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經濟學價值

經濟學價值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學價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經濟學價值

經濟學價值范文第1篇

我國政府于2009年度明確了我國2020年的碳排放降低目標,并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了社會發展以及國民經濟中,進行了長期的系統規劃。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學術界對低碳經濟的研究非常積極,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目前我國的多所權威科研機構、院校都對低碳經濟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比如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湖南大學、江西科學院等,不論是政府還是學術界都對低碳經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面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的矛盾,加強低碳經濟相關的理論與價值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低碳經濟的產生背景。在全球氣候變暖與溫室效應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背景下,低碳經濟被適時提出。英國政府于2003年發表了《能源白皮書》,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這是“低碳經濟”概念首次被談及,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迅速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熱烈的討論浪潮。歐盟、美國以及日本等多個國家紛紛運用不同手段從多方面入手進行了一系列的低碳經濟建設行動。2007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第四次科學評估報告發表之后,尤其是“巴厘路線圖”達成后,國際社會開始更加關注低碳經濟的相關理念。可預見的是,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向低碳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了一種發展的必然。

二、低碳經濟研究概況。低碳經濟的具體特征首先是經濟性,低碳經濟必須要按照市場經濟的機制與基本原則來發展;其次是目標性,發展低碳經濟的目的是把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最后是技術性,通過不斷地提升技術水平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從目前來看,圍繞這一目標,國際上已經開展了系統地研究,如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碳減排的經濟風險分析以及碳減排對策研究等。其中,不僅有理論的探討,也有實踐的經驗總結,但是對于支撐低碳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探討與總結。

三、低碳經濟理論的經濟學價值。低碳經濟理論的經濟學價值主要體現在:

(一)促進了消費方式的轉變。低碳經濟有關理論能夠化解“刺激消費”與“低碳經濟”之間的矛盾問題。當前國際市場的消費主力軍是發達國家以及發達地區的居民,消費也從以往的生存需求而轉變為享受性消費。如果未來仍然用物質消費來刺激經濟發展,勢必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對于現有資源也會產生更大的消耗,其直接后果就是對經濟發展的毀滅性傷害。而低碳經濟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消費方式的改變,低碳經濟要求經濟發展方式從過度物質消費逐步地轉移到精神消費上來,讓精神消費與智力投資成為新一代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二)豐富了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低碳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創造了一些工具,如碳交易、碳期貨、碳貨幣、碳貿易以及碳關稅等。這些概念雖然還并不完善,但已經被納入了國際貿易、金融學等學科的重點內容。氣候變化問題解決的復雜性,使得經濟學家不得不對風險、不確定性以及貼現等一些最基本的經濟學概念進行再次審視,需要重新界定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分析概念。

(三)完善了國際經濟學體系的經濟合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低碳經濟的相關理論應該要納入國際經濟的范疇,以拓展國際經濟學原有的狹義研究視角。經濟學的一般理論是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基礎,而研究國際經濟關系與國際經濟活動,則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進一步延伸與應用,事實上國際經濟學是研究怎樣運用國際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來發展本國的經濟,從而平衡本國的國際收支,有效地建立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貿易與金融體系。國際經濟學并沒有將國際社會看作一個整體,而當前只有融合低碳經濟的相關理論,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成為國際經濟學,才能實現國家間的經濟合作。

經濟學價值范文第2篇

經濟學的歷史中就充滿了這種不確定性。主流經濟學的主題和研究范式并不是一個僵滯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歷史。翻閱經濟學說史,我們不難發現三種類型偉大的經濟學家:一種是在主流經濟學的發展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并有開創之功的學者,比如亞當·斯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等,他們是主流經濟學中影響深遠功績卓著的人物,引導著經濟學話語的潮流和學術研究的范式,并在經濟學的發展歷史中起著無可比擬的革命性的作用;第二種是一些技術型的經濟學家,這些經濟學家的貢獻在于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知識背景完善了經濟學的分析工具,確立了主流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數理方法和邏輯體系,比如瓦爾拉、希克斯、薩繆爾森,他們的分析方法已經通過無數的教科書而融入經濟學的發展長河中,滲透進無數經濟學的初學者和經濟學家的頭腦中;第三類經濟學家可以被稱為“另類”經濟學家,他們或者對獨特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對象情有獨鐘,從而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的疆域,開辟了嶄新的經濟學研究分支,或者在研究范式上迥異于主流學派,從而以自己富于個性的思想和學術風格在經濟學說的歷史中確立了自己的獨特地位。這些個性鮮明卓然不群的經濟學家中,有馬克思、凡伯倫、熊彼特、哈耶克、加爾布雷斯、布坎南、諾斯、貝克爾和森等。這些在經濟學說史上另類(或者說異端,當然人們對于異端或者另類的標準并沒有一致意見)的經濟學家,現在已經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思想正在或已經開啟了經濟學的某種主流思潮。以經濟學說史的眼光來看,假如我們足夠冷靜和客觀的話,我們就得承認,這三類經濟學家在經濟學的發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那些另類的經濟學家,他們展現了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多元特征和無窮的多樣性,顯示了經濟學家在許多領域的創造力和滲透力,也昭示著經濟學與其他學科不斷整合的歷史趨勢;他們增加了經濟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的豐富性,拓展了經濟學的視野,在經濟學理性主義和工具主義的傳統中浸入了經濟學家的人文關懷和歷史眼光,這是“另類經濟學家”對于經濟學的貢獻與價值所在。

如果我們想判斷一個“另類經濟學家”的價值的話,也許最合適最突出的例證是馬克思。這個深諳德國古典哲學傳統的經濟學家,以自己的獨特的邏輯力量和犀利的批判性語言揭示了資本主義這一歷史制度的運行特征,“在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驅動力和各參與力量之間的緊張局勢方面,無人能與馬克思相提并論”,因而“馬克思必將與亞當·斯密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一起,并稱為經濟學歷史上的三位巨匠”,盡管這三位經濟學家的理論存在著根本的歧見和沖突。馬克思的經濟學充分顯示了一個經濟學家(當然馬克思并不僅僅是經濟學家)在引導和影響學術范式和意識形態從而在左右社會思潮方面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無論后代的經濟學家對馬克思有多少批判性的反思,他作為經濟學歷史上的一個極其獨特的革命性人物以及他貢獻給這個學科的思想資源,都是學術史所必將銘記的。與馬克思同時關注資本主義制度和工業時代弊端的還有美國20世紀初的著名經濟學家凡伯倫,這個行為怪僻離奇、思想獨特卓絕的經濟學家,在其他主流派的經濟學家遵循著經典的經濟學理念進行他們的研究的時候,他卻關注制度的變革和演進,斷然否定經濟學中流傳已久的理性人的假說,并將其他社會科學的豐富思想引入經濟學來研究人類行為。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凡伯倫是美國20世紀初最著名的幾位經濟學家之一。他把從其他社會科學中汲取的知識引入經濟學,并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拓展經濟學。更具體地說,他闡明了習慣、文化以及制度如何塑造人類行為,以及人類行為的變化怎樣影響經濟。正是由于上述研究成果,凡伯倫成為經濟學制度學派的智慧之父。”這是對這位離經叛道特立獨行的經濟學家的公允的評價。

我要說的第三位帶有“另類經濟學家”印記的學者是哈耶克,盡管在貨幣、商業循環和資本理論方面的純經濟學成就上,哈耶克完全能夠躋身于一流經濟學家的行列,但是他的最引起知識界轟動和爭議的成就卻是在政治哲學與社會哲學方面。40年代以來,“哈耶克主要以一位法律和政治哲學家以及一位尖銳的對經濟計劃和經濟統制的理智批評家而聞名于世”,他的經濟學家的身份反而在逐漸淡化,有些學者對此評論說:“哈耶克在學術上的主要成就是重新使經濟學成為社會科學的主要部分。”在1941年他的全面論述經濟理論的著作《資本純理論》(ThePureTheoryofCapital)出版后,他由衷而坦然地感嘆:“我對(經濟學)純理論有些厭倦。我寫作《資本純理論》的4個年頭里是非常艱苦的。”此后,他的主要精力轉向政治哲學、法律理論和思想史的研究,并在這些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其影響遠遠超出經濟學領域,成為一位劃時代的思想巨匠。從正統的主流經濟學的觀念來看,哈耶克的名作《通往奴役的道路》(TheRoadtoSerfdom,1944)的論證范式和學術價值是值得懷疑的,因而這部后來聲名大噪的著作在當時的學術界卻連遭非議,幾乎到了“聲名狼藉”的地步。這種受主流經濟學家排斥的命運直到70年代才有所轉機,作為凱恩斯的反對者,哈耶克東山再起,再次被主流經濟學界所接納并奉為神明。經濟學界對于哈耶克態度的這種變化從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稍顯夸張和吹捧的評語中就可以看出:“鑒于哈耶克作為在經濟學界自亞當·斯密以來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云云。哈耶克經歷了一個典型的“另類經濟學家”的典型命運:先是從“主流”的經濟學研究轉移出來而投入廣泛的社會科學的探索,成為“邊緣”的經濟學家,然后在經濟學“邊緣”獲得巨大的思想成就(也遭受廣泛的爭議和攻擊),然后在經受了歷史考驗之后重新受到主流經濟學的認同和尊崇,從而再次成為“主流”。加爾布雷斯也許是受到非議最多的經濟學家,他在經濟學界所贏得的聲譽與遭受的毀謗幾乎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作為先進工業國家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的重要評論家,加爾布雷斯成為當代最著名的學者和最有影響的批評家之一,他的四部著作(《美國資本主義》、《豐裕社會》、《新工業國》和《經濟學與公共目標》)引起思想界和大眾的普遍關注與爭論。加爾布雷斯在方法論上是獨樹一幟的,他運用歷史的和演進的方法研究經濟現象,他相信,“行為和感覺要在它們的文化和制度環境的結構中得到理解,這一信條促使他以相互約束和機能主義的方式建立一種神圣的綜合分析”。這種信念影響了他的寫作方式,他屏棄了正統的經濟學家的論述模式,而代之以更有震撼力和說服力從而也更加容易被思想界接納的方式來闡述他的犀利觀點。有評論說:“加爾布雷斯改變了人們的信條,進而改變了他們的社會;他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這不僅由于他論點的力量,而且因為提出論點時的極強的表達能力、詼諧和能夠被接受的方式”。作為主流經濟學的不懈的嚴厲的批評者,加爾布雷斯譏諷經濟學家們只是關注于數理分析而不關注現實的經濟社會的“專家”,這些尖銳的批評激起經濟學家主流集團的強烈反感和抵制,許多經濟學家反唇相譏,稱加爾布雷斯并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經濟學家,甚至根本算不上經濟學家。但是盡管如此,加爾布雷斯以其獨特的理論魅力和論證方式,證明了經濟學在影響公眾和社會信仰方面所能達到的力量,因此,“低估他對經濟學作出的特殊貢獻和對社會科學的一般貢獻,將是錯誤的。”

經濟學價值范文第3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基礎理論;經濟學;價值;現狀

低碳經濟是由英國能源方面的白皮書提出的,當時的英國經濟學家在其所發表的報告當中呼吁全球轉向低碳經濟。尼古拉斯認為全球僅需要付出很少的經濟投入就能得到十倍的回報。在那之后,各國的經濟學家也就低碳經濟站考討論,并在研究中表示國家對于市場方面的政策能夠有效改善全球變暖這一問題。約瑟夫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其提出國家需要就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征收稅款。以稅務方面的政策束縛人們排放二氧化碳。如今,低碳經濟已經逐漸進入我國學者的視線中,并針對其理論進行了探索和規劃。

一、低碳經濟理論構想

低碳經濟就是指人們在研究經濟的發展措施的同時也需要著重關注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目前,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居高不下,盡管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在短時間內還是無法改變排放現狀。如此,研究人員才能根據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研究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低碳經濟的研究還需要研究人員擁有環境經濟學的相關知識。研究人員了解環境,也知道怎樣的經濟環境能夠實現對環境的保護。研究人員不斷分析二氧化碳的成因,并根據其排放以及循環,最終得出二氧化碳的標準排放量。為了構建完善的低碳經濟體系,需要將基礎的理論知識搭建在一起,以傳統經濟學作為依托,最終創建出科學的低碳經濟理論體系。

二、低碳經濟主要理論

1.相關理論

為了搭建低碳經濟的理論體系,需要研究人員充分了解到幾種主要的理論。環境保護理論是實現低碳經濟的基礎理論。我國之所以想要實現低碳經濟,其最終的目標就是為了保護環境。經濟學家強調以循環的低碳理念來發展社會經濟,當經濟在飛速發展的狀態當中,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卻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全球變暖的現狀就會被減緩,相對而言,環境問題也就得到了有效的解決。現在的社會,人們一位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追求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因而不注重是否對環境產生破壞。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品,但人們沒有做好對該類物品的處理措施,致使物品在分解的過程中產生巨大的破壞力。人們所生存的環境已經遭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環境的承載力已經快要達到極限。為了避免環境出現崩潰,需要人們注意對環境的保護。低碳經濟是實現環境保護理論最基本的措施。環境保護理論應該被構建在低碳經濟的基礎理論當中,受到人們的關注。能源理論是又一符合低碳經濟理論的科學性理論。

社會經濟需要發展,就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但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人們過于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能源使用的方法。地球上已經被發現的能源都受到數量的限制,能源的生產需要時間的累積。現在,世界上的很多能源都已經瀕臨匱乏,而我國人口基數本來就打大,對于能源的需求更多。我國已經面臨能源不足的問題,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變能源的使用現狀。大部份的能源都是可以被二次利用的,低碳經濟當中所提到的循環利用就比較適用于能源問題。我國積極轉變經濟類型,致力于早日形成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出于對能源的重視。為了我國的長遠發展,需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于能源理論的關注必不可少。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是轉向低碳經濟的重要理論。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給人以經驗并為企業家們提供失敗的案例總結。無論是在國際上的那個國家,人們都非常注重對經濟學理論的認識和學習。專家和學者也一直在研究經濟學方面的知識。經濟學當中包含了很多經濟發展的相關知識,能夠為企業家們總結出社會發展的經濟關系,促使其了解低碳經濟的真實含義。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也從最基礎的角度對低碳經濟進行了解釋,促使人們更加了解低碳經濟能夠帶來的價值效益。

2.理論分析

低碳經濟方面的相關理論都有其具體的效用。在早期的經濟學當做,低碳經濟就已經成為當時經濟學家的基礎思想。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中重要性。隨著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已經被利益沖昏了頭腦,不再注重低碳理論。而根據經濟學家所揭示的經濟學理論含義來看,經濟學理論所重視的不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是整個國際的經濟發展方向。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包含了對世界各國經濟的理解人和分析,能夠有效的幫助國際經濟的發展轉變思想,促使其愿意接受低碳經濟,看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低碳經濟的理論體系當中不僅包含了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還包含了關于環境方面的經濟以及循環經濟。在生態經濟當中,人們注重將生態學與經濟相互聯系,并根據生態系統的現今狀態來考慮構成經濟系統。國際經濟在生態經濟的符合下更加具有規律性。

循環經濟也是低碳經濟理論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循環經濟強調人們應該注重物質的循環往復,人們在使用能源時需要對能源進行循環利用,從而想成科學的循環系統。循環經濟能夠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低碳經濟理論所構成的體系不僅使人們在日后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投入降低,還使其受到的收益逐漸增多。人們越來越遵循生態環境的發展規律,經濟的發展自然也會越來越有規律。從氣候的角度考慮,低碳經濟理論當包含了大量的經濟學哲理。伴隨著溫室效應的影響擴大,國際經濟的發展速度也受到影響。其實,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的支持。自然環境的資源消耗會造成經濟發展出現斷層。人們需要注重對資源的使用,環境經濟理論提醒人們需要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從資源的角度環節人類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世界依據需要發展和進步,但自然環境已經承受不住經濟發展帶來的破壞。低碳經濟的理念提出為人們解決了經濟帶來的環境問題,盡管低碳經濟不能使自然環境快速恢復,但也起到了緩解的作用。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漸減少,溫室效應也會在自然環境的自我恢復中得到改善。

三、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在低碳經濟的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國致力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督促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節約資源,避免鋪張浪費。我國已經實施了很多政策用來緩解城市污染以及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部分地區在該政策的實施方面積極配合,從經濟的角度已經能夠符合低碳經濟的標準。我國的北方城市屬于重工業集聚的城市。煤炭到礦石的開采都代表著對能源的利用。北方的城市已經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相關資源措施有效利用能源,在廢棄物品的回收利用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而我國為了實現低碳經濟,緩解人口壓力,已經加大了對經濟發展的監管力度。盡管在部分地區,低碳經濟的發展還存在著不和諧的現象,但我國所實施的監察和管理已經能夠有效的改善這種現狀。對于一些對低碳經濟和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企業和個人采取了法律上以及經濟上的懲罰措施。雖然我國部分地區的企業依然沒有重視低碳經濟,但總體來說,我國對于低碳經濟的研究和實施已經取得了成功。越來越多的人受到低碳經濟的感染,愿意接受低碳生活。我國在日后的經濟發展當中一定能夠秉承著低碳經濟的理念,讓越來越多的國民了解低碳經濟的基礎理論。

四、低碳經濟理論的經濟學價值

1.改善經濟學體制

低碳經濟的相關理論具有一定的經濟學價值。一些經濟學家已經呈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低碳經濟對于當前國際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經濟理論與低碳經濟向聯系。低碳經濟能夠有效促進國際經濟的發展,并增加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國家的經濟水平要想得到顯著的提高,就需要轉變經濟體制。低碳經濟為國家帶來的價值和收益已經不是用物質能夠衡量的。低碳經濟理念的提出使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生產結余也能為自身帶來經濟效益。低碳經濟為生態環境的發展帶倆巨大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多的國家為了生態發展的平衡了聯系到一起,眾多國家通力合作,從經濟到政治等多種領域都親密合作,致力于解決環境安全隱患。如今,能源比較短缺的欠發達國家也將受到發達國家的支援,從技術到經濟上都能得到改善,環境問題也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得以緩解。

2.發展新經濟

工業時代到來之前,人們所接觸的經濟范圍很小,人們能夠創造的經濟收益也比較小。盡管人們也會利用手工等方式進行一些生產,但在生產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都能夠通過環境的自我中和而消耗掉。工業革命以后,人們的生產環節大部分采用機器作業,機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已經超出了自然環境的負荷,進而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低碳經濟理念的提出促使了新經濟模式的產生,人們注重生態環保,在工業生產當中也轉變了生產方式,新的經濟模式將在低碳理念的督促下產生。

3.轉變消費模式

經濟之所以發展迅速源自于人們所產生的消費行為。消費模式就是經濟模式的延伸。低碳經濟理念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經濟模式,同時也轉變了人們的消費行為。傳統的消費模式當中,人們注重物質享受,不斷的購買奢華的產品,不注重消費所產生的經濟變動。而當低碳理念被提出以后,人們已經意識到精神消費的重要性。傳統的消費行為會在不知不覺之間造成二氧化碳的增加,進而破壞到生態環境。而為了滿足傳統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工業生產需要加大生產力度,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廢棄物的產生以及資源、能源的浪費。轉變形式的消費行為促使生產方式也發生改變,人們了解到精神方面的享受能夠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了解到消費行為也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

五、結論

總而言之,世界各國已經深深的意識到了低碳經濟的重要性。盡管低碳理念還處于發展階段,其基礎理論框架也還在構建當中,但低碳經濟為國際經濟模式的轉型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如今,低碳經濟已經面向世界,并在經濟學家的研究當中逐漸得以完善。低碳經濟的理論需要得到實踐的支持,通過世界各國對于低碳經濟的宣傳并從各個方面給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低碳經濟的理論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參考文獻:

[1]李超逸.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研究[J].新經濟,2014,05(11):20-21.

[2]宋婷婷.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J].現代經濟信息,2014,03(15):6-7.

[3]王云飛.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J].生產力研究,2015,08(04):16-20-118.

[4]趙愛姝.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5,08(09):36.

[5]成曉彤.有關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的分析[J].中國商貿,2013,01(12):180-181.

[6]郭珊珊.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J].經營管理者,2013,11(14):114.

[7]魯芳.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研究[J].商,2013,07(17):205.

[8]李玲佳,侯曉威.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J].商,2016,09(06):257.

[9]彭紹華.基于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02(06):142.

經濟學價值范文第4篇

價值觀念自人類有史以來就已存在,而且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中。在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中,從早期的重商主義和重農學派,到近現代的經濟學,無不對價值觀問題加以探討。為了對資產的價值理論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我們對經濟學的價值觀分幾個階段加以歸結。

(一)早期經濟學說的價值觀:重商主義者和重農學派

重商主義者認為,因為貨幣(財富的代表)在購進和出賣商品收回貨幣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增量,從而產生了增加的價值,因此價值是在流通過程中產生的。這種觀點還認為貿易特別是對外貿易是增加國民財富的源泉。重農學派從實物增量出發,認為只有農業才是價值增量(純產品)的來源,農產品從播種到收獲引起了實物的增量,而其他加工工業和貿易部門都沒有使實物量增加,因而沒有生產出價值。

(二)賣方市場時期的價值觀:供給(生產)決定價值

古典學派認為,價值來自于生產過程,由生產創造,而生產又是商品物資的供給。因此,我們將生產決定價值的主張稱為供給決定論。由于生產過程是資本、勞動和土地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認為價值來自于生產過程,那么自然要從三個要素中去尋找價值的源泉。

在資本主義早期,市場上的產品相對于全球尚未開拓的廣闊市場而言,是供不應求,于是產生了薩伊的“供給本身會創造需求”的理論。在那個時代,生產是最為重要的,人們紛紛從生產過程中去尋求價值的來源,如配第認為只有生產貨幣(白銀)的勞動才創造價值,李嘉圖提出生產過程中的邊際勞動耗費決定價值量。薩伊從資本生產力理論中分析了三要素(資本、勞動、土地)共同協作生產出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其報酬形成了生產費用,形成生產費用價值觀。他認為物品的價值來自于物品的效用,而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的有用性,即使用價值,而價值量決定于生產費用,這仍是一種客觀價值論,但是已經向買方市場時期的主觀效用價值觀邁開了第一步。

(三)買方市場時期的價值觀:需求決定價值

19世紀70年代,經濟學發生了邊際革命,出現了邊際效用價值論,進而形成了邊際效用學派。該學派認為商品的價值不是來自于生產過程,而是來自于消費者對于商品的主觀評價。若消費者認為商品對自己的主觀效用大,則商品的價值就大,否則就小。由于消費者本身就是需求者,且對商品的評價決定商品的價值,因此相對于供給決定論而言,我們將這種價值決定稱為需求決定論。

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日益出現供過于求的經濟危機時,人們的注意力逐漸從價值如何被生產出來的問題轉向價值如何實現的問題。由奧地利學派為代表的心理學派,認為資產具有價值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即有用性(基礎)和稀缺性(必要條件),決定商品價值量的是人們對商品價值主觀評價尺度的邊際效用(龐巴維克);資本、勞動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價值間接地來自于它所生產的消費品的價值,并由所生產的消費品的邊際效用決定,每一生產要素根據自己在生產過程中的邊際貢獻,獲得生產總效益中歸屬于自己的那部分價值(維塞爾)。

(四)供求決定的價值論:均衡價值觀

馬歇爾直接將交換價值視為價值,進而引申出商品的價格。他認為供給與需求雙方的力量決定價格(價值)。在任何社會,稀缺性的商品或勞務,其客觀效用或滿足欲望的程度,必須用一個共同的標準來衡量,以便人們對其進行選擇時能做出主觀但合理的選擇,這個共同標準就是價格。在均衡價格中有需求價格,它取決于需求,即需求量取決于消費者對商品效用的主觀評價,因而需求價格是買方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有供給價格,它取決于生產費用,是生產者愿意接受的最低價格。均衡價格就是供求均衡時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因此,效用和生產費用是影響價格的兩個均等因素。馬歇爾將這種均衡價格劃分為三類:①暫時均衡決定的市場價格。供給不能對需求的變化做出反應,均衡狀態完全由需求決定。②短期均衡決定的市場價格。供給能適應需求的變化做出調整,供給和需求在價格決定上起同等作用。③長期均衡決定的市場價格。在長期內,生產者可以增加投資或轉移資本到別的部門,從而增加或減少供給來影響需求,因此供給起著主導作用。

(五)價格論取代價值論

現代社會對經濟活動的分析,已由原來重視供給或需求的某一方面變為對供給和需求之間關系的全面分析。由于在供求關系上體現的是價格而不是價值,適應供求分析的需要,人們需要的是價格,而不需要探討價格后面的決定力量--價值,因此人們將研究的視線從價值轉向價格。這樣原來服務于供給分析或需求分析的價值,在供求均衡分析面前便失去了意義,而起決定性作用的則是價格。

數量學派將價值視為商品之間交換的比例關系,即交換價值,否認價值的實際和內容,并將交換作為應用數學的出發點,認為交換就是兩個商品間的數量關系,交換成立就是數量相等,一切經濟問題都是交換問題。一些瑞典經濟學家則否定價值的存在,主張經濟學應該放棄“價值論”而用“價格論”。

(六)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與統一的市場

人們對價值認識不同,對商品的評價也不同。正因為如此,在一個統一的市場上才有交易的發生,市場在市場經濟中扮演著價值發現的角色。也因為價值發現和價格形成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突出地位,才使人們認識到“在一切的才能之中,最了不起的是正確估計事物的真實價值的才能”(拉羅什福科)。資產的價值評估理論就是建立在一定的價值論的基礎上,其中的重置成本法就是以生產費用價值論為基礎,市場法以均衡價值論為依據,收益法則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依托。

(七)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對古典學派的勞動價值理論進行了根本的改造和重建,提出了具有獨創性的價值理論。基本思路為:

經濟學價值范文第5篇

關鍵詞:勞動使用價值論;快樂經濟學;基礎理論

在當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立論的根據。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是,重新建立一個能夠指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并與原政治經濟學在價值觀上一脈相承的新經濟學。在新時代,新經濟學就應該是研究快樂的快樂經濟學。

一、勞動使用價值論的提出及其內容

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時,他是最先從商品的分析入手的,他揭示了商品的兩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

在分析勞動使用價值論基本內容前,我們必須概括一下馬克思對使用價值的有關論述。

1.有人認為,馬克思不重視使用價值,對此,馬克思是堅決反對的。他說:“這位瓦格納還把我列在那些主張‘使用價值’應該完全從‘科學’中‘拋開’的人中間。”“這一切都是‘胡說’”。馬克思把使用價值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說:“這不過是已經在單個商品上表現出來的同一規律,也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它的交換價值的前提,從而也是它的價值的前提。”

2.從商品兩重性也可看出,馬克思是非常重視使用價值的,他把使用價值列為商品的兩重性之一。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兩重性是由使用價值與價值共同構成的,商品兩重性是由勞動力的兩重性決定的,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

3.在馬克思看來,一般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表現為商品具有的某種效用,這是實現交換價值的前提,“物品要成為商品,從而成為交換價值的承擔者,一定要滿足某種社會需要,因而一定要有某種有用屬性。”

4.馬克思認為,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但同時也認為使用價值具有社會性。“要生產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對他本人即賣者的使用價值,而是對第三者即買者的使用價值。”

5.馬克思看到一種商品在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階段所具有的不同使用價值。“至于在生產過程中執行職能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情況則不同。按照勞動過程的性質,生產資料首先分為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或者更進一步地加以規定,它一方面是原料,另一方面是工具,輔助材料等等。”

6.馬克思認為,一定的使用價值只是資本增值的手段,“……資本對采取任何特定的使用價值形式作為自己一視同仁的化身加以采用或拋棄。”

7.馬克思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使用價值,一方面他把使用價值看成是現實的具體物的屬性,即“作為使用價值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他把使用價值看成是抽象的、類的存在,即作為政治經濟學中的范疇,“作為使用價值的使用價值,不屬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只有當使用價值本身是形式規定的時候,它才屬于后者的研究范圍。”

8.馬克思看到了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所特有使用價值的作用,也正是主要由于這一點,馬克思才把使用價值引入政治經濟學的范圍之內。“……剩余價值本身是從勞動力特有的‘特殊的’使用價值中產生的……所以在我看來,使用價值起著一種與以往的政治經濟學中完全不同的作用。”

9.馬克思認為,“貨幣的使用價值就是:貨幣創造交換價值,創造比他本身所包含的更大的交換價值。”在這里貨幣的使用價值實際上作為資本來讓渡,它的使用價值就是獲得利潤。

10.馬克思認為,“對于提供這些服務的生產者來說,服務就是商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但是對買者來說,這些服務只是使用價值,只是他借以消費自己收入的對象。”他還認為,“服務只是勞動的特殊使用價值的表現,因為服務不是作為物而有用,而是作為活動而有用。”

11.馬克思看到了使用價值在總供給與總需求平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應該強調的是,馬克思認為,從總體而言使用價值對社會資源的分配起決定作用。“如果說個別商品的使用價值取決于該商品是否滿足一種需要,那么,社會產品總量的使用價值就取決于這個總量是否適合于社會對每種特殊產品的特定數量的需要,從而勞動是否根據這種特定數量的社會需要按比例分配在不同的生產領域(我們在論述資本在不同的生產領域分配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在這里,社會需要,即社會規模的使用價值,對于社會總勞動時間分別用在這個特殊生產領域的份額來說,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以上我們簡略地概述了一下馬克思有關使用價值的論述,盡管上述的介紹存在著許多不周全之處,但本人認為,這基本上反映了馬克思對使用價值的主要觀點。下面本人就根據馬克思有關使用價值的主要觀點,對勞動使用價值理論的基本內容,做一下初步的概括和總結:(1)使用價值與價值共同構成商品的兩重性。(2)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和價值的前提,勞動的直接目的是創造使用價值。(3)使用價值除了代表商品的自然屬性外,它本身也具有社會性。(4)從整體而言,對使用價值的重視使資源的配置趨于合理化。

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一樣,的使用價值論也必然是勞動使用價值論,這是價值取向的根本要求。正如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所說:“從前的經濟學,是以資本為本位,以資本家為本位。以后的經濟學,要以勞動為本位,以勞動者為本位了。”[7]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經濟學,當然也要以勞動和勞動者為本位。

二、確立勞動使用價值論的現實意義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馬克思并不是忽視或不看重使用價值的,只是出于革命性的需要,他在構筑其理論體系時,必然選擇最能證明其革命性的那部分概念和內容,作為其論述的主線。盡管如此,由于使用價值的特殊重要地位,馬克思還是大量地論及了使用價值。從他的大量論述中,我們可以概括出馬克思對使用價值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現在看來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

1.使用價值與價值共同構成商品的兩重性。這說明,從商品兩重性構成角度看使用價值與價值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商品兩重性的論述必然是勞動價值論的重要內容,同樣也應是勞動使用價值論的重要內容。我們明確這一點,其最根本的現實意義在于,通過對價值的研究,得出的勞動價值論成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的基石;那么我們通過對使用價值的研究,即可得出新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基石——勞動使用價值論。

2.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和價值的前提,勞動的直接目的是創造使用價值。這說明,從價值實現角度看,使用價值已經成為交換價值和價值的核心,離開了使用價值,也就無所謂交換價值和價值,因此,勞動的直接目的當然是創造使用價值。這一點對我們的啟示是,作為企業必須首先注意新產品的開發,不斷創造具有新的使用價值的商品,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獲得交換價值。使用價值的創造當然也包括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而且這是使用價值創造的重要內容之一。3.使用價值除了代表商品的自然屬性外,它本身也具有社會性。我們的國家和企業必須明確,為誰創造使用價值,為誰創造價值?可以說,這一條標明了勞動使用價值論在價值觀上的根本取向,從而也證明了勞動使用價值論,能夠成為指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基石和邏輯起點。

4.從整體而言,對使用價值的重視使資源配置趨于合理化。可以說,這一條是政府和企業重視使用價值的必然結果。政府重視使用價值,就必須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或過剩的產品,政府都應該在宏觀上有所把握,政策的制定就應該以此為據。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即創造使用價值過程中,就應該對市場進行調查和預測,然后才能決定創造哪些使用價值以及創造商品的數量。

三、勞動使用價值論與快樂經濟學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價值理論包括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狹義價值理論即指勞動價值論。根據前文的研究,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應該包括: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和勞動使用價值論。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最終要解決財富的公平、公正分配問題;勞動使用價值論最終要解決生產過程的合目的性問題。馬克思價值理論的核心和靈魂就是“以人為本”,即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

新經濟學——快樂經濟學,應該研究三大方面問題:一是生產領域的公正問題;二是分配領域的公正問題;三是消費領域的合理化問題。生產領域的公正問題要解決生產什么和為誰生產的問題。如生產糧食還是生產,建樓堂館所、豪華別墅還是修希望小學等等。分配領域的公正問題要解決利益分配的廣泛化,避免利益向少數人集中。如子女上學、醫療保障、社會保險等問題。消費領域的合理化問題要解決如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科學、文明消費。如封建迷信、鋪張浪費、跟風消費等等。

快樂經濟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就應該從生產領域開始。我們還是借鑒馬克思的分析方式,即從分析“商品”入手。馬克思已經發現了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這兩重性。通過對價值分析得出勞動價值論,并以此建立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在當代,我們就要通過對使用價值的分析,確立馬克思的勞動使用價值論。并以勞動使用價值論為邏輯起點,建立新經濟學——快樂經濟學。

現實在變化,社會在發展,隨著現實的變革,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也應該大發展。我們要善于在理論體系內部尋求新的生長點,使理論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8-716.

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4-71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市| 大洼县| 临泽县| 西贡区| 荥阳市| 宁德市| 得荣县| 青州市| 龙里县| 行唐县| 富锦市| 和田县| 邯郸县| 萝北县| 新建县| 平定县| 仙游县| 平谷区| 响水县| 广宁县| 凤庆县| 太原市| 漳浦县| 玉林市| 建湖县| 溧水县| 乌鲁木齐市| 德阳市| 富阳市| 新建县| 会同县| 武乡县| 平山县| 穆棱市| 霸州市| 衡水市| 平泉县| 阿城市| 红安县| 五莲县| 潮安县|