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教材)中,關于“需求價格彈性”的內容這樣描述了需求價格彈性與收益間的關系: 需求價格彈性 Ed=需求量的變動速率/價格的變動速率=一Q/Q/P/P=一Q/P*P/Q 即它是一個變動速率相比的值.這..." />

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經濟學的需求理論

經濟學的需求理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學的需求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經濟學的需求理論

經濟學的需求理論范文第1篇

錯誤之二:關于需求價格彈性與需求曲線的斜率的關系的論述是一個錯誤

在西方經濟學中,需求價格彈性理論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價格變動與收益的關系;二是需求價格彈性與需求曲線的斜率的關系,而關于這兩個關系的表述跟實際相去甚遠,完全是一個錯誤。

在《初級西方經濟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教材)中,關于“需求價格彈性”的內容這樣描述了需求價格彈性與收益間的關系:

需求價格彈性 Ed=需求量的變動速率/價格的變動速率=一Q/Q/P/P=一Q/P*P/Q

即它是一個變動速率相比的值.這里的P代表起始基礎價格,P代表純變動的價格,Q代表對應的起始需求量,Q代表對應的純變動的需求量,負號是為了將最終數值變為正值。如某商品價格由5元降為4元,需求量由100件增加為130件,則

Ed=—[(130一100)/100]/[(4一5)/5]=0.3/0.2=1.5

第一.當Ed>l時,表明需求量的變動率快于價格的變動率,即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反應強烈,稱為需求富有彈性。需求曲線斜率為負,其絕對值小于1.如圖三個需求函數三角形,圖(a)中價格由P1降為P2,需求量從Q1增加到Q2,這時雖然商品價格降低,但由于需求量增加,銷售收入PQ增加,即圖中矩形B的面積大于矩形A的面積。

第二.Ed=1,表明需求量的變動率等于價格的變動率,即需求和價格以相同的幅度變動,稱為需求單一性。需求曲線的斜率為一1.如圖中(b),價格由P1降為P2,需求量由Q1增加到Q2,這里的Q2一Q1要小于圖(a)中Q2一Q1。這是由于圖(b)中需求曲線D的斜率較大(陡峭)所致。但因價格降低引起的銷售收入減少正好由因需求量增加而引起的銷售收入增加彌補,即圖中矩形A的面積和矩形B的面積大體相等。

第三.Ed

一.真實的價格變化與收益的關系是需求函數中的中線、中位線平衡理論

(一).宏觀中線平衡理論

教材上這種論述,把價格降低引起的銷售收入減少與需求量增大收入增加之間互抵后得到的“效益、平衡、虧損”結果的規律,歸結為“斜率主導下的需求價格彈性”變化的原因,相當于說這個“斜率主導下的需求價格彈性”小于1的商品價格降低不會引起收入的增加,從而使降價沒有意義。這很容易使人產生困惑。但實際上這種論述并不符合實際情況,是完全錯誤的一個概念。

如果我們在教材給予我們的上述三個價格彈性情況圖中的任意一個圖上移動那兩個矩形的對角點,完全都可以作出“效益、平衡、虧損”的結果,從而教材上的理論。如圖,我們作出完全相反于教材論述的兩個矩形A、B。

那么,價格變化引起的銷售收入變化實際遵循著什么樣的規律呢?

首先,我們作出一個任意需求函數三角形AOB,我們不去界定它的斜率,OA代表價格,OB為需求量,AB為需求曲線。

作這個三角形的中位線CD,連結OD,這OD即是AOB的中線。我們在OA上取點E作為基礎價格,相對應的需求量是OG,此時E點所得到的收入為矩形OEFG。假設價格從E點落到H點,此時的收入為矩形OHIJ。于是得到價格變化前后的收入的減項矩形KHEF和加項矩形KGJI。此時很容易地看出加項面積大于減項面積。(證明見后)

繼續讓價格從E點降至M點,這點的坐標橫線交于基礎需求量OG的坐標豎線與三角形中線的交點P,得到收入減項矩形PMEF和加項矩形PGQN,這兩個矩形的對角點正是點P,此時減項和增項的面積是相等的,證明如下:

PF∥OA PN//OB

DF/DA=DP/OD=DN/DB (平行于三角形一邊的直線截其它兩邊,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

又DA=DB

DF=DN AF=NB

所以PD是FPN的中線。

AF=NB、∠EFA=∠B (同位角相等)

RtAEF≌RtNQB

又SAOD=SDOB SFPD=SDPN(三角形的中線分三角形成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

SOMP=SOGP (矩形對角線定理)

矩形PMEF的面積=矩形PGQN的面積

結論,當價格降低到坐標橫線跟起始需求量坐標豎線的交叉點位于這個需求三角形從原點出發的中線上時,正好使減項效益矩形面積和增項效益矩形面積相等,表明價格變化后的收入等于價格變動前的收入,這點為價格變化效益平衡點。

根據這個原理,當這個交叉點落于這條中線的上面時,從增項效益矩形上端總能截出一個小矩形的面積等于減項效益矩形的面積,說明此時增項矩形的面積大于減項矩形的面積,收入是“效益”的。

證明:見上圖

當價格從效益平衡點P回升至H點時,得到增項效益矩形KGJI和減項效益矩形KHEF。我們作圖找出RtFKI的中線KS,延長SK相交于OA上的V點,從V點作價格橫線相交于需求曲線上的T。于是得到與減項矩形KHEF面積相等的矩形KWZI。顯然KGJI>KWZI,產生一塊剩余“效益”。

同理,我們可以證明,當這個交叉點落于這條中線的下方時,收入是“虧損”的。

其實這個規律,也可用代數的方法加以證明。(見后)

(二).微觀中位線平衡理論

我們再作進一步分析,這條中線的最高點D是該需求三角形中位線CD的端點,它們在價格變化引起的收益變化規律中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實際上,如果參照的起始價格在中位線以上,則需求三角形的這條中位線橫切起始價格(基礎價格)點到效益平衡點之間距離的一半。

證明:見上圖

已知:P是增項矩形PMEF與減項矩形PGQN的效益平衡點,CD是RtAOB的中位線,OD為中線。

求證:LF=LP

AD=OD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AOD是等腰三角形

∠A=∠AOD

又GF∥OA

∠GFB=∠A ∠FPD=∠AOD

∠GFB=∠FPD

又LD是RtFLD和RtPLD的共邊

RtFLD≌RtPLD

LF=LP

這樣,當我們讓起始價格以最小精確單位的1/2量對準中位線時,那么這個最小精確單位的末端就正好落在中線上,是價格降低一個最小邊際單位時的效益平衡點。假若我們想象讓價格的邊際變化無限地小下去,那么這個最小單位變化效益平衡點就會無限地接近中線的頂點D,直至純變動價格為0,起始價格與變化后價格和平衡點與D點重合。所以我們可以將中線的頂點暨中位線的端點D作為最微小邊際變化效益平衡點,同時將中位線即它所表示的價格線作為價格變化時產生“效益”和“虧損”的最微觀邊際變化分界線。在這條分界線的上端是微觀邊際價格變化的效益區,在下端是微觀邊際變化的虧損區。當價格變化的幅度橫跨這個微觀分界線時,那么分界線以下的“虧損”幅度抵銷分界線以上等幅度的“效益”,平衡點下移。所以,當變化價格到達這條中位線時得到的總“效益”最大。

(三).中線、中位線平衡理論的代數數學模型

我們再用代數的方法對上面的理論規律加以揭示和證明,從而建立起價格變動與收益關系的數學模型。

見圖:

這是一個任意的直線需求函數三角形,b是初始基礎價格,a是它對應的初始需求量,y是價格的變動數值,c是變動后的價格等于(b—y),x是需求量的變動數值,減項效益矩形面積S1=ay,增項效益矩形面積S2=x(b-y),求Sl和S2之間的關系。

解:y與x分別是矩形A和B的邊長共同組成RtFGH,根據三角函數關系有y=—kx,于是有ay/a=—kx(b—y)/(b—y)

用S1、S2替換得,S1/a=(—S2k)/(b—y)

化簡得:S1=—S2* ak/(b-y) S1=S2* ak/(y-b)

所以,當ak/(y—b)=1 即—c/a=K時,S1=S2,它是價格變動時效益增減平衡的條件,此時兩個效益矩形的對角點在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線上,ak/(y—b)是兩個矩形面積差值大小的根源。

符合ak/(y—b)=1 即—c/a=K的條件時,正是價格變動線到達增減效益平衡點,此時y-b=—c,a與c組成的RtDOE與需求函數三角形AON相似,c/a=OA/ON=—k 。(證明略)

S1=S2·ak/(y—b),這是減項效益矩形面積和增項效益矩形面積之間的函數關系,是正比例函數關系,即兩者的變化方向是一致的。它倆之間的大小差值受系數ak/(y—b)的變化影響。

當ak/(y—b)≠1即c/a≠|K|時的情況:

一.當ak/(y—b)|K|時,S1

我們沿著ak/(y—b)的值從小到大的方向分析。

(l).由于k在題中即同一個需求函數中是己確定的項,我們先將a、b作為一對一定的起始基礎數,然后分析價格的變動數y對效益增減矩形面積大小變化的影響,所以此時y的大小變化是引起S1和S2差值的唯一要素。

當價格從高向低變動時,變動數y的數值逐步加大,而y本身是一個小于b的數,導致y—b的差的絕對值越來越小,從而使ak/(y—b)的值越來越大,帶動S1向著大于S2的方向發展,即總收入向著“不效益”的方向發展。

y值是價格變動的幅度,當它的值為最小單位時屬于最小邊際變化,此時ak/(y—b)的值最小,從而使S1大于S2的差值最小。邊際變化上這種增減差值的大小同樣受其它要素變化的影響,在不同斜率的需求函數或同一個函數三角形里的不同區域都不相同。

(2).我們再改變起始價格和相應需求量數值a、b,分析它倆的變化對ak/(y—b)的影響。

a、b是需求函數關系的一對對應值,是捆綁在一起的,一方的變化引起另一方的被動變化。當a增大時b減小,而這個反向變化正好使ak/(y—b)的值增大,從而引起S1相對于S2的增大,使結果向著“不效益”的方向發展。這說明,起始基礎價格越低,降價引起的結果越“不效益”。

當a和c作邊長組成最大面積的滿足平衡條件—c/a=K的矩形,也即當y以可想象的最小微觀數值與相匹配的b的數值(b的減小同時是a的增大)同時滿足效益平衡條件ak/(y—b)=1時,此時y對應的相匹配的基礎價格b和變化后的價格c都無限接近了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當y小至0時,兩個價格在中位線上重合。這時效益平衡條件公式ak/(y—b)=l成為“—b/a=k”,它是最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效益平衡條件,—b/a是微觀邊際價格變化中增減效益差值的根源(而這正是需求價格彈性Ed=l的條件P/Q=—K.見下述第二章)。此時b代表的價格坐標線是中位線,這點以上所有的價格邊際變化都是“效益”的,這個價格時總效益最大。當有一方價格向下越過這個平衡線時,便有最微觀的“不效益”存在,總“變動效益”的最大化開始減少。這與上一節的微觀中位線理論是一致的.

二.當ak/(y—b)>1即c/aS2。

此時價格變動引起的收益的變化方向同上,只不過結果是“虧損”的。

(證明略)

我們可以這樣說:

在每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不管它的斜率如何,只要起始基礎價格在這個函數的價格微觀變化效益平衡線即這個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以上,那么就有價格降低時的“效益”空間;即使一個需求函數具有較小的斜率,但起始價格處在這條平衡線以下時依然失去價格變動“效益”。這條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是價格微觀最小邊際變動效益平衡分界線,這條線以上價格微觀最小邊際變動是“效益”的,這條線以下價格微觀最小邊際變化是“虧損的”,這條線表示的變化價格得到的總“效益”最大。價格從高向低變化,邊際從高“效益”向著“不效益”的方向前進,到達這條平衡線時達到平衡,最微觀“效益”歸零。變化價格跨過這條線繼續前進,微觀邊際變化開始“虧損”。當變化價格的幅度大于最小邊際變化時,平衡點沿中線方向下落,中位線兩邊等距離上的最小邊際變化的“效益”和“虧損”互相抵消,平衡點位于從原點出發的該需求三角形的中線上,這條中線是宏觀的價格變化效益平衡線,平衡線的兩邊價格變化引起的收益增項和減項相等,原效益不變。平衡點在這條平衡線以上時,宏觀上總收入“效益”;平衡點在這條平衡線以下時,宏觀上總收入“虧損”。這種關系的代數數學模型是:“當ak/(y—b)=l即—c/a=K時,S減=S增”它是宏觀價格變動時效益增減平衡的條件,ak/(y—b)是宏觀價格變動效益增減差值的根源;“—b/a=k”是最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效益平衡條件,“—b/a”是最微觀價格變動效益差值的根源.

二,真實的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規律

教材上的這種論述,把需求價格彈性定義值的大小與需求函數的斜率的變化統一起來,即

Ed>1時,|K|

其實,這是一種學術性錯誤,并不符合真實情況。

我們看教材西方經濟學給予我們的需求價格彈性的定義公式和例題:

Ed=—Q/Q/P/P= —Q/P*P/Q

有商品價格從5元降至4元,需求量則從100件增為130件。則

Ed=[(130—100)/100]/[(4—5)/5]=一0.3/(—0.2)=1.5

(見圖示,價格從P1降為P2)

我們看出例題中的—Q/P正是RtA1BA2的兩直角邊的比,Q=A2B P=—A1B,—A1B/A2B正是該需求曲線d的斜率K(負值),并且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無論價格怎樣變化它的值是不變的,

于是:Q/P=1/K(注意:Q/P定義為負值)

從而需求價格彈性公式變為:Ed=—(1/K)*(P/Q)

這說明,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p=KQ+b中,由于斜率K的值是固定的,所以Q/P=l/K的值也是固定的,這時的需求價格彈性Ed的值取決于P/Q的大小.而P/Q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數值呢?

西方經濟學中把P/Q定義為價格變動中那個參照相比較的原來的價格和需求量的比,即圖中矩形OP1A1Q1高與寬的比,但是在價格逐次變動的過程中,這個數值可以不斷地被修正,即圖中的P1/Q1可以換成OP2/OQ2、OP3/OQ3、0P4/OQ4、……,處在變化的后面的價格和對應需求量總是可以把處在前面的價格和對應需求量作為起始參照。另外,我們從圖中看到隨著被選定的起始參照價格的向下變動,P/Q的比值不斷地被變小,即由價格P和需求量Q組成的矩形的高不斷的減小,而這寬則不斷地增長,從而引起需求價格彈性Ed的值向著減小的方向發展。

可見,所謂需求函數斜率K決定需求價格彈性Ed的大小的論述是完全錯誤的。例:

如圖,我們作一個斜率為—1的需求函數與坐標構成兩直角邊相等的RtAOB。

當P=5時,Q=1 (參照的原來價格和對應需求量)

當P=4時,Q=2 (變動后價格和對應需求量)

按照西方經濟學上的需求價格彈性公式,則

Ed=—Q/Q/P/P=—[(2—1)/1]/[(4—5)/5]=5

但按照《初級西方經濟學》教材上的需求價格彈性理論這時應當是“當K=—l時,Ed=l”。顯然,公式得Ed≠理論Ed。這是自相矛盾的。

這就是說,即使在斜率一定的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每一個價格面對的P/Q的值都是可以變化而不一樣的,選定的基礎價格變化從而引起需求價格彈性的改變;當選定的參照起始價格不變時,即使價格變動需求價格彈性的值也不變,需求價格彈性是每一個價格所在函數中的位置本身具有的特性。所以斜率K不能決定需求函數的需求價格彈性。

價格變動過程中,選定的參照起始價格和對應需求量的變動,是客觀存在的,而不變是我們人為的按排,實際上微觀的邊際上是不斷在變化著的。從圖示5中可以看出,隨著選定的價格從高至低變動,P/Q的比值不斷地被變小,從而引起需求價格彈性Ed的值向著減小的方向發展,當選定的價格到達該函數的中位線的C點時,正好使P/Q=OE/OC=CD/AC=-K,,這時Ed=l。這種變化分為三個階段:(這個變化規律也正好符合需求價格彈性公式的推理)

當P/Q>|K|時,Ed>1,P在中位線以上。

當P/Q=—K時,Ed=l,P在中位線。

當P/Q

需求價格彈性的這個規律正是第一章第三節中的最微觀價格變動效益平衡條件的變化規律,所以說需求價格彈性就是最微觀的邊際價格變動中的收益。

這個過程是選定的參照起始價格的變化引發的,而不是K的變化引起的,相反K的變化并不引起需求價格彈性的這種變化,論證見后。———(本論文里在沒有聲明時,所講全指直線需求函數)。

三.需求價格彈性是最微觀價格邊際變化時收益增減關系的系數的倒數

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中,需求價格彈性Ed的值是由參照的起始價格P的變化引起的,那么這種需求價格彈性變化的規律跟價格變化中收益的“效益、平衡、虧損”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如(圖示7)

已知:當P/Q=—K時,Ed=l

即圖中P1/Q1=—K.也就是矩形OP1DˊQ1的OP1/OQ1=—K

求證:此時價格P1的坐標線P1Dˊ與中位線CD重合.

證明:連接P1Q1

OP1/OQ1=AO/OB=AP1/P1Dˊ=—K(斜率都相等)

RtP1OQ1∽RtAOB∽RtAP1Dˊ

∠OP1Q1=∠A

又P1D=OQ1

RtAP1Dˊ≌RtP1OQ1,

AP1=P1O即P1的坐標橫線P1Dˊ與中位線CD重合,

這說明,需求彈性Ed=l 即P/Q=—K時,P正好落在中位線上,這也已經在上一章中進行了反面證明。上一章所述的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規律正好與已述的“價格變化與收益的關系”中的中線、中位線理論相一致。為什么會是這樣一個結果?我們從需求價格彈性公式和第一章三節里的數學模型得到答案:

“需求價格彈性Ed=—Q/P*P/Q和效益增減函數Sl=S2·ak/(y-b)”

已知兩者的變形為Ed=—1/K*P/Q和S1=S2*[a/(y—b)]*k。當y=0時,[a/(y—b)]*k變為(-a/b)*k。因為a=Q,b=P,(只是表述時用的字母不同而已),所以(-a/b)*k=-Q/P*k,=-K*Q/P。由此我們看出需求價格彈性公式的“—1/K*P/Q”正好是當y=0時的效益增減函數的系數“(-a/b)*k”的倒數。而y=0時的“(-a/b)*k”表示的是選定的起始價格本身的屬性,也是相當于變動價格y以可想象到的最小微觀變化時的效益的變化結果。(-a/b)*k=1即—b/a=k時,b位于中位線上,它是最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效益平衡條件,(-a/b)*k值的大小決定著宏觀增減效益平衡條件ak/(y—b)=l時變動價格y的大小位置。同理,(-a/b)*k所影響的方面也正是需求價格彈性Ed=一Q/P*P/Q=—1/K*P/Q所能影響到的方面,只是因為兩者是倒數關系所以影響力的方向是相反的,需求價格彈性影響力的方向相同于效益運動的方向。

所以可以說,需求價格彈性是最微觀上的效益增減關系的系數的倒數,它制約著價格變動時效益增減的方向,制約著宏觀效益增減關系平衡時的價格的位置。

四.需求價格彈性是最微觀的邊際價格變動中的收益

第二章中的需求價格彈性的平衡條件公式“P/Q=—K”跟第一章三節中的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收益平衡公式“—b/a=k”是一樣的,“—b/a=k”變形為"b/a=—k”,b/a就是這里的P/Q。所以需求價格彈性就是最微觀的邊際價格變動中的收益,還因為“需求價格彈性是最微觀收益增減關系的系數的倒數”,所以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方向相同于價格變動中收益的變化方向,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規律就是價格變動中收益的最微觀的變化規律。

由于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中,需求價格彈性隨參照價格本身的變動而變動,所以在同一個直線函數中價格變動中收益的“效益、平衡、虧損”也是隨參照的價格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這是我們能夠在《初級西方經濟學》給予我們的三種類型斜率的三角形中作出相反于書中結論的兩個收益矩形的原因。最微觀邊際上的收益是隨變動價格的變動而隨時變動的,這個微觀的邊際收益變化就是變動的價格本身所具有的需求價格彈性,所以只要有價格變動就有微觀上的收益變化。———《初級西方經濟學》中把價格變動中收益的“效益、平衡、虧損"情況單一化固定

在某一類斜率的需求函數里的理論是非常錯誤的。

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中,即斜率K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價格從高向低的變化,邊際需求價格彈性逐漸減小,同時邊際價格變動收益也向著“不效益”的方向前進。當價格到達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時,邊際需求價格彈性的值為1,同時邊際價格最微觀變動“效益”歸零,總效益達到最大化。這條中位線是價格變化中的最大收入效益線。價格向下跨過這條中位線后,邊際需求價格彈性的值小于1,價格微觀邊際變化收益開始“虧損”。用公式表示如下:

當P/Q>|K|時, Ed>l P在中位線以上邊際價格變化收益“效益”

當P/Q=—K時, Ed=l P在中位線上邊際價格變化收益平衡,總效益最大。

當P/Q

這一規律與第一章三節里價格變動時效益增減平衡的條件“當ak/(y—b)=1即—c/a=K時,S1=S2”是統一的,只不過需求價格彈性本身表示的是最微觀價格邊際變化中收益的變化情況,而平衡條件表示的是宏觀的價格變化情況。

五.斜率的變化對需求價格彈性和收益的影響

《初級西方經濟學》教材中把斜率的變化說成是制約需求價格彈性和價格變化中收益變化規律的決定因素,把三者強扭成一體,我們用相互印證的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否定。那么,斜率的變化到底對需求價格彈性和價格變動中的收益有什么影響呢?

(一)斜率的變化對需求價格彈性的影響

見(圖示8),這是兩個僅有斜率不同的直線需求函數,需求三角形AOB和三角形AOC,當參照價格為P時,它們各自的需求價格彈性為:

Ed1=—1/K1*P/Q1=OB/OA*P/Q1=OB/Q1*P/OA

Ed2=—1/K2*P/Q2=OC/OA*P/Q2=OC/Q2*P/OA

APD∽AOB PD/OB=AP/AO

APE∽AOC PE/OC=AP/AO PD/OB=PE/OC=AP/AO

PD=Q1 PE=Q2 Q1/OB=Q2/OC OB/Q1=OC/Q2

Ed1=Ed2

這證明,截距一致,僅有斜率不同的兩個直線需求函數,在同一價格下它們的需求價格彈性是相等的,也可以說僅有斜率的變化并不改變直線需求函數中需求價格彈性的大小,這再一次證明了西方經濟學中把需求價格彈性大小說成是斜率的原因的理論是非常錯誤的。

(二).斜率的變化對價格變動中收益的影響

見圖:

這是兩個僅有斜率不同的直線需求函數,價格從H點降至效益平衡點I點,即兩個效益增減矩形的對角點在需求三角形AOB的中線上。那么,因斜率改變成為第二個需求三角形AOE后效益平衡會被打破嗎?根據第一章中所述價格變動收益增減平衡條件“當ak/(—b)=l即c/a=—K時, S1=S2”,這里它們各自的價格變動收益平衡的條件是:

(l).需求函數三角形AOB的增減平衡條件是,—K1=c/a=OA/OB,

(2).需求函數三角形AOE的增減平衡條件是,—K2=c/(a+d)=OA/(OB+BE)。(是否成立待證明)

求證:—K2=c/(a+d)=OA/(OB+BE)成立。

證明:c/a=OA/OB

在c/(a+d)=OA/(OB+BE)中只要證明d/a=BE/OB,則它就能夠成立。

d/a=BE/OB變形得OB/a=BE/d

AHF∽AOB

HF/OB=AF/AB

AFG∽ABE

FG/BE=AF/AB

HF/OB=FG/BE=AF/AB

a=HF.d=FG

a/OB=d/BE

OB/a=BE/d, d/a=BE/OB

—K2=c/(a+d)=OA/(OB+BE)成立。

其實,通過作圖也已經得到,斜率由K1變成K2后效益增減矩形的對角點依然在新的需求三角形的平衡線上,即中線上。這說明,由于需求價格彈性沒有因斜率改變而變化,所以在中位線上的效益平衡更不會打破,實際上兩者的中位線也是重合的,只是中線向右下方發生了移位,增加了總效益的值域。但從S1=S2·ak/(y—b)中可以看明白,除了在平衡點上效益平衡不變外,在不均衡區域系數“ak/(y—b)”的值雖然不變,但由于在相同的變動價格上,S1與S2的基礎數值會同時加大,從而它們之間的差值變大,但這個差值在平衡線的兩邊所前進的方向是不一樣的,平衡線以上是“增益”的方向,而平衡線以下是“減益”的方向。

這就是說,斜率的改變不會打破價格變動中收益的中線、中位線平衡理論規律,不會打破原有的增減平衡。在不均衡區域,隨著斜率絕對值的減小在相同價格下會改變原有的價格變動中收益數值大小,變動價格在平衡點以上會“增益”,在平衡點以下會“減益”。同時斜率的減小使相同價格下的靜態效益增加。——注意:價格變動中的收益是指動態的相比較下的“增益”還是“減益”,而靜態效益是指一定價格下的實際收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三).西方經濟學中的需求價格彈性理論相近于曲線需求函數

如圖:

根據需求價格彈性定義公式,西方經濟學中的需求價格彈性理論相近于圖示10中的曲線需求函數,但這種函數價格變動的過程里仍然包含著我們以上論證的理論規律,西方經濟學需求價格彈性理論仍然不能涵蓋它價格變動時的實質。我們不再在此分析此類需求函數價格變動時的各方面關系。總之,西方經濟學中的需求價格彈性理論是經不住推敲的,非常偏面和狹獈。

六.需求價格彈性理論在實際產品定價中的應用

利潤最大化價格=收益最大化價格+成本價格/2

我們已經知道直線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代表的是最大總收益價格線,此時P/Q=—K,Ed=1,但因為有成本的因素在里面,此時的最大總收益并不等于最大總利潤,它還不是人們所追求的利潤最大化價格線,現實中人們總是隨著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情況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著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對產品進行定價。只有在去除了成本因素后所得到的最大總收益價格才是最大總利潤的價格。如圖:

需求函數三角形AOB,下面的陰影部分是成本區域,P1D1是它的中位線也是最大總收益價格線。上方的空白三角形AOˊBˊ才是利潤價格需求函數三角形,這個三角形里的需求利潤價格彈性依然遵循著中線、中位線平衡規律,所以它的中位線P2D2表示的價格P2才是總利潤最大化價格。顯然,

最大總利潤價格=最大總收益價格+成本價格/2

此時,(P-Oˊ)/Q=-K (Oˊ代表成本價格,P代表銷售價格,Q代表P對應的需求量)

七,總結

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

一.中位線規律就是需求價格彈性的規律,是最微觀的價格邊際變動中的收益的規律。公式表達為:

當P/Q>|K|時,Ed>1 P在中位線以上,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收益“效益”

當P/Q=—K時,Ed=l P在中位線上,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收益平衡,此時總收益最大。

當P/Q

二.中線規律就是宏觀的價格變動中收益變化的規律,是需求價格彈性在宏觀上的表現,公式表達為:

當ak/(y—b)=l即—c/a=K時,S減=S增 平衡點在中線,宏觀上收益平衡。

當ak/(y—b)|K|時,S減

當ak/(y—b)>1 即c/aS增 平衡點在中線以下,宏觀上收益“虧損”。

三.截距相等,僅有斜率不同的兩個直線需求函數,在同一價格下它們的需求價格彈性是相等的。需求價格彈性是價格在函數截距上的位置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與該函數的斜率無關.每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都包含需求價格彈性變化的三個階段,同時也導致每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都包含“效益、平衡、虧損”三個區域即上述“一線兩區域”。

四.斜率變化對收益的影響(見上述)。

經濟學的需求理論范文第2篇

關鍵詞:分析;宏觀經濟學;教學方法

宏觀經濟學課程是財經類本科院校開設的重要專業核心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經濟學課程建立理論基礎,使之能夠掌握宏觀經濟學分析工具,用來認識和理解現實中的經濟問題,尤其是中國宏觀經濟問題。本文根據教學實踐,對宏觀經濟學教學方法進行探討,以期對該課程的教學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路徑。

一、把握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思維趨向是該門學科的重要前提

宏觀經濟學的課程體系是較為清晰的,它遵循理論基礎―理論―理論應用的分析順序,包括一個總量(GDP)、三大模型(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和四大問題(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要把握課程體系架構的要點,可圍繞國民收入是如何決定的這條主線,尋找每一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聯和先后順序,整個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

總供給和總需求是決定國民經濟的兩個主要力量,圖1表明,短期國民收入的主要決定取決于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又取決于3個市場的變量,即產品市場、貨幣市場和國際市場。曼昆認為在長期內,真實GDP的增長依賴于要素投入的供給增加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圖1表明,國民收入的長期決定有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不同經濟學家圍繞需求與供給誰占主導地位就形成不同的宏觀經濟學流派。

實際上,按木桶理論的邏輯,需求和供給是同一木桶上的兩塊木板,它們對GDP的影響,完全遵守短邊規則。總需求這塊木板本身又是由若干小板組成的。具體地說,是由C、I、G和(X-M)組成的,即由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組成的,這幾塊小板也有個長短問題,例如,總需求的兩個基本部分:消費和投資,相互關系密切,一板過短,則短線制約不可避免。一個國家的總產品供給能力受兩個因素制約,一個是一國的資源稟賦,或稱為資源環境條件,第二個因素是該國的資源產出率或要素生產率,即資源或要素投入量與有效產品的產出量之間的對比關系。由此可見,宏觀經濟學的思維模式將趨向從需求與供給兩方面同時著手,只有實行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并重,才能實現供需的均衡。供給決定論與需求決定論在爭論與對立中,最終必將走到合流與統一。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把握了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思維趨向,以國民收入這條主線把宏觀經濟學的主要經濟理論串起來,使其在以后的學習當中“既見到樹木,又看見森林”,不至于迷失方向,使他們在把書讀厚后,又會自然會把書讀薄。

二、理解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聯系和區別是該門學科的基礎

學習宏觀經濟學,必須要回答兩個問題,即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嗎?它們的聯系是什么?回答這

兩個問題的關鍵性概念是生產可能性曲線和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經濟學研究的起點,生產可能性曲線是用來說明和描述在資源的稀缺性情況下可能達到的最大產量組合曲線,它可以用來進行各種生產組合的選擇。

假定用現有資源來生產黃油和大炮兩種產品。如果全部用來生產黃油,可生產15萬噸,如果全部用來生產大炮,可生產5萬門;如果同時生產黃油和大炮兩種產品,則可能有各種不同黃油和大炮兩種產品的產量組合,將黃油和大炮兩種產品的各種不同的產量組合描繪在坐標圖上,便可得到生產可能性曲線,如圖2所示。圖2中的AB線即生產可能性曲線,或稱生產可能性邊界。

在AB線上任意選擇C和D點進行比較,表示生產黃油和大炮兩種產品的兩種不同組合,到底應選擇C點,還是D點,或者是AB線上的其他點,這就是微觀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微觀經濟學是假定資源已經實現了充分利用,也即生產一定處于生產可能曲線上,來研究經濟理性人如何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即選擇AB線上哪一點進行生產,資源配置依靠看不見的手,即價格機制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微觀經濟學理論又稱為價格理論”。

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點是社會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狀態的點,而生產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點(如G點),則是現有資源和技術條件所達不到的。那么,曲線以內的任何一點(如H點)說明什么?它說明生產還有潛力,即還有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資源閑置。在此前提下,經濟理性人會實現資源更高的利用程度,即經濟理性人會使經濟慢慢靠近充分就業狀態,也就是H點如何移向AB線上的任一點。但是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由于存在市場失靈,在經濟利益博弈過程中往往出現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矛盾和沖突,難以使經濟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那么宏觀經濟學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帕累托改進,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自然發揮重要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微觀經濟學構成了宏觀經濟學的基礎。資源如何充分利用就成了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兩者的具體比較如表1所示。

實際上,研究宏觀經濟學的微觀經濟基礎成為西方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向,現在幾乎所有的西方經濟學家都認識到,由于宏觀經濟產生于許多居民戶和廠商的相互作用,所以要理解總量行為,就必須分析居民戶、廠商與政府在勞動、商品與資本市場上的決策行為和相互作用,就必須堅持將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原理結合起來,實現兩部分經濟學的內在的合理的統一。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說:“整個經濟學界已經相信宏觀的變化必須以微觀經濟學的原理為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拿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作比較,使學生理解兩者的聯系與區別,從而既復習了微觀經濟學又促進宏觀經濟學的學習。

三、構建宏觀經濟學與現實經濟現象的聯系是該門學科的實踐橋梁

學習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分析和理解當今國家的經濟現象,同時也只有與經濟現象緊密聯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宏觀經濟理論。我們認識事物要從具體上升抽象,再從抽象回到具體,從而更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可以從國家當今財政或貨幣政策入手,分析我國為什么要采取如此的財政或貨幣政策,從而從具體的經濟政策上升到宏觀的經濟理論,再用宏觀經濟理論來分析經濟政策,使學生更能夠把握宏觀經濟學的本質。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國家財政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這完全從宏觀經濟學理論找到根據。我國這幾年盡管經濟高速增長,但是生產能力普遍過剩、消費不足仍然是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從目前形勢來看,生產能力全面過剩,這是“十一五”期間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能將生產能力問題在各個領域解決的話,國內則可能出現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一線天”的情形。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將存量消化掉,這可以利用“四個存量需求”來實現,“四個存量需求”兩個在投資方面,兩個在消費方面。兩個投資分別是外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和民間的投資,兩個消費分別為城市消費和農村消費。前三個已經解決,唯一沒有真正啟動的是農村消費。我國有2/3的人口在農村,而它的消費水平卻遠遠低于城市的消費水平。但是,農民收入低,缺乏購買力,培育不了市場,由此可見,要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消費能力,才能有效地啟動內需。對農村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新農村建設,拉動農村消費和投資,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政府在基礎設施上面的投入本身是一個投資需求,同時還會創造出很多的消費需求,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為0.74,如果農民收入每年增加300元,則農民人均消費每年能增加200多元,農民消費總水平年均能增加1500多億元。由此可見,新農村建設必然會啟動內需,從而拉動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這是宏觀經濟學中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現實樣板。

上述說明,宏觀經濟理論必須與經濟現實相結合,既可以增加宏觀經濟理論的說服力,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宏觀經濟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曼昆.經濟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幾個問題[J].農業經濟導刊,2006(4).

經濟學的需求理論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校經濟學;教學現狀;解決對策

經濟學課程是高校專門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所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在財經類專業中,屬于主干課程,因此它對培養經管類人才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經濟快速崛起,在經濟的運行和發展上體現出來新的形式和特點,所以在高校教學中,傳統的經濟學教學模式體現出了一定的滯后性,難以滿足時展的需求。

1 我國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一般來講,一個好的教學目標需要包括知識目標、教學方法目標和培養學生情感和價值觀等這三個方面。教學目標是教學最終要實現的結果,它可以指導整個教學過程,同時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和保障。整個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各個單元的目標以及每節課的目標都是不相同的。但是在當前的高校教學中,老師很容易把經濟學知識單純地作為教學目標,不夠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學生學習經濟學知識的過程,導致學生普遍認為這些經濟學知識無法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二)教學方法落后

在當前的高校經濟學教學中。老師們仍然是采用講授法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直接傳授給學生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從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經濟學的有關知識。但是這種教學方式不注重經濟學這門課程的學科特點,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

此外,很多高校在經濟學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刀切的現狀,所謂的一刀切就是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做出適當調整,而且把不同階段的經濟學教學都等同起來,沒有進行區別對待,但是隨著高校擴招,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參差不齊,挫折承受力和生活閱歷等這些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經濟學專業的老師必須要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更加有針對性,創新教學方式,為培養綜合性經濟學人才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理論和實踐產生脫節

經濟學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它把許多的經濟現象結合了起來。因此,學習經濟學的前提和基礎就是把經濟學知識和各種經濟現象結合起來,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切實做到學以致用。但是當前很多高校致力于經濟學理論的研究,甚至在經濟學教學中也非常注重理論研究,不注重教與學的結合,也不重視經濟學理論在實際的經濟現象中的具體應用。所以導致了學生只知道死記硬背經濟學理論的具體內容,卻不了解理論的實際應用,無法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四)教學評估方式存在缺陷

多數高校都是從某個具體的方面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老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的,因此教學評估機制的建設還很不完善。首先,許多高校的課時安排并不合理,很多老師的經濟學教學只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忽視了教學內容的連貫性。甚至有的老師在講課時只注重講解那些重點的章節,對一些基礎性的知識一帶而過,也不注重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其次,多數老師只是單純的依靠期末考試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甚至有的老師為了使學生通過考試,在考試前還會給學生劃定具體的考試范圍,這不利于檢測學生的真實水平。

2 高校經濟學教學的解決對策

由于傳統的經濟學教學模式無法適應教學改革的發展,也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的需求,這就要求各大高校必須進行教學改革,以實現經濟學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

(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一是通過對經濟學理論的學習來掌握經濟學的有關知識,并把它轉化成實際應用技能。二是使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了解經濟學原理的背景和實際應用。三是通過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對這門課程有更多的了解,對經濟學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進一步推動經濟學的教學改革。此外老師還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嚴格規范,使學生知道學什么、怎么學,提高他們辨別當前經濟形勢的能力。

(二)使教學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經濟學這門課程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研究經濟的發展規律,它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并不是對經濟形勢和經濟現象進行主觀臆斷。所以,經濟學的理論必須要和經濟現象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為研究如何積累和創造財富做出貢獻。首先,老師要把經濟學理論知識和實際案例結合起來,通過解釋簡單的生活案例使學生了解經濟學的有關知識,激發他們學習經濟學的興趣。其次,老師要時刻關注經濟學的發展現狀,探究經濟學規律,為解決實際問題做出貢獻。

(三)注重啟發式教學

完善啟發式教學也是解決經濟學教學現狀的一個重要方式。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經濟學的動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進行持續學習。對于這點,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來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其次是要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因為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占據著主導地位,發揮著維持教學秩序,調節課堂氛圍的作用。再者是要使經濟學的教學途徑更加豐富,因為經濟學的學習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能力和經濟學思維。豐富教學途徑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經濟學時更具優勢。

參考文獻:

經濟學的需求理論范文第4篇

1.1學生的數學基礎能力比較差

經濟學課程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在分析的時候要通過數學公式、圖表和曲線等工具,而且部分理論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在分析的時候需要借助大量的數理實證和圖形,這就要求學生有扎實的數學理論基礎。但實際上,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卻恰恰相反,人文知識比較豐富,而數學的基礎卻很薄弱,導致了學生更傾向于學習經濟學的定性分析,而對經濟學的定量分析卻不感冒,不愿意深入研究定量分析的步驟和方法,不習慣利用數學公式、圖表和曲線等工具來分析經濟學課程中涉及到的概念、原理以及理論。因此很多經濟學學生在學習方面覺得有難度,認為經濟學課程枯燥、抽象,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高。[1]

1.2因為國內外差別,學生學用脫節

經濟學是在市場經濟條件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制度下產生以及發展的,因此經濟學的理論和我國的歷史背景相差很大,與我國的國情也有很大的差別,很多經濟學理論以及觀點如果站在中國,根據中國的國情去分析的話,很難理解透徹。因此學生在學習經濟學的時候,常常出現理論和實際嚴重脫節的現象,學習的經濟學知識和理論無法運用到社會經濟實踐之中。往往都是從概念到概念,從原理到原理,對于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和一些經濟問題沒有辦法用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這即是所謂的學用脫節,也是目前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2]

1.3學生的經濟學素養不足

高校本科的經濟學課程一般都是在大一下學期或者大二上學期開設,學生還處在本科的低年級,由于進入高校的時間并不長,應試教育的影響還并未完全消除,因此在學習上還處在一個較被動的地位,而且高等院校的學生也沒有工作經驗,對企業和社會的了解也比較少,因此經濟學的素養不足,對很多經濟學知識點的理解都不透徹。即使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課,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點,但是因為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對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也沒有感性的認識,甚至存在一些經濟學的學生,對國家的基本經濟方針都不了解或者只是掌握一些皮毛。

2高校本科經濟學課程進行創新教學的對策

2.1應用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效果的決定因素之一,因此,經濟學老師應當對課堂教學方式不斷進行創新,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經濟學的教學效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有如下幾種:(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比較廣泛,很多門學科都運用這種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經濟學老師也可以在課堂上采用案例教學法來對學生進行教學。經濟學老師根據經濟法教學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目的,通過引用一些典型的經濟案例,來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分析研究案例中的材料和問題,然后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通過判斷給出決策,學生在這個基礎上,提高了運用教材知識或者所掌握知識點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在講經濟學中某一個基本原理的時候,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學生通過分析案例,加強了對教材知識點的理解。[3](2)討論教學法。學生是課堂上的主體,尤其是高校本科的學生,更應該在課堂上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作為課堂上的指導者,經濟學老師也應當不斷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堅持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在經濟學課堂上開展經濟學活動,并且不斷鼓勵學生參加和談論,學生之間的觀點不同,這些觀點相互補充和修正,強化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并且還能指導學生去發現和探討經濟學教材中知識的規律,深化研究的力度,思維得到了開發。在討論交流活動的最后環節,經濟學老師可以就活動情況進行總結,加強學生的理解以及加深學生的記憶。(3)綜合案例討論教學。知識點相互之間是存在聯系的,因此經濟學老師在經濟學的講學過程中,也不能只對某一個單一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可以通過鞏固和復習前面的知識點,來引進新的知識點。

2.2良好把握課程教學的核心

高校的經濟學課程包含兩個部分的內容,一是微觀經濟學,還有一個是宏觀經濟學。前者重視資源的配置問題,“價格理論”是主要的核心理論。而后者重視資源的利用問題,“國民收入”是主要的核心理論。很多學生在學習經濟學的時候,分不清兩者之間的關系,也很難將兩者區別開來,導致學習吃力。[4]針對這方面的問題,經濟學老師應當為學生分別理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學習主線,讓學生在掌握這兩條主線的基礎上再將全部的經濟學內容串聯起來,繼而全面掌握經濟學的課程內容。例如宏觀經濟學含有較多的理論派系,經濟學老師可以根據經濟學中的三大模型,給學生詳細闡述各個模型的內涵,并且讓學生在深刻理解模型內涵的基礎上掌握模型與模型之間的聯系。

2.3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培養出學生的創新欲望,學生也就有了巨大的學習動力,會全身心投入到經濟學的學習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經濟學老師首先要有課程意識,并且要有開放的課程資源觀念和教材觀念,在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之中要充分考慮到課程的個性化和多樣性,并將其完全結合起來。在學生的培養模式制定上,要根據經濟學的課程特點,將其與學生的素養緊密結合起來,再確定培養目標和教學手段,經濟學老師要做到因材施教,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積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經濟學老師要通過多種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經濟學產生創新欲望,情感得到培養,思維得到激活,在此基礎上,經濟學老師除了要有課程意識,還要有目標意識,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教育效益三個方面充分結合起來,缺一不可,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考慮到教育效益,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據經濟學專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條件,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學生學習經濟學的主動能力。[5]

2.4全面結合我國國情

經濟學是在市場經濟條件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制度下產生以及發展的,因此經濟學的理論和我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我國的國情相差很大,如果從中國的國情角度去分析的話,很難做到透徹理解,經濟理論脫離了生活實際,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如今本科經濟學的教材內容撰寫背景都是以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為主,而我國的經濟生活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經濟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針對這方面的問題,我國可以利用“洋為中用”這一方式,根據我國的國情,適當借鑒國外的經濟學課程和案例,將中國的實際經濟和系統教學有效結合起來。[6]例如經濟學教材中在分析三大貨幣政策時,主要強調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相比,法定的存款準備金率將會取得最佳的效果,一般來說使用較少。但是在中國,存款準備金率的使用次數就比較多,其目的是為了降低通貨膨脹的威脅以及抑制經濟的過熱現象,這樣與國外的行情則大不相同,中國學生在學習經濟學的時候也會產生很多疑問,經濟學的老師在這個時候就應該根據中國的國情,結合當前開放的經濟背景,從利率和匯率之間的關系、金融環境以及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來給學生解釋。

2.5落實技能培訓

高校本科經濟學課程是一門理論課程,并且是純理論,除了介紹經濟學的有關概念和原理,就是介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點,但是經濟學的教學則不一樣,如果經濟學老師僅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而忽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那么學生的專業化能力得不到培養和提高,也就沒有辦法將經濟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對于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經濟問題也就沒有辦法進行解決,這樣的經濟學課程教學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因此,經濟學老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點,還要落實學生的技能培訓,讓學生在實踐生活中應用到專業化能力,并且經濟學老師要掌握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形態,了解到當前社會經濟行業的規范和需求,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實用技能,對感性認識進行深入研究,將感性知識轉變為理性知識。[7]

3結論

綜上所述,高校本科的經濟學課程主要是為了滿足市場化需求,培養經濟型人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針對當前高校本科經濟學課程中還存在的諸多問題,經濟學老師應當結合我國國情,運用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并且在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復合型經濟人才。

作者:唐麗君 單位:遼東學院經濟學院貿易經濟系

參考文獻

[1]弓瑞瓊,谷滿意,胡德春.重思數學在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性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4(6):12-15.

[2]李明橋.關于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改進建議[J].中外企業家,2013(12):04-06.

[3]周科理.讓經濟學課程堪以實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09):06-09.

[4]劉曉靜,劉京麗.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2(12):13-15.

[5]羅文花.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臺州師專學報,1998(5):09-11.

經濟學的需求理論范文第5篇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實踐活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高質量的經濟把對人才的要求推向新高度。微觀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基礎性課程,在市場經濟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的背景下,也應當不斷革新,培養具有特色的,符合社會多元化需求的創新型人才。本文對在當下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并淺談幾點優化改進的策略方法,供同仁參考。

一、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反思

(一)課堂教學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

當下,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普遍存在偏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現象。微觀經濟學課程是理論和實踐并重的學科,其教學目標就是能夠讓學生通過教學實踐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并且能用理論知識進行靈活的實踐活動,兩者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然而,由于學生社會經驗不足,缺少專業的敏銳性和洞察力,覺得微觀經濟學太過抽象,本身有種畏懼心理,而且由于微觀經濟學課程選材的局限性,大部分內容都是理論知識,缺乏相應的實際案例,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由于學生自身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在缺乏相應的實踐機會的狀態下,他們的學習效率也就很難提高。

(二)課堂授課形式相對單一

在傳統的微觀經濟學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解知識,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和接收,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輸的授課方式,而且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很單一,缺乏趣味性,造成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激不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參與的主動性也差。依據金字塔學習理論,主動性學習的方式知識保持率最高。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探究出多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創設有趣生動的教學情境,借助實驗教學資源及其他輔助手段,引導他們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三)課程教學目標層次模糊

目前,我國大部分財經院校的微觀經濟學在課程設置方面層次不鮮明,沒有像國外的教學目標那么清晰,國外的學科設置主要有基礎課程、高級課程、研討班等級別,學習階段具有明顯的差別化。相對國外的課程設置,我國多數財經院校的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層次模糊,多數都將經濟學課程設置成專業基礎課,造成學習階段分化不明顯,教學目標不清晰,而對于層次不同的學生,就造成學習分化越來越大的現象。其次,我國學科之間的劃分界限比較嚴格,就造成微觀經濟學作為基礎性學科,缺乏與其他學科交叉,也就會造成對學科前沿的發展關注度低下,不利于學科的教學成果。

二、微觀經濟學課程體系的更新與優化

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各種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及分析能力,對于課程內容及課程體系的設定上,應以經濟直覺為首要目標,展開數理工具的輔助教學,重點突出實踐教學部分。“經濟直覺”是學習者對經濟能力的一種自我感覺,是經濟思維能力的體現。教師主要是通過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來培養學生的自我直覺。對于初涉經濟學的學生,更要注重鍛煉他們的經濟思維直覺,對他們以后的知識構建大有幫助。“數理工具是幫助學生掌握數理分析的一種輔助學習工具,教師教授學生使用數理工具的目的就是強化學生的經濟能力。“突出實踐”體現得是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理念,要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師要全面更新和優化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生經濟學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經濟實際運用能力。

三、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新

微觀經濟學課程需要教師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輕松的教學環境,教師通過實際案例和實驗教學來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從而提升他們的經濟實用能力。

(一)還原情境法進行案例教學

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還原情境法,選取典型性案例,借助環境和情景進行設計,把交易過程盡量還原,使之貼近現實生活,增加學生對現實交易的認知和理解。目前微觀經濟學教材中的案例很多都是國外事件,還有一些案例年代久遠,讓學生難理解。因此,教師在選取案例上應結合我國經濟及社會發展得實際情況,可以從網絡、報刊上選取新聞熱點做案例,不僅讓學生感覺親切,也能激發學習熱情。例如:教師以春節購買車票為例,幫助學生加強對供給彈性和需求規律的理解;以明星演出設定不同價位門票為例,可以幫助學生分析消費者剩余及價格歧視的理論知識。以還原情境法進行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經濟情境的體驗,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經濟敏感度。

(二)循環體驗法進行實驗教學

國內很多高校都在經濟學課堂中引入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提高他們的研究潛能和創新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循環體驗法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應用能力。例如在我校設計得實驗課上,學生就可以運用軟件模擬企業運營流程,學生通過模擬采購原材料、研發和銷售產品環節,增加對企業運營的認知。經過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循環練習方式,完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學習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汪清县| 龙州县| 清水河县| 郧西县| 峡江县| 大宁县| 南江县| 来宾市| 赤峰市| 揭东县| 镇赉县| 道孚县| 宁安市| 镇远县| 凤城市| 海口市| 彭州市| 阿拉善右旗| 买车| 池州市| 绵竹市| 阆中市| 金平| 德昌县| 五常市| 牙克石市| 西华县| 江安县| 泸溪县| 贞丰县| 琼中| 河东区| 轮台县| 巨鹿县| 高碑店市| 青阳县| 芷江| 泊头市| 肃宁县| 水城县| 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