,活潑不足等常見弊病。簡言之,其風格特點是形式簡潔大氣,色彩統一,各類構筑小品符號性強,整體氣質莊重自然,是時下最流行的國際潮流之一,同時也續承了中國自己獨有的文化意涵。
二、應用的整體性
在景觀設計中,不是單單就是考慮景觀,一個優秀的景觀作品,是它能很好地把整體串聯起來,把景觀很好地融入整體,融入環境,例如某公園,園區劃分為展示交流區、大師創作區、生活配套和管理區三大功能區塊,涵蓋玉器收藏、玉器鑒賞、玉器展示、玉器開發、玉器交易、玉器拍賣以及玉文化研究與交流。
在設計時(如圖一),根據項目自身的空間特點和當地文化的獨特性,采用現代中式風格,布局上講究“見縫插針,以點帶面”。即根據建筑的功能布局,著重考慮了主入口的對景,銷售展示中心的障景,中心工作室的框景,沿河岸的藝術家會所的借景。其中工作室區域,設置了五個不同主題的庭院。而這五個主題提取自:許慎《說文解字》中給玉下的定義:“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即,仁、義、智、勇、潔。”
圖一圖二
三、元素合理配設
一般中式元素都充滿了美好的寓意,例如鋪地、景墻、小品等經常會看一些吉祥圖案。如蝙蝠、鹿、魚、鵲、梅是較常見的圖案。原因是“蝠”與“福”諧音,可寓有福;“鹿”與“祿”諧音,可寓厚祿;“魚”與“余”諧音,可寓“年年有余”。“梅、蘭、竹、菊”、“歲寒三友”等圖案則是一種隱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態特征,贊頌人類崇高的情操和品行。
現代中式元素是在古典中式元素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抽象成幾何形體,保留原有構圖特點,如對稱、四方連續等。通過這些元素來營造豐富多變的景觀空間,達到步移景異,小中見大的景觀效果(圖二)。
四、材料適用
古典園林中常用的材料有:青磚、石材、木材、瓦片、景石等,基本顏色以黑白灰為主。現代中式風格在傳統中式的基礎上,兼容并包,增加了鋼材、玻璃、防腐木、各色石材。本項目主要用到以下幾種材料:中國黑、黃銹石、砂巖、芝麻灰、雪花青、黑色卵石、菠蘿格。水池及花壇壓頂主要用到了中國黑,池底散鋪黑色卵石。
五、植物搭配
現代中式景觀植物設計區別于中國古典園林植物設計的特點在于,它更為簡潔明朗,古典園林植物種植以自然形、多層次多品種植物混植,而現代中式景觀植物種植以自然型和修剪整齊的植物相配合種植,植物層次較少,多為二至三層,一般為喬木層+地被層+草坪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品種選擇也較少。現代中式景觀植物設計區別于歐式景觀植物設計的特點在于,歐式景觀植物種植多采用修剪整齊色彩鮮艷的植物作主基調,而現代中式則主要采用自然與修剪植物相結合,色彩以綠色為主色調,是中國古典園林與歐式園林種植設計手法的結合,營造現代、簡潔的植物空間的同時又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息。植物選擇枝桿修長、葉片飄逸、花小色淡的種類為主,如:竹、水石榕、垂柳、桂花、芭蕉、迎春、菖蒲、水蔥、鳶尾、馬藺等植物,營造簡 潔、明凈而富有中國文化意境的植物空間。良渚玉文化產業園,以竹為基調,配以連翹、雞蛋花、水石榕、菖蒲、蔥蘭、蜘蛛蘭等,營造寧靜、飄逸的空間。在南面良渚港水面近處的竹子與中景的雞蛋花及遠景用規則種植槽限定的水生植物,構成遠、中、近層次豐富的景觀空間.同時在園區北面主入口適當點綴了造型羅漢松,大香樟,沙樸等高大喬木。
六、配套小設施
在古典園林中,園林小品是園林中的一些小型建筑,籠統地來說,園林中除了廳、堂、樓、閣等比較大型的建筑之外,都可以看作是小品建筑。小品設施一般包括:盆景、樹石盆景、草石盆景、書條石、銅香爐、石桌、石凳、門、窗、洞、墻、雕塑等。園林小品是園林中常見的點綴性景觀,也是一個園林的觀賞點。在看似不經意間卻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或是成為人們的視線焦點。而在現代中式景觀中,除了觀賞需求,更加重視小品設施的功能性和實用性。
圍墻和門衛房是園區的第一立面,在設計時,提取了玉琮立面的橫向線條,將其應用到門衛房設計中,并采用米黃色砂巖貼面,以達到跟周邊建筑外墻的統一效果。
所以在設計中采用了階梯式的空間處理,并在木平臺外延設置開敞草坪,木平臺標高以洪水位標高為準,設置在2.6米左右。而草坪空間在枯水期也能很好的入水,形成完整的景觀效果。
除此之外,庭院內部還設計了一些涌泉小品,主要以溢水臺、拼花汀步為主,在此就不詳細展開了。通過這些小品設施的點綴,使得整個園區景觀更加飽滿,更加實用。同時也傳遞出現代中式的文化內涵,與園區的整體建筑風格和功能定位相統一。
七、結語
總而言之,本人深深地體會到現代中式在傳統文化公建環境營造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既不失本土文脈,能取得當地業主的認同感;又能夠推陳出新,符合創意產業的新穎定位,整體空間精致現代,中式味道濃厚。而且在后期的使用中,可以更好的符合國人的文化習慣和心理活動需求。同時,新中式景觀,這種新的景觀形式,力求回歸本土的設計,雖然還不成熟,但卻是中國景觀設計行業對我國景觀地域精神缺失的思考與實踐,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對現代文化的創造,間接推動新時期中國園林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其鈞中國園林圖解詞典 [M]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關鍵詞:CBD;城市中央商務區;景觀設計;拉德芳斯
國際上著名CBD的形成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政府引導形成的,如法國巴黎的拉德芳斯;另一種是為了分擔主要中心區經濟發展壓力而建立的副中心,如日本的新宿、澀谷、池袋;還有一種是自發形成的,如美國紐約的曼哈頓。
一般CBD由若干個功能亞區構成。建筑密集的核心區一般有高層建筑辦公區、金融業區、賓館區和零售業區。西方國家現代城市商務中心區主要是一個工作中心地,只有少量長期居民在此居住。
1 國外成功的CBD建設案例——巴黎拉德芳斯
1.1 拉德芳斯概況
拉德芳斯(La Defense)位于巴黎市的西北部,巴黎城市主軸線的西端,和香榭麗舍大道及凱旋門成一條直線,是巴黎戰后最重要的新興都會建設杰作。它原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1958年,為了滿足巴黎日益增長的商務空間需要,緩解巴黎老城區的人口、交通壓力、保護巴黎古都風貌,巴黎政府決定在拉德芳斯區規劃建設現代化的城市副中心。政府計劃用30年時間,將面積750公頃的拉德芳斯區規劃建設成工作、居住、娛樂設施齊全的現代化商務中心。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建設,拉德芳斯區現已成為巴黎近郊最具現代化的都會景觀,更是歐洲最具影響力和前衛性的辦公區。
目前,拉德芳斯已建成寫字樓247萬平方米,其中商務區215萬平方米、公園區32萬平方米、法國最大的企業一半在這里,共10家;建成住宅區1.56萬套,可容納3.93萬人;并建成面積達10.5萬平方米的歐洲最大的商業中心;也是歐洲最大的公交換乘中心。
1.2 拉德芳斯良好的景觀文化環境
拉德芳斯區在建設中非常重視城市景觀的營造,保持建筑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其最具標志性的建筑——新凱旋門建于1989年,集辦公、展覽、觀光、餐飲等多種功能為一身,是現代科技與古典藝術的完美結合。
目前,區內建成綠地面積超過了67公頃的步行系統,集中管理的停車場設有2.6萬個車位,交通設施完善;建成占地25公頃的公園,商務區的十分之一用地為綠化用地,種植有400余種植物,建成由60個現代雕塑作品組成的露天博物館。區內的園林、林蔭道、雕塑、噴泉等錯落有致的布置在汽車通道、人行道等多層平臺上,為街區營造出和諧、舒適的自然環境,每年吸引約200萬游客慕名而至。
拉德方斯區的交通系統行人與車流徹底分開,互不干擾,這種做法在世界上是僅有的。其便捷的交通系統建設將整個區域建立在平臺上,人們看不到汽車(實施交通系統整體地下化),制定人車分流的交通規則,形成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體的交通體系,保證CBD的人流物流暢通。拉德方斯的規劃和建設不是很重視建筑的個體設計,而是強調由斜坡(路面層次)、水池、樹木、綠地、鋪地、小品、雕塑、廣場等所組成的街道空間的設計。
拉德芳斯區的文化建設也是其特色之一,IMAX劇院、CNIT會展中心、德芳斯宮(The Defense Palace)、新凱旋門屋頂展廳等常舉行展覽、藝術表演、音樂會等文化活動,提高了拉德芳斯區的城市品位,豐富了城市內涵,也為其建設聚集了更多人氣。拉德芳斯的開發建設被公認為是CBD建設中的典范,它通過高效合理的開發運作,建成了一個交通便捷、環境優美、配套服務到位、擁有較高文化品位的城市商務多功能區。
2 CBD景觀環境設計應注重的特征
2.1 注重空間立體感
由國際上成功的CBD建設案例可以看出,對空間的合理利用都是它們的成功之處。CBD是寸土寸金之地,吸引大量人流,交通組織占用了大量空間,加上對商業利潤的追求,使得開發呈現“上天入地”的趨勢。因此,景觀用地更是非常有限。建筑密度之大,迫使其景觀環境設計通常不會像公園或居住區那樣設計大面積的景致和休閑設施,而是空間結構向縱深發展。其景觀設計往往在方寸之地解決人們的工作、學習、休息、娛樂、交往、購物、展示、管理等行為。
交通設施水平決定了CBD的整體開發水平。交通設施水平主要表現在交通設施容量和交通模式兩個方面。先進的交通模式可以顯著改善交通條件,以上國際經驗表明,大容量公共交通設施的建設,決定了CBD開發的成敗,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成為建設CBD的共識。CBD的交通體系應盡量使人車分流,應對這一問題往往采取立體交通方式。CBD的交通系統還要保留一定的步行空間。商務區的步行化趨勢是設計人性化的體現。
2.2 重視街區整體協調性和尺度感
成功的中央商務區景觀設計另一特征就是保證其與整個區域環境的和諧統一。商務區景觀環境設計要考慮到用地、建筑及周圍環境相互協調的關系。不同于公園、社區廣場、小區景觀,商務空間不僅具有私密性,更具有開放性,屬于城市公共空間,也會成為城市文化的中心,所以商務區的建設應反映城市風貌。景觀設計要與整個區域氛圍相協調。
CBD自身性質和客觀條件使景觀設計的空間結構趨向立體化,所以要提倡高密度、小尺度的人性化設計,充分挖掘空間,盡可能以小型設施為主,滿足功能需要,更應充分考慮到使用者對景觀的感受,人與人的交流,人與自然的交流。
2.3 注重功能復合發展
早在1961年,美國著名城市問題專家和社會學家簡·雅各布斯(Jane Jacbos)在其名著《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就詳細分析了曼哈頓老城區華爾街地區這種一到夜里就“衰敗”的景象。雅各布斯認為,在城市建設規劃中,除了考慮城市的基本功能,還應考慮城市的從屬功能。功能單一的CBD無法長期保持活力,因此必須提高使用率,盡可能在有限的空間中滿足人們更多的活動需求,使之呈現功能的復合化趨勢。在商務活動的大背景下,也滿足使用者休息、娛樂、交往、觀光等目的。商務區景觀要為空間添加柔和元素,使被高樓包圍的、給人以硬冷感覺的空間增添感性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